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bhūmi |
界avacara |
壽量āyu |
結生paṭisandhi |
|||||
無色地 Arūpavacarabhūmi |
31.非想非非想處地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bhūmi |
84,000大劫 |
非想非非想處果報心 |
|||||
30.無所有處地Ākiṇcaññāyatanabhūmi |
60,000大劫 |
無所有處果報心 |
||||||
29.識無邊處地Viññāṇañcāyatanabhūmi |
40,000大劫 |
識無邊處果報心 |
||||||
28.空無邊處地Ākāsānañcāyatanabhūmi |
20,000大劫 |
空無邊處果報心 |
||||||
色地 Rūpavacara- bhūmi |
第四禪地 Catutthajjhāna-bhūmi |
五 不 還 天 |
27.色究竟天(阿迦尼吒) Akaniṭṭhā |
16,000大劫 |
||||
26.善見天 Sudassā |
8,000大劫 |
定根強者 |
||||||
25.善現天Sudassī |
4,000大劫 |
念根強者 |
||||||
24.無熱天 Atappā |
2,000大劫 |
精進根強者 |
||||||
23.無煩天 Avihā |
1,000大劫 |
信根強者 |
||||||
|
22.無想天 Asaññasattā |
500大劫 |
投生後無任何心識 |
|||||
21.廣果天 Vehapphalā |
500大劫 |
第五禪果報心 |
||||||
第三禪地 Tatiyajjhāna- bhūmi |
20.遍淨天 Subhakiṇhā |
64大劫 |
第四禪果報心 |
|||||
19.無量淨天 Appamāṇāsubhā |
32大劫 |
|||||||
18.少淨天 Parittasubhā |
16大劫 |
|||||||
第二禪地 Dutiyajjhāna- bhūmi |
17.光音天 Ābhassarā |
8大劫 |
第二、三禪果報心 |
|||||
16.無量光天 Appamāṇābhā |
4大劫 |
|||||||
15.少光天 Parittābhā |
2大劫 |
|||||||
初禪地 Paṭhamajjhāna- bhūmi |
14.大梵天 Mahābrahmā |
1中劫 |
初禪果報心 |
|||||
13.梵輔天 Brahmapurohitā |
1/2 中劫 |
|||||||
12.梵眾天 Brahmapārisajjā |
1/3 中劫 |
|||||||
欲地 Kāmavacara- bhūmi |
欲界善趣地 Kāmasugati- bhūmi |
11.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tī |
16,000天歲 |
八大果報心 有些︰善果報捨俱推度心 |
||||
10.化樂天Nimmānarati (=可意眾天manāpakāyikā) |
8,000天歲 |
|||||||
9.兜率天 Tusitā |
4,000天歲 |
|||||||
8.夜摩天 Yāmā |
2,000天歲 |
|||||||
7.三十三天 Tāvatiṁsā(忉利天) |
1,000天歲 |
|||||||
6.四大王天 Cātummahārājikā |
500天歲 |
|||||||
5.人 Manussā |
無定數 |
八大果報心 |
||||||
無因 心 |
||||||||
欲界惡趣地 Apāyabhūmi |
4.阿修羅Asurakāya |
無定數 |
||||||
3.餓鬼 Pettivisaya |
無定數 |
不善果報捨俱推度心 |
||||||
2.動物Tiracchānayoni(傍生) |
無定數 |
|||||||
1.地獄 Niraya |
無定數 |
|||||||
*「人界之百年,實忉利天之一日一夜。其三十夜為一月,其十二月為一年,以此一千年,為忉利天之壽量。」(《長部23經》弊宿經)。 四大王天一晝夜等於人間50年,此天天壽500歲,以人間365天計算,有900萬歲。兜率天壽命57億6萬世間歲。(《善見律毘婆沙》T24.703)
* 天壽參考:《增支部》A.3.70./I,213f.;A.8.45./IV,261;《分別論》Vibhaṅga p.422f。
