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注

 

(下)

 

 

修訂版

12/14/2016

 

Sayuktāgama-sūtra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明法比丘(Metta Bhikkhu)注

 

 

果儒法師 修訂

 

 

 

 

 

 

 

 

二十 (21)……………………………… 4

廿 門相應(38)……………………………35

廿 梵天相應(10)………………………………88

廿 比丘(10) …………………………102

廿 婆耆舍相應(16) …………………………115

廿 (108)……………………………136

廿 夜叉相應(12) ……………………………232

廿 林相應(32) ………………………………250

弟子所說誦 第六

廿 (81) ……………………………270

廿 相應(34) ……………………………297

三十 相應(11) ……………………………329

延相應(10) …………………………338

相應(11) ………………………………356

質多羅相應(10) ……………………………369

如來所說誦 第七

(133)………………………………386

(93) …………………………………403

斷知相應(10996)……………………………422

(48) …………………………………436

相應(70) ………………………………442

入界陰相應(182)…………………………458

四十 不壞淨相應(2)(62) ………………………464

四一 相應(11)  …………………………474

四二 聚落主相應(10)  …………………………496

四三 相應(10)…………………………………518

四四 摩訶男相應(10)……………………………533

四五 無始相應(20)………………………………548

四六 婆蹉出家相應(9) …………………………562

四七 外道出家相應(15)…………………………577

四八 雜相應(18)…………………………………602

四九 譬喻相應(19)………………………………623

五十 (20)…………………………………643

五一 業報(35)………………………………669

附錄一:雜阿含經與初期大乘經典……………………689

附錄二:雜阿含經次第表&別譯雜阿含經…………695

 

 

 

 

 

 

 

 

        二十、剎利相應[1]

 

1229    1226      三菩提經[2] 

[3]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聞世尊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為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耶?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耶?」

佛告大王:「彼如是說是真諦說,非為虛妄,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雖復世尊作如是說,我猶故不信。所以者何?此間有諸宿重沙門婆羅門,所謂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彼等不自說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得世尊幼小年少,出家未久,便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王:「有四種雖小而不可輕。何等為四?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小而不可輕。」[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剎利形相具,貴族發名稱,雖復年幼稚,智者所不輕,此必居王位,顧念生怨害,是故難可輕,應生大恭敬。善求自護者,自護如護命,以平等自護,而等護於命。聚落及空處,見彼幼龍者,莫以小蛇故,而生輕慢想,雜色小龍形,亦應令安樂,輕蛇無士女,悉為毒所害。是故自護者,當如護己命,以斯善護已,而等護於彼。猛火之所食,雖小食無限,小燭亦能燒,足薪則彌廣,從微漸進燒,盡聚落城邑,是故自護者,當如護己命,以斯善護己,而等護於彼。盛火之所焚,百卉蕩燒盡,滅已不盈縮,戒火還復生。若輕毀比丘,受持淨戒火,燒身及子孫,眾災流百世,如燒多羅樹,無有生長期。是故當自護,如自護己命,以斯善自護,而等護於彼。剎利形相具,幼龍及小火,比丘具淨戒,不應起輕想。是故當自護,如自護己命,以斯善自護,而等護於彼。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30    1227      祖母經[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有祖母,極所敬重,忽爾命終,出城闍維[6],供養舍利畢,弊衣亂髮,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弊衣亂髮?」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我亡祖母,極所敬重,捨我命終,出於城外,闍維供養畢,來詣世尊。」

佛告大王:「極愛重敬念祖親耶?」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極敬重愛戀,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命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曾聞世尊所說,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輒死,終歸窮盡,無有不死者。」

佛告大王:「正使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長者大姓,生者皆死,無不死者。正使剎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若復生長壽天,王於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若復大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若復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當知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有生輒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生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捨身命,何況俗凡夫!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31    1228     愛己經[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云何為自念?云何為不自念?」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若復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為自念。」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獨一思惟,作是念:『云何為自念?云何為不自念?』

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若復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為自念。』」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念。彼雖自謂為自念,而實非自念。所以者何?無有惡知識所作惡不念者,所不念所作不愛者,所不愛所作如其自為、自己所作者,是故斯等為不自念。

若復大王!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為自念。斯等自謂不自愛惜己身,然斯等實為自念,所以者何?無有善友,於善友所作,念者念作,愛者愛作,如自為己所作者,是故斯等為自念。」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謂為自念者,不應造惡行,終不因惡行,令己得安樂。謂為自念者,終不造惡行,造諸善業者,令己得安樂。若自愛念者,善護而自護,如善護國王,外防邊境城。若自愛念者,極善自寶藏,如善守之王,內防邊境城。如是自寶藏,剎那無間缺,剎那缺致憂,惡道長受苦。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32    1229     護己經[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云何自護?云何不自護?」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若復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為自護。」從禪覺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而作是念:云何為自護?云何為不自護?復作是念:若有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若復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為自護。」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而彼自謂能自防護。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自防護,雖謂自護實非自護,所以者何?雖護於外,不護於內,是故大王名不自護。大王!若復有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為自護。彼雖不以象四軍自防,而實自護。所以者何?護其內者,名善自護,非謂防外。」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善護於身口,及意一切業,慚愧而自防,是名善守護。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33    1230     鹿[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少有人,得勝妙財利能不放逸,能不貪著,能於眾生不起惡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利,放逸貪著,起諸邪行。」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世間少有人得勝妙財,能於財利,不放逸,不貪著,不作邪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而放逸,貪著,多起邪行。』」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世少有人得勝妙財,能不貪著,不放逸,不起邪行。世多有人得勝妙財,放逸貪著,起諸邪行。大王!當知世人得勝財利,放逸而起貪著,作邪行者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大王!譬如獵師、獵師弟子,空野林中,張網施羂,多殺禽獸[10],困苦眾生,惡業增廣。世人得勝妙財,放逸而起貪著,造諸邪行,亦復如是,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貪欲於勝財,為貪所迷醉,狂亂不自覺,猶如捕獵者,緣斯放逸故,當受大苦報!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34    1231     捕魚經[1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於正殿上觀察王事,見勝剎利大姓、勝婆羅門大姓、勝長者大姓,因貪欲故,欺詐妄語,即作是念:「止此斷事,息此斷事,我更不復親臨斷事,我有賢子,當令斷事。云何自見此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為貪欲故欺詐妄語。」

時,波斯匿王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殿上自斷王事,見諸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為貪利故欺詐妄語。我見是事已,作是念:我從今日止此斷事,息此斷事,我有賢子,當令其斷不親自見此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緣貪利故欺詐妄語。」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彼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因貪利故,欺詐妄語。彼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大王!譬如漁師、漁師弟子,於河溪谷截流張網,殘殺眾生,令遭大苦;如是大王!彼勝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長者大姓,因貪利故,欺詐妄語,長夜當得不饒益苦。」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於財起貪欲,貪欲所迷醉,狂亂不自覺,猶如漁捕者,緣斯惡業故,當受劇苦報。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35    1232      慳經[1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多財巨富,藏積真金至百千億,況復餘財[13]。摩訶男長者[14]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粗碎米,食豆羹,食腐敗薑,著粗布衣、單皮革屣,乘羸敗車,戴樹葉蓋,未曾聞其供養施與沙門、婆羅門,給卹貧苦、行路頓乏、諸乞丐者,閉門而食,莫令沙門婆羅門、貧窮、行路、諸乞丐者見之。」

佛告波斯匿王:「此非正士,得勝財利不自受用,不知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卹諸僕使,施與知識,不知隨時供給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長受安樂,未來生天。得勝財物,不知廣用,收其大利,譬如曠野湖池聚水,無有受用,洗浴、飲者即於澤中,煎熬消盡;如是不善士夫,得勝財物,乃至不廣受用,收其大利,如彼池水。

大王!有善男子得勝財利,快樂受用,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給卹僕使,施諸知識,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未來生天,得勝錢財,能廣受用,倍收大利。譬如聚落城郭邊有池水,澄淨清涼,樹林蔭覆,令人受樂,多眾受用,乃至禽獸。如是善男子,得勝妙財,自供快樂,供養父母,乃至種勝福田,廣收大利。」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曠野湖池水,清涼極鮮淨,無有受用者,即於彼消盡。如是勝妙財,惡士夫所得,不能自受用,亦不供卹彼,徒自苦積聚,聚已而自喪。慧者得勝財,能自樂受用,廣施作功德,及與親眷屬,隨所應給與,如牛王領眾。施與及受用,不失所應者,乘理而壽終,生天受福樂。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36    1233     命終經[1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16],命終無有兒息,波斯匿王以無子、無親屬之財悉入王家。波斯匿王日日校閱財物,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身蒙塵土,似有疲倦。」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國長者摩訶男命終,有無子之財,悉入王家,瞻視料理,致令疲勞,塵土坌身,從其舍來。」

佛問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長者大富多財耶?」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錢財甚多,百千巨億金寶物,況復餘財!世尊!彼摩訶男在世之時,粗衣惡食,如上廣說。」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過去世時,遇多迦羅尸棄辟支佛,施一飯食,非淨信心,不恭敬與,不自手與,施後變悔,言:『此飲食自可供給我諸僕使,無辜持用施於沙門。』由是施福,七番往生三十三天,七番生此舍衛國中最勝族姓、最富錢財。以彼施辟支佛時,不淨信心,不自手與,不恭敬與,施後隨悔,故雖得財富,猶受用粗衣粗食,粗弊臥具、屋舍車乘,不嘗得上妙色聲香味觸,以自安身。復次,大王!彼摩訶男長者,殺其異母兄,取其財物,緣斯罪故,經百千歲,墮地獄中,彼餘罪報生舍衛國,七番受身,常以無子,財沒入王家。大王!摩訶男長者今此壽終,過去施報盡於此身,以慳貪[17],於財放逸,因造過惡,於此命終,已地獄[18]受極苦惱。」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摩訶男長者命終,已入地獄受苦痛耶?」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獄。」時,波斯匿王,念彼悲泣,以衣拭淚而說偈言:

財物真金寶,象馬莊嚴具,奴僕諸僮使,及諸田宅等,一切皆遺棄,神識獨遊往。福運數已窮,永捨於人身,彼今何所有,何所持而去?於何事不捨,如影之隨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是則己所有,彼則常持去,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形。如人少資糧,涉遠遭苦難,不修功德者,必經惡道苦。如人豐資糧,安樂以遠遊,修德淳厚者,善趣長受樂。如人遠遊行,歲久安穩歸,宗親善知識,歡樂欣集會;善修功德者,此沒生他世,彼諸親眷屬,見則心歡喜,是故當修福,積集期永久,福德能為人,建立他世樂。福德天所歎,等修正行故,現世人不毀,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37  1234       祠祀經[1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普設大會,為大會故,千特牛行列繫集眾供具,一切諸異外道,悉來聚集波斯匿王大會之處。時,有眾多比丘亦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普設大會,如上廣說,乃至種種外道皆悉來集,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普設大會,如上廣說,乃至種種異道集於會所。」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月月設大會,乃至百千數,不如正信佛,十六分之一。如是信法僧,慈念於眾生,彼大會之福,十六不及一。若人於世間,億年設福業,於直心敬禮,四分不及一。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38  1235       繫縛經[2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忿諸國人,多所囚執若剎利,或婆羅門,或吠舍,或首陀羅,或旃陀羅[21],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皆被錄,或鎖,或,或以繩縛。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波斯匿王多所攝錄,乃至或鎖或縛,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聞波斯匿王多所收錄,乃至鎖縛。」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繩鏁杻械,名曰堅固縛;染污心顧念,錢財寶妻子,

是縛長且固,雖緩難可脫。慧者不顧念,世間五欲樂,是則斷諸縛,安穩永超[22]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39    1236     得勝經[2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與摩竭提國阿闍世王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聞阿闍世王韋提希子四種軍至,亦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出共鬥戰。阿闍世王四軍得勝,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單車馳走,還舍衛城。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聞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起四種軍,出共鬥戰,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波斯匿王恐怖狼狽,單車馳走,還舍衛城。諸比丘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摩竭提主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起四種軍,如上廣說,乃至單車馳走,還舍衛城。」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捨,臥覺寂靜樂[2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40    1237     毀壞經[2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與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倍興四軍,出共鬥戰,波斯匿王四種軍勝,阿闍世王四種軍退,摧伏星散,波斯匿王悉皆虜掠阿闍世王象馬、車乘、錢財寶物,阿闍世王身,載以同車,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是阿闍世王韋提希子,長夜於我無怨恨人而生怨結[26],於好人所而作不好,然其是我善友之子,當放令還國。」佛告波斯匿王:「善哉!大王!放其令去,令汝長夜安樂饒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乃至力自在,能廣虜掠彼,助怨在力增,倍收己他利。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及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1   1238     全梵行經[2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此法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是惡知識、惡伴黨。」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眾生有生法者,解脫於生;眾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

大王!我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阿難陀[28]比丘,獨靜思惟,作是念:半梵行[29]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作是念已,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白我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我時告言:『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為眾生作善知識,眾生有生故,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令脫惱苦;現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讚歎不放逸,是則佛正教。修禪不放逸,逮得證諸漏。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2    1239     一法經[3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否?」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否?」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謂不放逸[31]。不放逸,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大王!譬如世間所作粗業,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不放逸善法亦復如是,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法願滿足。如力,如是種子、根、堅、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

是故大王!當住不放逸,當依不放逸!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已,夫人當作是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今亦當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如是夫人、大臣、太子、猛將亦如是。

國土人民應當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夫人、太子、大臣、猛將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等亦應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大王!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夫人、婇女亦能自保,倉藏財寶增長豐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稱譽不放逸,毀呰放逸者,帝釋不放逸,能主忉利天,稱譽不放逸,毀呰放逸者。不放逸具足,攝持於二義:一者現法利,二後世亦然,是名無間等[32],甚深智慧者。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3    1240    老病死經[3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何等為三?老、病、死。如是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若無此三法,世間所不愛者,諸佛世尊不出於世,世間亦不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以有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故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世間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廣宣說者。」波斯匿王作是念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所念,廣白世尊。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乃至世間知有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王所乘寶車,終歸有朽壞,此身亦復然,遷移會歸老。[34]

唯如來正法,無有衰老相,稟斯正法者,永到安穩處。但凡鄙衰老,醜弊惡形類,衰老來踐蹈,迷惑愚夫心。若人壽百歲,常慮死隨至,老病競追逐,伺便輒加害。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4    1145  布施得大果報經[3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應施何等人」?佛言:「大王!隨心所樂處。」

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應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言:「大王!此是異問,所問應施何處,此問則異,復問施何處應得大果,此問復異。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國,臨陣戰鬥,集諸戰士,而有一婆羅門子,從東方來,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膚白髮黑,不習武藝,不學術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敵觀,若刺若射,無有方便,不能傷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當賞否?」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如是大王!有剎利童子從南方來,吠舍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無有技術,皆如東方婆羅門子,王當賞否?」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佛告大王:「此國集軍,臨戰鬥時,有婆羅門童子從東方來,年少端正,膚白髮黑,善學武藝,知鬥術法,勇健無畏,苦戰不退,安住諦觀,運戈能傷能破巨敵。云何大王!如此戰士,加重賞否?」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如是剎利童子從南方來,吠舍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年少端正,善諸術藝,勇健,堪能苦戰卻敵,皆如東方婆羅門子,如是戰士,王當賞否?」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何等為捨離五支?所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已斷已知,是名捨離五支。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成就,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運戈猛戰鬥,堪能勇士夫,為其戰鬥故,隨功重加賞,

不賞名族冑,怯劣無勇者。忍辱修賢良,見諦建福田,

賢聖律儀備,成就深妙智,族冑雖卑微,堪為施福田。

衣食錢財寶,床臥等眾具,悉應以敬施,為持淨戒故。

人表林野際,穿井給行人,溪澗施橋樑,迥路造房舍,

戒德多聞眾,行路得止息。譬如重雲起,雷電聲振耀,

普雨於壤土,百卉悉扶疏,禽獸皆歡喜,田夫並欣樂。

如是淨信心,聞慧捨慳垢,錢財豐飲食,常施良福田。

高唱增歡,如雷雨良田,功德注流澤,霑洽施主心,

財富名稱流,及涅槃大果。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5  1146       明闇經[3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吠舍、首陀羅死,還生自姓家耶?」

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大王!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工巧業家,貧窮短命,形體憔悴,修行卑賤之,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泥梨中。猶如有人從闇入闇,從廁入廁,以血洗血,捨惡受惡;從冥入冥者,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從冥入冥。

云何名為從冥入明?謂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為人作諸鄙業,是名為冥。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跨馬,從馬昇象;從冥入明,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冥入明。

云何有人從明入冥?謂有世人,生富樂家,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家、長者大姓家,及餘種種富樂家生,多諸錢財,奴婢客使,廣集知識,受身端正,聰明黠慧,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墮泥梨中。譬如有人,從高樓下乘於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從明入冥者,亦復如是。

云何有人從明入明?謂有世人,生富樂家,乃至形相端嚴,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從樓觀至樓觀,如是乃至從床至床;從明入明者,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明入明。」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貧窮困苦者,不信增瞋恨,慳貪惡邪想,癡惑不恭敬,見沙門道士,持戒多聞者,毀呰而不譽,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從此至他世,當墮泥梨中,從冥入於冥。

若有貧窮人,信心少瞋恨,常生慚愧心,惠施離慳垢,

見沙門梵志,持戒多聞者,謙虛而問訊,隨宜善供給,

勸人令施與,歎施及受者。如是修善人,從此至他世;

善趣上生天,從冥而入明。有富樂士夫,不信多瞋恨,

惡想,邪惑不恭敬,見沙門梵志,毀呰而不譽,

障他人施惠,亦斷受施者,如是惡士夫,從此至他世,

當生苦地獄,從明入冥中。若有富士夫,信心不瞋恨,

常起慚愧心,惠施離瞋[37],見沙門梵志,持戒多聞者,

先奉迎問訊,隨宜給所須,勸人令供養,歎施及受者,如是等士夫,從此至他世,生三十三天,從明而入明。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6    1147      石山經[3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言:「大王!從何所來?」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彼灌頂王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領大地,統理王事,周行觀察,而來至此。」

佛告大王:「今問大王,隨意答我。譬如有人從東方來,有信有緣,未曾虛妄,而白王言:『我東方來,見一石山,極方廣大,不穿不壞,亦無缺壞,磨地而來,一切眾生草木之類,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有人來,有信有緣,亦不虛妄,而白王言:『我見石山,方廣高大,不斷不壞,亦不缺壞,磨地而來,眾生草木,悉皆磨碎。』大王!於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嶮惡相殺,眾生運盡,人道難得,當作何計?」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更無餘計,唯當修善,於佛法律,專精方便。」

佛告大王:「何故說言:『嶮惡恐怖於世猝起,眾生運盡,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專精方便。』何以不言:『灌頂王位,為眾人首,堪能自在。』王於大地,事務眾多,當須營理耶?」

王白佛言:「世尊!為閑時言:灌頂王位為眾人首,王於大地,多所經營,以言鬥言,以財鬥財,以象鬥象,以車鬥車,以步鬥步,當於爾時,無有自在,若勝若伏,是故我說:嶮惡恐怖猝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39],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經常磨迮[40],謂惡劫、老病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有大石山,高廣無缺壞,周遍四方來,磨迮此大地,

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

四種大族姓,栴陀羅獵師,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

一切皆磨迮,無能救護者。是故慧士夫,觀察自己利,

建立清淨信,信佛法僧寶。身口心清淨,隨順於正法,

現世名稱流,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7    1148   辨識阿羅漢經[4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有尼乾子七人,闍祇羅[42]七人,一舍羅[43]七人[44],身皆粗人,彷徉[45]行,住祇洹門外。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1)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2)審諦觀察,勿但洛莫[46],當用智慧,不以不智。(3)經諸苦難,堪能自辯,交契計較,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可知,非可猝識[47],當須思惟智慧觀察。[48]

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理久相習,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明。我有家人亦復出家,作斯等形相,周流他國,而復來還,捨其被服,還受五欲。故知世尊善說,應與同止,觀其戒行,乃至言說,如有智慧。」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鍮石銅,塗以真金色。內懷鄙雜心,外現聖威儀,遊行諸國土,欺誑於世人。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8   1149   五欲何者最妙經[4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為首,并五國王[50]及諸大臣,悉共集會,作如是論議:「五欲之中,何者第一?」有一人言:「(眼所見)色最第一[51]。」又復有稱聲、香、味、觸為第一者。中有人言:「我等人人各說第一,竟無定判,當詣世尊,問如此義,如世尊說,當共憶持。」

爾時,波斯匿王為首,與五國王、大臣眷屬,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五王與諸大臣,如是論議:『五欲何者為勝?』其中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來問世尊,何者為勝?」

佛告諸王:「各隨意適,我悉有餘說,以是因緣,我說五欲。然自有人於色適意,只愛一色,滿其志願,正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言己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如愛色者,聲香味觸,亦皆如是,當其所愛,輒言最勝,歡喜樂著,雖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愛者最勝最妙,無比無上。」

爾時,座中有一優婆塞,名曰栴檀[52],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善說!世尊!」

佛告優婆塞:「善說,栴檀!快說,栴檀!」時,栴檀優婆塞即說偈言:

央伽族姓王,服珠瓔珞鎧,摩竭眾慶集,如來出其國;

名聞普流布,猶如雪山王。如淨水蓮華,清淨無瑕穢,

隨日光開敷,芳香熏其國。輝煌者[53]明顯,猶如空中日。

觀如來慧力,如夜燃炬火,為眼為大明,來者為決疑。

時,諸國王歎言:「善說!栴檀優婆塞!」

爾時,七王脫七寶上衣,奉優婆塞。時,彼七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爾時,栴檀優婆塞知諸王去已,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今七國王遺我七領上衣,唯願世尊受此七衣,以哀愍故。」爾時,世尊為哀愍故,受其七衣。栴檀優婆塞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49    1150     減肥經[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身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氣息長喘。[55]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身體極肥盛。」

大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極肥大,故慚恥厭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56]

時,有一年少欝多羅[57],於會中坐。時,波斯匿王告欝多羅:「汝能從世尊受向所說偈,每至食時,為我誦否?若能爾者,賜金錢十萬,亦常與食。」

欝多羅白王:「奉教當誦!」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欝多羅知王去已,至世尊前,受所說偈,於王食時為誦,白言:「大王!如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而說斯偈:

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如是波斯匿王漸至後時,身體細,容貌端正。處樓閣上,向佛住處合掌恭敬,右膝著地,三說是言:

  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與我現法利益,後世利益,現法後世利益,以其飯食知節量故。」

 

 

 

 

 

 

 

 

        廿一、婆羅門相應[58] 

 

1250   1151     年少阿修羅經[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時,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粗惡不善語,瞋罵訶責[60]。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怒勝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慳貪,真言壞妄語。
不罵亦不,常住賢聖心,惡人住瞋恨,不動如山石。

起瞋恚能制,勝制狂馬車,我說善御士,非彼攝繩者。

時,年少阿修羅白佛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辨不善,於瞿曇面前訶罵毀辱。」如懺悔已,時,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51  1152    賓耆迦婆羅門經[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瞋罵呵責。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賓耆白佛:「如是,瞿曇!」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者,當如之何?」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

賓耆白佛:「云何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不相贈遺,不名相與?」

佛告賓耆:「若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於如來、應供、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呵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瞋何有瞋?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慧者無有瞋。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臨敵伏難伏[62]不瞋勝於瞋,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辨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粗惡不善語,瞋罵呵責。」年少賓耆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52    1153     瞋罵經(1)[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詣講堂東蔭蔭中,露地經行。時,有健罵婆羅豆婆遮[64]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罵詈呵責。世尊經行,彼隨世尊後行,世尊經行已竟,住於一處,彼婆羅門言:「瞿曇!伏耶?」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勝者更增怨,伏者臥不安,勝伏二俱捨,是得安穩眠[65]

婆羅門白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辨不善,何於瞿曇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罵詈呵責。」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66]

1253     1154    瞋罵經(2)[6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作粗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把土坌佛,時,有逆風還吹其土,反自坌身。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己;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辨不善,何於瞿曇面前,粗不善語,瞋罵呵責。」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1254    1155   違義婆羅門經[6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婆羅門名曰違義,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詣沙門瞿曇所,聞所說法,當反其義。」作是念已,往詣精舍,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無量眷屬圍繞說法,世尊遙見違義婆羅門來,即默然住,違義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法,樂欲聞之!」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違義婆羅門,未能解深義,內懷嫉恚心,欲為法留難。調伏違反心,諸不信樂意,息諸障礙垢,則解深妙說。

時,違義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從座起而去。

1255    1156  不害婆羅門[6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有不害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名不害,為稱實否?」

佛告婆羅門:「如是稱實者,若身不害、口不害、心不害,則為稱實。[70]」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心不殺害,口意亦俱然,是則為離害,不恐怖眾生。

佛說此經已,不害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1256    1157  數數受生死經[7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72]舍,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即具眾美飲食,滿鉢與之。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其舍,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作是念:「禿頭沙門何故數來,貪美食耶?」爾時,世尊知火與婆羅門心念,即說偈言:

王天日日雨,田夫日夜耕,數數植種子,是田數收穀。如人數懷妊,乳牛數懷犢,數數有求者,則能數惠施,數數惠施故,常得大名稱。數數棄死屍,數數哭悲戀,數數生數死,數數憂悲苦,數數以火燒,數數諸蟲食。若得賢聖道,不數受諸有,亦不數生死,不數憂悲苦,不數數火燒,不數諸蟲食。

時,火與婆羅門聞佛說偈,還得信心,復以種種飲食,滿鉢與之,世尊不受,以因說偈而施故,復說偈言:因為說偈法,不應受飲食;當觀察自法,說法不受食。婆羅門當知:斯則淨命活,應以餘供養,純淨大仙人;已盡諸有漏,穢法悉已斷。供養以飲食,於其良福田,欲求福德者,則我田為良。

火與婆羅門白佛:「今此食應著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樂,汝持是食棄於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時,婆羅門即以此食,持著無蟲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73]譬如鐵丸,燒令火色,擲著水中,水即煙起,沸聲啾啾,亦復如是。婆羅門持此飲食著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於時,火與婆羅門歎言:「甚奇!瞿曇!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變。」時,火與婆羅門因此飯食神變,得信敬心,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否?」

佛告婆羅門:「汝今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彼即出家,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1257    1158  婆肆吒婆羅門女[7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舍衛國婆肆吒婆羅門女[75],信佛法僧,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滅道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無間慧。

其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婆羅門,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住方面隨方合掌,三說是言:「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漢、三藐三佛陀[76],身純金色,圓光一尋[77],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

時,夫婆羅門聞之,瞋恚不喜,語其婦言:「為鬼著耶?無有此義,捨諸三明[78]大德婆羅門,而稱歎彼禿頭沙門,黑闇之分,世所不稱。我今當往,共汝大師論議,足知勝如[79]。」

婦語夫言:「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能與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金色之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言說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師,共論議者。然今婆羅門且往,自可知之!」

時,婆羅門即往詣,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為殺於何等,而得安穩眠?為殺於何等,令心得無憂?為殺於何等,瞿曇所稱歎?

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殺於瞋恨者,而得安穩眠;殺於瞋恚者,而心得無憂。

瞋恚為毒本,能害甘種子[80]能害於彼者,賢聖所稱歎。

若能害彼者,其心得無憂。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示教照喜,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味著為災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81]隨順,福利清淨,分別廣說。譬如清淨白氈,易為染色,如是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於座上,於四聖諦無間等[82],所謂苦集滅道,是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已,盡其壽命為優婆塞,證知我!」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還歸自家,其婦優婆夷遙見夫來,見已白言:「已與如來、應供、等正覺,純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為我大師,共論議耶?」

其夫答言:「我未嘗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有能與如來、應供、等正覺,真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師,共論議也。汝今與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學道。」

時,婦以鮮潔白氈,令作法衣。時,婆羅門持衣,往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言:「世尊!我今可得於世尊法中出家學道,修梵行否?」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此法律出家學道,修諸梵行。」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1258    1159   魔瞿婆羅門經[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魔瞿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於家中常行布施,若一人來,施於一人,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我如是施,得福多否?」佛告婆羅門:「汝如是施,實得大福。所以者何?以於家中常行布施,一人來乞,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故,即得大福。」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在家所為作,布施復大會,因此惠施故,欲求大功德。今問於牟尼,我之所應知,同梵天所見,為我分別說。云何為解脫,勝妙之善趣?云何修方便,得生於梵世?云何隨樂施,生明勝梵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者設大會,隨彼愛樂施,歡喜淨信心,攀緣善功德。以其所建立,求離諸過惡,遠離於貪欲,其心善解脫!修習於慈心,其功德無量;況復加至誠,廣施設大會?若於其中間,所得諸善心,正向善解脫,或餘純善趣,如是勝因緣,得生於梵世。如是之惠施,其心平等故,得生於梵世,其壽命延長。

   時,魔瞿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259    1160   不知清淨道經[8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持金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85]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無非婆羅門,所行為清淨,剎利修苦行,於亦復乖。三典婆羅門,是則為清淨,如是清淨者,不在餘眾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不知清淨道,及諸無上淨,於餘求者,至竟無淨時。

婆羅門白佛:「瞿曇說清淨道及無上清淨耶?何等為清淨道?何等為無上清淨?」

佛告婆羅門:「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清淨道。正定修習多修習已,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清淨道,無上清淨耶!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佛告婆羅門:「宜知是時。」持華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260    1161     尸羅[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尸羅[87]?云何正威儀?云何為功德?云何名為業?成就何等法,羅漢婆羅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宿命憶念智,見生天惡趣,得諸受生盡,牟尼明決定[88]。知心善解脫,解脫一切貪,具足於三明,三明婆羅門。佛說此經已,異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261   1162     老夫婦經[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尊者阿難從世尊後,時,有二老男女是夫婦,年耆根熟,僂背如鉤,里巷頭,燒糞掃處,俱向火。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見已,告尊者阿難:「汝見彼夫婦二人,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否?」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此二老夫婦於年少時,盛壯之身,勤求財物者,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一富長者。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者,亦可得阿羅漢第一上果。

於第二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者。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證。

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斯陀含果證。

若於第四分老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四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須陀洹果證。  

彼於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不復堪能覓錢財,亦不能得勝過人法[90]。」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不行梵行故,不得年少財,思惟古昔事,眠地如曲弓。不修於梵行,不得年少財,猶如老鵠鳥,守死於空池!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62    1163   人生不空過經[9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唯說異偈言:

  老死之所壞,身及所受滅,唯有惠施福,為隨己資糧。

依於善攝護,及修禪功德,隨力而行施,錢財及飲食,

於群則眠覺,非為空自活。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63    88    年少欝多羅經[9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否?」佛告欝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汝於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93]

佛說此經已,年少欝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64    89   年少優波迦經(1)[9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優波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常稱歎邪盛大會,沙門瞿曇亦復稱歎邪盛大會否?」

  佛告優波迦:「我不一向稱歎,或有邪盛大會可稱歎,或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優波迦白佛:「何等邪盛大會可稱歎?何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

佛告優波迦:「若邪盛大會,繫群少特牛、水特、水牸,及諸羊犢[95],小小眾生,悉皆傷殺,逼迫苦切。僕使作人,鞭笞恐[96],悲泣號呼,不喜不樂,眾苦作役。如是等邪盛大會,我不稱歎,以造大難故。

若復大會,不繫縛群牛,乃至不令眾生辛苦作役者,如是邪盛大會,我所稱歎,以不造大難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馬祀等大會,造諸大難事,如是等邪盛,大仙不稱歎。繫縛諸眾生,殺害微細蟲,是非為正會,大仙不隨順。若不害眾生,造作眾難者,是等名正會,大仙隨稱歎。惠施修供養,為應法邪盛,施者清淨心,梵行良福田,如是大會者,是則羅漢會,是會得大果,諸天皆歡喜。自行恭敬請,自手而施與,彼我悉清淨,是施得大果。慧者如是施,信心應解脫,無罪樂世間,智者往生彼。

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65    90    年少優波迦經(2)[9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廣說如上,差別者,謂隨說異偈言:

無為無諸難[98]邪盛[99]時清淨,如法隨順行,攝護諸梵行,

馨香歸世界,超過諸凡鄙,佛於邪盛善,稱歎此邪盛。

惠施修供養,邪盛隨所應,淨信平等施,梵行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是施羅漢田,如是廣大施,諸天所稱歎。

自行恭敬請,自手而供養,等攝自他故,邪盛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於無罪世界,智者往生彼。

    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1266    91    年少闍迦經[1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闍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樂?」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樂。何等為四?謂精進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何等為精進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精進具足。

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精勤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具足。

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果[101],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四法成就,現法安樂。」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幾法能令後世安樂?」

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樂?何等為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餘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102]。云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心,在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於施捨,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樂。」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積集能守護,知識善男子,正命以自活。淨信戒具足,惠施離慳垢,淨除於道,得後世安樂。若處於居家,成就於八法,審諦尊所說,等正覺所知,現法得安穩,現法喜樂住,後世喜樂住。

    佛說此經已,欝闍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103]

1267    92    憍慢婆羅門經[104]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國有憍慢婆羅門止住。父母種姓俱淨,無瑕點能說者,七世相承,悉皆清淨,為婆羅門師,通達諸論記典,悉了萬名解法優劣,[105]悉知萬事久遠本末因緣句句記說,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高,聰明志高,財富志高,不敬父母諸尊師長,聞沙門瞿曇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彼沙門瞿曇所,若有所說,我當共論;無所說者,默然而還。」

時,憍慢婆羅門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手執金瓶,往見世尊,至於園門,下車步進。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不顧念憍慢婆羅門[106]。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不顧念我,且當還去。」爾時,世尊知憍慢婆羅門心念,而說偈言:

憍慢既來此,不善更增慢,向以義故來,應轉增其義。

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欲修敬禮。爾時,世尊告憍慢婆羅門:「止!止!不須作禮,心淨已足。

時,諸大眾咸各高聲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羅門,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聰明憍慢,財富憍慢,不敬父母諸尊師長,今於沙門瞿曇所,謙卑下下,欲接足禮。」時,憍慢婆羅門於大眾前,唱令靜默,而說偈言:

云何不起慢?云何起恭敬?云何善慰諭?云何善供養?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父母及長兄,和尚諸師長,及諸尊重者,所不應生慢。應當善恭敬,謙下而問訊,盡心而奉事,兼設諸供養。離貪恚癡心,漏盡阿羅漢,正智善解脫,伏諸憍慢心,於此賢聖等,合掌稽首禮。

爾時,世尊為憍慢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諸佛常法,世尊次第說法,說布施持戒,生天功德,愛欲味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如是廣說。如白淨衣,無諸黑惡,速受染色,憍慢婆羅門於座上,解四聖諦苦集滅道,得無間等。時,憍慢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否?」

佛告憍慢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彼即出家,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107]

1268    93    長身婆羅門經[10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長身婆羅門作如是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牸牛、水牛及諸羊犢,種種小蟲,悉皆繫縛,辦諸飲食,廣行布施,種種外道從諸國皆悉來集邪盛會所。

時,長身婆羅門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作是念:我今辦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109]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蟲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來至會所,我今當往沙門瞿曇所,問邪盛法,莫令我作邪盛大會分數中,有所短少。

作是念已,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執金澡瓶,出舍衛城,詣世尊所,恭敬承事,至精舍門,下車步進,至於佛前,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欲作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蟲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皆悉來至邪盛會所,又聞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今故來請問。瞿曇!邪盛大會法,諸物分數,莫令我所作邪盛大會,諸分數之中,有所短少。」

佛告婆羅門:「或有一邪盛大會主,行施作福而生於罪,為三刀劍之所刻削,得不善果報。何等三?謂身刀劍、口刀劍、意刀劍。

何等為意刀劍生諸苦報?如一會主,造作大會,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會,當殺爾所少壯特牛,爾所水特、水牸,爾所羊犢,及種種諸蟲,是名意刀劍生諸苦報。』如是施主,雖念作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云何為口刀劍生諸苦報?有一會主造作大會,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會,汝等當殺爾所少壯特牛,乃至殺害爾所微細蟲,是名口刀劍生諸苦報。大會主雖作是布施供養,實生於罪。

云何為身刀劍生諸苦報?謂有一大會主,造作大會,自手傷殺爾所特牛,乃至殺害種種細蟲,是名身刀劍生諸苦報。彼大會主雖作是念,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然,婆羅門!當勤供養三火,隨時恭敬禮拜奉事,施其安樂。何等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 

何者為根本火、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

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養父母,令得安樂,是名根本火。何故名為根本?若善男子從彼而生,所謂父母,故名根本[110]。善男子以崇本故,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以安樂。

何等為居家火、善男子隨時育養、施以安樂?謂善男子精勤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給妻子、宗親眷屬、僕使、傭客,隨時給與,恭敬施安,是名居家火。何故名家?善男子居家,樂則同樂,苦則同苦,在所為作,皆相順從,故名為家。是故善男子,隨時供給,施與安樂。

   何等名田火、善男子隨時恭敬、尊重供養、施其安樂?   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勞,如法所得,奉事供養諸沙門婆羅門,善能調伏貪恚癡者。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建立福田,崇向增進,樂分樂報,未來生天,是名田火。何故名田?為世福田,謂為應供,是故名田。是善男子,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根本及居家,應供福田火,是火增供養,充足安穩樂。無罪樂世間,慧者往生彼,如法財復會,供養所應養,供養應養故,生天得名稱。

婆羅門!然今善男子先所供養三火,應斷令滅。何等為三?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所以者何?若貪火不斷不滅者,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緣彼而生心法憂苦;恚火癡火,亦復如是。婆羅門!若善男子事積薪火,隨時辛苦,隨時燃,隨時滅火,因緣受苦。」

爾時,長身婆羅門默然而住時,有婆羅門子名欝多羅,於會中坐,長身婆羅門須臾默然思惟已,告欝多羅:「汝能往至邪盛會所,放彼繫柱特牛,及諸眾生受繫縛者悉皆放?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意自在,山澤曠野,食不斷草,飲淨流水,四方風中受諸快樂。』」

欝多羅白言:「隨大師教!」即往彼邪盛會所,放諸眾生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其所樂,山澤曠野,飲水食草,四方自適。」

爾時,世尊知欝多羅,知已,為長身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世尊說法先後:說戒,說施,及生天功德,愛欲味患,出要清淨,煩惱清淨,開示顯現。譬如鮮淨白氈,易受染色,長身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見四真諦,得無間等。

時,長身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飯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長身婆羅門知佛受請已,為佛作禮,右遶三匝而去,長身婆羅門還邪盛處,諸供辦淨美好者,布置床座,遣使請佛,白言:「時到,惟聖知時!」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大眾圍遶,往到長身婆羅門會所,大眾前坐。時,長身婆羅門知世尊坐定已,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澡漱洗鉢畢,別敷卑床,於大眾前端坐聽法。爾時,世尊為長身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269 94       年少僧迦羅經[11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僧迦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不善男子云何可知?」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

婆羅門復問:「善男子云何可知?」

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

婆羅門白佛:「云何不善男子如月?」

佛告婆羅門:「如月黑分[112],光明亦失,色亦失,所係亦失,日夜,乃至不現。如是有人於如來所得信心,受持淨戒,善學多聞,損己布施,正見真實。於如來所淨信,持戒惠施,多聞正見,真已,然後退失,於戒、聞、施、正見,悉皆忘失,日夜消,乃至須臾,一切忘失。

    復次,婆羅門!若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不數聞法,不正思惟,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行惡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趣泥梨中。如是不善男子其譬如月。」

    婆羅門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

佛告婆羅門:「譬明月淨分[113],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如是善男子,於如來法律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施增,聞增,慧增,日夜增長,復於餘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惟,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化生天上。婆羅門!是故善男子譬如月。」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譬如月無垢,周行於虛空,一切小星中,其光最盛明。淨信亦如是,戒聞.離慳施,於諸慳世間,其施特明顯。

    佛說此經已,僧迦羅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270  95       生聞查證經[1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瞿曇說言:『唯應施我,不應施餘人,施我得大果,非施餘人得大果。應施我弟子,不應施餘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云何瞿曇!作是語者為實說耶?為謗毀瞿曇乎?為如說說,如法說耶?法次法說,不為餘人以同法來訶責耶?」

佛告婆羅門:「彼如是說者,謗毀我耳,非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不致他人來以同法訶責。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應施於我,不應施餘,施我得大果報,非施餘人得大果報;應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 婆羅門!然我作如是說者:『作二種障[115]:障施者施,障受者利。乃至士夫以洗器餘食,著於淨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施人,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116]。」

生聞婆羅門白佛言:「如是,瞿曇!我亦如是說:施持戒者得大果報,非施犯戒。」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黑若有白,若赤若有色,犁雜及金色,純黃及鴿色[117]如是等牸牛,牛犢姝好者,丁壯力具足,調善行捷疾,但使堪運重,不問本生色。人亦復如是,各隨彼彼生,剎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旃陀羅[118]下賤,所生悉不同。但使持淨戒,離重擔煩惱,純一修梵行,漏盡阿羅漢,於世間善逝,施彼得大果。愚者無智慧,未嘗聞正法,施彼無大果,不近善友故。若習善知識,如來及聲聞,清淨信善逝,根生堅固力,所之善趣,及生大姓家。究竟般涅,大仙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生聞裟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71    96    乞食婆羅門經[11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執杖持鉢,家家乞食。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拄杖持鉢,家家乞食?」

婆羅門白佛:「瞿曇!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予子,為子娶妻,然後捨家[120],是故拄杖持鉢,家家乞食。」

佛告婆羅門:「汝能於我所受誦一偈,還歸於眾中,為兒說耶?」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曇!」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心歡喜,為子聚財物,亦為娉其妻,而自捨出家。

邊鄙田舍兒,違負於其父,人形羅剎心,棄捨於尊老。

老馬無復用,則奪麥黃.jpg,兒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為最勝,非子為恩愛,為我防惡牛,免險地得安,能卻兇暴狗,扶我闇處行,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憑杖威力故,峙立不墮落。

時,婆羅門從世尊受斯偈已,還歸婆羅門大眾中,為子而說,先白大眾:「聽我所說。」然後誦偈,如上廣說。其子愧怖,即抱,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121]時,婆羅門作是念:我今得勝族姓,是沙門瞿曇恩。我經所說:「為師者如師供養,為和尚者如和尚供養。」我今所得皆沙門瞿曇力,即是我師,我今當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曇。

時,婆羅門持上妙衣,至世尊所,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曇力。我經記說:『為師者以師供養,為和尚者以和尚供養。』今日瞿曇即為我師,願受此衣,哀愍故。」世尊即受,為哀愍故。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72    97       乞食經[12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攝杖持鉢,家家乞食,彼婆羅門遙見世尊而作是念:「沙門瞿曇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亦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與瞿曇俱是比丘。」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

    佛說是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73   98         耕耘經[123]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一那羅聚落,住一那羅林中。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一羅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作飲食處。」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犁耕田,為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曇!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佛告婆羅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曇,若犁若軛,若鞅若縻,若鑱若鞭,而今瞿曇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

自說耕田者,而不見其耕,為我說耕田,令我知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言:

信心為種子,苦行為時雨,智慧為軛,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是則善御者。藏身口業,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乘,樂住為懈息,精進廢荒,安穩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鉢香美飲食[124]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

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但為利益他,說法不受食

    如是廣說,如前為火與婆羅門廣說。時,耕田婆羅門婆遮婆羅門白佛言:「瞿曇!以此食安著何處?」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婆羅門!汝持此食著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蟲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熱丸投於冷水,啾啾作聲,如是彼食投著無蟲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時,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實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飲食神變如是。」時彼婆羅門,見食瑞應,信心轉增,白佛言:「瞿曇!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否?」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彼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125]

1274     99      梵天經[12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時,有尊者名淨天[127],在鞞提訶[128]國人間遊行,至彌絺羅城菴羅園中。時,尊者淨天晨朝著衣持鉢,入彌絺羅城乞食,次第乞食,到自本家。時,淨天母年老,在中堂持食祀火,求生梵天,不知尊者淨天在門外立。時,毘沙門天王[129]於尊者淨天極生敬信。時,毘沙門天王,諸夜叉導從,乘虛而行,見尊者淨天在門外立,又見其母手擎飲食,在中堂上供養祀火,不見其子在外門立,見已,從空中下,至淨天母前而說偈言:

此婆羅門尼,梵天極遼遠,為求彼生故,於此祠祀火。此非梵天道,何為徒祀此[130]?汝婆羅門尼,淨天住門外,垢穢永無餘,是則天中天。蕭然無所有,獨一不兼資,為乞食入舍,所應供養者。淨天善修身,人天良福田,遠離一切惡,不為染所染,德同於梵天,形在人間住,不著一切法,如彼淳熟龍。比丘正念住,其心善解脫,應奉以初,是則上福田。應以正信心,及時速施與,當預建立洲,令未來安樂。汝觀此牟尼,已渡苦海流,是故當信心,及時速施與,當預建立洲,令未來安樂。毘沙門天王,開發彼令捨。

時,尊者淨天,即為其母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道而去。

1275    100      佛陀經[13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間,超渡之勝名?為是父母制,名之為佛耶?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生者悉磨滅,遠離息塵垢,拔諸使[132]本,等覺故名佛。

   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276    101      輪相經[133]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有徙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在二村中間一樹下坐,入正受。時,有豆磨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腳跡,千幅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輞,眾好滿足,見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間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即尋腳跡至於佛所,見世尊坐一樹下,入晝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清淨,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止觀成就[134],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為是天耶?」

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

為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

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

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無善阿修羅,諸摩羅伽,人與非人等,悉由煩惱生。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捨,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於水中,而未曾著水,我雖生世間,不為世間著歷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135],一切有為行,悉皆生滅故。離垢不傾動,已拔諸劍刺,究竟生,故名為佛陀。

佛說此經已,豆摩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136]

1277    102     旃陀羅經[13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138],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139]!慎勿近我門。」

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群特,領群特法耶?」

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群特,亦不知領群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群特及領群特法否?」

佛言:「我善知是領群特及領群特法。」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請佛令坐,白言:「瞿曇!為我說領群特及領群特法!」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瞋恚心懷恨隱覆諸過惡,犯戒起惡見,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當知領群特。暴貪吝惜,惡欲慳諂偽

無慚無愧心,當知領群特。一生二生者[140],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愍心,是為領群特。若殺縛椎打,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當知領群特。住止及行路,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群下,恐怛相迫脅,取利以供己,當知領群特。

聚落及空地,有主無主物,掠詆為己有,當知領群特。

自棄薄其妻,又不入婬舍侵陵他所愛[141],當知領群特。

內外諸親屬,同心善知識侵掠彼所愛,當知領群特。

妄語欺誑人,詐取無證財,他索而不還,當知領群特。

為己亦為他,舉債與債,或復順他語,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當知領群特。作惡不善業,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惡,當知領群特。若人問其義,而答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當知領群特。實空無所有,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當知領群特。高慢自稱舉,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當知領群特。自造諸過惡,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當知領群特。前受他利養,他人來詣己,

無有敬報心,當知領群特。沙門婆羅門,如法來乞求,

呵責而不與,當知領群特。若父母年老,少壯氣已謝,

不勤加奉養,當知領群特。父母諸尊長,兄弟親眷屬。

實非阿羅漢,自顯羅漢德,世間之大賊,當知領群特。

初上種姓生,習婆羅門典,而於其中間,習行諸惡業;

不以勝生故,障呵責惡道[142],現法受呵責,後世墮惡道。

生旃陀羅家,世稱須陀夷,名聞遍天下,旃陀羅所無。

婆羅門剎利,大姓所供養,乘於淨天道,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處障,令不生梵天,現法善名譽,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如我所顯示,不以所生故,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為婆羅門,業為領群特,業為婆羅門[143]

婆羅門白佛言:「如是大精進!如是大牟尼!不以所生故,名為領群特;不以所生故,名為婆羅門,業故領群特,業故婆羅門。」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鉢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偈如上說。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見食瑞應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否?」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獨靜思惟,如前說,乃至得阿羅漢[144],心善解脫。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心善解脫,自覺喜樂,即說偈言:

非道求清淨,供養祠祀火,不識清淨道,猶如生盲者。今已得安樂,出家受具足,逮得於三明,佛所教已作。先婆羅門難,今為婆羅門,沐浴離塵垢,度諸天彼岸

 

1278   1178     婆四吒經[145] 

如是我聞:一時,佛彌絺羅國菴羅園中。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146],有六子[147]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國菴羅園中。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鬱多羅僧[148],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

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149],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

先諸子命終,念子生憂苦,晝夜不飲食,乃至發狂亂。今喪七子,而不生憂苦?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兒孫有千數,因緣和合生,長夜遷過去,我與君亦然。子孫及宗族,其數無限量,彼彼所生處,更互相殘食。若知生要者,何足生憂苦?我已知出離,生死存亡相。不復生憂苦,入佛正教故。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歎曰:

未曾所聞法,而今聞汝說。何處聞說法,不念子憂悲?

婆四吒優婆夷說偈答言:

今日等正覺,在彌絺羅國,菴羅樹園中,永離一切苦。演說一切苦,苦苦寂滅,賢聖八正道,安穩趣涅槃。則是我大師,深樂其正教,我已知正法,能解子憂苦。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當往,彌絺菴羅園,彼世尊亦當,解我子憂苦。

優婆夷復說偈言:

當觀等正覺,柔軟金色身,不調者能調,廣度海流人。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集滅道,正向涅槃,彼即見法,成無間等[150]。既知法已,請求出家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

世尊記說:於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車還家,告婆四吒優婆夷,令發隨喜語言:婆羅門往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即為說法,為開法眼,見苦聖諦,苦集苦滅、賢聖八道,安趣涅槃,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彼御者奉教疾還,時,婆四吒優婆夷遙見御者空車而還,即遙問言:「婆羅門為見佛否?佛為說法,開示法眼,見聖諦否?」

御者白言:「婆羅門已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為開法眼,說四聖諦,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專精思惟,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優婆夷心即隨喜,語御者言:「車馬屬汝,加復賜汝金錢一千,汝傳信,言婆羅門宿闍諦已得三明,令我歡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車馬金錢為?車馬金錢還優婆夷,我今當還婆羅門所,隨彼出家。」

優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還,不久亦當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隨後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我今不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151],乘虛而遊,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鉢,易養易滿。」

御者白言:「優婆夷!若如是者,所願必果,不久當見優婆夷,少欲知足,執持衣鉢,人所棄者,乞受而食,剃髮染衣,於陰、界、入,斷除愛欲,離貪繫縛,盡諸有漏。」彼婆羅門及其御者、婆四吒優婆夷、優婆夷女孫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邊。

1279   1179      失牛經[15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大林精舍。時,有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晨朝買牛,未償其價,即日失牛[153],六日不見。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諸根清淨,其心寂默,成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154],見已,即詣其前而說偈言:

云何無所求,空寂在於此?獨一處空閑,而得心所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失若復得,於我心不亂。婆羅門當知!莫謂彼如我,心計於得失,其心不自在。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最勝梵志處,如比丘所說,我今當自說,真實語諦聽。

沙門今定非,晨朝失牛者,六日求不得,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種植胡麻田,慮其草荒沒,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種稻田乏水,畏葉枯便死,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寡女有七人,悉養孤遺子,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七不愛念子,放逸多負債,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債主守其門,求索長息財,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七領重臥具,憂勤擇諸蟲,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赤眼黃髮婦,晝夜聞惡聲,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空倉群鼠戲,常憂其羸乏,是故安樂住。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今日定無,晨朝失其牛,六日求不得,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種植胡麻田,常恐其荒沒,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種稻田乏水,畏葉便枯死,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寡女有七人,悉養孤遺子,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七不愛念子,放逸多負債,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債主守其門,求索長息財,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七領重臥具,憂勤擇諸蟲,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黃頭赤眼婦,晝夜聞惡聲,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空倉群鼠戲,常憂其羸乏,是故安樂住。

不捨念不念,眾生安樂住,斷欲離恩愛,而得安樂住。

爾時,世尊為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佛常法,次第說法:布施持戒,乃至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婆羅門從座起,合掌白佛:「我今得於正法律,出家學道,成比丘分,修梵行否?」

佛告婆羅門:「汝今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修諸梵行,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爾時,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緣自覺知,得解脫樂,而說偈言:

我今甚欣樂,大仙法之上,得離貪欲樂,不見於佛。

 

1280    1180    構巢處經[15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裟羅樹林婆羅門聚落。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婆羅門聚落乞食,有非時雲起。爾時,世尊作是念:「我今當往婆羅門聚落,婆羅長者大會堂中。」作是念已,即往向彼大會堂所,時婆羅門、長者,悉集堂上,遙見世尊,共相謂言:「彼剃頭沙門,竟知何法[156]?」

爾時,世尊告彼婆羅門聚落婆羅門、長者言:「諸婆羅門,有知法者,有不知者;剎利、長者,亦有知法者,有不知法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朋欲勝朋,王不伏難伏,妻不求勝夫,無子不恭父。無會無智者,無智不法言,貪恚癡悉斷,是則名智者。[157]

時,彼婆羅門長者白佛言:「善士瞿曇!善士可入此堂就座而坐。」世尊坐已,即白言:「瞿曇說法,我等樂聽。」爾時,世尊為彼婆羅門、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說偈言:

愚智群聚會,非說孰知明,能說寂靜道,因說智則辯。說者顯正法,建立大仙幢,善說為仙幢,法為羅漢幢。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聚落婆羅門、長者建立正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281   1181      天敬經[15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浮梨聚落,住天作婆羅門菴羅園中,尊者優波摩侍者。爾時,世尊患背痛,告尊者優波摩:「汝舉衣鉢已,往至天作婆羅門舍。」時,天作婆羅門處於中堂,令梳頭者剃鬚髮,見尊者優波摩於門外住,見已,即說偈言:

何等剃鬚髮,身著僧伽梨,住於彼門外,為欲何所求?

尊者優波摩說偈答言:

羅漢世善逝,所患背風疾,頗有安樂水,療牟尼疾否?[159]

時,天作婆羅門以滿鉢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擔持,并持暖水,隨尊者優波摩詣世尊所,以塗其體,暖水洗之,酥蜜作飲,世尊背疾[160]即得安穩。時,天作婆羅門晨朝早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言婆羅門,施何得大果?何等為時施?云何淨福田?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得宿命智,見天定趣生,得盡諸有漏,牟尼起三明,善知心解脫,解脫一切貪,說名婆羅門,施彼得大果。施彼為時施,隨所欲福田。

時,天作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82    1182    婆羅林經[16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一夜時,住止裟羅林中。時,有一婆羅門,去裟羅林不遠,營作田業,晨朝起作,至裟羅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清淨,其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觀,其身金色,光明徹照,見已,往詣其所,白言:「瞿曇!我近在此,經營事業,故樂此林;瞿曇於此有何事業,樂此林中?」復說偈言:

比丘於此林,為何事業故,獨一守空閑,樂於此林中?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無事於此林,林根久已斷,於林離林脫,禪思不樂斷。

時,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83    1183     聚薪經[162]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夜宿一裟羅林中。時,有一婆羅門近彼林側,與五百年少婆羅門共。彼婆羅門常稱歎欽仰,欲見世尊,何時遊於此林,我因得見,當問所疑,頗有閑暇為我記說。

時,彼婆羅門年少弟子,為採薪故,入於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寂靜,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徹照,見已,作是念:「我和上婆羅門,常稱歎欽仰,欲見瞿曇,問其所疑。今此沙門瞿曇到此林中,我當疾往白和上令知。」即持薪束,疾還學堂,捨薪束已,詣和上所,白言:「和上!當知和上由來常所稱歎欽仰,欲見沙門瞿曇,若到此林,當問所疑。今日瞿曇已到此林,和上知時。」時,婆羅門即詣世尊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獨入此恐怖、深邃叢林中,堅住不傾動,善修正勤法。無歌舞音樂,寂默住空閑;我所未曾見,獨樂深林者!欲求於世間,自在增上主?為三十三天,天上自在樂?何故深林中,苦行自枯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欲種種求,諸界多種著;彼一切皆是,愚癡之根本。

  如是一切求,我久悉已吐,不求不諂偽,一切無所觸。

  一切諸法[163],唯一清淨觀,得無上菩提,禪思修樂。

  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敬禮汝,大寂牟尼尊!禪思之妙王,覺無邊大覺;

如來天人救,巍巍若金山。解脫於叢林,於林永不著;

已拔深利刺,清淨無餘跡。論師之上首,言說最勝辯;

人中雄師子,震吼於深林。顯現苦聖諦,集滅八正道;

能盡眾苦聚,乘出淨無垢。自脫一切苦,濟彼苦眾生;安樂眾生故,演說於正法。已斷於恩愛,遠離於欲網;

斷除於一切、有愛之結縛。如水生蓮華,塵水不染著;

如日停虛空,清淨無雲翳。善哉我今日,至拘薩羅林,

得見於大師,兩足之勝尊!大林大精進,得第一廣度,

調御師之首,敬禮無所畏!

時,婆羅門廣說斯偈,讚歎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284    1184    孫陀利經(1)[164]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宿於孫陀利河側。爾時,世尊剃髮未久,於後夜時結跏趺坐,正身思惟,繫念在前,以衣覆頭。時,孫陀利河側,有婆羅門住止,夜起持祠,餘食不盡至河邊,欲求大德婆羅門以奉之。爾時,世尊聞河邊婆羅門聲,聞已謦咳作聲,卻衣現頭,時,婆羅門見佛已,作是念:「是剃頭沙門,非婆羅門,欲持食還去。」

彼婆羅門復作是念:「非獨沙門是剃頭者,婆羅門中亦有剃頭,應往至彼,問其所生。」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詣世尊所而問之言:「為何姓生?」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165]汝莫問所生,但當問所行。刻木為鑽燧,亦能生於火;下賤種姓中,生堅固牟尼。智慧有慚愧,精進善調伏,究竟大明際,清淨修梵行。而今正是時,應奉施餘食。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吉良日,求福修供養,得遇見大士,三時最勝尊,若不見佛者,當更施餘人。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轉得信心,即持餘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因說偈而得食,如上廣說。孫陀利河側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當置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穩者。汝持此食去,著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蟲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燒鐵丸,投之冷水,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心生恐怖,身毛皆豎,謂為災變,馳走上岸,集聚乾木,供養祠火,令息災怪。世尊見彼集聚乾木,供養祠火,望息災怪,見已,即說偈言:

婆羅門祠火,焚燒乾草木,莫呼是淨道,能卻諸災患。此則惡供養,而謂為黠慧,作如是因緣,外道取修淨。汝今棄薪火,起內火熾然,常修不放逸,常於供養。處處興淨信,廣施設大會,心意為束薪,瞋恚黑煙起,妄語為塵味,口舌為木杓,胸懷燃火處,欲火常熾然。當善自調伏,消滅士夫火。正信為大河,淨戒為度濟,澄淨清流水,智者之所歎!人中淨天德,當於中洗浴,涉水不著身,安樂度彼岸。正法為深淵,福德為下濟,澄淨水充滿,智者所讚嘆!人中天淨德,當於中洗浴,涉水不著身,安樂度彼岸。真諦善調御,攝護修梵行,慈悲為苦行,真實心清淨,沐浴以正法,智者所稱歎!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1285    1185    孫陀利經(2)[16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孫陀利河側叢林中。時,有孫陀利河側住止婆羅門,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佛言:「瞿曇!至孫陀利河中洗浴否?」

佛告婆羅門:「何用於孫陀利河中洗浴為?」

婆羅門白佛:「瞿曇!孫陀利河是濟度之數[167],是吉祥之數,是清淨之數,若有於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諸惡。」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孫陀利河,亦非婆休多,非伽耶薩羅,如是諸河等,

作諸惡不善,能令其清淨。恆河婆休多、孫陀利河等,

愚者常居中,不能除眾惡。是清淨之人,何用洗浴為?

此清淨之人,何用布薩為?淨業[168]以自淨,是生於受持,

不殺亦不盜,不淫不妄語。信施除慳垢,於斯而洗浴,

於一切眾生,常起慈悲心。井水以洗浴,用伽耶等為?

