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攝緣分別(Paccayaparicchedo)

PDFRST 檔


 



 

 

 

 

 

 

 

 

 

 

 

 

 

 

 

 

 

 

 

 

 

 

 

 

 

 

一、十二緣起(paiccasamuppāda)

緣起的原理

緣起法基本上是解釋生死輪轉(vaṭṭa)的因緣結構,開顯維持生死輪轉及令它從一世轉到另一世的諸緣。《廣釋》定義「緣起」為:「和合之緣同等地依靠了之後,諸果從此生起,為緣起,即因緣的模式。」 (Vibhv. PTS:p.179CS:pg.234Tattha paccayasāmaggi paicca sama gantvā phalāna uppādo etasmāti paiccasamuppādo, paccayākāro.)。沒有單獨的因能夠產生單獨的果,也沒有單獨的果能夠緣於單獨的因而生起。都是一組的(因)緣產生一組的果(【過去五因現在五果】及【現在五因未來五果】)。在十二因緣裡只說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緣,如此說是為了指出在一組緣當中最主要的緣,以及指出它與一組果當中最主要的果之間的關係。

﹝總 說﹞

Imasmi sati ida hoti ;

imassuppādā ida uppajjati ;

imasmi asati ida na hoti ;

imassa nirodhā ida nirujjhati.

詳說

(1) paiccasamuppādo

avijjāpaccayā sakhārā,

sakhārapaccayā viññāṇa,

viññāṇapaccayā nāmarūpa,

nāmarūpapaccayā saḷāyatana,

saḷāyatanapaccayā 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hā,

tahāpaccayā upādāna,

upādānapaccayā bhavo,

bhavapaccayā jāti,

jātipaccayā jarāmaraa sokaparidevadukkha

domanassupāyāsā sambhav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

avijjāyatveva asesavirāganirodhā sakhāranirodho

sakhāranirodhā viññāṇanirodho,

viññāṇanirodhā nāmarūpanirodho,

nāmarūpanirodhā saḷāyatananirodho,

saḷāyatananirodhā phassanirodho,

phassanirodhā vedanānirodho,

vedanānirodhā tahānirodho,

tahā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a sokaparidevadukkha-

domanassu’pāyāsā nirūjjh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

 

此有故彼有(在此存在時,彼變成;)

此生故彼生(由於此的被生,彼被生。)

此無故彼無(在此無存在時,彼無有;)

此滅故彼滅(由於此的滅,彼被滅。)

緣起

無明緣行(無明為緣生起諸行’)

行緣識(諸行為緣生起’)

識緣名色(為緣生起名色’)

名色緣六入(名色為緣生起六入’)

六入緣觸(六入為緣生起’)

觸緣受(為緣生起’)

受緣愛(為緣生起’)

愛緣取(為緣生起’)

取緣有(為緣生起’)

有緣生(為緣生起’)

為緣而生起老與死、愁、悲、苦、

憂、惱

這樣這是全部苦蘊的集。

就是因為無明滅無餘而行滅,

因為諸行滅而識滅,

因為識滅而名色滅,

因為名色滅而六入滅,

因為六入滅而觸滅,

因為觸滅而受滅,

因為受滅而愛滅,

因為愛滅而取滅,

因為取滅而有滅,

因為有滅而生滅,

因為生滅而老死、愁、悲、苦、

憂、惱滅,

這樣這是一切苦蘊的滅。


十二緣起〈釋義〉

1

緣於無明諸行

無明avijjā是無知,屬於癡心所,覆蓋對諸法實相的覺知能力。無明是︰(1~4)無知四聖諦、(5)無知過去、(6)無知未來、(7)無知過去未來、(8)無知此緣性、緣起諸法。

諸行sakhārā)是29種與世間善及不善心(12不善心+8善心+5色界善心+4無色界善心)相應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禪那善心(的思)被稱為福行puññābhisakhāra);十二不善心被稱為非福行apuññābhisakhāra);而四無色禪善心被稱為不動行āneñjabhisakhāra(Vism.531無色之報中,不知其為行苦及壞苦,由於常等的顛倒,而作稱為心行的不動行)。當有情受到無明影響時,「行」即會製造能夠產生未來世的業。因此無明被稱為產生行的主要緣。無明在不善業裡很顯著,而在世間善業裡則是潛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間善與不善行兩者皆被說為緣於無明。

2

緣於諸行

(viññāṇa)32種世間果報心(7不善無因心+8善無因心+8大善果報心+5色界果報心+4無色界果報心)。緣於「諸行」而「識」生起。在上一世死時,最後一個速行會在下一世與該業相符之地裡產生19種結生心之一。在隨後的生命期間,過往所累積的業也能產生果報心。

3

緣於
名色

nāma)是果報心及與其相應的諸心所。rūpa)是業生色。

具有「五蘊有」的眾生,「識」緣生名色兩者;無色界天是屬於「四蘊有」,識只緣生名法,不能緣生色法;而無想天是屬於「一蘊有」,(前世的)‘只緣生(無想天的)色法,不能緣生名法。於五蘊結生時,在結生剎那,同時生起名色,包括:受、想、行三名蘊,以及某些色聚,若是人類,色聚則是心所依處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有些無因人沒有性根十法聚)

4

緣於名色六處

六處 (saḷāyatana)首五處是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等五淨色,意處則是指32種世間果報心(7不善無因心+8善無因心+8善果報心+5色界果報心+4無色界果報心)。當業生色生起時,它們緣助也是屬於業生色的五淨色生起。當諸相應心所生起時,它們緣助於此稱為意處的果報心生起。亦即果報心緣生,而則緣生果報心,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緣」。在欲界,名色緣生所有六處;在色界,名色只緣生眼、耳、意三處;在無色界,只有緣生意處

5

緣於六處

phassa)是與果報心相應的「觸心所」。是「心、心所、目標」聚集六處之一處的觸擊。生起於眼處的稱為「眼觸」,它是眼淨色、色所緣及眼識聚集於一處;其餘四處以此類推。「意觸」是與雙五識之外的22果報心(2領受+3推度+8大善果報心+5色界果報心+4無色界果報心)相應的必須有處才能生起,所以說緣於六處生起。