【小劫】:《大毘婆沙論》等謂,人壽自十歲起,每過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之極;又自八萬四千歲起,每過百年減一歲,至十歲為減劫之極。此一增一減,共計1680萬年,稱為一小劫。
【中劫】:謂人壽之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共計33,600萬年。〔俱舍論卷十〕
【大劫】:80中劫為一大劫,共計268億8千萬年。包括成住壞空等四劫,稱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師地論》卷二(大30.285.3):「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
|
四個四種業 |
〈釋 義〉 |
例 子 |
作 用 |
令生業 janakakamma |
令生業是使善或不善心在結生時,產生結生心、身根色( kalala羯羅藍、凝滑)、性根色(男或女性)、心所依處色,且在生命期間繼續產生業生色、五根、果報心與心所。只有在臨死時成熟的令生業才能產生結生心,而其他的善與不善業則能在生命期間產生果報。 |
由於令生業,在生命期間,前一個心識滅後,下一個新的心識緊接著生起。 |
支助業 upatthambakakamma |
支助業的業是幫助令生業延長產生的善報或惡報,或者是支助令生業所生的五蘊。 |
支助業支助延命,確保健康、衣食,也可能支助延長病痛。 |
|
阻礙業 upapīḷakakamma |
阻礙業是阻礙令生業的業。它縮減令生業的善惡報,妨礙業生五蘊。惡的阻礙業導致原本能投生到高等善趣或家庭的令生業,變成只投生到較低等的善趣或家庭;能投生小地獄的,變成投生大地獄;長命變短命;美貌變醜貌。反之,善的阻礙業則相反的結果。 |
惡的阻礙業支助惡業成熟,會導致個人的財富損失,人際糾紛;善的阻礙業則導致相反的結果。 |
|
毀壞業 upaghātakakamma |
毀壞業是可以毀壞或中止弱業的業。它不令弱業繼續產生果報。毀壞業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但是不可以是唯作的。 |
惡的毀壞業令他夭折、瞎眼;善的毀壞業,則相反的結果。 |
|
受 報 次 序 |
重業 garukakamma |
重業是大罪(mahāsāvajja)、大威力的業(mahānubhāva),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業可以阻止它的業。它必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不善的重業有五逆罪(無間業)與強烈執取的邪見。善的重業是禪那。 |
《沙門果經》說阿闍世王擁有證悟初果的潛力,因他殺死自己的父親頻婆沙羅王,而不能證得。 |
臨死業 āsannakamma |
臨死業是瀕臨死亡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maraṇakāle anussaritaṁ, tadā katañca)。親友可以幫助臨終的人(或眾生)提醒如理作意、保持正念、塑造友善的氣氛。 |
臨終時,惡人憶起以前造的善業,可能投生善趣;善人憶起惡業,可能投生惡趣。 |
|
慣行業 āciṇṇakamma |
慣行業是重複造的或習慣造的善或惡業(abhiṇhaso kataṁ ekavāraṁ katvāpi vā abhiṇhaso samāsevitaṁ.)。在沒有重業、臨死業時,慣行業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去處。 |
如經常在街頭布施飯菜給出家人。 |
|
已作業 kaṭattākamma |
已作、已說、已想的業。不屬於重業等業。 沒有上述三種業,已作業會決定下一世投生。 |
曾經作的任何業。 |
* 《廣釋》(Vibhv.PTS:p.131;CS:p.170)︰「Abhidhammāvatāra等說,臨死業比慣行業優先成熟,作此之說。如充滿牛之牛欄,打開門之後,(內)有小牛、壯牛,但近門之牛,即使是老弱之牛,亦得先出。如是縱有重的善不善業,臨近死時,近於臨死(業)者先成熟,此為優先之說。」
受 報 時 效 |
現生受業(順現法受業) diṭṭhadhammavedanīya-kamma |
