回總目錄

▲▲▲▲▲▲▲▲▲▲▲▲▲▲▲▲▲▲▲▲▲▲▲▲▲▲▲▲▲▲▲▲▲▲▲

《嘉義新雨雜誌》第6 (1995.3.)

▲▲▲▲▲▲▲▲▲▲▲▲▲▲▲▲▲▲▲▲▲▲▲▲▲▲▲▲▲▲▲▲▲▲▲

6 目錄

滅苦的人生觀/張慈田

破除對肉體的最後迷執/張慈田

內觀禪修法(三)/護法法師主講  陳艷美整理

命終關懷 /護法法師主答  林義文訪問

正確的行腳/張慈田

日記兩則/張素珍

◇◇◇◇◇◇◇◇◇◇◇◇◇◇◇◇◇◇◇◇◇◇◇◇◇◇◇◇◇◇◇◇◇◇◇

滅苦的人生觀

/ 張慈田

   一個人的處世態度及傾向就構成他的人生觀,在世上有各種人生觀,但沒有比滅苦的人生觀更能解脫、自在、快樂過生活。

  滅苦就是滅去煩惱憂苦,滅去心理的疾病。心理疾病包括貪婪、瞋怒、痴迷、執著、嫉妒、焦慮、緊張……等,這些種種的疾病,當我們一不留意時就爬上心頭,佔據清明的心,它們一直是輪番上陣,有時來得快也去得快,有時卻歷時久遠地纏綿糾結,讓我們受無盡的苦楚。

  滅苦,有的人是本能性的反應,因為人有趨樂避苦的習性,有的人是想找不苦的生活方式,有的人自覺自知要完全脫離苦的輪迴。層次較低的滅苦,經常是揚湯止沸的方式,層次較高的滅苦,則是釜底抽薪,直接瞭解到苦真正是苦,苦因真正是苦因,苦之滅盡真正是滅盡苦及滅苦之道真正是滅苦之道。

  滅苦若使得得上力,則一關過一關,直趨解脫道;若使不上力,可多讀誦經典,多跟善友聊聊或求教,當破除憂惱的正法在心中增長,心病就能煙消霧散了。

  若你感受到人生之苦,苦真正是苦,而不願它一而再的輪迴,那麼考慮把滅苦擺在人生目標的第一順位,那麼就可快步走上滅苦之旅了。(《嘉義新雨雜誌》第6)

◇◇◇◇◇◇◇◇◇◇◇◇◇◇◇◇◇◇◇◇◇◇◇◇◇◇◇◇◇◇◇◇◇◇◇

破除對肉體的最後迷執

/ 張慈田

  人有很多擔憂,從生到死時時都會有擔憂,不管擔憂的內容是多麼的冠冕堂皇,多麼的理所當然,但是在他人看來卻可能是多麼的可笑,這是因為旁觀者清,旁觀者不陷入當事者的迷局中。

  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空手來來去去,只有「業」如影隨形,業是迷執、是貪瞋痴、是濃得化不開的個性,那業的作用使人生來有諸多擔憂,對死後的屍骨的處置竟也是一大擔憂的內容,連擔憂死後沒有葬身之地,因此生前就先覓好地,做好墳墓,買好棺材,以便死後有個安居處,這些行為無非顯示「與屍骨共存亡」的迷思,而無知輪迴轉生,無知轉生後與前生的屍骨了無關聯。

  為了迎合國人死後要有葬身之地的習俗,不管政府或民間都在做墓地、陰宅(納骨塔)出售生意,近年來賣陰宅的甚至以房地屋投資方式推銷,年年漲價,刺激人要趁早買的欲望,我們是否曾被勾起卻又不甘心?我們是否想到我們根本不必要為葬身地擔憂?若覺知到死人不必保留什麼,死人不必跟活人爭地,那麼最好早早交代,立好遺囑,如將器官捐給醫院,將屍骨焚燒(或有別的選擇)後,剩餘的灰灑山林、沈河海,回歸大自然,似乎是人來世走一趟,對肉身處理最完美的句點。(《嘉義新雨雜誌》第6)