6

緣於
生起

vedanā在此「受」特指32種世間果報心之受。緣於六觸生六種受,如眼觸生受、耳觸生受等。新造的憂受、悅受、捨受是伴隨業有生起,不歸屬此「受」。

7

緣於
生起

tahā)有六種: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亦可分為三種:一、渴愛欲樂;二、渴愛生存,含有常見(sassatadiṭṭhi)的渴愛;三、渴愛斷滅,即含有斷見(ucchedadiṭṭhi)的渴愛。愛是貪心所,緣於

8

緣於

生起

upādāna)有四種:欲取、邪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欲取是貪愛的強化,是貪心所;其他三種取則是邪見心所。這四種取都是緣於。若無愛、取二支則直至業有

9

緣於
生起

bhava存在)有兩種:「業有」(kammabhavo)與「生有」(upapattibhavo)。「業有」29種善與不善思。「生有」包括32種果報心、它們的相應心所及業生色。

「取」是「業有」的緣,因為「取」人們才會「造業」;「取」亦是「生有」的緣,因為「取」,才導致人們依照自己所造的業一再地生死輪迴。

10

緣於
生起

jāti)是生於下一世投生所在地的世間果報心、及其相應心所、業生色。未來世產生是緣於「業有」。

11

緣於

......生起

「生」一旦產生,. 勢必無法避免。在生與死之間也可能會生起其他苦,例如愁、悲、苦、憂、惱。這些苦的根源即是「生」,所以把「生」列為它們的主要緣。


緣起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特相

作用()

現起

近因(足處)

1

無明

無知(aññāṇa)

蒙昧(sammohana)

障蔽(chādana)

諸漏(āsava)

2

行作(abhisakharaa,
準備造業)

奮勉(āyūhana)

(cetana)

無明(avijja)

3

識知(vijānana)

先行(pubbagama)

結生(paisandhi)

1.諸行(sakhāra)

2.所依及所緣(vatthārammaa)

4

(nāma)

傾向(namana)

(與識)相應(sampayoga)

(受、想、行三蘊)不可分開(avinibbhoga)

(viññāṇa)

(rūpa)

毀壞(ruppana)

散佈(vikiraa)

無記(abyākata)

(viññāṇa)

5

六處

範圍、區域、位置(āyatana)*

(、聞、嗅、嘗、觸、知)

(識的)所依(vatthu)(識的)(dvārabhāva)

名色(nāmarūpa)

6

(phusana)

衝擊(saghaṭṭana)

和合(sagati)

六處

7

領納(anubhavana)

受用境味

(visayarasasambhoga)

樂與苦(sukhadukkha)

8

(hetu)

歡喜(abhinandana)

不滿足(atittabhāva)

9

執取(gahaa)

不放(amuñcana)

強烈的愛及惡見

10

業有
(kamma bhava)

(kamma)

增長(bhāvana)

善、不善

生有
(upapatti bhava)

業果(kammaphala)

生存(bhavana)

無記(abyākata果報)

11

於各處的有情的諸蘊最初的呈現

1.此生有於各種生命最初出生;

2.回返(諸蘊)

1.從過去生而生起此生;

2.種種身苦

業有

12

蘊的成熟

令近於死

失去青春

死亡(諸蘊終結)

別離

失去現在的趣

(與今世分離)

心中炎熱

令心燃燒

憂愁

喪失親戚等事

哀哭

敘述功德和過失

煩亂

喪失親戚等事

身的逼迫

使無慧的人起憂

身的病痛

喪失親戚等事

(domanassa)= 心所之苦

心的逼惱

煩擾於心

意的病痛

喪失親戚等事

心的燃燒

呻吟

憔悴

喪失親戚等事

──錄自:《清淨道論》(Vism.449-504528)

* āyatana’《清淨道論》漢譯作︰「努力」。《智慧之光》作︰「撞擊,或增益(āya)心與心所。」Bhikkhu Ñāṇamoli譯作︰actuating(開動)


緣起法有三項重要的原則(Vism.518)

()由於這樣不少不多的緣而發生那樣的法故說「如性(tathata)

()諸緣和合之時,雖一須臾,想不從此而發生諸法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不違如性(avitathata)

()不能由其他諸法的(生起之)緣而生起別的法所以說「不他性(anaññathata)

* 四種取

(1)欲取(kāmupādāna):欲的取,或欲的執取。(Kāmoyeva upādāna, kāme upādiyatīti va)

(2)見取(diṭṭhupādānaṁ):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邪見),沒有因果觀念,包括認為「諸欲無過」(‘natthi kāmesu doso’ti.),六十二種邪見(dvāsaṭṭhividhā diṭṭhi)

(3)戒禁取(sīlabbatupādāna):強烈地執取邪行,如學狗、學牛等,以為「這樣修能夠令自己解脫生死輪迴」(“Iminā me sīlavatādinā sasārasuddhī”ti ),以及清淨自己的煩惱,但如此實踐將有墮惡道的危險。(詳細《中部》M.45./I,305~9.Cūḷadhammasamādānasutta 得法小經;《中阿含174經》受法經﹐大正1.711.《舍利弗阿毘曇論》第七﹐大正28.583.1~2)

(4)我論取(attavādupādāna):強烈地執取自我,即至上我(=造物者)與靈魂我(=被造者)

◆◆◆                ◆◆◆                ◆◆◆

《分別論注》(Vibh.A.CS:pg.176Vism.573.):「即由欲取的緣所造而生欲有的業為業有;由此而生的諸蘊為生有。色有、無色亦同理。」

《分別論》(Vbh.p.137~8.CS:pg.143~5)︰「此中,什麼取緣有?有兩種,業有、生有。此中,什麼是業有?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是名業有。一切含業的有,是名業有