內心自清淨,不待洗於外。下賤田舍兒,身體多污垢,

以水洗塵穢,不能淨其內。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286    1186     髻髮經(1)[16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縈髻羅豆婆遮婆羅門,本俗人時,為佛善知識,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外身縈髻者,是但名縈髻;內心縈髻者,是結縛眾生。今請問瞿曇,云何解縈髻?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受持於淨戒,內心修正覺,專精勤方便,是則解縈髻。

   時,縈髻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287    1187     髻髮經(2)[17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縈髻波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身外縈髻者,是但名縈髻;內心縈髻者,是結縛眾生。我今問瞿曇,如此縈髻者,云何作方便,於何斷縈髻?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及與鼻,舌身意入處,於彼名及色,滅盡令無餘,諸識永滅者,於彼斷縈髻。

佛說此經已,縈髻波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廿二、梵天相應[171]

 

1288    1188      尊重經[17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不恭敬者,則為大苦[173],無有次序,無他自在可畏懼者,則於大義有所退減。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樂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義滿足。頗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中,能於我所,具足戒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復作是念: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於我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覺成三藐三佛陀者,我當於彼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所以者何?過去如來、應供、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當來世如來、應供、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174]知世尊心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住於佛前,歎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懈怠、不恭敬者,甚為大苦,如上廣說,乃至大義滿足。其實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於世尊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世尊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

唯有正法,如來自悟成等正覺,則是如來所應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過去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未來如來、應供、等正覺,亦當於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世尊亦當於彼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時,梵天王復說偈言:

過去等正覺,及未來諸佛,現在佛世尊,能除眾生憂。一切恭敬法,依正法而住;如是恭敬者,是則諸佛法。

    時,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289    1189    梵天王經(1)[17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176]能淨眾生,度憂悲,滅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有人不樂四念處者,則不樂如聖法;不樂如聖法者,則不樂如聖道;不樂如聖道者,則不甘露[177]法;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樂修四念處者,則樂修如聖法;樂修如聖法者,則樂如聖道;樂如聖道者,則樂甘露法;樂甘露法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梵天沒,住於佛前,作是歎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有一乘道,能淨眾生,謂四念處,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時,梵天王復說偈言:

謂有一乘道,見生諸有邊,演說於正法,安慰苦眾生。過去諸世尊,以乘斯道度;當來諸世尊,亦乘度斯道;現在尊正覺,乘此度海流,究竟生死際,調伏心清淨,於生死輪轉,悉已永消盡;知種種諸界,慧眼顯正道。譬若恆水流,悉歸趣大海,激流浚漂,正道亦如是。廣智善顯示,逮得甘露法,殊勝正法輪,本所未曾聞,哀愍眾生故,而為眾生轉。覆護天人眾,令度有彼岸,是故諸眾生,咸皆稽首禮!

爾時,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290    1190   梵天王經(2)[1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絕妙色身,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於諸種姓中,剎利兩足尊,明行具足者,天人中最勝。

佛告梵天王:「如是梵天!於諸種姓中,剎利兩足尊,明行具足者,天人中最勝。」佛說是經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291    1191    空閑處經[179]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止空閑無聚落處,與比丘眾夜宿其中。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隨順阿蘭若法。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一空閑無聚落處,與諸大眾止宿空野。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隨順空法,我今當往隨順讚歎!」譬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梵天沒,住於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習近邊牀坐,斷除諸煩惱。若不樂空閑,入眾[180]自攝護。

自調伏其心,家家行乞食,攝持於諸根,專精繫心念,

然後習空閑,阿蘭若床坐,遠離諸恐怖,無畏安穩住。

若彼諸兇險,惡蛇眾毒害,黑雲大闇冥,震雷曜電光,

離諸煩惱故,晝夜安穩住。如我所聞法,乃至不究竟,

獨一修梵行,不畏千死魔,若修於覺道,不畏於萬數

一切須陀洹,或得斯陀含,及阿那含者,其數亦無量,

不能定其數,恐怖於妄說。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1292    1192     集會經[1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迦毘羅衛林中,與五百比丘俱,皆是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法,時,有十方世界威力諸天,皆悉來會,供養世尊及比丘僧。復有諸梵天王[182]住於梵世,作是念:「今日佛住迦毘羅衛國,如上廣說,乃至供養世尊及諸大眾,我今當往各各讚歎!」作是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住於佛前。第一梵天即說偈言:

於此大林中,大眾普雲集,十方諸天眾,皆悉來恭敬,故我遠來禮,最勝難伏僧[183]

第二梵天復說偈言:

是諸比丘僧,真實心精進,於此大林中,攝諸根求度[184]

第三梵天次說偈言:

善方便消融,恩愛深利刺,堅固不傾動,如因陀羅幢。度深塹水流,清淨不求欲,善度之導師,調伏諸大龍!

第四梵天次說偈言:

歸依於佛者,終不墮惡趣,能斷人中身,得天身受樂[185]

各說偈已,四梵天身即沒不現。

1293   1193     瞿迦梨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186],日日精勤往詣佛所,尊重供養。時,娑婆世界主作是念:「今旦太早來見佛,正值世尊入火三昧[187],我等且當入提婆達多伴黨瞿迦梨[188]比丘房中。」作是念已,即入彼房,至房戶中,以指[189]戶,口說是言:「瞿迦梨!於舍利弗、目連所起淨信心,汝莫長夜得不饒益苦。」瞿迦梨言:「汝是誰?」

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瞿迦梨言:「世尊不記汝得阿那含耶?」梵天王言:「如是,比丘!」瞿迦梨言:「汝何故來?」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言:「此不可治。」即說偈言:

於無量處所,生心欲籌量,何有黠慧者,而生此覺想?無量而欲量,是陰蓋凡夫。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日日勤到佛所,親覲供養而作是念:『今旦太早來見世尊,正值世尊入火三昧,我且當入提婆達多伴黨瞿迦梨比丘房中。』即往戶中,徐徐扣戶,口說是言:『瞿迦梨!當於舍利弗、目揵連賢善智慧者,起淨信心,莫長夜得不饒益苦!』瞿迦梨言:『汝是誰?』我即答言:『是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瞿迦梨言:『世尊不記汝得阿那含耶?』我即答言:『如是。』瞿迦梨復言:『汝何故來?』我作是念:『此不可治。』」即說偈言:

於不可量處,發心欲籌量,不可量欲量,是陰蓋凡夫。

佛語梵王:「如是,梵王!於不可量處而發心欲量,何有智慧人而生此妄想?不可量欲量,是陰蓋凡夫。」佛說此經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1294    1194   梵天王經(3)[1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大梵天王及餘別梵天,善臂別梵天,日日方便往見供養世尊。時,有婆句梵天、見別梵天、善臂梵天,精勤方便而問言:「汝欲何之?」彼即答言:「欲見世尊,恭敬供養。」時,婆句梵天即說偈言:

彼有四鵠鳥,三種金色宮,五百七十二,修行禪思者。熾焰金色身,普照梵天宮,汝且觀我身,何用至彼為?

爾時,善梵王、別梵王、善臂別梵王,復說偈言:雖有金色身,普照梵天宮,其有智慧者,知色有煩惱,智者不樂色,於其心解脫。

時,彼善梵天、別梵天、善臂別梵天,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來見世尊,恭敬供養,有婆句梵天見我而問我言:『汝今欲何所之?』我即答言:『欲往見世尊,禮事供養。』婆句梵天即說偈言:

有四種鵠鳥,三種金色宮,五百七十二,於中而禪思。觀我身金色,普照梵天宮;汝且觀我身,何用至彼為? 

    我即說偈而答彼言:

雖有金色身,普照梵天宮,當知真金色,是則煩惱事。智者解脫色,於色不復樂。

佛告梵天:「如是梵天!雖有真金色,普照梵天宮,當知真金色,則是煩惱事,智者解脫色,於色不復樂。」

時,彼梵天為迦吒務陀低沙比丘故說偈言:

夫士生世間,利斧在口中,還自斬其身,斯由惡言故。應毀者稱譽,應譽而反毀,惡口增其過,所生無安樂。博弈酒喪財,其過失甚少,惡心向善逝,是則為大過。地獄有百千,名尼羅浮陀[191][192]有六百,及五阿浮陀,斯謗聖獄,口意惡願故。

    佛說此經已,彼諸梵天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295    1195    婆迦梵經[1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句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惡邪見言:「此處常恆,非變易法,純一出離之處。」爾時,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入於三昧,如其正受,於王舍城沒,住梵天上。            婆句梵天遙見世尊而說偈言:

梵天七十二,造作諸福樂,自在而常住,生老死已過。我於諸明論,修習已究竟;彼諸天眾等,唯謂我長存[194]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此則極短壽,非是長存者,而婆句梵天,自謂為長壽。尼羅浮多獄[195],其壽百千數,我悉憶念知,汝自謂長存!

婆句梵天復說偈言:

佛世尊所見,其劫數無邊,生老死憂悲,皆悉已過去。唯願說知我,過去曾所更,受持何戒業,而得生於此?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過去久遠劫,於大曠野中,有諸大眾行,多賢聖梵行,飢乏無資糧,汝救之令度,慈救心相續,經劫而不失。是則汝過去,所受持功德,我悉憶念知,久近如眠覺。過去有村邑,為賊所抄掠,汝時悉皆救,令其得解脫;是則過去世,所受持福業,我憶此因緣,久近如眠覺。過去有人眾,乘船恆水中,惡龍持彼船,欲盡害其命,汝時以神力,救令得解脫,是則汝過去,所受持福業,我憶是因緣,久近如眠覺。

婆句梵天復說偈言:

決定悉知我,古今壽命事,亦知餘一切,是則為正覺,是故所受身,金光炎普照,其身住於此,光明遍世間。

爾時,世尊為婆句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如其正受,從梵天沒,還王舍城。

1296    1196     邪見經[19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邪見言:「此處常恆,不變易,純一出離[197],未曾見有來至此處,況復有過此上者!」

爾時,世尊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梵天宮,當彼梵天頂上,於虛空中結跏趺坐,正身繫念。

爾時,尊者阿若俱鄰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即以淨天眼過於人眼,觀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彼梵世,在於東方,西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即以淨天眼過於人眼,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梵天上,在於南方,北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今者為在何所?即以淨天眼過於人眼,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住梵天上,在於西方,東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以淨天眼過於人眼,遙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住梵天上,在於北方,南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世尊告梵天曰:「汝今復起是見:從本已來,未曾見有過我上者否?」梵天白佛:「我今不敢復言:『我未曾見有過我上者。』唯見梵天光明被障。」

爾時,世尊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上沒,還舍衛國。尊者阿若俱鄰、摩訶迦葉、舍利弗,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沒,還舍衛國。唯尊者大目揵連,仍於彼住。時,彼梵天問尊者大目揵連:「世諸餘弟子,悉有如是大德大力[198]否?」時,尊者大目揵連即說偈言:

大德具三明,通達觀他心,漏盡諸羅漢,其數無有量。

時,尊者大目揵連,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沒,還舍衛國。

 

1297    1197     入滅經[1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尸那竭國[200]力士生地堅固雙樹林。爾時,世尊臨般涅槃,告尊者阿難:「汝於堅固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201]。」時,尊者阿難奉世尊教,於雙堅固樹間,為世尊敷繩床,北首已,還世尊所,稽首禮足,白言:「世尊!已為如來於雙堅固樹間,敷繩床,令北首。」

於是世尊往就繩床,右脅著地,北首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爾時,世尊即於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般涅槃已,雙堅固樹尋即生花,周匝垂下,供養世尊[202]。時,有異比丘即說偈言:

善好堅固樹,枝條垂禮佛,妙花以供養,大師般涅槃。

尋時,釋提桓因說偈:

一切行無常,斯皆生滅法,雖生尋以滅,斯寂滅為樂[203]

  尋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次復說偈言:

世間一切生,立者皆當捨,如是聖大師,世間無有比。

逮得如來力,普為世間眼,終歸會磨滅,入無餘涅槃。

尊者阿那律陀復說偈言:

出息入息住,立心善攝護,從所依而來,世間般涅槃。大恐怖相生,令人身毛豎,一切行力具,大師般涅槃。

其心不懈怠,亦不住諸愛,心法漸解脫,如薪盡火滅。

如來涅槃後七日,尊者阿難往支提所而說偈言:

導師此寶身,往詣梵天上。如是大神力,內火還燒身[204]

五百氈纏身,悉燒令磨滅。千領細氈衣,以衣如來身,

唯二領不燒,最上及襯身[205]

尊者阿難說是偈時,時,諸比丘默然悲喜!

 

      廿三、比丘尼相應[206]

 

1298    1198     曠野經[2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阿臘毘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時,阿臘毘比丘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弟子阿臈毘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詣彼比丘尼所,語比丘尼言:「阿姨[208]!欲何處去!」

比丘尼答言:「賢者!到遠離處去。」時,魔波旬即說偈言:

世間無有出,用求遠離為?還服食五欲,勿令後變悔。 

    時,阿臘毘比丘尼作是念:「是誰欲恐怖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姦狡人耶?」心即念言:此必惡魔,欲亂我耳,覺知已而說偈言:

世間有出要[209],我自知所得;鄙下之惡魔,汝不知其道。譬如利刀害,五欲亦如是;譬如斬肉,苦受陰亦然。如汝向所說,服樂五欲者,是則不可樂,大恐怖之處。離一切喜樂,捨諸大闇冥,以滅盡作證,安住離諸漏。覺知汝惡魔,尋即自滅去![210]

時,魔波旬作是念:「彼阿臈毘比丘尼已知我心。」愁憂不樂,即沒不現。

1299    1199   蘇摩比丘尼經[21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坐禪。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蘇摩比丘尼所,問言:「阿姨!欲至何所?」

答言:「賢者!欲至遠離處去。」時,魔波旬即說偈言:

仙人所住處,是[212]甚難得,非彼二指智,能得到彼處。[213]

蘇摩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等?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此思惟已,決定智生,知是惡魔來欲嬈亂,即說偈言:

  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智或若生已,逮得無上法。若於男女想,心不得俱離,彼即隨魔說,汝應往語彼。離於一切苦,捨一切闇冥,逮得滅盡證,安住諸漏盡。覺知汝惡魔,即自磨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蘇摩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悔,即沒不現。

1300    1200  吉離舍瞿曇彌經[2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吉離舍瞿曇彌[215]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至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正受。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汝何喪其子?涕泣憂愁貌,獨坐於樹下,何求於男子?

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作是念:「為誰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者?」如是思惟,生決定智,惡魔波旬來嬈我耳。即說偈言:

無邊際諸子,一切皆亡失;此則男子邊,已度男子表。

不惱不憂愁,佛教作已作,一切離苦,捨一切闇冥,

已滅盡作證,安穩盡諸漏。已知汝弊魔,於此自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已知我心。」愁憂苦惱,即沒不現。

1301   1201   羅色比丘尼經[21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優鉢羅色[217]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鉢羅色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鉢羅色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妙華堅固樹,依止其樹下,獨一無等侶,不畏惡人耶?

時,優鉢羅色比丘尼作是念:「為何等人欲恐怖我,為是人、為非人?為姦狡人?」如是思惟,即得覺知,必是惡魔波旬欲亂我耳。即說偈言:

設使有百千,皆是姦狡人,如汝等惡魔,來至我所者,不能動毛髮,不畏汝惡魔。

魔復說偈言:

我今入汝腹,住於內臟中,或住兩眉間,汝不能見我。

時,優鉢羅色比丘尼復說偈言:

我心有大力,善修習神通,大縛已解脫,不畏汝惡魔。

我已吐三垢,恐怖之根本,住於不恐地,不畏於魔軍。

於一切愛喜,離一切闇冥,已證於寂滅,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自當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優鉢羅色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愁,即沒不現。

1302   1202    尸羅比丘尼經[21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眾生云何生?誰為其作者?眾生何處起?去復至何所?

尸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是思惟已,即生知覺,此是惡魔,欲作留難。即說偈言:

  汝謂有眾生,此則惡魔見;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219]

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

其生則苦生,住亦即苦住,無餘法生苦,苦生苦自滅。

捨一切苦,離一切闇冥,已證於寂滅,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則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1303    1203  毘羅比丘尼經[22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毘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云何作此形?誰為其作者?此形何處起?形去至何所?

毘羅比丘尼作是念:「是何人來恐怖我?為人、為非人?姦狡人?」如是思惟,即得知覺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因緣會而生,緣散即磨滅。

如世諸種子,因大地而生,因地水火風,陰界入亦然,

因緣和合生,緣離則磨滅。捨一切憂苦,離一切闇冥,

證於寂滅,安住 諸漏盡。惡魔 知汝,即自磨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毘羅比丘尼已知我心。」生大憂慼,即沒不現。

1304    1204  毘闍耶比丘尼經[22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此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弟子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其前,而說偈言:

汝今年幼少,我亦是年少,當共於此處作五種音樂[222],而共相娛樂,用是禪思為?

時,毘闍耶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耶?為姦狡人耶?」如是思惟已,即得知覺,是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歌舞作眾伎,種種相娛樂,今悉已惠汝,非我之所須。

若寂滅正受,及天人五欲,一切持相與,亦非我所須。

捨一切喜,離一切闇冥,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當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是毘闍耶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1305     1205  遮羅比丘尼經[22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遮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至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洗足畢,舉衣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遮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覺受生為樂,生服受五欲,為誰教汝,令厭離於生?

時,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恐怖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而來至此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生者必有死,生則受諸苦,鞭打諸惱苦,一切緣生有,

當斷一切苦,超越一切生。慧眼觀聖諦,牟尼所說法:

苦苦及苦集,滅盡離諸苦,修習八正道,安穩趣涅槃。

大師平等法,我欣樂彼法,我知彼法故,不復樂受生。

一切離愛喜,捨一切闇冥,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自當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1306    1206  優波遮羅比丘尼經[22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波遮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三十三天上,燄魔兜率陀、化樂他自在,發願得往生。

優波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是姦狡人?」自思覺悟,必是惡魔欲作嬈亂,而說偈言:

三十三天上,燄魔兜率陀、化樂他自在,斯等諸天上,不離有為行,故隨魔自在。一切諸世間,悉是眾行聚;一切諸世間,悉皆動搖法;一切諸世間,苦火常熾然;一切諸世間,悉皆煙塵起。不動亦不搖,不習近凡夫,不隨於魔趣,於是處娛樂。離一切憂苦,捨一切闇冥,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已覺汝惡魔,則自磨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優波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1307  1207   尸利沙遮羅比丘尼經[22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利沙遮羅比丘尼所而作是言:「阿姨!汝樂何等諸道?」比丘尼答言:「我都無所樂。」

時,魔波旬即說偈言:  

汝何所諮受,剃頭作沙門,身著袈裟衣,而作出家相,不樂於諸道,而守愚癡住?

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如是思惟已,即自知覺,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此法外諸道,諸見所纏縛,縛於諸見已,常隨魔自在!

若生釋種家,彼無比大師,能伏諸魔怨,不為彼所伏。

清淨一切脫,道眼普觀察,一切智悉知,最勝離諸漏。

彼則我大師,我唯樂彼法,我入彼法已,得遠離.寂滅。

離一切愛喜,捨一切闇冥,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如是自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利沙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廿四、婆耆舍相應[226]

 

1308    1208      揭伽池經[22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坐。月初出時,時,有尊者婆耆舍於大眾中作是念:我今欲於佛前歎月譬偈。作是念已,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欲說者便說。」時,尊者婆耆舍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如月停虛空,明淨無雲翳,光炎明暉曜,普照於十方。

如來 亦如是,慧光照世間, 功德善名稱,周遍滿十方

尊者婆耆舍說是偈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1309   1209    憍陳如經[22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爾時,尊者阿若憍陳如久住空閑阿蘭若處,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而說是言:「久不見世尊!久不見善逝!」爾時,尊者婆耆舍在於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尊者阿若憍陳如面前,以上座譬而讚歎之。作此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佛告婆耆舍:「欲說時便說。」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上座之上座,尊者憍陳如,已度已超越,得安樂正受。

於阿蘭若處,常樂於遠離。聲聞之所應,大師正法教,

一切悉皆陳,正受不放逸,大德力三明,他心智明了。

上座憍陳如,護持佛法財,增上恭敬心,頭面禮佛足。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1310    1210   讚歎舍利弗經[22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時,尊者舍利弗在供養堂,有眾多比丘集會而為說法,句味滿足,辯才簡淨,易解樂聞,不閡不斷,深義顯現,諸比丘專至樂聽,尊重憶念,一心側聽。時,尊者婆耆舍在會中,作是念:我當於尊者舍利弗面前,說偈讚歎。作是念已,即起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欲有所說。」舍利弗告言:「隨所樂說。」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善能略說法,令眾廣開解,賢優婆提舍[230],於大眾宣暢。

當所說法時,咽喉出美聲。悅樂愛念聲,調和漸進聲,

聞聲皆欣樂,專念不移轉。

尊者婆耆舍說此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1311  1211    讚歎五百比丘經[23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那伽山側,五百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尊者大目揵連,觀大眾心,一切皆悉解脫貪欲。

時,尊者婆耆舍於大眾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比丘僧面前,說偈讚歎。」作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導師無上士,住那伽山側,五百比丘眾,親奉於大師。

尊者大目連,神通諦明了,觀彼大眾心,悉皆離貪欲。

如是具足度,牟尼度彼岸,持此最後身,我今稽首禮。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1312    1212     自恣經[23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夏安居,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除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世尊記說,彼現法當具知[233]證。

爾時,世尊臨十五日,月食受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後邊身,為大醫師,拔諸劍刺。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此後邊身,無上醫師,能拔劍刺。汝等為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當懷受我,莫令我身口有可嫌責。」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眾會中,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向者作如是言:『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最後身,無上醫師,能拔劍刺。汝為我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諸比丘!當懷受我,莫令我身口意有可嫌責。』

我等不見世尊身口意有可嫌責。所以者何?世尊不調伏者能令調伏,不寂靜者能令寂靜,不蘇息者能令蘇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來知道,如來說道,如來向道,然後聲聞成就隨道、宗道,奉受師教,如其教授,正向欣樂真如善法。我於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口意行。我今於世尊所,乞願懷受,見聞疑罪,若身口意有嫌責事!」

佛告舍利弗:「不見汝有見聞、疑,身口意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汝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234],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要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寶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

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應受灌頂而未灌頂,已住灌頂儀法,如父之法,所可轉者亦當隨轉。汝今如是為我長子,臨受灌頂而未灌頂,住於儀法,我所應轉法輪,汝亦隨轉,得無所起,盡諸有漏,心善解脫,如是舍利弗!我於汝所都無見聞、疑身口意可嫌責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我無有見聞疑身口意可嫌責事五百比丘,得無有見聞疑身口意可嫌責事耶?」

佛告舍利弗:「我於此五百比丘,亦不見有見聞疑身口意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此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我記說彼於現法中得具知證,是故五百比丘,我不見其有身口意見聞疑罪可嫌責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既無有見聞疑身口意可嫌責事,然此中幾比丘得三明[235]幾比丘俱解脫[236]?幾比慧解脫[237]?」

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238]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

時,尊者婆耆舍在眾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大眾面前,歎說懷受偈。」作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時婆耆舍即說偈言:

十五清淨日,徒眾五百人,斷除一切結,有盡大仙人。

清淨相習近,清淨廣解脫,不更受諸有,生死已永絕。

所作者已作,得一切漏盡,五蓋已去除,拔刺根本愛。

師子無所畏,離一切有餘,害諸有怨結,超越有餘境,

諸有漏怨敵,皆悉已潛伏。猶如轉輪王,懷受諸眷屬,

慈心廣宣化,海內悉奉用。能伏魔怨敵,為無上導師,

信敬心奉事,三明老死滅。為法之真子,無有飄轉患,

拔諸煩惱刺,敬禮日種胤。[239]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3    1213     不樂經[24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尼拘律相[241]住於曠野禽獸住處。尊者婆耆舍出家未久,有如是威儀,依聚落城邑住,晨朝著衣持鉢,於彼聚落城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攝心繫念,食已,還住處,舉衣鉢,洗足畢,入室坐禪,速從禪覺,不著乞食,而彼無有隨教授,無有教誡者,心不安樂,周圓隱覆,如是深住。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不得利,難得,非易得,我不隨時得教授教誡,不得欣樂周圓,隱覆心住,我今當讚歎自厭之偈。」即說偈言:

樂不樂[242],及一切貪覺,於鄰無所作,離染名比丘。

於六覺心想,馳騁於世間,惡不善隱覆,不能去皮膚。

穢污樂於心,是不名比丘。有餘縛所縛,見聞覺識俱。

於欲覺悟者,彼處不復染,如是不染者,是則為牟尼。

大地及虛空,世間諸色相,斯皆磨滅法,寂然自決定。

法器久修習,而得三摩提[243],不觸不諂偽,其心極專至,

彼聖久涅槃,繫念待時滅[244]

    時,尊者婆耆舍說自厭離偈,心自開覺,於不樂開覺已,欣樂心住。

1314    1214     欲結經[24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陀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為伴。時,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已,貪欲心起[246]。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不利,得苦非得樂,我今見年少女人有妙絕之色,貪欲心生,今為生厭離故,而說偈言:

貪欲所覆故,熾然燒我心。今尊者阿難,為我滅貪火,

慈心哀愍故,方便為我說。

尊者阿難說偈答言:

以彼顛倒想,熾然燒其心,遠離於淨想[247],長養貪欲者,

當修不淨觀,常一心正受。速滅貪欲火,莫令燒其心,

諦觀察諸行,苦空非有我。繫念正觀身,多修習厭離,

修習於無相,滅除憍慢使,得慢無間等[248],究竟於苦邊。[249]

    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尊者婆耆舍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315    1215     出離經[25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長者請佛及僧,就其舍食,入其舍已,尊者婆耆舍直日住守,請其食分。時,有眾多長者婦女,從聚落出,往詣精舍,時,尊者婆耆舍見年少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起,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見他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生,我今當說厭離偈。」念已而說偈言:

  我已得出離,非家而出家,貪欲隨逐我,如牛他苗。

當如大將子,大力執強弓,能破彼重陣,一人摧伏千。

今於日種胤,面前聞所說,正趣涅槃道,決定心樂住。

如是不放逸,寂滅正受住,無能於我心,幻惑欺誑者。

決定善觀察,安住於正法,正使無量數,欲來欺惑我,

如是等惡魔,莫能見於我。

時,尊者婆耆舍說是偈已,心得安住。

 

1316    1216     憍慢經[25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婆耆舍,自以智慧堪能善說,於聰明梵行所生憍慢心,即自心念:我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我自以智慧,輕慢於彼聰明梵行者,我今當說能生厭離偈,即說偈言:

瞿曇莫生慢,斷慢令無餘,莫起慢覺想,莫退生變悔,

莫隱覆於他,埿犁殺慢墮。正受能除憂,見道住正道,

其心得喜樂,見道自攝持,是故無礙辯[252],清淨離諸蓋,斷一切諸慢,起一切明處,正念於三明,神足他心智。

時,尊者婆耆舍說此生厭離偈已,心得清淨。

   

1317    1217  本欲心狂惑[25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獨自思惟,不放逸住,專修自業,逮得三明而身作證。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住,專修自業,起於三明,身作證,今當說偈讚歎三明。即說偈言:

本欲心狂惑,聚落及家家[254],遊行遇見佛,授我殊勝法。

瞿曇哀愍故,為我說正法,聞法得淨信,捨非家出家。

聞彼說法已,正住於法教,勤方便繫念,堅固常堪能,

逮得於三明,於佛教已作。世尊善顯示,日種苗胤說,

為生盲眾生,開其出要門:苦苦及苦因,苦滅盡作證,

八聖離苦道,安樂趣涅槃。善義善句味,梵行無過上,

世尊善顯示,涅槃濟眾生。

 

1318    1218   四句讚經[25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法句,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賢聖善說法,是則為最上;愛說非不愛,是則為第二;諦說非虛妄,是則第三說;法說不異言,是則為第四。諸比丘!是名說四法句。」

爾時,尊者婆耆舍於眾會中,作是念:「世尊於四眾中說四法句,我當以四種讚歎,稱譽隨喜。」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若善說法者,於己不惱迫,亦不恐怖他,是則為善說。

所說愛說者,說令彼歡喜,不令彼為惡,是則為愛說。

諦說知甘露,諦說知無上,諦義說法說,正士建立處。

如佛所說法,安穩涅槃道,滅除一切苦,是名善說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9   1219   讚歎千比丘經[25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爾時,尊者婆耆舍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塚間,作是念:「今世尊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我今當往,個別讚歎世尊及比丘僧。」作是念已,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無上之導師,住那伽山側,千比丘眷屬,奉事於如來。

大師廣說法,清涼涅槃道,專聽清白法,正覺之所說。

正覺尊所敬,處於大眾中。德陰之大龍,仙人之上首,興功德密雲,普雨聲聞眾。起於晝正受,來奉覲大師;弟子婆耆舍,稽首而頂禮。

    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汝所說,莫先思惟。」時,婆耆舍即說偈言:

波旬起微惡,潛制令速滅,能掩障諸魔,令自覺知過。

觀察解結縛,分別清白法,明照如日月,為諸異道王。

超出智作證,演說第一法!出煩惱諸流,說道無量種。

建立於甘露,見諦真實法。如是隨順道,如是師難得。

建立甘露道,見諦崇遠離。世尊善說法,能除人陰蓋,

明見於諸法,為調伏隨學[257]

尊者婆耆舍說是偈已,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1320    1220    拔毒箭經[25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為比丘眾說四聖諦相應法:謂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時,尊者婆耆舍在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面前,讚歎拔箭之譬。」作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我今敬禮佛,哀愍諸眾生,第一拔利箭,善解治眾病。

迦露醫投藥,波羅治藥,及彼瞻婆耆,耆婆醫療病。

或有病小瘥,名為善治病,後時病還發,抱病遂至死。

正覺大醫王,善投眾生藥,究竟除眾苦,不復受諸有。

乃至百千種,那由他病數,佛悉為療治,究竟於苦邊。

諸醫來會者,我今悉告汝,得甘露法藥,隨所樂而服。

第一拔利箭,善覺知眾病,治中之最上,故稽首瞿曇。

尊者婆耆舍說是語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1321    1221   尼拘律想經[2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尼拘律想住於曠野禽獸之處,疾病委篤,尊者婆耆舍為看病人,瞻視供養,彼尊者尼拘律想以疾病故,遂般涅槃。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和尚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我今當求其相。」

爾時,尊者婆耆舍供養尊者尼拘律想舍利已,持衣鉢向王舍城,次第到王舍城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我今禮大師,等正覺無,於此現法中,一切疑網斷。

曠野住比丘,命終般涅槃,威儀攝諸根,大德稱於世,

世尊為制名,名尼拘律想。我今問世尊,彼不動解脫,

精進勤方便,功德為我說!我為釋迦種,世尊法弟子,

及餘皆欲知,圓道眼所說,我等住於此,一切皆欲聞。

世尊為大師,無上救世間,斷疑[260]大牟尼,智慧已具備,

圓照神道眼,光明顯四眾,猶如天帝釋,曜三十三天。

諸貪欲疑惑,皆從無明起, 若得遇如來,斷滅悉無餘。

世尊神道眼,世間為最上,滅除眾,如風飄遊塵。

一切諸世間,煩惱覆隱沒,餘悉無有,明目如佛者。

慧光照一切,令同大精進,唯願大智尊,當為眾記說。

言出微妙聲,我等專心聽,柔軟音演說,諸世間普聞。

猶如熱渴逼,求索清涼水,如佛無減知,我等亦求知。

  尊者婆耆舍復說偈言:

  今聞無上士,記說其功德,不空修梵行,我聞大歡喜。

如說隨說得,順牟尼弟子,滅生死長縻,虛偽幻化縛。

以見世尊故,能斷除諸愛,度生死彼岸,不復受諸有!

    佛說此經已,尊者婆耆舍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2    993    讚大聲聞經[2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諸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所謂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目揵連、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二十億耳、尊者陀羅驃摩羅子、尊者婆那迦婆裟、尊者耶舍舍羅迦毘訶利、尊富樓那[262]尊者分陀檀尼迦,及餘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

    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今日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諸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我今當至世尊所,各各說偈,歎諸上座比丘。」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上上座比丘,已斷諸貪欲,超過諸世間,一切之積聚,

  深智少言說,勇猛勤方便,道德淨明顯,我今稽首禮。

已伏諸魔怨,遠離於群聚,不為五欲縛,常習於空閑,

清虛而寡欲,我今稽首禮。遮羅延勝族,禪思不放逸,

內心樂正受,清淨離塵穢,辯慧顯深義,是故稽首禮。

所得神通慧,超諸神通力,六神通眾中,自在無所畏,

神通最勝故,是故稽首禮。於大千世界,五道諸趣生,

乃至於梵世,人天優劣想,淨天眼悉見,是故稽首禮。

精勤方便力,斷除諸愛集,壞裂生死網,心常樂正法,

離諸悕望想,超度於彼岸,清淨無塵穢,是故稽首禮。

永離諸恐畏,無依離財物,知足度疑惑,伏諸魔怨敵,

身念觀清淨,是故稽首禮。無有諸世間,煩惱棘刺林,

結縛使永除,三有因緣斷,精練滅諸垢,究竟明顯現,

於林離林去,是故稽首禮。無舍宅所依,幻偽癡恚滅,

調伏諸愛喜,出一切見處,清淨無瑕穢,是故稽首禮。

其心自在轉,堅固不傾動,智慧大德力,難伏魔能伏,

斷除無明結,是故稽首禮。大人離闇冥,寂滅牟尼尊,

正法離垢過,光明自顯照,照一切世界,是故名為佛。

地神虛空天,三十三天子,光明悉映障,是故名為佛。

度生死有邊,超踰越群眾,柔弱善調伏,正覺第一覺。

斷一切結縛,伏一切異道,降一切魔怨,得無上正覺,

  離塵滅諸垢,是故稽首禮。

尊者婆耆舍偈讚歎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1323   994    婆耆舍滅盡經[2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尊者富鄰尼為看病人,供給供養。時,尊者婆耆舍語尊者富鄰尼言:「汝往詣世尊所,持我語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得安樂住否?復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欲求見世尊,無力堪詣世尊。善哉!世尊!願往至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時,尊者富鄰尼即受其語,往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願見世尊,無力堪能奉見。善哉!世尊!願往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尊者富鄰尼知佛許已,即從座起,禮佛足而去。世尊晡時從禪起,往詣尊者婆耆舍,尊者婆耆舍遙見世尊,憑床欲起,爾時,世尊見尊者婆耆舍憑床欲起,語言:「婆耆舍!莫自輕動!」世尊即坐,問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為平和可堪忍否?身諸苦痛,為增為損?」如燄摩迦修多羅[264]廣說。乃至「我所苦患,轉覺其增,不覺其損。」

佛告婆耆舍:「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否?」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婆耆舍白佛:「我過去眼識,於色,心不顧念;於未來色,不欣想;於現在色,不著。我過去、未來、現在眼識,於色,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離諸顛倒,正受而住。

如是耳鼻舌身,意識,過去於法,心不顧念,未來不欣,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法中,貪欲愛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唯願世尊!今日最後饒益於我,聽我說偈。」佛告裟耆舍:「宜知是時。」

尊者婆耆舍起正身端坐,繫念在前,而說偈言:

我今住佛前,稽首恭敬禮。於一切諸法,悉皆得解脫,

善解諸法相,深信樂正法。世尊等正覺,世尊為大師,

世尊降魔怨,世尊大牟尼!滅除一切使[265],自度群生類,

世尊於世間,諸法悉覺知。世間悉無有,知法過佛者,

於諸天人中,亦無與佛等,是故我今日,稽首大精進,

稽首士之上,拔諸愛欲刺。我今是最後,得見於世尊,

稽首日種尊,暮當般涅槃。正智繫正念,於此朽壞身,

餘勢之所起,從今夜永滅,三界不復染,入無餘涅槃。

苦受及樂受,亦不苦不樂,從觸因緣生,於今悉永斷。

苦受及樂受,亦不苦不樂,從觸因緣生,於今悉已知。

若內及與外,苦樂等諸受,於受無所著,正智正繫心。

於初中最後,諸聚無障礙,諸聚既已斷,了知受無餘。

明見真實者,說九十一劫[266],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

餘空無洲依,畏恐怖劫。當知大仙人,乃復出於世,

安慰諸天人,開眼離塵冥,示悟諸眾生,令覺一切苦。

苦苦及苦集,超苦之寂滅,賢聖八正道,安穩趣涅槃。

世間難得者,現前悉皆得,生世得人身,演說於正法,

隨己之所欲,離垢求清淨,專修於己利,勿令空無果,

空過則生憂,鄰於地獄苦。於所說正法,不樂不欲受,

當久處生死,輪迥息無期,長夜懷憂惱,如商人失財。

我今眾慶集,無復生老死,輸迥悉已斷,不復重受生。

愛識河水流,於今悉枯竭,已拔陰根本,連鎖不相續。

供養大師畢,所作者已作,重擔悉已捨,有流悉已斷,

不復樂受生,亦無死可惡,正智正繫念,唯待終時至。

念空野龍象,六十雄猛獸,一旦免枷鎖,逸樂山林中。

婆耆舍亦然,大師口生子,厭捨於徒眾,正念待時至。

今告於汝等,諸來集會者,聽我最後偈,其義所饒益。

生者悉歸滅,諸行無有常,速生速死法,何可久依怙

是故強其志,精勤方便求。觀察有恐怖,隨順牟尼道,

速盡此苦陰,勿復增輪轉。佛口所生子,歎說此偈已,

長辭於大眾,婆耆舍涅槃,彼以慈悲故,說此無上偈。

尊者婆耆舍,如來法生子,垂心哀愍故,說此無上偈。

然後般涅槃,一切當敬禮。

 

 

 

 

 

 

 

 

 

廿五、諸天相應[267]

 

1324    995    觀當下法經[26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阿練若[269]比丘,住於空閑處,寂靜修梵行,於一日一食[270]

以何因緣故顏色特鮮明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

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

愚癡火自煎,如雹斷生草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271]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25    996      憍慢經[27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不欲起憍慢,善自調其心,未曾修寂默[273],亦不入正受,處林而放逸,不度死彼岸。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已離於憍慢,心常入正受,明智善分別,解脫一切縛;

獨一處閑林,其心不放逸,於彼死魔怨,疾得度彼岸!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26    997     修福增經[27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得晝夜,功德常增長?云何得生天?唯願為解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

如法戒具足,緣斯得生天。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27    998    云何大得經[27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施何得大力?施何得妙色?施何得安樂?施何得明目?

修習何等施,名曰一切施?今啟問世尊,願為分別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樂,施燈得明目。

虛館以待賓,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誨彼,是則施甘露。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28   999      生歡喜經[2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悉鞞梨,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諸天及世人,於食悉欣樂,頗有諸世間,福樂自隨逐?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淨信心惠施,此世及後世,隨其所至處,福報常影隨。

是故當捨慳,行無垢惠施,施已心歡喜,此世他世受。

時彼悉鞞梨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淨信心惠施,此世及他世,隨其所至處,福報常影隨,是故當捨慳,行無垢惠施,施已心歡喜,此世他世受。」

悉鞞梨天子白佛言:「世尊!我自知過去世時,曾為國王,名悉鞞梨,於四城門普施為福,城內有四交道,亦於其中布施作福。

時,有第一夫人來語我言:『大王大作福德,而我無力修諸福業。』我時告言:『城東門外布施作福,悉皆屬汝。』

時,諸王子復來白我:『大王多作功德,夫人亦同,而我無力作諸福業,我今願依於大王,少作功德。』我時答言:『城南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

時,有大臣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悉皆共之,而我無力作諸福業,願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時告言:『城西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

時,諸將士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太子及諸大臣,悉皆共之,唯我無力能修福業,願依大王得有所作。』我時答言:『城北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

國中庶民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諸將,悉皆共之,唯我無力不能修福,願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時答言:『城內四交道頭所作施福,悉屬汝等。』

爾時,國王、夫人、王子、大臣、將士、庶民,悉皆惠施,作諸功德,我先所作惠施功德,於玆則斷。時我所使諸作福者,還至我所,為我作禮,而白我言:『大王當知!諸修福處,夫人、王子、大臣、將士,及諸庶民,各據其處,行施作福,大王所施,於玆則斷。』

我時答言:『善男子!諸方邊國,歲輸財物應入我者,分半入庫,分其半分,即於彼處,惠施作福。』彼聞教旨,往詣邊國,集諸財物,半送於庫,半留於彼,惠施作福。我先長夜如是惠施作福,長夜常得可愛可念可意福報,常受快樂,無有窮極,以斯福業及福果福報,悉皆入於大功德聚數。譬如五大河,合為一流,所謂恆河、耶蒲那、薩羅由、伊羅跋提、摩醯[277],如是五河合為一流,無有人能量其河水,百千萬億斗斛之數,彼大河水得為大水聚數。我亦如是,所作功德果報,不可稱量,悉得入於大功德聚數。」爾時,悉鞞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29    1000     遠去經[2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能為,遠遊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居家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後世善知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導師,遠遊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

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0    1001  為老所侵迫經[27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冥運持命去,故令人短壽,為老所侵迫,而無救護者;

睹斯老病死,令人大恐怖,唯作諸功德,樂至樂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冥運持命去,故令人短壽,為老所侵迫,而無救護者。

觀此有餘過,令人大恐怖,當斷世貪愛,無餘涅槃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1    1002   斷五捨五[28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斷除於幾法?幾法應棄捨?而復於幾法,增上方便修?

幾聚應超越,比丘度駛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281]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2    1003     睡寤經[28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幾人於覺眠?幾人於眠覺?幾人取塵垢?幾人得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五人於覺眠,五人於眠覺,五人取於垢,五人得清淨。[283]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3    1004    生歡喜經[28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母子更相喜,牛主樂其牛,眾生樂有餘,無樂無餘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母子更相憂,牛主憂其牛;有餘眾生憂,無餘則無憂[285]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4  1005    何名第一伴經[2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之物?何名第一伴?以何而活命?眾生何處依?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田宅眾生有,賢妻第一伴,飲食己存命,業為眾生依[287]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5    1006   所愛無過子經[28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所愛無過子,財無貴於牛,光明無過日,薩羅[289]無過海。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無過於己,財無過於穀,光明無過慧,薩羅無過雨。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6    1007     剎利經[2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禮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剎利兩足尊,牜夅.jpg牛四足勝,童英為上妻,貴生為上子[291]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覺兩足尊,生馬四足勝,順夫為賢妻,漏盡子之上。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7   1008      種子經[29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從地起眾生,何者為最勝?於空墮落者,復以何勝上?

凡所祈請處,何者最第一?於諸言語中,何者為上辯?

時,有一天子,本為田家子,今得生天上,以本習故,即便說偈答彼天子:

五穀從地生,是則為最勝。種子於空中,落地為最勝。

牜夅.jpg牛資養人,是則依中勝。愛子有所說,是則言中勝。

[293]彼發問天子語答者言:我不問汝,何故多言、輕躁妄說?我自說偈問世尊言:

從地起眾生,何者為最勝?於空墮地者,復以何為勝?凡所祈請處,何者為最勝?於諸言語中,何者為上辯?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從下踊出者,三明為最上從空流下者,三明亦第一。

賢聖弟子僧,是師依之上。如來之所說,諸說之最辯。

[294]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世間幾法起?幾法相順可?世幾法取愛?世幾法損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世六法順可,世六法取愛,世六法損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8    1009      心經[29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持世間去?誰拘牽世間?何等為一法,制御於世間?[296]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心持世間去,心拘引世間,其心為一法,能制御世間[297]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39    1010      縛經[29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縛於世間?誰調伏令解?斷除何等法,說名得涅槃?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欲能縛世間,調伏欲解脫,斷除愛欲者,說名得涅槃。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0    1011      覆經[2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掩於世間?誰遮絡世間?誰繫縛眾生?何處建立世?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衰老掩世間,死絡世間,愛繫縛眾生,法建立世間。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1    1012     無明經[3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隱彼世間?誰繫於世間?誰憶於眾生?誰建眾生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無明覆世間,愛結縛眾生,隱覆憶眾生,我慢眾生幢。

時彼天子,即復說偈而問佛言:

誰無有覆蓋?誰復無愛結?誰即出隱覆?誰不建慢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如來等正覺,正智心解脫,不為無明覆,亦無愛結繫,超出於隱覆,摧滅我慢幢。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2    1013      信經[3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為上士,所有資財物?云何善修習,而致於安樂?

云何眾味中,得為最上味?云何眾生中,得為第一壽?[302]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清淨信樂心,名士夫勝財。修行於正法,能招安樂果。

真諦之妙說,是則味之上。賢聖智慧命,是為壽中最[303]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3    1014     第二經[30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為比丘,同己之第二?云何為比丘,隨順教授者?

比丘於何處,遊心自娛樂,娛樂彼處已,能斷諸結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信為同己二,智慧教授者,涅槃喜樂處,比丘斷結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4    1015   持戒至老經[30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善至老?云何善建立?云何為人寶?云何賊不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戒善至老,淨信善建立,智慧為人寶,功德賊不奪。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5    1016    生世間經(1)[30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何等前驅馳?云何起生死?何者不解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意在前驅馳,眾生起生死,苦法不解脫。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6    1017    生世間經(2)[307]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何等前驅馳?云何起生死?何法可依怙?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意在前驅馳,眾生起生死,業者可依怙[308]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7    1018    生世間經(3)[309]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何等前驅馳?云何起生死?何法甚可畏?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意在前驅馳,眾生起生死,業為甚可畏。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8    1019     非道經[310]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祇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名為非道?云何日夜遷?云何梵行垢?云何累世間?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貪欲名非道,壽命日夜遷,女人梵行垢[311],女則累世間。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49    1020     最勝經[312]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圈,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映世間?何法無有上?何等為一法,普制御眾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名者映世間,名者世無上,唯有一名法[313],能制御世間。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0    1021   偈者何者初經[314]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為偈因?以何莊嚴偈?偈者何所依?何者為偈體?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欲者是偈因,文字莊嚴偈,名者偈所依,造作為偈體[315]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1    1022     知車經[31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圈,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知車乘?云何復知火?云何知國土?云何知妻婦?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見幢蓋知車,見煙則知火,見王知國土,見夫知其妻。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2    576     歡喜園經[317]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不處難陀林,終不得快樂,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318]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童蒙汝何知,阿羅漢所說,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319]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3    577      [32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即說偈言:

斷一切鉤鎖,牟尼無有家,沙門著教化,我不說善哉[321]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傷,

善逝哀愍故,教授眾生,哀愍眾生者,是法之所應[322]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1354    578      慚愧經[323]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常習慚愧心,此人時時有,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324]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常習慚愧心,此人實希有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悉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5    579     不善知經[325]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不習近正法,樂著諸邪見,睡眠不自覺,長劫心能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專修於正法,遠離不善業,是漏盡羅漢,嶮惡世平等[326]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悉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6     580     善調經[327]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以法善調伏,不隨於諸見,雖復著睡眠,則能隨時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以法調伏,不隨餘異見,無知已究竟,能度世恩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7    581      阿羅漢經(1)[32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持此後邊身,記說言有我,及說我所否?

    爾時,世尊即說偈答: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持此後邊身,

正復說有我,我所亦無咎。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漏已盡,持此最後身,

心依於我慢,而說言有我,及說於我所,有如是說否?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已離於我慢,無復我慢心,超越我我所,我說為漏盡。

於彼我我所,心已永不著,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8    582      羅漢經(2)[329]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頗說言有我,及說我所否?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亦說言有我,及說有我所。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已盡諸有漏,唯持最後身,

何言說有我?說何是我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唯持最後身。

說我漏已盡,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59     583    月天子經[33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羅睺羅阿修羅王障月天子,時,諸月天子,悉皆恐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說偈歎佛:

今禮最勝覺,能脫一切障。我今遭苦惱,是故來歸依。

我等月天子[331],歸依於善逝,佛哀愍世間,願解阿修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破壞諸闇冥,光明照虛空,毘盧遮那[332],清淨光明顯。

羅睺避虛空,速放飛兔像[333]

羅阿修羅即捨月而還,舉體悉戰怖不自安,神昏志迷亂,猶如重病人。時,有阿修羅名曰婆稚,見羅睺羅阿修羅疾捨月還,便說偈言:

阿修羅,捨月一何速?身體悉流汗,猶如重病人。

羅睺修羅說偈答言:

瞿曇說咒偈,不速捨月者,或頭破七分,受諸鄰死苦。

婆稚阿修羅復說偈言:

佛興未曾有,安穩於世間,說咒偈能令,羅睺羅捨月。

    佛說此經已,時,月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60    584    無有族本經[33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為有族本否?有轉生族耶?有俱相屬無?云何解於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無有族本,亦無轉生族,俱相屬永斷,解脫一切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何名為族本?云何轉生族?云何俱相?何名為堅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母為世族本,妻名轉生族,子是俱相屬,愛欲為堅縛。

我無此族本,亦無轉生族,俱相屬亦無,是名脫堅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善哉無族本,無生族亦善!善哉無相屬,善哉縛解脫!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61    585     獨一住經[33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釋氏優羅提那塔所。爾時,世尊新剃鬚髮,於後夜時,結趺坐,直身正意,繫念在前,以衣覆頭。時,優羅提那塔邊有天神住,放身光明遍照精舍,白佛言:「沙門!憂耶?」

    佛告天神:「何所忘失?」

    天神復問:「沙門!為歡喜耶?」

    佛告天神:「為何所得?」

    天神復問:「沙門!不憂不喜耶?」

    佛告天神:「如是,如是。」爾時,天神即說偈言:

為離諸煩惱,為無有歡喜,云何獨一住,非不樂所壞[336]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無惱解脫,亦無有歡喜;不樂不能壞,故獨一而住[337]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云何得無惱?云何無歡喜?云何獨一住?非不樂所壞?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煩惱生歡喜,喜亦生煩惱,無惱亦無喜,天神當護持。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善哉無煩惱,善哉無歡喜!善哉獨一住,不為不喜壞。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神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62    586      利劍經[33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妙絕,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猶如利劍害,亦如頭火燃,斷除貪欲火,正念求遠離。[339]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譬如利劍害,亦如頭火燃;斷除於後身,正念求遠離。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63    587    天女眾圍遶經[34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天女眾圍遶,如毘舍脂眾[341],癡惑叢林中,何由而得出?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直平等道,離恐怖之方,乘寂默之車,法想為密覆;

慚愧為長縻,正念為羈絡,智慧善御士,正見為前導。

如是之妙乘,男女之所乘,出生死叢林,逮得安樂處![342]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64    588     四轉輪經[3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四輪九門[344],充滿貪欲住,深溺泥中,大雄云何出?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愛喜長縻[345],貪欲等諸惡,拔愛欲根本,正向於彼處。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65   589       大富[34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賴吒槃提國[347],有諸商賈客,大富足財寶,各各競求富,

方便欲財利,猶如燃熾火,如是競勝心,欲貪常馳騁。

云何斷欲貪,息世間勤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捨俗出非家,妻子及財寶,貪恚癡離欲,羅漢盡諸漏,

正智心解脫,愛盡息方便。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66   590       賈客經[34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諸商人,五百乘車共行治生,至曠野中,有五百群賊,在後隨逐,伺便欲作劫盜。

時,曠野中有一天神,止住路側。時,彼天神作是念:『當往詣彼拘薩羅國諸商人所,問其義理,若彼商人喜我所問,時解說者,我當方便令其安穩,得脫賊難。若不喜我所問者,當放捨之,如餘天神。』時,彼天神作是念已,即放身光,遍照商人車營,而說偈言:

誰於覺睡眠?誰復睡眠覺?誰能解此義?誰能為我說?

爾時,商人中有一優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於佛離疑,於法僧離疑;於苦集滅道離疑,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349]。在商人中,與諸商人共為行侶。

彼優婆塞於後夜時,端坐思惟,繫念在前,於十二因緣逆順觀察: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時,彼優婆塞如是思惟已,而說偈言:

我於覺睡眠,我於睡眠覺,我解知此義,能為人記說

時,彼天神問優婆塞:

云何覺睡眠?云何睡眠覺?云何能解知?云何能記說?

時,優婆塞說偈答言:

貪欲及瞋恚,愚癡得離欲,漏盡阿羅漢,正智心解脫,

彼則為覺悟,我於彼睡眠。不知因生苦,及苦因緣集,

於此一切苦,得無餘滅盡,又不知正道,等趣息苦處,

斯等為常眠,我於彼則覺。如是覺睡眠,如是睡眠覺,

如是善知義,如是能記說。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善哉覺睡眠!善哉眠中覺!善哉解知義!善哉能記說!

久遠乃今見,諸兄弟而來,緣汝恩力故,令諸商人眾,

得免於劫賊,隨道安樂去。

    如是諸比丘!彼拘薩羅澤中,諸商人眾,皆得安穩,從曠野出。」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67    591     輸波羅經[35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海洲上優婆塞,至他優婆塞舍會坐,極毀呰欲,言:『此欲者,虛妄不實,欺誑之法,猶如幻化,誑於嬰兒。』還自己舍,恣於五欲。是優婆塞舍,有天神止住。

時,彼天神作是念:是優婆塞,不勝不類,於餘優婆塞舍會坐眾中,極毀呰欲,言:『此欲者,虛妄不實,欺誑之法,如誑嬰兒。』還己舍已,自恣五欲。我今寧可發令覺悟,而說偈言:

於大聚會中,毀呰欲無常,自沒於愛欲,如牛溺深泥。

我觀彼會中,諸優婆塞等,多聞明解法,奉持於淨戒;

汝見彼樂法,而說欲無常,如何自恣欲,不斷於貪愛?

何故樂世間,蓄妻子眷屬?

時,彼天神如是如是開覺彼優婆塞已,如是如是彼優婆塞覺悟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盡諸有漏,得阿羅漢。」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68    592      須達經[35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塚間。時,給孤獨長者有小因緣,至王舍城,止宿長者舍,夜見長者告其妻子、僕使、作人言:「汝等皆起,破樵燃火,炊飯作餅,調和眾味,莊嚴堂舍。

給孤獨長者見已,作是念:「今此長者何所為作?為嫁女、娶婦耶為請賓客、國王、大臣耶?」念已,即問長者:「汝何所作?為嫁女、娶婦?為請賓客、國王、大臣耶?」

時,彼長者答給孤獨長者言:「我不嫁女娶婦,亦不請國王大臣,唯欲請佛及比丘僧,設供養耳。」

時給孤獨長者,聞未曾聞佛名字已,心大歡喜,身諸毛孔皆悉怡悅,問彼長者言:「何名為佛?」

長者答言:「有沙門瞿曇是釋種子,於釋種中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佛。」

給孤獨長者言:「云何名僧?」

彼長者言:「若婆羅門種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而隨佛出家,或剎利種、吠舍種、首陀羅種善男子等,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隨佛出家,是名為僧。今日請佛及現前僧,設諸供養。」

給孤獨長者問彼長者言:「我今可得往見世尊否?」

彼長者答言:「汝且住此,我請世尊來至我舍,於此得見。」時,給孤獨長者即於其夜,至心念佛,因得睡眠,天猶未明,忽見明相,謂天已曉,欲出其舍,行向城門,至城門下,夜始二更,城門未開。王家常法,待遠使命來往,至初夜盡,城門乃閉,中夜已盡,輒復開門,欲令行人早得往來。

爾時,給孤獨長者見城門開,而作是念:「定是夜過天曉,門開,乘明相出於城門,出城門已,明相即滅,輒還闇冥,給孤獨長者心即恐怖,身毛為豎,得無為人及非人,或姦狡人,恐怖我耶?」即便欲還。

爾時,城門側有天神住,時,彼天神即放身光,從其城門至寒林丘塚間,光明普照,告給孤獨長者言:「汝且前進,可得勝利,慎勿退還!」時,彼天神即說偈言:

善良馬百匹,黃金滿百斤,騾車及馬車,各各有百乘,

種種諸珍奇,重寶載其上,宿命種善根,得如此福報。

若人尊重心,向佛行一步,十六分之一,過前福之上。

是故長者!汝當前進,慎勿退還!

即復說偈:

雪山百龍象[352],純金為莊飾,巨身長大牙,以此象施人,

不及向佛福,十六分之一。

是故長者!當速前進,得其大利,非退還也。

復說偈言:

金菩闍[353]國女,其數有百人,種種眾妙寶,瓔珞具莊嚴,

以是持施與,不及行向佛,一步之功德,十六分之一。

是故長者!當速前進,得其勝利,非退還也。

時,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言:「賢者!汝是何人?」

天神答言:「我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先是長者善知識。於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所起信敬心,緣斯功德,今得生天,典此城門,是故告長者,但當進前,慎莫退還,前進得利,非退還也。」

時,給孤獨長者作是念:佛興於世,非為小事;得聞正法,亦非小事,是故天神勸我令進,往見世尊。時,給孤獨長者尋其光明,逕至寒林丘塚間。

爾時,世尊出房,露地經行,給孤獨長者遙見佛已,即至其前,以俗人禮法恭敬問訊:「云何世尊!臥否?」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羅門涅槃,是則常安樂,愛欲所不染,解脫永無餘。

斷一切希望[354],調伏心熾燃,心得寂止息,止息安穩眠!

[355]爾時,世尊給孤獨長者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繫念,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說諸法無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要,遠離之福。[356]

給孤獨長者聞法已,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無畏,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

爾時,世尊問給孤獨長者:「汝名何等?」

長者白佛:「名須達多,以常給孤貧、辛苦,故時人名我為給孤獨。」世尊復問:「汝居何處?」

長者白佛言:「世尊!在拘薩羅人間,城名舍衛,唯願世尊來舍衛國,我當盡壽供養衣被飲食、房舍床臥,隨病湯藥。」

    佛問長者:「舍衛國有精舍否?」

    長者白佛:「無也,世尊!」

    佛告長者:「汝可於彼建立精舍,令諸比丘往來宿止。」[357]長者白佛:「但使世尊來舍衛國,我當造作精舍僧房,令諸比丘往來止住。」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長者知佛世尊默然受請已,從座起,稽首佛足而去。

 

1369    593    須達生天經[35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給獨長者[359]疾病命終,生兜率天[360],為兜率天子,作是念:「我不應久住於此,當往見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於兜率天沒,現於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給孤獨天子身放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天子說偈言:

於此祇桓林,仙人僧住止,諸王亦住此,增我歡喜心!

深信淨戒業,智慧為勝壽,以此淨眾生,非族姓財物。

大智舍利弗,正念常寂默,閑居修遠離,初建業良友。

說此偈已,即沒不現。爾時,世尊其夜過已,入於僧中,敷尼師壇,於眾前坐,告諸比丘:「今此夜中,有一天子容色絕妙,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於此祇桓林,仙人僧住止,諸王亦住此,增我歡喜心!

深信淨戒業,智慧為勝壽,以此淨眾生,非族姓財物。

大智舍利弗,正念常寂默,閑居修遠離,初建業良友。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世尊所說,給孤獨長者生彼天上,來見世尊,然彼給孤獨長者於尊者舍利弗極相敬重。」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阿難!給孤獨長者生彼天上,來見於我。」爾時,世尊以尊者舍利弗故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智,唯除於如來,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

如舍利弗智,天人悉同等,比於如來智,十六不及一[361]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70    594    首長者生天經[36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曠野精舍。時,有曠野長者[363]疾病命終,生無熱天[364],生彼天已,即作是念:「我今不應久住於此,不見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從無熱天沒,現於佛前。時,彼天子天身委地,不能自立,猶如酥油委地,不能自立,如是彼天子天身細軟,不自持立。爾時,世尊告彼天子:「汝當變化作此粗身而立於地。」時,彼天子即自化形,作此粗身而立於地,於是天子,前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手天子:「汝手天子本於此間為人身時,所受經法,今故憶念,不悉忘耶?」

手天子白佛言:「世尊!本所受持今悉不忘。在人間時,有所聞法,不盡得者,今亦憶念。如世尊善說,世尊說言:若人安樂處,能憶持法,非為苦處,此說真實。如世尊在閻浮提,四眾圍遶而為說法,彼諸四眾聞佛所說,皆悉奉行,我亦如是,於無熱天上,為諸天人大會說法,彼諸天眾悉受修學。」

佛告手天子:「汝於此人間時,於幾法無饜足故而得生彼無熱天中?」手天子白佛:「世尊!我於三法無饜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何等三法?我於見佛無饜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我於法無饜足,故生無熱天;供養眾僧無饜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時,手天子即說偈言:

見佛無饜足,聞法亦無饜,供養於眾僧,亦未曾知足。

受持賢聖法,調伏慳著垢,三法不知足,故生無熱天。

時,手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1371    595     無煩天經[36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無煩天子[366]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生彼無煩天,解脫[367]七比丘,貪瞋恚已盡,超世度恩愛。

誰度於諸流,難度死魔軍?誰斷死魔縻,永超煩惱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尊者優波迦,及波羅揵荼,弗迦羅裟梨,跋提揵陀疊,

亦婆休難提,及波毘瘦[368],如是等一切,悉皆度諸流。

斷絕死魔縻,度彼難度者,斷諸死魔縻,超越諸天軛。

說甚深妙法,覺悟難知者,巧便問深義,汝今為是誰?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我是阿那含,生彼無煩天,故能知斯等,解脫七比丘,

盡貪欲瞋恚,永超世恩愛。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眼耳鼻舌身,第六意入處,若彼名及色,得無餘滅盡。

能知此諸法,解脫七比丘,貪有悉已盡,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鞞跋楞伽村,我於彼中住,名難提婆羅,造作諸瓦器,

迦葉佛弟子,持優婆塞法[369],供養於父母,離欲修梵行[370]

世世為我友,我亦彼知識。如是等大士,宿命共和合,

善修於身心,持此後邊身。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汝賢士,如汝之所說,鞞跋楞伽村,名難提婆羅,

迦葉佛弟子,受優婆塞法,供養於父母,離欲修梵行,

昔是汝知識,汝亦彼良友。如是諸正士,宿命共和合,

善修其身心,持此後邊身。

    佛說此經已,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1372    596      常驚經[37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此世多恐怖,眾生常惱亂,已起者亦苦,未起亦當苦,

頗有離恐處,唯願慧眼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無有異苦行,無異伏諸根無異一切捨,而得見解脫[372]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73    597      妙色經[37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諸眾生,受身得妙色?云何修方便,而得乘出道?