現生受業必須在它被造的那一世裡成熟;若在該世沒有具足的緣使它成熟,即變成無效業。 |
第一個速行心最弱,只能在當世受報。 |
次生受業(順次生受業) upapajjavedanīya- |
次生受業必須在它被造的下一世裡成熟;若在該世沒有具足的緣以令它成熟,即變成無效。 |
第七個速行心是第二弱,只能在下一世受報。 |
|
無盡業(順後次受業) aparāpariyavedanīya- |
無盡業是在造業的第二世以後的任何一世裡成熟。只要還在輪迴,永遠不會變成無效。最後身的佛陀與阿羅漢也不能免除無盡業。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
中間五個速行心(第二到第六個),作為生命期間的受報,也可能作為結生。其業力甚至於在未來的十萬大劫還有效。 |
|
無效業 ahosikamma |
無效業可以是沒有獲得具足的緣以成熟的現生受業(第一個速行)及次生受業(第七個速行)。 |
對阿羅漢而言,於未來世成熟的業都變成無效業。 |
|
受 報 所 在 地 |
不善業 akusalakamma |
身:殺生、偷盜、邪淫 語: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講廢話、不當時機講話) 意:貪婪、瞋恚、邪見 「邪見」包括: (1) 斷見natthika-diṭṭhi--否認死後還會以任何形式存在。 (2) 無作見akiriya-diṭṭhi--認為一切業都是無效的,不能產生果報。 (3) 無因見ahetuka-diṭṭhi--認為一切事物皆是偶然產生。 |
十二個不善心除了掉舉,皆會以「不善果報推度心」在四惡趣產生結生、有分心、死亡心。十二個不善皆能在欲界產生七種不善果報心(五識、領受、推度)。在色界只能產生眼識、耳識、領受、推度。 |
欲界善業 kāmavacarakusala |
身: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 語: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 意:無貪、無瞋、正見。 1佈施(dāna)、2持戒(sīla)、3修行(bhāvanā)、 4恭敬(apacāyana)、5義務(veyyāvacca)、 6回向(pattidāna)、7隨喜(pattānumodana)、 8聞法(dhammasavana)、9說法(dhammadesanā)、10見正直業(diṭṭhijjukammavasena)。 ﹝善業另有十波羅蜜(pāramī):1布施(dāna)、2持戒(sīla)、3出離(nekkhamma出離欲望)、4智慧(paññā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5勇猛精進(vīriya﹐英雄本色)、6忍辱(khanti)、7真實(sacca不妄語)、8決意(adhiṭṭhāna不動搖己意)、9慈(mettā增益眾生安樂)、10捨(upekkhā平等心)。﹞ |
◆欲界八大善心(具有殊勝的(ukkaṭṭha三因善業)能在欲界結生,及產生八大果報心,也能在欲界或色界產生八種無因果報心。 ◆低劣的(omaka動機不純)三因善業及殊勝的二因善業,能產生十二種果報心(除了智相應大果報心)。 ◆低劣的二因善業只能產生無因結生,及在活命期間產生無因果報心。 |
|
色界善業 rūpavacarakusala |
純屬意門。依五禪支的差別而有五種。 |
前生臨終入色界禪那 |
|
無色界善業 arūpavacarakusala |
純屬意門。依所緣的差別而有四種。 |
前生臨終入無色界禪那 |
* 六大逆罪(chaccabhiṭhānāni):五逆罪(無間業)與強烈執取的邪見,即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出如來身血、破和合僧團、邪信(信仰外道)。
![]() ![]() ![]() ![]() |
|||
![]() |
|||
【五門臨死心路】(只投生欲界):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有三型(四種)情況:
(1)型:「確定」之後,「速行」五次,接著「死心」生起。
(2)型:「確定」之後,「速行」五次,「彼所緣」兩次,接著「死心」生起。
(3)型(之一):「確定」之後,「速行」五次,「彼所緣」兩次,(許多)「有分心」生起,接著「死心」生起。