◇◇◇◇◇◇◇◇◇◇◇◇◇◇◇◇◇◇◇◇◇◇◇◇◇◇◇◇◇◇◇◇◇◇◇

內觀禪修法(三)

/ 護法法師  主講   陳艷美  整理

吸氣至手、腳

  今天靜坐的方法是數息法。今天比較輕鬆,因為外面擴音機聲音很大、很熱鬧。

現在我們將呼吸清清楚楚的從鼻孔吸氣到腳底。心裡默念著從鼻孔吸到腳低,不是到丹田,是到腳底。現在只注意吸氣,不必注意吐氣。男生吸氣到右腳,吐氣後再吸到左腳。女生相反,先吸到左腳,再右腳。注意,一定要清清楚的吸。這樣做了幾次,腳會有腫大,溫溫熱熱的感覺,連血管也會有同樣的感覺。腳練習後練習腳部,同樣要清清楚楚的從鼻孔吸氣到手掌。男生先右手,再左手;女生先左手,再右手。全身放鬆,肌肉像衣服掛在衣架上一樣的輕鬆。反覆的練習,身體會有溫溫熱熱的感覺,平時我們注意不到的,如血管的膨脹,脈動或身體某部位有毛病不舒服的感覺,這時都能察覺得到。每一個出入息都會影響身體的細胞。吸氣使人感覺安靜清涼,為什麼呢?因為體外比較涼,吸進後,體內的火氣、熱氣會變涼,身體自然會輕鬆。可以,不要有妄念,只要清清楚楚的吸氣即可。現在練習唱十五分鐘。

注意內外聲音的吵鬧

  外面麥克風的聲音大?或是自己心裡講話的聲音大?注意到沒有?剛才靜坐的時候好像沒聽到聲音,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忙了。事實上,心裡頭的聲音比較吵。當我們心裡不舒服,煩惱太多太重的時候,我們的心很散亂,不關外面聲音的大小有無,還是自己心裡比較吵。台灣有個怪現象:(一)有人死了,他的家人拿著麥克風當街大哭,是不是怕屍體聽不到?(二)燃燒一大堆衣服和紙錢,燒這些東西造成空氣污染,活人豈不是要早一天往生嗎?靜坐的人,了解這些儀式是迷信的,雖然它或許是傳統的風俗習慣。佛陀曾教示我們:不因傳統而輕信。因此靜坐的人,自然地會超越它。

保持清楚的心

  我們的身體,從頭到腳共有三十二種東西,即三十二相,但另外有個既無形相。

亦無顏色的東西,它可以存檔,好像電腦的記憶體,能夠儲存許許多多喜歡或不喜歡的資料,這個東西叫做「心」。心的一條路太散亂,太複雜了,有時候想到不如意的事就沮喪、痛苦,若想到討厭的人就憤怒難過,那麼,討厭或痛苦到底放在哪裡?筆記裡?人袋裡?家裡?不知道。我們無法找到它,但是卻一直想抓住它,抓得愈緊,我們的心量就變得愈小愈窄,只要一句不喜歡的話進去就受不了,全身變熱,血壓升了。我們學著放鬆它,耳朵聽到,不要記住,眼晴看到,不分別好壞。靜坐的目的是要心清淨,心愈清楚愈輕鬆。讀書、做事、效率也就愈高,我們求學的過程經常保持第一名,就是因為我經常保持清清楚楚的心。

經行的功用

  經行:會不會太累?痠疼?本來經行是不累的,我一邊念一邊做,一個人做不累,很輕鬆。現在你清清楚楚地走動:腳跟提高,慢慢的離地,慢慢的移動,移動是直的,降低,觸地,放下。腳跟提高,離地,移動,降低,觸地,放下。這樣反覆練習以後會輕鬆。在家裡或散步時隨時隨地都可練習,一方面練習一方面做內觀,這樣比較有用且身體會健康。我們腦代裡有許多煩惱的東西要處理,經行使我們警覺性提高,身體愈來愈輕,而最重要的是每一週動作清清楚楚,慢慢的像打太極拳一樣,能量消耗少,身體自然健康,整個人看起來很安靜的樣子。尤其飯後經行,更能幫助消化,防止老化少疾病發生。有些人驕傲比較重,貪心比較多,經行後有涼快、舒服、輕鬆的感覺,煩惱愈來愈少,身心愈來愈健康康樂。