眾生住何法?為何所修習?為何等眾生,諸天所供養[374]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持戒明智慧,自修習正受,正直心繫念,熾燃憂悉滅,

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脫。斯等因緣故,受身得妙色,

成就乘出道,心住於中學,如是德備者,為諸天供養[375]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74    598      睡眠經[3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沉沒於睡眠,欠呿[377]不欣樂,飽食心憒悶[378],懈怠不精勤,斯五覆眾生,聖道不顯現。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心沒於睡眠,欠呿不欣樂,飽食心憒悶,懈怠不精勤,

精勤修習者,能開發聖道!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75    599    外纏內纏[37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今問於瞿曇,誰於纏離纏?[380]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智者建立戒,內心修智慧,比丘勤修習,於纏能解纏[381]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76    600     極難忍經[38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難度難可忍,沙門無知故,多起諸艱難,重鈍溺沉沒,

心隨覺自在,數數溺沉沒。沙門云何行,善攝護其心?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如龜善方便,以殼自藏六,比丘習禪思,善攝諸覺想。

其心無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則自隱密,無能誹謗者。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77    601      池水經[3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薩羅[384]小流注,當於何反流?生死之徑路,於何而不轉?

世間諸苦樂,何由滅無餘?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及彼意入處,名色滅無餘,薩羅小還流,

生死道不轉,苦樂滅無餘。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78    602  伊尼耶鹿足專.jpg[3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伊尼耶鹿足專.jpg[386],仙人中之尊,少食不嗜味,禪思樂山林。我今稽首禮,而問於瞿曇:云何出離苦?云何解脫苦?我今問解脫,於何而滅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間五種欲,心法說第六,於彼欲無欲,解脫一切苦。

如是於苦出,如是解脫苦,汝所問解脫,於彼而滅盡[387]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79    603     度諸流經[38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度諸流?云何度大海?云何能捨苦?云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能度諸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除苦,智慧得清淨[389]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80    1267     濟度經[3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391],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度駛流耶?[392]

佛言:「如是,天子!」

天子復問:「無所攀緣,亦無所住,度駛流耶?」

佛言:「如是,天子!」

天子復問:「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其義云何?」

    佛言:天子!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進,則不為水之所漂。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進,則為水所漂。如是天子!名為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393]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394]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81    1268     解脫經[39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白佛言:「比丘!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耶?」

佛告天子:「我悉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天子白佛:「比丘云何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佛告天子:「愛喜滅盡,我心解脫。心解脫已,故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396]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82    1269      流經[39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度於諸流,晝夜勤精進,不攀亦不住,何染而不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內思惟繫念,度難度諸流。

不樂於欲想,超越於色結,不繫亦不住,於染亦不著。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83  1270     拘迦尼天女經[39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有拘迦尼是光明天女,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山谷。時,拘迦尼天女而說偈言: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佛告天女:「如是,如是!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時,拘迦那裟天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於僧中,敷尼師壇,於大眾前坐,告諸比丘:「昨後夜,有拘迦那天女,容色絕妙,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我即答言:『如是,天女!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說是語時,拘迦尼天女聞我所說,歡喜隨喜,稽首我足,即沒不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84    1271    四句法經[3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句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句法經。」

爾時,尊者阿難即說偈言:「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諸比丘!是名四句法經。

爾時,有一異婆羅門,去尊者阿難不遠,為諸年少婆羅門受誦經,時,彼婆羅門作是念:「若沙門阿難所說偈,於我所說經,便是非人所說。」時,彼婆羅門即往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沙門!阿難所說偈言: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如是等所說,則是非人語,非為人語。」

佛告婆羅門:「如是,如是,婆羅門!是非人語,非為人語也。時,有拘迦尼天女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我時答言:『如是如是!如天女所言: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是故婆羅門當知!此所說偈,是非人所說,非是人所說也。」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足而去。

 

1385    1272  拘迦那裟天女經(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有拘迦那裟天女,是光明天女,起大電光熾然,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普照山谷,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天女!如汝所說: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爾時,拘迦那裟天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僧中,敷尼師壇,於大眾前坐,告諸比丘:「於昨後夜,拘迦那裟天女,光明天女,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我時答言:『如是天女!如汝所說。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拘迦那天女,電光熾然,敬禮佛法僧,說偈義饒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86    1273  拘迦那裟天女經(2)[4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有拘迦那裟天女,光明天女,放電光明,炎照熾然,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普照山谷,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能廣分別,如來正法律,今且但略說,足以表其心。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佛告天女:「如是,天女!如汝所說︰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時,拘迦那裟天女聞佛所說,歡喜稽首,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於僧前,於大眾中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後夜時,拘迦那裟天女來詣我所,恭敬作禮,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我能廣分別,如來正法律,今且但略說,足已表我心。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我時答言:如是,天女!如汝所說︰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時,彼天女聞我所說,歡喜隨喜,稽首我足,即沒不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87    1274  朱盧陀天女經[4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拘迦那裟天女、朱盧陀天女,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獼猴池側。時,朱盧陀天女說偈白佛:

大師等正覺,住毘舍離國,拘迦那朱盧,稽首恭敬禮。

我昔未曾聞,牟尼正法律,今乃得親見,現前說正法。

若於聖法律,惡慧生厭惡,必當墮惡道,長夜受諸苦。

若於聖法律,正念律儀備,彼則生天上,長夜受安樂。

裟天女復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偽,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佛告天女:「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偽,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時,彼天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僧中,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後夜時,有二天女,容色絕妙,來詣我所,為我作禮,退坐一面,朱盧陀天女說偈言:

大師等正覺,住毘舍離國,我拘迦那裟,及以朱盧陀,

如是二天女,稽首禮佛足。我昔未曾聞,牟尼正法律,

今乃見正覺,演說微妙法。若於正法律,厭惡住惡慧[402]

必墮惡道長夜受大苦[403]。若於正法律,正念律儀備,

生善趣天上,長夜受安樂。

拘迦那天女復說偈言: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偽,正智正繫念,

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我時答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偽,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88  1275    無觸不報觸[40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無觸不報觸,觸則以觸報,以觸報觸故,不瞋不招瞋[405]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有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淨之正士,離諸煩惱結。

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406]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89    1276    愚痴人經[4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愚癡人所行,不合於黠慧,自所行惡行,為自惡知識,

所造眾惡行,終獲苦果報!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既作不善業,終則受諸惱,造業雖歡喜,啼泣受其報。

造諸善業者,終則不熱惱,歡喜而造業,安樂受其報!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90    1277    嫌責天經[40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不可常言說,亦不一向聽,而得於道跡,堅固正超度,

思惟善寂滅,解脫諸魔縛。能行則可說,不行不應說;

不行而說者,智者則知非。不行己所應,不作而言作,

是則同賊非。

爾時,世尊告天子言:「汝今有所嫌責耶?」

天子白佛:「悔過,世尊!悔過,善逝!」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我今悔其過,世尊不納受;內懷於惡心,抱怨而不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言說悔過辭,內不息其心,云何得息怨,何名為修善?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誰不有其過?何人無有罪?誰復無愚癡?孰能常堅固?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91    1278   瞿迦梨比丘[40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瞿迦梨比丘,是提婆達多伴黨,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瞿迦梨比丘:「瞿迦梨!汝何故於舍利弗、目揵連清淨梵行所,起不清淨心?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瞿迦梨比丘白佛言:「世尊!我今信世尊語,所說無異,舍利弗、大目揵連,心有惡欲。」如是第二,第三說。

瞿迦梨比丘,提婆達多伴黨,於世尊所再三說中,違反不受,從座起去,去已,其身周遍生諸疱瘡,皆如粟,漸漸增長皆如桃李,時瞿迦梨比丘身患苦痛,口說是言:「極燒!極燒!」膿血流出,身壞命終,生大鉢曇摩地獄[410]。時,有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一天子白佛言:「瞿迦梨比丘!提婆達多伴黨,今已命終。」時,第二天子作是言:「諸尊當知!瞿迦梨比丘命終,墮地獄中。」第三天子即說偈言:

士夫生世間,斧在口中生,還自斬其身,斯由其惡言。應毀便稱譽,應譽而便毀;其罪生於口,死墮惡道中。博弈亡失財,是非為大咎,毀佛及聲聞,是則為大過。

彼三天子說是偈已,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來入僧中,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後夜時,有三天子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第一天子語我言:『世尊!瞿迦梨比丘,提婆達多伴黨,今已命終。』第二天子語餘天子言:『瞿迦梨比丘命終,隨地獄中。』第三天子即說偈言:

士夫生世間,斧在口中生,還自斬其身,斯由其惡言。

應毀便稱譽,應譽而便毀,其罪口中生,死則墮惡道。

說是偈已,即沒不現。諸比丘!汝等欲聞生阿浮陀地獄眾生,其壽期限否?」

諸比丘白佛:「唯願世尊為諸大眾說阿浮陀地獄眾生壽命期限,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譬如拘薩羅國,四斗為一阿羅,四阿羅為一獨籠那,十六獨籠那為一闍摩那,十六闍摩那為一摩尼,二十摩尼為一佉梨,二十佉梨為一倉,滿中芥子。若使有人百年、百年取一芥子,如是乃至滿倉芥子都盡,阿浮陀地獄眾生壽命猶故不盡。如是二十阿浮陀地獄眾生壽,等一尼羅浮陀地獄眾生壽;二十尼羅浮陀地獄眾生壽,等一阿吒吒地獄眾生壽;二十阿吒吒地獄眾生壽,等一阿波波地獄眾生壽;二十阿波波地獄眾生壽,等一阿休休地獄眾生壽;二十阿休休地獄眾生壽,等一優鉢羅地獄眾生壽;二十優鉢羅地獄眾生壽,等一鉢曇摩地獄眾生壽;二十鉢曇摩地獄眾生壽,等一摩訶鉢曇摩地獄眾生壽。

比丘!彼瞿迦梨比丘命終,墮摩訶鉢曇摩地獄中,以彼於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比丘,生惡心誹謗故。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於彼燒燋尚不欲毀壞,況毀壞有識眾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92    1279    墮負處經[41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退落墮負處,云何而得知?唯願世尊說,云何負處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勝處易得知,負處知亦易,樂法為勝處,毀法為負處。

愛樂惡知識,不愛善知識,善友生怨結,是名墮負門[412]

愛樂不善人,善人反憎惡;欲惡不欲善,是名負處門。

斗秤以欺人,是名墮負門。

博弈耽嗜酒,遊輕著女色,費喪於財物,是名墮負門。

女人不自守,捨主隨他行;男子心放蕩,捨妻隨外色,

如是為家者,斯皆墮負門。

老婦得少夫,心常懷嫉姤,懷嫉臥不安,是則墮負門。

老夫得少婦,墮負處亦然[413]

常樂著睡眠,知識同遊戲,怠惰好瞋恨,斯皆墮負門。

多財結朋友,酒食奢不節,多費喪財物,斯皆墮負門。

小財多貪愛,生於剎利家,常求為王者,是則墮負門。

求珠璫瓔珞,革屣履傘蓋,莊嚴自慳惜,是則墮負門。

受他豐美食,自慳惜其財,食他不反報,是則墮負門。

沙門婆羅門,屈請入其舍,慳吝不時[414]施,是則墮負門。

沙門婆羅門,次第行乞食,呵責不欲施,是則墮負門。

若父母年老,不及時奉養,有財而不施,是則墮負門。

於父母兄弟,槌打而罵辱,無有尊卑序,是則墮負門。

佛及弟子眾,在家與出家,毀呰不恭敬,是則墮負門。

實非阿羅漢,羅漢過自稱,是則世間賊,墮於負處門。

此世間負處,我知見故說,猶如嶮怖道,慧者當遠避[415]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93    1280     屈下經[41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屈下而屈下?誰高舉而隨舉?云何童子戲,如童塊相擲[417]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下則隨下,愛舉則隨舉;愛戲於愚夫,如童塊相擲[418]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94    1281     遮止經[41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決定以遮遮,意妄想而來,若人遮一切,不令其逼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決定以遮遮,意妄想而來,不必一切遮,但遮其惡業,

遮彼彼惡已,不令其逼迫[420]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95    1282     名稱經[42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得名稱?云何得大財?云何德流聞?云何得善友?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持戒得名稱,布施得大財,真實德流聞,恩惠得善友。[422]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96    1283     技能經[42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人所作,智慧以求財?等攝受於財,若勝若復劣?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始學工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424]

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方便修眾具,安樂以存世。

如是善修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

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

不付老子財,不寄邊境民[425],不信姦狡人,及諸慳吝者

親附成事者,遠離不成事,能成事士夫,猶如火熾然。

善友貴重人,敏密良者,同氣親兄弟,善能相攝受

居親眷屬中,標顯若牛王,各隨其所應,分財施飲食,

壽盡而命終,當生天受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97    1284     彈琴經[42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彈琴人,名曰粗牛,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止息野中。時,有六廣大天宮天女,來至拘薩羅國粗牛彈琴人所,語粗牛彈琴人言:『阿舅!為我,我當歌舞。』粗牛彈琴者言:『如是,姊妹!我當為汝彈琴。汝當語我:汝是何人?何由生此?』天女答言:『阿舅!且彈琴,我當歌舞,於歌頌中自說所以生此因緣。』彼拘薩羅國粗牛彈琴人,即便彈琴,彼六天女即便歌舞。第一天女說偈歌言:

若男子女人,勝妙衣惠施,施衣因緣故,所生得殊勝,

施所愛念物,生天隨所欲。見我居宮殿,乘空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勝,觀察斯福德,迴向中之最!

第二天女復說偈言:

若男子女人,勝妙香惠施,愛念可意施,生天隨所欲。

見我處宮殿,乘空而遊行,天身若金聚,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迥向中之最!

第三天女復說偈言:

若男子女人,以食而惠施,可意愛念施,生天隨所欲。

見我居宮殿,乘虛而遊行,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迴向中之最!

第四天女復說偈言:

憶念餘生時,曾為人婢使,不盜不貪嗜,勤修不懈怠,

量腹自節身,分救貧人。今見居宮殿,乘虛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勝,觀察斯福德,供養中為最!

第五天女復說偈言:

憶念餘生時,為人作子婦,嫜姑性狂暴,常加粗澀言,

執節修婦禮,卑遜而奉順。今見處宮殿,乘虛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勝,觀察斯福德,供養中為最!

第六天女復說偈言:

昔曾見,比丘比丘尼,從其聞正法,一宿[427]受齋戒。

今見處天殿,乘虛而遊行,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迴向中之最!

爾時,拘薩羅國麤牛彈琴人而說偈言:

我今善來此,拘薩羅林中,得見此天女,具足妙天身。

既見又聞說,當增修善業,緣今修功德,亦當生天上!

    說是語已,此諸天女即沒不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98    1285  何法起應滅經[42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起應滅?何生應防護?何法應當離?等觀何得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瞋恚起應滅,貪生逆防護,無明應捨離,等觀真諦樂。

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調伏煩惱者,眾苦則調伏;

調伏眾苦者,煩惱亦調伏。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99    1286   世間眾事經[42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若人行放逸,愚癡離惡慧,禪思不放逸,疾得盡諸漏[430]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

世間種種事,常在於世間;智慧修禪思,愛欲永潛伏。

信為士夫伴,不信則不度;信增其名稱,命終得生天。

於身虛空想,名色不堅固;不著名色者,遠離於積聚。

觀此真實義,如解脫哀愍;由斯智慧故,世稱歎供養。

能斷眾雜相,超絕生死流,超度諸流已,是名為比丘!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0    1287    善丈夫經[43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與何人同處?復與誰共事?知何等人法?名為勝非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與正士同遊,正士同其事;解知正士法,是則勝非惡[432]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1    1288     慳吝經[43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慳吝生於心,不能行布施;明智求福者,乃能行其惠。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怖畏不行施,常得不施怖,怖畏於飢渴,慳惜從怖生。

此世及他世,常癡飢渴畏,死則不隨,獨往無資糧。

少財能施者,多財亦難捨,難捨而能捨,是則為難施。

無知者不覺,慧者知難知;以法養妻子,少財淨心施。

百千盛會,所獲其福利,比前如法施,十六不及一。

打縛惱眾生,所得諸財物,惠施安國土,是名有罪施。

方之平等施,稱量所不及,如法不行非,所得財物施,

難施而行施,是應賢聖施,所往常獲福,壽終上生天。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2    1289    八天人經[43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石室中[435]爾時,世尊金鎗刺足[436],未經幾時,起身苦痛,能得捨心[437],正智正念,堪忍自安,無退減想。彼有山神天子八人,作是念:「今日世尊住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石室中,金鎗刺足,起身苦痛,而能捨心,正念正知,堪忍自安,無所退減,我等當往面前歎。」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438]第一天神[439]說偈歎言:

沙門瞿曇,人中師子,身遭苦痛,堪忍自安;

正智正念,無所退減。

第二天神復讚歎言:

大士之大龍,大士之牛王,大士夫勇力,大士夫良馬,

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勝!

第三天子復讚歎言:

此沙門瞿曇,士夫分陀利!身生諸苦痛,而能行捨心;

正智正念住,堪忍以自安,而無所退減。

第四天子復讚歎言:

若有於沙門,瞿曇士夫分陀利所說,違反嫌責,             

當知斯等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唯除不知真實者。

第五天子復說偈言:

觀彼三昧定,善住於正受,解脫離諸塵,不踊亦不沒,

其心安穩住,而得心解脫。

第六天子復說偈言:

經歷五百歲,誦婆羅門典,精勤修苦行,不解脫離塵,

是則卑下類,不得度彼岸。

第七天子復說偈言:

為欲之所迫,持戒之所縛,勇悍行苦行,經歷於百年,

其心不解脫,不離於塵垢,是則卑下類,不度於彼岸。

第八天子復說偈言:

心居憍慢欲,不能自調伏,不得三昧定,牟尼之正受;

獨一居山林,其心常放逸,於彼死魔軍,不得度彼岸[440]

    時,彼山神天子八人,各各讚歎已,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3    1290     大地經[44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廣無過於地,深無踰於海,高無過須彌,大士無毘紐[442]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廣無過於愛,深無踰於腹,高莫過憍慢,大士無勝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4    1291    火不燒經[4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物火不燒?何風不能吹?災壞大地,何物不流散?

惡王及盜賊,強劫人財物,何男子女人,不為其所奪?

云何珍寶藏,終竟不亡失?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褔火所不燒,福風不能吹;水災壞大地,福水不流散

惡王及盜賊,強奪人財寶;若男子女人,福不被劫奪

樂報之寶藏,終竟不亡失!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1405    1292     [44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當持資粮?何物賊不劫?何人劫而遮?何人劫不遮?

何人常來詣,智慧者喜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信者持資粮,福德賊不劫,賊劫奪則遮,沙門奪歡喜;

沙門常來詣,智慧者欣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6    1293    最難得經[44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一切相映障,知一切世間,樂安慰一切,唯願世尊說,

云何是世間,最為難得者?

是時,世尊說偈答言:

為主而行忍,無財而欲施,遭難而行法,富貴修遠離,

如是四法者,是則為最難。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7    1294    無所求經[44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大力自在樂,所求無不得,何復勝於彼,一切所欲備?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大力自在樂,彼則無所求,若有求欲者,是苦非為樂。

於求已過去,是則樂於彼。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8    1295     車乘經[44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車從何處起?誰能轉於車?車轉至何所?何故壞磨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車從諸業起,心識於車,隨因而轉至,因壞車則亡[448]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09    1296  拘屢陀王女[44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拘屢陀王女修波羅提沙,今日生子。」佛告天子:「此則不善,非是善。」

時,彼天子即說偈言:

人生子為樂,世間有子歡;父母年老衰,子則能奉養。

瞿曇何故說,生子為不善?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當知恆無常,純空陰非子,生子常得苦,愚者說言樂,

是故我說言,生子非為善。非善為善像,念像不可念;

實苦貌似樂,放逸所踐蹈。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0    1297     算數經[45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數所數?云何數不隱?云何數中數?云何說言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法難測量,二流不顯現;若彼名及色,滅盡悉無餘。

是名數所數,彼數不隱藏,是彼數中數,是則說名數。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1    1298  何物重於地經[45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物重於地?何物高於空?何物疾於風?何物多於草?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戒德重於地,慢高於虛空,憶念疾於風,思想多於草。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2    1299     十善經[45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戒何威儀?何得何為業?慧者云何住?云何往生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遠離於殺生,持戒自防樂,害心不加生,是則生天路。遠離不與取,與取心欣樂,斷除賊盜心,是則生天路。

不行他所受,遠離於邪淫,自受知止足,是則生天路。

自為己及他,為財及戲笑,妄語而不為,是則生天路。

斷除於兩舌,不離他親友,常念和彼此,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愛言,軟語不傷人,常說淳美言,是則生天路。

不為不誠說,無義不饒益,常順於法言,是則生天路。

聚落若空地,見利言我有,不行此貪想,是則生天路。

慈心無害想,不害於眾生,心常無怨結,是則生天路。

苦業及果報,二俱生淨信,受持於正見,是則生天路。

如是諸善法,十種淨業跡,等受堅固持,是則生天路。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於時,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3    1300   因陀夜叉經[45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釋提桓因[454]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釋提桓因說偈問佛:

何法命不知?何法命不覺?何法鎖於命?何法為命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色者命不知,諸行命不覺,身鎖於其命,縛於命者。

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色者非為命,諸佛之所說,云何而得熟,於彼甚深藏?

云何段肉住?云何知命身?[455]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迦羅邏為初,迦羅邏生胞,胞生於肉段,肉段生堅厚,

堅厚生肢節,及諸毛髮等、色等諸情根,漸次成形體,

因母飲食等,長養彼胎身。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4    1301  善學微妙說經[45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長勝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長勝天子而說偈言:

善學微妙說,習近諸沙門,獨一無等侶,正思惟靜默。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善學微妙說,習近諸沙門,獨一無等侶,寂默靜諸根[457]

時長勝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5    1302   尸毘天子經[45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尸毘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尸毘天子說偈問佛:

何人應同止?何等人共事?應知何等法,是轉勝非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與正士同止,正士共其事;應知正士法,是轉勝非惡[459]

    時尸毘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6    1303  月自在天子經[46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月自在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月自在天子而說偈言:

彼當至究竟,如蚊依從草;若得正繫念,一心善正受[461]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彼當到彼岸,如魚決其網;禪定具足住,心常致喜樂。

時,彼月自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7    1304   毘瘦紐天子經[46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毘瘦紐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毘瘦紐天子即說偈言:

供養於如來,歡喜常增長,欣樂正法律,不放逸隨學。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如是說法,防護不放逸;以不放逸故,不隨魔自在[463]

於是,毘瘦紐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8    1305  般闍羅健天子經[46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般闍羅健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般闍羅健天子而說偈言:

憒亂之處所,黠慧者能覺,禪思覺所覺,牟尼思惟力。[465]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了知憒亂法,正覺得涅槃,若得正繫念,一心善正受[466]

時,般闍羅健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19    1306   須深天子經[46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須深天子與五百眷屬,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難!汝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心喜樂否?」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心不欣樂!所以者何?彼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遠離,正念堅住,智慧,正受,捷疾智慧、利智慧、出離智慧、決定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倦。」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阿難!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聞尊者舍利弗善說法而不歡喜?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

   世尊如是如是向尊者阿難稱歎舍利弗所說,如是如是須深天子眷屬,內心歡喜,身光增明,清淨照耀。爾時,須深天子內懷歡喜,身發淨光照耀已而說偈言:

舍利弗多聞,明智平等慧,持戒善調伏,得不起涅槃;

持此後邊身,降伏於魔軍。

時,彼須深天子及五百眷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0    1307   赤馬天子經[46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赤馬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赤馬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否[469]?」

佛告赤馬:「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470]。」

赤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如世尊說言:『無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所以者何?世尊!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欲。我時作是念:我有如是捷疾神足[471],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能登一須彌至一須彌,足躡東海,超至西海。我今成就如是捷疾神力,今日寧可求世界邊。

    作是念已,即便發行,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行百歲,於彼命終,竟不能得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之處。[472]

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473]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

赤馬!了知世間,斷世間;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跡,修彼滅道跡。赤馬!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無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

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已立。

於彼世界邊,平等覺知者,是名賢聖行,度世間彼岸。

    是時,赤馬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1    1308   外道諸見經[47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側,有六天子,本為外道出家[475]:一名阿毘浮、二名增上阿毘浮、三名能求、四名毘藍婆、五名阿俱吒、六名迦藍,來詣佛所。阿毘浮天子即說偈言:

比丘專至心,常修行厭離,於初夜後夜,思惟善自攝;

見聞其所說,不墮於地獄。

增上阿毘浮天子復說偈言:

厭離於黑闇,心常自攝護;永離於世間,言語諍論法;

從如來大師,稟受沙門法;善攝護世間,不令造眾惡。   

能求天子復說偈言:

斷截椎打殺,供養施迦葉;不見其為惡,亦不見為福。

毘藍婆天子復說偈言:

我說彼尼乾,外道若提子,出家行學道,長夜修難行,

於大師徒眾,遠離於妄語,我說如是人,不遠於羅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死瘦之野狐,常共師子遊終日小羸劣,不能為師子。尼乾大師眾,虛妄自稱嘆是惡心妄語,去羅漢甚遠!   

    爾時,天魔波旬附著阿俱吒天子,而說偈言:

精勤棄闇冥,常守護遠離,深著微妙色,貪樂於梵世;

我教化斯等,令得生梵天。

   爾時,世尊作是念:若此阿俱吒天子所說偈,此是天魔波旬加其力故,非彼阿俱吒天子自心所說,作是說言:

精勤棄闇冥,守護於遠離,深著微妙色,貪樂於梵世;

當教化斯等,令得生梵天。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諸所有色,於此及與彼,或復虛空中,個別光照耀。

當知彼一切,不離魔魔縛;猶如垂鉤餌,鉤釣於遊魚。

時,彼天子咸各念言:「今日阿俱吒天子所說偈,沙門瞿曇言是魔所說,何故沙門瞿曇言是魔說?」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心中所念而告之言:「今阿俱吒天子所說偈,非彼天子自心所說,時魔波旬加其力故,作是說言:

精勤棄闇冥,守護於遠離,深著微妙色,貪樂於梵世;

當教化斯等,令得生梵天。

    是故我說偈:

若諸所有色,於此及與彼,或復虛空中,各別光照耀。當知彼一切,不離魔魔縛; 猶如垂鉤餌,鉤釣於遊魚。

時,諸天子復作是念:「奇哉沙門瞿曇!神力大德,能見天魔波旬,而我等不見,我等當復各個說偈,讚歎沙門瞿曇。」即說偈言:

斷除於一切,有身愛貪想;令此善護者,除一切妄語。

若欲斷欲愛,應供養大師。斷除三有愛,破壞於妄語。

已斷於見貪,應供養大師。王舍城第一,名毘富羅山,

雪山諸山最,金翅鳥中名,八方及上下,一切眾生界,

於諸天人中,等正覺最上。

時,諸天子說偈讚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2    1309   摩佉天子經[4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伽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摩伽天子說偈問佛:

殺何得安眠?殺何得樂?為殺何等,瞿曇所讚歎?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殺於瞋恚,而得安穩眠。殺於瞋恚者,令人得歡喜。

瞋恚為毒本,殺者我所歎;殺彼瞋恚已,長夜無憂患!  

於時,摩伽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3    1310     照明經[477]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彌耆迦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彌耆迦天子說偈問佛:

明照有幾種,能照明世間?唯願世尊說,何等明最上?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有三種光明,能照耀世間:晝以日為照,月以照其夜,

燈火晝夜照,照彼彼色像,上下及諸方,眾生悉蒙照;

人天光明中,佛光明為上!

佛說此經已,彌耆迦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4    1311   陀摩尼天子經[4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陀摩尼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陀摩尼天子而說偈言:

為婆羅門事,學斷莫疲倦,斷除諸愛欲,不求受後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羅門無事,所作事已作,乃至不得岸,晝夜常勤跪。

已到彼岸住,於岸復何跪?此是婆羅門,專精漏盡禪,

一切諸憂惱,熾然永已斷,是則到彼岸,涅槃無所求。

    時,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5    1312   斷捨幾法經[47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多羅揵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斷幾捨幾法?幾法上增修?超越幾積聚,名比丘度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五捨於五,五法上增修,超五種積聚,名比丘度流。

時,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6    1313   所學甚難經[48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迦摩天子白佛言:「甚難,世尊!甚難,善逝!」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所學為甚難,具足戒三昧,遠離於非家,閑居寂靜樂。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靜默甚難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得所難得學,具足戒三昧,晝夜常專精,修習意所樂。

迦麾天子白佛言:「世尊!正受心難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難住正受住,諸根心決定,能斷死魔縻,聖者隨欲進。

迦摩天子復白佛言:「世尊!嶮道甚難行!」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難涉之嶮道,當行安樂進,非聖墮於彼,足上頭向下;

賢聖乘正直,嶮路自然平。

佛說此經已,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7    1314     度流經[4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迦摩天子說偈問佛:

貪恚何所因?不樂身毛豎,恐怖從何起?覺想由何生?

猶如鳩摩羅[482],依倚於乳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如尼拘律樹,處處隨所著,如榛綿叢林。

若知彼因者,發悟令開覺,度生死海流,不復更受有。

    時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8    131    栴檀天人經(1)[4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栴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栴檀天子說偈問佛:

聞瞿曇大智,無障礙知見,何所住何學,不遭他世惡?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攝持身口意,不造三惡法,若處於居家,廣集於群賓,

信惠財法施,以法立一切;住彼學彼法,則無他世畏!

佛說是經已,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29    1316   栴檀天人經(2)[48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栴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度於諸流,晝夜勤不懈?不攀無住處,云何不沒溺?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內思惟正念,能渡難渡流

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愛,貪喜悉已盡,不入於難測。

    時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30    1317  迦葉天子經(1)[4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迦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迦葉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說比丘及比丘功德。」

佛告天子:「隨汝所說。」時,迦葉天子而說偈言:

比丘修正念,其身善解脫,晝夜常勤求,懷有諸功德。

了知於世間,滅除一切有,比丘得無憂,心無所染著。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功德。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迦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31    1318   迦葉天子經(2)[4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迦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迦葉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說比丘及比丘所說。」

佛告迦葉天子:「隨所樂說。」時,彼迦葉天子而說偈言:

比丘守正念,其心善解脫,晝夜常勤求,逮得離塵垢。曉了知世間,於塵離塵垢,比丘無憂患,心無所染著。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所說。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知汝所說。」迦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廿六、夜叉相應[487]

 

1432    1319    屈摩夜叉經[48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日暮,與五百比丘,於屈摩夜叉鬼住處宿。時,屈摩夜叉鬼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時,屈摩夜叉鬼白佛言:「世尊!今請世尊與諸大眾,於此夜宿。」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是時,屈摩夜叉鬼知世尊默然受請已,化作五百重閣房舍,臥床坐床、踞床,俱襵、褥枕,各五百具,悉皆化成,復化作五百燈明,無諸煙炎,悉化現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勸請世尊令入其舍,令諸比丘次受房舍及諸臥具,周遍受已,還至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賢德有正念,賢德常正念,正念安穩眠,此世及他世。賢德有正念,賢德常正念,正念安穩眠,其心常寂止。賢德有正念,賢德常正念;正念安穩眠,捨降伏他軍。賢德有正念,賢德常正念;不殺不教殺,不伏不教伏,慈心於一切,心不懷怨結。

爾時,世尊告屈摩夜叉鬼:「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時,屈摩夜叉鬼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還所住處。

1433   1320    摩鳩羅山經[4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鳩羅山,尊者那伽波羅為侍者。爾時,世尊於夜闇時,天小微雨,電光閃現,出於房外,露地經行。是時,天帝釋作是念:「今日世尊住摩鳩羅山,尊者那伽波羅親侍供養,其夜闇冥,天時微雨,電光閃現,世尊出房,露地經行,我當化作毘琉璃重閣,執持重閣,隨佛經行。」作是念已,即便化作鞞琉璃重閣,持詣佛所,稽首佛足,隨佛經行。

爾時,摩竭提國人,若男或女夜啼之時,以摩鳩羅鬼恐之即止。親侍供養弟子之法,待師禪覺,然後乃眠。爾時,世尊為天帝釋,夜經行久,時,尊者那伽波羅作是念:「世尊今夜經行至久,我今當作摩鳩羅鬼形而恐怖之[490]。」時,那伽波羅比丘即反被俱執,長毛在外,往世尊經行道頭,白佛言:「摩鳩羅鬼來!摩鳩羅鬼來!」

    爾時,世尊告那伽波羅比丘:「汝那伽波羅愚癡人,以摩鳩羅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動如來、應供、等正覺一毛髮也,如來、應供、等正覺久離恐怖!」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世尊正法律中亦復有此人耶?」

佛言:「憍尸迦!瞿曇家中極大廣闊,斯等於未來世,亦當使得清淨之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復婆羅門,於自所得法,得到於彼岸,若一毘舍遮[491],及與摩鳩羅[492],皆悉超過去。

若復婆羅門,於自所行法,一切諸受覺,觀察皆已滅。若復婆羅門,自法度彼岸,一切諸因緣,皆悉已滅盡。若復婆羅門,自法度彼岸,一切諸人我,皆悉已滅盡。若復婆羅門,自法度彼岸 於生老病死,皆悉已超過。

佛說此經已,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34    1321   畢陵伽鬼子經[4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阿那律陀於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畢陵伽鬼子母住處宿。時,尊者阿那律陀於夜後分時,端身正坐,誦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尸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494],悉皆廣誦。

爾時,畢陵伽鬼子夜啼,畢陵伽鬼子母為其子說偈,呵止言:「畢陵伽鬼子,汝今莫得啼!當聽彼比丘誦習法句偈︰

若知法句者,能自護持戒,遠離於殺生,實言不妄語,能自捨非義,解脫鬼神道。

畢陵伽鬼子母說是偈時,畢陵伽鬼子啼聲即止。

 

1435    1322  富那婆藪鬼母經[495]

如是我聞:一時,佛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大眾俱,到富那婆藪鬼子母住處宿。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四聖諦相應法,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爾時,富那婆藪鬼母、兒富那婆藪,及鬼女欝多羅,二鬼小兒夜啼,時富那婆藪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說偈言:

汝富那婆藪,欝多羅莫啼!令我得聽聞,如來所說法。非父母能令,其子解脫苦,聞如來說法,其苦得解脫。世人隨愛欲,為眾苦所迫;如來為說法,令破壞生死。我今欲聞法,汝等當默然!

時,富那婆藪、鬼女欝多羅,悉受其母語,默然靜聽,語母言:「善哉!我亦樂聞法,此正覺世尊於摩竭勝山,為眾生演說脫苦法,說苦及苦因、苦滅、滅苦道,從此四聖諦,安穩趣涅槃,母今但善聽,世尊所說法!」時,富那婆藪鬼母即說偈言:

奇哉智慧子,善能隨我心,汝富那婆藪,善歎佛導師!汝富那婆藪,及汝欝多羅,當生隨喜,我已見聖諦!

    時,富那婆藪鬼母說是偈時,鬼子男女,隨喜默然。

 

1436   1323   摩尼遮羅鬼經[49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諸大眾,至摩尼遮羅鬼住處夜宿。爾時,摩尼遮羅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時,有一女人持香華鬘飾、飲食,至彼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彼女人遙見世尊,在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坐,見已,作是念:「我今現見摩尼遮羅鬼神。」即說偈言:

善哉摩尼遮,住摩伽陀國,摩伽陀國人,所求悉如願。云何於此世,常得安樂住?後世復云何,而得生天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莫放逸慢恣,用摩尼鬼為?若自修所作,能得生天樂。

時,彼女人作是念:「此非摩尼遮羅鬼,是沙門瞿曇。」如是知已,即以香華鬘飾供養世尊,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道趣安樂?當修何等行,此世常安穩,後世生天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布施善調心,樂守護諸根,正見修賢行,親近於沙門。以正命自活,他世生天樂,何用三十三,諸天之苦網?但當一其心,斷除於愛欲,我當說離垢,甘露法善聽!

時,彼女人聞世尊說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布施持戒,生天之福,欲味欲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功德福利,次第演說清淨佛法。譬如鮮淨白氈易染其色,時彼女人,亦復如是,即於座上,於四聖諦得平等觀苦集滅道。時彼女人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從今日,盡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時,彼女人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1437    1324    針毛鬼經[497]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針毛鬼住處夜宿。爾時,針毛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時,有炎鬼見世尊在針毛鬼住處夜宿,見已,往詣針毛鬼所,語針毛鬼言:「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來、應等正覺,於汝室宿。」

針毛鬼言:「今當試看為是如來、為非如來?」時,針毛鬼與諸鬼神集會已,還歸自舍,束身衝佛。爾時,世尊卻身避之,如是再三束身衝佛,佛亦再三卻身避之。爾時,針毛鬼言:「沙門怖耶?」

佛言:「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觸惡。」

針毛鬼言:「今有所問,當為我說,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當壞汝心,裂汝胸,令汝熱血從面出,捉汝兩手,擲恆水彼岸。」

佛告針毛鬼:「聚落主!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壞如來、應供、等正覺心者,能裂我胸者,能令我熱血從面出者,執我兩臂擲著恆水彼岸者。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歡喜。」時針毛鬼說偈問佛:

一切貪恚心,以何為其因?不樂身毛豎,恐怖從何起?意念諸覺想,為從何所起?猶如新生兒,依倚於乳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如尼拘律樹,展轉相拘引,如籐綿叢林。若知彼所因,當令鬼覺悟,度生死海流,不復重增有。

爾時,針毛鬼聞世尊說偈,心得歡喜,向佛悔過,受持三歸。佛說此經已,針毛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438    1325   受齋犯戒經[49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優婆夷子受八支齋,尋即犯戒,即為鬼神所持。爾時,優婆夷即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神通瑞應月[499],八支善正受。受持於齋戒,不為鬼所持,我昔數諮問,世尊作是說。

爾時,彼鬼即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神足瑞應月,八支修正受。齋肅清淨住,戒德善守護,不為鬼戲弄,善哉從佛聞。汝當說言放,我當放汝子。諸有慢緩業,染污行苦行,梵行不清淨,終不得大果!譬如拔菅草,執緩則傷手;沙門行惡觸,當墮地獄中。譬如拔菅草,急捉不傷手,沙門善攝持,則到般涅槃。

   時,彼鬼神即放優婆夷子。爾時,優婆夷說偈告子言:

吾子今聽我,說彼鬼神說:若有慢緩業,穢污修苦行,不清淨梵行,彼不得大果,譬如拔菅,執緩則傷手;沙門起惡觸,當墮地獄中,如急執菅草,則不傷其手;沙門善執護,逮得般涅槃。

時,優婆夷子如是覺悟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心不得樂,還歸自家,母遙見子而說偈言:

世而出家,何為還聚落?燒舍急出財,豈還投火中?

其子比丘說偈答言:

但念母命終,存亡不相見,故來還瞻視,何見子不歡?

時母優婆夷說偈答言:

捨欲而出家,還欲服食之,是故我憂悲,恐隨魔自在。

是時,優婆夷如是如是發悟其子,如是其子還空閑處,精勤思惟,斷除一切煩惱結縛,得阿羅漢果證。

 

1439     1326   阿臈鬼經[500]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阿臈鬼[501]住處夜宿。時,阿臈鬼集會諸鬼神,時,有竭曇鬼見世尊在阿臈鬼住處夜宿,見已,至阿臈鬼所,語阿臈鬼言:「聚落主!汝獲大利!如來宿汝住處。」

阿臈鬼言:「生人今日在我舍住耶?今當令知,為是如來、為非如來?」時,阿臈鬼諸鬼神聚會畢,還歸自家,語世尊曰:「出去!沙門!」爾時,世尊以他家故,即出其舍。

阿臈鬼復言:「沙門!來入!」佛即還入,以滅慢故,如是再三,時,阿臈鬼第四復語世尊言:「沙門!出去」!爾時,世尊語阿臈鬼言:「聚落主!已三見請,今不復出。」

阿臈鬼言:「今問沙門,沙門答我,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我當壞汝心,裂汝胸,令熱血從汝面出,執持兩手擲著恆水彼岸。」

世尊告言:「聚落主!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壞我心,裂我胸,令我熱血從面而出,執持兩手擲著恆水彼岸者。然聚落主!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心喜。」

時,阿臈鬼說偈問佛:

說何等名為,勝士夫事物?行於何等法,得安樂果報?何等為美味?云何壽中勝?[502]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淨信為最勝,士夫之事物。行法得樂果,解脫味中上。智慧除老死,是為壽中勝[503]

時,阿臈鬼復說偈言:

云何得名稱?云何得大財?云何德流聞?云何得善友?[504]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持戒得名稱,布施得大財,真實德流聞,恩惠得善友[505]

時,阿臈鬼復說偈言:

幾法起世間?幾法相順可?世幾法取受?世幾法損減?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六法相順可,世六法取受,世六法損減。

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誰能度諸流,晝夜勤方便?無攀無住處,孰能不沉沒?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正念內思惟,能度難度流。

不樂於五欲,亦超度色愛,無攀無住處,是能不沒溺。

時,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以何法度流?以何度大海?以何捨離苦?以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以信度河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苦,以慧得清淨。

汝當更問餘,沙門梵志法,其法無有過,真諦施調伏。

時,阿臈鬼復說偈問佛:

何煩更問餘,沙門梵志法,即曰最勝士,以顯大法炬。於彼竭曇摩,常當報其恩,告我等正覺,無上導御師。我即日當行,從村而至村,親侍等正覺,聽受所說法。

佛說此經已,阿臈鬼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440   1327   叔迦羅比丘尼經[50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叔迦羅比丘尼住王園比丘尼眾中,為王舍城諸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又於一時,王舍城人於一吉星日,歡集大會,即於是日,闕不供養,有一鬼神敬重彼比丘尼故,至王舍城里巷之中,家家說偈:

王舍城人民,醉酒睡臥,不勤供養彼,叔迦比丘尼。善修諸根故,名曰叔迦羅;善說離垢法,涅槃清涼處。隨順聽所說,終日樂無厭,乘聽法智慧,得度生死流;猶如海商人,依附力馬王。

時一優婆塞以衣布施叔迦羅比丘尼,復有優婆塞以食供養。時,彼鬼神即說偈言:

智慧優婆塞,獲福利豐多!施叔迦羅衣,離諸煩惱故。智慧優婆塞,獲福利豐多,施叔迦羅食,離諸積聚故。

時,彼鬼神說斯偈已,即沒不現。

 

1441    1328  毘羅比丘尼經[5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毘羅比丘尼住王舍城王園比丘尼眾中,王舍城諸人民於吉星日集聚大會,當日毘羅比丘尼無人供養。時,有鬼神敬重毘羅比丘尼,即入王舍城,處處里巷,四衢道頭而說偈言:

王舍城人民,醉酒惛睡臥;毘羅比丘尼,無人供養者。毘羅比丘尼,勇猛修諸根,善說離垢塵,涅槃清涼法。皆隨順所說,終日樂無饜,乘聽法智慧,得度生死流。

時,有一優婆塞持衣布施毘羅比丘尼,復有一優婆塞,以食供養。時,彼鬼神而說偈言:

智慧優婆塞,今獲多福利!以衣施斷縛,毘羅比丘尼。智慧優婆塞,今獲多福利!食施毘羅尼,離諸和合故。

時,彼鬼神說偈已,即沒不現。

1442   1329   兩天神約定經[50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娑多耆利天神、醯魔波低天神,共作約誓:「若其宮中有寶物出者,必當相語,不相語者得違約罪。」

時,醯魔波低天神宮中有未曾有寶,波曇摩華出,華有千葉,大如車輪,金色寶莖。時,醯魔波低天神遣使告語娑多耆利:「聚落主!今我宮中忽生未曾有寶波曇摩華,華有千葉,大如車輪,金色寶莖,可來觀看!」

娑多耆利天神遣使詣醯魔波低舍告言:「聚落主!用是波曇摩百千為?今我宮中有未曾有寶,大波曇摩出,所謂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汝便可來奉事供養!」時,醯魔波低天神,即與五百眷屬,往詣娑多耆利天神所,說偈問言:

十五日良時,天夜遇歡會,當說受何齋,從羅漢受?[509]

時,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今日佛世尊,在摩竭國,住於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演說微妙法,滅除眾生苦,苦苦及苦集,苦滅盡作證,八聖出苦道,安穩趣涅槃。當往設供養,我羅漢世尊!

    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彼有心願,慈濟眾生否?彼於受不受,心想平等否?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彼妙願慈心,度一切眾生。於諸受不受,心想常平等。

時,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為具足明達,已行成就否?諸漏永滅盡,不受後有耶?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明達善具足,正行已成就。諸漏永已盡,不復受後有。

波低說偈問言:

牟尼意行滿,及身口業耶?明行悉具足,以法讚歎耶?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具足牟尼心,及業身口滿。明行悉具足,以法而讚歎!

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遠離於殺生,不與不取否?遠離於放蕩,不離禪思否?

娑多耆利復說偈答言:

常不害眾生,不與不妄取;遠離於放蕩,日夜常思禪。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為不樂五欲,心不濁亂否?有清淨法眼,滅盡愚癡否?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心常不樂欲,亦無濁亂心。佛法眼清淨,愚癡盡無餘。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至誠不妄語,麤澀言無有?得無別離說,無不誠說否?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至誠不妄語,亦無麤澀言,不離他親厚,常說如法言。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為持清淨戒,正念寂滅否?具足等解脫,如來大智否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淨戒悉具足,正念常寂靜。等解脫成就,得如來大智。[510]

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伊尼延鹿足專.jpg[511],仙人之勝相,少食捨身貪,牟尼處林禪。汝今當共行,敬禮彼瞿曇。

時,有百千鬼神眷屬圍繞娑多耆利、醯魔波低,速至佛禮拜供養,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敬禮,而說偈言:

尼延鹿足專.jpg ,仙人之勝相,少食無貪嗜,牟尼樂林禪。我等今故來,請問於瞿曇,師子獨遊步,大龍無恐畏,今故來請問,牟尼願決疑!云何得出苦?云何苦解脫?唯願說解脫,苦於何所滅?[512]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五欲功德,及說第六意,於彼欲無貪,解脫一切苦!如是從苦出,如是解脫苦,今答汝所問,苦從此而滅。[513]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泉從何轉還?惡道何不轉?世間諸苦樂,於何而滅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及以意入處,於彼名及色,永滅盡無餘。於彼泉轉還,於彼道不轉,於彼苦及樂,得無餘滅盡。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世間幾法起?幾法世和合?幾法取受世?幾法令世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六法[514]起世間,六法世和合,六法取受世,六法世損減。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

云何度諸流,日夜勤方便?無攀無住處,而不溺深淵?[515]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如思惟繫念,是能度深淵!不樂諸欲想,亦超色諸結 無攀無住處,不溺於深淵!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何法度諸流?以何度大海?云何捨離苦?云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信度河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斷苦,智慧得清淨。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汝可更問餘,沙門梵志法,真實施調伏,除此更無法。

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更餘何所問,沙門梵志法?大精進今日,已具善開導。我今當報彼,娑多耆利恩,能以導御師,告語於我等!我當詣村村,家家[516]而隨佛,承事禮供養,從佛聞正法。此百千鬼神,悉合掌恭敬,一切歸依佛,牟尼之大師。得無上之名,必見真實義,成就大智慧,於欲不染著。慧者當觀察,救護世間者,得賢聖道跡,是則大仙人。

佛說是經已,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及諸眷屬五百鬼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1443  1330    鬼打舍利弗經[51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是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住耆闍崛山中,時,尊者舍利弗新剃鬚髮[518]。時,有伽吒及優波伽吒鬼,優波伽吒鬼見尊者舍利弗新剃鬚髮,語伽吒鬼言:「我今當往打彼沙門頭。」

伽吒鬼言:「優波伽吒!莫作是語,此沙門大德大力,汝莫長夜得大不饒益苦!」如是再三說,時,優波伽吒鬼再三不隨伽吒鬼語,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頭,打已尋自喚言:「燒我,伽吒!我,伽吒!」再三喚已,陷入地中,阿毘地獄[519]

尊者大目揵連聞尊者舍利弗為鬼所打聲已[520],即往詣尊者舍利弗所,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

尊者舍利弗答言:「尊者大目揵連!雖復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

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闍崛山者,能令碎如糠會,況復打人而不苦痛?」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尊者大目揵連:「我實不大苦痛。」時,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共相慰勞。時,世尊以天耳聞其語聲,聞已,即說偈言:

其心如剛石,堅住不傾動,染著心已離,瞋者不反報。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廿七、林相應[521]

 

1444    1331     不樂經[52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一林中,夏安居。彼林中有天神住,知十五日諸比丘受歲,極生憂慼,有餘天神語彼天神言:「汝何猝生愁憂苦惱?汝當歡喜,諸比丘持戒清淨,今日受歲。」

林中天神答言:「我知比丘今日受歲,不同無羞外道受歲,然精進比丘受歲,持衣鉢,明日至餘處去,此林當空。」比丘去後,林中天神而說偈言:

今我心不樂,但見空林樹。清淨心說法,多聞諸比丘,瞿曇之弟子,今悉何處去?

時,有異天子而說偈言:

有至摩伽陀,有至拘薩羅,亦至金剛地,處處修遠離。猶如野禽獸,隨所樂而遊[523]

1445    1332     睡眠經[52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止住一林中,入晝正受。身體疲極,夜則睡眠。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於空林中入晝正受,夜著睡眠,我今當往覺悟之。」爾時,天神往至比丘前而說偈言:

比丘汝起起!何以著睡眠?睡眠有何利,病時何不眠?利刺刺身時,云何得睡眠?汝本捨非家,出家之所欲,當如本所欲,日夜求增進,莫得墮睡眠,令心不自在。無常不恆欲,迷醉於愚夫,餘人悉被縛,汝今已解脫,正信而出家,何以著睡眠?已調伏貪欲,其心得解脫,具足勝妙智,出家何故眠?勤精進正受,常修堅固力,專求般涅槃,云何而睡眠?起明斷無明,滅盡諸有漏,調彼後邊身,云何著睡眠?

時,彼天神說是偈時,彼比丘聞其所說,專精思惟,得阿羅漢[525]

1446    1333     遠離經[52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心起不善念,依於惡貪。時,彼林中住止天神,作是念:非比丘法,止住林中,入晝正受,心生不善念,依於惡貪,我今當往開悟之。」時,彼天神即說偈言:

其心欲遠離,於空閑林,放心隨外緣,亂想而流馳。調伏樂世心,常樂心解脫,當捨不樂心,執受安樂住。思非於正念,莫著我我所,如以塵頭染,是著極難遣,莫令染樂著,欲心所濁亂,如釋君馳象,奮迅去塵穢,比丘於自身,正念除塵垢。塵者謂貪欲,非世間塵土,黠慧明智者,當悟彼諸塵,於如來法律,持心莫放逸!塵垢謂瞋恚,非世間塵土,黠慧明智者,當悟彼諸塵,於如來法律,持心莫放逸。塵垢謂愚癡,非世間塵土,明智黠慧者,當捨彼諸塵, 於如來法律,持心莫放逸。

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彼比丘聞其所說,專精思惟,斷諸,得阿羅漢。

1447  1334   不正思惟比丘經[52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起不正思惟。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止住林中,入晝正受,而不正思惟[528]我今當往方便善覺悟之。」時,彼天神而說偈言:

何不正思惟,覺觀所寢食?當捨不正念,專修於正受。尊崇佛法僧,及自持淨戒,常生隨喜心,喜樂轉勝進,以心歡喜故,速究竟苦邊!

時,彼天神說偈勸發已,彼比丘專精思惟,盡諸煩惱,得阿羅漢。

1448    1335  日中林聲生怖經[52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於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時,彼比丘日中時,不樂心生而說偈言:

於此日中時,眾鳥悉靜默,空野忽有聲,令我心恐怖![530]

時,彼林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於今日中時,眾鳥悉寂靜,空野忽有聲,應汝不樂心。汝當捨不樂,專樂修正受!

時,彼天子說偈覺悟彼比丘已,時,彼比丘專精思惟,捨除煩惱,得阿羅漢。

1449   1336   闍鄰尼天神經[53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陀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有天神名闍鄰尼[532],是尊者阿那律陀本善知識,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說偈言:

汝今可發願,願還生此處,三十三天上,五欲樂悉備,百種諸音樂,常以自歡娛。每至睡眠時,音樂以覺悟,諸天玉女眾,晝夜侍左右。

尊者阿那律陀說偈答言:

諸天玉女眾,此皆大苦聚,以彼顛倒想,繫著有身見;諸求生彼者,斯亦是大苦。闍鄰尼當知:我不願生彼,生死已永盡,不受後有故。

尊者阿那律說是語時,闍鄰尼天子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1450   1337      誦習經[53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林中止住,勤誦經,勤講說,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已,不復精勤誦說。時,有天神止彼林中者,而說偈言:

比丘汝先時,晝夜勤誦習,常為諸比丘,共論決定義。汝今於法句,寂然無所說,不與諸比丘,共論決定義。[534]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本未應離欲,心常樂法句,既離欲相應,誦說事已畢。先知道已備,用聞見道為?世間諸聞見,以智[535]悉放捨[536]

時,彼天神聞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1451   1338     盜香賊經[53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應嗅鉢曇摩花。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鉢曇摩池側,於池岸邊迎風而坐,隨風嗅香,時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爾時,比丘說偈答言:

不壞亦不奪,遠住隨嗅香,汝今何故言,我是盜香賊?

爾時,天神復說偈言:

不求而不捨,世間名為賊。汝今人不與,而自一向取,

是則名世間,真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爾時,比丘為彼天神而說偈言:

如今彼士夫,斷截分陀利,拔根重負去,便是姦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盜香?

時,彼天神說偈答言:

狂亂姦狡人,猶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堪與汝語?袈裟污不現,黑衣墨不污;姦狡兇惡人,世間不與語。蠅腳污素帛,明者小過現;如墨點珂貝,雖小悉皆現。常從彼求淨,無結離煩惱;如毛髮之惡,人見如泰山。

    時,彼比丘復說偈言:

善哉善哉說!以義安慰我;汝可常為我,數數說斯偈!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我非汝買奴,亦非人與汝,何為常隨汝,數數相告語?汝今自當知,彼彼饒益事。

時,彼天子說是偈已,彼比丘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1452    1339   十力迦葉經[53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十力迦葉,住王舍城仙人窟中。時有獵師,名曰尺只,去十力迦葉不遠,張網捕鹿。爾時,十力迦葉為彼獵師哀愍說法,時彼獵師不解所說,時十力迦葉即以神力,指端火燃,彼猶不悟。爾時,仙人窟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深山中獵師,少智盲無目,何為非時說?薄德無辯慧,所聞亦不解,明中亦無見;於諸善勝法,愚癡莫能了。正使燒十指,彼終不見諦。

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尊者十力迦葉,即默然住。

 

1453     1340  尊者金剛子經[53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金剛子[540]住巴連弗邑一處林中。時巴連弗邑人民,夏四月過,作憍牟尼大會。時,尊者金剛子聞世間大會,生不樂心,而說偈言:

獨一處空林,猶如棄枯木。夏時四月滿,世間樂莊嚴,普觀諸世間,其苦無過我!

爾時,林中住止天神即說偈言:

獨一處空林,猶如棄枯木,為三十三天,心常所願樂,猶如地獄中,仰思生人道![541]

時金剛子為彼天神所勸發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542]

1454    1341   非比丘法經[5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唯好樂持戒,不能增修上進功德。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唯樂持戒,不能增修上進功德,今我當,方便而發悟之。」即說偈言:

非一向持戒,及修習多聞,獨靜禪三昧,閑居修遠離,比丘偏息,終不得漏盡,平等正覺樂,遠非凡夫輩。

時彼比丘,天神勸進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1455    1342  尊者那伽達多經[54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尊者那伽達多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有在家、出家常相親近。時,彼林中止住大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與諸在家、出家周旋親數,我今當往方便發悟。」而說偈言:

比丘旦早出,迫暮而還林,道俗相習近,苦樂必同安;恐起家放逸,而隨魔自在!

時,那伽達多比丘,為彼天神如是如是開覺已,如是如是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1456    1343   眾多比丘經[54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言語嬉戲,終日散亂,心不得定,放縱諸根門,馳騁六境。時,彼林中止住天神,見是比丘不攝威儀,心不欣悅而說偈言:

此先有瞿曇,正命弟子眾,無常心乞食,無常受床臥;觀世無常故,得究竟苦邊。今有難養眾,沙門所居止,處處求飲食,遍遊於他家,望財而出家,無真沙門欲;垂著僧伽梨,如老牛曳尾!

爾時,比丘語天神言:「汝厭我耶?」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不指其名姓,不非稱其人,而總向彼眾,說其不善者。疏漏相現者,方便說其過,勤修精進者,歸依恭敬禮!

彼諸比丘為天神勸發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1457    1344   與女嬉戲經[54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類,共他婦女起惡名聲,我今欲於此林中自殺。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不善不類,此比丘不壞無過,而於林中欲自殺,我今當,方便開悟。

時彼天神化作長者女身,語比丘言:「於諸巷路,四衢道中,世間諸人為我及汝起惡名聲,言我與汝共相習近,作不正事,已有惡名,今可還俗,共相娛樂。」

比丘答言:「以彼里巷四衢道中,為我與汝起惡名聲,共相習近,為不正事,我今且自殺身。」時,彼天神還復天身,而說偈言:

雖聞多惡名,苦行者忍之,不應苦自,亦不應起惱。聞聲恐怖者,是則林中獸,是輕躁眾生,不成出家法。仁者當堪耐,不中住惡聲,執心堅住者,是則出家法。不由他人語,令汝成劫賊;亦不由他語,令汝得羅漢。如汝自知已,諸天亦復知。

爾時,比丘為彼天神所開悟已,專精思惟,斷除煩惱,得阿羅漢。

 

1458    1345   見多比丘經[54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尊者見多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著糞掃衣。時,梵天王與七百梵天,乘其宮殿,來詣尊者見多比丘所,恭敬禮事。時,有天神住彼林中者說偈言:

觀彼寂諸根,能感善供養,具足三明達,得不傾動法,度一切方便,少事糞掃衣。七百梵天子,乘宮來奉詣,見生死有邊,今禮度有岸!

時,彼天神說偈讚歎見多比丘已,即沒不現。

 

1459    1346     睡眠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身體疲極,夜著睡眠。時,有天神住彼林中者而覺悟之,即說偈言:

可起起比丘!何故著睡眠?睡眠有何義?修禪莫睡眠。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不肯當云何?懈怠少方便,緣盡四體羸,夜則著睡眠。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且汝當執守,勿聲而大呼;汝已得修閑,莫令其退沒!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我當用汝語,精勤修方便,不為彼睡眠,數數覆其心。

時,彼天神如是如是覺悟彼比丘時,彼比丘專精方便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汝豈能自起,專精勤方便,不為眾魔軍,厭汝令睡眠?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從今當七夜,常坐正思惟,其身生喜樂,無一處不滿。初夜觀宿命,中夜天眼淨,後夜除無明。見眾生苦樂,上中下形類,善色及惡色,知何業因緣,而受斯果報。若士夫所作,所作還自見,善者見其善,惡者自見惡。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我知先一切,比丘十四人,皆是須陀洹,悉得禪正受,來到此林中,當得阿羅漢。見汝一懈怠,仰臥著睡眠;莫令住凡夫,故方便覺悟。

爾時,比丘復說偈言:

善哉汝天神,以義安慰我,至誠見開覺,令我盡諸漏。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比丘應如是,信非家出家[548],抱愚而出家,逮得見清淨。我今攝受法,當盡壽命思。若汝疾病時,我當與良藥。

時,彼天神說是偈已,即沒不現。

 

1460    1347      味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舍利弗在拘薩羅人間,依一聚落,止住田側。時尊者舍利弗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時,有一尼揵子飲酒狂醉,持一瓶酒,從聚落出。見尊者舍利弗而說偈言:

米膏熏我身,持米膏一瓶,山地草樹木,視之一金色。

爾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作此惡聲,是惡邪物而說是偈,我豈不能以偈答之!」時,尊者舍利弗即說偈言:

無想味所熏,持空三昧瓶,山地草樹木,視之如涕唾!

 

1461    1348     離林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於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得他心智,煩惱有餘。去林不遠有井,有飲野干罐,拘鉤頸時,彼野干作諸方便求脫,而自念言:「天遂欲明,田夫或出,當恐怖我。汝汲水罐,怖我已久,可令我脫!」時,彼比丘知彼野干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如來慧日出,離林說空法心久恐怖我,今可放令去!

時,彼比丘自教授已,一切結盡,得阿羅漢。

 

1462    1349    優樓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一林中。時,有天神依彼林者,見佛行跡,低頭諦觀,修於佛念。時,有優樓鳥,住於道中,行欲蹈佛足跡。爾時,天神即說偈言:

汝今優樓鳥,團目栖樹間,莫亂如來跡,壞我念佛境!

時,彼天神說此偈已,默然念佛。

 

1463    1350   波吒利樹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依波吒利樹下住止。時,有天神依彼林中住,即說偈言:今日風猝起,吹波吒利樹,落波吒利花,供養於如來!