此中,什麼是生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是名生有。以上是業有、生有。是名生緣有

此中,什麼是有緣生凡是各種有情,於各種有情類之1生、2和合發生3趣入(進入)        4出現(nibbatti=abhinibbatti)5諸蘊顯現,6諸處獲得,這稱為

此中,什麼是生緣老死?有生、有死。什麼是?凡是各種有情,於各種有情類之1年老、2老衰、3齒落、4髮白、5皮皺,6壽命日衰、7諸根日壞。這稱為

此中,什麼是?凡是各種有情(sattāna已執著者),於各種有情部類之1脫離、2脫離狀態、3迸裂、4消失、5死、6死亡、7死期到、8諸蘊之迸裂、9身軀的拋下、10命根全斷。以上是老、是死。這稱為生緣老死

此中,什麼是?親戚發生不幸,財產發生不幸,發生疾病不幸,發生戒不幸(破戒),發生見解不幸(破見),諸比丘!俱有種種不幸,為種種苦法所惱的1愁、2悲傷、3傷心、4內愁、5內愴,6心的熱惱,78愁箭,這稱為

此中,什麼是?親戚發生不幸,財產發生不幸,發生疾病不幸,發生戒不幸,發生見解不幸,俱有種種不幸,為種種苦法所惱的1悲、2悲痛、3嘆息、4悲哀、5悲歎、6悲愴,7廢話,8悲歎,9一再地喃喃自語,10哀哭,這稱為

此中,什麼是?凡是身之痛苦,身之不樂,感受身觸所生之不愉快的苦,及身觸所生之不愉快的苦受,這稱為

此中,什麼是?凡是心不愉快,心之苦,感受心觸所生之不愉快的苦,及心觸所生之不愉快的苦受,這稱為

此中,什麼是?親戚發生不幸,財產發生不幸,發生疾病不幸,發生戒不幸,發生見解不幸,俱有種種不幸,被苦法所惱的愁、悶、氣餒、沮喪,這稱為。」


十二緣起的類別

:過去  :現在    :未來

   分類

12緣起

三時

四攝類 / 二十法

三輪轉

三連結

二根

過去五因

現在五果

現在五因

未來五果

煩惱

果報

1 無明

 

 

 

 

 

2

 

 

 

 

 

3

 

 

 

 

 

4 名色

 

 

 

 

 

 

5 六處

 

 

 

 

 

 

6

 

 

 

 

 

 

7

 

 

 

 

 

8

 

 

 

 

9

 

 

 

 

 

 

10 ()

 

 

 

 

 

10()

 

 

 

 

 

 

11

 

 

 

 

 

 

 

 

12 老死

 

 

 

 

 

 

 

 

 

三時(三世)過去時(現在之前)(過去世):無明、行。

未來時(未來世):生、老死。

現在時(現在世):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

被歸納於某一時()的緣起支並不是只在該時()運作,而不會在其他時()運作。每一時()裡都有這些互相牽連的十二緣起支。

十二支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處;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四要略(四攝類)第一要略:無明、行。第二要略:識、名色、六處、觸、受。

第三要略:愛、取、有。第四要略:生、老死。

二十法一、過去五因:無明、行、愛、取、有。二、現在五果:識、名色、六處、觸、受。

三、現在五因:無明、行、愛、取、有。四、未來五果:識、名色、六處、觸、受。

【過去五因現在五果】    【現在五因未來五果】

每當「愛」與「取」發生時,都是以「無明」為根本及與它俱行。再者,「行」與「有」都是指造業之「思」。在二十法當中,沒列出「生」與「老死」,因為它們是名色法之相,而不是究竟法。

三輪轉三輪轉顯示生死輪迴的方式:煩惱果報(果報作自然親依止緣’)煩惱

一、煩惱輪轉:無明、愛、取;二、業輪轉:行、業有(=);三、果報輪轉:生有(=業果)與其餘的(識、名色、六處、觸、受)三輪轉即是三障

「煩惱輪轉」是在受到無明、愛、取驅使之下,人們造作種種不善與善業,亦即煩惱輪轉引生「業輪轉」。業成熟而產生果報,即是「業輪轉」引生「果報輪轉」(果報輪轉)。對有苦.有樂的果報作出反應時,要逃避苦,要享受樂與平靜(捨受),即受到渴愛所制伏。因此「果報輪轉」再引生另一個「煩惱輪轉」。這三輪轉不斷地轉著,直至無明被根除。

三連結一、過去因「行」與現在果「識」的因果連結;

二、現在果「受」與現在因「愛」的果因連結;

三、現在因「有」與未來果「生」的因果連結。

二根本無明、愛。「無明」為從過去到現在「受」之根;「愛」為從現在直到未來「老死」之根。通過斷除此二根,輪迴即會斷滅。


二、發趣法Paṭṭhānanaya──二十四緣〈釋義〉

% 本表將言簡意賅地解說二十四緣,這是學習二十四緣的最基礎工作,請務必熟悉本表!

標示「」的說明對初學者而言較為深澀,因此可先瀏覽或略過,待中階時再詳讀即可。

說明:1. 由於本表的「緣所生法」是「色法」,因此在只有名法而沒有色法的「無色地」不適用本表。

 2. 業生色是由「過去所造的善或不善業」產生的,從結生的生時開始,於每一心的生住滅三小刹那業生色皆能生起,但:從死心算起之倒數第17個心的住時小刹那,業生色不再生起。心生色除了結生心、雙五識、四無色界果報心(或阿羅漢死心)外,其餘一切心在生時皆能產生心生色。至於死心是否會產生心生色,諸論師說法不同。

 

 

 

 

 

 

 


 

   五十二種緣〈總覽表〉

a)名俱生組 b)色俱生組 c)無間組 d)依處組  e)後生組 f)所緣組 g)自然親依止 h)異剎那業組 i)色食組 j)色命根組

 