  靜坐前,食物宜少吃,東西吃得少不打瞌睡,而且會比較輕鬆,因為我們的身體不須要太多的食物。飲食太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人也老得比較快。

四大調和

  每天練習,功夫愈來愈深,身體愈來愈輕,輕得好像會飛起來那樣子。我不能飛,但身體像會飛一樣,非常輕鬆。每當靜坐以後,躺下身子就更輕鬆了。如果身體某部位有痠、累的感覺,請盤腿,試著用意念有目標的慢慢吸氣,氣要到痠累處,再慢慢的吐氣。只要重複做五分鐘,痠累就消失了,很有效果。不要以為吸氣、吐氣只是個小動作,這東西有能量,它能給與我們生命力,並且可以調整身體的每個部位。人體由地、水、火、風所組成,水太多身體會累,火太多變熱燥,地太多則會痠重,沒有心情和懶惰。唯有四大調和,人才會輕鬆。外面的四大可調整:如天氣太熱,冷氣或電風扇這些自然的東西可改善溫度。裡面的四大也可以調整,如果你要輕鬆快樂的話,每天練習吸氣、吐氣、靜坐、經行。愈清楚愈好。(《嘉義新雨雜誌》第5)

◇◇◇◇◇◇◇◇◇◇◇◇◇◇◇◇◇◇◇◇◇◇◇◇◇◇◇◇◇◇◇◇◇◇◇

命終關懷

/ 護法法師  主答    林義文  訪問

問:對人死後如何處理?

答:死後身體洗乾淨,穿最好的衣服,屍體送到認歿的寺院,有人埋起來,有人燒掉,但大部份佛教徒是燒的,為什麼要燒呢?因為我們對生體的執著,快要死的時候,還不甘心死掉,有執著心,如果燒掉以後,沒有執著的地方了,早一點可以轉生,所以愈快燒掉愈好,不要留下這個肉體。有時轉生就一下子生了,因為他知道這個肉體不能用了,他已經討厭了,所以死亡像一條蛇脫皮後,不會再回來了,永遠不會再回來。但有的人還會回來,執著太強,他捨不得家裡的東西,還要住在家裡。

問:人死後,唸經唸給誰聽?往生的人嗎?

答:不是,是唸給往生的家人聽,死的人耳朵不能用了,它聽不到,還是要鼓勵活的人,不要傷心,不要煩惱,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死掉,所以我們應該醒覺起來,不要貪瞋痴的觀念,大部份都是唸無常觀念的經典,但是大部份的人不會懂,因為用巴利文,有的寺院用本地的語言來唸這些經典。亡者的家屬,沒有錢的話唸一天經,有錢的人,唸三天的經。一切東西都無常的,所有東西產生,一定會滅掉,它的意思這樣子,生生滅滅,成住壞空,有關係的說完、唸完以後,屍體燒掉,大部份丟到海裡面,中國人的話,有做塔,很費地方,做塔,可能執著心會更多。不要拜骨頭,好像太愚笨了,為什麼活著從來不拜,死了以後拜?

問:泰國和尼泊爾他們對死後處理的習俗怎麼樣?

答:現在泰國有一個新的方法,死之前先寫遺囑,死了以後,可以用到的醫院馬上拿去用,捐贈醫院,有的人骨頭捐給寺院,掛在寺院裡,他最漂亮的年青時的照片,及死掉白骨對照,給修學佛法的人修白骨觀,這是一種蠻好的方式,不要燒掉也可以,可以掛著。在尼泊爾,死了以後,四個小時或八個小時,就燒掉,馬上請出家人唸經,念《慈悲經》、《往生經》這樣就夠了。

    在尼泊爾如果父母剛死,八天以後開始請客,以後一個月半,六個月一年一年半做到一、兩年以後就不做了。兒子在他們父母死了以後,穿一年穿白色衣服,受戒為了父母,求功德。在泰國不穿白色的衣服,有時候紀念父親死了一年,待寺院裡面供養出家人。

問:屍體怎麼燒?