時,彼天神說偈已,默然而住。

 

1464    1351     孔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住支提山側,皆是阿蘭若比丘,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時山神依彼山住者,而說偈言:

孔雀文繡身,處鞞提醯山,隨時出妙聲,覺乞食比丘。孔雀文繡身,處鞞提醯山,隨時出妙聲,覺糞掃衣者。孔雀文繡身,處鞞提醯山,隨時出妙聲,覺依樹坐者。

時,彼天神說此偈已,即默然住。

 

1465    1352   那婆佉多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住支提山,皆修阿蘭若行,著糞掃衣,常行乞食。爾時那裟佉多河岸崩,殺三營事比丘,時支提山住天神而說偈言:

乞食阿蘭若,慎莫營造立,不見佉多河,傍岸猝崩倒,壓殺彼造立,營事三比丘,糞掃衣比丘,慎莫營造立,不見佉多河,傍岸猝崩倒,壓殺彼造立,營事三比丘。依樹下比丘,慎莫營造立,不見佉多河,傍岸猝崩倒,壓殺彼造立,營事三比丘。

時,彼天神說此偈已,即默然住。

1466    1353    頻陀山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蘭陀竹園。時,有異比丘住頻陀山,爾時山林大火猝起,舉山洞然,時,有俗人而說偈言:

今此頻陀山,大火洞熾然,焚燒彼竹林,亦燒竹實。

時,彼比丘作是念:「今彼俗人能說此偈,我今何不說偈答之?」即說偈言:

一切有熾然,無慧能救滅!焚燒諸受欲,亦燒不作苦。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1467    1354      恒河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蘭陀竹園。時有異比丘在恆河側,住一林中。時,有一族姓女,常為舅姑所責,至恆水岸邊,而說偈言:

恆水我今欲,隨流徐入海,不復令舅姑,數數見嫌責!

時,彼比丘見族姓女,聞其說偈,作是念:「彼族姓女尚能說偈,我今何為不說偈答耶?」即說偈言:

淨信我今欲,隨彼八聖水,徐流入涅槃,不見魔自在!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1468    1355    夜偷瓜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去林不遠,有種瓜田,時有盜者,夜偷其瓜,見月欲出而說偈言:

明月汝莫出,待我斷其瓜,我持瓜去已,任汝現不現

時,彼比丘作是念:「彼盜瓜者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耶?」即說偈言:

惡魔汝莫出,待我斷煩惱,斷彼煩惱已,任汝出不出。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1469    1356   云何名為常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有沙彌而說偈言:

云何名為常?乞食則為常。云何為無常?僧食為無常。云何名為直?唯因陀羅幢。云何名為曲?曲者唯見鉤。

時,彼比丘作是念:「此沙彌能說斯偈,我今何不說偈而答?」即說偈言:

云何名為常?常者唯涅槃。云何為無常?謂諸有為法[549]。云何名為直?謂聖八正道。云何名為曲?曲者唯惡徑。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1470    1357   財無所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舍利弗弟子,服藥已,尋即。時,尊者舍利弗到瓦師舍,從乞瓦甌,時,彼瓦師即說偈言:

云何得名勝,而不施一錢?云何勝實德,於財無所減?

爾時,舍利弗說偈答言:

若不食肉者,而施彼以肉;諸修梵行者,施之以女色;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廣床;於彼臨行者,施以息止處;如是等施與,於財不損減,是則有名譽,而不捨一錢,實德名稱流,於財無所減。

時,彼瓦師復說偈言:

汝今舍利弗,所說實為善;今施汝百甌,非餘亦不得。

尊者舍利弗說偈答言:

彼三十三天,燄魔兜率陀,化樂諸天人,及他化自在,瓦鉢信以得,而汝不生信。

尊者舍利弗說此偈已,於瓦師舍默然而出。

 

1471    1358   貧士無憂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有貧士夫,在於林側,作如是希望思惟,而說偈言:

若得豬一頭,美酒滿一瓶,盛持甌一枚,人數數持與,若得如是者,當復何所憂?

時,彼比丘作是念:「此貧士夫尚能說偈,我今何以不說?」即說偈言:

若得佛法僧,比丘善說法,我不病常聞,不畏眾魔怨!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1472    1359    劫貝衣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作如是思惟:「若得好劫貝[550],長七肘,廣二肘,作衣已,樂修善法。」時有天神依彼林者,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於林中,作是思惟希望好衣。」時,天神化作全身骨鏁,於彼比丘前舞,而說偈言:

比丘思劫貝,七肘廣六尺,晝則如是想,知夜何所思?

時,彼比丘即生恐怖,其身戰悚,而說偈言:

止止不須氈,今著糞掃衣,晝見骨鏁舞,知夜復何見?

時,彼比丘心驚怖已,即正思惟,專精修習,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1473    1360   鐶釧悉破壞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時,有一女人,於夜闇中,天時微雨,電光閃照,於林中過,欲詣他男子,倒深泥中,環釧斷壞,華瓔散落。時,彼女人而說偈言:

頭髮悉散解,花瓔落深泥,鐶釧悉破壞,丈夫何所著?

    時,彼比丘作是念:女人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之?

煩惱悉斷壞,度生死淤泥,著纏悉散落,十力尊[551]見我。

時,彼比丘說偈已,默然而住。

1474    1361     彈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於河側一林樹間。時,有丈夫與婦相隨度河,住於岸邊,彈琴嬉戲,而說偈言:

愛念而放逸,逍遙青樹間,流水流且清,琴聲極和美,春氣調適遊,快樂何過是

時,彼比丘作是念:彼士夫尚能說偈,我豈不能說偈答之?

受持清淨戒,愛念等正覺,沐浴三解脫,善以極清涼,道具莊嚴,快樂豈過是。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1475    1362     鴿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有天神,見諸鴿鳥而說偈言:

鴿鳥當積聚,胡麻粟等,於山頂樹上,高顯作巢窟。若當天雨時,安極飲食宿。

時,彼比丘作是念:「彼亦覺悟我。」即說偈言:凡夫積善法,恭敬於三寶,身壞命終時,資神心安樂。

時,彼比丘說此偈已,即覺悟,專精思惟,除諸煩惱,得阿羅漢。

 


弟子所說誦第六[552]

廿八、舍利弗相應[553]

 

1467    490     出家難經[5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竭提國那羅聚落。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摩竭提國那羅聚落。時,有外道出家,名閻浮車,是舍利弗舊善知識,來詣舍利弗所,問訊共相慰勞已,退坐一面,問舍利弗言:「賢聖法律中有何難事?」舍利弗告閻浮車:「唯出家難。」

「云何出家難?」答言:「愛樂者難。」

「云何愛樂難?」答言:「樂常修善法難。」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常修善法增長耶?」答言:「有,謂八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閻浮車言:「舍利弗!此則善道,此則善向,修習多修習,於諸善法常修習增長。舍利弗!出家常修習此道,不久疾得盡諸有漏。」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如是比閻浮車所問序,四十經。

[555]1477        

閻浮車問舍利弗:「云何名善說法者?云何名為世間正向?云何名為世間善逝?」

舍利弗言:「若說法調伏欲貪,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說法者。若向調伏欲貪,向調伏瞋恚,向調伏愚癡,是名正向。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能起善?」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56]1478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557]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58]1479

閻浮車問舍利弗:「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斷貪欲、瞋恚、愚癡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80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有漏盡,云何名為有漏盡?」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此三有漏欲盡無餘,名有漏盡。」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漏盡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59]1481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60]1482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舍利弗言:「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是名阿羅漢者。」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61]1483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

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於佛法僧寶無知,於苦集滅道無知;於善不善、無記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

閻浮車語舍利弗:「此是大闇積聚!」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無明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62]1484

閻浮車復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有漏,云何有漏?」

如前說。

[563]1485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云何為有?」

舍利弗言:「有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有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64]1486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身,云何有身?」

舍利弗言:「有身者,五受陰。云何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有身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87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苦者,云何為苦?」

    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是名為苦。」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苦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88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流者,云何為流?」

舍利弗言:「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流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89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565]者,云何為扼?」

扼如流說。

[566]1490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取者,云何為取?」舍利弗言:「取者,四取:謂欲取、我取、見取、戒取。」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取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91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縛者,云何為縛?」

舍利弗言:「縛者,四縛:謂貪欲縛、瞋恚縛、戒取縛、我見縛。」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縛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92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結者,云何為結?」舍利弗言:「結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結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93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使者,云何為使?」

舍利弗言:「使者,七使:謂貪欲使、瞋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使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94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舍利弗言:「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此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非彼愛欲使,世間種種色;唯有覺想者,是則士夫欲。彼諸種種色,常在於世間;調伏愛欲心,是則黠慧者。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欲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95

閻浮車問舍利弗言:「所謂者,云何為?」

舍利弗言:「者,有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67]1496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蘇息者,云何為蘇息?」

舍利弗言:「蘇息者,謂斷三結。」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三結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97

閻浮車問舍利弗:「得蘇息者,云何為得蘇息者?」

舍利弗言:「得蘇息者,謂三結已盡已知。」

    復問:「有道有向斷此結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68]1498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云何為得上穌息?」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者,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是名得上穌息。」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499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處,云何為得上穌息處?」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處者,謂貪欲已斷已知,永盡無餘;瞋恚、愚癡已斷已知,永盡無餘,是為得上穌息處。」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處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500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清涼,云何為清涼?」

舍利弗言:「清涼者,五下分結盡,謂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下分結,得清涼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501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得清涼,云何為得清涼?」舍利弗言:「五下分結已盡已知,是名得清涼。」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清涼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502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上清涼者,云何為上清涼?」舍利弗言:「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一切煩惱永盡無餘,是名上清涼。」

復問:「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503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得上清涼,云何名得上清涼?」舍利弗言:「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已斷已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已斷已知,是名得上清涼。」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569]1504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愛,云何為愛?」

    舍利弗言:「有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復問:「有道有向,斷此三愛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505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業跡,云何為業跡?」舍利弗言:「業跡者,十不善業跡:謂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十業跡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506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穢者,云何為穢?」

舍利弗言:「穢者,謂三穢:貪欲穢、瞋恚穢、愚癡穢。」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三穢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507~1511

如穢,如是垢、膩、刺、戀、縛,亦爾。

[570]1512~1547 491 沙門出家所問

如閻浮車所問經,沙門出家所問,亦如是。  

 

1548    492    無量三昧經[57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彼住。時,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1)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572]。譬如士夫,膠著於手,以執樹枝,手即著樹,不能得離。所以者何?膠著手故。

(2)若有比丘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心不樂著有身滅、涅槃,顧念有身,終不得離,不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還復來生此界,不能破於癡冥。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極深,久旱不雨,池水乾涸,其地破裂。如是比丘不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來生當復還墮此界。

(3)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譬如士夫以乾淨手,執持樹枝,手不著樹。所以者何?以手淨故。

(4)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數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穢惡流出,其池清淨;如是皆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還生此界,是故比丘當勤精進,破壞無明。」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549    493    乘船逆流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阿蘭若比丘,若於空地、林中樹下,當作是學:內自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有欲想否?若不覺者,當於境界,或於淨相,若愛欲起,違於遠離。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稍疲怠,船則倒還,順流而下。

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於遠離。是比丘學時,修下方便,不得淳淨,是故還為愛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靜,不一其心。於彼淨相,隨生愛欲,流注浚輸,違於遠離,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於五欲離欲解脫。

若比丘於空地、林中樹下,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否?』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譬如鳥[573]入火,則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淨相,即順遠離,流注浚輸。

比丘當如是知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離欲解脫。」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550    494    枯樹成地經[57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於路邊見一大枯樹,即於樹下敷座具,斂身正坐,語諸比丘:「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

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及餘種種諸物,悉成不異。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不可思議[575]。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551    495      犯戒經[5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依退減,心不樂住;不樂住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失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如樹根壞,枝葉華果悉不成就;犯戒比丘亦復如是,功德退減,心不樂住,不信樂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失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

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得解脫已,悉能疾得無餘涅槃。譬如樹根不壞,枝葉華果悉得成就。持戒比丘亦復如是,根本具足,所依成就,心得信樂,得信樂已,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疾得無餘涅槃。」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552    496    犯罪比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若諸比丘諍起相言,有犯罪比丘、舉罪[577]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當知彼比丘長夜強梁[578],諍訟轉增,共相違反,結恨彌深,於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若比丘有此已起諍訟,若犯罪比丘或舉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剋責,當知彼比丘不長夜強梁,共相違反,結恨轉增,於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云何比丘依正思惟自省察?比丘應如是思惟:『我不是不類,不應作罪,令彼見我。若我不為此罪,彼則不見,以彼見我罪,不喜,嫌責,故舉之耳;餘比丘聞者亦當嫌責,是故長夜諍訟,強梁轉增,諍訟相言,於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息。我今自知,如己輸稅[579]。』是名比丘於所起罪能自觀察。

云何舉罪比丘能自省察?舉罪比丘應如是念:『彼長老比丘作不類罪,令我見之。若彼不作此不類罪者,我則不見。我見其罪,不喜故舉,餘比丘見,亦當不喜故舉之,長夜諍訟,轉增不息,不能以正法律止所起罪,令其止息。我從今日,當自去之,如己輸稅。』如是舉罪比丘善能依正思惟,內自觀察。是故諸比丘!有罪及舉罪者,當依正思惟而自觀察,不令強梁增長。諸比丘得不諍訟,所起之諍,能以法律令止息。」[580]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1553    497    五法舉罪經[5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令心安住幾法得舉他罪?」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舉他罪[582]。云何為五?實,非不實;時,非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不粗澀,慈心不瞋恚[583]。舍利弗!舉罪比丘具此五法,得舉他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舉比丘復以幾法自安其心?」佛告舍利弗:「被舉比丘當以五法令安其心。念言:彼何處得?為實,莫令不實;令時,莫令非時;令是義饒益,莫令非義饒益;柔軟莫令粗澀,慈心莫令瞋恚。舍利弗!被舉比丘當具此五法,自安其心。」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見舉他罪者,不實非實,非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為義饒益,粗澀不柔軟,瞋恚非慈心。世尊!於不實舉他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其改悔?」

佛告舍利弗:「不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其改悔,當語之言:長老!汝今舉罪,不實,非是實,當改悔;不時[584]非是時非義饒益澀非柔軟瞋恚非慈心,汝當改悔。』舍利弗!不實舉他罪比丘,當以此五法饒益,令其改悔,亦令比丘,不為不實舉他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不實舉罪比丘,復以幾法令不變悔?」佛告舍利弗:「被不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不自變悔。彼應作是念:『彼比丘不實舉罪,非是實;非時,非義饒益,粗澀非柔軟,瞋恚、非慈心,我真是變悔。』被不實舉罪比丘,當以此五法自安其心,不自變悔。」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比丘舉罪,實,非不實;時,非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非粗澀,慈心非瞋恚。實舉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不改變?」

佛告舍利弗:「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不變悔。當作是言:『長老!汝實舉罪,非不實;時,非非時,義饒益,非非饒益,柔軟非粗澀,慈心、非瞋恚。』舍利弗!實舉罪比丘,當以此五法饒益,令不變悔,亦令來世實舉罪比丘不變悔。」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實舉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不變悔?」佛告舍利弗:「被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不變悔。當作是言:彼比丘實舉罪,非不實,汝莫變悔!時,非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非粗澀,慈心非瞋恚,汝莫變悔!」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見被實舉罪比丘有瞋恚者。世尊!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幾法令於瞋恨而自開覺?」

佛告舍利弗:「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五法令自開覺,當語彼言:『長老!彼比丘實舉汝罪,非不實,汝莫瞋恨!乃至慈心、非瞋恚,汝莫瞋恨!』舍利弗!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此五法令於瞋恨而得開覺。」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實、不實舉我罪者,於彼二人,我當自安其心。若彼實者,我當自知,若不實者,當自開解言:『此則不實,我今自知無此法也。』

世尊!我當如是,如世尊所說解材譬經說,教諸沙門:『若有賊來執汝,以鋸解身,汝等於賊起惡念惡言者,自生障礙。是故比丘!若以鋸解汝身,汝當於彼,勿起惡心變易,及起惡言,自作障礙。於彼人所,當生慈心,無怨無恨,於四方境界,慈心正受具足住,應當學。』

是故世尊!我當如是,如世尊所說解身之苦,當自安忍,況復小苦小謗而不安忍?沙門利,沙門欲,欲斷不善法,欲修善法,於此不善法當斷,善法當修,精勤方便,善自防護,繫念思惟,不放逸行,應當學。」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若舉他比丘罪,實,非不實;時,非不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非粗澀,慈心不瞋恚,然彼被舉比丘,有懷瞋恚者。」

佛問舍利弗:「何等像類比丘,聞舉其罪而生瞋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彼比丘諂曲,幻偽欺誑,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無定、惡慧、慢緩,違於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不勤修學,不自省察,為命出家,不求涅槃,如是等人聞我舉罪則生瞋恚。」

佛問舍利弗:「何等像類比丘聞汝舉罪而不瞋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有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不捨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尊崇涅槃,為法出家,不為性命,如是比丘聞我舉罪,歡喜領受,如飲甘露。

譬如剎利、婆羅門女,沐浴清淨,得好妙華,愛樂頂戴以冠其首。如是比丘,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正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勤修自省,為法出家,志求涅槃,如是比丘,聞我舉罪,歡喜領受,如飲甘露。」

佛告舍利弗:「若彼比丘諂曲,幻偽欺誑,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無定、無慧、慢緩,違於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行,不求涅槃,為命出家,如是比丘,不應教授,與共言語。所以者何?此等比丘破梵行故。 

若彼比丘,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正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志崇涅槃,為法出家,如是比丘,應當教授。所以者何?如是比丘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54    498    那羅揵陀[585] 

如是我聞:一時,佛那羅揵陀[586]賣衣者菴羅園。爾時,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深信過去、當來、現在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佛告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當來、現在,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佛問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復問舍利弗:「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否?」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復知未來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否?」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復能知現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否?」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若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云何如是讚歎,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說言:我深信過去、當來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587]。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於大師所得淨信,心得淨。世尊是等正覺。 

世尊!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堅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人民入出皆從此門,若入若出,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供、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來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55    499     比丘心法經[58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時,月子[589]比丘,是提婆達多弟子,詣尊者舍利弗,共相問訊,慰勞已,退住一面,退住一面已,尊者舍利弗問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比丘,為諸比丘說法否?」月子比丘答言:「說法,尊者!」

舍利弗問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云何說法?」

月子比丘語尊者舍利弗言:「彼提婆達多如是說法言:比丘心法修心,是比丘能自記說:我已離欲,解脫五欲。」

舍利弗語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何以不說比丘心法,善修心,離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不轉還欲有、色有、無色有法,彼比丘能自記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耶?」

月子比丘言:「彼不能也,尊者舍利弗!」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月子比丘言:「若有比丘心法,善修心者,能離貪欲心,瞋恚愚癡心,得無貪、無恚無癡法,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譬如村邑近有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厚密,正使東方風來,不能令動,亦復不能過至西方。如是南西北方,四維風來,不能傾動,亦不能過。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者,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瞋法、無癡法,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譬如因陀銅鐵及銅柱,深入地中,築令緊密,四方風吹,不能傾動。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已,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瞋法、無癡法,如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傾動;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已,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瞋法、無癡法,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譬如火,燒未燒者,燒已,不復更燒;如是比丘心法,修心已,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瞋法、無癡法,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556    500   淨口出家尼經[5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亦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乞食已,於一樹下食。時,有淨口外道出家尼,從王舍城出,少有所營,見尊者舍利弗坐一樹下食,見已問言:「沙門食耶?」

    尊者舍利弗答言:「食。」復問:「云何沙門下口[591]食耶?」答言:「否也,姊妹!」復問:「仰口[592]食耶?」答言:「否也,姊妹!」復問:「云方口[593]食耶?」答言:「否也,姊妹!」復問:「四維口[594]食耶?」答言:「否也,姊妹!」

復問:「我問沙門食耶?答我言:『食。』我問仰口食耶?答我言:『否。』下口食耶?答我言:『否。』方口食耶?答我言:『否。』四維口食耶?答我言:『否。』如此所說,有何等義?」

   尊者舍利弗言:「姊妹!若諸沙門婆羅門明於事者,明於橫法、邪命[595]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下口食也。

若諸沙門婆羅門,仰觀星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為仰口食也。

若諸沙門婆羅門,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為方口食也。

若有沙門婆羅門,為諸醫方,種種治病,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為四維口食也。

姊妹!我不墮此四種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是故我說,不為四種食也。」

時淨口外道出家尼,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而去。時,淨口外道出家尼,於王舍城里巷四衢處,讚歎言:「沙門釋子,淨命自活,極淨命自活!諸有欲為施者,應施沙門釋子;若欲為福者,應於沙門釋子所作福。」

時,有諸外道出家聞淨口外道出家尼,讚歎沙門釋子聲,以嫉妒心害彼淨口外道出家尼[596],命終之後,生兜率天,以於尊者舍利弗所生信心故也。

      廿九、目揵連相應[597]

 

1557    501     聖默然[59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我於此耆闍崛山中住,我獨一靜處,作是念:『云何為聖默然[599]復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尋有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600],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601]』復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602]有尋有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復有尋有伺心起[603]

爾時,世尊知我心念,於竹園精舍沒,至耆闍崛山,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我聞世尊說已,即復離有尋有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我即復息有尋有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三禪具足住。

若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也。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長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604]。」尊者大目揵連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558    502      聖住經[60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獨一靜處,而作是念:云何名為聖住?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606]

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

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至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放逸!』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放逸!』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諸大德!若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尊者大目揵連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559    503      寂滅經[6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於一房共住。時,尊者舍利弗於後夜時,告尊者目揵連:「奇哉!尊者目揵連!汝於今夜,住寂滅正受,[608]我都不聞汝喘息之聲。」

尊者目揵連言:「此非寂滅正受,粗正受住耳。尊者舍利弗!我於今夜,與世尊共語。」

尊者舍利弗言:「目揵連!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此極遠,云何共語?汝今在竹園,云何共語?汝以神通力至世尊所,為是世尊神通力來至汝所?」

尊者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我不以神通力詣世尊所,世尊不以神通力來至我所,然我於舍衛國王舍城中聞。世尊及我俱得天眼、天耳,故我能問世尊:『所謂慇懃精進,云何名慇懃精進[609]?』

世尊答我言:目揵連!若比丘,晝則經行或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初夜或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於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於後夜時,徐覺徐起,或坐,或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慇懃精進。」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目揵連言:「汝大目揵連真為大神通力、大功德力,安坐而坐,我亦大力,得與汝俱。目揵連!譬如大山,有人持一小石,投之大山,色味悉同;我亦如是,得與尊者大力大德,同座而坐。譬如世間鮮淨好物,人皆頂戴。如是尊者目揵連!大德大力,諸梵行者皆應頂戴,諸有得遇尊者目揵連,交遊往來,恭敬供養者,大得善利今亦得與尊者大目揵連交遊往來,亦得善利。」

時,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我今得與大智大德尊者舍利弗同座而坐,如以小石投之大山,得同其色。我亦如是,得與尊者大智舍利弗同座而坐,為第二伴。」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560    504      愛盡經(1)[61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時,釋提桓因有上妙堂觀,於夜來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釋提桓因光明普照耆闍崛山,周匝大明。爾時,釋提桓因坐已,即說偈言:

能伏於慳垢,大德隨時施,是名施中賢,來世見殊勝。

時,大目揵連問帝釋言:「憍尸迦!云何為調伏慳垢,見於殊勝?而汝說言:能調伏慳垢,大德隨時施,是則施中賢,來世見殊勝?」

時,天帝釋答言:「尊者大目揵連!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勝三十三天!稽首敬禮故。尊者大目揵連!我為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勝三十三天,恭敬作禮,見斯果報,故說此偈。

復次,尊者大目揵連!乃至日所周行,照於諸方,至千世界、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千弗婆提舍、千欝多羅提舍、千瞿陀尼迦、千閻浮提、千四王天[611]千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千梵天,名為小千世界。此小千世界中,無有堂觀與毘闍延堂觀等者,毘闍延有百一樓觀,觀有七重,重有七房,房有七天后,后各七侍女。尊者大目揵連!小千世界無有如是堂觀端嚴如毘闍延者。我見是調伏慳故,有此妙果,故說斯偈。」

大目揵連語帝釋言:「善哉!憍尸迦!汝能見此勝妙果報,而說斯偈。」時,天帝釋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忽然不現。

 

1561   505      愛盡經(2)[61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獨一靜處禪思,作是念:「昔時,釋提桓因於界隔山石窟中,問世尊愛盡解脫之義,世尊為說,聞已隨喜,似欲更有所問。我今當往,問其喜意。」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於耆闍崛山沒,至三十三天,去一分陀利池不遠而住。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遊戲浴池,有諸天女音聲美妙。

爾時,帝釋遙見尊者大目揵連,語諸天女言:「莫歌!莫歌!」時,諸天女即便默然,天帝釋即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尊者大目揵連問帝釋言:「汝先於界隔山中,問世尊愛盡解脫義,聞已隨喜。汝意云何?為聞說隨喜,為更欲有所問,故隨喜耶?」

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我三十三天多著放逸樂,或憶先事,或不憶。世尊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問事者,今可往問世尊,如世尊說,汝當受持。然我此處,有好堂觀,新成未久,可入觀看。」

時,尊者大目揵連默然受請,即與天帝釋共入堂觀,彼諸天女遙見帝釋來,皆作天樂,或歌或舞,諸天女輩,身著瓔珞莊嚴之具,出妙音聲,合於五樂,如善作樂,音聲不異。諸天女輩既見尊者大目揵連,悉皆慚愧,入室藏隱。

時,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觀此堂觀,地好平正,其壁柱梁、重閣窗牖、羅網簾障,悉皆嚴好。」

尊者大目揵連語帝釋言:「憍尸迦!先修善法福德因緣,成此妙果。」如是帝釋三自稱歎,問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目揵連亦再三答。時,尊者大目揵連作是念:「今此帝釋,極自放逸,著界神住,歎此堂觀,我當令彼心生厭離。」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觀,悉令震動,時尊者大目揵連,即沒不現。諸天女眾見此堂觀震動,顛沛恐怖,東西馳走,白帝釋言:「此是憍尸迦之大師,有此大功德力耶?」

時,天帝釋語諸天女:「此非我師,是大師弟子大目揵連,梵行清淨,大德大力者。」諸天女言:「善哉憍尸迦!乃有如此梵行大德大力同學,大師德力當復如何?」

1562    506      帝釋經[61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614],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安居,時諸四眾,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大目揵連:「知世尊夏安居處否?」

尊者大目揵連答言:「我聞世尊在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時諸四眾,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時諸四眾,過三月安居已,復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大目揵連為四眾種種說法[615],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時,四眾從座而起,稽首作禮,白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目揵連!當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眾甚虛渴,欲見世尊。尊者大目揵連!若不憚勞者,願為我等往詣三十三天,普為我等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否?又白世尊:閻浮提四眾願見世尊,而無神力昇三十三天禮敬世尊,三十三天自有神力來下人中,唯願世尊還閻浮提,以哀愍故!」

時,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而許。時,四眾知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許已,各從座起,作禮而去。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知四眾去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舍衛國沒,於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而現。爾時,世尊與三十三天眾,無量眷屬圍繞說法。時,尊者大目揵連遙見世尊,踊躍歡喜,作是念:「今日世尊,諸天大眾圍繞說法,與閻浮提眾會不異。」

爾時,世尊知尊者大目揵連心之所念,語尊者大目揵連言:「大目揵連!非為自力,我欲為諸天說法,彼即來集;欲令其去,彼即還去,彼隨心來,隨心去也。」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世尊言:「種種諸天,大眾雲集,彼天眾中,有曾從佛世尊聞所說法,得不壞淨,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佛告尊者大目揵連:「如是!如是!此中諸天來雲集者,有從宿命聞法,得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時,天帝釋見世尊與尊者大目揵連,歎說諸天眾,共語已,語尊者大目揵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揵連!此中眾會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616]

時,有異比丘見世尊與尊者大目揵連,及天帝釋語言,善相述可已,語尊者大目揵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揵連!是中諸天來會此者,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而來生此。」

時,有一天子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亦成就於佛不壞淨故來生此。」復有天子言:「我得法不壞淨。」有言:「得僧不壞淨。」有言:「聖戒成就故來生此。」如是諸天無量千數,於世尊前各自記說得須陀洹法,悉於佛前即沒不現。

時,尊者大目揵連知諸天眾去,不久,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閻浮提四眾,稽首敬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否?四眾思慕,願見世尊!』又白世尊:『我等人間無有神力昇三十三天禮覲世尊,然彼諸天有大德力,悉能下至閻浮提,唯願世尊還閻浮提,愍四眾故。』」

佛告目揵連:「汝可還彼,語閻浮提人:卻後七日,世尊當從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城,於外門外優曇鉢樹下。」

尊者大目揵連受世尊教,即入三昧,譬如力士屈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至閻浮提,告諸四眾:「諸人當知!世尊卻後七日,從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城,於外門外優曇鉢樹下。」如期七日,世尊從三十三天下閻浮提,僧迦舍城優曇鉢樹下,天龍鬼神,乃至梵天,悉從來下,即於此時,名此會名天下處。

1563~1566  507  四十天子經[61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四十天子來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時,尊者大目揵連語諸天子言:「善哉!諸天子!於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成就。」

時四十天子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尊者大目揵連:「我得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故生天上。」有一天言:「得於佛不壞淨。」有言:「得法不壞淨。」有言:「得僧不壞淨。」有言:「聖戒成就,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時,四十天子於尊者大目揵連前,各自記說得須陀洹果,即沒不現。

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八百,十千天子,亦如是說。

1567    508     屠牛兒經[61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大目連,與尊者勒叉那[619]比丘共在耆闍崛山中。尊者勒叉那晨朝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語尊者大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時,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行至一處,尊者大目揵連心有所念,欣然微笑[620]。尊者勒叉那見微笑已,即問尊者大目揵連言:「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

尊者大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且入王舍城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當為汝說。」

時,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入王舍城乞食還,洗足已,舉衣鉢,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我今晨朝與汝共出耆闍崛山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我即問汝微笑因緣,汝答我言:『所問非時。』今復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路中見一眾生,身如樓閣[621],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乘虛而行。我見是已,作是思惟:如是眾生受如此身,而有如是憂悲大苦,故發微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我亦見此眾生而不說者,恐人不信。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受苦。」

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彼大身眾生在此王舍城為屠牛兒,以屠牛因緣故,於百千歲墮地獄中,從地獄出,有屠牛餘罪,得如是身,常受如是憂悲惱苦。如是諸比丘!如尊者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汝等受持。」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68    509    屠牛弟子經[62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在耆闍崛山。尊者勒叉那於晨朝時,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語尊者大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行至一處,尊者大目揵連心有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見尊者大目揵微笑,即問言:「尊者!若佛及佛聲聞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623]?」

尊者大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還,洗足已,舉衣鉢,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我今晨朝與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我即問汝何因緣笑,汝答我言:所問非時。我今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於路中見一眾生,筋骨相連,舉身不淨,臭穢可厭,烏、鵄、鵰、鷲、野干、餓狗,隨而擭食,或從脅肋探其內臟而取食之,極大苦痛,啼哭號呼,我見是已,心即念言:如是眾生,得如是身,受如是不饒益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如是眾生我亦見是眾生而不說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受不饒益苦。諸比丘!是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牛弟子,緣屠牛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彼屠牛惡行,餘罪緣故,今得此身,續受如是不饒益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汝等受持。」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69    510     屠羊者經[62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在耆闍崛山中,尊者勒叉那於晨朝時,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語尊者大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行至一處,尊者大目揵連心有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見尊者大目揵連微笑,即問言:「尊者!若佛及佛聲聞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

尊者大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還,洗足已,舉衣鉢,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我今晨朝,與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我即問汝微笑因緣,汝答我言:『所問非時。』我今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尊者大目揵連語勒叉那:「我於路中見一大眾生,舉身無皮,純一肉段,乘空而行,烏鵄鵰鷲、野干、餓狗,隨而擭食,或從脅肋,探其內臟而取食之,苦痛切迫,啼哭號呼。我即思惟:如是眾生得如是身,受如是不饒益苦。」

佛告諸比丘:「善哉比丘!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我亦見是眾生而不說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受不饒益苦。諸比丘!是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羊者,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得此身,餘罪緣故,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無異。」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70    511    屠羊弟子經[62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連,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無皮,形脯腊,乘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羊弟子,屠羊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得此身,續受斯罪。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無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71    512      墮胎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無皮,形如肉段,乘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自墮其胎,緣斯罪故,墮地獄中,已百千歲受無量苦,以餘罪故,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無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72    513     調象士等經[62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連,於路中見一大眾生,舉體生毛,毛如大針,針皆火燃,還燒其體,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調象士[627]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73~1576

如調象士,如是調馬士,調牛士,[628]者,及諸種種苦切人者,亦復如是。

 

1577    514      好戰經[62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連,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燃,還割其體,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樂戰爭,刀劍傷人,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78    515      獵師經[63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連,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遍身生毛,其毛似箭,皆悉火燃,還燒其身,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曾為獵師,射諸禽獸,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79    516       屠豬經[63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生毛[632]毛如矛贊.jpg[633]金矛.jpg毛悉火燃,還燒其身,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豬人,殺群豬,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80    517     劊子手經[63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無頭眾生,兩邊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諸蟲唼食,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斷人頭[635],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斷人頭,捉頭亦如是。

 

1582    518    偽器鍛銅師經[63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眾生,陰卵如瓮[637],坐則踞上,行則肩擔,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王舍城作鍛銅師,偽器欺人,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鍛銅師,如是斗秤欺人,村主,市監,亦復如是。

 

1586    519     捕漁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於路中見一眾生,以銅鐵羅網自纏其身,火常熾然,還燒其體,痛徹骨髓,乘虛而行。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捕魚師,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捕魚師,捕鳥[638],網兔,亦復如是。

1589    520     卜占女經[63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轉磨其頂,乘虛而行,受無量苦,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卜占女人,轉式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財物,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0    521     占卜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其身獨轉,猶若旋風,乘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卜占師,誤惑多人,以求財物,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1    522      姦夫經[64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傴身藏行,狀甚恐怖,舉體被服,悉皆火燃,還燒其身,乘虛而行[641]。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行他婬,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2    523      淫婦經[64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比丘,晨朝共入波羅奈城乞食,於路中,尊者大目揵連思惟顧念,欣然微笑。時,尊者勒叉那白尊者大目揵連言:「世尊及世尊弟子欣然微笑,必有因緣,何故尊者今日欣然微笑?」

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此非時問,乞食還,詣世尊前,當問此事。」

時俱入城,乞食還,洗足已,舉衣鉢,俱詣世尊,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晨朝路中,何因何緣欣然微笑?」

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膿壞,臭穢不淨,乘虛而行,烏鵄鵰鷲、野干、餓狗,隨逐擭食,啼哭號呼。我念眾生得如是身,受如是苦,一何痛哉!」

佛告諸比丘:「我亦見此眾生而不說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受苦。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奈城為女人,賣色自活。時,有比丘於迦葉佛所出家,彼女人以不清淨心,請彼比丘,比丘直心受請,不解其意,女人瞋恚,以不淨水灑比丘身,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3    524    瞋恚燈油灑經[6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乃至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火燃,乘虛而行,啼哭號呼,受諸苦痛,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奈城,為自在王第一夫人,與王共宿,起瞋恚心,以燃燈油灑王身上[644],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4    525    供糞婆羅門經[64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眾生,舉體糞穢以塗其身,亦食糞穢,乘虛而行,臭穢苦惱,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奈城為自在王師婆羅門,以憎嫉心,請迦葉佛聲聞僧,以糞著飯下,試惱眾僧,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5    526    知客不分油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頭上有大銅鑊,熾然滿銅,流灌身體,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所出家,為知事比丘,有檀越送油,應付諸比丘。時有眾多客比丘,知事比丘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後乃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6    527     盜取七果經[64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有熾熱鐵丸,從身出入,乘虛而行,苦痛切迫,啼哭號呼。」

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次守眾僧果園,盜取七果持奉和上,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7    528    盜食石蜜經[64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其舌廣長,見有利釿,炎火熾然,以釿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以斧破石蜜,供養眾僧,著斧刃者,盜取食之,緣斯罪故,入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8    529     盜取二餅經[64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大身眾生,有雙鐵輪在兩脅下,熾然旋轉,還燒其身,乘虛而行,啼哭號呼。」

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持石蜜供養眾僧,盜取二,著於腋下,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99    530   比丘比丘尼等經[64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以熾然鐵葉纏其身,衣被床臥悉皆熱鐵,炎火熾然,食熱鐵丸,乘虛而行,啼哭號呼。」

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比丘,為眾僧乞衣食,供僧之餘,輒自受用,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00~1605

    如比丘,如是比丘尼[650]式叉摩那[651]沙彌、沙彌尼[652]、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

 

1606    531    駕乘牛車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熾然鐵車而駕其頸,拔其頸筋,及四腳筋,以勒其頸,行熱鐵地,乘虛而去,啼哭號呼。」

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駕乘牛車以自生活,緣斯罪故,於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07    532    呵責諸比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其舌長廣,熾然鐵釘以釘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

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比丘,為摩摩帝,呵責諸比丘言:『諸長老!汝等可去,此處儉薄,不能相供,各隨意去,求豐樂處,饒衣食所,衣食床臥、應病湯藥,可得不乏。』先住比丘悉皆捨去,客僧聞之,亦復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08    533     惡口形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比丘之像,皆著鐵葉以為衣服,舉體火燃,亦以鐵鉢盛熱鐵丸而食之。」

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作摩摩帝,惡口形名諸比丘,或言此是惡禿,此惡風法,此惡衣服。以彼惡口故,先住者去,未來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09    534    好起諍訟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比丘,好起諍訟,鬥亂眾僧,作諸兩舌,令不和合。先住比丘,厭惡捨去,未來者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十、阿那律相應[653]

 

16 10    535     四念處經(1)[6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住松林精舍,時,尊者大目揵連住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655]。時,尊者阿那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淨眾生,離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法法觀念處。若於四念處遠離者,於賢聖法遠離;於賢聖法遠離者,於聖道遠離;聖道遠離者,於甘露法遠離;於甘露法遠離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於四念處信樂者,於聖法信樂;於聖法信樂者,於聖道信樂;於聖道信樂者,於甘露法信樂;於甘露法信樂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知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沒,至舍衛城松林精舍尊者阿那律前現,語阿那律言:「汝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令眾生清淨,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法法觀念處。若於四念處不樂者,於賢聖法不樂;聖法不樂者,於聖道不樂;不樂聖道者,於甘露法亦不樂: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於四念處信樂者,樂賢聖法;樂賢聖法者,樂於聖道;樂聖道者,得甘露法;得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耶?」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揵連言:「如是,如是!」

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阿那律言:「云何名為樂四念處?」「尊者大目揵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心緣身,正念住,調伏,止息寂靜,一心增進;如是受、心、法念處,正念住,調伏,止息寂靜,一心增進,是名比丘樂四念處。」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從舍衛國松林精,還至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

1611    536     四念處經(2)[65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大目揵連問尊者阿那律:「云何名為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揵連言:「若比丘於內身起厭離想,於內身起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作厭離想,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住正念正知,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從舍衛國松林精舍,入三昧神通力,如力士屈申臂頃,還到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住處。

 

1612    537      松林經(1)[65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而此?」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舍利弗言:「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何等為四念處?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是調伏世間貪憂。尊者舍利弗!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尊者舍利弗!我於四念處善修習故,於小千世界[658]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於樓觀上,觀平地種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613    538      松林經(2)[6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爾時,尊者大目揵連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時,尊者大目揵連問尊者阿那律:「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成此大神力?」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揵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神力。何等為四?內身身觀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我於千須彌山,以少方便,悉能觀察,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頂,觀下千多羅樹林。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神力,以少方便,見千須彌山。如是尊者大目揵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神力。」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614    539      松林經(3)[66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爾時,尊者阿難往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尊者阿難問尊者阿那律:「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成就如是大力、大神通?」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阿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力、大神通。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除世間貪憂。

如是尊者阿難!我於此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少方便,以淨天眼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上色下色,善趣惡趣,隨業受生,皆如實見。此諸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譬如明目士夫,住四衢道,見諸人民,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我亦如是,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力、大神通,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趣惡趣。如是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生地獄中;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是,尊者阿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力、大神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1615    540      所患經(1)[6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松林精舍[662],身遭病苦。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語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損,可安忍否?病勢漸損,不轉增耶?」

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難可安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即說三種譬,如上差摩經[663]說。「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當安忍,正念正知。」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住四念處,我於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為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受、心、法觀念處,是名住於四念處,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1616    541      所患經(2)[66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病瘥未久。時,有眾多比丘往詣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安穩樂住否?」

阿那律言:「安穩樂住,身諸苦痛,漸已休息。」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住何所住,身諸苦得安穩?」

尊者阿那律言:「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穩。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是名四念處。住此四念處,故身諸苦痛漸得休息。」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1617    542     盡諸漏經[66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穩涅槃住,聖弟子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穩涅槃心住。聖弟子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者,當住四念處。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諸比丘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1618    543    阿漢羅比丘經[66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住。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與尊者阿那律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耶?」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1619    544    何故出家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尊者何故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

尊者阿那律言:「為修習故。」復問:「何所修習?」

答言:「謂修諸根,修諸力,修諸覺分,修諸念處,汝欲聞何等修?」

復問:「根、力、覺分。我不知其名字,況復問義!然我欲聞念處。」

尊者阿那律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時眾多外道出家,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1620    545      松林經(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住松林精舍。時,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譬如大樹,生而順下,若伐其根,樹必當倒,隨所順下。如是比丘修四念處,長夜順趣浚輸,向於遠離;順趣浚輸,向於出要;順趣浚輸,向於涅槃。」尊者阿那律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卅一、大迦旃延相應[667]

 

1621   546      澡灌杖經[66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跋蘭那[669]聚落烏泥池側。時,執澡灌杖梵志,詣摩訶迦旃延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復共諍?」摩訶迦旃延答言:「以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梵志復問摩訶迦旃延:「頗有能離貪欲繫著,及離此見欲繫著否?」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梵志!有,我大師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670]、天人師、佛、世尊,能離此貪欲繫著,及見欲繫著。」

梵志復問:「佛、世尊今在何所?」

答言:「佛世尊今在婆羅耆人中,拘薩羅國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梵志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所住處合掌讚歎:「南無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671],能離欲貪、諸繫著;悉能遠離貪欲縛及諸見欲本。」時,持澡灌杖梵志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622    547      執杖經[67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那烏泥池側,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持衣事。時,有執杖梵志,年耆根熟,詣食堂所,一面拄杖而住,須臾默然已,語諸比丘:「諸長老!汝等何故見老宿士,不共語,問訊,恭敬命坐?」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亦在眾中坐,時,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我法有宿老來,皆共語問訊,恭敬禮拜,命之令坐。」

   梵志言:「我見此眾中,無有老於我者,不恭敬禮拜命坐。汝云何言:我法見有宿老,恭敬禮拜,命其令坐?」

摩訶迦旃延言:「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色白髮黑,盛壯美滿,而彼成就耆年法者,為宿士數[673]

梵志問言:「云何名為八十、九十,髮白齒落,而復成就年少之法?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為宿士數?」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有五欲,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梵志!若如是者,雖復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雖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於五欲,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若如是者,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成就老人法,為宿士數。」

爾時,梵志語尊者摩訶迦旃延:「如尊者所說義,我自省察,雖老則少;汝等雖少,成耆年法。世間多事,今便請還。」尊者摩訶迦旃延言:「梵志!汝自知時。」爾時,梵志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還其本處。[674]

1623    548     摩偷羅經[67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在稠林中住。時,摩偷羅國王是西方王子[676],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禮摩訶迦旃延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自言:我第一,他人卑劣;我白,餘人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是婆羅門子從口生,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 尊者摩訶迦旃延!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摩偷羅王言:「大王!此是世間言說耳。世間言說言:『婆羅門第一,餘人卑劣;婆羅門白,餘人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從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大王!當知業真實者,是依業者。」

    王語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則略說,我所不解,願重分別!」尊者摩訶迦旃延言:「今當問汝,隨問答我。」

即問言:「大王!汝為婆羅門王,於自國土諸婆羅門、剎利、居士、長者,此四種人悉皆召來,以財以力,令其侍衛,先起後臥,及諸使令,悉如意否?」

答言:「如意。」

復問:「大王!剎利為王,居士為王,長者為王,於自國土所有四姓,悉皆召來,以財以力,令其侍衛,先起後臥,及諸使令,皆如意否?」答言:「如意。」

復問:「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別?當知大王!四種姓者,皆悉平等,無有差別。」

摩偷羅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實爾,尊者!四姓皆等,無有種種差別。」

「是故大王!當知四姓,世間言說為差別耳,乃至依業真實,無差別也。復次,大王!此國土中有婆羅門,有偷盜者,當如之何?」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中有偷盜者,或鞭或縛或驅出國,或罰金,或截手足耳鼻,罪重則殺,及其盜者然婆羅門則名為賊。」

復問大王:「若剎利、居士、長者中有偷盜者,當復如何?」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亦鞭亦縛,亦驅出國,或罰金,或斷截手足耳鼻,罪重則殺。」

    「如是大王!豈非四姓悉平等耶?為有種種差別否?」王白尊者摩訶迦施延:「如是義者,實無種種差別。」尊者摩訶迦旃延復語王言:「當知大王!四種姓者世間言說,言:『婆羅門第一,餘悉卑劣;婆羅門白,餘人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當依業真實,依於業耶?」

復問大王:「婆羅門殺生、偷盜、邪婬、妄言、惡口、兩舌、綺語、貪、恚、邪見,作十不善業跡已,為生惡趣耶?善趣耶?於阿羅漢所,為何所聞?」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作十不善業跡,當墮惡趣,阿羅漢所作如是聞。剎利、居士、長者,亦如是說。」

復問大王:「若婆羅門行十善業跡,離殺生乃至正見,當生何所,為善趣耶?為惡趣耶?於阿羅漢所,為何所聞?」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若婆羅門行十善業跡者,當生善趣,阿羅漢所作如是聞。如是剎利、居士、長者,亦如是說。」 

復問:「云何大王!如是四姓為平等否?為有種種差別?」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義者,則為平等,無有種種差別。」

「是故大王!當知四姓悉平等耳,無有種種差別,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第一,餘人卑劣;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作,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當知業真實,依於業。」

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實如所說,皆是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勝,餘者卑劣;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作,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皆是業真實,依於業。」爾時,摩偷羅王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24    549    迦梨優婆夷經[67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國[678]拘羅羅咤[679]精舍。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拘羅羅咤精舍,次第乞食,至迦梨迦優婆夷舍。時,優婆夷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即敷床坐,請令就坐,前禮尊者摩訶迦旃延足,退住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如世尊說,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降伏諸勇猛,可愛端正色。一心獨靜思,服食妙禪樂,是則為遠離 世間諸伴黨。

世間諸伴黨 無習近我者。

尊者摩訶迦旃延!世尊此偈,其義云何?」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優婆夷言:「姊妹!有一沙門、婆羅門言:『地一切入處[680]正受,此則無上,為求此果。』姊妹!若沙門婆羅門於地一切入處正受,清淨鮮白者,則見其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得真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

姊妹!如是水一切入處、火一切入處、風一切入處、青一切入處、黃一切入處、赤一切入處、白一切入處、空一切入處、識一切入處,為無上者,為求此果。

姊妹!若有沙門婆羅門,乃至於識處一切入處正受,清淨鮮白者,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得真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善見善入。是故世尊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降伏諸勇猛,可愛端正色。一心獨靜思,服食妙禪樂,是則為遠離 世間之伴黨。   世間諸伴黨 無習近我者

    如是姊妹!我解世尊以如是義故,說如是偈。」

    優婆夷言:「善哉!尊者說真實義,唯願尊者受我請食。」時,尊者摩訶迦旃延,默然受請。

    時迦梨迦優婆夷,知尊者摩訶迦旃延受請已,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尊重,自手奉食。時,優婆夷知尊者摩訶迦旃延食已,洗鉢,澡嗽訖,敷一卑坐,於尊者摩訶迦旃延前恭敬聽法。尊者摩訶迦旃延為迦梨迦優婆夷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625    550     迦旃延經[6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比丘:「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法,出苦處,昇於勝處,說一乘道,能淨眾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何等為六?

謂聖弟子念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行法,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於此五欲,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一出苦處,昇於勝處,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682],離諸熱惱非法,緣自覺知。爾時,聖弟子念此正法時,不起欲覺,瞋恚覺、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於此五欲,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法,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二出苦處,昇於勝處,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念僧[683],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684]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時,不起欲覺、瞋恚覺、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於此五欲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出苦處,昇於勝處,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念於戒德,念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不憎惡戒。若聖弟子念此戒時,自念身中所成就戒,當於爾時,不起欲覺、瞋恚覺、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於此五欲,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念戒,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四出苦處,昇於勝處,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自念施,心自欣慶:我今離慳貪垢,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捨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若聖弟子念於自所施法時,不起欲覺,瞋恚覺、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於何染著?謂五欲。於此五欲,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念施,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五出苦處,昇於勝處,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復次,聖弟子念於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燄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心,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如是信、戒、聞、施、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如是聖弟子念天功德時,不起欲覺、瞋恚覺、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於何染著?謂五欲。於此五欲,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念天,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六出苦處,昇於勝處,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尊者摩訶迦旃延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626    551      訶梨經(1)[6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時,訶梨聚落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686]

斷一切諸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虛空於五欲,永以不還滿[687];世間諍言訟,畢竟不復為。

    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偈有何義?」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長者言:「眼者,眼識起貪,依眼界,貪欲流出,故名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謂意識起貪,依意界,貪識流出,故名為流。」[688]

長者復問尊者摩訶迦旃延:「云何名為不流?」

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識、眼識所識色,依生愛喜,彼若盡無欲息沒,是名不流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依生貪欲,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

復問:「云何流源?」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謂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染著流。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受生愛喜流,是名流源。」

「云何塞其流源?」

「謂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689],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塞流源。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塞其流源。」

復問:「云何名習近相讚歎?」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在家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是名習近相讚歎。[690]

    復問:「云何不讚歎?」

「在家出家,不相習近,不同喜,不同憂,不同苦,不同樂,凡所為作,悉不相悅可,是名不相讚歎。」

「云何不空欲?」

「謂五欲,眼識色,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是名不空欲[691]。」「云何名空欲?」

「謂於此五欲,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692]。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

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更不復生,云何當復與他諍訟?是故世尊說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

若斷一切流,亦塞其源流,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諸欲,永已不還滿,不復與世間,共言語諍訟。

    是名如來所說偈義分別也。

爾時,訶梨聚落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27    552      訶梨經(2)[6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於界隔山、在天帝釋石窟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正善解脫,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究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眼識、眼識所識色,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比丘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694]」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28    553     訶梨經(3)[69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釋氏訶梨聚落。時,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在界隔山石窟中,為天帝釋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若比丘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竟清淨。耳鼻舌意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若盡離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29    554      訶梨經(4)[69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尊者摩訶迦旃延,聞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聞已,晨朝著衣持鉢,入訶梨聚落乞食,次第入訶梨聚落主長者舍,訶梨聚落主長者遙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從座欲起,尊者摩訶迦旃延見長者欲起,即告之言:「長者莫起!幸有餘座,我自可坐於餘座。云何長者!病可忍否?身諸苦痛,漸瘥癒否?得無增耶?」

長者答言:「尊者!我病難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即說三種譬,如差摩比丘經[697]說。」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是故汝當修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淨,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長者!當念佛功德,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功德[698],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捨除慳吝,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戒,於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聞、施、慧,生彼天中。長者!如是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

長者白尊者摩訶迦旃延:「世尊說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我悉成就;我當修習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善哉!長者!能自記說得阿那含。」

是時,長者白尊者摩訶迦旃延:「願於此食。」尊者摩訶迦旃延默然受請,訶梨聚落主長者知尊者摩訶迦旃延受請已,具種種淨美食,自手供養,飯食訖,洗嗽畢,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1630    555      訶梨經(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於釋氏訶梨聚落住。時,八城長者[699]名曰陀施,身遭病苦。尊者摩訶迦旃延聞陀施長者身遭苦患,晨朝著衣持鉢,入八城乞食,次到陀施長者舍,如訶梨長者經廣說。  

 

 

 

 

 

       卅二、阿難相應[700]

 

1631    556   無相心三昧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裟祇城安禪林中。爾時,眾多比丘尼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為眾多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三昧,不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時,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眾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三昧,說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諸比丘尼:「姊妹!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諸比丘尼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問世尊,世尊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我等說,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是故奇特,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時,諸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32    557   闍知羅比丘尼經[7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有闍知羅比丘尼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阿難!世尊說此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闍知羅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闍知羅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尊者阿難!昔日,佛在裟祇城安禪林中,時,有眾多比丘尼往詣佛所,問如此義。爾時,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諸比丘尼說,是故當知大師、弟子所說,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時,闍知羅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33

如闍知羅比丘尼,迦羅跋比丘尼亦爾。

1634    558   無相心三昧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時,有異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詣尊者阿難所,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說此何功德?』尊者阿難若問我言:『比丘!汝得此無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實問異答,我當隨逐尊者阿難,若有餘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

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無有餘人問此義者,即自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問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問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難語彼比丘言:「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尊者阿難說此法時,異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635    559    迦摩比丘經[70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利弗妒路國,尊者阿難及尊者迦摩,亦在波羅利弗妒路國、雞林精舍。時,尊者迦摩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難:「奇哉!尊者阿難!有眼有色,有耳有聲,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有觸,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覺知。云何尊者阿難!彼比丘為有想,不覺知?為無想故不覺知?」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覺知,況復無想!」

    復問:「尊者阿難!何等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禪、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

    云何無想、有法而不覺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憶念,無想心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無想、有法而不覺知。」

    尊者迦摩比丘復問尊者阿難:「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時,二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去。

 

1636    560      度量經[70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704],我當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何等為四?若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慰喻,是名初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離諸使[705]。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如是慰喻,是名第二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為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已,則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慰喻,是名第三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者,我則如是慰喻教誡,是名第四說道。[706]時,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1637    561   何故修梵行經[7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尊者!何所斷?」答言:「斷愛。」

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

答言:「婆羅門!依於欲而斷愛。

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否?」

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

「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否?」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

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否?」

答言:「如是,尊者!」  

阿難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

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638    562   瞿師羅長者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名為世間說法者?云何名世間善向?云何名世間善到?」

尊者阿難語瞿師羅長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長者!於意云何?若有說法能調伏貪欲、瞋恚、愚癡,得名世間說法者否?」

長者答言:「尊者阿難!若有說法能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是則名為世間說法者。」

復問:「長者!於意云何?若世間向調伏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善向?若世間已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是名善到耶、為非耶?」

長者答言:「尊者阿難!若調伏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善到。」

尊者阿難答言:「長者!我試問汝,汝真實答我,其義如此,當受持之。」瞿師羅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39    563      尼揵經[70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爾時,無畏離車是尼揵弟子,聰明童子離車是阿耆毘弟子,俱往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揵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業不作,斷截橋梁,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業永盡;業永盡故,眾苦永盡;苦永盡故,究竟苦邊。尊者阿難!此義云何?」

尊者阿難語離車言:「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三種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何等為三?如是聖弟子住於淨戒,受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信於諸罪過,生怖畏想。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智慧自覺,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說所知所見,說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

復次,離車長者!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說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復有三昧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是名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爾時,尼揵弟子離車無畏,默然住。爾時,阿耆毘弟子離車聰慧,重語離車無畏言:「怪哉!無畏!何默然住?於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所知所見,善說法,聞不隨喜耶?」

離車無畏答言:「我思惟其義,故默然住耳。誰聞世尊沙門瞿曇所說法不隨喜者?若有聞沙門瞿曇說法而不隨喜者,此則愚夫,長夜當受非義、不饒益苦。」時,尼揵弟子離車無畏,阿耆毘弟子聰慧,重聞佛所說法,尊者阿難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640    564  比丘尼起染心經[70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有異比丘尼於尊者阿難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難:「我身遇病苦,唯願尊者哀愍見看!」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往彼比丘尼所,彼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露身體,臥床上,尊者阿難遙見彼比丘尼身,即攝斂諸根,迴身背住。彼比丘尼見尊者阿難攝斂諸根,迴身背住,即自慚愧,起著衣服,敷坐具,出迎尊者阿難,請令就坐,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時,尊者阿難為說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穢食長養,憍慢長養,愛所長養,婬欲長養。姊妹!依穢食者,當斷穢食;依於慢者,當斷憍慢;依於愛者,當斷愛欲。姊妹!云何名依於穢食,當斷穢食?謂聖弟子於食,思惟而食,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持身故,為養活故,治飢渴病故,攝受梵行故。舊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崇習長養,或力或樂,或觸,當如是住。

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車,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運載故。如病瘡者,塗以酥油,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瘡愈故。如是聖弟子思惟而食,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養活故,治飢渴故,攝受梵行故。舊諸受離,新諸受[710]不起,或力或樂,或無罪觸,安穩住。姊妹!是名依食斷食。

依慢斷慢者,云何依慢斷慢?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聞已,作是念:『彼聖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今何故不盡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則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慢斷慢。

姊妹!云何依愛斷愛?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等何不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彼於爾時,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愛斷愛。姊妹!無所行者,斷截婬欲和合橋梁。」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彼比丘尼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心得無畏,禮尊者阿難足,白尊者阿難:「我今發露悔過,愚癡不善,作如是不流類事。今於尊者阿難所,自見過,自知過,發露懺悔,哀愍故!」

尊者阿難語比丘尼:「汝今真實自見罪,自知罪,愚癡,不善。汝自知作不類之罪,汝今自知自見而悔過,於未來世得具足戒;我今受汝悔過,哀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所以者何?若有自見罪,自知罪,能悔過者,於未來世得具足戒,善法增長,終不退。」尊者阿難為彼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1641    565      婆頭經[71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橋池人間遊行,與尊者阿難俱,至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爾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橋池人間遊行,住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聞已,相呼聚集,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時,尊者阿難語諸童子言:「帝種!如來、應供、等正覺,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712]

云何為清淨[713]?謂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戒增長,威儀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恐怖,受持學戒。戒身不滿者,能令滿足;已滿者,隨順執持,欲精進方便超出,精勤勇猛,諸身心法,常能攝受,是名戒清淨

帝種!云何名為心清淨[714]?謂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定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執受,欲精進乃至常執受,是名心清淨

帝種!云何名為見清淨?謂聖弟子聞大師說法,如是如是說法,則如是如是如實正觀;如是如是於彼法得歡喜隨喜,得從於佛。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然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聞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說,則如是如是如實觀察;如是如是觀察,於彼法得歡喜隨喜,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亦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隨先所聞受持者重誦習,隨先所聞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誦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受持重誦習先所聞,然為人廣說先所聞法,先所聞法如是如是為人廣說,如是如是得入於法,正智觀察,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受持誦習先前所聞,亦復不以先所聞法為人廣說,然於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觀察,如是如是思惟觀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於正法。如是從他聞,內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見令起,已起正見令增廣,是名未滿慧身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方便,乃至常攝受,是名見清淨[715]

帝種!云何為解脫清淨?謂聖弟子貪心無欲解脫,恚癡心無欲解脫,如是解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乃至常攝受,是名解脫清淨。」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卅三、質多羅相應[716]

 

1642    566   質多羅長者經(1)[71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質多羅長者稽首禮諸上座比丘足,往詣那伽達多比丘房,稽首禮那伽達多比丘足,退坐一面。時那伽達多比丘問質多羅長者,如所說[718]:「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長者!此偈有何義?」

質多羅長者言:「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耶?」答言:「如是。」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言:「尊者!須臾默然,我當思惟此義。」須臾默然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言:「青者,謂戒也。白覆,謂解脫也。一輻者,身念也。轉者,轉出也。車者,止觀也。離結者,有三種結,謂貪、恚、癡。彼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滅已知,已斷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於未來不起法。觀察者,謂見也。來者,人也。斷流者,愛流於生死。彼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不縛者,謂三縛:貪欲縛、瞋恚縛、愚癡縛。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是故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 

    此世尊所說偈,我已分別也。

那伽達多問質多羅長者言:「此義汝先聞耶?」答言:「不聞。」尊者那伽達多言:「長者!汝得善利,於此甚深佛法,賢聖慧眼得入。」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43    567   質多羅長者經(2)[71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精舍,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質多羅長者詣尊者那伽達多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有無量心三昧[720]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

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為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

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後當答。」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三昧,是名為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謂貪者是有量,恚癡者是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有法,一義、種種味。」

尊者那伽達多問言:「云何長者!此義汝先所聞耶?」答言:「尊者!不聞。」

復告長者:「汝得大利,於甚深佛法,現慧眼得入。」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44    568    迦摩比丘經[72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已,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復問:「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722]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故覺觀名為口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復問:「尊者!有幾法,若人捨身時,彼身屍臥地,棄於丘塚間,無心如木石?」答言:「長者!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捨,彼身棄塚間,無心如木石。」

復問:「尊者!若死,或入滅盡正受,有差別否?」

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723],身口意行滅[724],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是命終與入滅盡定差別之相。」

復問:「尊者!云何入滅盡定?」答言:「長者!入滅盡定,不言:『我入滅盡定,我當入滅盡定。』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復問:「尊者!入滅盡定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入滅盡定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復問:「尊者!云何為出滅盡定?」

答言:「長者!出滅盡定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滅盡定,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從盡定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復問:「尊者!入滅盡定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725]?」答言:「長者!入滅盡定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復問:「尊者!住滅盡定時,為觸幾觸?」

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

復問:「尊者!入滅盡定時,為作幾法?」

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盡定者,作於二法,止觀。」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45    569  梨犀達多比丘經(1)[72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於一面坐。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質多羅長者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請諸上座言:「唯願諸尊受我薄食!」時,諸上座默然受請。時,彼長者知諸上座默然受請已,禮足而去,還歸自家,辦種種飲食,敷床座,晨朝遣使白:「時到。」時,諸上座著衣持鉢,至長者舍,就座而坐,長者稽首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所謂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時,諸上座默然而住,如是再三。爾時,尊者梨犀達多,眾中下坐,白諸上座比丘言:「諸尊!我欲答彼長者所問。」