24

細分52

【緣法】〔緣所生法〕    

1

因緣

 

a) 名色

【六因(之一、二、三因)】作為同一有因名聚裡﹝其餘名法﹞的因緣

結生時,【二因、三因】作為俱生〔有因業生色聚〕的因緣

【六因(之一、二、三因)】作為俱生〔有因心生色聚〕的因緣

    * 6因=6心所:貪;瞋;癡;無貪;無瞋;無癡等心所

2

所緣緣

    名色、

f)

概念、涅槃

名色、概念、涅槃【目標或對象】作為〔名聚〕的所緣

3

增上緣

名色.涅槃

名色

a)俱生增上緣

名色

【四增上之一】作為2因或3因同一速行名聚裡﹝其餘名法﹞的增上緣

【四增上之一】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增上緣

   * 4增上=13心所:心;欲(=欲心所);精進(=精進心所);觀(=慧心所)

f)所緣增上緣

名色涅槃

名色、涅槃【極重視、尊重、執著的可意所緣】作為〔名聚〕的增上緣

+18完成色→8貪;名→8大善+4三因唯作;涅槃→8出世間心+4三因大善+三因唯

4

無間緣

c)

剛滅盡的【前一名聚】作為〔現在名聚〕的無間緣

5

等無間緣

=相續緣

 

c)

【前一名聚】滅盡,〔現在名聚〕立即依「心的定律(順位)」生起,如:死心(阿羅漢除外)滅後,結生心必然立即依「心的定律」生起;領受心滅後推度心必然立即生起,而不是其他心。(見第三品〈十處的順位〉)

 

 

 

6

俱生緣

名色名色

 

 

a)名俱生組

b)色俱生組

【緣法】使〔緣所生法〕與它同時生起

a)n 同一名聚裡的【任何名法】與〔其餘名法〕相互地作為俱生緣

b)n 同一色聚裡的【任何四大】與【其餘四大】相互地作為俱生緣

b)  n 結生時,【心所依處(1)】與〔結生名聚〕相互地作為俱生緣

a)  n 結生時,【結生名聚】與﹝心所依處(1)相互地作為俱生緣

a) 結生時,【結生名聚】作為〔業生29色(不含心色1色)〕的俱生緣

a)【現在名聚】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俱生緣

b)【四大】作為同一色聚裡【所造色】的俱生緣

 

 

7

 

相互緣

名色名色

a)名俱生組

n

b)色俱生組

n

【緣法】與〔緣所生法〕彼此互相依靠、支助而同時生起

a)n 同一名聚裡的【任何名法】與〔其餘名法〕相互地作為相互緣

b)n  結生時,【心所依處(1)】與〔結生名聚〕相互地作為相互緣

a)n  結生時,【結生名聚】與〔心所依處(1)相互地作為相互緣

b)n 同一色聚裡的【任何四大】與【其餘四大】相互地作為相互緣

 

 

8

【緣法】作為〔緣所生法〕的依止與生起地;換言之,〔緣所生法〕依止【緣法】而生起

 

依止緣

 

名色

名色

 

俱生依止緣

名色名色

a)名俱生組

b)色俱生組

俱生依止緣的【緣法】與〔緣所生法〕同俱生緣

a)n 同一名聚裡的【任何名法】與〔其餘名法〕相互地作為依止緣

b)n 同一色聚裡的【任何四大】與【其餘四大】相互地作為依止緣

b)  n 結生時,【心所依處(1)】與〔結生名聚〕相互地作為依止緣

a)  n 結生時,【結生名聚】與﹝心所依處(1)相互地作為依止緣

a) 結生時,【結生名聚】作為〔業生29色(不含心色1色)〕的依止緣

a)【現在名聚】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依止緣

b)【四大】作為同一色聚裡【所造色】的依止緣

 

d)依處前生

依止緣  

於前一心生起且是住時的【心所依處】」作為〔75名聚〕的依止緣

「於過去有分生起且達到住時的【五淨色】」作為〔雙五識〕的依止緣

f)依處所緣

前生依止緣

【心所依處】同時作為〔現在名聚〕的依處與所緣

「現在名聚」是指:「被指定的那一個〔心〕及與它同時生起的〔心所〕」的聚合。

俱生緣、相互緣、俱生依止緣的分類法出自《發趣論》本身,詳見二十四緣〈釋義〉標示符號者。

a)名俱生組 b)色俱生組 c)無間組 d)依處組  e)後生組 f)所緣組 g)自然親依止 h)異剎那業組 i)色食組 j)色命根組

9


親依止緣

 

名色.涅槃

概念

﹝緣所生法﹞一定是名聚

c)無間親依止緣

剛滅盡的【前一名聚】作為〔後一名聚〕的無間親依止緣

f)所緣親依止緣

名色、涅槃 【強而有力的可意所緣】作為〔名聚〕的所緣親依止緣

+18完成色→8貪,名→8大善+4三因唯作,涅槃→8出世間心+4三因大善+三因唯

g)自然親依止

名色、概念 任何強力的法】作為〔現在名聚〕的自然親依止緣

緣法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三時的任何名色及與時間無關的概念,及過去所造的業

10

前生緣

【前生色】(已生起且是住時的色法) 緣助〔後生名聚〕,名色同時存在。

前生緣的【緣法】一定是色法,且﹝緣所生法﹞一定是名聚

d)依處前生緣

於前一心生起且是住時的【心所依處】」作為〔75名聚〕的前生緣

「於過去有分生起且達到住時的【五淨色】」作為〔雙五識〕的前生

f)所緣前生緣

「於過去有分生起的【現在18完成色之一】」作為〔現在名聚〕的前生緣

f)依處所緣

前生緣

前生的【心所依處】同時作為〔現在名聚〕的依處與所緣

11

後生緣

 

e)

【後生名聚】緣助〔前生色聚〕(已生起且尚未滅去的色法),名色同時存在。

後生緣的【緣法】一定是名聚,且﹝緣所生法﹞一定是色聚

【後生名聚】作為色身裡「前生的四因所生〔色聚〕」的後生緣

  ( 四因所生色聚是指:心生色聚、業生色聚、時節生色聚、食生色聚 )

12

重複緣

 

 

c)