答:屍體帶到墳場,靠近河邊燒,把木材堆一屍體放在上面,好像營火會。燒完了以後丟在河裡面,不用花很多錢。

問:一般佛教徒有一個觀念,以為人死了以後不要馬上去動他的身體,怕他死後意識還沒有完全離開肉體,去碰他會痛,而起瞋恨心。

答:迷信。《法句經》裡也有提到,人死了以後,就沒有用了。事實上,屍體不痛,他已經沒有感受了。死一不子就離開了,一剎那馬上就離開,死亡等於離開的意思。

問:法師對助唸的看法如何?

答:活著時候可以唸,但死了以後,唸經鼓勵家裡的人,這和死者沒有關係,但死之前可能可以幫忙到這個人,唸《唸處經》,這樣可能在死亡之前注意到呼吸,比較清鬆,不會執著。家裡的東西,還要住在家裡。

問:有人說臨終一念很重要,要死的那一剎那。

答:對。這是要清楚,但不是死之前,活的時候要清楚,要練習,死了以後來不及了。

問:法師剛說到死之前,觀呼吸,也就是臨終時觀照呼吸,就比較不會執著著其他東西,如:親人、財富、名利?

答:對。因為他的意況都是抓來的,觀呼吸或幫他唸經,讓他死時放下安靜,沒有痛苦,好好的死掉。

問:死後會去哪裡?

答:誰知道?佛陀知道,或者有天眼的人知道。

問: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法師往生時,如何處理?

答:在一顆榕樹下挖一個大洞,蓋起來就好,都不需要棺材,也不要燒了,燒的話,比較有污染,埋的話,更乾淨,但我們埋的是棺材,一幅棺材要材多少顆樹木呀,影響到很多,但是埋起來不會影響到,還有不要掛神牌,沒有意思。(《嘉義新雨雜誌》第6)

◇◇◇◇◇◇◇◇◇◇◇◇◇◇◇◇◇◇◇◇◇◇◇◇◇◇◇◇◇◇◇◇◇◇◇

正確的行腳

/張慈田 

  一位行者問說:「請問這位具足廣大智慧、已達彼岸、完全滅絕煩惱、沈穩的仙人:一位已經出家、抽離感官欲樂的行者,怎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佛陀回答說:「行者必須要祛除吉兆、凶兆、夢兆、手面相等禍福徵兆的預測,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必須要祛除感官欲樂,跨越存在,知曉正法,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必須要背離造謠生事、瞋怒、吝嗇,捨棄順從和對立,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必須要捨棄可意可愛、不可意不可愛的執取,無所依賴,解脫束縛,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不找尋實在的核心,祛除貪欲,不依賴他人的引導,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在語言、思想和行為上沒有敵對,知曉正法,希求涅槃,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受人敬禮不驕傲,受人惡罵不介意,受人食物不沈醉,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拋棄貪婪和存在,戒絕割傷及束縛他人,超越疑惑,離棄煩惱,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自知什麼是適當的作為,不傷害任何生命,如實知曉正法,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沒有潛在的傾向(隨眠),滅絕不善根,不受好惡法,沒有貪欲,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滅絕煩惱,捨棄自負,超越每一個情欲的路徑,自我調御,完全沈穩沈靜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有信心、有見識,見到解脫之道,在團體中不搞小圈圈,祛除了貪婪、瞋怒和厭惡,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純淨,揭去煩惱的覆蓋,聲名遠播,熟練調御心的現象,抵達彼岸,無有欲望,熟練止熄煩惱的智識,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具備了淨化的智慧,完全捨棄所有感官的過去和未來的想像,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他知曉和平之道,知曉正法,見到煩惱捨盡,這樣才算是正確的行腳。」