(3)型(之二):「確定」之後,「速行」五次,(許多)「有分心」生起,接著「死心」生起。
五門死亡與結生過程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 → |
過 去 有 分 |
→ |
有 分 波 動 |
→ |
有 分 斷 |
→ |
五 門 轉 向 |
→ |
領 受 |
→ |
推 度 |
→ |
確 定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死 心 |
Æ |
結 生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
… → |
過 去 有 分 |
→ |
有 分 波 動 |
→ |
有 分 斷 |
→ |
五 門 轉 向 |
→ |
領 受 |
→ |
推 度 |
→ |
確 定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彼 所 緣 |
→ |
彼 所 緣 |
→ |
死 心 |
Æ |
結 生 心 |
→ |
有 分 心 |
→ … |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死 心 |
Æ |
結 生 心 |
→ … |
【意門臨死心路】:一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意門有三型(四種)情況:
(1)型:「意門轉向」後,「速行」五次,接著「死心」生起。(欲界觀智等,或色地、無色地眾生)
(2)型:「意門轉向」後,「速行」五次,「彼所緣」兩次,接著「死心」生起。(欲界)
(3)型(之一):「意門轉向」後,「速行」五次,「彼所緣」兩次,(許多)「有分」生起,
接著「死心」生起。(欲界)
(3)型(之二):「意門轉向」後,「速行」五次,(許多)「有分心」生起,接著「死心」生起。(欲界)
意門死亡與結生過程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 → |
過 去 有 分 |
→ |
有 分 波 動 |
→ |
有 分 斷 |
→ |
意 門 轉 向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死 心 |
Æ |
結 生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
… → |
過 去 有 分 |
→ |
有 分 波 動 |
→ |
有 分 斷 |
→ |
意 門 轉 向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速 行 |
→ |
彼 所 緣 |
→ |
彼 所 緣 |
→ |
死 心 |
Æ |
結 生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死 心 |
Æ |
結 生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有 分 心 |
→ … |
「死心」之後,「結生心」生起(阿羅漢不生起新一世的結生心),之後16個「有分心」生起。接著「意門轉向心」(緣取結生心為目標)生起後,再接著七個「速行」(即:欲界邪見不相應無行的貪根心)生起。
【第1個心路過程】(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心路過程):
過去有分 → 有分波動 → 有分斷 → (7個)速行 → (2個)彼所緣(有時不出現) → 有分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臨終速行 |
死 心 |
Æ |
結 生 心 |
→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心 |
有 分 波動 |
有 分 斷 |
→ |
意門轉向 |
→ |
速 行 |
速 行 |
速 行 |
速 行 |
速 行 |
速 行 |
速 行 |
→ |
彼所緣 |
彼所緣 |
→ |
有 分 心 |
→… |
取或 現過 在去 所所 緣緣 |
取過去所緣 |
|
取或 現過 ← 在去 → 所所 緣緣 |
取 過 ←─── 去 ───→ 所 緣 |
|
取 現 ←─── 在 ───→ 所 緣 |
|