諸上座答言:「可!」

    長者質多羅即問言:「尊者!所謂種種界,何等種種界?」梨犀達多答言:「長者!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耳界異、聲界異、耳識界異;鼻界異、香界異、鼻識界異;舌界異、味界異、舌識界異;身界異、觸界異、身識界異;意界異、法界異、意識界異。如是長者!是名種種界。」

爾時,質多羅長者以種種淨美飲食供養,眾僧食已,澡嗽,洗鉢訖。質多羅長者敷一卑床,於上座前坐聽法,爾時,上座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時,諸上座於路中語梨犀達多:「善哉!梨犀達多比丘!汝真辯捷,知事而說,若於餘時,汝應常如此應時說。」諸上座聞梨犀達多所說,歡喜奉行。

 

1646    570   梨犀達多比丘經(2)[72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諸上座言:「諸世間所見,或說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云何尊者!此諸異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時,諸上座默然不答,如是三問,亦三默然。時,有一下座比丘[728]名梨犀達多,白諸上座言:「我欲答彼長者所問。」

諸上座言:「善!能答者答。」

時,長者即問梨犀達多:「尊者!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

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

復問:「尊者!云何為身見?」

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見識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

復問:「尊者!云何得無此身見?」

答言:「長者!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

復問:「尊者!汝父何名?於何所生?」

答言:「長者!我生於後方長者家。」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梨犀達多:「我及尊者二父,本是善知識。」梨犀達多答言:「如是,長者!」

質多羅長者語梨犀達多言:「尊者!若能住此菴羅林中,我盡形壽供養衣服飲食、隨病湯藥。」[729] 尊者梨犀達多默然受請。時,尊者梨犀達多受質多羅長者請,供養障礙故,久不詣世尊所。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質多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47    571   摩訶迦比丘經[73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諸上座比丘言:「唯願諸尊於牛牧中[731]受我請食!」時,諸上座默然受請。質多羅長者知諸上座默然受請已,即自還家,星夜備具種種飲食,晨朝敷座,遣使白諸上座:「時到。」

諸上座著衣持鉢,至牛牧中質多羅長者舍,就座而坐。時,質多羅長者自手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洗鉢,澡嗽畢,質多羅長者敷一卑床,於上座前坐聽法。時,諸上座為長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質多羅長者亦隨後去。諸上座食諸酥酪蜜飽滿,於春後月熱時,行路悶極。爾時,有一下座比丘名摩訶迦,白諸上座:「今日大熱,我欲起雲雨微風,可否?」

諸上座答言:「汝能爾者,佳!」

時,摩訶迦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應時雲起,細雨微下,涼風亹亹[732],從四方來。至精舍門,尊者摩訶迦語諸上座言:「所作可止?」答言:「可止。」

時,尊者摩訶迦即止神通,還於自房,時,質多羅長者作是念:「最下座比丘能有此大神通力,況復中座及與上座!」即禮諸上座比丘足,隨摩訶迦比丘至所住房,禮尊者摩訶迦足,退坐一面,白言:「尊者!我欲得見尊過人法[733],神足現化!」

尊者摩訶迦言:「長者!勿見恐怖!」如是三請,亦三不許,長者復重請:「願見尊者神通變化!」

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汝且出外,取乾草木積聚已,以一張[734]覆上。」質多羅長者即如其教,出外聚薪成積,來白尊者摩訶迦:「薪積已成,以氈覆上。」

時,尊者摩訶迦即入火光三昧[735],於戶鉤孔中出火焰光,燒其積薪都盡,唯白氈不燃,語長者言:「汝今見否?」答言:「已見,尊者!實為奇特!」

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長者!此及餘功德,一切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道品法。」

質多羅長者白尊者摩訶迦:「願常住此林中,我當盡壽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尊者摩訶迦有行因緣,故不受其請。質多羅長者聞說法已,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尊者摩訶迦不欲令供養障礙[736]故,即從座起去,遂不復還。

 

1648    572       繫經[73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爾時,眾多上座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議:「諸尊!於意云何?謂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時,質多羅長者行有所營,便過精舍,見諸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

諸上座答言:「長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論:為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為法繫意耶?」

長者問言:「諸尊者!於此義云何記說?」

諸上座言:「於長者意云何?」

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我意,謂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中間有欲貪者,隨彼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駕以軛鞅有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否?」[738]

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

「如是尊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其中間,欲貪是其繫也。」時,質多羅長者,聞諸上座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649    573   阿耆毘外道經[73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林中。時,有阿耆毘外道是質多羅長者先人親厚,來詣質多羅長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質多羅長者問阿耆毘外道:「汝出家幾時?」答言:「長者!我出家已二十餘年。」

質多羅長者問言:「汝出家過二十年,為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否?」答言:「長者!雖出家過二十年,不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唯有裸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於土中。」

質多羅長者言:「此非法律,此是惡知,非出要道,非日等覺,非讚歎處,不可依止,唐名出家,過二十年,裸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灰土中。」

   阿耆毘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作弟子,於今幾時?」質多羅長者答言:「我為世尊弟子,過二十年。」

復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弟子過二十年,復得過人法,勝究竟知見否?」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今當知!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復增於丘塚,不復起於血氣。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生此世。」如是說時,阿者毘迦悲歎涕淚,以衣拭面,謂質多羅長者言:「我今當作何計?」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若能於正法律出家者,我當給汝衣鉢供身之具。」阿耆毘迦須臾思惟已,語質多羅長者言:「我今隨喜,示我所作。」

時質多羅長者,將彼阿耆毘迦往詣諸上座所,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比丘言:「尊者!此阿耆毘迦是我先人親厚,今求出家作比丘,願諸上座度令出家,我當供給衣鉢眾具。」諸上座即令出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精進學道,淨修梵行,得阿羅漢。

 

1650    574      尼乾經[74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時,有尼揵若提子與五百眷屬,詣菴羅林中,欲誘質多羅長者以為弟子。質多羅長者聞尼揵若提子,將五百眷屬,來詣菴羅林中,欲誘我為弟子,聞已,即往詣其所,共相問訊畢,各於一面坐。

時,尼揵若提子語質多羅長者言:「汝信沙門瞿曇,得無尋無伺三昧耶?」

質多羅長者答言:「我不以信故來也。」

    尼揵若提子言:「長者!汝不諂不幻,質直,質直所生,長者若能息有尋有伺者,亦能以繩繫縛於風;若能息有尋有伺者,亦可以一把土斷恆水流。我於行住坐臥,智見常生。」

    質多羅長者問尼揵若提子:「為信在前耶?為智在前耶?信之與智,何者為先?何者為勝?」

尼揵若提子答言:「信應在前,然後有智,信智相比,智則為勝。」

質多羅長者語尼揵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尋有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

尼揵若提子言:「汝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

質多羅長者言:「汝先言我不諂曲,不幻,質直,質直所生,云何今言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若汝前實者,後則虛;後實者,前則虛。汝先言我於行住坐臥,智見常生。汝於前後小事不知,云何知過人法,或知或見安樂住事?」

長者復問尼揵若提子:「有於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汝有此否?若無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云何能誘我而來至此菴羅林中、欲誘誑我?」於是,尼揵若提子息閉掉頭,反拱而出,不復還顧。

1651  575   質多羅長者病苦經[74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爾時,質多羅長者病苦,諸親圍繞,有諸天來詣長者所,語質多羅長者言:「長者!汝當發願得作轉輪王。」質多羅長者語諸天言:「若作轉輪王,彼無常、苦、空、無我。」

時,長者親屬語長者:「汝當繫念,汝當繫念。」

質多羅長者語親屬:「汝等何故教我繫念,繫念。」

彼親屬言:「汝作是言:『無常、苦、空、無我。』是故教汝繫念也。」

長者語諸親屬:「有諸天人來至我所,語我言:『汝當發願得作轉輪聖王,隨願得果。』我即答言:『彼轉輪王亦復無常、苦空、非我。』」

彼諸親屬語質多羅長者:「轉輪王有何福利,而彼諸天教汝願求?」長者答言:「轉輪王者,以正法治化,是故諸天見如是福利故,而來教我,為發願求。」

諸親屬言:「汝今用心,當如之何?」

長者答言:「諸親屬!我今作心,唯不復見胞胎受生,不增丘塚,不受血氣,如世尊五下分結[742],我不見有,我不自見一結不斷,若結不斷,則還生此世。」於是,長者即從床起,結跏趺坐,正念現前,而說偈言:

服食積所積,廣度於眾難,施上進福田,植斯五種力;以斯義所欲,俗人處於家,我悉得此利,已免於眾難。世間所聞習,遠離眾難事,生樂知稍難,隨順等正覺。供養持戒者,善修諸梵行,漏盡阿羅漢,及聲聞牟尼。如是超越見,於上諸勝處,常行士夫施,剋終獲大果。習行眾多施,施諸良福田,於此世命終,化生於天上。五欲具足滿,無量心悅樂;獲斯妙果報,以無慳吝故,在所處受生,未曾不歡喜。

質多羅長者說此偈已,尋即命終,生於煩天[743]。爾時,質多羅天子作是念:「我不應停此,當往閻浮提禮拜諸上座比丘。」如力士屈伸臂頃,以天神力至菴羅林中,放身天光,遍照菴羅林。時,有異比丘夜起出房,露地經行,見勝光明普照樹林,即說偈言:

是誰妙天色,住於虛空中,譬如純金山,閻浮檀[744]淨光?

質多羅天子說偈答言:

我是天人王,瞿曇名稱子,是菴羅林中,質多羅長者;以淨戒具足,繫念自寂靜,解脫身具足,智慧身亦然。我知法故來,仁者應當知:當於彼涅槃,此法法如是。

質多羅天子說此偈已,即沒不現。

 

 

 

如來所說誦第七[745]

卅四、羅陀相應[746]

 

1652  111        有流經[74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滅[748]?」

佛告羅陀:「善哉所問,當為汝說。所謂有流者,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色,愛樂讚歎、攝受染著,緣愛樂色故取,緣取故有,緣有故生,緣生故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如是純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有流。 

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故於色,不起愛樂讚歎、攝受染著;不愛樂讚歎、攝受染著,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如是純大苦聚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如來所說有流,有流滅。」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53    112      遍知經[74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遍知[750];受想行遍知。世尊!云何色遍知?受想行識遍知?」

佛告羅陀:「善哉所問!當為汝說。於色,憂悲惱苦盡,離欲、滅、息沒,是名色遍知。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息沒,是名受想行識遍知。」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54     113     斷苦經[75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尊者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尊者羅陀答言:「我為斷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復問:「汝為斷何等苦,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為斷色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為斷受想行識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時,諸外道出家聞尊者羅陀所說,心不喜,從座起,呵罵而去。爾時,尊者羅陀知諸外道出家去已,作是念:我向如是說,將毀謗世尊耶?如說說耶?如法說,法次法說耶?將不為他詰責、墮負處耶?

爾時,尊者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說,得無過耶?將不毀謗世尊耶?不為他人詰責、墮負處耶?如說說耶?如法說、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毀如來,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羅陀!色苦,為斷彼苦故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苦,為斷彼苦故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55    114      知苦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為何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曰:「我為知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時,諸外道聞羅陀所說,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晡時,羅陀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說,得無毀謗世尊耶?將不令他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非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毀如來,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色是苦,為知彼苦,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是苦,為知彼苦,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56    115      憂悲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為何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為於色,憂悲惱苦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為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爾時,眾多外道出家聞是已,心不喜,從座起,呵罵而去。

晡時,羅陀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得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來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非法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羅陀!色,憂悲惱苦,為斷彼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為斷彼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57    116    我我所經(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於色,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於受想行識,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諸外道出家聞是語,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得無毀謗世尊耶?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息沒;受想行識,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58    117     有漏障閡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於色,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息沒[752];受想行識,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時眾多外道出家聞是已,心不喜,從座起,呵罵而去。

爾時,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將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色,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息沒;受想行識,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59    118    盡貪恚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有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於色,起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於受想行識,起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諸外道聞是語已,心不喜,從座起,呵責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將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起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於受想行識,起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0    119     欲愛喜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言:「於色,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於受想行識,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時,諸外道聞是語已,心不喜,從座起,呵罵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上說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不謗如來耶?不令他人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

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訶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於受想行識,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息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1    120       魔經(1)[75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所作。諸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754]所作。」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復問羅陀:「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否?」

    答曰:「否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不見是我、我所,故於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2    121      死法經(1)[75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復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否?」答曰:「否也,世尊!」

佛告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3    122      眾生經[75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羅陀白佛言:「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 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757];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為眾生。」

佛告羅陀:「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758],令其消散。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則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4    123     愛喜貪經[7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心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染色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羅陀曰:「善哉!羅陀!能於佛前問如是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陀!當知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何等為有身?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有身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於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

云何有身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愛樂,無餘斷捨,吐盡、離欲,息沒,是名有身盡。

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有身,當知;有身集,當斷;有身滅,當證;有身滅道跡,當修。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有身,若知若斷;有身集,若知若斷;有身滅,若知若證;有身滅道跡若知若修已,羅陀!名斷愛離愛,轉結,正慢無間等[760],究竟苦邊。」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從座起,作禮而去。

世尊如是教授已,羅陀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染色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益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5    124       魔經(2)[7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比丘!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羅陀!於意云何?色為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否?」答曰:「否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羅陀!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6    125     魔所作經[76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魔所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羅陀:「於意云何?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復問:「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

佛告羅陀:「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否?」答曰:「否也,世尊!」

「是故羅陀!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厭故不樂;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7 

第三經亦如是,所異者,佛告羅陀:「多聞聖弟子於此五,觀察非我、非我所,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不取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68    126      死法經(2)[7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侍者比丘名曰羅陀,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當觀彼一切皆是死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餘如前說。

1669    127      斷法經(1)[76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70~1682

如是我觀察斷法,如是觀察滅法,觀察棄捨法,觀察無常法,觀察苦法,觀察空法,觀察非我法,觀察無常苦空、非我法,觀察病法,觀察癰法,觀察刺法,觀察殺法,觀察殺根本法,觀察病癰刺殺,殺根本法:如是諸經,皆如上說。

1683    128      斷法經(2)[76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觀察已,於色,欲貪斷,貪斷已,我說心善解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84~1696

    如是比,十四經亦如上說。(18~45經,與23「羅陀相應」第二品相近。)

 

1697    129      斷法經(3)[76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觀察斷法已,於色,欲貪斷,欲貪斷已,我說心善解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89~1702

如當斷,如是當知、當盡當吐、當息、當捨,亦復如是

1703    130    當求大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斷五受陰者,當求大師。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欲斷此五受陰,當求大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求大師,如是勝師者、順次師者、教誡者、勝教誡者、順次教誡者、通者、廣通者、圓通者、導者、廣導者、究竟導者、說者、廣說者、順次說者、正者、伴者、真知識者、親者、愍者、悲者、崇義者、安慰者、崇樂者、崇觸者、崇安慰者、欲者、精進者、方便者、勤者、勇猛者、固者、強者、堪能者、專者、心不退者、堅執持者、常習者、不放逸者、和合者、思量者、憶念者、覺者、知者、明者、慧者、受者、思惟者、梵行者、念處者、正勤者、如意足者、根者、力者、覺分者、道分者、止者、觀者、念身者、正憶念者,亦復如是[767]

 

1763    131     習於色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習於色者,隨魔自在,入於魔手,隨魔所欲,為魔所縛,不脫魔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若沙門婆羅門不習於色,如是沙門婆羅門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欲,解脫魔縛,解脫魔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764~1773

如習,如是習近者、習著者、味者、決定著者、止者、使者、往者、擇者、不捨者、不吐者,如是等沙門婆羅門隨魔自在,如上說。

 

1774    132     不習近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習近者,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欲,非魔縛所縛,解脫魔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習,乃至吐色,亦復如是。

 

          卅五、 ()見相應[768]

 

1785    133    何所有故經(1)[76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本際?」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繫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

著,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

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見聞覺知,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770],是名正慧。

    若有見言:有我、有世間、有此世、常恆、不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復有見:此非我,此非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771],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比丘!是名多聞聖弟子不復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772],作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786    134     狐疑斷經(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綸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苦狐疑斷,於滅道,狐疑斷,比丘!是名多聞聖弟子,不復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如是廣說,乃至作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787    135     狐疑斷經(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廣說,差別者:「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狐疑斷,於法僧、苦集滅道,狐疑斷,如是廣說,乃至作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788    136    是事有故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何所是事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知本際?」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是事起,於色繫著,於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是常耶?為非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令彼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是觀者,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見聞覺知,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見言:有我,有此世,有他世,有常有恆,不變易,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復有見:此非我,此非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狐疑斷,於法僧狐疑斷,比丘!是名不復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諸聖弟子皆悉決定向於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作苦後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789    137     狐疑斷經(3)

    第二經亦如是,差別者:「於苦集滅道狐疑斷。」

1790    138     狐疑斷經(4)

第三經亦如是,差別者:「於佛法僧狐疑斷,於苦集道,狐疑斷。」

1791    139     憂悲惱苦經(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何所著、何所見我,若未起憂悲惱苦令起,已起憂悲惱苦重令增廣?」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色有故色起,色繫著故於色見我,未起憂悲惱苦令起,已起憂悲惱苦令增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於意云何?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若未起憂悲惱苦令起,已起憂悲惱苦重令增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若復見聞覺知起求,隨憶[773]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見有我,有世間,有此世,有他世,常恆、不變易,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復有見:非此世我,非此世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狐疑斷,於法僧狐疑斷,比丘!是名多聞聖弟子不復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792    140     憂悲惱苦經(2)

次經亦如是,差別者:「苦集滅道,狐疑斷。」

1793    141     憂悲惱苦經(3)

   次經亦如是,差別者:「佛法僧、苦集滅道,狐疑斷。」

 

1794    142    我我所經(2)[77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未起我、我所、我慢、繫著使起;已起我、我所、我慢、繫著、使[775],重令增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795~1796 143~4  我我所經(3~4)

第二,第三經,亦復如上。

1797~1799 145     有漏障礙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若未起有漏、障礙燒然、憂悲惱苦生,已起有漏障礙、燒然、憂悲惱苦令增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00~1802   146   三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若三受於世間轉?」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03~1805  147   三苦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三苦[776]世間轉?」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06~1808  148   世八法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世八法[777]世間轉?」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09~1811 149    我勝經(1)[7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勝,我等,我卑?」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12~1814  150   我勝經(2)[77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勝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15~1817  151   我勝經(3)[78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勝我者,無等我者,無卑我者?」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18~1820  152  何所有故經(2)[7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恆、不變易法,如爾安住?」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21~1823  153   不二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如是我,彼一切不二[782]、不異不滅?」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24~1826   154  無施經[7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會、無說,無善趣惡趣業報,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眾生,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784],若此世他世,見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27~1829   155  無力經[7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30~1832  156  死後斷壞經[7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諸眾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根隨空轉,輿第五,四人持死人往塚間,乃至未燒可知,燒然已,骨白鴿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誑妄說,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33~1835  157  無因無緣經(1)[78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煩惱無因無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36~1838   158 無因無緣經(2)[78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清淨無因無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39~1841   159 無因無緣經(3)[7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無知無見、無因無緣?」時,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42~1844 160  無因無緣經(4)[7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智見無因無緣?[791]

時,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上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45~1847  161   七身經[79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謂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何等為七?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此七種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不轉不變,不相逼迫,若福若惡,若福惡;若苦若樂,若苦樂;若士梟士首,亦不逼迫。世間若命若身,七身間間容刀往返亦不害命,於彼無殺、無殺者;無繫、無繫者;無念、無念者;無教、無教者?」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48~1850 162    作教經[7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作、教作;斷、教斷;煑、教煑;殺、教殺害眾生;盜他財,行邪婬,知言妄語,飲酒穿牆,斷鎖偷奪,復害村害城,害人民;以極利劍輪,[794]割斫截,作大肉聚,作如是學。彼非惡因緣,亦非招惡,於恆水南殺害而去,恆水北作大會而來,彼非因緣福惡,亦非招福惡;惠施調伏,護持,行利,同利,於此所作,亦非作福?」[795]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51~1853 163  十四百千生門經[79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797]:於此十四百千生門、六十千六百五業、三業、二業、一業、半業[798]六十二道跡[799]六十二內劫[800]百二十泥黎、百三十根、三十六貪界、四十九千龍家、四十九千金翅鳥家、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家、七想劫[801]七無想劫[802]七阿修羅、七毘舍遮[803]七天、七人、七百[804]七夢、七百夢、七嶮、七百嶮、七覺[805]七百覺、六生[806]十增進、八大士地[807]。於此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究竟苦邊?

彼無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我常持戒,受諸苦行,修諸梵行,不熟業者令熟,已熟業者棄捨,進退不可知。此苦樂常住,生死定量。譬如縷丸擲著空中,漸漸來下,至地自住;如是八萬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復如是。」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54~1856   164  風不吹經[80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風不吹,火不燃,水不流,箭不射,懷妊不產,乳不搆,日月若出若沒,若明若闇不可知?」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57~1859  165   大梵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此大梵自在造作自然,為眾生父?」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60~1862  166  色是我經(1)[80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虛名;無色是我,餘則虛名;色非色是我,餘則虛名;非色非無色是我,餘則虛名。我有邊,餘則虛名;我無邊,餘則虛名;我有邊無邊,餘則虛名;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虛名。一想、種種想、多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餘則虛名?」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63~1865   167 色是我經(2)[81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妄想;非色非非色是我,餘則妄想。我有邊,餘則妄想;我無邊,餘則妄想;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妄想。我一想、種種想、少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66~1868  168  世間常經[81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812]」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69~1871 169  世間我常等經[81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給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我常,世間我無常,世間我常無常,世間我非常非無常;我苦常,我苦無常,我苦常無常,我苦非常非無常;世間我自作,世間我他作,世間我自作他作,世間非自非他無因作;世間我苦自作,世間我苦他作,世間我苦自他作,世間我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72~1874 170  無五欲娛樂是涅槃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涅槃;若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第四禪,是第一義般涅槃?」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1875~1877  171  我正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粗四大色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復我欲界斷壞,死後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復我色界死後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得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我死後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卅六、斷知相應[814]

 

1878  172     無常法當斷經(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法無常者,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何法無常?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879  173     無常法當斷經(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過去無常法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云何過去無常法?過去色是無常法,過去欲是無常法,彼法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過去;如是未來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現在,亦如是[815]

1886    174     求大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斷無常法故,當求大師。云何是無常法?謂色是無常法,為斷彼法,當求大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當求大師,共八種經。

如大師;如是種種教[816]隨順、安、廣安、周普安;導、廣導、究竟導;說、廣說、隨順說;第二伴[817]真知識、同意、愍、悲、崇義、崇安慰、樂、崇觸、崇安隱、欲、精進、方便、廣方便、堪能方便、堅固、強健、勇猛身心、勇猛難伏、攝受常學、不放逸修、思惟、念、覺、知、明、慧、辯、思量、梵行、如意、念處、正懃、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憶念,一一八經,亦如上說。如斷義,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亦如是[818]

4806    175    火燒頭衣經(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819],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為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故勤求大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斷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如是八種救頭然譬經,如上廣說。

如求大師;如是求種種教,隨順教,如上廣說。如斷義,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滅義,沒義,亦復如是。   

 

8646    176    為斷無常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斷無常故,當隨[820]內身身觀住。何等法無常?謂色無常,為斷彼故,當隨順內身身觀住;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為斷彼故,當隨順內身身觀住。」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現在色、過去未來色、過去現在色、未來現在色、過去未來現在色無常,斷彼故,當隨身身觀住。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隨順內身身觀住八種,如是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內受受觀、外受受觀、內外受受觀;內心心觀、外心心觀、內外心心觀;內法法觀、外法法觀、內外法法觀住,一一八經,亦如上說。

如斷無常義,修四念處,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滅義、沒義,故隨順四念處,亦如上說。

 

9414    177    火燒頭衣經(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隨修內身身觀住。

云何為斷無常火故,隨順內身身觀住?謂色無常,為斷彼故隨修內身身觀住;受想行識無常,為斷彼故隨修內身身觀住。」如上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如內身身觀住八經;如是外身身觀八經,內外身身觀八經,如上說。

如身念處二十四經;如是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二十四經如上說。如當斷無常九十六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九十六經,亦如上說。

10182    178   火燒頭衣經(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已生惡不善法當斷,起欲方便,攝心令增長。斷何等無常法故,已生惡不善法令斷,起欲方便,攝心增進?謂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當斷故,已生惡不善法令斷,起欲方便,攝心增進。」如上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經;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亦如上說。

如已生惡不善法當斷故;如是末生惡不善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廣故,起欲、方便、攝心,增進八經,亦如上說。

如當斷無常三十二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三十二經,廣說如上。

 

10438    179   火燒頭衣經(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當斷何等法無常?謂當斷色無常,當斷受想行識無常,故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如經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亦如上說。如修欲定,如是精進定、意定、思惟定亦如是。如當斷三十二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三十二經,亦如上說。

10694   180    火燒頭衣經(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信根。斷何等無常法?謂當斷色無常,當斷受想行識無常,故修信根。」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如信根八經,如是修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八經,亦如上說。如當斷四十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四十經亦如上說。

11014   181    火燒頭衣經(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信力。斷何等無常故當修信力?謂斷色無常故,當修信力;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信力。」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亦如上說。

    如信力,如是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八經,亦如上說。如當斷四十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四十經,亦如上說。

 

11334   182    火燒頭衣經(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修念覺分。斷何等法無常故修念覺分?謂斷色無常當修念覺分;斷受想行識無常,當修念覺分。」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如上說。

如念覺分八經,如是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捨覺分、定覺分,一一八經,亦如上說。

如當斷五十六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五十六經,如上說。

 

11782    183   火燒頭衣經(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正見。斷何等無常火故當修正見?斷色無常故,當修正見;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正見。」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如正見八經,如是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一一八經,亦如上說。如當斷六十四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六十四經,亦如上說。

12294   184    火燒頭衣經(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苦集滅道。斷何等無常法故當修苦集滅道?謂斷色無常故,當修苦集滅道;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苦集滅道。」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苦集滅道八經,如是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821] ,一一八經,亦如上說。如當斷三十二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三十二經,亦如上說。

12550   185    火燒頭衣經(1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無貪法句。斷何等法無常故當修無貪法句?謂當斷色無常故,當修無貪法句;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無貪法句。」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如當修無貪法句八經,如是無恚無癡[822]諸句正句法句,一一八經,如上說。

 

10697~12574~12741

    如當斷二十四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二十四經,亦如上說。

 

12742   186    火燒頭衣經(1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止。斷何等法無常故當修止?謂斷色無常故當修止,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止。」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如修止八經,如是修觀八經,亦如上說。如當斷十六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十六經,亦如上說。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正觀者,於色生厭,受想行識生厭,厭已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動搖、旋轉、尫瘵[823]破壞、飄疾、朽敗、危頓、不恆、不安、變易、惱苦、災患、魔邪、魔勢、魔器,如沫、如泡、如芭蕉、如幻。微劣、貪嗜、殺摽、刀劍、疾妒、相殘、損減、衰耗、繫縛、搥打、惡瘡、癱疽、利刺、煩惱、謫罰、陰蓋、過患、處愁、慼、惡知識,苦、空、非我、非我所,怨家連鏁,非義、非安慰,熱惱、無蔭、無洲、無覆、無依、無護,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憂悲法、惱苦法、無力法、羸劣法、不可欲法、誘引法、將養法、有苦法、有殺法、有惱法、有熱法、有相法、有吹法、有取法、深嶮法、難澀法、不正法、兇暴法、有貪法、有恚法、有癡法、不住法、燒然法、罣閡法、災法、集法、滅法、骨聚法、肉段法、執炬法、火坑法,如毒蛇、如夢、如假借、如樹果、如屠牛者、如殺人者、如朝露、如淹水、如駛流、如織縷、如輪水、如跳杖、如毒瓶、如毒身、如毒華、如毒果、煩惱動。

如是比丘,乃至「斷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當修止[824]。斷何等法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修止觀?謂斷色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故修止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72   187    成就一法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復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

    不成就,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能知色無常,能知受想行識無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成就不成就,如是知不知,親不親,明不明,識不識、察不察、量不量、覆不覆、種不種、掩不掩、映翳不映翳,亦如是。如是知,如是識解,受、求、辯、證,亦復如是。如貪,如是恚、癡、瞋、恨、呰、執、嫉、慳、幻、諂、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下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欲愛、瞋恚、睡眠、掉悔、疑、惽悴、蹁躚[825]、贔屓[826]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827]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

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828],不堪任滅色作證。何等為一法?所謂惱苦。以惱苦映翳,故不堪任於色滅盡作證,不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一法不映翳故,堪能於色滅盡作證,堪能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何等一法?謂惱苦。此一法不映翳故堪能於色滅盡作證,堪能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卅七、天相應[829]

 

兜率陀天、化樂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12874    861     兜率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75   862      化樂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八百歲,是化樂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化樂天壽八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76   863      他化自在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千六百歲,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六經[830],如是異比丘問六經,佛問諸比丘六經,亦如是說。

 

12889    864    第一禪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90    865     解脫經(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91    866   中般涅槃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不得解脫,以欲法念法,樂法故,取中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無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槃;若不如是,或以此欲法、念法、樂法功德,生大梵天中,或生梵輔天中,或生梵身天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92    867    第二禪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尋有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於此等法,心生厭離,怖畏防護,厭離防護已,於甘露法以自饒益。此則寂靜,此則勝妙,所謂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93    868     解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不解脫,而以彼法欲,法念法樂,取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取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彼以欲法、念法、樂法,生光音天;若不爾者,生無量光天;若不爾者,生少光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94    869    第三禪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貪喜,捨住,正念正知,覺身樂,聖人能說,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若不爾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若不爾者,以彼欲法、念法、樂法,生遍淨天;若不爾者,生無量淨天;若不爾者,生少淨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895   870      解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苦不樂,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若不如是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癱,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般涅槃[831];若不爾者,或生果實天[832];若不爾者,生福生天;若不爾者,生少福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四禪,如是四無色定,亦如是說。

 

12900  871      風雲天經[83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風雲天[834]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遊戲。如是念時,風雲則起。」如風雲天,如是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835],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佛說,如是異比丘問佛,佛問諸比丘,亦如是說。

 

12921   872    傘蓋覆燈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夜闇中,天時小雨,電光焰照,佛告阿難:「汝可以傘蓋覆燈持出。」尊者阿難即受教,以傘蓋覆燈,隨佛後行,至一處,世尊微笑,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不以無因緣而笑,不審世尊今日何因何緣而微笑?」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來不以無因緣而笑。汝今持傘蓋覆燈,隨我而行,我見梵天亦持傘蓋覆燈,隨拘鄰比丘後行;釋提桓因亦持傘蓋覆燈,隨摩訶迦葉後行;祑栗帝羅色吒羅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舍利弗後行;毘樓勒迦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大目揵連後行;毘樓匐叉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摩訶拘絺羅後行;毘沙門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摩訶劫賓那後行。」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卅八、修證相應[836]

 

12922    873    四種調伏經[83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善好調伏眾。何等為四?謂比丘調伏、比丘尼調伏、優婆塞調伏、優婆夷調伏,是名四種調伏眾。」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才辯無畏,多聞通達法,行法次法向,是則為善眾。比丘持淨戒,比丘尼多聞,優婆塞淨信,優婆夷亦然,是名為善眾,如日光自照,則善好僧,是則僧中好,是法令僧好,如日光自照。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調伏,如是辯、柔和、無畏、多聞、通達法、說法、法次法向、隨順法行,亦如是說。

12931    874    三種子經[83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子,何等為三?有隨生子,有勝生子,有下生子。何等為隨生子?謂父母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子亦隨學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隨生子。

何等為勝生子?若父母不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子則能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勝生子。

云何下生子?若父母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子不能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下生子。」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隨及生上,智父之所欲;生下非所須,以不紹繼故。為人法之子,當作優婆塞,於佛法僧寶,勤修清淨心,雲除月光顯,光榮眷屬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五戒,如是信、戒、聞、施、慧經,亦如是說。

 

12933    875    四正勤經(1)[83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勤[840],何等為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三者隨護勤,四者修勤。」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34    876    四正勤經(2)[84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勤,何等為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三者隨護勤,四者修勤。」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及律儀,隨護與修習,如此四正斷,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35    877    四正勤經(3)[84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勤,何等為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三者隨護勤,四者修勤。云何為斷勤?謂比丘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斷勤。

云何律儀勤?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勤。

云何隨護勤?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勤。云何修勤?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勤。」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36    878    四正勤經(4)[8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勤,何等為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三者隨護勤,四者修勤。

云何為斷勤?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斷勤。

云何律儀勤?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勤。

云何隨護勤?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勤。

云何修勤?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勤。」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勤及律儀,隨護與修習,如此四正勤,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37    879    四正勤經(5)[84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勤,何等為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三者隨護勤,四者修勤。

云何斷勤?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勤。

云何律儀勤?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勤。云何隨護勤?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勤。云何修勤?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勤。」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勤律儀勤、隨護修習勤,此四種正勤,正覺之所說。比丘勤方便,得盡於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四念處,如是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道、四法句、觀修習,亦如是說。  

 

12947    880    不放逸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衙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作世間建立,彼一切皆依於地。如是比丘修習禪法,一切皆依不放逸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比丘不放逸者,能修四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48    881    斷貪等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能斷貪欲,瞋恚愚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斷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欲究竟[845],瞋恚愚癡究竟,出要遠離涅槃,亦如是說。

 

12954    882   不放逸根本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黑沉水香是眾香之上,如是種種善法,不放逸最為其上。譬如堅固之香,赤栴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水陸諸華,優鉢羅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根本,乃至涅槃。譬如陸地生華,摩利沙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乃至涅槃。

譬如比丘!一切畜生跡中,象跡為上;如是一切諸善法,不放逸最為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畜生,獅子為第一,所謂畜生主;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屋舍堂閣,以棟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譬如一閻浮果,唯得閻浮名者,果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譬如一切俱毘陀羅樹,薩婆耶旨羅俱毘陀羅樹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山,以須彌山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金,以閻浮提金[846]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衣中,伽尸[847]細氈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眾鳥,以金翅鳥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諸王,轉輪聖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天王,四大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三十三天,以帝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焰摩天中,以宿焰摩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兜率陀天,以兜率陀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化樂天,以善化樂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他化自在天,以善他化自在天子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梵天,大梵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閻浮提一切眾流,皆順趣大海,大海者最為第一,以容受故;如是一切善法,皆順趣不放逸海,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雨滴皆歸大海;如是一切善法,皆順趣不放逸海,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薩羅,阿耨大薩羅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閻浮提一切河,四大河為第一,謂恆河、新頭、博叉、司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眾星光明,月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諸大身眾生,羅睺羅阿修羅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諸受五欲者,頂生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欲界諸神力,天魔波旬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眾生,無足、兩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無想,如來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所有諸法,有為無為,離貪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諸法眾,如來眾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所有諸界苦行、梵行,聖界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55    883    四種禪經[84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禪:[849]有禪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禪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禪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禪非三昧善、非正受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有禪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有禪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禪非住三昧善、亦非住正受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起[850]善、非正受起善,有禪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有禪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有禪非三昧起善、亦非正受起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時善、非正受時善,有禪正受時善、非三昧時善,有禪三昧時善、亦正受時善,有禪非三昧時善、亦非正受時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處善、非正受處善,有禪正受處善、非三昧處善,有禪三昧處善、亦正受處善,有禪非三昧處善、亦非正受處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迎善、非正受迎善,有禪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有禪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有禪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念善、非正受念善,有禪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有禪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有禪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念不念善、非正受念不念善,有禪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有禪三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有禪非三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來善、非正受來善,有禪正受來善、非三昧來善,有禪三昧來善、亦正受來善,有禪非三昧來善、亦非正受來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惡善、非正受惡善,有禪正受惡善、非三昧惡善,有禪三昧惡善、亦正受惡善,有禪非三昧惡善、亦非正受惡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有禪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有禪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有禪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止善、非正受止善,有禪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有禪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有禪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舉善、非正受舉善;有禪正受舉善、非三昧舉善;有禪三昧舉善、亦正受舉善;有禪非三昧舉善、亦非正受舉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捨善、非正受捨善;有禪正受捨善、非三昧捨善;有禪三昧捨善、亦正受捨善;有禪非三昧捨善、亦非正受捨善。」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56    884   無學三明經(1)[85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三明,何等為三?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察知宿命,見天惡趣生,生死諸漏盡,是則牟尼明。其心得解脫,一切諸貪愛,三悉通達,故說為三明。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57    885   無學三明經(2)[85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云何無學宿命智證通?謂聖弟子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成壞,我及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受分齊[853];我及眾生於此處死,餘處生;於餘處死,此處生,有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受,種種宿命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證明。

云何生死智證明?謂聖弟子淨天眼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向於惡趣,隨業受生,如實知。如此眾生,身惡行成就,口惡行成就,意惡行成就,謗聖人,邪見,受邪法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惡趣泥犁中。此眾生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謗毀聖人,正見成就,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人中,是名生死智證明。

云何漏盡智證明?謂聖弟子,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漏盡智證明。」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察知宿命,見天惡趣生,生死諸漏盡,是則牟尼明。知心得解脫,一切諸貪愛,三處悉通達,故說為三明。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958    886     三明經[8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而作是說:「此則婆羅門三明,此則婆羅門三明。」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言:「云何名為婆羅門三明?」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婆羅門父母具相,無諸瑕穢;父母七世相承,無諸譏論,世世相承,常為師長,辯才具足;誦諸經典,物類名字,萬物差品,字類分合,歷世本末,此五種記悉皆通達,容色端正,瞿曇!是名婆羅門三明。」[855]

佛告婆羅門:「我不以名字言說為三明也。賢聖法門[856]實三明,謂賢聖知見,賢聖法律,真實三明。」

    婆羅門白佛:「云何瞿曇!賢聖知見,賢聖法律所說三明?」

佛告婆羅門:「有三種無學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明、無學生死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如上經廣說。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法無常,持戒寂靜禪,知一切宿命,已生天惡趣,得斷生漏盡,是為牟尼通。悉知心解脫,一切貪恚癡,我說是三明,非言語所說。

    婆羅門!是為聖法律所說三明。」

    婆羅門白佛:「瞿曇!是真三明。」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2959    887      信經(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名信。」

佛告婆羅門:「所謂信者,信增上,、聞、施、慧增上,是則為信,非名字是信也。」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2960    888     增益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名增益。」

佛告婆羅門:「所謂增益者,信增益,戒、聞、施、慧增益,是為增益,非名字為增益也。」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2961    889     等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問訊安否,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名等起。」

佛告婆羅門:「夫等起者,謂起於信,起戒、聞、施、慧,是為等起,非名字為等起也。」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2962    890    無為法經[85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無為法及無為道跡。諦聽!善思!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858]。云何為無為道跡?謂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無為道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無為,如是2難見、3不動、4不屈、5不死、6無漏、7覆蔭、8洲渚、9濟渡、10依止、11擁護、12不流轉、13離熾焰、14離燒然、15流通、16清涼、17微妙、18安隱、19無病、20無所有、21涅槃亦如是說。

 

12983    891     湖池經[8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湖池,廣長五十由旬,深亦如是。若有士夫,以一毛端,滴彼湖水,云何比丘?彼湖水為多,為士夫毛端一滴水多?」

比丘白佛:「世尊!士夫毛端水尟少耳,湖水無量千萬億倍,不得為比。」

佛告比丘:「具足見真諦,正見具足世尊弟子,見真諦果,正無間等。彼於爾時,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所斷諸苦甚多無量,如大湖水,所餘之苦,如毛端滴水。」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毛端滴水,如是草籌之端滴水,亦如是。如湖池水,如是薩羅多吒伽、恆水、耶扶那、薩羅臾伊羅跋提、摩醯大海,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卅九、入界陰相應[860]

 

12992    892    六內處等經[8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云何為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超身離生[862],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863]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終要得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謂身見、戒禁取、疑,是名須陀洹決定不墮惡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界身、五陰亦如上說。

 

13002    893   五種種子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生,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壞種子、種種子。此諸種子,不斷不破,不腐不傷,不穿,堅固,得地界不得水界,彼諸種子不得生長增廣;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諸種子不得生長增廣,要得地界、水界,彼諸種子得生長增廣。

如是行業,煩惱有愛、見、慢、無明而生行,若有業而無煩惱、愛、見、無明者,行則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行,如是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如是說。

 

13013   894     如實知經[86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我於世間及世間集,不如知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為解脫,為出為離,離顛倒想,亦不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我於世間及世間集,如實知故,是故我於諸天世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眾生,為得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具足住,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世間、世間(如是)世間集、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跡,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道跡、世間滅道跡,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道跡、世間滅道跡、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022    895     三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愛,何等為三?謂欲愛、色愛、無色愛。為斷此三愛,故當求大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求大師,如是次師、教師、廣導師、度師、廣度師、說師、廣說師、隨說師、阿闍梨、同伴、真知識、善友、哀愍、慈悲、欲義、欲安、欲樂、欲觸、欲通、欲者、精進者、方便者、出者、堅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攝者、學者、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憶念者、覺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識者、慧者、分別者、念處、正勤、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思惟求亦如是說[865]

 

13073    896    三有漏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有漏,何等為三?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為斷此三有漏故當求大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求大師,如是乃至求正思惟,亦如是說。

 

13124   897  羅盡諸有漏經[86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憶念,於其中間,盡諸有漏?」

佛告羅睺羅:「有內六入處,何等為六?謂眼入處,耳鼻舌身、意入處。此等諸法,正智觀察,盡諸有漏,正智心善解脫,是名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13134    898    眼已斷已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眼,欲貪斷,欲貪斷者,是名眼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13144    899     眼生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眼生、住、成就顯現,苦生,病住,老死顯現;如是乃至意,亦如是說。若眼滅、息沒,苦則滅,病則息,老死則沒,乃至意,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13154    900    眼味著經[86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眼味著者,則上煩惱[868]。生上煩惱者,於諸染污心不得離欲,彼障礙亦不得斷,乃至意入處,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13164    901  善法建立處經[86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世間所作,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依內六入處而得建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四十、不壞淨相應[870]

 

13174    902   如來最第一經[87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於一切如來最第一,乃至聖戒亦如是說。[872]

13175    903  離貪法最第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世間眾生所作,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法,有為無為,離貪欲法最為第一,如是廣說,乃至聖戒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76    904  聲聞眾最為第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世間眾生,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諸眾,如來聲聞眾最為第一,如是廣說,乃至聖戒。」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77    1121    釋氏經[87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時,有眾多釋氏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諸釋氏:「汝等諸瞿曇!於諸齋日神足月[874],受持齋戒,修功德否?」

諸釋氏白佛言:「世尊!我等於諸齋日,有時得受齋戒,有時不得;於神足月,有時齋戒,修諸功德,有時不得。」

佛告諸釋氏:「瞿曇!汝等不獲善利,汝等是憍慢者、煩惱人、憂悲人、惱苦人,何故於諸齋日,或得齋戒或不得?於神足月,或得齋戒作諸功德或不得?諸瞿曇!譬人求利,日日增長:一日一錢,二日兩錢,三日四錢,四日八錢,五日十六錢,六日三十二錢,如是士夫日常增長,八日九日,乃至一月,錢財轉增廣耶?」

長者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釋氏:「云何瞿曇!如是士夫錢財轉增,當得自然錢財增廣,復欲令我於十年中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寧得與否?」釋氏答言:「否也,世尊!」

佛告釋氏:「若得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喜樂,心樂多住禪定與否?」

釋氏答言:「否也,世尊!」

佛告釋氏:「且置年歲,寧得十月、九月、八月,乃至一月喜樂,心樂多住禪定與否?復置一月,寧得十日、九日八日乃至一日一夜喜樂,心樂禪定多住與否?」釋氏答言:「否也,世尊!」

佛告釋氏:「我今語汝:我聲聞中有直心者,不諂不幻,我於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緣,彼人則能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斯有是處。復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日暮教化,至其明旦,能令勝進,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勝進,以是因緣,得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彼士夫先得須陀洹故。」

釋氏白佛:「善哉!世尊!我從今日,於諸齋日當修齋戒,乃至八支;於神足月,受持齋戒,隨力惠施,修諸功德。」佛告釋氏:「善哉!瞿曇!為真實要。」佛說此經已,時諸釋種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178    1122    疾病經[87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釋氏集論議堂,作如是論議:有釋氏語釋氏難提:「我有時得詣如來恭敬供養,有時不得;有時得親近供養知識比丘,有時不得。又復不知有諸智慧優婆塞,有餘智慧優婆塞、智慧優婆夷,疾病困苦,復云何教化教誡說法?今當共往詣世尊所,問如此義,如世尊教,當受奉行。」

爾時,難提與諸釋氏俱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釋氏集論議堂,作如是論議:有諸釋氏語我言:『難提!我等或時見如來恭敬供養,或時不見;或時往見諸知識比丘親近供養,或時不得,如是廣說,乃至如佛所教誡,當受奉行。』我等今日請問世尊:若智慧優婆塞,有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云何教化教誡說法?」

佛告難提:「若有智慧優婆塞,當詣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種蘇息處而教授之言:『仁者!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以是三種蘇息處而教授已,當復問言:『汝顧戀父母否?』彼若有顧戀父母者,當教令捨,當語彼言:『汝顧戀父母得活者可顧戀耳,既不由顧戀而得活,何用顧戀為?』

彼若言:不顧戀父母者,當歎善隨喜。當復問言:『汝於妻子、奴僕、錢財諸物,有顧念否?』若言顧念,當教令捨,如捨顧戀父母法。若言不顧念,歎善隨喜。當復問言:『汝於人間五欲顧念與否?』若言:顧念,當為說言:『人間五欲,惡露不淨,敗壞臭處,不如天上勝妙五欲。』教令捨離人間五欲,志願天上五欲。若復彼言:『心已遠離人間五欲,先已顧念天勝妙欲。』歎善隨喜。

復語彼言:『天上妙欲是無常苦空、變壞之法,諸天上有身勝天五欲。』若言:『已捨顧念天欲,顧念有身勝欲。』歎善隨喜。當復教言:『有身之欲亦復無常、變壞之法,有行滅,涅槃出離之樂,汝當捨離有身顧念,樂於涅槃寂滅之樂,為上為勝!』彼聖弟子已能捨離有身顧念,樂涅槃者,歎善隨喜。

如是難提!彼聖弟子,先後次第教誡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猶如比丘百歲壽命,解脫涅槃。」佛說此經已,釋氏難提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179 1123   釋氏菩提居士經[8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釋氏名曰菩提,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為世尊親屬。」

佛告菩提:「莫作是語:『我得善利,得為世尊親屬。』菩提!所謂善利者,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故菩提!當作是學:我當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說此經已,釋氏菩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180    1124    往生經[87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時,若彼諸天,先於佛不壞淨成就因緣往生者,皆大歡喜,歎言:『我以於佛不壞淨成就因緣,故來生此善趣天上,彼聖弟子今於佛不壞淨成就,以是因緣亦當復來生此善趣天中。』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81    112    須陀洹經(1)[8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82    1126   須陀洹經(2)[87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須陀洹分,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須陀洹分。」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83    1127    四法經[88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當知是須陀洹。」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不分別說,如是分別: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一一經如上說。

 

13191    1128    四果經(1)[8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92    1129    四果經(2)[88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是名須陀洹果。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是名斯陀含果。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何等為阿羅漢果?若彼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阿羅漢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193  1130    行住坐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經行處,如是住處,坐處,臥處,亦如是說。

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

13221    1131    四食經[8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四食於四大眾生,安立饒益攝受。何等為四?謂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如是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22    1132    潤澤經(1)[88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於佛不壞淨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於法不壞淨,於諸聞法可意愛念,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23    1133    潤澤經(2)[8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於佛不壞淨成就者,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若法若僧,若慳垢纏眾生所,心離慳垢眾,多住行解脫施,常施,樂於捨,等心行施;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24    1134    潤澤經(3)[8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彼聖弟子功德果報不可稱量,得爾所福,爾所果報。然彼多福墮大功德積聚數,如前五河譬經說,乃至說偈。」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25  1135    四十天子經[88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四十天子,極妙之色,夜過晨朝,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諸天子:「善哉!諸天子!汝等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時,有天子從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於佛不壞淨,緣此功德,身壞命終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法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僧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聖戒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生天上。」

時,四十天子各於佛前,自記說須陀洹果已,即沒不現。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天子、八百天子、十千天子、二十千天子、三十千天子、四十千天子、五十千天子、六十千天子、七十千天子、八十千天子,各於佛前自記說須陀洹果已,即沒不現。  

四十一、大迦葉相應[888]

 

13236  1136      月喻經[8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如月譬住,如新學[890],慚愧軟下,攝心斂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攝心斂形,難速前進[891]。如是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攝心斂形而入他家。迦葉比丘[892]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諸高慢,御心斂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御心斂形,正觀而進。」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比丘為何等像類應入他家?」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於他家,心不縛著貪樂,於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893];亦不自舉,亦不下人,如是像類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否?」比丘白佛:「否也,世尊!」

    佛告比丘:「比丘之法,當如是不著不縛、不染心而入他家。迦葉比丘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入他家,於他得利及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不自舉,不下人,其唯迦葉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復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與否?」

諸比丘白佛言:「否也,世尊!」

佛告比丘:「其唯迦葉比丘,心當如是,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入於他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像類比丘應清淨說法?」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作如是心為人說法:何等人於我起淨信心為本已,當得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如是說者,名不清淨說法。

若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此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眾生聞正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欲令正法久住[894]心而為人說,是名清淨說法。

唯迦葉比丘有如是清淨心為人說法,以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如是說法,於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為人說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37    1137    施與經[89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彼當施我,莫令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以如是心而至他家,若他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則屈辱,以是因緣,其心退沒,自生障閡。

若復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出家之人猝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作如是念而至他家,若彼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不屈辱,亦不退沒,不生障礙。

唯迦葉比丘作如是念而入他家,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作如是念而入他家:出家人猝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乃至速施非緩施。」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38    1138    負勝經[89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時,尊者摩訶迦葉,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尊者摩訶迦葉:「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比丘難可教授,或有比丘不忍聞說。」

佛告摩訶迦葉:「汝何因緣作如是說?」

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見有兩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難弟子;二名阿浮毘,是摩訶目揵連弟子。彼二人共諍多聞,各言:汝來!當共論議誰所知多、誰所知勝。」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以扇扇佛,語尊者摩訶迦葉言:「且止,尊者摩訶迦葉!且忍,尊者迦葉!此年少比丘,少智惡智。」

尊者摩訶迦葉語尊者阿難言:「汝且默然!莫令我於僧中問汝事。」時尊者阿難即默然住。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槃比丘、阿浮毘比丘所,作是言:大師語汝。」時,彼比丘即受教至槃比丘、阿浮毘比丘所,作是言:「大師語汝。」時,槃比丘、阿浮毘比丘答言:「奉教。」即俱往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實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

二比丘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等法,而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

二比丘白佛:「否也,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而自調伏,自止息,自求涅槃耶?」

二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汝愚癡人!應共諍論誰多、誰勝耶?」

    時二比丘前禮佛足,重白佛言:「悔過!世尊!悔過!善逝!我愚癡,不善不辯而共諍論。」

佛告二比丘:「實知罪悔過,愚癡,不善不辯而共諍論,今已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我今受汝,憐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於未來世,律儀戒生,終不退減。」時,二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39    1139    無信經[89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佛告迦葉:「汝當教授教誡諸比丘,為諸比丘說法,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

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今諸比丘難可為說法,若說法者,當有比丘不忍不喜。」

佛告迦葉:「汝見何等因緣而作是說?」

    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於諸善法無信敬心,若聞說法,彼則退沒。若惡智[898]人,於諸善法無精進、慚愧、智慧,聞說法者,彼則退沒。若人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身行傲暴,忿恨、失念、無定無智,聞說法者,彼則退沒。世尊!如是比諸惡人者,尚不能令心住善法,況復增進!當知是輩,隨其日夜,善法退減,不能增長。

    世尊!若有士夫,於諸善法,信心清淨,是則不退;於諸善法,精進、慚愧、智慧,是則不退。不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則不退。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忿不恨,定心正念、智慧,是則不退。如是人者,於諸善法日夜增長,況復心住!此人日夜常求勝進,終不退減。」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於諸善法無信心者,是則退減。亦如迦葉次第廣說。」時,尊者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40    1140   佛為根本經[8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

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今諸比丘難可為說法,教誡教授。有諸比丘,聞所說法,不忍不喜。」

佛告摩訶迦葉:「汝何因緣作如是說?」

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法根、法眼法依[900],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昔日,阿蘭若比丘於阿蘭若比丘所,歎說阿蘭若法[901];於乞食比丘所,歎說乞食功德;於糞掃衣比丘所,歎說糞掃衣功德;若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智慧,漏盡,身作証比丘所,隨其所行,讚歎稱說。

迦葉!若於阿蘭若所,歎說阿蘭若法,乃至漏盡比丘所,歎說漏盡身作證。若見其人,悉共語言,隨宜慰善來[902]者:『汝名何等?為誰弟子?』讓座令坐,歎其賢善,如其像類,有沙門義,有沙門欲,如是讚嘆時,若彼同住同遊者,則便決定隨順彼行,不久亦當同其所見,同其所欲。」

佛告迦葉:「若是年少比丘見彼阿蘭若比丘來,讚歎阿蘭若法,乃至漏盡身作證。彼年少比丘應起出迎,恭敬禮拜問訊,乃至彼同住者,不久當得自義饒益,如是恭敬者,長夜當得安樂饒益。」

佛告迦葉:「今日,比丘見彼來者知見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者,與共言語,恭敬問訊,歎言善來:『汝名何等?為誰弟子?』歎其福德,能感大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若與尊者相習近者,亦當豐足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若復年少比丘見彼來者大智大德,能感大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者,疾起出迎,恭敬問訊,歎言善來,大智大德,能感大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迦葉!如是年少比丘,長夜當得非義、不饒益苦。如是迦葉!斯等比丘,為沙門患,為梵行溺,為大映障,惡不善法,煩惱之患,重受諸有,熾然生死,未來苦報,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是故迦葉!當如是學:為阿蘭若,於阿蘭若所稱譽讚歎。糞掃衣,乞食,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正智漏盡,身作證者,稱譽讚歎,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尊者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41    1141    極老經(1)[90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糞掃衣重,我衣輕好,汝今可住僧中,著居士壞色輕衣。」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已長夜習阿蘭若,讚歎阿蘭若、糞掃衣、乞食。[904]

佛告迦葉:「汝觀幾種義,習阿蘭若,讚歎阿蘭若;著糞掃衣、乞食,讚歎糞掃衣、乞食法?」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觀二種義:現法得安樂住義,復為未來眾生而作大明。未來世眾生當如是念:過去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純熟,為世尊所歎,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彼於長夜習阿蘭若,讚歎阿蘭若;著糞掃衣、乞食,讚歎糞掃衣、乞食法。諸有聞者,淨心隨喜,長夜皆得安樂饒益。」

佛告迦葉:「善哉!迦葉!汝則長夜多所饒益,安樂眾生,哀愍世間,安樂天人。」

佛告迦葉:「若有毀訾頭陀法者,則毀訾我;若有稱歎頭陀法者,則稱歎我。所以者何?頭陀法者,我所長夜稱譽讚歎。是故迦葉!習阿蘭若者,當稱歎阿蘭若;著糞掃衣、乞食者,當稱歎糞掃衣、乞食法。」佛說此經已,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42    1142    極老經(2)[90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久住舍衛國阿蘭若床坐處,長鬚髮,著弊衲衣,來詣佛所,爾時,世尊無數大眾圍繞說法。時,諸比丘見摩訶迦葉從遠而來,見已,於尊者摩訶迦葉所,起輕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粗陋,無有儀容而來,衣服佯佯而來?」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善來迦葉!於此半座。我今竟不知誰先出家,汝耶?我耶?」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豎,並相謂言:「奇哉!尊者摩訶迦葉,大德大力,大師弟子,請以半座。」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師,我是弟子。」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我為大師,汝是弟子,汝今且坐,隨其所安。」尊者摩訶迦葉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復欲警悟諸比丘,復以尊者摩訶迦葉同己所得殊勝廣大功德,為現眾故告諸比丘:「我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初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訶迦葉亦復如我,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欲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訶迦葉亦復如是,乃至第四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我隨所欲,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爾時,世尊於無量大眾中,稱歎摩訶迦葉同己廣大勝妙功德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43    1143    此時經[90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住耆闍崛山。時,尊者阿難詣尊者摩訶迦葉所,語尊者摩訶迦葉言:「今可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尊者摩訶迦葉默然而許,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

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日時太早,可共暫過比丘尼精舍。」即便往過,時,諸比丘尼遙見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從遠而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坐。時,諸比丘尼禮尊者摩訶迦葉、阿難足已,退坐一面。尊者摩訶迦葉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悅,說如是惡言:「云何阿闍梨摩訶迦葉,於阿闍梨阿鞞提訶牟尼前,為比丘尼說法?譬如販針兒於針師家賣,阿闍梨摩訶迦葉亦復如是,於阿闍梨阿難鞞提訶牟尼[907]前,為諸比丘尼說法。」

尊者摩訶迦葉聞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悅,口說惡言,聞已,語尊者阿難:「汝看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悅,口說惡言。云何阿難,我是販針兒,汝是針師,於汝前賣耶?」

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且止,當忍!此愚癡老嫗,智慧薄少,不曾修習故。」

「阿難!汝豈聞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見,於大眾中說月譬經,教誡教授,比丘當如月譬住,當如新學,如是廣說。為說阿難如月譬住,當如新學耶?」

阿難答言:「否也,尊者摩訶迦葉!」

「阿難!汝聞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言:比丘當如月譬住,當如新學,其唯摩訶迦葉比丘?」

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訶迦葉!」

「阿難!汝曾為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於無量大眾中,請汝來坐耶?又復世尊以同己廣大之德,稱歎汝阿難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

答言:「否也,尊者摩訶迦葉!」

「如是阿難!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於無量大眾中,口自說言:『善來摩訶迦葉!請汝半座。』復於大眾中,以同己廣大功德,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摩訶迦葉耶?」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訶迦葉!」時,摩訶迦葉於比丘尼眾中,作師子吼已而去

 

13244    1144   僧眾減少經[908]

如是我聞:一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世尊涅槃未久,時世飢饉,乞食難得,時,尊者阿難與眾多年少比丘俱,不能善攝諸根,食不知量,不能初夜後夜精勤禪思,樂著睡眠,常求世利,人間遊行,至南天竺[909],有三十年少弟子捨戒還俗,餘多童子。時,尊者阿難於南山國土遊行,以少徒眾,還王舍城。時,尊者阿難舉衣鉢,洗足已,至尊者摩訶迦葉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摩訶迦葉問尊者阿難:「汝從何來?徒眾鮮少?」

阿難答言:「從南山國土人間遊行,年少比丘三十人捨戒還俗,徒眾損減,又今在者多是童子。」

尊者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有幾福利,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聽三人已上群食戒[910]?」

阿難答言:「為二事[911]故。何等為二?一者為貧小家,二者多諸惡人以為伴黨,相破壞故,莫令惡人於僧中住,而受眾名,映障大眾,別為二部,互相嫌諍。」

    尊者迦葉語阿難言:「汝知此義,如何於飢饉時,與眾多年少弟子,南山國土遊行,令三十人捨戒還俗,徒眾損減,餘者多是童子?阿難!汝徒眾消滅,汝是童子[912]!不知籌量。」

阿難答言:「云何尊者摩訶迦葉!我頭髮二色,猶言童子?」尊者摩訶迦葉言:「汝於飢饉世,與諸年少弟子人間遊行,致令三十弟子捨戒還俗,其餘在者復是童子,徒眾消減,不知籌量,而言宿士眾壞。阿難!眾極壞。阿難!汝是童子,不籌量故。」

低舍比丘尼[913],聞尊者摩訶迦葉以童子責尊者阿難毘提訶牟尼,聞已,不歡喜,作是惡言:「云何阿闍梨摩訶迦葉,本外道門[914]童子呵責阿梨阿難毘提訶牟尼,令童子名流行?」

尊者摩訶迦葉,以天耳聞低舍比丘尼心不歡喜,口出惡言,聞已,語尊者阿難:「汝看低舍比丘尼,心不歡喜,口說惡語,言:摩訶迦葉本外道門,而責阿梨阿難毘提訶牟尼,令童子名流行。」

尊者阿難答言:「且止,尊者摩訶迦葉!忍之!此愚癡老嫗,無自性智。」

尊者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我自出家都不知有異師,唯如來、應供、等正覺。我未出家時,常念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知在家荒務,多諸煩惱;出家空閑,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盡其形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915]。當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以百千金貴價之衣,段段割截為僧伽梨[916],若世間有阿羅漢者之當從出家。我出家已,於王舍城那羅聚落中間,多子塔所,遇值世尊,正身端坐,相好奇特,諸根寂靜,第一寂滅,猶如金山,我時見已,作是念:此是我師,此是世尊,此是阿羅漢,此是等正覺,我時一心合掌敬禮,白佛言:是我大師,我是弟子。』