【前一速行】重複薰習、強化「同一個心路過程裡同種類」的〔後一速行〕

【前一速行名聚】作為〔現在速行名聚〕的重複緣

(第一速行心不能作為重複緣的緣所生法,最後或第七速行心不能作為重複緣

的緣法;果心沒有重複緣)      

13

業緣

名色

【思心所】作為〔同一名聚裡其餘名法〕的俱生業緣,亦是「未來」〔果報名聚〕的異刹那業緣

a)俱生業緣

名色

【思心所】作為同一名聚裡﹝其餘名的俱生業緣

結生時,【思心所】作為俱生〔業生色聚〕的俱生業緣

【思心所】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俱生業緣

 

h)

c)無間業緣

 剛滅盡的道心】作為緊接著生起的道無間果心的無間業緣    

h)異刹那業緣

過去造業的善或不善【思心所】作為〔現在果報名聚〕的異刹那業緣

包括:道心對果心

過去造業的善或不善【思心所】作為〔業生色聚〕的異刹那業緣

h-g)自然親依止()

過去造業的強力【思心所】作為〔現在果報名聚〕的自然親依止緣

過去造業的強力【思心所】作為〔業生色聚〕的自然親依止緣

14

果報緣

 

a) 名色

n 同一果報名聚裡的【任何名法】與〔其餘名法〕相互地作為果報緣

結生時,【果報名聚】作為俱生〔業生色聚〕(含心色)的果報緣

【果報名聚】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果報緣

 

 

◆◆◆                        ◆◆◆                      ◆◆◆

 * (所緣.無間.自然)親依止緣」簡表

ž 親依止緣簡表」的出處依照是《發趣論》〈問分〉的分類方式

          (三者皆有此項)

不善 (無間親依止緣無此)

無記     (三者皆有此項)

不善(所緣與無間親依止緣無此項)

不善不善 (三者皆有此項)

不善無記 (所緣親依止緣無此項)

無記        (三者皆有此項)

無記不善 (三者皆有此項)

無記無記     (三者皆有此項)


a)名俱生組 b)色俱生組 c)無間組 d)依處組  e)後生組 f)所緣組 g)自然親依止 h)異剎那業組 i)色食組 j)色命根組

15

食緣

名色名色

a)俱生食緣

名色

【觸、思、心】作為同一名聚裡﹝其餘名法﹞的俱生食緣

結生時,【觸、思、心】作為俱生〔業生色聚〕(含心色)的俱生食緣

【觸、思、心】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俱生食緣

 

i)色食緣

1.食物(時節生色聚)裡的【食素】作為﹝食生色聚﹞的色食緣

2.四因所生色聚裡的食素】作為同一色聚裡〔其他色法〕的色食緣

亦作為新生代的﹝食生色聚﹞的色食緣

16

 

根緣

名色名色

a)俱生根緣

名色

【名根】作為同一名聚裡﹝其餘名法﹞的俱生根緣

結生時,【結生名聚】作為〔業生色聚〕(含心色) 的俱生根緣

【根】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俱生根緣

*15無色根=17心所:意根 (=心);樂、苦、悅、憂、捨 (=受心所);名命根(=命根心所);信(=信心所);精進(=精進心所);念(=念心所);定 (=一境性心所);世間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慧心所)

疑心的根緣沒有一境性 

d)依處前生根緣

於過去有分生起且住時的【五淨色】作為〔雙五識〕的依處前生根緣

j)色命根

【色命根】作為同一業生色聚裡〔其他俱生業生色法〕的色命根緣

17

禪那緣  a) 名色

 

禪支】作為同一名聚裡﹝其餘名法﹞的禪那緣

結生時,【禪支】作為俱生〔業生色聚〕(含心色)的禪那緣

【禪支】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禪那緣

* 7禪支=5心所:尋(=尋心所);伺(=伺心所);悅、憂、捨 (=受心所);一境性(=一境性心所);喜(=喜心所)。視情況生起

禪那緣不緣助雙五識

18

道緣    a) 名色

 

【道分】作為同一名聚裡﹝其餘名法﹞的道緣

結生時,道分】作為俱生有因〔業生色聚〕(含心色)的道緣

道分】作為俱生有因〔心生色聚〕的道緣

*12道=9心所:正見 (=慧心所);正思惟、邪思惟 (=尋心所); 正語、正業、正命(=3離心所);正精進、邪精進 (=精進心所);正念(=念心所);正定、邪定 (=一境性心所);邪見 (=見心所)。視情況出現為數不同的心所。

道緣不緣助18無因心,疑心的道緣沒有一境性

19

相應緣  a)

 

同一名聚裡的名法才有相應緣,色法及不同名聚的名法沒有相應緣

n  同一名聚裡的【任何名法】作為〔其餘名法〕的相應緣(同時生、同時滅、同一所緣、同一依處)

 

 

 

 

 

20

 

 

 

 

不相應緣

名色名色

名色同時存在 緣法】與〔緣所生法〕不同種類,其中一個是名,另一個是色

 

 

俱生不相應緣

名色n名色

a)名俱生組

b)色俱生組

b)n  結生時,【心色(1)】作為〔結生名聚〕的不相應緣

a)n  結生時,〔結生名聚〕作為【心色(1)不相應緣

a) 結生時,【結生名聚】作為俱生〔業生29色(不含心色1色)〕的

不相應緣

a) 【名聚】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不相應緣

 

 

d)依處前生不相應

前生的六【依處】作為〔現在名聚〕的不相應緣

f)依處所緣前生不相應緣

「前生的【心所依處】」作為〔現在名聚〕的不相應緣

        (心所依處同時作為依處與所緣時)

e)後生

不相應緣

【後生名聚】作為色身裡「前生的四因所生〔色聚〕」的不相應緣


a)名俱生組 b)色俱生組 c)無間組 d)依處組  e)後生組 f)所緣組 g)自然親依止 h)異剎那業組 i)色食組 j)色命根組

 

 

21

 

 

 

 

 

 

 

 