(1)「臨死心路過程」(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識知過程」)結束後;
(2)「死心」(作為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心」,屬於離路心)立即生起,執行死亡作用後滅盡,命根即被切斷;緊接著--
(3) 新一世的「結生心」(作為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心」)立刻生起,開始新的一世,結生心滅盡之後;
(4) 16個「有分心」生起;接著--
(5)「第1個心路過程」生起。當「第1個心路過程」結束後,有分心再次生滅,只要沒有其他心路過程發生,有分心在一期生命中會一直不斷地生滅,直至死心生起。其中,「死心」滅盡後,下一世的「結生心」立即生起,中間並無「中陰身」(antarā-bhava中有)。
換言之:結生心是每一世生起的第一個心,它緊接著前一世的死心之後生起(中間沒有穿插其他任何心)。結生心滅去,緊接著有分心生起,執行維持生命的作用,有分於一期生命裡,介於「心路」與「心路」之間,一直持續流動著,直至死心生起。這世死心生起,執行死亡作用,滅盡後即結束這世生命。緊接著下一世的第一個結生心生起,生命如此一期又一期的開始與結束。
三種「離路心」(非路心):結生心、有分心與死心,其實都是同一種離路心,它們緣取同一個所緣,只是名稱與作用不同而已。這三種離路心都不能執行任何新的識知作用;換言之,它們不能識知投生當世的任何事,因為它們緣取的目標,都是前一世「臨死心路過程」(最後一個識知過程)的所緣,亦即:這一世的結生心、有分心、死心與前一世的臨死心路過程,皆取同一個所緣。而「第1個心路過程」緣取的所緣,則是新一世的「結生心」。
結生(paṭisandhi)為生命開始的第一個心識,為19個成熟果報(vipāka)之一,共有五類:
一、不善果報捨俱推度。二、善果報捨俱推度。三、欲界八大善果報(含悅或捨、有智或無智、有行或無行)。四、色界(初禪至第五禪)五個善果報。五、無色界(空無邊處至非想非非想處)四個善果報。「不善果報捨俱推度」是八種貪根心(含悅或捨、邪見或無邪見、有行或無行)、兩種瞋根心、一種癡根心(疑)的果報。推度(santīraṇa)有五種作用,在此只執行結生作用。不善果報、善果報捨俱推度皆是無因的果報心,無因是指沒有無貪、無瞋、無癡之因,或沒有貪瞋痴之因。
此 生 |
(下一生) 投 生 |
(下一生) 不 投 生 |
|
無 色 地 arūpa-bhūmi |
1.同一處或更高層的無色地 2.欲地善趣三因 (另有經說,見註3) |
比原處較低的無色地 色地 欲地無因及二因 |
|
色 地 rūpa-bhūmi |
無想天 |
1.欲地二因 2.欲地三因 (另有經說,見註3) |
無色地 色地 |
初禪~ 第四禪 |
1.色地(不含五淨居天)、無色地 2.欲地二因及三因 (另有經說,見註3) |
凡夫不投生五淨居天 欲地無因(善趣、惡趣) |
|
欲 地 kāma-bhūmi |
三因者 |
欲地(善趣:三因.二因.無因,惡趣) 色地(不含五淨居天)、無色地 |
凡夫不投生五淨居天 |
二因或無因 |
欲地 (善趣:三因.二因.無因) 惡趣:無因 |
色地、無色地 |
此 生 |
(下一生) 投 生 |
(下一生) 不 投 生 |
初果 ( 須陀洹 ) |
具三因,人或天界 |
1.四惡趣 2.無想天 3.五淨居天 |
二果 ( 斯陀含 ) |
具三因,人或天界 |
1.四惡趣 2.無想天 3.五淨居天 |
三果 ( 阿那含 ) |
具三因,(五)淨居天,或任何禪天 |
1.四惡趣 2.無想天 3.欲地 |
四果 ( 阿羅漢 ) |
死 後 不 投 生 |
註:1. 無因與二因眾生,無法證道果、得禪那(因此無法投生色地與無色地)。
2. 往生無色地之前若已證初果者,則可進一步證二、三、四果,否則不能證任何道.果,因為他沒有耳根可聞法。
3.《增支部》(A.4.125./II,129.)說初禪天乃至第四禪天,命終亦往生地獄、傍生、餓鬼。
《增支部》(A.3.114./I,267-8)說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命終亦往生地獄、傍生、餓鬼。
4. 修初、二、三、四禪出定後,不念一切想,或念無想界,可得無想定,死前入無想定生到無想天。
5. 三果(Anāgāmino阿那含)可轉生到任何禪天。若修至第四禪,隨其五根的狀態,轉生到相應的五淨居天之一。(cf. Vibhv.p.142.)