佛告我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是弟子。迦葉!汝今成就如是真實淨心!所恭敬者,不知言知,不見言見,實非羅漢而言羅漢,非等正覺言是等正覺者,應當自然身碎七分。迦葉!我今知故言知,見故言見,真阿羅漢言阿羅漢,真等正覺言是等正覺。

迦葉!我今有因緣故為聲聞說法,非無因緣故,依、非無依,有神力、非無神力[917]。是故迦葉!若欲聞法,應如是學:若欲聞法,以義饒益,當一其心,恭敬尊重,專心側聽而作是念:我當正觀五陰生滅,六觸入處集起滅沒;於四念處,正念樂住;修七覺分八解脫[918]身作證。常念其身,未嘗斷絕,離無慚愧,於大師所及大德梵行,常住慚愧,如是應當學。』

爾時,世尊為我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我亦隨去,向於住處,我以百千價值衣,割截為僧伽梨,為座。爾時,世尊知我至心,處處下道,我即敷衣以為坐具,請佛令坐,世尊即坐,以手摩衣,歎言:『迦葉!此衣輕細!此衣柔軟!』

我時白言:『如是,世尊!此衣輕細,此衣柔軟,唯願世尊受我此衣!』佛告迦葉:『汝當受我糞掃衣,我當受汝僧伽梨。』佛即授我糞掃衲衣,我即奉佛僧伽梨。如是漸漸教授[919],我八日之中,以學法受於乞食,至第九日,起於無學。

阿難!若有正問:『誰是世尊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付以法財,諸禪、解脫、三昧正受?』應答我是,是則正說。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當以灌頂住於王位,受王五欲,不苦方便,自然而得。我亦如是為佛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920]禪、解脫、三昧正受,不苦方便,自然而得。

譬如轉輪聖王寶象,高七八肘,一多羅葉能映障者,如是我所成就六神通智則可映障,若有於神通境界智證有疑惑者,我悉能為分別記說。於天耳、他心通、宿命智、生死智、漏盡作證智通有疑惑者,我悉能為分別記說,令得決定。」

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如是!如是!摩訶迦葉!如轉輪聖王寶象,高七八肘,欲以一多羅葉能映障者,如是尊者摩訶迦葉六神通智則可映障。若有於神通境界作證智,乃至漏盡作證智有疑惑者,尊者摩訶迦葉能為記說,令其決定。我於長夜敬信尊重尊者摩訶迦葉,以有如是大德神力故。」尊者摩訶迦葉說是語時,尊者阿難聞其所說,歡喜受持。

 

13245    905     外道經[92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住耆闍崛山中。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舍利弗言:「云何舍利弗!如來有後生死耶?」舍利弗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又問:「云何舍利弗?如來無後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又問:「舍利弗!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耶?」舍利弗答言:「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又問:「舍利弗!如來非有後生死,非無後生死耶?」舍利弗答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諸外道出家又問:「尊者舍利弗!云何所問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一切答言:『世尊說言,此是無記。』云何為上座,如愚如癡,不善不辯,如嬰兒無自性智?」作此語已,從座起去。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相去不遠,各坐樹下,晝日禪思。尊者舍利弗知諸外道出家去已,詣尊者摩訶迦葉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出家所論說事,具白尊者摩訶迦葉:「尊者摩訶迦葉!何因何緣、世尊不記說後有生死、後無生死、後有後無、非有非無生死耶?」

尊者摩訶迦葉語舍利弗言:「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為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為色。

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若說如來有後生死者,是則為受為想,為行為識,為動為慮,為虛為誑,為有為,為愛,乃至非有非無後有,亦如是說。

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是故說後有者不然;後無、後有無、後非有非無者不然。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緣,故有問世尊: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13246    906     法滅經[92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世尊先為諸聲聞少制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今多為聲聞制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

佛言:「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

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相似像法[923]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迦葉!有五因緣[924]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925]供養;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者,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迦葉!是名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

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者,大師所稱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

是故迦葉!當如是學: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者,大師所讚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佛說是經已,尊者摩訶迦葉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四十二、聚落主相應[926]

   

13247    907      動搖經[92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遮羅周羅那羅[928]聚落主,來詣佛所,面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古昔歌舞戲笑耆年宿士作如是說:『若伎兒於大眾中歌舞戲笑,作種種伎,令彼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身壞命終生歡喜天。』於此瞿曇法中,所說云何?」

佛告聚落主:「且止!莫問此義。」如是再三,猶請不已。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古昔此聚落眾生,不離貪欲,貪欲縛所縛;不離瞋恚,瞋恚縛所縛;不離愚癡,愚癡縛所縛,彼諸伎兒於大眾中,種種歌舞伎樂嬉戲,令彼眾人歡樂喜笑。聚落主!當彼人歡樂喜笑者,豈不增長貪恚癡縛耶?」

聚落主白佛言:「如是,瞿曇!」

「聚落主!譬如有人以繩反縛,有人長夜以惡心欲令此人非義饒益,不安不樂,數數以水澆所縛繩,此人被縛,豈不轉增急耶?」聚落主言:「如是,瞿曇!」

佛告聚落主:「古昔眾生亦復如是,不離貪欲瞋恚癡縛,緣彼嬉戲歡樂喜笑,更增其縛。」

聚落主言:「實爾,瞿曇!彼諸伎兒令眾生歡樂喜笑,轉增貪欲瞋恚癡縛,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善趣者,無有是處。」

佛告聚落主:「若言古昔伎兒,能令大眾歡樂喜笑[929],以是業緣生歡喜天者,是邪見,邪見者應生二趣:或地獄趣,或畜生趣。」說是語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悲泣流淚。

爾時,世尊告聚落主:「是故我先三問不答,言︰聚落主!且止,莫問此義。」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我不以瞿曇說故悲泣也。我自念:『昔來云何為彼愚癡、不辨不善諸伎兒輩所欺誑[930],言︰大眾中作諸伎樂,乃至生歡喜天。』我今定思:云何伎兒歌舞嬉戲生歡喜天?瞿曇!我從今日,捨彼伎兒惡不善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佛言:「善哉聚落主!此真實要。」

爾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頂禮佛足而去。[931]

13248    908     爭鬥經[93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戰鬥活聚落主[933]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古昔戰鬥活耆年宿士作是言:『若戰鬥活,身被重鎧,手執利器,將士先鋒,堪能方便摧伏怨敵;緣此業報[934]箭降伏天[935]。』於瞿曇法中,其義云何?」

佛告戰鬥活:「且止!莫問此義。」如是再三問,亦再三止之,猶問不已。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聚落主!於意云何?若戰鬥活,身被甲冑,為戰士先鋒,堪能方便摧伏怨敵,此人豈不先起傷害之心,欲攝縛、枷鎖、殺害於彼耶?」

聚落主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聚落主:「為戰鬥活有三種惡,若身或口,或意。以此三種惡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箭降伏天者,無有是處。若古昔戰鬥活耆年宿士作如是見,作如是說:若諸戰鬥活,身被甲冑,手執利器,命敵先登,堪能方便摧伏怨敵,以是因緣生箭降伏天者是邪見。邪見之人應生二處:或地獄趣,或畜生趣。」說是語時,彼聚落主悲泣流淚。

佛告聚落主:「以是義故,我先再三語汝:且止,不為汝說。」

聚落主白佛言:「我不以瞿曇語故悲泣。我念古昔諸戰鬥活耆年宿士,愚癡,不善不辨,長夜欺誑,作如是言:『若戰鬥活,身被甲胄,手執利器,命敵先登,乃至得生箭降伏天。』是故悲泣。我今定思:諸戰鬥活,惡業因緣,身壞命終生箭降伏天者,無有是處。瞿曇!我從今日捨諸惡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時戰鬥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49    909     調馬經[93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調馬聚落主,來詣佛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調馬聚落主:「調伏馬者,有幾種法?」

聚落主答言:「瞿曇!有三種法。何等為三?謂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柔軟剛強[937]。」

佛告聚落主:「若以三種法,馬猶不調,當如之何?」

聚落主言:「便當殺之。」聚落主白佛言:「瞿曇!無上調御丈夫者,當以幾種法調御丈夫?」

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者柔軟剛強。」

聚落主白佛:「瞿曇!若三種調御丈夫,猶不調者,當如之何?」佛言:「聚落主,三事調伏猶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

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法中,殺生者不淨;瞿曇法中不應殺,而今說言不調伏者亦當殺之?」

佛告聚落主:「如汝所言:『如來法中,殺生者不淨,如來不應有殺。』聚落主!然我以三種法調御丈夫,彼不調者,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聚落主!若如來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豈非殺耶?」

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若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真為殺也。是故我從今日,捨諸惡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佛說此經已,調馬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50    910     惡性經[93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兇惡聚落主[939]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不修何等法故於他生瞋恚?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940]

佛告聚落主:「不修正見,故於他生瞋,生瞋恚已,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不修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故於他生瞋,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941]

復問世尊:「修習何法,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942]名字?」

佛告聚落主:「修正見故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修習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故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

兇惡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此言。我不修正見,故於他生瞋,生瞋恚已,口說惡言,他為我作惡性名字。我不修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故於他生瞋,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我作惡性名字,是故我今當捨瞋恚、剛強、粗澀。」

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佛說此經已,兇惡聚落主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51    911     頂髻經[9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國王集諸大臣,共論議言:『云何沙門釋子比丘,自為受蓄金銀寶物,為淨耶?為不淨耶?』其中有言:『沙門釋子應受蓄金銀寶物。』又復有言:『不應自為受蓄金銀寶物。』世尊!彼言沙門釋子應受蓄金銀寶物者,為從佛聞、為自出意說?作是語者為隨順法、為不隨順?為真實說、為虛妄說?如是說者得不墮於呵責處耶?」

佛告聚落主:「此則妄說,非真實說,非是法說,非隨順說,墮呵責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自為受蓄金銀寶物者,不清淨,故若為己受蓄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

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沙門釋子受蓄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此真實說。世尊作是說者,增長勝妙;我亦作是說:沙門釋子不應受蓄金銀寶物。」

佛告聚落主:「若沙門釋子受蓄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悉應清淨。」摩尼珠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難:「若諸比丘依止迦蘭陀竹園住者,悉呼令集於食堂。」時,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蘭陀竹園比丘集於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時。」

爾時,世尊往詣食堂,大眾前坐,坐已,告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國王集諸大臣作如是論議:沙門釋子受蓄金銀寶物,為清淨否?其中有言清淨者,有言不清淨者。今問世尊:言清淨者,為從佛聞,為自妄說?』如上廣說。彼摩尼珠髻聚落主聞我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諸比丘!國王大臣共集論議,彼摩尼珠髻聚落主於大眾前師子吼說:『沙門釋種子不應受蓄金銀寶物。』諸比丘!汝等從今日,須木索木,須草索草,須車索車,須作人索作人,慎勿為己受取金銀種種寶物[94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52    912     王髮經[94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時,有王頂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王頂聚落主:「今者眾生依於二邊。何等為二?一者樂著凡夫五欲;二者自苦方便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有三種樂受欲樂,凡夫有三種自苦方便不正,非義饒益。

聚落主!何等為三種凡夫樂受欲樂?有受欲者非法濫取,不以安樂自供,不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知識,亦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世間第一受欲。

復次,聚落主!受欲樂者,以法非法濫取財物,以樂自供,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知識,而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第二受欲樂者。

復次,聚落主!有受欲樂者,以法求財,不以濫取,以樂自供,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知識,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第三受欲樂者。

聚落主!我不一向說受欲平等;我說受欲者其人卑下,我說受欲者是其中人,我說受欲者是其勝人。何等為卑下受欲者?謂非法濫取,乃至不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卑下受欲者。

何等為中人受欲?謂受欲者,以法非法而求財物,乃至不求未來生天,是名第二中人受欲。

何等為勝人受欲?謂彼以法求財,乃至未來生天,是名我說第三勝人受欲。

何等為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有一自苦枯槁活,初始犯戒污戒,彼修種種苦行,精勤方便住處住,彼不能現法離熾然,得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聚落主!是名第一自苦方便枯槁活。

復次,自苦方便枯槁活,始不犯戒污戒,而修種種苦行,亦不由此現法離熾然,得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第二自苦方便枯槁活。

復次,自苦方便枯槁活,不犯戒污戒,然修種種苦行方便,亦不能現法離熾然,得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第三自苦方便枯槁活。

聚落主!我不說一切自苦方便枯槁活悉等,我說有自苦方便是卑劣人,有說自苦方便是中人,有說自苦方便是勝人。何等自苦方便是卑劣人?若彼自苦方便,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卑劣人。

何等為自苦方便中人?若彼自苦方便,不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中間人。

何等為自苦方便勝人?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勝人。聚落主!是名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

聚落主!有道有跡,不向三種受欲,隨順方便卑下田舍凡夫;不向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不向三種受欲,三種自苦方便?

聚落主!為欲貪障閡故,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現法後世得斯罪報,心法憂苦。為瞋恚愚癡所障,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現法後世得斯罪報,心法憂苦。

若離貪障,不欲方便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不今世後世受此罪報,彼心心法常受喜樂;如是離瞋恚、愚癡障閡,不欲自害,不欲害他、自他俱害,不今世後世受斯罪報,彼心心法常受安樂。於現法中遠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現見,緣自覺知。聚落主!如此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證涅槃。現見,緣自覺知者,為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世尊說是法時,王頂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王頂聚落主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於法,度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我今已度,世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從今盡壽為優婆塞。」時,王頂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53    913     驢姓經[94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力士人間遊行,到欝鞞羅住處鸚鵡閻浮林。時,有竭曇聚落主,聞沙門瞿曇在力士人間遊行,至欝鞞羅聚落鸚鵡閻浮林,說現法苦集苦沒,我當往詣彼沙門瞿曇,若我詣沙門瞿曇者,彼必為我說現法苦集苦沒。即往彼欝鞞羅聚落,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常為人說現法苦集苦沒。善哉!世尊!為我說現法苦集苦沒。」

佛告聚落主:「我若說過去法苦集苦沒者,知汝於彼為信、為不信,為欲、不欲,為念、不念,為樂、不樂?汝今苦否?我若說末來苦集、苦沒者,知汝於彼為信、不信,為欲、不欲,為念、不念,為樂、不樂?汝今苦否?我今於此說現法苦集、苦沒。聚落主!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苦生。」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極略說法,不廣分別,我所不解。善哉!世尊!唯願廣說,令我等解。」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說。聚落主!於意云何?若眾生於此欝鞞羅聚落住或縛或打,或責或殺,汝心當起憂悲惱苦否?」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亦不一向。若諸眾生於此欝鞞羅聚落住者,於我有欲有貪,有愛有念,相習近者,彼遭縛或打,或責或殺,我則生悲憂惱苦;若彼眾生所,無欲無貪、無愛念、相習近者,彼遭縛打責殺,我何為橫生憂悲惱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聚落主!於意云何?汝依父母不相見者,則生欲貪、愛念否?」聚落主言:「否也,世尊!」

「聚落主!於意云何?若見若聞,彼依父母,當起欲愛念否?」聚落主言:「如是,世尊!」

    復問聚落主:「於意云何?彼依父母若無常變異者,當起憂悲惱苦否?」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若依父母無常變異者,我或鄰死,豈唯憂悲惱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苦。」

聚落主言:「奇哉!世尊!善說如此依父母譬。我有父母居在異處,我日日遣信問其安否,使未還時,我憂苦,況復無常而無憂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我說眾生所有憂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憂苦。」

佛告聚落主:「若有四愛念無常變異者,則四憂苦生;若三若二,若一愛念,無常變異者,則一憂苦生。聚落主!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即說偈言:

[947]若無世間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患,一切憂苦消滅盡,猶如蓮花不著水

當世尊說是法時,竭曇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深入於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超越。我從今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唯憶持我!」佛說此經已,竭曇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54    914     飢饉經[94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殘食人,從城至城,從聚落至聚落,人間遊行,至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

時,有刀師氏聚落主[949]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爾時,尼揵語刀師氏聚落主:「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

聚落主言:「阿梨!我立何等論為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尼揵語聚落主言:「汝往詣沙門瞿曇所,作是問:『瞿曇!常願欲令諸家福利具足增長,作如是願,如是說否?』若答汝言否者,汝當問言:沙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若言有願有說者,當復問言:『沙門瞿曇!若有如是願、如是說者,云何於飢饉世遊行人間,將諸大眾千二百五十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殘食人,從城至城,從村至村,損費世間,如大雨雹雨已,乃是減損,非增益也。瞿曇所說,殊不相應,不類不似,前後相違。』如是聚落主,是名蒺蔾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爾時,刀師氏聚落主受尼揵勸教已,詣佛所,恭敬問訊,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常欲願令諸家福利增長否?」

佛告聚落主:「如來長夜欲令諸家福利增長,亦常作是說。」聚落主言:「若如是者,云何瞿曇於飢饉世人間乞食,將諸大眾,乃至不似不類,前後相違?」

佛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聚落主!汝觀今日有人家大富,多錢財,多眷屬,多僕從,當知其家長夜好施,真實寂止,故致斯福利[950]

聚落主!有八因緣,令人損減,福利不增。何等為八?1王所逼,2 賊所劫,3 火所焚,4 水所漂,5 藏自消減,6 抵債不還,7怨憎殘破,8惡子費用。有是八種,為錢財難聚。聚落主!我說9無常為第九[951]。如是聚落主!汝捨九因九緣而言沙門瞿曇破壞他家,不捨惡言,不捨惡見,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時,刀師氏聚落主心生恐怖,身毛皆豎,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善不辨,於瞿曇所,不實欺誑,虛說妄語。」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3255    915     種田經[95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時,有刀師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爾時,尼揵語聚落主:「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聚落主白尼揵:「阿梨!何等為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

尼揵語聚落主:「汝往沙門瞿曇所,作如是言:『瞿曇!不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耶?』若言否者,應語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

若言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者,復應問言:『若欲安慰一切眾生者,以何等故,或為一種人說法,或不為一種人說法?』作如是問者,是名蒺蔾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下得不語。」

爾時,聚落主受尼揵勸進已,往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豈不欲常安慰一切眾生,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佛告聚落主:「如來長夜慈愍安慰一切眾生,亦常歎說安慰一切眾生。」聚落主白佛言:「若然者,如來何故為一種人說法,又復不為一種人說法?」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種: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三田,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

聚落主言:「瞿曇!於最沃壤肥澤者,先耕下種。」

「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聚落主言:「瞿曇!當於中田,次耕下種。」

佛告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聚落主言:「當於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種。」

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

落主言:「不欲廢田,存種而已。」

佛告聚落主:「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澤田者,我諸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我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察我住作如是念:世尊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聚落主!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為諸外道異學、尼揵子輩,亦為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然於彼等少聞法者,亦為其說;多聞法者,亦為其說,然彼眾於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復長夜以義饒益,安穩樂住。」時,聚落主白佛:「甚奇!世尊!善說如是三種田譬。」

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如士夫有三水器:第一器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聚落主言:「瞿曇!當以不穿不壞、不津漏者,先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次復應以何器盛水?」聚落主言:「瞿曇!當持彼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次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彼器滿已,復以何器為後盛水?」

聚落主言:「以穿壞津漏之器,最後盛水。所以者何?須臾之間,供小用故。」

佛告聚落主:「如彼不穿不壞、不津漏器,諸弟子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如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我諸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如第三器,穿壞津漏者,外道異學、諸尼揵輩,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多亦為說,少亦為說,彼若於我說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得長夜安穩樂住。」

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心大恐怖,身毛皆豎,前禮佛足:「悔過,世尊!如愚如癡,不善不辨,於世尊所,不諦真實,虛偽妄說!」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13256    916    說何論經[95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時,有刀師氏聚落主,是尼揵弟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聚落主:「欲何所論?尼揵若提子為何所說?」

聚落主言:「彼尼揵若提子說:殺生者,一切皆墮泥梨中,以多行故,則將至彼。如是偷盜、邪婬、妄語,皆墮泥犁中,以多行故,則將至彼。」

佛告聚落主:「若如尼揵若提子說:殺生者墮泥犁中,以多行故而往生彼者,則無有眾生墮泥犁中。聚落主!於意云何?何等眾生於一切時有心殺生?復於何時有心不殺生?乃至何時有心妄語,何時有心不妄語?」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入於晝夜,少時有心殺生,乃至少時有心妄語,而多時不有心殺生,乃至妄語。」

佛告聚落主:「若如是者,豈非無有人墮泥犁中耶?如尼揵所說:有人殺生者,一切墮泥犁中,多習行者,將往生彼,乃至妄語亦復如是。聚落主!彼大師出興于世,覺想籌量,入覺想地,住於凡夫地,自辯所說,隨意籌量,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法,言:『殺生者一切皆墮泥犁中,多習行將往生彼,乃至妄語亦復如是。』

彼諸弟子若信其說,言:『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能為弟子作如是說:若殺生者,一切皆墮泥犁中,多習行故將往生彼。我本有心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當墮泥犁中。』得如是見,乃至不捨此見,不厭彼業,不覺彼悔,於未來世不捨殺生,乃至不捨妄語。彼心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亦不滿足;心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不滿足故,則為謗聖邪見,邪見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惡趣泥犁中。

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業煩惱清淨。聚落主!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常為眾生呵責殺生,讚歎不殺;呵責偷盜、邪淫、妄語,讚歎不盜不婬,不妄語。常以此法化諸聲聞,令念樂信重,言:『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呵責殺生,讚歎不殺,乃至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我從昔來,以愚癡無慧,有心殺生,我緣是故,今自悔責。』雖不能令彼業不為,且因此悔責,故於未來世得離殺生,乃至得離盜、婬、妄語,亦得滿足心解脫,滿足慧解脫;心解脫、慧解脫滿足已,得不謗賢聖,正見成就,正見因緣故得生善趣天上。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緣眾生業煩惱清淨。

聚落主!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晝夜隨時觀察所起,少有心殺生,多有心不殺生。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若無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隨喜已歡喜,歡喜已心輕安,心輕安已心受樂,受樂已則心定,心定已,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滿於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諸方,具足正受住。」

爾時,世尊以爪甲抄少土,語刀師氏聚落主言:「云何聚落主!我爪甲土多,大地土為多?」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爪甲土少少耳,大地土無量無數。」

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數無量,如是心與慈俱,修習多修習,諸有量業者,如甲上土,不能將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婬對以憙,妄語對以捨心,不得為比。」

說是語時,刀師氏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聚落主見法得法,覺法知法,深入於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不隨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白佛:「我已度,世尊!已越,世尊!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

世尊!譬如士夫欲求燈明,取其馬尾以為燈炷,欲吹令燃,終不得明,徒自疲勞,燈竟不燃。我亦如是,欲求明智,於諸愚癡尼揵子所,愚癡習近,愚癡和合,愚癡奉事,徒自勞苦,不得明智,是故我今重歸依佛,歸法歸僧。從今以去,於彼尼揵,愚癡不善、不辨者所,少信少敬,少愛少念,於今遠離,是故我今第三歸佛,歸法歸僧,乃至盡壽為優婆塞,自淨其心!」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四十三、馬相應[954]

 

13257    917      惡馬經[95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調馬,何等為三種?有馬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馬色具足,捷疾具足,形體不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956] 如是有三種調士夫相,何等為三?有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比丘!何等為調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於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觀者,三結斷:身見、戒禁取、疑。此三結斷,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

何等為非色具足?若有阿毘曇、律[957],不能以具足句味,次第隨順,具足解說,是名色不具足。

云何形體不具足?非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眾具,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

何等為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謂士夫於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

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毘曇、律,……乃至能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不具足?非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被飲食,臥具湯藥,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

何等為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士夫於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

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毘曇、律,……乃至能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大德名聞,……乃至臥具湯樂,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58    918    順調馬經[95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良馬,何等為三?有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何等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已,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

云何色不具足?若問阿毘曇、律,不能解了句味,次第隨順,決定解說,是名色不具足。

云何形體不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不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

何等為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於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

云何色具足?若有問阿毘曇、律,能以次第、句味,隨順決定而為解說,是名色具足。

云何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不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於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

何等為色具足?若有問阿毘曇、律,乃至能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乃至湯藥眾具,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59    919     賢乘經[9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良馬,何等為三?謂有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如是於此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何等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於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如實知,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

云何非色具足?若有問阿毘曇、律,乃至不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不具足。何等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乃至不感湯藥眾具,是名形體不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於苦聖諦如實知,乃至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云何色具足?謂若有問阿毘曇、律,乃至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具足。

何等為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乃至不能感湯藥眾具,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

何等為色具足?謂善男子,若有問阿毘曇、律,乃至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名聞大德,乃至能感湯藥眾具,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60    920      三經[96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種良馬,王所服乘。何等為三?謂良馬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如是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世所奉事,供養恭敬,為無上福田,何等為三?謂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何等為色具足?謂善男子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色具足。

  何等為力具足?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末生善法令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已生善法住不忘失,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是名力具足。

何等為捷疾具足?謂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是名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61    921      四經[9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良馬,四能具足,當知是良馬王所服乘。何等為四?所賢善、捷疾、堪能、調柔[962]。如是善男子四德成就,世所尊重,承事供養,為無上福田。何等為四?謂善男子成就無學戒身,無學定身,無學慧身,無學解脫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62    922     鞭影經[9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四種良馬:有良馬,駕以平乘,顧其鞭影馳駃,善能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隨御者心,是名世間良馬第一之德。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影而自驚察,然以鞭杖觸其手尾,則能驚,察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二良馬。

復次,比丘!若世間良馬不能顧影,及觸皮毛,能隨人心,而以鞭杖小侵皮肉,則能驚察,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第三良馬。

復次,比丘!若世間良馬不能顧其鞭影,及觸皮毛,小侵膚肉,乃以鐵錐刺身,徹膚傷骨,然後方驚,牽車著路,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四良馬。

如是於正法律有四種善男子。何等為四?謂善男子,聞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聞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顧影則調,是名第一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

復次,善男子!不能聞他聚落或男或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見他聚落,或男或女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毛尾,能速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二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

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見聚落城邑有善知識及所親近者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膚肉,然後調伏,隨御者心,是第三善男子於聖法律而自調伏。

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親近者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於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厭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侵肌徹骨,然後乃調,隨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於聖法律能自調伏。」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63    923     乘調經[96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調馬師名只尸,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世間甚為輕賤,猶如群羊。唯我堪能調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伏。」

佛告調馬師聚落主:「汝以幾種方便,調伏於馬?」馬師白佛:「有三種法,調伏惡馬。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粗澀,三者柔軟粗澀[965]。」

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馬師白佛:「猶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為以幾種方便調御丈夫?」

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種方便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粗澀,三者柔軟粗澀。」

佛告聚落主:「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所說: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為柔軟。粗澀者,如所說:是身惡行,是身惡行報;是口意惡行,是口意惡行報,是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粗澀教也。

彼柔軟粗澀俱者,謂如來有時說身善行,有時說身善行報;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口意善行報;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報;有時說口意惡行,有時說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獄、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墮惡趣,是名如來柔軟粗澀教。」

調馬師白佛:「世尊!若以三種方便調伏眾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於世尊法為不清淨,世尊法中亦不殺生,而今言殺,其義云何?」

佛告聚落主:「如是,如是!如來法中,殺生不清淨,如來法中亦不殺生,然如來法中,以三種教授不調伏者,不復與語,不教不誡。聚落主!於意云何?如來法中,不復與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

調馬師白佛:「實爾,世尊!不復與語,永不教誡,真為死也。世尊!以是之故,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佛告聚落主:「善哉所說!」時調馬師聚落主只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13264    924    有過經[96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馬有八態,何等為八?謂惡馬臨駕車時,後腳蹹人,前腳跪地,奮頭齧人,是名世間馬第一態。復次,惡馬就駕車時,低頭振軛,是名世間惡馬第二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下道而去,或復偏厲車,令其翻覆,是名第三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仰頭卻行,是名世間惡馬第四之態。

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小得鞭杖,或斷繮折勒,縱橫馳走,是名第五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舉前兩足而作人立,是名第六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之時,加之鞭杖,安住不動,是名第七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之時,叢聚四腳,伏地不起,是名第八之態。

如是世間惡丈夫於正法律有八種過。何等為八?若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罪而發舉時,彼則瞋恚,反呵責彼言:『汝愚癡,不辨不善,他立舉汝,汝云何舉我?』如彼惡馬,後腳雙蹹,前腳跪地,斷鞅折軛,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一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反出他罪,猶如惡馬,怒項,折軛,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二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不以正答,橫說餘事,瞋恚憍慢,隱覆,嫌恨,不忍,無所由作,如彼惡馬不由正路,令車翻覆,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三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令其憶念,而作是言:『我不憶念。』觝突不伏,如彼惡馬,即縮轉退,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四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輕蔑,不數其人,亦不數僧,攝持衣鉢,隨意而去,如彼惡馬,加以鞭杖,縱橫馳走,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五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自處高床,與諸上座共諍曲直,如彼惡馬雙腳人立,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六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默然不應,以惱大眾,如彼惡馬,加其鞭杖,兀然不動,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七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則便捨戒,自生退沒,到於寺門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捨戒退沒。』如彼惡馬,叢聚四足,伏地不動,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八之過;是名比丘於正法律有八種過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65    925   良馬八德經[96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良馬有八種德成就者,隨人所欲,取道多少。何等為八?生於良馬鄉,是名良馬第一之德。復次,體性溫良,不驚恐人,是名良馬第二之德。復次,良馬不擇飲食,是名良馬第三之德。復次,良馬厭惡不淨,擇地而臥,是名良馬第四之德。

復次,良馬諸情態,速為調馬者現,馬師調習,速捨其態,是名良馬第五之德。復次,良馬安於駕乘,不顧餘馬,隨其輕重,能盡其力,是名良馬第六之德。

復次,良馬常隨正路,不隨非道,是名良馬第七之德。復次,良馬若病若老,勉力駕乘,不厭不倦,是名良馬第八之德。

如是丈夫於正法律八德成就,當知是賢士夫。何等為八謂賢士夫住於正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968],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一之德。復次,丈夫性自賢善,善調善住,不惱不怖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

復次,丈夫次第乞食,隨其所得,或粗或細,其心平等,不嫌不著,是名丈夫第三之德。

復次,丈夫心生厭離,於身惡業,口意惡業,惡不善法,及諸煩惱,重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其厭離,是名丈夫第四之德。

復次,丈夫若有沙門過,諂曲不實,速告大師及善知識。大師說法,則時除斷,是名丈夫第五之德。

復次,丈夫學心具足,作如是念:『設使餘人,學與不學,我悉當學。』是名丈夫第六之德。

復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復次,丈夫乃至盡壽精勤方便,不厭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隨其行地,能速昇進。」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66    926    迦旃延經[969]

如是我聞:一時,佛那梨聚落深谷精舍。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梁禪[970]。如強梁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971],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詵陀!若真良馬[972],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念駕乘之事[973]。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道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比丘如是修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知,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974]

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975],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尋伺而修禪定?云何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何所依而禪

佛說此經已,詵陀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跋迦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976]

 

四十四、摩訶男相應[977]

 

13267  927    摩訶男優婆塞經[9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釋種名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在家清白,修習淨住,男相成就。作是說言:我今盡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是名優婆塞。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信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壞。摩訶男!是名優婆塞信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戒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離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飲酒、不樂作,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戒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聞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聞具足者,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若佛所說,初善,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是名優婆塞聞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施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捨具足者,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施財物,平布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施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智慧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智慧具足者,謂此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跡如實知,是名優婆塞慧具足。」爾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68    928     證果經[97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淨住,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須陀洹?」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禁取、疑,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訶男:「謂優婆塞三結已斷已知,貪恚癡薄,是名優婆塞斯陀含。」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是名優婆塞阿那含。」時,摩訶男釋氏,顧視五百優婆塞而作是言:「奇哉!諸優婆塞在家清白,乃得如是深妙功德!」時,摩訶男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69  929      一切行經[98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精進,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具足。信、戒、施修習滿足,然不能隨時往詣沙門,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然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不具足;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是名滿足一切優婆塞事。」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能自立,不能令他立於正;自持淨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自行布施,不能以施建立於他;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不能勸他令詣塔寺,往見沙門;自專聽法,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聞法自持,不能令他受持正法;自能觀察甚深妙義,不能勸人令觀深義;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十六?(1)若優婆塞具足正信,(2)亦以正信建立他人;(3)自持淨戒,(4)亦以淨戒建立他人;(5)自行布施,(6)教人行施;(7)自詣塔寺見諸沙門,(8)亦教人往見諸沙門;(9)自專聽法,(10)亦教人聽;(11)自受持法,(12)教人受持;(13)自觀察義,(14)教人觀察;(15)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16)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

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70    930     自輕經[9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穩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982]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或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71    931     住處經[9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穩涅槃。世尊!彼當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穩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羸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如是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穩涅槃,修六隨念,乃至疾得安穩涅槃。

何等為六隨念?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憙,隨憙已歡悅,歡悅已身輕安,身輕安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意愚恚,乃至念法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聖弟子如是念戒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戒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自念施事:我得善利,於慳垢眾生中而得離慳垢處,於非家行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捨法,具足等施[984]。聖弟子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施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諸天事: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有此正信。彼得信、戒、施、、慧,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行此信、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身輕安,身輕安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兇嶮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昇進涅槃。

摩訶男!若比丘住於學地,欲求上昇安樂涅槃,如是多修習、疾得涅槃者,於正法律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72    932     十一經[9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時,釋氏摩訶男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四體不攝,迷於四方,聞法悉忘。以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是故我今思惟: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佛告摩訶男:「汝正使見世尊,不見世尊,見諸知識比丘及與不見,但當念於五法[986],精勤修習。

摩訶男!(1)當以正信為主,非不正信;(2)戒具足,(3)聞具足,(4)施具足,(5)慧具足為本,非無智慧。依此五法,修六隨念。何等為六?摩訶男!念如來當如是念: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當念法、僧、戒、施、念天,乃至自行得智慧。如是聖弟子成就十一法者,則為學跡,終不腐敗,堪任知見,堪任決定,住甘露門,近於甘露,能疾得甘露涅槃。

譬如伏雞,伏其卵或五或十,隨時消息,愛護將養,正復中間放逸,猶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所以者何?以彼雞母隨時消息,善愛護故。如是聖弟子成就十一法者,住於學跡,終不腐敗,乃至能疾得甘露涅槃。」佛說此經已,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73    933     十二經[98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時,釋氏摩訶男聞諸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聞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體不攝,迷於四方,先所聞法,今悉忘失。以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乃至人間遊行,我作是念: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佛告摩訶男:「汝見如來,不見如來,見諸比丘,不見諸比丘,汝當勤修六法。何等為六?正信為本,戒、施、聞、空、慧,以為根本,非無智慧,依此六法已,於上增修六隨念,念如來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種念成就,彼聖弟子,諸惡退減不增長,消滅不起,離塵垢,不增塵垢,捨離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74    934     解脫經[98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正受故解脫,非無正受。云何世尊!為先正受而後解脫耶?為先解脫而後正受耶?為正受、解脫,不前不後、一時俱生耶?」

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訶男第二第三問,佛亦再三默然住。爾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作是念:「釋氏摩訶男以此深義而問世尊,世尊病瘥未久,我今當說餘事以引於彼。」語摩訶男:「學人亦有戒,無學人亦有戒;學人有三昧,無學人亦有三昧;學人有慧,無學人亦有慧;學人有解脫,無學人亦有解脫。」

摩訶男問尊者:「阿難!云何為學人戒?云何為無學人戒?云何學人三昧?云何無學人三昧?云何學人慧?云何無學人慧?云何學人解脫?云何無學人解脫?」

尊者阿難語摩訶男:「若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苦滅如實知,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

彼當爾時,成就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復於餘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爾時,釋氏摩訶男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男去不久,語尊者阿難:「迦毘羅衛釋氏乃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迦毘羅衛釋氏,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

佛告阿難:「迦毘羅衛諸釋氏,快得善利,能於甚深佛法,賢聖慧眼而得深入!」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75    935     含羅經[9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有釋氏名曰沙陀,語釋氏摩訶男:「世尊說須陀洹成就幾種法?」摩訶男答言:「世尊說須陀洹成就四法。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須陀洹。」

釋氏沙陀語釋氏摩訶男:「莫作是說!莫作是言: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然彼三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三?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如是三法成就須陀洹。」如是第三說,釋氏摩訶男不能令沙陀受四法,釋氏沙陀不能令摩訶男受三法,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釋氏摩訶男白佛言:「世尊!釋氏沙陀來詣我所,問我言:『世尊說幾法成就須陀洹?』我即答言:『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如是四法成就須陀洹。』

釋氏沙陀作是言:『釋氏摩訶男!莫作是語: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但三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三?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世尊說如是三法成就須陀洹。』如是再三說,我亦不能令彼釋氏沙陀受四法,釋氏沙陀亦不能令我受三法,是故俱來詣世尊所。今問世尊:須陀洹成就幾法?」

時,沙陀釋氏從座起,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若有如是像類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僧,我寧隨世尊,不隨比丘僧。或有如是像類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尼僧、優婆塞、優婆夷,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我寧隨世尊,不隨餘眾。」

爾時,世尊告釋氏摩訶男:「摩訶男!釋氏沙陀作如是論,汝當云何?」摩訶男白佛:「世尊!彼沙陀釋氏作如是論,我知復說!我唯言善,唯言真實。」

佛告摩訶男:「是故當知四法成就須陀洹,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如是受持。」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13276    936     粗手經[9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迦毘羅衛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問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彼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然彼百手釋氏犯戒飲酒,而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摩訶男!汝當往問佛,如佛所說,我等奉持。」

爾時,摩訶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迦毘羅衛諸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說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今當往重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我今問佛,唯願解說!」

佛告摩訶男:「善逝大師,善逝大師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逝,正念直見,悉入善逝正法律。正法律者,聖弟子所說,口說正法,發心,正念直見,悉入正法。善向僧,善向僧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向,發心,正念直見,悉入善向。

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991]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992]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作證。

復次,摩訶男!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於正法律如實知見,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道。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見道,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摩訶男!此堅固樹,於我所說能知義者,無有是處。若能知者,我則記說,況復百手釋氏而不記說得須陀洹!摩訶男!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然後命終,我記說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四十五、無始相應[993] 

 

13277    937       血經[99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皆修阿蘭若行,著糞掃衣,乞食,是學人,未離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皆修阿蘭若行,著糞掃衣,乞食,是學人,未離欲,我今當為說法,令其即於此生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波梨耶聚落四十比丘:「眾生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生死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恆水洪流,趣於大海,中間恆水為多,汝等本來長夜生死輪轉,破壞身體,流血為多?」

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流血甚多,多於恆水百千萬倍。」

佛告比丘:「置此恆水,乃至四大海水為多,汝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血流為多?」

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流血甚多,踰四大海水也。」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出身血,甚多無數,過於恆水及四大海。所以者何?汝於長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頭尾、四足,其血無量。或受馬身,駝驢牛犬,諸禽獸類,斷截耳鼻頭足、四體,其血無量。汝等長夜,或為賊盜為人所害,斷截頭足耳鼻,分離四體,其血無量。汝等長夜,身壞命終,棄於塚間,腐壞流血,其數無量。或墮地獄、畜生、餓鬼、身壞命終,所流血出,亦復無量。」

佛告比丘:「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寧復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否?」

比丘白佛:「否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已不樂,不樂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是法時,四十比丘波梨耶聚落住者,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78    938      淚經[99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以來,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恆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為多,為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為多?」

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甚多,過於恆水及四大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甚多,非彼恆水及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長夜喪失父母兄弟姊妹、宗親、知識,喪失錢財,為之流淚,甚多無量。汝等長夜棄於塚間,膿血流出,及生地獄,畜生,餓鬼,諸比丘!汝等從無始生死,長夜輪轉,其身血淚,甚多無量。」

佛告諸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佛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其中見我,異我,相在否?」比丘白佛:「否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如是見,乃至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79    939     母乳經[99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恆河流水及四大海,其水為多,汝等長夜輪轉生死,飲母乳為多耶?」

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飲母乳多於恆河及四大海水。」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飲母乳多於恆河及四大海水,所以者何?汝等長夜或生象中,所飲母乳無量。或生駝、馬、牛、驢諸禽獸類,所飲母乳無數無量。汝等長夜棄於塚間,膿血流出,亦復無量。或墮地獄、畜生、餓鬼,髓血流出,亦復如是。比丘!汝等無始生死輪轉以來,不知苦之本際。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乃至「聖弟子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於諸世間都無所取,不取已,無所著: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0    940   草木為籌經[99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為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諸父母數猶不盡。諸比丘!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1    941    如豆粒經[99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云何比丘!此大地土悉以為丸,如婆羅果,以數汝等長夜生死以來所依父母,土丸既盡,所依父母其數不盡。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其數如是。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2    942     喜樂經[9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安穩諸樂,當作是念:『我等長夜輪轉生死,亦曾受斯樂,其趣無量。』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3    943     苦惱經[10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若見眾生受諸苦惱,當作是念:我長夜輪轉生死,亦曾受如是苦,其數無量。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4    944     恐怖經[10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而生恐怖,衣毛為豎,當作是念:『我等過去必曾殺生,為傷害者,為惡知識,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當作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5    945     愛念經[100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如是眾生,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如是長夜生死輪轉,無明所蓋,愛繫其頸,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諸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6    946     恒河經[100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未來世當有幾佛?」佛告婆羅門:「未來佛者,如無量恆河沙。」

爾時,婆羅門作是念:「未來當有如無量恆河沙三藐三佛陀,我當從彼修梵行。」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時,婆羅門隨路思惟,我今唯問沙門瞿曇未來諸佛,不問過去,即隨路還,復問世尊:「云何瞿曇!過去世時復有幾佛?」

佛告婆羅門:「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恆河沙數。」

時,婆羅門即作是念:「過去世中有無量恆河沙等諸佛,我不曾習近;設復未來如無量恆河沙三藐三佛陀,亦當不與習近,我今當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即便合掌白佛言:「唯願聽我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佛告婆羅門:「聽汝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得比丘分。」爾時,婆羅門即出家,受具足,出家已,獨一靜處,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

 

13287   947      骨聚經[100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10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人於一劫中生死輪轉,積累白骨不腐壞者,如毘富羅山。若多聞聖弟子,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禁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人一劫中,積聚其身骨,常積不腐壞,如毘富羅山。若諸聖弟子,正智見真諦,此苦及苦因,離苦得寂滅,修習八道跡,正向般涅槃。極至於七有,天人來往生,盡一切諸結,究竟於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8    948   城中芥子經[100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劫長久如?」佛告比丘:「我能為汝說,而汝難知。」

比丘白佛:「可說譬否?」

佛言:「可說,比丘!譬如鐵城,方一由旬,高下亦爾,滿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盡其芥子,劫猶不竟。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長久,如是長劫,百千萬億大苦相續,白骨成丘,膿血成流,地獄、畜生、餓鬼惡趣,是名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89    949    大石山經[10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劫長久如?」

佛告比丘:「我能為汝說,汝難得知。」比丘白佛:「可說譬否?」佛言:「可說,比丘!如大石山不斷不壞,方一由旬,若有士夫以迦尸劫貝[1008],百年一拂,拂之不已,石山遂盡,劫猶不竟。比丘!如是長久之劫,百千萬億劫受諸苦惱,諸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90    950     過去經[100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過去有幾劫?」佛告比丘:「我悉能說,汝知甚難。」比丘白佛:「可說譬否?」

佛言:「可說譬。諸比丘!有士夫壽命百歲,晨朝憶念三百千劫,日中憶念三百千劫,日暮憶念三百千劫;如是日日憶念劫數,百年命終,不能憶念劫數邊際。比丘!當知過去劫數無量。過去無量劫數,長夜受苦,積骨成山,髓血成流,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91   951    無地方處經[101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不生不死者,如是無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92   952     無不是經[101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無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宗親、師長者,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93   953      大雨滴泡經[101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大雨滴泡,一生一滅,如是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頸,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94    954     擲杖落地經[101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大雨洪澍,東西南北無斷絕處,如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量國土劫成劫壞,如天大雨,普雨天下,無斷絕處;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擲杖空中,或頭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95    955     轉輪經[10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轉五節輪,常轉不息;如是眾生,轉五趣輪,或墮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趣,常轉不息。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296  956      毘富羅經[101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一切行不恆不安、變易之法。諸比丘!於一切行,當生厭離,求樂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毘富羅山名長竹山,有諸人民圍遶山居,名低彌羅邑。低彌羅邑人,壽四萬歲,低彌羅邑人上此山頂,四日乃得往返。時世有佛,名迦羅迦孫提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說法教化,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長竹山於今名字亦滅,低彌羅聚落人民亦沒,彼佛如來已般涅槃。比丘!當知一切行皆悉無常,不恆不安、變易之法,於一切行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此毘富羅山名曰朋迦,有人民遶山而居,名阿毘迦邑。彼時人民,壽三萬歲,阿毘迦人上此山頂,經三日中乃得往返。時世有佛,名拘那含牟尼如來[1016]、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演說經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諸比丘!彼朋迦山名字久滅,阿毘迦邑人亦久亡沒,彼佛世尊亦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行皆悉無常,不恆不安、變易之法。汝等比丘!當修厭離,求樂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此毘富羅山名宿波羅首,有人民遶山居止,名赤馬邑,人壽二萬歲,彼諸人民上此山頂,經二日中乃得往返。爾時,有佛名曰迦葉如來、應供,乃至出興於世,演說經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比丘!當知宿波羅首山名字久滅,赤馬邑人亦久亡沒,彼佛世尊亦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行皆悉無常,不恆不安、變易之法。是故比丘!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諸比丘!今日此山名毘富羅,有諸人民遶山而居,名摩竭提國。此諸人民,壽命百歲,善自消息得滿百歲,摩竭提人上此山頂,須臾往返。我今於此得成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演說正法,教化令得寂滅涅槃,正道、善逝、覺知。比丘!當知此毘富羅山名亦當磨滅,摩竭提人亦當亡沒,如來不久當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行悉皆無常,不恆不安、變易之法。是故比丘!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古昔長竹山,低彌羅村邑;次名朋迦山,阿毘迦聚落;宿波羅首山,聚落名赤馬;今毘富羅山,國名摩竭陀。名山悉磨滅,其人悉沒亡,諸佛般涅槃,有者無不盡。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十六、婆蹉出家相應[1017]

 

13297    957     身命異同經[101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否?」佛告婆蹉種出家:「隨汝所問,當為汝說。」

婆蹉種出家白佛言:「云何瞿曇!命即身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命即身者,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為命異身異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命異身異者,此亦無記。」婆蹉種出家白佛:「云何瞿曇!命即身耶?答言:『無記。』命異身異耶?答言:『無記。』沙門瞿曇有何等奇?弟子命終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彼處。』彼諸弟子於此命終捨身,即乘意生身[1019]生於餘處。當於爾時,非為命異身異耶?」

佛告婆蹉:「此說有餘,不說無餘[1020]。」

婆蹉白佛:「瞿曇!云何說有餘,不說無餘?」

佛告婆蹉:「譬如火,有餘得燃,非無餘[1021]。」

婆蹉白佛:「我見火,無餘亦燃。」

佛告婆蹉:「云何見火無餘亦燃?」

婆蹉白佛:「譬如大聚熾火,疾風來吹,火飛空中,豈非無餘火耶?」

佛告婆蹉:「風吹飛火,即是有餘,非無餘也。」

婆蹉白佛:「瞿曇!空中飛火,云何名有餘?」

佛告婆蹉:「空中飛火,依風故住,依風故燃,以依風故,故說有餘。」婆蹉白佛:「眾生於此命終,乘意生身往生餘處,云何有餘?」

佛告婆蹉:「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

婆蹉白佛:「眾生以愛樂有餘,染著有餘唯有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沙門瞿曇!世間多,請辭遠去。」佛告婆蹉:「宜知是時。」婆蹉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298    958   如來死後經(1)[102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大目揵連亦於彼住。時,有婆蹉種出家,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與尊者目揵連面相問訊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大目揵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否?」目揵連答言:「婆蹉!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時婆蹉種出家問尊者目揵連:「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問:『云何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皆悉隨答。然沙門瞿曇有來問言: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記說?」

目揵連言:「婆蹉!餘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生取著;如來無後死,有後死後死,非有後死非無後死,則生取著。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生取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生取著。

如來者,於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取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取著。於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然;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皆悉寂滅。

婆蹉!如是因、如是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為記說:如是因,如是緣。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時,婆蹉種出家,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299    959   如來死後經(2)[102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上廣說。」

爾時,婆蹉種出家歎言:「奇哉!瞿曇!弟子、大師,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乃至同第一義。瞿曇!我今詣摩訶目揵連,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問於彼,彼亦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答我,如瞿曇所說。是故瞿曇!真為奇特!大師、弟子,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同第一義。」

爾時,婆磋種出家,有諸因緣至那梨聚落,營事訖已,詣尊者詵陀迦旃延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詵陀迦旃延:「何因何緣沙門瞿曇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

詵陀迦旃延語婆蹉種出家:「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若種種施設諸行:若色,若無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非想,若彼因彼緣,彼行無餘,行滅永滅已,如來於彼有所記說言: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耶?」

婆蹉種出家語詵陀迦旃延:「若因若緣,若種種施設諸行:若色,若非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非想。彼因彼緣,彼行,無餘滅,云何瞿曇於彼記說: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詵陀迦旃延語婆蹉種出家:「是故如來以是因,以是緣故,有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

婆蹉種出家問詵陀迦旃延:「汝為沙門瞿曇弟子,為日久如?」詵陀迦旃延答言:「少過三年,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婆蹉種出家言:「詵陀迦旃延!快得善利!少時出家,而得如是身律儀、口律儀,又得如是智慧辯才。」時,婆蹉種出家聞詵陀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3301    960   如來死後經(3)[102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否?」

佛告婆蹉種出家:「隨所欲問,當為汝說。」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有人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為記說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上詵陀迦旃延廣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婆蹉種出家白佛言:「奇哉瞿曇!師及弟子,義義同,句句同,味味同,其理悉合,所謂第一句說。瞿曇!我為小緣事,至那利伽聚落,營事訖已,暫過沙門迦旃延,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問沙門迦旃延,彼亦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答我所問,如今沙門瞿曇所說,是故當知實為奇特!師及弟子,義句味、義句味悉同。」時,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302    961   有我無我經[102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有我耶?」爾時,世尊默然不答,如是再三,爾時,世尊亦再三不答。

爾時,婆蹉種出家作是念:「我已三問沙門瞿曇而不見答,但當還去。」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種出家三問,世尊何故不答?豈不增彼婆蹉種出家惡邪見,言沙門不能答其所問?」

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來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起,謂無明緣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03    962  世間常無常經(1)[102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是則真實,餘則虛妄。」

「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爾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於此見,見何等過患,而於此諸見一切不說?」

佛告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餘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邪見,是苦是閡,是惱是熱,見結所繫,愚癡無聞凡夫,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白佛:「瞿曇!何所見?」

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來所見已畢,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曇!何故說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我今問汝,隨意答我。猶如有人,於汝前燃火,汝見火燃否?即於汝前火滅,汝見火滅否?」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婆蹉:「若有人問汝:『向者火燃,今在何處?為東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問者,汝云何說?」婆蹉白佛:「瞿曇!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若有於我前燃火,薪草因緣故燃,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婆蹉白佛:「我當說譬。」佛告婆蹉:「為知是時。」

婆蹉白佛:「瞿曇!譬如近城邑聚落,有好淨地,生堅固林,有一大堅固樹,生長已來,經數千歲,日夜既久,枝葉零落,樹皮枯朽,唯幹獨立。如是瞿曇!如來法律,離諸枝條柯葉,唯空幹堅固獨立。」爾時,婆蹉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3304    963  世間常無常經(2)[102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彼云何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於色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於受想行識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婆蹉白佛:「瞿曇!知何法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受想行故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佛說此經已,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305    964  眾多弟子盡有漏經[102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否?」

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婆蹉種出家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默然而住。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我與瞿曇共相隨順,今有所問,何故默然?」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種出家,長夜質直,不諂不偽,時有所問,皆以不知故,非故惱亂,我今當以阿毘曇、律納受於彼。」作是念已,告婆蹉種出家:「隨汝所問,當為解說。」

婆蹉白佛:「云何瞿曇!有善、不善法耶?」

佛答言:「有。」

婆蹉白佛:「當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善法[1029]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善法。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

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否?」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否?」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1030]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否?」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否?」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蓄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受習五欲,於此法律得度狐疑否?」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有眾多優婆夷蓄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瞿曇!今當說譬。」

佛告婆蹉:「隨意所說。」

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隨下;瞿曇法律亦復如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隨流,向於涅槃,浚輸涅槃。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為餘異道出家,來詣瞿曇所,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幾時便聽出家?」

佛告婆蹉:「若餘異道出家者,欲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於和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為人粗作齊限耳。」

婆蹉白佛:「若諸異道出家,於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聽於和尚所衣,若滿四月聽出家者;若我今能於四月在和尚所受衣,於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當於瞿曇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

佛告婆蹉:「我先不說粗為人作分齊耶?」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婆蹉出家,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婆蹉種出家,即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如來正法。

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彼一切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今當往見世尊。

是時,裟蹉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於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世尊正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出家學道,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爾時,尊者婆蹉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婆蹉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有眾多比丘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爾時,婆蹉問眾多比丘:「汝等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耶?」諸比丘答言:「爾。」

爾時,婆蹉語諸比丘:「尊者!持我語,敬禮世尊,問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否?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令歡悅,非不歡悅。大師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養大師,令歡悅,非不歡悅。」

時,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禮世尊足,乃至歡悅,非不歡悅。」

佛告諸比丘:「諸天先已語我,汝今復說。如來成就第一知見,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1031]。」爾時,世尊為彼婆蹉比丘說第一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十七、外道出家相應[1032]

 

13306  965    世有邊無邊經[103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欝低迦,來詣佛所,與世尊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世有邊耶?」

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無邊耶?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

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

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有邊耶,答言:『無記。』世無邊耶?世有邊無邊耶?世非有邊非無邊耶?答言:『無記。』瞿曇!於何等法而可記說?」

佛告欝低迦:「我為諸弟子說道,令正盡苦,究竟苦邊。」

欝低迦白佛:「云何為諸弟子說道,令正盡苦,究竟苦邊?為一切世間從此道出,為少分耶?」爾時,世尊默然不答,第二第三問,佛亦默然不答。爾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語欝低迦外道出家:「汝初已問此義,今復以異說而問,是故世尊不為記說。欝低迦!今當為汝說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邊境城,四周堅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門,立守門者,聰明黠慧,善能籌量,外有人來,應入者聽入,不應入者不聽,周匝遶城,求第二門都不可得,都無貓狸出入之處,況第二門。

彼守門者不知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從此門或出或入,更無餘處。如是世尊雖不用心覺悟,一切眾生從此道出,及以少分,然知眾生正盡苦,究竟苦邊者,一切皆悉從此道出。」時,欝低迦外道出家,聞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307    966   尊者富鄰尼經[103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富鄰尼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富鄰尼,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富鄰尼:「我聞沙門瞿曇作斷滅壞有教授耶?今問尊者富鄰尼,竟為爾否?」

富鄰尼語諸外道出家:「我不如是知,世尊教語:眾生斷滅壞有,令無所有者,無有是處。我作如是解:世尊所說,有眾生計言有我、我慢、邪慢,世尊為說,令其斷滅。」時,諸外道出家聞富鄰尼所說,心不喜悅,呵責而去,諸外道去已,爾時,尊者富鄰尼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向諸外道出家所說具白世尊:「世尊!我向答諸外道說,得無謗毀世尊耶?為是法說,如佛所說,如法說,隨順法說?得不為諸論議者所嫌責耶?」

佛告富鄰尼:「如汝所說,不謗如來,不失次第,如我記說,如法法說,隨順法說,不為諸論者之所嫌責。所以者何?富鄰尼!先諸眾生,我慢邪慢,邪慢所迫,邪慢集,邪慢不無間等,亂狗腸[1035],如鐵鉤鎖,亦如亂草,此世他世驅馳往反,不能遠離。一切眾生於諸邪慢,無餘永滅者,彼一切眾生長夜安穩快樂。」佛說此經已,富鄰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08    967   俱迦那外道經[103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阿難陀於後夜時,向榻補河邊,脫衣置岸邊,入水洗手足,還上岸,著一衣,摩拭身體。時,俱迦那外道出家亦至水邊,尊者阿難聞其行聲,聞聲已,即便謦咳作聲,俱迦那外道出家聞有人聲,而問言:「為何等人?」尊者阿難答言:「沙門。」

俱迦那外道言:「何等沙門?」尊者阿難答言:「釋種子。」俱迦那外道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否?」尊者阿難答言:「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俱迦那言:「如來死後有耶?」

阿難答言:「世尊所說,此是無記。」復問:「如來死後無耶?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

阿難言:「世尊所說,此是無記。」

俱迦那外道言:「云如來死後有?答言:『無記』,死後無,死後有無,死後非有非無?答言:『無記』。為不知不見耶?」

阿難答言:「非不知,非不見,悉知悉見。」

復問阿難:「云何知、云何見?」阿難答言:「見可見處,見所起處,見纏斷處,此則為知,此則為見,我如是知、如是見,云何說言不知不見?」

    俱迦那外道復問:「尊者何名?」阿難陀答言:「我名阿難陀。」俱迦那外道言:「奇哉!大師弟子而共論議,我若知是尊者阿難陀者,不敢發問。」說是語已,即捨而去。

13309  968  給孤獨長者伏異論經[103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長者日日出見世尊,禮事供養,給孤獨長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時,彼外道問長者言:「汝見沙門瞿曇,云何見?何所見?」

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世尊,世尊何所見。」

諸外道言:「汝言見眾僧,云何見眾僧?眾僧何所見?」

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僧,僧何所見。」

外道復問長者:「汝今云何自見、自何所見?」長者答言:「汝等各各自說所見,然後我說所見亦不難。」

時,有一外道作如是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常,是則真實,餘者虛妄。」復有說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長者!世間常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世間非常、非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有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世無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世有邊無邊。」復有說言:「世非有邊、非無邊。」

復有說言:「命即是身。」復有說言:「命異身異。」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復有說言:「如來死後無。」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無。」復有說言:「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諸外道語長者言:「我等各各已說所見,汝復應說汝所見!」

長者答言:「我之所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復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無常者是苦,如是知已,於一切見都無所得,如汝所見:『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者。』此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則無常,無常者是苦。

是故汝等習近於苦,唯得於苦,堅住於苦,深入於苦。如是汝言:『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有如是咎。世間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皆如上說。」

有一外道語給孤獨長者言:「如汝所說,若有見,彼則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無常法,若無常者是苦,是故長者所見亦習近苦,得苦住苦,深入於苦。」

長者答言:「我先不言所見者是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法,悉皆無常,無常者是苦。知苦已,我於所見無所得耶?」彼外道言:「如是,長者!」

爾時,給孤獨長者於外道精舍,伏彼異論,建立正論,於異學眾中作師子吼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共論事,向佛廣說,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善哉!宜時時摧伏愚癡外道,建立正論。」佛說是語已,給孤獨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10    969   長爪外道經[103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長爪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一切見不忍[1039]。」

佛告火種:「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

長爪外道[1040]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佛告火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捨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火種!多人與汝所見同,多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捨此等見,餘見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

火種!有三種見。何等為三?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於一忍、一不忍』。火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繫,不離繫;煩惱,非清淨;樂取,染著生。

若如是見:『我一切不忍。』此見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淨非煩惱,離繫,非繫,不樂不取,不著。

火種!若如是見:『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見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詰。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捨所見,餘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捨見、離見,餘見不復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者,則有二二詰。何等為二?謂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一忍、一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等為二?謂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復次,火種!如是身,色粗四大,聖弟子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若聖弟子觀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者,於彼身、身欲、身念、身愛、身染、身著,永滅不住。

火種!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彼於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如實知,如實知已,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彼於身分齊[1041]、受覺如實知;於命分齊、受覺如實知。若彼身壞命終後,即於爾時,一切受永滅無

彼作是念:『樂受時,其身亦壞;苦受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時,其身亦壞,悉為苦邊。』於彼樂受,離繫不繫;於彼苦受,離繫不繫;於不苦不樂受,離繫不繫。於何離繫?離於貪欲、瞋恚愚癡,離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斯等名為離苦。」

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1042]。」

爾時,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長爪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於佛法中修諸梵行!」

佛告長爪外道出家:「汝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即得善來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長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11   970    舍羅步外道經[10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王舍城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悉知,我先已知彼法律而悉棄捨。」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知,先已知彼法律,然後棄捨。」

聞是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悉知,知彼法律已,然後棄捨。』善哉!世尊!可自往彼須摩竭陀池側,憐愍彼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於日晡時,從禪覺,往到須摩竭陀池側外道舍羅步所,時,舍羅步外道出家,遙見世尊來,即敷床坐,請佛令坐,佛即就坐,告舍羅步言:「汝實作是語: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知,知彼法律已,然後棄捨耶?」時,舍羅步默而不答。

佛告舍羅步:「汝今應說,何故默然!汝所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我當令汝滿足。」

時,舍羅步猶故默然,如是第二、第三說,彼再三默然住。時,舍羅步有一梵行弟子,白舍羅步言:「師應往詣沙門瞿曇,說所知見,今沙門瞿曇自來詣此,何故不說?沙門瞿曇又告師言:『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當令滿足。』何故默然而不記說?」彼舍羅步梵行弟子勸時,亦復默然。

爾時,世尊告舍羅步:「若復有言:『沙門瞿曇非如來、應供、等正覺。』我若善諫善問,善諫善問時,彼則寥落,說諸外事,或忿恚,慢覆,對閡不忍,無由能現;或默然抱愧低頭,密自思省,如今舍羅步。

若復作如是言:非沙門瞿曇無正法律者,我若善諫善問,彼亦如汝今日,默然而住。若復有言:非沙門瞿曇聲聞善向者,我若善諫善問,彼亦如汝今日默然而住。」爾時,世尊於須摩竭陀池側,師子吼已,從座起而去。

爾時,舍羅步梵行弟子語舍羅步言:「譬如有牛,截其兩角,入空牛欄中,跪地大吼;師亦如是,於無沙門瞿曇弟子眾中,作師子吼。譬如女人欲作丈夫聲,發聲即作女聲;師亦如是,於非沙門瞿曇弟子眾中,作師子吼。譬如野干欲作狐聲,發聲還作野干聲;師亦如是,於非沙門瞿曇弟子眾中,欲作師子吼。」時,舍羅步梵行弟子於舍羅步面前,呵責毀呰已,從座起去。

 

13312    971   上座外道經[104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有外道出家,名上座,住彼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梵行。」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所修梵行。」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與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修梵行。』唯願世尊往彼,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晡時從禪覺,往至須摩竭陀池側,時上座外道出家,遙見世尊,即敷床座,請佛令坐,世尊坐已,告上座外道出家言:「汝實作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梵行耶?汝今便可說偈,我能報答。」時,彼外道,即累繩床以為高座,自昇其上,即說偈言:

比丘以法活,不恐怖眾生,意寂行捨離,持戒順息止。

爾時,世尊知彼上座外道心,即說偈言:

汝於所說偈,能自隨轉者,我當於汝所,作善士夫觀。觀汝今所說,言行不相應。寂止自調伏,莫恐怖眾生,行意寂遠離,受持淨戒者。順調伏寂止,身口心離惡,善攝於住處,不令放逸者,是則名隨順、 調伏及寂止。

爾時,上座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即從床而下,合掌白佛言:「今我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否?」

佛告上座外道出家:「汝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上座外道出家得出家作比丘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13313  972   三種婆羅門真諦經[104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婆羅門出家,住須摩竭陀池側,集聚一處,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諦,如是婆羅門真諦。」爾時,世尊知彼眾多婆羅門出家心念,往到須摩竭陀池側。時,眾多婆羅門出家,遙見佛來,即為佛敷床座,請佛就坐,佛即就坐,告諸婆羅門出家:「汝等於此須摩竭陀池側,眾共集聚,何所論說?」婆羅門出家白佛言:「瞿曇!我等眾多婆羅門出家,集於此座,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諦,如是婆羅門真諦。」

佛告婆羅門出家:「有三種婆羅門,我自覺悟成等正覺,復為人演說。(1)汝婆羅門出家作如是說:『不害一切眾生是婆羅門真諦,非為虛妄。』彼於彼言我勝、言相似、言我卑,若於彼真諦不繫著,於一切世間作慈心色像,是名第一婆羅門真諦,我自覺悟成等正覺,為人演說。

(2)復次,婆羅門作如是說:『所有集法,皆是滅法,此是真諦,非為虛妄。』乃至於彼真諦不計著,於一切世間觀察生滅,是名第二婆羅門真諦。

(3)復次,婆羅門作如是說:『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此則真諦,非為虛妄。』如前說,乃至於彼無所繫著,一切世間無我像類,是名第三婆羅門真諦,我自覺悟成等正覺而為人說。」爾時,眾多婆羅門出家,默然住。

時,世尊作是念:「今映彼愚癡,殺彼惡者。」今此眾中無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緣,於沙門瞿曇法中修梵行,如是知已,從座起而去。

13314    973   栴陀外道經[104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住於彼。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栴陀復問:「彼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我亦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汝見貪欲、瞋恚、愚癡有何過患,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染著貪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復害他,或復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二俱得罪,彼心常懷憂苦。若瞋恚映障,愚癡映障,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乃至常懷憂苦。又復貪欲為盲為無目無智為慧力羸為障閡,非明非等覺,不轉向涅槃;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我見貪欲瞋恚愚癡有如是過患,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汝見斷貪欲、瞋恚、愚癡有何福利,而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阿難答言:「斷貪欲已,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又復不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心常懷喜樂;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於現法中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緣自覺知。見有如是功德利益,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復問:「尊者阿難!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否?」

阿難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難:「此是賢善之道,賢善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時,栴陀外道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315  974   補縷低迦外道經(1)[104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尊者舍利弗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稽首禮足而去。時,有外道出家補縷低迦,隨路而來,問尊者舍利弗:「從何所來?」

舍利弗答言:「火種!我從世尊所,聽大師說教授法來。」補縷低迦問:「尊者舍利弗!今猶不離乳,從而聞說教授法耶?」

舍利弗答言:「火種!我不離乳,於大師所聞說教授法。」補縷低迦語尊者舍利弗言:「我久已離乳,捨師所說教授法。」

舍利弗言:「汝法法律,非為出離、非正覺道,是壞法,非可讚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汝等疾疾捨乳,離師教法。譬如乳牛,粗惡狂騷,又少乳汁,彼犢飲乳,疾疾捨去。如是惡法律,非出離,非正覺道,是壞法,非可讚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速捨師教授法。

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覺,是出離,是正覺道,不壞,可讚歎,可依止。又彼大師是等正覺,是故久飲其乳,聽受大師說教授法。譬如乳牛不粗惡狂騷,又多乳汁,彼犢飲時,久而不饜。我法如是,是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

時補縷低迦語舍利弗:「汝等快得善利!於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從道而去。

 

13316  975   補縷低迦外道經(2)[104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先日眾多異道出家沙門、婆羅門,集於未曾有講堂,作如是論議:沙門瞿曇智慧猶如空舍,不能於大眾中建立論議:此應,此不應;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邊畔,不入中田;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應不應,無合不合。」

佛告補縷低迦:「此諸外道論議,說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譬如士夫,年八九十,髮白齒落,作小兒戲,團治泥土,作象作馬,種種形類,眾人皆言:『此老小兒。』如是火種種種諸論,謂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然於彼中無有比丘方便所應。」

補縷低迦白佛:「瞿曇!於何處有比丘方便所應?」佛告外道:「不清淨者令其清淨,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調令調,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諸不定者令得正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解脫者,令得解脫,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斷令斷,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

云何不淨令淨?謂戒,不淨者令其清淨。

云何不調伏令其調伏?謂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不調伏令其調伏,是名不調伏者令其調伏。

云何不定者令其正受?謂心不定,令得正受。

云何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謂心不解脫貪恚癡,令得解脫。云何不斷令斷?謂無明、有愛,不斷令斷。

云何不知令知?謂名、色,不知令知。

云何不修令修?謂止、觀,不修令修。

云何不得令得?謂般涅槃,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補縷低迦白佛言:「瞿曇!是義比丘方便所應,是堅固比丘方便所應,所謂盡諸有漏。」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317   976    尸婆外道經(1)[104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外道出家名曰尸婆,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為學?所謂學者,云何學?」佛告尸婆:「學其所學,故名為學。」

尸婆白佛:「何所學?」

佛告尸婆:「隨時學增上戒,增上心,學增上慧。」尸婆白佛:「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當於爾時,復何所學?」

佛告尸婆:「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乃至正智,心善解脫,當於爾時,覺知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故不復造諸惡,常行諸善。尸婆!是名為學其所學。」時,尸婆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3318   977    尸婆外道經(2)[105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尸婆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

佛告尸婆:「彼沙門婆羅門實落漠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辨,所以者何?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唾起,或等分[1051]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

尸婆!若復時節所害,冬則大寒,夏則大熱,春寒暑俱,是名節氣所害。世間真實,非為虛妄,世間有此真實,為風所害,乃至節氣所害,彼眾生如實知,汝亦自有此患,風、痰、涎唾,乃至節氣所害,如是如實知。

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而隨自見,作虛妄說。

尸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

尸婆!有五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者,離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心法憂苦者,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說是法時,尸婆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尸婆外道出家,見法得法,知法入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佛告尸婆:「汝今得出家。」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13319   978    商主外道經[105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爾時,那羅聚落有商主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那羅聚落諸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尊重供養如阿羅漢。彼商主外道出家,先有宗親一人命終生天,於彼天上,見商主外道出家已,作是念:我欲往教彼商主外道出家,詣世尊所修梵行,恐其不隨我語,我今當往彼,以意論令問,即下那羅聚落,詣彼商主外道出家所,說偈而問:

云何惡知識,現善知識相?云何善知識,如己同一體?何故求於斷,云何離熾然?

