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期 目錄(1994.4.)
人間佛陀 /張慈田
放下人情包袱
咒願不能扭轉善惡趣 / 張慈田
分析苦因的下手處 / 李慧琤

  
第2期


人間佛陀
/張慈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句在《六祖壇經》的偈頌,廣為佛教徒所愛好及傳誦。它透露了佛法不應離開世間的事實及意義來理解,否則佛法就會玄學化、空洞化。

  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也須要本著他生存於世間的事實來理解。在佛陀活著的時候,他是活生生的釋迦族的人,以淨飯王為父,摩耶夫人為母的人子,被見到、聽到、接觸到,他的生老病死各階段的人生過程也被覺知得到。但在他入滅之後,由於有「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的俗情,及印度的宗教環境影響下,佛弟子開始對佛陀有想像及理想化、神化的成分。佛陀曾宣稱:「我今亦是人數(類)」(《增一阿含》卷十八第六經),但後代佛經的編輯者,將佛陀神化,就變成了:「一切眾生謂我是人,我實非人。」(北傳《大般涅槃經》卷四、四相品第七)甚至發揮高度的想像力,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如來壽量亦無邊際」。

  以「人」來理解釋迦牟尼,就可以理解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以他的出家求道來說,除了修行風氣之外,也有其他客觀的處境因素,如他身為小國迦毘羅衛國的王子,但國家可能遭鄰國的併吞而亡國。釋迦牟尼的傳記裡說,他在嬰兒的時候,算命先生就說他長大之後,不是將成為佛陀,就是成為轉輪聖王。前者是事後諸葛亮之說,後者是當時的「統派」印度人對大統一印度的期望,而投射在釋迦牟尼的身上。又如以修道歷程來說,釋尊也曾經歷六年苦行,甚至有盲修瞎練的困頓時期,後來才脫離「無利益之苦行」,並非如後期經論所說,佛陀怕人不信服他,才故意苦行。

  釋迦牟尼以一介凡夫之身,經過不斷地努力修習,不斷地修正錯誤,最後悟到煩惱生起及消滅的原理,並澈底地斷除一切煩惱,他的學道經歷及教法,正是所有學道者的榜樣。當生就可以達到解脫所有煩惱的境地,當生,而不是要經歷天文數字的時劫才達至成佛,這是多麼鼓舞人心的啊!

  釋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也不是神的使者,甚至可能都不是累生累劫修行的行者,但都無損於他當生所成就偉大的人格,偉大的教法。人間的佛陀,不要神化他,這樣不但能令人真確地認識佛陀及其教法,及認識諸佛皆在人間成佛,「人(格)成即佛成」的深義,也能激發「你能,我也能」的修行動力。(《嘉義新雨雜誌》第2期)

 


放下人情包袱
/張慈田、洪文樹、趙金美

  洪文樹:上週要來上課時,剛好有一位很熟的朋友來訪,談了十分鐘左右結束,他走了之後,又來了一位,早不來晚不來,雖有點不愉快,還是一直談下去,所以沒來上課。過去,我要做一件事情就很堅持去做,但以世間法來說比較不好,以求法來說,比較精進。我這種情形,不知張老師有什麼要給我回饋?

  張慈田:我想,沒有約定的人來找算是不速之客,若有事情的話,可以先談幾分鐘,其他的可以再用電話連絡,或改天再說。
趙金美:如果對方不能體會我們的用心呢?

  張慈田:我們需要有一個辨別,他是不速之客,沒有事先約定,我們不一定要配合他。不過,有必要的話,可以給他一個訊息:以後要來,請先連絡一下。
趙金美:先要有第一次說明之後,下次才能夠要求他跟我們配合。

  張慈田:不必然第一次就需應付他。

  洪文樹:那時候要堅持也可以,不過不速之客通常都是很熟的朋友,如果跟他拒絕的話,以後講話就會酸溜溜的,「現在轉變多了啦!現在怎麼啦!」這種感情還不至於怎樣變質,但已經開始在變味變酸了,以後他還這樣,你再跟他講,他也會遵守,但他把你劃分成不能再跟以前那樣。如果照法情來講是這樣。

  張慈田:你剛才講的有建構一些不實際的情形。其實人與人之間,總是有一些上坡下坡,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有一些不好的業力,當然要讓它渡過去,這是一個回饋。另外,還有選擇的問題,談話重要,還是法重要?如果這裡上課對你很有吸引力,那麼沒有人告訴你怎麼做,你自然會知道怎樣臨機應變。

  洪文樹:就在那一剎那,我們自己要有一個抉擇。

  張慈田:對啊!