6. 論文說:「在(五)淨居天,諸凡夫完全不被許可,諸預流和一來同樣(完全不被許可)。在無想(天)與惡趣(地),諸聖者不被許可。」(原載〈嘉義新雨雜誌〉第29期﹐1999.6.;2008.10.修訂)
( )1. 原本長命的業,變成短命是:1.令生業 2.支助業 3.阻礙業 4.毀壞業
( )2. 臨終時出現「以前造業所用的工具」是屬於:1.業 2.業相 3.趣相
( )3. 結生時產生結生心及業生色是:1.令生業 2.支助業 3.阻礙業 4.毀壞業
( )4. 哪一種心不能產生結生心? 1.道心 2.掉舉 3.生笑心 4.以上皆是
( )5. 投生到惡趣的有情,能生起:1.善心 2.禪那心 3.道果心 4.神通心
( )6. 欲地二因人下一世的結生心可能是:1.無因 2.二因 3.三因 4.以上皆有可能
( )7. 做夢生起的是:1.五門心路過程 2.意門心路過程 3.離心路過程
( )8. 無想有情結生時,能生起:1.結生心 2.色命根 3.心所依處4.以上皆有可能
( )9. 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Maraṇāsannavīthi臨死心路過程)生起的速行有:
1. 7次 2. 5次 3.以上皆有可能
( )10.何類有情出生後不生起貪心:1.梵天 2.無想天 3.三果聖者 4.阿羅漢
( )11.無眼睛是:1.不善果報 2.善果報 3.視情況,有時是善果報,有時是不善果報
( )12.決定投生的力量是:1.與父母的緣份 2.行蘊 3.識蘊 4.五蘊(缺一不可)
( )13.欲地的三因人死後投生:1.欲地 2.色地或無色地 3.淨居天 4.以上皆有可能
( )14.可以作為心路過程的果報心包括:1.欲界八大果報心 2.色界果報心 3.無色界果報心
4.以上皆有可能
( )15.每世第一個心路過程(paṭisandhikāle)的速行是:1.以結生心為目標 2.欲界速行心
3.邪見不相應無行的貪根心 4.以上皆是
( )16.死心的作用:1.產生結生 2.脫離生存 3.中止呼吸 4.以上皆是
( )17.結生心不會是:1.無因 2.一因 3.二因 4.三因
( )18.先天殘缺的人,結生心是:1.無因不善推度 2.無因善推度 3.二因 4.以上皆有可能
( )19.邪見包括:1.不信因果 2.一切都是自然產生 3.有情是由於偶然產生 4.以上皆是
( )20.受報的次序何者錯誤:1.臨死業先於慣行業 2.已作業先於臨死業3.重業先於慣行業 4.以上皆是
( )21.阿羅漢的死心是:1.無因 2.一因 3.二因 4.三因
( )22.「死處」的位置:1.速行及結生之間 2.彼所緣及結生之間,3.有分及結生之間 4.以上皆是
( )23.業若未在被造的那一世受報,即變成無效,是:1.第1速行 2.第2~6速行 3.第7速行 4.以上皆非
( )24.分裂僧團的惡業是:1.臨死業 2.已作業 3.重業 4.惡意業
( )25.佛陀或阿羅漢在世的時侯:1.有不善果報心 2.沒有無記心 3.只有善果報心 4.以上皆是
◆◆◆ ◆◆◆ ◆◆◆
1. 以智不相應的結生心投生,會產生什麼果報心?
2. 描述死亡與投生的過程。
3. 低劣的三因善業可以產生什麼結生心?
4. 怎麼知道自己是無因生,或者是二因、三因生?
5. 什麼眾生死後不產生結生心?
6. 列舉不能生起於心路過程的心。
7. 請描述阿那含果投生的情況?(課外題)
8. 死後是否有中陰身(antarā-bhava中有)?(課外題)
9. 阿羅漢的臨終速行心取何目標?(申論題)
10.如何判斷眾生是否命根斷?(申論題)
----------------------------------------------------------------------------------------
解答:1.( 3 ) 2.( 2 ) 3.( 1 ) 4.( 4 ) 5.( 1 ) 6.( 4 ) 7.( 2 ) 8.( 2 ) 9.( 2 ) 10.( 2 ) 11.( 3 ) 12.( 2 ) 13.( 4 )
14.( 1 ) 15.( 4 ) 16.( 2 ) 17.( 2 ) 18.( 2 ) 19.( 4 ) 20.( 2 ) 21.( 4 ) 22.( 4 ) 23.( 1 ) 24.( 3 ) 2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