 

有緣

名色色名

 

 


【緣法】與〔緣所生法〕(在生..滅小刹那至少有1小刹那) 同時存在,故有緣

俱生有緣

名色名色

a)名俱生緣組

 

b)色俱生緣組

 

俱生有緣的【緣法】與〔緣所生法〕同俱生緣

a)n 同一名聚裡的【任何名法】與〔其餘名法〕相互地作為有緣

b)n 同一色聚裡的【任何四大】與〔其餘四大〕相互地作為有緣

b)n   結生時,【心所依處(1)】與俱生的〔結生名聚〕相互地作為有緣

a)n   結生時,【結生名聚】與俱生的〔心所依處(1)相互地作為有緣

a) 結生時,【結生名聚】作為俱生的〔業生29(不含心色1)〕有緣

a)【現在名聚】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有緣

b)【四大】作為同一色聚裡〔所造色〕的有緣

d)依處前生有緣

於前一心生起且是住時的【心所依處】」作為〔75名聚〕的有

「於過去有分生起且達到住時的【五淨色】」作為〔雙五識〕的有

f)所緣前生有緣

現在色於過去有分生起的【18完成色】」作為〔現在名聚〕的有緣

f)依處所緣

前生有緣

名「前生的【心所依處】」作為〔現在名聚〕的有緣      

e)後生有緣

【後生名聚】作為身體「前生且是住時的〔四因所生色聚〕的有緣

i)色食有緣

【食素】作為同色聚裡〔其餘色法〕及不同色聚的有緣

j )命根有緣

【色命根】作為同一業生色聚裡〔其他色法〕的有緣

22

無有緣

 

 

c)

剛滅盡的【前一名聚】作為〔現在名聚〕的無有緣

23

離去緣

 

 

c)

剛滅盡的【前一名聚】作為〔現在名聚〕的離去緣

     * 離去緣與無有緣是一對

24

不離去緣

名色色名

尚未滅去【緣法】或〔緣所生法〕其中之一與另一者重疊存在

俱生不離去緣

名色名色

a)名俱生緣組

 

b)色俱生緣組

 

俱生不離去緣的【緣法】與〔緣所生法〕同俱生緣

a)n 同一名聚裡尚未滅去的【任何名法】與〔其餘名法〕相互地作為不離去緣

b)n 同一色聚裡尚未滅去的【任何四大】與〔其餘四大〕相互地作為緣

b)n   結生時,尚未滅去的【心色(1)】作為〔結生名聚〕的不離去緣

a)n   結生時,尚未滅去的【結生名聚】作為〔心色(1)〕的不離去緣

a) 結生時,未滅去的【結生名聚】作為〔業生29(不含心色)〕的不離去緣

a) 尚未滅去的【名聚】作為俱生〔心生色聚〕的不離去緣

b) 尚未滅去的【四大】作為同一色聚裡〔所造色〕的不離去緣

d)依處前生不離去緣

於前一心生起且尚未滅去的【心所依處】作為 〔現在名聚〕的不離去緣

於過去有分生起且尚未滅去的【五淨色】作為〔五識〕的不離去緣

f)所緣前生不離去緣

「於過去有分生起且尚未滅去的【18完成色】」作為〔現在名聚〕的不離去緣

f)依處所緣前生不離去緣

前已生起且尚未離去的【心所依處】〔現在名聚〕的所緣與依處

e)後生不離去緣

【後生名聚】作為「已生且尚未滅去的〔四因所生色聚〕」的不離去緣

i)色食不離去緣

「尚未滅去的【食素】」作為不同色聚及同色聚裡〔其餘色法〕的不離去緣

j)色命根不離去緣

「尚未滅去的【色命根】」作為同一業生色聚裡〔其他色法〕的不離去緣

「名法」在生時有力;「色法」在住時有力。「心生色聚」只在心的生時產生。

俱生「有緣」與俱生「不離去緣」的分類法出自《發趣論》本身,詳見二十四緣〈釋義〉標示符號者。

 


每一緣的【緣法】與〔緣所生法〕〈總覽表〉

說明:每一緣各有三格說明,最上一格是「心」,中間格是「心所」,第三格是「色法或概念或涅槃」

* 本表參考緬甸龍樹長老( U Nagavamtha )製表,將原有的二十四緣展開成五十二緣,並新增緣法與緣所生法的說明。


 



三、概念(paññatti)

概念(或觀念、施設)由心構想而成parikappanā在勝義諦中它們是並不存在的。概念並沒有各自的自性(sabhāva)。意義概念有十二種︰1.tajjā-paññatti,適當的概念(勝義諦,取究竟法作為禪觀的對象)2.upādā-paññatti, 所造的概念(由勝義諦衍生出來的概念)3. samūha-paññatti, 集合的概念。4. jāti-paññatti, 生的概念(一般的概念)5. saṇṭhāna-paññatti, 形狀的概念。6. disā-paññatti, 方位的概念。7. kāla-paññatti, 時間的概念。8. ākāsa-paññatti, 空間的概念。9. nimitta-paññatti, 相的概念(似相pabhāga-nimitta、取相uggaha-nimitta、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10. natthi-paññatti, 無有的概念。11. santati-paññatti, 連續的概念。12. sanketa-paññatti, 世俗的概念。

所知施設(atthapaññatti, 意義概念)

  

適當的概念、所造的概念

1.四大種的變化行相

地、山等

形狀的、連續的、世俗的概念

2.材料的建設行相

房屋、車等

集合的、生的概念

3.五蘊

人、男人等

方位、時間、空間的概念

4.日、月等的運行

方位、時間等

無有的概念

5.不觸的行相

坑、洞窟等

相的概念

6.四大種的相與特殊的修習

遍相(kasia)

 

能知施設
(名字概念)

  

  

1.存在施設

(真實的概念)

心法、心所法、色法、涅槃等四種勝義諦

過去、未來五蘊,雖不存在於現在,但修觀禪可以觀察到。

2.不存在施設

(不真實的概念)