  佛陀說完這段正確的行腳之後,這位行者回答說:「確實如此,行者以這種生活方式,自我調御,脫離一切煩惱。他才算是正確的行腳。」(本文譯自《經集》第2品,第13 章)(《嘉義新雨雜誌》第6)

◇◇◇◇◇◇◇◇◇◇◇◇◇◇◇◇◇◇◇◇◇◇◇◇◇◇◇◇◇◇◇◇◇◇◇

日記兩則

/張素珍

19941218

  今天真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第一次與子女共三人一起上靜坐課,身為母親的我,放下身段與子女一起平起平坐,一同聽課、唸誦經文、數息,覺得因緣很殊勝。

  學佛有許多年了,到最近才略微知道要在心地上下功夫,才能平息煩惱。而子女二人自性皈依才半年,就有福報來學靜坐,上起課來還真有模有樣,自嘆不如。下課在回家的路上,我雙手摟著他們,一路上高高興興的討論上課內容。上課時,護法法師說了一個故事:有個婦人,她有兩個女兒,一個嫁給賣雨傘的,一個嫁給做麵條的。每當太陽高照,這個婦人就擔心賣雨傘的女兒沒生意,如果下雨了,就擔心賣麵條的女兒麵條賣不出去;因此,每天都愁眉苦臉,很不快樂。師父教她一個方法,當太陽出來的時侯,就想賣麵的女兒今天生意很好;下雨時,就想賣雨傘的女兒生意一定很好,都往好的方面想,這樣就天天很快樂了。

  提到這個故事後,璧滎就說了「媽媽,還好你生了四個孩子,如果你生了三十個孩子,就不用生氣、傷心了。」聽了自覺得有理,心裡正感得意,自己也為已經得到師父傳法個中精妙了,想不到雁文興沖沖的說:「媽媽,你應該多生幾個孩子,如果你生了三十個孩子,不就可以天天開心了嗎?」說完,三人都笑彎了腰。而心裡彷彿挨了一記悶棍,讓我見到自己的迷思,明白自己的盲點之後有如塵埃剝落般,雨過天青了。真感謝小兒的一番現身說法。

19941230

  早上與張老師約好,到圖書館裝載一些書與溪口鄉立圖書館結緣。麗鳳事先得知我要獨自騎車去溪口,便特地請假與我同往。

  其實,我從來沒有獨自去過溪口,也不知道路線如何走,只是曾和無盡燈慈悲喜捨功德會的會員一起到溪口探訪過疾苦,只留下一些印象,其餘則是一片空白。但是,麗鳳對我卻信任萬分,使我不由興起一股莫名的勇氣,與她一起勇往直前。

  一路上風光明媚,身心舒爽,我們不停的唱著佛號或讚佛偈,意志高昂,有如乘坐法船,同往極樂般的快樂。剛上過兩堂靜坐,對調息頗有興緻,故學著將氣吸滿丹田,再緩緩的輕吟出來,聲音竟比往昔柔和、優雅,不用嘶喊,也不怕更瘖啞了。內心的喜悅溢於表,麗鳳也感染到這份閒適,一直給我讚評、鼓勵,感謝她在佛學的路上不斷的支持、加油。

  通過了層層的障礙之後,終於到達溪口。拜訪了李恕權中醫師一家後,請法傳師父帶隊,領著我倆徒步到鄉立藝耀圖書館。館外有花圃,館旁是學校,真是一個安靜,有文藝氣息適合讀書刊的好地方。

  我入內和管理員結識,麗鳳則繞著花圃作經行,她真是將生命分分秒秒都放在修行上,絲毫都不浪費呢!真是難得,令我深深感動,並肅然起敬!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會得聞,更應向她學習也向所有眾生學習,抱持長遠心,繼續精進才是。(《嘉義新雨雜誌》第6)

◇◇◇◇◇◇◇◇◇◇◇◇◇◇◇◇◇◇◇◇◇◇◇◇◇◇◇◇◇◇◇◇◇◇◇

               6                     回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