    若汝持此意論而問於彼,有能分明解說其義而答汝者,便可從彼出家修梵行。」

時商主外道出家,受天人所,持詣富蘭那迦葉所,以此意論偈問富蘭那迦葉,彼富蘭那迦葉尚自不解,況復能答。時,商主外道出家復至末迦梨瞿舍利子所、刪闍耶毘羅坁子所、阿耆多枳舍欽婆羅所、迦羅拘陀迦栴延所、尼乾陀若提子所,皆以此意論偈而問,悉不能答。

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我以此意論,問諸出家師,悉不能答,我今復欲求出家為?我今自有財寶,不如還家,服習五欲。』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詣沙門瞿曇,然彼耆舊諸師,沙門婆羅門,富蘭那迦葉等悉不能答,而沙門瞿曇年少出家,詎能了然!』

我聞先宿所說:『莫輕新學年少出家。』或有沙門年少出家,有大德大力,今且當詣沙門瞿曇,詣已,以彼意論心念而問,如偈所說。爾時,世尊知彼商主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云何惡知識,現善友相者?內心實恥厭,口說我同心,造事不樂同,故知非善友。口說恩愛語,心實不相應,所作而不同,慧者應覺知,是名惡知識、現善知識相,與己同一體。云何善知識、與己同體者?非彼善知識,放逸而不制,沮壞懷疑惑,伺求其端緒。安於善知識,如子臥父懷,不為傍人[1053],當知善知識。何故求於斷?生歡喜之處,清涼稱讚歎,修習福利果,清涼永息滅,是故求於斷。云何離熾然?寂靜止息味,知彼遠離味,遠離熾然惡,飲以法喜味,寂滅離欲火,是名離熾然。

爾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心念。」而白佛言:「我今得入沙門瞿曇正法律中修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否?」

佛告商主外道出家:「汝今可得於正法律修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出家已,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13320   979    須跋陀羅經[10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堅固雙樹林中。爾時,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為世尊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爾時,尊者阿難奉教,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已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爾時,世尊詣雙樹間,於繩床上北首,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知。

時,俱夷那竭國,有須跋陀羅外道出家,百二十歲[1055],年耆根熟,為俱夷那竭國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須跋陀羅聞世尊今日中夜,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我今當詣沙門瞿曇,問其所疑,即出俱夷那竭,詣世尊所。

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須跋陀羅語阿難言:「我聞沙門瞿曇,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信心而住,知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往白瞿曇,少有閑暇,答我所問。」

阿難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極。」如是須跋陀羅再三請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亦再三不許。

須跋陀羅言:「我聞古昔出家耆年大師所說:久久乃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於世間,如優曇鉢華,而今如來中夜當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於法有疑,信心而住,知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白沙門瞿曇!」

阿難復答言:「須跋陀羅!莫逼世尊,世尊今日疲極。」爾時,世尊以天耳聞阿難與須跋陀羅共語來往,而告尊者阿難:「莫遮外道出家須跋陀羅,令入,問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後與外道出家論議,此是最後得證聲聞,善來比丘,所謂須跋陀羅。」

爾時,須跋陀羅,世尊為開善根,歡喜增上,詣世尊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凡世間入處,謂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門,此是沙門!』云何瞿曇!為實各有是宗否?」爾時,世尊即為說偈言:

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於今,經五十餘年。三昧明行具,常修於淨戒,離斯少道分,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陀羅:「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除此,於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於眾中作師子吼。」說是法時,須跋陀羅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須跋陀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右膝者地,白尊者阿難:「汝得善利!汝得大師!為大師弟子,為大師雨,雨灌其頂。我今若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者,亦當得斯善利!」

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是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今求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爾時,世尊告須跋陀羅:「此比丘來修梵行。」

尊者須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時,尊者須跋陀羅得阿羅漢,解脫樂,覺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1056]」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

        四十八、雜相應[1057]

 

13321   980    毘舍離賈客經[105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跋耆人間遊行,至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毘舍離國有眾多賈客,欲向怛剎尸羅國[1059],方便莊嚴,是眾多賈客聞世尊於跋耆人間遊行,至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聞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為諸賈客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諸賈客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賈客,方便莊嚴,欲至怛剎尸羅國,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旦受我供養!」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諸賈客知世尊受請已,從座起,禮佛足,各自還家,辦種種淨美飲食,敷床座,安置淨水,晨朝遣使白佛:「時到。」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鉢,詣諸賈客所,就座而坐,時,諸賈客以淨美飲食,自手供養,食畢,洗鉢訖,取卑小床,於大眾前坐,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告諸賈客:「汝等行於曠野,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爾時,當念如來事,謂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如是念者,恐怖則除。

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過去世時,天、阿須輪共鬥時,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輪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若不念我幢者,當念伊舍那天子幢;若不念伊舍那天子幢者,當念婆留那天子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如是諸商人,汝等於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

爾時,世尊為諸毘舍離賈客,說供養隨喜偈:

供養比丘僧,飲食隨時服,專念諦思惟,正知而行捨。淨物良福田,汝等悉具足,緣斯功德利,長夜獲安樂,發心有所求,眾利悉皆應。兩足四足安,道路往來安,夜安晝亦安,一切離諸惡。如沃壤良田,精純好種子,溉灌以時澤,收實不可量。淨戒良福田,精餚善種子,正行以將順,終期妙果成。是故行施者,欲求備眾德,當隨智慧行,眾果自然備。於明行足尊,正心盡恭敬,種植眾善本,終獲大福利。如實知世間,得具備正見,具足見正道,具足而昇進,遠離一切垢,逮得涅槃道,究竟於苦邊,是名備眾德。

爾時,世尊為諸毘舍離賈客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13322   981      旗頂經[106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住於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事及法事、僧事,如前廣說。念如來事,法事,僧事之時,恐怖即除。

    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與阿修羅共戰,爾時,帝釋語諸三十三天言:『諸仁者!諸天、阿修羅共鬪戰時,若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我伏敵之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如是比丘!若於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所以者何?

    彼天帝釋懷貪恚癡,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得解脫,有恐怖畏懼,逃竄避難,而猶告諸三十三天,令念我摧伏敵幢。況復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離貪恚癡,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無諸恐怖、畏懼逃避,而不能令其念如來者,除諸恐怖。」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23   982   阿難舍利弗經(1)[10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裟枳國、安闍那林中。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我能於法略說、廣說,但知者難。」

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願世尊略說廣說,法說,於法實有解知者。」

佛告舍利弗:「若有眾生於自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我慢、繫著、使,乃至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故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舍利弗!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舍利弗!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舍利弗!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

世間數差別,安所遇不動,寂靜離諸塵,拔根無希望;已度三有海,無復老死患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13324   983   阿難舍利弗經(2)[106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獨一靜處,如是思惟:「或有一人作如是念:我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我當於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爾時,尊者阿難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作是思惟:若有一人作如是言: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乃至自知作證具足住。」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有一人作如是念: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阿難!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乃至自知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阿難!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憂陀耶所問[1063]

斷於愛欲想,憂苦亦俱離;覺悟於睡眠,滅除掉悔蓋;捨恚清淨,現前觀察法,我說智解脫,滅除無明闇。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13325   984    百八愛行[106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此等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

諸比丘!何等愛為網為膠,乃至往來流轉、無不轉?謂有我故我有、我無我欲、我爾我異、我當、我不當、我當欲、我當爾、我當異、或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我、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然如是十八愛行[1065]從內起。比丘言有我,於諸所有,言我欲、我爾,乃至十八愛行從外起,如是總說十八愛行。

如是三十六愛行,或於過去起,或於未來起,或於現在起,如是總說百八愛行[1066]是名為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26   985     從愛生愛經[106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愛,從恚生恚。云何為從愛生愛?謂有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作是念:『我於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復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故我於他人復生於愛,是名從愛生愛。』

    云何從愛生恚?謂有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而作是念:我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瞋恚,是名從愛生恚。

云何為從恚生愛?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他復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愛念,是名從恚生愛。

云何從恚生恚?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而作是念:『我於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我於他所起瞋恚,是名從恚生恚。

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乃至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不自舉,不起塵,不熾然,不嫌彼。

云何自舉?謂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自舉。

云何不自舉?謂不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不自舉。

云何還舉?謂於罵者還罵,瞋者還瞋,打者還打,觸者還觸,是名還舉。云何不還舉?謂罵者不還罵,瞋者不還瞋,打者不還打,觸者不還觸,是名不還舉。

    云何起塵?謂有我、我欲,乃至十八種愛,是名起塵。云何不起塵?謂無我、無我欲,乃至十八愛不起,是名不起塵。

云何熾然?謂有我所、我所欲,乃至外十八愛行,是名熾然。云何不熾然?謂無我所、無我所欲,乃至無外十八愛行,是名不熾然。

云何嫌彼?謂見我真實,起於我慢、我欲、我使,不斷不知,是名嫌彼。云何不嫌彼?謂不見我真實,我慢、我欲、我使[1068],已斷已知,是名不嫌彼。」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27  986    在家出家難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事斷難持。何等為二?若俗人處、非人處,於衣食床臥、資生眾具,持彼斷者,是則難行。又比丘非家出家,斷除貪愛,持彼斷者,亦甚難行。」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有二事,持斷則難行,是真諦所說,等正覺所知。在家財入出,衣食等眾具,世間貪愛樂,持斷者甚難。比丘已離俗,信非家出家[1069],滅除於貪愛,持斷亦難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28  987      依止二法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斷未曾遠離。於善法不知足故,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捨離。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歡喜,常樂增進,昇上上道,如是精進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比丘!當於二法依止多住:於諸善法不生足想,依於諸斷,未曾捨離,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精勤方便,堪能修習善法不息。是故比丘!於諸下劣生歡喜,當修上上昇進,多住,如是修習,不久當得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29    988     帝釋經(1)[107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釋提桓因,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天身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世尊曾於隔界山石窟中說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彼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云何為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

佛告天帝釋:「謂比丘,若所有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彼諸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如實知已,觀察彼受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如是觀察已,則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拘尸迦!是名比丘於正法律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乃至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30   989      帝釋經(2)[107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住耆闍崛山,後夜起經行,見有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見已作是念:「今夜或有大力鬼神詣世尊所,故有此光明。」時,尊者大目揵連,晨朝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昨暮後夜,出房經行,見勝光明普照迦蘭陀竹園,見已作是念:有大力鬼神詣世尊所,故有此光明?」

    佛告尊者大目揵連:「昨暮後夜,釋提桓因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如上修多羅廣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231   990   鹿住優婆夷經(1)[107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次第乞食,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尊者阿難,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難令坐。」

時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蘭那,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華,遠諸凡鄙;叔父梨師達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究竟苦邊。云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世?」

阿難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差別,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座起去。時,尊者阿難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優婆夷所說,廣白世尊。

佛告阿難:「彼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眾生根之優劣?阿難!如來悉知眾生根之優劣。阿難!或有一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

或有一犯戒,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於彼籌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則應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彼如是籌量者,得長夜非義饒益苦。』

阿難!彼犯戒者,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此人是退,非勝進,我說彼人為退分。

阿難!有犯戒者,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自非如來,此二有間,誰能悉知?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持戒,無餘滅。若掉動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掉,無餘滅。彼若瞋恨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瞋恨無餘滅。

若苦貪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貪無餘滅;穢污,清淨,亦如上說,乃至如來能知人人。阿難!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而於如來一向說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難!如來所說豈有二耶?」

阿難白佛:「否也,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如來說法若有二者,無有是處。阿難!若富蘭那持戒,梨師達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蘭那所不能知梨師達多為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若梨師達多所成就智,富蘭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師達多亦不能知彼富蘭那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阿難!彼富蘭那,持戒勝,梨師達多,智慧勝,彼俱命終,我說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後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生此,究竟苦邊。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得知!是故阿難!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1073]」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32   991   鹿住優婆夷經(2)[107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釋氏彌城留利邑,夏安居,有餘比丘,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彼比丘,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次第,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比丘來,疾敷床座,請比丘令坐,如上阿難修多羅說。時,彼比丘語鹿住優婆夷:「姊妹且停!汝哪得知眾生根之優劣?姊妹!唯有如來能知眾生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座起去。時,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往詣彌城留利釋氏邑,到已,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共鹿住優婆夷所論說事,向佛廣說。

佛告比丘:「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眾生諸根優劣?唯有如來能知眾生諸根優劣耳。不離瞋恨、憍慢,時起貪法,不聽受法,不學多聞,於法不調伏見,不能時時起解脫心法。

比丘!若復有人,不離瞋慢,時起貪法,然彼聞法,修學多聞,於法善調伏見,時時能起解脫心法。若思量彼:此有是法,彼有是法,此則同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如是思量者,長得非義、不饒益苦。

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起貪法,亦不聽法,不習多聞,不調伏見,亦不時時得解脫心法,我說此人卑鄙下賤。

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起貪法,然彼聞法,樂多聞,調伏諸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我說是人第一勝妙。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乃至如來能知優劣。

比丘!復有一不離瞋慢,時時起口惡行,餘如上說。比丘!復有一賢善者安樂同止[1075],欣樂明智修梵行者,樂與同止而彼不樂聞法,乃至不時時得心法解脫,當知彼人住賢善地,不能轉進。賢善地者,謂人天趣。

復次,有一賢善者同止安樂,欣樂梵行者以為伴侶,樂聞正法,學習多聞,善調伏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當知彼入於賢善地,能轉勝進,當知此人於正法流有所堪能。此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比丘!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如上修多羅廣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33   992    二種福田經[10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世間有幾種福田?」

佛告長者:「世間有二種福田。何等為二?學及無學。」即說偈言:

世有學無學,大會常延請,正直心真實,身口亦復然,是即良福田,施者獲大果。

佛說此經已,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34   1241  三歸五戒生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淨信;諸在我舍而命終者,皆得生天。」

佛言:「善哉!長者!是深妙說,是一向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言:『在我舍者皆得淨信,及其命終皆生天上。』有何大德神力比丘為汝說言:凡在汝舍命終者,皆生天上耶?」長者白佛:「否也,世尊!」

    復問:「云何為從比丘、為從諸天、為從我所面前聞說?」長者白佛:「否也,世尊!」

「云何長者!汝緣自知見,知在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耶?」長者白佛:「否也,世尊!」

佛告長者:「汝既不從大德神力比丘所聞,非從比丘尼,非從諸天,又不從我面前聞說,復不緣自覺知:『若有諸人於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汝今何由能作如是甚深妙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作是言:有人於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

長者白佛:「無有比丘大德神力來告我,如上廣說,乃至悉皆生天。世尊!然我眾生主懷妊之時,我即教彼,為其子故,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其生已,復教三歸;及生知見,復教持戒。設復婢使、下賤客人懷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賣奴婢者[1077],我輒往彼語言:『賢者!我欲買人,汝當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受持禁戒。』隨我教者輒授五戒,然後隨價而買;不隨我教,則所不取。若復止客,或傭作人,亦復先要受三歸五戒,然後受之。

若復有來求為弟子,或復乞貸舉息,我悉要以三歸五戒,然後受之。又復我舍供養佛及比丘僧時,稱父母名,兄弟妻子、宗親知識、國王大臣、諸天龍神,若存若亡,沙門婆羅門、內外眷屬,下至僕使,皆稱其名而為咒願,又從世尊聞稱名咒願因緣,皆得生天。或因園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臥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下至一摶食施與眾生,此諸因緣皆生天上。」

佛言:「善哉!長者!汝以信心故能作是說。如來於彼有無上知見,審知汝舍有人命終,皆悉生天。」爾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35  1242  隨他德力修梵行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恭敬繫心,常當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繫心,不畏慎,不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儀具足者,無有是處。不具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

如是比丘!當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儀具足者,斯有是處。威儀具足已,而學法具足者,斯有是處;學法具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斯有是處;解脫知見身具足已,得無餘涅槃者,斯有是處。是故比丘!當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儀滿足,乃至無餘涅槃,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36   1243   慚愧護世間經[10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混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混亂如畜生趣。[1079]」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37   1244    燒燃法經[108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燒燃法、不燒燃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燒燃法?若男或女犯戒,行惡不善法,身惡行成就,口意惡行成就。若彼後時,疾病困苦,沈頓床褥,受諸苦毒,當於爾時,先所行惡,悉皆憶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眾生,先所行惡,身口意業諸不善法,臨終悉現,心乃追悔。咄哉!先不修善,但行眾惡,當墮惡趣,受諸苦毒。憶念是已,心燒燃,心生變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終,後世亦不善心相續生,是名燒燃法。

    云何不燒燃?若男子女人受持淨戒,修真實法,身善業成就,口意善業成就,臨壽終時,身遭苦患,沈頓床褥,眾苦觸身。彼心憶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當於爾時,攀緣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為眾惡,當生善趣,不墮惡趣,心不變悔,不變悔故善心命終,後世續善,是名不燒燃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已種燒燃業,依於非法活,乘斯惡業行,必生地獄中。等活及黑繩,眾合二叫呼,燒燃極燒燃,無大地獄,是八大地獄[1081],極苦難可過。惡業種種故,各別十六處。四周開四門,中間量悉等。鐵為四周板,四門扇亦鐵,鐵地盛火燃,其焰普周遍,縱廣百由旬,焰焰無間息。調伏非諸行,強梁者,長夜加楚毒,其苦難可見,見者生恐怖,悚慄身毛豎!墮彼地獄時,足上頭向下。聖柔和心,修行梵行者,於此賢聖所,輕心起非義,及殺害眾生,墮斯熱地獄。輾轉於火中,猶如火炙魚,苦痛號叫呼,如群戰象聲,大火自然生,斯由自業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38    1245    惡行經[108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捨身惡行者,能得身惡行斷;不得身惡行斷者,我不說彼捨身惡行,以彼能得身惡行斷故,是故我說彼捨身惡行。身惡行者,不以義饒益安樂眾生;離身惡行,以義饒益得安樂故,是故我說捨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十九、譬喻相應[1083]

 

13339   1246    鑄金者經(1)[108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住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鑄金者,積聚沙土置於槽中,然後以水灌,剛石堅塊隨水而去,猶有粗沙纏結,復以水灌,粗沙隨水流出,然後生金猶為細沙黑土之所纏結,復以水灌,細沙黑土隨水流出,然後真金純淨無雜,猶有似金微垢,然後金師置於爐中,增火鼓鞴,令其融液,垢穢悉除,然其生金,猶故不輕不軟,光明不發,屈伸則斷。彼鍊金師、鍊金弟子,復置爐中,增火鼓[1085],轉側陶鍊,然後生金輕軟光澤,屈伸不斷,隨意所作,釵、鐺、鐶、釧,諸莊嚴具。

如是淨心進向比丘,粗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粗垢,謂欲覺、恚覺、害覺,如彼生金除粗沙礫。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細垢,謂親里覺、人眾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如彼生金除去塵垢、細沙黑土。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猶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淨。

復次,比丘於諸三昧,有行所持,猶如池水,周匝岸持,為法所持,不得寂靜勝妙,不得息樂,盡諸有漏;如彼金師、金師弟子陶鍊生金,除諸垢穢,不輕不軟,不發光澤,屈伸斷絕,不得隨意成莊嚴具。

復次,比丘得諸三昧,不為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如鍊金師、鍊金師弟子陶鍊生金,令其輕軟,不斷,光澤,屈伸隨意。

復次,比丘無尋無伺,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禪,如是正受,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柔軟,真實不動,於彼彼入處,欲求作證,悉能得證。如彼金師陶鍊生金,極令輕軟,不斷,光澤,任作何器,隨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於諸入處,悉能得證。」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40   1247    鑄金者經(2)[10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1087]:「應當專心精進,隨時思三相[1088]。云何為三?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若比丘不一向思惟止相,則於是處,其心下劣。若復不一向思惟舉相,則於是處,掉亂心起。若不一向思惟捨相,則於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

以彼比丘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故,心則正定,盡諸有漏。如巧金師、金師弟子以生金著於爐中,增火,隨時扇鞴,隨時水灑,隨時俱捨。若一向鼓鞴者,即於是處,生金焦盡;一向水灑,則於是處,生金堅強;若一向俱捨,則生金不熟,無所用,是故巧金師、金師弟子於彼生金,隨時鼓鞴,隨時水灑,隨時兩捨,如是生金,得等調適,隨事所用。如是比丘!專心精進,時時思惟憶念三相,乃至漏盡。」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41   1248   牧牛者經(1)[10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摩竭提國有牧牛者,愚癡無慧,夏末秋初,不善觀察恆水此岸,亦不善觀恆水彼岸,群牛峻岸而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多起患難。諸比丘!過去世時,摩竭提國有牧牛人,不愚不癡,有方便慧,夏末秋初,能善觀察恆水此岸,亦善觀察恆水彼岸,善度其牛至平博山谷、好水草處。彼初度時,先度大牛能領群者,斷其急流;次度第二多力少牛,隨後而度;然後第三度羸小者,隨逐下流,悉皆次第安穩得度,新生犢子愛戀其母,亦隨其後,得度彼岸。

如是比丘!我說斯譬,當知其義。彼摩竭提牧牛者愚癡無慧,六師富蘭那等,亦復如是,習諸邪見,向於邪道,如彼牧牛人愚癡無慧,夏末秋初,不善觀察此岸彼岸,高峻山嶮,從峻岸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多生患難。如是六師富蘭那等,愚癡無慧,不觀此岸,謂於此世;不觀彼岸,謂於他世;中間洄澓,謂境諸魔,自遭苦難。彼諸見者,習其所學,亦遭患難。

彼摩竭提善牧牛者,不愚不癡,有方便慧,謂如來、應供、等正覺,如牧牛者善觀此岸,善觀彼岸,善度其牛於平博山谷,先度大牛能領群者,橫截急流,安度彼岸。如是我聲聞能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橫截惡魔貪流,安穩得度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次度第二多力少牛,截流橫度;如是我諸聲聞,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彼受生,不還此世,亦復斷截惡魔貪流,安穩得度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驅其第三羸小少牛,隨其下流,安穩得度;如是我聲聞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來此世,究竟苦邊;橫截於彼惡魔貪流,安穩得度生死彼岸。

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新生犢子愛戀其母,亦隨得度;如是我聲聞斷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斷截惡魔貪流,安穩得度生死彼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此世及他世,明智善顯現,諸魔得未得,乃至於死魔,

一切悉知者,三藐三佛陀,斷截諸魔流,破壞令消亡。

開示甘露門,顯現正真道,心常多欣悅,逮得安穩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42   1249   牧牛者經(2)[10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長,亦不能擁護大群牛,令等安樂。何等為十一?謂:(1)不知色,(2)不知相,(3)不去蟲,(4)不能覆護其瘡, (5)不能起煙,(6)不知擇路,(7)不知擇處,(8)不知度處,(9)不知食處,(10)殼牛.jpg(11)不善料理能領群者,是名十一法成就,不能守護大群牛。

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不能自安,亦不安他。何等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蟲,不覆其瘡,不能起煙,不知正路,不知止處,不知度處,不知食處,殼牛.jpg其乳,若有上座多聞耆舊久修梵行,大師所歎,不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尊敬,奉事供養。

(1)云何名不知色?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是名為色不如實知。(2)云何不知相?事業是過相,事業是慧相,不如實知,是名不知相。[1091]

(3)云何名不知去蟲所起欲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1092];所起瞋恚害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是名不去蟲。

(4)云何不覆瘡?謂眼見色,隨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心隨生漏,不能防護;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是名不覆其瘡。

(5)云何不起煙?如所聞,如所受法,不能為人分別顯示,是名不起煙。(6)何不道?八正道及聖法律,是名為道,彼不如實知,是名不知道。

(7)云何不知止處?謂於如來所知法,不得歡喜悅樂,勝妙出離、饒益,是名不知止處。[1093] (8)云何不知度處?謂彼不知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隨時往到其所[1094]諮問請受: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法為勝非惡?於隱密法不能開發,於顯露法不能廣問;於甚深句義自所知者,不能廣宣顯示,是名不知度處。

(9)云何不知放牧處?謂四念處及賢聖法律,是名放牧處,於此不如實知,是名不知放牧處。

 (10)云何為殼牛.jpg其乳?彼剎利、婆羅門、長者,自在施與衣被飲食、臥具醫藥,資生眾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殼牛.jpg其乳。

(11)云何為上座大德多聞耆舊,乃至不向諸勝智梵行者所,稱其功德,令其尊重承事供養,令得悅樂?謂比丘不稱譽彼上座,乃至令諸智慧梵行者往詣其所,以隨順身口意業,承望奉事,是名不於上座多聞耆舊,乃至令智慧梵行者往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悅樂。

彼牧牛者成就十一法能令彼群牛增長,擁護群牛,令其悅樂。何等為十一?謂知色,知相,如上清淨分說,乃至能領群者隨時料理,令得安樂,是名牧牛者十一事成就,能令群牛增長擁護,令得安樂。

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樂,亦能安他。何等十一?謂知色,知相,乃至十一,如清淨分廣說,是名比丘十一事成就,自安安他。」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43   1250  那提迦比丘經(1)[1095]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一奢能伽羅聚落,住一奢能伽羅林中。時,有尊那提迦[1096]舊住一奢能伽羅聚落。有一奢能伽羅聚剎利、婆羅門,聞沙門瞿曇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一奢能伽羅聚落,住一奢能伽羅林中,聞已,各辦一釜食,著門邊,作是念: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各各高聲大聲作如是唱。

爾時,世尊聞園林內有多人高聲大聲,語尊者那提迦:「何因何緣、園林內有眾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

尊者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此一奢能伽羅聚落,諸剎利、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此林中,各作一釜食,置園林內,各自唱言:『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以是故,於此林中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唯願世尊,當受彼食!」

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稱我,我不求稱。若於如來,如是便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者,則於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迦!唯我於此像類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而得,不苦而得,云何於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迦!汝等於如是像類色,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故不得不求之樂、不苦之樂。

那提迦!天亦不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唯有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云何於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

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說譬。」

佛告那提迦:「宜知是時。」

那提迦白佛言:「世尊!譬如天雨,水流順下。隨世尊住處,於彼彼處,剎利、婆羅門、長者,信敬奉事,以世尊戒德清淨,正見真直,是故我今作如是說:唯願世尊,哀受彼請。」

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乃至云何於彼所起利樂,有味有求?那提迦!我見比丘食好食已,仰腹而臥,急喘長息,我見已,作是思惟:如此長老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

復次,那提迦!我見此有二比丘,食好食已,飽腹喘息,偃闡而行,我見是已而作是念:非彼長老能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之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

那提迦!我見眾多比丘,食好食已,從園至園,從房至房,從人至人,從群聚至群聚,我見是已而作是念:非彼長老如是能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

復次,那提迦!我於一時隨道行,見有比丘於前遠去,復有比丘於後亦遠,我於爾時,閑靜無為,亦無有便利之勞,所以者何?依於食飲,樂著滋味,故有便利[1097],此則為依;觀五受陰生滅,厭離而住,此則為依。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厭離而住,此則為依。於群聚之樂,勤習群聚,厭於遠離,是則為依。樂修遠離,則勤於遠離,厭離群聚,是則為依。是故那提迦!當如是學:於五受陰觀察生滅,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樂於遠離,精勤遠離。」佛說此經已,尊者那提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44  1251   那提迦比丘經(2)[109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那楞伽羅聚落,如上廣說,乃至彼所,起求利。佛告那提迦:「我見聚落邊有精舍,有比丘坐禪,我見已而作是念:今此尊者,聚落人或沙彌,來往聲響作亂,障其禪思,覺其正受,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而作留難。那提迦!我不喜彼比丘住聚落精舍。

那提迦!我見比丘住空閑處,仰臥吁咄,我見已而作是念:彼比丘,覺寤睡眠[1099],思空閑想。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搖身坐睡,見已而作是念:今此比丘於睡覺寤,不定得定,定心者得解脫,是故那提迦!我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端坐正受,我見已作是念:此比丘不解脫者,疾得解脫;已解脫者,令自防護,使不退失。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

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彼於後時,遠離空處,捨床臥具,還入聚落,受床臥具。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還入聚落。

復次,那提迦!我見比丘住聚落精舍,名聞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湯藥眾具。彼於後時,捨利養聚落床座,至空閑處安止。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捨利養聚落床臥,住於空閑。那提迦!比丘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那提迦比丘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45   1252   備戰枕木經[11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離車子常枕木枕,手足龜坼,疑畏,莫令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得其間便,是故常自警策,不放逸住;以彼不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不能伺求,得其間便。於未來世,不久,諸離車子恣樂無事,手足柔軟,繪纊為枕,四體安臥,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得其間便。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堅固堪能,不捨善法,肌膚損瘦,筋連骨立,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乃至未得所應得者,不捨精進,常攝其心,不放逸住,以不放逸住故魔王波旬不得其便。

當來之世,有諸比丘恣樂無事,手足柔軟,繒纊為枕,四體安臥,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惡魔波旬伺得其便,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精勤方便,乃至不得未得,不捨方便。」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46  1253      百釜經[11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晨朝以三百釜食惠施眾生,日中日暮亦復如是。第二士夫,時節須臾,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乃至殼牛.jpg牛乳頃,比先士夫惠施功德所不能及,百分千分,巨億萬分,算數譬類不得為比。[1102]是故比丘!當作是學:時節須臾,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乃至殼牛.jpg牛乳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47  1254     女人家經[110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當知是家易為盜賊之所劫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數數乃至殼牛.jpg牛乳頃,於一切眾生習慈心[1104],當知是人易為諸惡鬼神所欺。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為盜賊數數劫奪;如是善男子數數,乃至殼牛.jpg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不為諸惡鬼神所欺,是故諸比丘!當隨時數數,乃至殼牛.jpg牛乳頃,修習慈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48   1255   拳打匕首經[110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有劍,其刃廣利,有健士夫言:『我能以手以拳椎打汝劍,令其摧碎。』諸比丘!彼健士夫,當能以手以拳椎打彼劍,令摧碎否?」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彼匕首劍,其刃廣利,非彼士夫能以手以拳,椎打碎折,正足自困。」

「如是比丘!若沙門波羅門,乃至如殼牛.jpg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若有諸惡鬼神,欲往伺求其短,不能得其間便,反自傷耳。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數數,至如殼牛.jpg乳頃,修習慈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49  1256     爪上土經[110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以爪抄土,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上土多,為大地土多?」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大地土無量無數,不可為比。」

佛告諸比丘:「如是眾生能數數,乃至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甲上土。眾生不能數數,乃至如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諸比丘!當數數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0   1257    箭速喻經[11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恆不安,是變易法。諸比丘!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

佛告比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

比丘白佛:「可說譬否?」佛言:「可說。」

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執強弓,一時放發,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否?」比丘白佛:「捷疾,世尊!」

    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雖復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於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於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復倍捷疾於四王天:導日月神,復倍捷疾於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於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精進,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1   1258   阿能訶鼓[110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人陀舍羅訶[1109]。彼陀舍羅訶有鼓,阿能訶[1110]好聲美聲,聲徹四十里[1111],彼鼓既久,處處裂壞。爾時,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纏縛,雖復纏縛,鼓無復高聲美聲。彼於後時轉復朽壞,皮大剝落,唯有聚木。

如是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於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所知,彼則頓受、周備受,聞其所說,歡喜修習,出離饒益。

當來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聞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不頓受持,不至到受。聞彼說者,不歡喜修習,而於世間眾雜異論,文辭綺飾,世俗雜句,專心頂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不得出離饒益。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隨順緣起法,於此則滅。猶如彼鼓,朽故壞裂,唯有聚木。

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隨順緣起法,頓受遍受。聞彼說者,歡喜修習,出離饒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2   1259     鐵丸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鐵丸投著火中,與火同色,盛著劫貝綿中。云何比丘!當速燃否?」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愚癡之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若見年少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貪欲心,欲燒其心,欲燒其身,身心燒已,捨戒退減,是愚癡人長夜當得非義饒益。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護根門,繫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3   1260     貓狸經[111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11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貓狸,飢渴羸瘦,於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時,鼠子出穴遊戲,彼貓狸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臟,食內臟時,貓狸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塚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

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見諸女人[1114],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貪欲發已,欲火熾燃,燒其身心,燒身心已,馳心狂逸,不樂精舍,不樂空閑,不樂樹下,為惡不善心侵食內法,捨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饒益苦。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心正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11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4   1261     木杵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若沙門婆羅門,從本以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寤,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

諸比丘!譬如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生於水中,長於水中,隨水增長。如是沙門婆羅門,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寤,當知是等,善根功德日夜增長,終不退減。當如是學: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寤,功德善法日夜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5   1262     野狐經(1)[111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於後夜時,聞野狐鳴。爾時,世尊夜過天明,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後夜時,聞野狐鳴否?」

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有一愚癡人作如是念:『令我受身,得如是形類,作如是聲。』此愚癡人欲求如是像類處所受生,何足不得!是故比丘!汝等當勤精進,求斷諸有,莫作方便,增長諸有,當如是學。」[111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6   1263    不讚歎受身經[111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讚歎受少有身,況復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糞屎,少亦臭穢,何況於多!如是諸有,少亦不歎,乃至剎那,況復於多!所以者何?有者,苦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增長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7   1264     野狐經(2)[111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夜後分時,聞野狐鳴,是夜過已,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於夜後分,聞野狐鳴否?」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彼野狐者,疥瘡[1120]所困,是故鳴喚。若能有人為彼野狐治疥瘡者,野狐必當知恩報恩。而今有愚癡之人,無有知恩報恩。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復大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十、病相應[1121]

 

13358   1265  跋迦梨比丘[112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尊跋迦梨[1123]住王舍城金師精舍,疾病困苦,尊者富鄰尼瞻視供養。時,跋迦梨語富鄰尼:「汝可詣世尊所,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否?言: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在床褥,願見世尊,疾病困苦,氣力羸弱,無由奉詣,唯願世尊降此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時富鄰尼受跋迦梨語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否?」

世尊答言:「令彼安樂!」

富鄰尼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在床褥,願見世尊,無有身力來詣世尊,世尊!詣金師精舍,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聽許,時,富鄰尼知世尊聽許已,禮足而去。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詣金師精舍,至跋迦梨住房,跋迦梨比丘遙見世尊,從床欲起。

佛告跋迦梨:「且止,勿起!」世尊即坐異床,語跋迦梨:「汝心堪忍此病苦否?汝身所患,為增為損?」跋迦梨白佛:如差摩比丘修多羅[1124]廣說。

「世尊!我身苦痛,極難堪忍,欲求刀自殺,不樂苦生。」

佛告跋迦梨:「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為非常耶?」跋迦梨答言:「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跋迦梨:「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中寧有可貪可欲否?」跋迦梨白佛:「否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佛告跋迦梨:「若於彼身無可貪可欲者,是則善終,後世亦善。」爾時,世尊為跋迦梨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即於彼夜,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時有二天子,身極端正,於後夜時,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子言:「彼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俱禮佛足,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夜過晨朝,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夜有二天子,形體端正,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而作是言:『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子言:『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稽首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當往詣尊者跋迦梨比丘所,語跋迦梨言:昨夜有二天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語我言:尊者跋迦梨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子言:『尊者跋迦梨,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此是天語,佛復記汝:汝於此身,不起貪欲,是則善終,後世亦善。」

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已,詣金師精舍跋迦梨房。爾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汝等持繩床,共舉我身著精舍外,我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時,有眾多比丘出房舍,露地經行,受使比丘詣眾多比丘所,問眾多比丘言:「諸尊!跋迦梨比丘住在何所?」諸比丘答言:「跋迦梨比丘告侍病者,令舉繩床出精舍外,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受使比丘即詣跋迦梨所,跋迦梨比丘遙見使比丘來,語侍病者:「下繩床著地,彼比丘疾來,似世尊使。」彼侍病者即下繩床著地。時,彼使比丘語跋迦梨:「世尊有教,及天子有所說。」

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扶我著地,不可於床上受世尊教,及天子所說。」時,侍病者即扶跋迦梨下置於地。時,跋迦梨言:「汝可宣示世尊告敕,及天子所說。」

使比丘言:「跋迦梨!大師告汝:『夜有二天子來白我言:跋迦梨比丘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子言:跋迦梨比丘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世尊復記說汝:善於命終,後世亦善。」

跋迦梨言:「尊者!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子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然我今日,於無常,決定無疑;無常者是苦,決定無疑;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彼無有可貪可欲,決定無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猶故隨身,欲舉刀自殺,不樂久生。」即執刀自殺。

時使比丘供養跋迦梨死身已,還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以世尊所敕,具告尊者跋迦梨。彼作是言:『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子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如上廣說,乃至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共詣金師精舍跋迦梨尸所。」見跋迦梨死身有遠離之色,見已,語諸比丘:「汝等見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有遠離之色否?」

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復告諸比丘:「遶跋迦梨身四面周匝有闇冥之相,圍遶身否?」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諸比丘:「此是惡魔之像,周匝求覓跋迦梨善男子識神,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識神,以刀自殺。」爾時,世尊為彼跋迦梨說第一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59   1266     闡陀經[112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闡陀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時,尊者舍利弗[1126]聞尊者闡陀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聞已,語尊者摩訶拘絺羅[1127]:「尊者知否?闡陀比丘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當往共看。」

摩訶拘絺羅默然許之。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共詣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至尊者闡陀住房。尊者闡陀遙見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凭床欲起,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汝且莫起!」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坐於異床,問尊者闡陀:「云何尊者闡陀!所患為堪忍否?為增為損?」如前差摩修多羅廣說。

尊者闡陀言:「我今身病,極患苦痛,難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無損,唯欲執刀自殺,不樂苦活。」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闡陀!汝當努力,莫自傷害!若汝在世,我當與汝來往周旋。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汝若無看病人,我當看汝,必令適意,非不適意。」

闡陀答言:「我有供養,那羅聚落諸婆羅門、長者,悉見看視,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無所乏少;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隨意瞻病,非不適意,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難可堪忍,唯欲自殺,不樂苦生。」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闡陀!眼及眼識、眼所識色,彼寧是我,異我,相在否[1128]?」

闡陀答言:「否也,尊者!」

舍利弗復問:「闡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所識法,彼寧是我,異我,相在否?」

闡陀答言:「否也,尊者!」

舍利弗復問:「闡陀!汝於眼、眼識及色,為何所見、何所識、何所知,故言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我於眼、眼識及色,見滅知滅,故見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1129]。」

復問:「闡陀!汝於耳鼻舌身,意、意識及法,何所見,何所知,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於意、意識及法,見滅知滅,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闡陀:「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有所依者,則為動搖,動搖者,有所趣向,趣向者為不休息,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有未來出沒故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聚集。

如所說句:[1130]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有止息故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闡陀言:「尊者摩訶拘絺羅!養世尊事,於今畢矣;隨順善逝,今已畢矣,適意,非不適意。弟子所作,於今已作;若復有餘弟子所作供養師者,亦當如是供養大師,適意,非不適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難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爾時,尊者闡陀即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尊者闡陀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闡陀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云何世尊!彼尊者闡陀當至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記說言:尊者摩訶拘絺羅!我供養世尊,於今已畢;隨順善逝,於今已畢,適意,非不適意;若復有餘供養大師者,當如是作,適意,非不適意耶?」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世尊:「彼尊者闡陀,先於鎮珍尼婆羅門聚落,有供養家,極親厚家,善言語家。」

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心善解脫善男子,有供養家,親厚家,善言語家。舍利弗!我不說彼有大過。若有捨此身,餘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若有捨此身已,餘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無大過故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如是世尊為彼尊者闡陀說第一記。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作禮而去。

13360   1023    叵求那經[113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尊者叵求那住東園鹿母講堂,疾病困篤。尊者阿難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住東園鹿母講堂,疾病困篤,如是病,比丘多有死者。善哉!世尊!願至東園鹿母講堂尊者叵求那所,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至日晡時,從禪覺,往詣東園鹿母講堂,至尊者叵求那房,敷座而坐,為尊者叵求那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世尊去後,尊者叵求那尋即命終,當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時,尊者阿難供養尊者叵求那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世尊來後,尋便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不審世尊!彼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佛告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若覺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調適,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種種說法,彼聞法已,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則大教授法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然後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轉微,不蒙大師教授說法,然遇多聞大德修梵行者,教誡說法,得聞法已,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教授聽法福利。

復次,阿難!若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乃至生分微弱,不聞大師教授說法,復不聞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教誡說法,然彼先所受法,獨靜思惟觀察,得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然後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大師說法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覺身病起,極遭苦患,不得大師教誡說法,然得餘多聞大德、諸梵行者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教誡聞法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其身病起,極生苦患,不得大師教誡說法,不得諸多聞大德教誡說法,然獨一靜處思惟先所聞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思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何緣叵求那比丘,得諸根欣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彼親從大師聞教誡說法,斷五下分結。」世尊為尊者叵求那受阿那含記。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61   1024   阿濕波誓經[113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濕波誓住東園鹿母講堂,身遭重病,極生苦患。尊者富鄰尼瞻視供給,如前跋迦梨修多羅廣說,謂說三受,乃至轉增無損。佛告阿濕波誓:「汝莫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實有變悔。」

佛告阿濕波誓:「汝得無破戒耶?」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不破戒。」

佛告阿濕波誓:「汝不破戒,何為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先未病時,得身息樂正受,多修習;我於今日,不復能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將無退失是三昧耶?」

佛告阿濕波誓:「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阿濕波誓!汝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否?」

阿濕波誓白佛言:「否也,世尊!」

復問:「汝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否?」

阿濕波誓白佛言:「否也,世尊!」

佛告阿濕波誓:「汝既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何故變悔?」

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不正思惟故。」

佛告阿濕波誓:「若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應作是念:我於三昧退減。

若復聖弟子不見色是、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當作是覺知:『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貪恚癡永盡無餘已,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是法時,尊者阿濕波誓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歡喜踊悅,歡喜踊悅故,身病即除。佛說此經,令尊者阿濕波誓歡喜隨喜已,從座起而去。

差摩迦修多羅[1133],如五受陰處說。

 

13363   1025    疾病經(1)[113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年少新學,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識,獨一客旅,無人供給,住邊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篤。

時,有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學,乃至疾病困篤,住邊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無活[1135]。善哉!世尊!往彼住處,以哀愍故!」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禪覺,至彼住處,彼病比丘遙見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臥勿起!云何比丘!苦患可忍否?」如前差摩修多羅廣說,如是三受,乃至病苦但增不減。

    佛告病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無變悔耶?」病比丘白佛:「實有變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無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實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為變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於過人法,勝妙知見,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終之時,知生何處?故生變悔。」

佛告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識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復問比丘:「於意云何?有眼識故有眼觸,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云何比丘!若無眼,無眼識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復問比丘:「若無眼識則無眼觸耶?若無眼觸,則無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是故比丘!當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終,後世亦善。」爾時,世尊為病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世尊去後,病比丘尋即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時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年少比丘疾病困篤,尊者今已命終,當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云何世尊!如是比丘,當生何處?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佛告諸比丘:「彼命過比丘,是真寶物!聞我說法,分明解了,於法無畏,得般涅槃。汝等但當供養舍利。」爾時,世尊為彼比丘受第一記[113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64   1026     疾病經(2)[113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彼比丘作如是念:『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若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者,是名比丘斷愛欲,轉諸結,止慢無間等[1138],究竟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65   1027    病比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乃至佛告病比丘:「汝不自犯戒耶?」比丘白佛言:「世尊!我不以持淨戒故於世尊所修梵行。」

佛告比丘:「汝以何等法故於我所修梵行?」

比丘白佛:「為離貪欲故於世尊所修梵行;為離瞋恚愚癡,故於世尊所修梵行。」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應為離貪欲,故於我所修梵行;離瞋恚愚癡故於我所修梵行。比丘!貪欲纏故不得離欲;無明纏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若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身作證;離無明故慧解脫,是名比丘斷諸愛欲,轉結縛,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是故比丘!於此法善思惟。」如前廣說,乃至受第一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66  1028      疾病經(3)[113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多有比丘疾病。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當正念正知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

云何正知?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知。

如是比丘正念正知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云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捨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

如是正念正知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苦受,觀察無常,乃至捨,於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

如是正念正知生不苦不樂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因緣?謂身因緣,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

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捨,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所使,永不復使。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覺所覺時,莫能知樂覺,貪欲使所使,不見於出離。苦受所覺時,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離道。不苦不樂受,等正覺所說,彼亦不能知,終不度彼岸。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於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67   1029     疾病經(4)[114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時,有眾多比丘集會迦梨隸講堂,多有疾病,如上說,差別者,乃至「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生老病死。」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智慧多聞者,非不覺諸受,若於苦樂受,分別諦明了,當知堅固事,凡夫有昇降,於樂不染著,於苦不傾動。知受不受生,依於貪恚覺,斷除斯等已,其心善解脫,繫念緣妙境,正向待終期。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了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歡喜,作禮而去。

 

13368   1030    給孤獨經(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給孤獨長者得病,身極苦痛,世尊聞已,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次第乞食,至給孤獨長者舍。長者遙見世尊,凭床欲起,世尊見已,即告之言:「長者勿起,增其苦患。」世尊即坐,告長者言:「云何長者!病可忍否?身所苦患,為增為損?」

長者白佛:「甚苦,世尊!難可堪忍。」乃至說三受,如差摩修多羅廣說,乃至苦受,但增不損。

佛告長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長者白佛:「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今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即記長者得阿那含果。長者白佛:「唯願世尊今於此食!」爾時,世尊默而許之,長者即敕辦種種淨美飲食,供養世尊,世尊食已,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3369   1031    給孤獨經(2)[114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難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往詣其舍,長者遙見阿難,凭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差摩修多羅[1142]廣說,乃至苦患但增不損。

時,尊者阿難告長者言:「勿恐怖!若愚癡無聞凡夫,不信於佛,不信法僧,聖戒不具,故有恐怖,亦畏命終及後世苦。汝今不信已斷已知,於佛淨信具足,於法僧淨信具足,聖戒成就。」

長者白尊者阿難:「我今何所恐怖!我始於王舍城寒林中丘塚間見世尊,即得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自從是來,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

尊者阿難言:「善哉長者!汝自記說是須陀洹果。」

長者白尊者阿難:「可就此食!」尊者阿難默然受請,即辦種種淨美飲食,供養尊者,阿難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3370   1032    給孤獨經(3)[114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1144]聞已,語尊者阿難:「知否?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當共往看。」尊者阿難默然而許。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阿難,共詣給孤獨長者舍,長者遙見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乃至說三種受,差摩修多羅[1145]廣說,身諸苦患,轉增無損。

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耳鼻舌身,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聲香味觸、法界生貪欲識。

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不依水火風、空、識界生貪欲識。

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受想行識陰生貪欲識。」時,給孤獨長者悲歎流淚。尊者阿難告長者言:「汝今怯劣耶?」

長者白阿難:「不怯劣[1146]也。我自顧念,奉佛以來二十餘年,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如今所聞。」

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我亦久來未嘗為諸長者說如是法。」長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勝信、勝念勝樂,不聞深法而生退沒。善哉尊者舍利弗!當為居家白衣說深妙法,以哀愍故!」

「尊者舍利弗!今於此食。」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請,即設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即從座起而去。

 

13371   1033   達摩提那[1147][1148] 

達磨提那[1149]長者修多羅》亦如世尊為給孤獨長者初修多羅廣說,第二修多羅亦如是說,差別者:「若復長者依此四不壞淨已,於上修習六念,謂念如來事,乃至念天。」長者白佛言:「世尊!依四不壞淨,於上修六隨念,我今悉成就。我常修念如來事,乃至念天。」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汝今自記阿那含果。」

長者白佛:「唯願世尊受我請食!」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長者知佛受請已,即具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3373   1034   長壽童子經[115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長壽童子是樹提長者孫子,身嬰重病。爾時,世尊聞長壽童子身嬰重病,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到長壽童子舍,長壽童子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叉摩修多羅》廣說,乃至病苦但增無損。

「是故童子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四不壞淨[1151],我今悉有,我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童子:「汝當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明分想。何等為六?謂一切(1)無常想,(2)無常苦想,(3)苦無我想,(4)觀食想,(5)一切世間不可樂想,(6)死想。[1152]

童子白佛言:「如世尊說,依四不壞淨,修習六明分想,我今悉有,然我作是念:我命終後,不知我祖父樹提長者當云何?[1153]」爾時,樹提長者語長壽童子言:「汝於我所,且停!汝今且聽世尊說法,思惟憶念,可得長夜福利,安樂饒益!」

時,長壽童子言:「我於一切諸行,當作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常現在前。」

佛告童子:「汝今自記斯陀含果。」

長壽童子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在我舍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長壽童子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童子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3374   1035   婆藪長者經[11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婆藪長者身遭苦患,爾時,世尊聞婆藪長者身遭苦患,如前《達摩提那長者修多羅》[1155]廣說,得阿那含果記,乃至從座起而去。

 

13375   1036   釋氏沙羅經[115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釋氏沙羅,疾病委篤,爾時,世尊聞釋氏沙羅疾病委篤,晨朝著衣持鉢,入迦維羅衛國乞食,次到釋氏沙羅舍,釋氏沙羅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差摩迦修多羅》廣說,乃至患苦但增不減。是故釋氏沙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釋氏沙羅白佛言:「如世尊說,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我悉有之。我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釋氏沙羅:「是故汝當依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於上修習五喜處。何等為五?謂念如來事,乃至自所施法。」

釋氏沙羅白佛言:「如世尊說,依四不壞淨,修五喜處我亦有之,我常念如來事,乃至自所施法。」

佛言:「善哉!善哉!汝今自記斯陀含果。」沙羅白佛:「唯願世尊在我舍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沙羅長者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沙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3376   1037   耶輸長者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曲谷精舍。爾時,耶輸長者疾病困篤,如是乃至得阿那含果記,如《達摩提那修多羅》廣說。

13377   1038  摩那提那長者經[115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竭伽池側。時,有摩那提那長者,疾病新瘥,時,摩那提長者語一士夫言:「善男子!汝往尊者阿那律所,為我稽首阿那律足,問訊起居輕利,安樂住否?明日通身四人願受我請。若受請者,汝復為我白言:我俗人多有王家事,不得自往奉迎,唯願尊者時到通身四人來赴我請,哀愍故!」

時,彼男子受長者教,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禮足。白言:「尊者!摩那提那長者,敬禮問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否?唯願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受我請。」時,尊者阿那律默然受請。

時,彼士夫復以摩那提那長者語,白尊者阿那律:「我是俗人,多有王家事,不得躬自奉迎,唯願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來赴我請,憐愍故!」

尊者阿那律陀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時。明日,通身四人往詣其舍。」時,彼士夫受尊者阿那律教,還白長者:「阿梨!當知我已詣尊者阿那律,具宣尊意,尊者阿那律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時。」

彼長者摩那提那,夜辦淨美飲食,晨朝復告彼士夫:汝往至彼尊者阿那律所,白言:「時到。」時,彼士夫,即受教行,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禮足,白言:「供具已辦,唯願知時!」

時,尊者阿那律著衣持鉢,通身四人詣長者舍。時,摩那提那長者,婇女圍遶,住內門左,見尊者阿那律,舉體執足敬禮,引入就坐,各別稽首,問訊起居,退坐一面。尊者阿那律問訊長者:「堪忍安樂住否?」

長者答言:「如是,尊者!堪忍樂住。先遭疾病,當時委篤,今已蒙瘥。」

尊者阿那律問長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長者白言:「尊者阿那律!我住四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尊者阿那律!我於四念處繫心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尊者阿那告長者言:「汝今自記阿那含果。」時,摩那提那長者以種種淨美飲食,自手供養,自恣飽滿。食已,澡漱畢,摩那提那長者復坐卑床,聽說法。尊者阿那律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五十一、業報相應[1158]

 

13378   1039   淳陀長者經[11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精舍。時,有淳陀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問淳陀長者:「汝今愛樂何等沙門婆羅門淨行?」

淳陀白佛:「有沙門婆羅門,奉事於水,事毘濕波  天,執杖澡罐,常淨其手,如是正士能善說法,言:『善男子於月十五日,以胡麻屑、菴摩羅屑,以澡其髮,修行齋法,被著新淨長白氈,牛糞塗地而臥其上。

善男子晨朝早起,以手觸地,作如是言:此地清淨,我如是淨。手執牛糞團,並把生草,口說是言:『此是清淨,我如是淨。若如是者,見為清淨,不如是者,永不清淨。』世尊!如是像類沙門婆羅門,若為清淨,我所宗仰。」

佛告淳陀:「有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成就如此惡法者,雖復晨朝早起,以手觸地,唱言清淨,猶是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執牛糞團及生草,唱言清淨,亦復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 

淳陀!何等為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乃至觸與不觸悉皆不淨?淳陀!謂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慳貪吝惜,於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不離於殺;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行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以力強干,不離邪婬。

不實,妄語,或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1160]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是名妄語。兩舌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

不離惡口罵詈,若人軟語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三昧,捨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如是等言,不離粗澀,是名惡。綺語,不時言[1161]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綺語。