山、水、地、王子

 

3.存在不存在施設

(通過真實的不真實概念)

三明、六通、四禪之法存在,但擁有三明、六通、四禪的「人」不存在

 

4.不存在存在施設

(通過不真實的真實概念)

「女人聲音」。女人(只有名字)不存在,聲音(屬於色法)存在。

 

5.存在存在施設

(通過真實的真實概念)

眼等()觸存在,由觸之因緣而生眼識等也存在。

 

6.不存在不存在施設

(通過不真實的不真實概念)

王子、台灣人。「王」、「台灣」不存在,「子」、「人」也不存在。

 

在《相應部經》則與sakhā(稱、名稱)、samaññā(名稱、稱呼)之語一起使用,並以paññatti-patha(施設路)而與nirutti-patha(詞路)、adhivacana-patha(增語路)同時使用。在《長部經》則與samaññā, nirutti, vohāra(通稱)等語共用。在《中部經》中,paññattisamaññā(名稱、稱呼)之語併用。《義釋》(Nd1 CS:pg.96)Purisoti sakhā samaññā paññatti vohāro nāma nāmakamma nāmadheyya nirutti byañjana abhilāpo.:稱、名稱、施設、名叫、名、名業、命名、詞、文、稱呼)。

「施設」可參考:

1.《阿毗達磨概要精解》除了第八章末段,還有幾個地方談到「概念」的,如 xiv3122

2.《清淨道論》:(Vism.593)概念與世間稱謂(lokasamaññāya )、約定俗成(sammuti)的關係。

3.水野弘元《佛教教理研究》有詳論「施設」(pp.537~558

 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23/537-558.htm (施設)

究竟法(paramattha)概念法(paññatti)之比較

        

究竟法

有為法

生滅法

無為法

自相

共相

與時間有關

有所緣的法

緣法

緣所生法

道、果心

的所緣

 

究竟法

名法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心所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色法

18完成色

ˇ

ˇ

 

ˇ

ˇ

ˇ

 

ˇ

ˇ

 

10不完成色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 有為法(sakhata)A.3.47./I,152.:「知生,知滅,知住之變動。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為之有為相。」中部注釋》MA.115./IV,106.CS:pg.4.73有為因諸因緣已集合、已造作,此是五蘊的同義詞。」

* 無為法(asakhata):《相應部》(S.43.12./IV,362.)(世尊告諸比丘:)「什麼是無為法(asakhata)?謂貪欲滅盡,瞋恚滅盡,愚癡滅盡,是無為法。」(參考《雜阿含經》第890)

《相應部疏》(S.43.23~33/CS:pg.2.387)Asakhatanti na sakhata hetupaccayeti. Tenāha “akatan”ti.(無為法,沒有造作(有為)的因緣,因此叫做無作)

  「涅槃」(無為法)為出世間,是經由道智而被證得,成為種姓心、道心、果心的所緣。

* 概念法(paññatti )︰既非「有為法」,亦非「無為法」。論文:「由於各種計度分別,被命名、被理解、被言說、被假設而被說為「施設」,這種概念名為「所知概念」。(tathā tathā parikappiyamānā sakhāyati samaññāyati voharīyati paññāpīyatīti  paññattīti  pavuccati.  Aya  paññatti  paññāpiyattā paññatti nāma.)「能知概念」以名、命名等名而被說明。」(Paññāpanato paññatti pana nāmanāmakammādināmena paridīpitā.)

* 自相(sabhāva-lakkhaasvalakaa):究竟色法、究竟名法自性相,各自的特質

* 共相(sāmañña-lakkhaa;梵sāmānya-lakaa):有為法(究竟名法及究竟真實色法(18完成色))的共同特相,即無常、苦、無我。《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說:「分別一物相者,是分別自相;分別多物相者,是分別共相」(大正27.217上)。《大毘婆沙論》卷三八(大正27.196下)說:「諸法自性,即是諸法自相。同類性是共相。」

* 有所緣的法」:Abhidhammāvatāra-purāṇaṭīkā《入阿毘達摩論古疏》(CS:pg.1.167) :「與所緣一起産生,與它不分離,為有所緣的法。」(Saha ārammaena vattati tadavinābhāvatoti sārammaa.)有所緣的法」相反,為「無所緣」。《法集論》(Vbh.PTS:1186CS:1192):「什麼是無所緣法呢?即一切色法與無為界──這些是非有所緣法。」(Katame dhammā anārammaṇā?  Sabbañca rūpa, asakhatā ca dhātu– ime dhammā anārammaṇā.)

*緣法(paccayadhamma):產生、支助或維持其他之緣的法。有:心所、所有的色法(28)、涅槃、概念。

*緣所生法(paccayuppannadhamma):受到緣法支助而生起或持續的「色聚」或「名聚」(.心所)

* 名法、色法、涅槃、概念各有各的法性,依其法性分類,不能互相混雜。
8.攝緣分別品〉問題思考

 (  )1. 無明緣行的「行」是:1.行蘊 2.與二十九世間善及不善心相應的思心所 3.因緣和合的法 4.以上皆是

(  )2. 與「等無間緣」(相續緣)有關的正確描述:1.死心之後是結生心生起 2.死心取前一世臨死心路的所緣為所緣 3.與過去貪心俱生的思心所引生現在的果報心 4.結生心依靠同時生起的心所依處

(  )3.「無明」是:1.對四聖諦沒有智慧 2.對緣起沒有智慧3.對過去世與未來世没有智慧  4.以上皆是

(  )4.「果報心」生起須依靠的緣不包括:1.無有緣 2.俱生增上緣 3.異刹那業緣 4.相互緣

(  )5.「名聚」不可以作為「色聚」的:1.俱生緣 2.後生緣 3.異刹那業緣 4.無間緣

(  )6.「名色緣六處」的「意處」不包括:1.眼識  2.推度心 3.色界果報心  4.出世間果心

(  )7.「捨俱推度名聚」於執行「推度」作用與執行「彼所緣」作用時,兩者依靠的緣不同處:

1.無間緣的緣法 2.重複緣 3.所緣緣 4.以上皆是

(  )8. 領受心與推度心的關係,包括:1.不相應緣 2.相互緣 3.無間親依止緣 4.果報緣

(  )9. 貪心組的根緣不包括:1.精進  2.  3.一境性   4.命根

(  )10.眼見色是見到 1.概念法  2.究竟法  3.有時概念法、有時究竟法  4.無法判定

(  )11.佛教的因果是 1.單一因與單一果 2.單一因與多果 3.多因與單一果 4.一組因與一組果

(  )12.有關「俱生緣」的正確描述包括:1.四大所造色是四大的俱生緣2.心生色是名聚的俱生緣  3.結生時的心所依處是結生心的俱生緣 4.以上皆是

(  )13.「根緣」不存在於:1.18無因心 2.速行心 3.果報心 4.以上皆非

(  )14.「煩惱輪轉」包括:1.業有 2.無明  3  4.

(  )15.有關「重複緣」的正確描述:1.道心是果心的重複緣 2.第一個出世間果心是第二個出世間果心的重複緣 3.第一彼所緣是第二彼所緣的重複緣 4.以上皆非

(  )16.可以作為「所緣前生緣」的緣法不包括:1.概念 2.色所緣 3.心所依處 4.五淨色

(  )17.「所緣增上緣」的緣法,包括:1.貪心 2.瞋心  3.嫉心所  4.疑心所

(  )18.「心生色」生起,所須的緣不包括:1.相應緣 2.相互緣 3.親依止緣 4.以上皆是

(  )19.有關「相應緣」的正確描述:1.相應緣只介於同一名聚內的心與心所之間 

2. 相應緣介於前一心與後一心之間 3.相應緣介於色法與色法之間  4.以上皆是

(  )20.符合「名色同時存在」的關係,包括:1.前生 2.後生 3.俱生 4.以上皆是

(  )21.涉及到「因」的緣所生法包括:1.眼識 2.推度心 3.結生時與八大果報心俱生的業生色 4.與生笑心俱生的心生色

(  )22.有關「無間緣」最正確的描述:1.所有的心都可以作為無間緣2.只有速行心可以作為無間緣 3.前心作為後心的無間緣 4.死心不能作為任何心的無間緣

(  )23.不能作為「無間緣」緣法的心:1.有分心 2.死心 3.阿羅漢的死心 4.以上皆是

(  )24.「不善心」生起須依靠的緣包括:1.異刹那業緣 2.果報緣 3.依處前生根緣 4.以上皆非

 

(  )25.「出世間道心」生起須依靠的緣包括:1.重複緣  2.增上緣  3.業緣  4.以上皆是

(  )26.「色法」不可以作為「名法」的:1.俱生緣 2.後生緣 3.所緣緣 4.相互緣

(  )27.「業生色」與「心生色」生起,皆須依靠的緣:1.色命根緣 2.異業緣 3.增上緣 4.以上皆非

(  )28.心是哪一種色聚的「依止緣」:1.業生色聚 2.時節生色聚 3.心生色聚 4.以上皆是

(  )29.不可以作為「依止緣」的緣法包括:1. 2.心所 3.依處 4.心生色

(  )30.可以作為「緣所生法」包括:1.色法 2.涅槃 3.概念 4.以上皆是

(  )31.第一個速行心是:1.重複緣的緣法  2.重複緣的緣所生法  3.以上皆是

(  )32.與「瞋心」俱生的「受」是:1.有因  2.無因 3.二因  4.三因 

(  )33.不能作為「根緣」的緣法,包括:1.念根  2.男根、女根  3.信根  4.以上皆是 

(  )34.過去的貪愛,引生現在的偷盜心,那麼過去的貪愛可以作為現在偷盜心的:

1.異刹那業緣 2.增上緣 3.無間緣 4.自然親依止緣

(  )35.「業生色聚」的繼續存在,須依靠的緣不包括:1.相應緣 2.增上緣 3.前生緣 4.以上皆是

(  )36.「思心所」不可以作為何種色法的緣法:1.心生色 2.業生色 3.時節生色 4.以上皆是

(  )37.對於前後兩個相續生起的心,後生心何時不生起?1.入滅盡 2.阿羅漢死心滅後

       3.入無想定  4.以上皆是

(  )38.色所緣以何種緣力促成名聚生起 1.所緣緣 2.前生緣 3.有緣、不離去緣 4.以上皆是

(  )39.「生命期間的依處」是名聚的 1.依止緣  2.前生緣  3.不相應緣  4.以上皆是

(  )40.生無想天須依靠多少緣 1.0  2.1  3.2  4.7

    

◆◆◆                ◆◆◆                 ◆◆◆

1. 列舉二十四緣中,涉及到「同一名聚內的心與心所」之間的緣,以及它們出現的情況。

2. 十二緣起中的「有」「業有」kammabhava與「生有」upapattibhava的差別

3. 「行蘊」、「無明緣行」的「行」及「諸行無常」的「諸行」有何不同?

4. 列舉「不離去緣」可再細分為哪些緣?

5. 列舉「相互緣」出現的情況。

----------------------------------------------------------------------------------------

解答:

1.( 2 )  2.( 1 )  3.( 4 )   4.( 2 )   5.( 4 )   6.( 4 )   7.( 1 )   8.( 3 )   9.( 2 )  10.( 2 )

11.( 4 ) 12.( 3 ) 13.( 4 )  14.( 2 )  15.( 4 )  16.( 1 )  17.( 1 )  18.( 4 )  19.( 1 )  20.( 4 )

21.( 3 ) 22.( 3 ) 23.( 3 )  24.( 4 )  25.( 4 )  26.( 2 )  27.( 4 )  28.( 3 )  29.( 4 )  30.( 1 )

31.( 1 ) 32.( 3 ) 33.( 2 )  34.( 4 )  35.( 4 )  36.( 3 )  37.( 2 )  38.( 4 )  39.( 4 )  40.(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