  洪文樹:有抉擇就會有因果業力。

  張慈田:不抉擇的話,因果業力會更糟。我們做事情如法的話,得到的比失去的還有意義,有一些世俗的業力,我們應要樂於承受,藉這個機會來改變不好的業力。(1994.1.30於嘉義新雨道場)(《嘉義新雨雜誌》第2期)

 


咒願不能扭轉善惡趣
/張慈田

  有一日,耆那教的聰慧弟子刀師氏村長來到那爛陀拜訪佛陀。刀師氏恭敬問訊佛陀後,問說:「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羅門拿著水瓶,佩帶著百合花環,以水淨身,以火祭祀,他們宣稱做這樣的宗教祭拜儀式,能使亡者迅速離苦得樂,超生到天界。大德!你是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你能否把全世界的亡者超渡到天界?」

  佛陀回答說:「村長!我要問你,你若有適當的想法,你就回答。假如有人一直殺生、偷竊、邪淫、說謊、兩舌、惡口、綺語、壞心眼、邪惡見,在他死後,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他祭杞、析禱、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唸誦:『願此人死後生到天界!』你認為怎樣?這個人能生到天界嗎?」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把大石頭投進很深的水中,然後,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它祭祀、祈檮、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唸誦:『大石頭啊!浮上來!浮上來!浮到岸上來!』你認為怎樣?大石頭能浮上來嗎?」

   「大德!不能。」

  「村長!同樣的,造殺業乃至懷邪惡見的死者,雖有人為他祈願,但他仍然生在惡趣中。村長!假如有人一直禁止殺生、偷竊、邪淫、說謊、兩舌、惡口、綺語,沒有壞心眼,具有正見,在他死後,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他祭祀、祈禱、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唸誦:『願此人死後生到惡趣!』你認為怎樣?這個人能生到惡趣嗎?」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將油瓶沈入深水中而打破之,瓶子的碎片將沈入水底,而油將浮於水上。而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祭祀、祈檮、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唸誦:『油啊!沈下去!沈下去!』你認為怎樣?油能沈下去嗎?」

   「大德!不能。」

  「村長!同樣的,有禁止殺生乃至具有正見的死者,雖對他做惡意的祈願,他仍然生在善趣、天界。」

  刀師氏村長聽聞佛陀所說的法之後,解除心中的疑惑,歡喜信受。
(本文原文為《相應部五》第八聚落主相應(六))(《嘉義新雨雜誌》第2期)

 


分析苦因的下手處
/李慧琤

  近日,有位家長來電為他的女兒請假,表示三二九青年節他的女兒早先已報名參加專車進香,不能退位,當我向其表明學校規定全體師生一律參加遊行(一個半鐘頭),並告知他的女兒下午來請假時,態度欠佳,而且班上有規定除身體欠佳外,必須大家遵守,秩序才好維持,若她還是要請假,請她向校方請假。這家長竟氣憤的罵起來,還說:「好!我讓她去遊行,她的身體也無法禁得住遊行!」並且掛斷電話,一時間,內心底浮起一股高昂的不平之氣,內心矛盾迷惑,好像犯了個錯處,而且自己卻無法澈底了然,想找個理由埋葬它,心中才會舒坦。於是,呆坐了一會兒,覺得自己和對方可能都沒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雖然如此,還是感到不解,往後到底該如何處理才圓滿呢?

  在上課時,提出來探討,老師問我為什麼生氣?我提了許多不確定的理由,都被逐一排除,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原因的解答。因為追究引起生氣的最根本原因,應在聽電話的當下就做觀察不舒服如何生起,否則事後可能只憑想像求答案,並不一定是真確的因。對處理事情的態度方面,老師建議我避免自我中心式的處事,宜採彈性的角度,多為對方設想。總之,每做一事,若未加細察,往往以「似是而非」的知見,去衛護自己的自我價值而不自覺。今日有此一得,日後當依此精進用功,以不負老師及諸同修的期勉。(《嘉義新雨雜誌》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