不捨離貪,於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愛好不捨。』瞋恚弊惡,思惟言:彼眾生應縛應鞭,應應殺,欲為生難。不捨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說、無福,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乃至觸與不觸,皆悉不淨。

淳陀!有白法白報,有淨、淨果,輕仙上昇,成就已,晨朝觸地,此淨、我淨者,亦得清淨;若不觸者,亦得清淨。把牛糞團,手執生草,淨因淨果者,執與不執,亦得清淨。

淳陀!何等為白法白報,乃至執與不執,亦得清淨?謂有人不殺生,離殺生,捨刀杖,慚愧,悲憫一切眾生。不偷盜,遠離偷盜,與者取,不與不取,淨心不貪。

離於邪婬,若父母護,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強干,起邪婬。離於妄語,審諦實說;遠離兩舌,不傳此向彼,傳彼向此,共相破壞;離者令和,和者隨喜。遠離惡口,不剛強,多人樂其所說。離於綺語,諦說、時說、實說義說、法說見說。離於貪欲,不於他財、他眾具,作己有想而生貪著。離於瞋恚,不作是念:『撾打縛殺,為作眾難。』

正見成就,不顛倒見,有施有說,有報有福,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於此世他世,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白法白報,乃至觸與不觸,皆悉清淨。」爾時,淳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79   1040     捨行經[116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精舍。時,有異婆羅門於十五日洗頭已,受齋法,披新長、白氈,手執生草,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爾時,佛告婆羅門:「汝洗頭,披新長、白氈,是誰家法?」婆羅門白佛:「瞿曇!是學捨法。」

佛告婆羅門:「云何婆羅門捨法?」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如是十五日,洗頭,受持法齋,著新淨、白氈,手執生草,隨力所能,布施作福。瞿曇!是名婆羅門修行捨行。」

佛告婆羅門:「賢聖法律所行捨行,異於此也。」

婆羅門白佛:「瞿曇!云何為賢聖法律所行捨行?」

佛告婆羅門:「謂離殺生,不樂殺生,依於不殺,捨離殺生。離偷盜,不樂於盜,依於不盜,捨不與取。離諸邪淫,不樂邪婬,依於不婬,捨非梵行。離於妄語,不樂妄語,依不妄語,捨不實言。離諸兩舌,不樂兩舌,依不兩舌,捨別離行。離於惡口,不樂惡口,依不惡口,捨於粗言。離諸綺語,不樂綺語,依不綺語,捨無義言。斷除貪欲,遠離苦貪,依無貪心,捨於愛著。斷除瞋恚,不生忿恨,依於無恚,捨彼瞋恨。修習正見,不起顛倒,依於正見,捨彼邪見。婆羅門!是名賢聖法律所行捨行。」

婆羅門白佛:「善哉瞿曇!賢聖法律所行捨行。」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3380   1041   入處餓鬼[11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生聞梵志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瞿!我有親族,極所愛念,忽然命終,我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否?」

佛告婆羅門:「非一向得。若汝親族生地獄中者,得彼地獄眾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飲食。若生畜生、餓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飲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羅門!餓鬼趣中,有一處名為入處餓鬼[1164],若汝親族生彼入處餓鬼中者,得汝施食。」

婆羅門白佛:「若我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者,我信施誰應食之?」

佛告婆羅門:「若汝所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者,要有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中者得食之。」

婆羅門白佛:「瞿曇!若我所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亦更無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者,此信施食誰當食之?」

佛告婆羅門:「設使所為施,親族知識不生入處餓鬼趣中,復無知識生餓鬼者,信施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達嚫[1165]。」

婆羅門白佛:「云何施者行施,施者得彼達嚫?」

佛告婆羅門:「有人殺生行惡,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淳陀修多羅》廣說,而復施諸沙門婆羅門,乃至貧窮乞士,悉施錢財、衣被飲食、燈明,諸莊嚴具。婆羅門!彼惠施主,若復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門婆羅門錢財、衣被飲食,乃至莊嚴眾具,故雖在象中,亦得受彼施報,衣服飲食,乃至種種莊嚴眾具。若復生牛馬驢騾等畜生趣中,以本布施功德,悉受其報;隨彼生處,所應受用皆悉得之。

婆羅門!若復施主持戒,不殺不盜,乃至正見;布施諸沙門婆羅門、乞士,錢財、衣服飲食,乃至燈明,緣斯功德,生人道中,坐受其報,衣被飲食,乃至燈明眾具。復次,婆羅門!若復持戒生天上者,彼諸惠施,天上受報,財寶衣服飲食,乃至莊嚴眾具,是名施者行施,施者受達嚫果報,不失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3381   1042  鞞聞摩婆羅門經(1)[116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鞞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集,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有眾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佛告諸婆羅門、長者:「行非法行,行危嶮行,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婆羅門長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佛告婆羅門長者:「殺生乃至邪見,具足十不善業因緣故,婆羅門!是非法行,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婆羅門白佛:「何因緣諸眾生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佛告婆羅門、長者:「行法行,行正行[1167],以是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復問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佛告婆羅門、長者:「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跡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婆羅門長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姓家,婆羅門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緣故。若復欲求生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淨戒者,其心所願,悉自然得。

若復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1168]。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若復欲求往生光音天、遍淨天,乃至阿伽尼吒天[1169],亦復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淨,心離欲故。

若復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斷三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無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時,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3382   1043 鞞聞摩婆羅門經(2)[1170]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時,鞞羅磨聚落中,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鞞羅磨聚落身恕林中,聞已,乘白馬車,多將翼從,持金柄、傘蓋、金澡瓶,出鞞羅磨聚落,詣身恕林,至道口,下車步進,入於園門,至世尊前,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有人命終生地獄中?乃至生天?」如上修多羅廣說。時,鞞羅磨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383   1044   鞞紐多羅經[117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鞞紐多羅聚落北身恕林中。時,住鞞紐多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引,詣身恕林,至世尊所,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自通之法[1172],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

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我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

我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兩舌,如上說。我不喜人加粗言於我,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惡口,如上說。我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綺語,如上說。[1173]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1174]

時,鞞紐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384   1045     隨類經[117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相習近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相習近法?謂殺生者、殺生者習近,盜、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話、貪、恚、邪見,各各隨類更相習近。譬如不淨物,不淨物自相和合;如是殺生,殺生乃至邪見,邪見自相習近。

如是比丘!不殺生不殺生相習近,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譬如淨物淨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如是不殺不殺更相習近,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是名比丘相習近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85    1046    蛇行經[11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蛇行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蛇行法?謂殺生惡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前《淳陀修多羅》廣說。彼當爾時,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彼如是身口意蛇行已,於其二趣,向一一趣:若地獄,若畜生。蛇行眾生,謂蛇鼠貓狸等腹行眾生,是名蛇行法。

云何非蛇行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如前《淳陀修多羅》業跡廣說,是名非蛇行法。身非蛇行,口非蛇行,意非蛇行,於其二趣,生一一趣:若天上,若人中,是名非蛇行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86   1047    圓珠經(1)[117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必墮惡趣泥犁中。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處住,如是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墮地獄,中無住處。

云何為惡業?謂殺生乃至綺語,如上廣說,是名惡業。云何惡心?謂貪恚心,如上廣說,是名惡心。云何惡見?謂邪顛倒,如上廣說,是名惡見;是名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生惡趣泥犁中,善業因、善心因、善見因,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上。

婆羅門!云何為善業?謂離殺生,不樂殺生,乃至不綺語,是名善業。云何心善?謂不貪不恚,是名心善。云何為見善?謂正見不顛倒,乃至見不受後有,是名見善,是名業善因、心善因,是善因身壞命終,得生天上。譬如四方摩尼珠,擲著空中,隨墮則安。如是彼三善因,所在受生,隨處則安。」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87   1048     圓珠經(2)[11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殺生人,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必得短壽。不與取,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錢財多難。邪婬,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所有妻室為人所圖。妄語,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多被譏論。兩舌,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親友乖離。惡口,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常聞醜聲。綺語,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言無信用。貪欲,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貪欲。瞋恚,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瞋恚。邪見,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愚癡。

若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1179]。不盜,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錢財不喪。不邪婬,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貞良。不妄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譏論。不兩舌,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親友堅固。不惡口,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聞妙音。不綺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見信用。不貪,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愛欲。不恚,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瞋恚。正見,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癡。」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88   1049     殺生經[118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殺生有三種,謂從貪生故,從恚生故,從癡生;乃至邪見亦三種,從貪生,從恚生,從癡生。離殺生亦有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乃至離邪見亦有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89   1050    出不出經[11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有出法、出不出法。何等為出法、出不出法?謂不殺生,出於殺生,乃至正見,出於邪見。」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90   1051      岸經[118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說此岸彼岸,云何此岸?云何彼岸?」

佛告婆羅門:「殺生者謂此岸,不殺生者謂彼岸;邪見者謂此岸,正見者謂彼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少有修善人,能度於彼岸,一切眾生類,所驅馳走此岸。

於此正法律,觀察法法相,此等度彼岸,摧伏死魔軍。[1183]

爾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生聞婆羅門所問,如是異比丘所問,尊者阿難所問,佛問諸比丘,三經亦如上說。

 

13394   1052    真實法經[118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法,有真實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惡法?謂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名惡法。云何為真實法?謂離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95   1053     惡法經[11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法、惡惡法;有真實法、真實真實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惡法?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惡法。云何為惡惡法?謂自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起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是名惡惡法。

云何為真實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云何為真實真實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真實真實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96    1054   善男子經[11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男子、善男子。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謂不殺生者,乃至正見者,是名善男子。」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97    1055  不善男子經[118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1188];有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

云何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謂手自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行邪見,教人令行邪見,是名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云何為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者,是名善男子。云何為善男子善男子?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善男子善男子。」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98   1056     十法經[11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成就十法者,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入惡趣泥犁中。何等為十?謂殺生乃至邪見。若成就十法,譬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十?謂不殺生乃至正見。」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499   1057    二十法經[11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成就二十法者,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二十?謂自手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行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

二十法成就,譬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二十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400   1058    三十法經[119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十法成就者,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三十法?謂自手殺生,教人令殺,讚歎殺生;乃至自行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常復讚歎行邪見者,是名三十法,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

有三十法成就者,如鐵鉾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三十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常復讚歎不殺功德;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常復讚歎正見功德,是名三十法成就,如鐵鉾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401   1059    四十法經[119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法成就,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四十法?謂手自殺生,教人令殺,讚歎殺生,見人殺生,心隨歡喜;乃至自行邪見,教人令行,讚歎邪見,見行邪見,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

有四十法成就,如鐵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四十?謂不殺生,教人不殺,口常讚歎不殺功德,見不殺者心隨歡喜;乃至自行正見,教人令行,亦常讚歎正見功德,見人行者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402   1060    法非法苦經[11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法,有正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法?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非法。何等正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正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403   1061    非律聖律經[119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律,有正律。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律?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非律。何等為正律?謂不殺乃至正見,是名正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非律正律,如是非聖及聖,不善及善,非親近、親近,非善哉、善哉,黑法白法,非義正義,卑法、勝法,有罪法、無罪法,棄法、不棄法,一一經如上說。

 

 

 

 

 

附錄   雜阿含經與初期大乘思想  顯如法師

 

    《阿含經》被中國的祖師們判為小乘教的經典,一直不受中國佛教徒的重視。由於近代各國學者的研究,發現《阿含經》原來不是小乘經典,而是現存最接近佛陀教法的典籍,是探究佛陀根本思想不可缺少的經典,也是理解佛陀所宣說的「法」在歷史的流變中逐漸喪失本來面目時,所必須參考的第一手資料。

    佛滅於西元前387年前後,西元前300年左右,僧團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此後又各自分裂成許多部派。大約在西元前200年,「菩薩」一詞開始出現在佛教界,用來指未成佛以前的世尊。

    西元前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求成無上菩提」的菩薩行者,在印度佛教界出現,「大、小乘」與「大乘非佛說」之諍,就在此時發生。中國佛教慣用的「大乘、小乘」,就是那時候延續下來的,大乘經典也是從那時起,陸續「出書」。

    古代的中國佛教大德由於交通不便、資訊不足的限制,無法了解印度佛教經典的成立過程,難免侷限於當時流行在印度的大乘思想風潮之下,以為大乘經典就是佛在世說法的記錄,佛在世就說了大、小乘法門,而事實不然﹗這些近代學者的研究結果,對已經接受中國祖師傳統教說的佛教徒而言,是相當難以接受的。

    佛陀入滅後第一個夏天,五百阿羅漢舉行了第一次結集,審定佛陀的遺教:「法」與「律」。所結集的「法」,就是《雜阿含經》裡的蘊、處、緣起、食、諦、界、菩提分等類,稱為「相應修多羅」。第一結集以後,佛法不斷的從各處傳出來,由「經師」與「律師」分別審核保存。

到西元前300年左右,由於戒律問題而舉行了第二次的大結集,在佛經方面,集成了《雜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長阿含》、《雜藏》五部;南傳佛教則稱為《相應部》、《中部》、《增支部》、《長部》、《小部》。其中《雜阿含》是四部阿含的母體。結集過後,僧團分立為東西方二部,佛教進入部派分立的時代,所傳承的經、律,也隨著各部派的風格而有所增損,但共同的部份還是有脈絡可尋。現存的漢譯四阿含和南傳佛教的五部(nikaya,尼柯耶),就是由不同的部派所傳承下來的。

    古來傳說四部阿含各有不同的特色:《長阿含》是「吉祥悅意」,通俗的適應天神(印度神教)信仰的佛法;《中阿含》是「破斥猶豫」,分別抉擇法義;《增一阿含》是使人生善植福,「滿足希求」;《雜阿含》是「顯揚真義」。

由於現存的《雜阿含經》是第二次結集的成果,除了原始結集的「相應修多羅」,還有其他成份,印順法師認為《雜阿含經》的不同成份,也可以拿四部阿含的特色來區別:《相應修多羅》是「顯了真義」;八眾(諸天記說祇夜)是「吉祥悅意」;弟子所說是「破斥猶豫」;如來所說是「滿足希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251頁)。

    從《雜阿含經》的原始部份,可以看出早期佛法的特點,簡要的說,就是修八正道等菩提分,如實知見身心(蘊、處、界等)的無常、苦、無我,實現離執解脫的目標,也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如實知、證;也就是緣起正見的聞、思、修、證。解脫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聖者,如實知見: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釋迦牟尼經歷了這些道跡而達到解脫,他也教導當時的弟子如是修、如是證。究竟解脫的聖者同稱為阿羅漢。佛滅後,由於對佛陀的懷念,「世間情深」,「不能滿足於人間(涅槃了)的佛陀」,理想的佛陀觀取代了人間的佛陀,佛陀被想像成壽命無量,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模樣,許多有教化意義的印度先賢事跡和動物故事被傳說為世尊的前生。

    這種集所有榮耀於一身的看法,只是宗教信徒主觀意願投射而成的,這些傳說既無法驗證,又冠上「佛說」的大帽子,一般信徒是寧可信其有的。

佛陀勝過阿羅漢的看法也逐漸產生,最後認為佛陀的智慧、福德是無上圓滿的,配合了那些前生的故事,圓滿的智慧福德,要經過長劫的修行才能成就的看法也就順理成章了。

西元前200年左右,「菩薩」一詞通用於佛教界,指未成佛的世尊,以及他的前生,修菩薩道成就理想的佛的思想在佛教界中蘊釀。

    早期的「佛法」,緣起是最基本的法則,「如實知緣起的法住智,是修道的必要歷程,絕不能離世間的如實知而得涅槃的。」而大乘者所修的卻是「不二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不生」,「不一不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這些修道理論,看不出和早期的佛法緣起、因果、善惡、凡夫聖人等觀念,有什麼脈絡關聯。

按照這些大乘的「深觀」,連行菩薩道度眾生也大可不必,因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聖人。即使說「迷即生死,悟即涅槃」,也是有迷悟之別,迷、悟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不可能不一不異,一即一切。這樣的理論和早期的佛法無關,這樣的境界太「高深」,只有進入某些禪定狀態才有可能,一般人是無法理會的,即使由於它是「佛說」而信受奉行,也難以成就,所以經中自歎:「魚子、菴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只好以供養、書寫、流通的功德來推廣。

筆者以為菩薩思想或大乘經典之所以流行,在於它強調信受傳播大乘的功德福報,而不是它的修道理論。大部份的信徒只是因它是「佛說」就敬信不疑,並自責自己的業障深重,慧根不足。大乘經中往往說,能夠信受這種理論的人,是善根深厚的人,謙卑的信徒誰敢去懷疑它、否定它呢﹖會被貶成「焦芽敗種」,甚至「謗法」要下地獄的﹗誰願下地獄﹖「佛說」的最好相信﹗佛陀教人「依法不依人」,大部份的人卻是「依人不依法」。不同意這種修道理論的人,可以說它是一種方便說法,但是倡行這種理論的,卻認為它是與佛智相應的。

    世尊自身修行六年,斷煩惱,自證解脫,然後教導弟子依法修學,同證解脫,如《雜阿含》十九經說:「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以義饒益,長夜安樂。」解脫之道就是這樣輾轉相傳,利益眾生。現存的佛滅後百年集成的《雜阿含經》主要是佛陀與弟子們對話,開示解脫之道。

佛滅後三百多年(西元前50年左右)開始出現大乘經典,把佛世那些「求自了」的弟子貶為小乘根性(世尊自己也是小乘根性﹖),佛卻另外對大乘根性說菩薩法門,勸大乘者發願度盡無量眾生。大乘者提倡不斷煩惱,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才成就「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佛,不知這樣的發「大心」是否合乎「緣起」?是否能實現﹖這樣的「佛」是否可能存在﹖

    菩薩道如何行呢﹖典型的說法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為方便」。「大悲」還可以理解,「一切智智」和「無所得」則是甚深而不可思議了,或許少數智慧高超的大德才能理解吧﹗說來玄妙,卻難以普遍。佛世的修學佛法是有修行的次第,有戒、定、慧等道跡可尋的,不像大乘那樣直觀不生不滅。當然這種「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一切法不可得」的「不二法門」是行不通的,所以要使大乘佛教流行,不得不以供養經典,書寫流通,布施持戒等,做為功德和種善根的法門。

    早期的佛法和大乘佛法有許多觀點不同。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使一些後知後覺的佛教徒,有機緣認識佛教,敢反省一些問題而免於「下地獄」的恐怖和「沒有善根」的自卑。

如印順法師所說「佛教聖典的原始部份,有時,有地,有人,有事,充滿現實感。離佛的時代漸遠,聖典的現實性漸淡,而理想的成份漸濃。」(《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876頁)。

筆者認為能夠否定「所有佛經是佛親口所說的記錄」,能夠肯定「許多經典,尤其是大乘興起以後的經典,代表各時代,各學派的佛教見解」,可以說是理解佛法的第一步。

(1989.8.原載《新雨》第26期,收在《顯如法師文集》)

 

 


       雜阿含經次第表

佛光:佛光大藏經 / 會編:雜阿含經論會編(印順法師編)/ 大正:大正大藏經

 

相應教

九分教

佛光

會編

大正

 

 

 

 

 

 

 

 

 

 

 陰相應 ()

 修多羅

1-32

1-38

1-32

 陰相應 ()

 修多羅

33-49

39-55

256-272

 陰相應 ()

 修多羅

50-78

56-144

59-87

 陰相應 ()

 修多羅

79-104

145-170

33-58

 陰相應 ()

 修多羅

105-112

171-178

103-110

 羅陀相應

113-131

1652-1702

111-129

 斷知相應 ()

132-134

1703-1784

130-132

 見相應

135-140

1785-1790

133-138

141-173

1791-1877

139-171

 斷知相應 ()

174-189

1878-12873

172-187

 六入處相應 ()

 修多羅

190-231

179-300

188-229

 六入處相應 ()

 修多羅

232-257

301-381

230-255

 六入處相應 ()

 修多羅

258-271

382-395

1164-1177

 六入處相應 ()

 修多羅

272-281

396-405

273-282

 六入處相應 ()

 修多羅

282-320

406-463

304-342

 

 

 

 

 

 因緣相應 ()

 修多羅

321-341

464-484

283-303

 因緣相應 ()

 修多羅

342-363

485-517

343-364

 因緣相應 ()

 修多羅

364-369

518-533

365-370

安住事

 食相應

 修多羅

370-377

534-541

371-378

 諦相應 ()

 修多羅

378-405

542-598

379-406

 諦相應 ()

 修多羅

406-442

599-691

407-443

 界相應 ()

 修多羅

443-453

692-713

444-454

 界相應 ()

 修多羅

454-464

714-728

455-465

 受相應

 修多羅

465-488

729-759

466-489

 舍利弗相應

489-499

1476-1556

490-500

 連相應 ()

500-502

1557-1559

501-503

 連相應 ()

503-533

1560-1609

504-534

 阿那律相應 ()

534-435

1610-1611

535-536

 阿那律相應 ()

536-544

1612-1620

537-545

 

 

相應教

九分教

佛光

會編

大正

 

 

 

 

 

 

 大迦旃延相應

545-554

1621-1630

546-555

 

 阿難相應 ()

555-557

1631-1634

556-558

 

 阿難相應 ()

558-564

1635-1641

559-565

 

 質多羅相應

565-574

1642-1651

566-575

 

 天相應 () ()

 

 

(604)

 

 天相應 ()

575-586

12874-12921

861-872

 

 修證相應

587-605

12922-12991

873-891

 

 入界陰相應

606-615

12992-13173

892-901

 

 不壞淨相應 ()

616-618

13174-13176

902-904

 

 

 

 

 

 

 

 

 

 

 

 

 

 

 

 

 

 

 

 

 

 

 

 

 

 

 念處相應 ()

修多羅

619-653

760-813

605-639

 

 念處相應 ()()

 修多羅

 

 

 

 

(640-641)

 

 正勤相應 ()

 

 如意足相應 ()

 

 根相應 () ()

 

 根相應 ()

 修多羅

654-672

814-840

642-660

 

 力相應

 修多羅

673-715

841-900

661-703

 

 覺支相應 ()

 修多羅

716-723

901-908

704-711

 

 覺支相應 ()

 修多羅

724-759

909-967

712-747

 

 聖道分相應 ()

 修多羅

760-808

968-1066

748-796

 

 聖道分相應 ()

 修多羅

809-812

1067-1081

797-800

 

 安那般那相應

 修多羅

813-827

1082-1103

801-815

 

 學相應 ()

 修多羅

828-841

1104-1120

816-829

 

 學相應 ()

 修多羅

842-844

1121-1135

830-832

 

 不壞淨相應 ()

 修多羅

845-872

1136-1164

833-860

 

 

 不壞淨相應 ()

873-887

13177-13235

1121-1135

 

 大迦葉相應 ()

888-896

13236-13244

1136-1144

 

 大迦葉相應 ()

897-898

13245-13246

905-906

 

 聚落主相應

899-908

13247-13256

907-916

 

 馬相應()

909-910

13257-13258

917-918

 

 馬相應()

911-918

13259-13266

919-926

 

 釋氏相應

919-928

13267-13276

927-936

相應教

九分教

佛光

會編

大正

 

 

 

 

 

 

 

 

 

 

 

 

 無始相應 ()

929-931

13277-13279

937-939

 無始相應 ()

932-948

13280-13296

940-956

 婆蹉種出家相應

949-956

13297-13305

957-964

 外道出家相應()

957-961

13306-13310

965-969

 外道出家相應()

962-971

13311-13320

970-979

 雜相應()

972-984

13321-13333

980-992

 雜相應()

985-989

13334-13338

1241-1245

 譬喻相應

990-1008

13339-13357

1246-1264

 病相應()

1009-1010

13358-13359

1265-1266

 病相應()

1011-1026

13360-13377

1023-1038

 業報相應

1027-1049

13378-13412

1039-1061

 

 

 

 

 

 

 

 

 

 

 

 

 

 

 

 

 

 

 

 

 

 

 

 

 

 

 

 

 比丘相應 ()

1050-1068

1165-1183

1062-1080

 比丘相應 ()

1069-1071

1184-1186

1081-1083

 魔相應

1072-1091

1187-1206

1084-1103

 帝釋相應 ()

1092-1108

1207-1224

1104-1120

 帝釋相應 ()

1109-1112

1225-1228

1222-1225

 剎利相應 ()

1113-1127

1229-1243

1226-1240

 剎利相應 ()

1128-1133

1244-1249

1145-1150

 婆羅門相應 ()

1134-1146

1250-1262

1151-1163

 婆羅門相應 ()

1147-1161

1263-1277

88-102

 婆羅門相應 ()

1162-1171

1278-1287

1178-1187

 梵天相應

1172-1181

1288-1297

1188-1197

 比丘尼相應

1182-1191

1298-1307

1198-1207

 婆耆舍相應()

1192-1205

1308-1321

1208-1221

 婆耆舍相應()

1206-1207

1322-1307

993-994

 諸天相應()

1208-1235

1308-1238

995-1022

 諸天相應()

1236-1263

1352-1379

576-603

 諸天相應()

1264-1290

1380-1406

1267-1293

 諸天相應()

1291-1315

1407-1431

1294-1318

 夜叉相應()

1316-1321

1432-1437

1319-1324

 夜叉相應()

1322-1327

1438-1443

1325-1330

 林相應

1328-1359

1444-1475

1331-1362

* 本表參考佛光大藏經

 

大正藏第二冊《雜阿含經》之別譯單經如下:

No.100. 別譯雜阿含經(16, 364)【失譯】

《雜阿含經》〈婆羅門相應〉88-102, 〈諸天相應〉576-602, 〈大迦葉相應〉905-916, 〈馬相應〉917-922, 924-926, 〈釋氏相應〉927-932, 934-936, 〈無始相應〉937-956,  〈婆蹉種出家相應〉957-964, 〈外道出家相應〉965-979, 〈婆耆舍相應〉993-994, 〈諸天相應〉995-1022, 〈比丘相應〉1062-1083, 〈魔相應〉1084-1093, 〈帝釋相應〉1104-1120, 〈大迦葉相應〉1136-1144, 〈剎利相應〉1145-1150, 〈婆羅門相應〉

1151-1163, 1178-1187, 〈梵天相應〉1188-1197, 〈比丘尼相應〉

1198-1207, 〈婆耆舍相應〉1208-1218, 1220-1221, 〈帝釋相應〉1222-1225, 〈剎利相應〉1226-1240, 〈諸天相應〉1267-1324, 〈夜叉相應〉1325-1330, 〈林相應〉1331-1344.

No.101. 雜阿含經(1)【失譯】

《雜阿含經》42949598449610661667802803947110511511156118911931256

No.102. 佛說五蘊皆空經(1)【唐 義淨譯】

雜阿含34經》,S.22.59.Pañca五群比丘;Mv.1.6.13.Dhammacakkapavattana(《漢譯南傳大藏經》律藏三大品大犍度 10~18);大正No.102.《五蘊皆空經》, No.1421.《五分律》卷15,大正22.104) No.1428.《四分律》卷32,大正22.788) ;《雜阿含379經》,大正2.103cNo.109.《轉法輪經》,大正2.503No.110.《三轉法輪經》,大正2.504;《法蘊足論》卷六聖諦品第十,大正26.479

No.103. 佛說聖法印經(1)【西晉 竺法護譯】

《雜阿含80經》,No.104.法印經

No.104. 佛說法印經(1)【宋 施護譯】

《雜阿含80經》,No.103.佛說聖法印經

No.105. 五陰譬喻經(1)【後漢 安世高譯】

《雜阿含265經》,S.22.95. Phea泡沫No.106.佛說水沫所漂經

No.106.佛說水沫所漂經(1)【東晉 竺曇無蘭譯】

《雜阿含265經》,S.22.95. Phea泡沫,大正No.105.五蘊譬喻經

No.107.佛說不自守意經(1)【吳 支謙譯】

《雜阿含277經》

No.108.佛說滿願子經(1)【失譯】

《雜阿含311經》,S.35.88. Puṇṇa富樓那;M.145. Puṇṇovāda-sutta  教富樓那經;cf.《雜阿含215經》

No.109.佛說轉法輪經(1)【後漢 安世高譯】

《雜阿含34經》,S.22.59.Pañca五群比丘;

Mv.1.6.13.Dhammacakkapavattana(《漢譯南傳大藏經》律藏三大品大犍度 10~18);大正No.102.《五蘊皆空經》, No.1421.《五分律》卷15,大正22.104 No.1428.《四分律》卷32,大正22.788 ;《雜阿含379經》,大正2.103cNo.110.《三轉法輪經》;《法蘊足論》卷六聖諦品第十,大正26.479

 

No.110.佛說三轉法輪經(1)【唐 義淨譯】

《雜阿含34經》,S.22.59.Pañca五群比丘;

Mv.1.6.13.Dhammacakkapavattana(《漢譯南傳大藏經》律藏三大品大犍度 10~18);大正No.102 《五蘊皆空經》, No.1421.《五分律》卷15,大正22.104 No.1428.《四分律》卷32,大正22.788 ;《雜阿含379經》,大正2.103cNo.109《佛說轉法輪經》;《法蘊足論》卷六聖諦品第十,大正26.479

No.111.佛說相應相可經(1)【西晉 法炬譯】

《雜阿含449經》,S.14.12. SanidānaS.14.25. Pacasikkhāpada五學處;cf.《一卷.雜阿含20經》

 

No.112.佛說八正道經(1)【後漢 安世高譯】

《雜阿含784經》,S.45.8.Vibhaga分別;cf. S.45.21.Micchatta邪性

No.113.佛說難提釋經(1)【西晉 法炬譯】

《雜阿含858經》,A.11.14. Nandiya難提

No.114.佛說馬有三相經(1)【後漢 支曜譯】

《雜阿含920經》,A.3.94-96. Ājāniya良馬 ﹐《別譯雜阿含146經》

No.115.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1)【後漢 支曜譯】

《雜阿含925經》A.8.13. Ājañña良馬﹐《別譯雜阿含150經》

No.116.佛說戒德香經(1)【東晉 竺曇無蘭譯】

《雜阿含1073經》,A.3.79. Gandha,《別譯雜阿含12經》,《增壹阿含23.5經》, No.117.佛說戒香經, 《本事經》卷六(T17.693)

No.117.佛說戒香經(1)【宋 法賢譯】

《雜阿含1073經》,A.3.79. Gandha,《別譯雜阿含12經》、

《增壹阿含23.5經》, No.116.佛說戒德香經, 《本事經》卷

  (T17.693)

No.118.佛說鴦掘摩經(1)【西晉 竺法護譯】

《雜阿含1077經》,M.86. Agulimāla-sutta鴦掘摩經、《別譯雜阿含16經》、《增壹阿含38.6經》No.119.佛說鴦崛髻經

No.119.佛說鴦崛髻經(1)【西晉 法炬譯】

《雜阿含1077經》、M.86. Agulimāla-sutta鴦掘摩經,、《別譯雜阿含16經》、《增壹阿含38.6經》, No.118.佛說鴦掘摩經

No.120.央掘魔羅經(4)【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1077經》,M.86. Agulimāla-sutta鴦掘摩經, 《別譯雜阿含16經》,《增壹阿含38.6經》, No.118.佛說鴦掘摩經, No.119.佛說鴦崛髻經

No.121.佛說月喻經(1)【宋 施護譯】

《雜阿含1136經》,S.16.3.Candupama月喻﹐梵 Candropama (Hoernle 1. p. 40-44﹐只有1/3)﹐《別譯雜阿含111經》(T2.299-300)

No.122.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1)【西晉 法炬譯】

《雜阿含1227經》,S.3.22. Ayyakā祖母﹐《別譯雜阿含54經》, 《增壹阿含26.7經》

No.123.佛說放牛經(1)【後秦 鳩摩羅什譯】

  《雜阿含1248經》,M.34. Cūḷagopālaka-sutta牧牛者小經﹐《增壹阿含43.6經》

No.124. 緣起經(1)【唐 玄奘譯】

《雜阿含298經》,S.12.1. Desanā法說、S.12.2.Vibhaga

  分別;《增壹阿含49.5經》前分;梵Tripāṭhī

No.150. A佛說七處三觀經(1)【後漢 安世高譯】

《雜阿含42經》,S.22.57. Sattaṭṭhāna七處;《增壹阿含41.3經》

 

 

 

流通處:

中平精舍(果儒法師)

   32444 桃園市平鎮區新榮路71號(新勢國小旁)

E-mailamitabh.amitabh@msa.hinet.net

    郵政劃撥帳號:31509529  戶名:許果儒

歡迎上中平精舍網站下載四部《阿含經》及其他佛書http://www.中平精舍.tw/agama-visuddhimagga.html

 

      (月光法師)  電話:(04

   

 

慈善精舍(果道法師)電話:(022648-6948  

  22146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371795

 

法雨道場(明德法師) 電話:(052530029

  嘉義縣中埔鄉同仁村柚仔宅50~6

   

聞思修佛法中心

香港新界元朗攸潭美村西區西華上路505

電話:(8522471-3005   傳真:(8522471-7600

 

印刷:耿欣印刷有限公司(022225-4005

 

初版:西元2012年三月   恭印2,500

再版:西元2017年一月   恭印1,000

 



[1]「剎利相應」共21經,相當於《相應部》拘薩羅相應,S.3

[2] S.3.1.Dahara幼少(四不可輕)﹐《別譯雜阿含53經》。

[3] S.55.46.Bhikkhū (or Suddaka)

[4]《諸經要集》卷第二︰「沙彌雖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興雲,由興雲故,致雨雷電霹靂,故其雖小而不可輕也。」

[5] S.3.22.Ayyakā祖母《別譯雜阿含54經》, 《增壹阿含26.7經》,No.122《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T2.545)

[6] 闍維:巴利文為jhāpita,音譯為「茶毘」,多誤為「荼毘」。

[7] S.3.4.Piya(行惡行非自)愛;《別譯雜阿含55經》。

[8] S.3.5.Attānurakkhita(行惡行非)自護﹐《別譯雜阿含56經》。

[9] S.3.6.Appaka少數(巨富不迷.不陷溺.);《別譯雜阿含58經》。

[10]《別譯雜阿含59經》作:「如鹿入深穽」。

[11] S.3.7.Atthakaraa裁斷(賢相將顯露)﹐《別譯雜阿含57經》。

[12] S.3.19.Aputtaka無子者 (1);《別譯雜阿含59經》;《增壹阿含23.4經》。

[13] S.3.19.︰有八百萬金,銀更不待言。

[14] 參考《本生經》J.390, Mayhaka Jātaka,《漢譯南傳大藏經》第35142~147頁。

[15] S.3.20.Aputtaka無子者 (2)﹐《別譯雜阿含60經》﹐《增壹阿含23.4經》,DhpA.v.355.(Aputtakaseṭṭhivatthu)DhpA.

 v.355.︰「佛陀說,這富翁前世也是富翁,有一天,當一位獨覺佛來到他家托缽,他叫妻子隨便布施點食物。那富翁在路上遇見那獨覺佛,當他發現獨覺佛的缽裝得滿滿時,便埋怨妻子。這富翁為了奪取兄弟的財產而殺害姪兒,由於他前世曾經布施給獨覺佛,所以今世仍然是富翁,但是他布施後又後悔,所以他今世刻薄自己。因他謀財害命,這惡業使他七世在地獄受苦,現在雖然轉世為人,可是他不累積善業,再墮入惡趣。」

[16] 摩訶男:《增壹阿含23.4經》作:婆提長者(Seṭṭhi Gahapati)

[17] 慳貪:「慳」屬於瞋心所。慳、貪不能同時存在,「慳貪」為誤譯,「慳貪」在後漢即出現在經中,如安世高、安玄、支婁迦讖等所譯經。四部阿含經的翻譯也沿用此譯。

[18] 地獄:S.3.20./I,92.Mahāroruva nirayaṁ(大叫喚地獄)。請參閱《長阿含》30經〈世記經〉(T1.124.1-2)

[19] S.3.9.Yañña祭祀﹐《別譯雜阿含61經》。

[20] S.3.10.Bandhana 繫縛﹐《別譯雜阿含62經》﹐《法句經》Dhp.vv.345-346.J.201.由本經可以知道波斯匿王倒行逆施,佛陀將比丘的注意力轉移到較強的繫縛力。《本生經》J.201.說拘薩羅王諸役,押解犯人,諸比丘見到盜賊,稟報世尊,問世尊有何物比桎梏(腳鐐手銬)更能縛人,世尊因而說故事,並說同一偈。

[21] 印度的四姓階級:婆羅門是祭司、學者;剎帝利是王族、武

  士;吠舍是商人、工人、牧者、耕者;首陀羅是奴隸、勞工。旃陀羅是最低下的種族,是獄卒、販賣、屠宰、漁獵等職。印度政府已廢除賤民制度,但賤民仍存在,賤民多達16千萬,占總人口15%。蔑戾車(mlecchas)即屬此族。

[22]《增壹阿9.7經》說:「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T2.563.1)。《四十二章經》說:「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妙法聖念處經》卷七:「若此女人索,縛人最堅固,輪迴受報時,惡果居第一,若此女人索,非縛項頸索,纏縛有情心,生苦為第一,女索縛人切,人間無有比,地獄鬼畜生,為彼女縛去,女索雖悅意,迷生不解脫,縛彼一切人,不出輪迴難。六塵俱縛人,女索力最大,降伏於眾生,此縛居最上。若此女人縛,愚迷心愛戀,為妻妾眷屬,堅牢不可解。」(T17.441)

[23] S.3.14.Sagāme dve vuttāni(1)﹐《別譯雜阿含63經》﹐《法

句經》Dhp.v.201.DhpA.v.201.︰波斯匿王連續三次被阿闍世

打敗,他覺得被年輕人打敗,沒面子,無能,不知如何活下去。

[24] Dhp.v.201.:勝利招憎怨,敗者臥苦惱。勝.敗兩俱捨,平息臥安樂。

[25] S.3.15.Sagāme dve vuttāni(2)﹐《別譯雜阿含64經》, 請參閱《雜阿含726經》。

[26] 怨結:《長阿含經》:佛告帝:「怨結之生,皆由貪嫉。」(T1, P.64)

[27] S.3.18.Appamāda不放逸(2)(CS:Kalyāṇamittasutta善友)《別譯雜阿含65經》。

[28] 阿難陀(Ānanda):即阿難尊者。

[29] 半梵行:善友可以得到一半的梵行功德。依從善友可以得到

戒定、毘婆舍那,乃至得到四道四果、三明六通。參考S.45.2.

Upaḍḍha;《雜阿含726768經》;《增壹阿含44.10經》。

[30] S.3.17.Appamāda不放逸(1)S.45.141-148.Kūṭa etc.﹐《別譯雜阿含66經》

[31] S.3.17./ I,86.︰「大王!不放逸一法,為取得雙利者,現世之利與未來之利。」

[32] 無間等:通達,證悟。

[33] S.3.3.Rāja王﹐《別譯雜阿含67經》, 《增壹阿含26.6經》,《法句經》Dhp.v.151.

[34] 《法句經》Dhp.v.151.:富麗輦輿要當朽,色身老來亦當同。唯善人法(=聖教)永不老,善人在在傳真善。)《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說「老」有十四句(T30, p.769.1)

[35] S.3.24.Issattha箭術(勇士);《別譯雜阿含68經》。

[36] S.3.21.Puggala﹐《別譯雜阿含69經》,《增壹阿含26.5經》,A.4.85, 《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九(T26.405)

[37] ㄍㄡˋ:嫉妒,忌恨別人勝過自己

[38] S.3.25.Pabbatūpamā山之比喻《別譯雜阿含70經》。

[39] 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S.3.25./I,101.︰「除了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有何所為? SA.3.25./I,167︰除了法行(即所謂的十善業法行)之外,不應該做別的。

[40] 磨迮:迮,逼迫。

[41] S.3.11.Jaila結髮行者;Ud.6.2.﹐《別譯雜阿含71經》。

[42] 闍祇羅S.3.11.作:Jailā(纏結頭髮的苦行)

[43] 一舍羅S.3.11.作:acelakā(裸行者)

[44] S.3.11.:一衣者七人,遍行者七人。

[45] 彷徉:徘徊。

[46] 洛莫:即「落寞」,不思考。

[47] 猝識:很快下判斷。

[48] S.3.11.說:「用智慧,長時間共住,知其戒行;共事,知其純淨;於逆境時,知其能力;交談,知其智慧。四種辨識法,然後知道他是不是阿羅漢。」《別譯雜阿含71經》說:「(1)如共久處,用意觀察,爾乃可知。(2)持戒破戒,雖復久處,聰智能知,愚者不知。(3)若其父母,親里眷屬,有死亡者,可分別知,若無此事,難可了知。(4)若遭厄難,為人強逼,令行殺害,(5)或為女人私處逼迫而不犯戒,可知堅實,隨逐觀察,乃能可知,淨行不淨。欲試其智,聽其所說,唯有智者善能分別,唯有智人,久處共住,爾乃可知。」(T2.399.1~2)

[49] S.3.12.Pañca-rājāno五王﹐《別譯雜阿含72經》,《增壹阿含33.1經》。

[50] 五國王:原作「七國王」。S.3.12.、《別譯雜阿含72經》,《增壹阿含33.1經》都作「五王」。《增壹阿含經》︰「波斯匿王、毘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T2.681.3)

[51] 色最第一“Rūpā kāmāna aggan”ti.(色欲最第一)

[52] 栴檀Candanagaliko upāsako(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

[53] 輝煌者Agīrasa。原本誤譯為「央耆國」。SA.3.12./I,152. 

  輝煌者︰正等正覺者。

[54] S.3.13.Doapāka(doa+pāka烹調),一桶烹調的飯菜﹐《別譯雜阿含73經》,DhpA.v.204.

[55] DhpA.v.204.說:波斯匿王早餐吃一桶量的咖哩飯,吃完後,前往竹林精舍聽佛陀說法時,打瞌睡。佛陀說︰「大王!怎麼沒有先休息一下再來?」「大德!我飯後很不舒服。」佛陀說︰「大王!吃太飽才是苦。」佛陀就勸他:「大王!進食應適量,身體才會舒適。」國王接受佛陀建議,從此以後適量飲食,身體就比較輕盈,也比較健康。佛陀告訴國王:「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信賴最上親,涅槃最上樂。」

[56]《別譯雜阿含73經》︰「夫人常當自憶念,若得飲食應知量,身體輕便受苦少,正得消化壽命長。」

[57] 欝多羅S.3.13./I,81作:Sudassano Māṇavo(善見・摩納)

[58] (1)婆羅門相應共38經,相當於《相應部》7,婆羅門相應。

[59] S.7.3.Asurinda阿修羅王﹐《別譯雜阿含74經》;《雜阿含25經》。

[60] S.7.3.說阿修羅王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聞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於沙門瞿曇處出家,故以激烈不善語誹謗世尊,經世尊折服,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後來成為一阿羅漢。

[61] S.7.2.Akkosa讒謗;《別譯雜阿含75經》。

[62] 對忿報以忿,其惡過忿者;對忿不報忿,能勝難勝戰。S.7.2./

 I,162.S.7.3./I,163.S.11.4./I,222A.7.60./IV,94.Thag.v.441

 ~444.

[63] S.7.2.Akkosa讒謗、S.7.3.Asurinda阿修羅王﹐《別譯雜阿含76經》。

[64] 健罵婆羅豆婆遮Akkosaka-Bhāradvāja

[65] 本句,《法句經》(Dhp.v.201.):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捨,和靜 [寂靜者,已斷煩惱的人] 住安樂。

[66] S.7.2.說,經佛陀調伏之後,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出家為比丘,最後證得阿羅漢。

[67] S.7.4.Bilagika毘蘭耆迦,《別譯雜阿含77經》。

[68] S.7.16.Paccanīka違義(婆羅門)﹐《別譯雜阿含78經》()

[69] S.7.5.Ahisaka不害(婆羅門)﹐《別譯雜阿含79經》(無害), 《雜阿含26經》(不侵)

[70] S.7.5.若以身口意,俱不加害他,若不害他者,實名為不害。

[71] S.7.12.Udaya優陀耶﹐《別譯雜阿含80經》。

[72] 火與婆羅門:S.7.12.作:Udaya brāhmaa (優陀耶婆羅門)

[73] 啾啾:布施時心不清淨,食物就不清淨,佛陀只是令不清淨的能量顯現而已。

[74] S.7.1.Dhānañjanī陀然闇仁;《別譯雜阿含81經》,DhpA.v.399.

[75] 婆肆吒婆羅門女: S.7.1.Dhānañjanī,該經沒說她證果,DhpA.v.399.說她證初果。《別譯雜阿含81經》說她「得見四諦,逮第一果」。

[76] 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漢.三藐三佛陀: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歸依世遵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77] 圓光一尋:佛身有光一尋(vyāma從頭到腳的長度)M.91./II,137.:身長為一尋(兩手擴展之長),一尋為身長。

[78] 三明︰《長阿含26經》〈三明經〉︰「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善能分別,又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T1.104.3)

[79] 勝如:差別、優劣。

[80] 瞋恚為毒本,能害甘種子S.7.1.作:瞋為毒根,婆羅門以為最上蜜。

[81] 出要遠離DA.14./II,473.︰「使知道出要遠離︰使知道出家的利益。」

[82] 無間等:開悟。S.7.1.沒有說到該婆羅門現觀四聖諦,只說他聞法之後,讚嘆世尊,並「歸命世尊、法、僧伽。我得於世尊瞿曇之處出家及具足戒。」而後成為阿羅漢。DhA.v.399.說,這位婆羅門的兄弟Akkosabhāradvāja,聽說自己的兄弟出家為僧,非常憤怒,前去辱罵佛陀,佛陀把他勸服了,他也跟隨佛陀出家為僧,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後來他的兩位弟弟,聽說兩位兄長出家,也前來辱罵佛陀,他們也被佛陀說服了,最後都跟隨佛陀出家,也都證得阿羅漢果。一天,大家在講堂紛紛議論這件事:「這是多麼奇妙的事啊!四兄弟前來辱罵佛陀,結果都皈依佛陀出家了。」當佛陀知道他們討論的內容後,對他們說道:「僧眾啊!因為我具有忍辱力,在罪惡群中,我無罪惡,因此,眾人以我所覺悟的真諦作為他們的皈依處。」

[83] 《經集》Sn.3.5.Māgha摩伽經;《別譯雜阿含82經》。

[84] S.7.7.Suddhika淨者;《別譯雜阿含83經》。

[85] 婆羅門S.7.7.作:淨者婆羅墮婆闍婆羅門。

[86] S.7.8.Aggika拜火,《別譯雜阿含84經》。

[87] 尸羅sīla,戒。

[88] 得諸受生盡,牟尼明決定S.7.8./I,167.作:到達生盡頭,牟尼盡知之。

[89]《別譯雜阿含85經》,DhpA.vv.155-156

[90] 勝過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上人法,指得初禪乃至第四禪等。

[91] A.3.51-52.Jiṇṇa (1-2)﹐《別譯雜阿含8687經》;《別譯雜阿含86經》。

[92] S.7.19.Mātuposaka孝養;《別譯雜阿含88經》。

[93]《別譯雜阿含89經》:「梵天王由正理供養父母故,得生梵世。若欲供養阿闍梨者,供養父母即是供養阿闍梨;若欲禮拜,先應禮拜父母;若欲事火,先當供養父母。若欲事天,先當供養父母。即是供養諸天。」(T2.404.1)

[94] A.4.39.Ujjāya﹐《別譯雜阿含89經》。

[95] 少特牛:公牛犢;水特:公水牛。水牸ㄗˋ:母水牛。

[96] 怛ㄉㄚˊ:悲傷、驚愕。

[97] A.4.40.Udāyi﹐《別譯雜阿含90經》。

[98] 無為無諸難:已準備不殺生。

[99] 邪盛時清淨:適時清淨祭祀。

[100] A.8.55.Ujjaya﹐《別譯雜阿含91經》。

[101] 優曇鉢果udumbara,無花果。

[102] 戒具足︰優婆塞戒具足(upāsako sīlasampanno) 。參考《雜阿含927經》、《別譯雜阿含152經》)S.55.37./V,395.

[103] 以上七經,《別譯雜阿含經》有八經,攝頌未見。

[104] S.7.15.Mānatthada憍傲﹐《別譯雜阿含258經》。

[105]字悉知萬事久遠本末因緣11字,依元本、乾隆本補。

[106] S.7.15./I,178.:那時,世尊沒有跟他說話。

[107] S.7.15./I,178.結尾說: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並沒有說憍慢婆羅門見法、出家,證阿羅漢果。

[108] A.7.44.Aggi(2)﹐《別譯雜阿含259經》。

[109] 特牛:公牛,牡牛。

[110]《本事經》:「若父母先無,信戒聞捨慧,子令其修習,名真實報恩。」(T4.683a)《增壹阿含20.5經》(世尊說):「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食、床蓐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於屎溺,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T2.601.1)

[111] cf. A.5.31./III,32.Sumanā須摩那;《別譯雜阿含260經》,《雜阿含3經》,《中阿含148經》〈何苦經〉後分,《增壹阿含17.8經》

[112] 月黑分︰黑月,自陰曆十六日至二十九或三十日。

[113] 明月淨分︰白月,陰曆初一至十五日。

[114] A.3.57./I,161.Vacchagotta婆蹉種;《別譯雜阿含261經》,《雜阿含2經》;《增壹阿含47.3經》(當機者為波斯匿王)

[115] A.3.57.說阻礙他人布施有三種障︰(1)障施者之福,(2)障受者之利,(3)破壞他自己以前的功德。

[116] A.3.57.︰我說施持戒者得大福,施不持戒者則不然。

[117] 鴿色pārevata,灰色。

[118] 旃陀羅caṇḍāla印度社會階級制度中最下種姓,為獄卒、販賣、屠宰、漁獵等職。根據摩奴法典旃陀羅指以首陀羅為父、婆羅門為母之混血種。

[119] S.7.14.Mahāsāla(or Sūkhapāpuraa)大富者﹐《別譯雜阿含262經》,DhpA.v.324.DhpA.v.324.說,舍衛城中,有一位年老的婆羅門,他有八十萬財富,他分四十萬給四個結婚的兒子。後來,他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兒子們勸他把剩下來那一半財產也全部分給他們。從此這老人分文不值。老人首先與長子同住,過了幾天,長媳婦就說話了:「長子分到的財產比較多嗎?難道你不知道去其他兒子家的路嗎?」聽完話後,老人十分難過,就離開長子的家,前往次子的家,不久,二媳婦也講類似的話,老人只好移往第三個兒子的家去,結果,情形也是一樣。老人最後去找最小的兒子,但與在前面三個兒子家的遭遇一樣。老人從此流落街頭,拿著一缽一杖,前去找佛陀,佛陀就教他在大型聚會時,朗誦偈語。佛陀說,人若妥善照顧父母,可以得到功德。

[120] S.7.14./I,176.說,此大富者被四子與媳婦逐出。

[121] 當時的習俗認為虧待父母,不奉養父母的兒女都應該接受處罰。因此大家聽完老人的偈語後,就憤怒的找出這四個不肖子來,威脅著要處罰他們。這時候,四個兒子知道自己的錯誤,就跪在父親面前,請求父親原諒,他們發誓從此以後會照顧、愛護和禮敬他,他們也警告妻子要妥善照顧父親。從此以後這四個兒子供給父親足夠的食物和衣服。

[122] S.7.20.Bhikkhaka乞食﹐《別譯雜阿含263經》﹐《法句經》Dhp.vv.266-267.

[123] S.7.11.Kasi耕田(婆羅門)Kasibhāradvāja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經集》Sn.1.4.Kasibhāradvāja耕田婆羅墮闍經﹐《別譯雜阿含264經》、《雜阿含1經》。

[124] 以滿鉢香美飲食S.7.11.無此句。Sn.1.4.v.80.:以尊敬故,用大銅缽盛滿牛奶粥。

[125] S.7.11.並沒說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證得阿羅漢或得解脫。

[126] S.6.3.Brahmadeva梵天﹐《別譯雜阿含265經》。

[127] 淨天Brahmadevo梵天。

[128] 鞞提訶:Videha,或譯作「毘提訶」,都城彌絺羅

[129] 毘沙門天王︰又稱多聞天,統領夜叉、羅剎等,鎮護北方。

[130] 於此祠祀火S.6.3.作:「婆羅門女!離此很遠的梵天,你常舉供食,婆羅門女!梵天不吃你的食物。」

[131] 《別譯雜阿含266經》。

[132] 諸使:使:煩惱。A.10.72./V,135.說「十刺」:1.於樂遠離者,樂眾會為刺。2.於修不淨相者,修淨相為刺。3.於守護根門者,觀劇為刺。4.於梵行者,與女相交為刺。5.於初禪,聲為刺。6.於第二禪,尋伺為刺。7.於第三禪,喜為刺。8.於第四禪,入出息為刺。9.於想受滅定,想、受為刺。10.貪為刺,瞋為刺,癡為刺。而阿羅漢無刺而住。與《中阿含84經》所舉略有出入。(T1.560.2)

[133] A.4.36.Loke在世間,《別譯雜阿含267經》,《增壹阿含38.3經》。

[134] 止觀成就:A.4.36.︰已得最高調伏及寂靜。AA.4.36./III, 78.︰此處「最高調伏」為阿羅漢道;「最高寂靜」為阿羅漢道三摩地。

[135] 歷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別譯雜阿含267經》:「無量劫來常觀察,諸行所緣受苦惱。」

[136] 《增壹阿含38.3經》:「彼梵志聞佛如是教,思惟翫習,不去心懷,即於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T2.718.1)A.4.36.及《別譯雜阿含267經》皆無此說。

[137]《經集》Sn.1.7.Vasala無種姓者經,《別譯雜阿含268經》。

[138] 供養火具:《別譯雜阿含268經》作:於中門前祀祠於火。

[139] 領群特:《別譯雜阿含268經》作:旃陀羅。Caṇḍāla,旃陀羅(印度被剝奪種姓者),賤民。vasalaka (vṛṣala),無種姓。「領群特」或為此字音譯。

[140] 一生二生者:非再生人(ekajati)、再生人(dvija)

[141] 侵陵他所愛:淫他妻,婚外情。

[142] 惡道:在此指貧窮、下賤。

[143] 《別譯雜阿含268經》作:「種姓不是婆羅門,種姓不是旃陀羅,淨業得作婆羅門,惡行得為旃陀羅。」

[144]《經集》Sn.1.7.說: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最後成為優婆塞,沒說成為阿羅漢。

[145]《長老尼偈》Thīg.133~138偈﹐《別譯雜阿含92經》。

[146] 婆四吒婆羅門尼Thīg.6-2 Vāseṭṭhītherī(娃塞提長老尼)。鄧殿臣譯《長老尼偈》小傳中說他是舍衛城望族。

[147] 《別譯雜阿含92經》:「新喪第六子。」

[148] 鬱多羅僧:意為「上衣」,或譯為「七條衣」。

[149] 《別譯雜阿含92經》:「婆私吒女即於坐上,見四真諦,見法知法,度疑彼岸,自已證法,不隨他教,信不退轉,於佛教法,得無所畏。」(T2.405)

[150] 無間等(Abhisamaya ):證悟。經中都用於證初果或阿羅漢果

  時的場合。

[151] :象。

[152] S.7.10.Bahudhīti婆富提低﹐《別譯雜阿含93經》。

[153] S.7.10./I,170.︰「十四頭(裝備好的耕)牛,去向不明。」

[154]《別譯雜阿含93經》︰「遙見如來在樹下坐,容貌殊特,諸

根寂定,心意恬靜,獲最上調伏之意,如似金樓,威光赫然。」

[155]S.7.22.Khomadussa庫摩都薩邑(婆羅門)﹐《別譯雜阿含94經》

[156] 竟知何法S.7.22.作:他們為什麼不知集會法?。

[157] S.7.22.:「無善人處,非是會堂;語不如法者,非善人。若斷貪瞋癡,能說如法語,始稱為善人。」

[158] S.7.13.Devahita提婆比多(天福﹑天作)﹐《別譯雜阿含95經》﹐《增壹阿含35.7經》,偈:Dhp.v.423.

[159] 本句《長老偈》185.說:「在地的阿羅漢.善逝.牟尼感冒,如果有熱水的話,請婆羅門施予牟尼。」

[160] 背痛:S.7.13.說世尊感冒(風病)No.197.佛說興起行經》〈佛說背痛宿緣經第五〉說佛陀往世為力士,相撲時,折斷對手(提婆達多)的脊柱,因而受地獄之報與背痛之殘緣(T4.167.3)

[161] S.7.17.Navakammika﹐《別譯雜阿含96經》。

[162] S.7.18.Kaṭṭhahāra;《別譯雜阿含97經》。

[163] 一切諸法指五蘊。

[164] S.7.9.Sundarika孫陀利﹐cf.《經集》Sn.3.4.Sundarikabhāradvājā-

sutta孫陀利迦婆羅德婆闍經;《別譯雜阿含99經》。

[165]《別譯雜阿含99經》:「爾時世尊,以偈答言: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亦生善調乘,慚愧為善行,精勤自調順。(T2.409.1)

[166] M.7.Vatthūpama-sutta《布喻經》後分﹐《別譯雜阿含98經》, 《增壹阿含13.5經》﹐cf.《中阿含》93經,水淨梵志經,後分, No.51《梵志計水淨經》。

[167] 濟度之數:渡河,洗滌淨化。

[168] 淨業清白的身業等。

[169] S.7.6.Jaṭā﹐《別譯雜阿含100經》

[170] 同上經。

[171]「梵天相應」共10經,相當於《相應部》梵天相應,S.10

[172] S.6.2.Gārava恭敬﹐A.4.21.Uruvelā(1)﹐《別譯雜阿含101經》。

[173] S.6.2./I,138.︰不尊敬、不易教化者的生活是苦。

[174]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SA.6.1./I,198.在迦葉世尊時,有位娑婆(Sahako)比丘,證得阿那含果,死後生於初禪天,有初禪地壽命的梵天,故稱之為娑婆主梵天。」

[175] S.47.18.Brahmā梵天﹐《別譯雜阿含102經》,《雜阿含4經》

[176] 一乘道:《雜阿含經》中,佛陀也稱「六隨念、四如意足」為「一乘道」。(T2.143, 147)

[177] 甘露︰無死(amata)

[178] S.6.11.Sanakumāra,《別譯雜阿含103經》。

[179] S.6.13.Andhakavinda﹐《別譯雜阿含104經》。

[180] 入眾比丘入於大眾中,應當遵守五種規法。據四分僧羯磨所舉,即:()修慈愍物。()謙下自卑。()善知坐處(若見上座,則不應安座;若見下座,則不應起立)()說於法語(自說法或請人說法,不宜談論俗事)()見過默然。

[181] S.1.37.Samaya集會﹐cf. D.20.Mahāsamaya-suttanta大會經﹐《別譯雜阿含105經》﹐cf.《長阿含》19經,大會經;大正藏No.19.《大三摩惹經》。

[182] 諸梵天王S.1.37.︰四位淨居天的天神。

[183] 最勝難伏僧:不可征服的、不敗的僧伽。

[184] S.1.37.諸比丘集會,自心正直,如車夫執智者護諸根。

[185] S.1.37./I,37.:「凡歸命於佛,將不墮惡趣,捨棄人身體,將圓成天身。」 (D.20./II,255.)

[186] 裟婆世界主梵天王S.6.9.︰都頭辟支梵天。SA.6.9./I,215.都頭︰瞿迦利迦的戒師,獲得不還果,死後往生梵天。

[187]別譯雜阿含106》:「世尊入火光三昧」S.6.7~9無此句。

[188] 瞿迦梨Kokālika,是提婆達多伴黨。S.6.10.說瞿迦利迦向世尊說:「舍利弗、目犍連是惡欲(邪淫)者,是受惡欲所支配者。」因此,離去後不久,全身生瘡而死,墮紅蓮地獄。

[189] ︰梵天人「以指扣()門」。S.6.7~9.無此句,似非事實。

[190] S.6.6.Pamāda﹐《別譯雜阿含107經》。

[191] 尼羅浮陀:(Nirabbuda,不能計數)為八寒地獄之一。

[192]《起世經》卷四:「如是三十六百千,泥囉浮陀地獄數,五頞浮陀諸地獄,及墮波頭摩獄中,以毀聖人致如是,由口意業作惡故。」(T1.329.3)

[193] S.6.4.Baka brahmā婆迦梵天﹐《別譯雜阿含108經》,參閱J.405.Bakabrahma Jātaka(婆句梵天本生經)

[194] S.6.4./I,143︰「我等七十二,依於功德業,為世支配者,生老已過去,轉生此梵天,乃為最後生,我通曉吠陀,眾人稱讚我。」

[195] S.6.4./I,142.︰百千尼羅浮多量的歲數。

[196] S.6.5.Aparā diṭṭhi他見﹐《別譯雜阿含109經》。

[197] 出離:S.6.5.samao vā brāhmao vā,沙門或婆羅門。

[198] 大德、大力S.6.5.作:大神通、大威力。

[199] S.6.15.Parinibbāna般涅槃﹐《別譯雜阿含110經》(後分)

[200] 那竭國(Kusināra),或譯作拘尸那羅、拘尸那伽羅、拘尸城此城位於中印度,為佛世時十六大國中之末羅國(Malla),係末羅種族之領土。

[201] 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於無餘涅槃而入滅。「般涅槃」即「入滅」。D.16./ II,156.由第四禪起後,世尊立即入滅。《善見律毘婆沙》卷一說:「二月十五日平旦時,(佛陀)入無餘涅槃。」(T24.673) 《如是語經》:「諸比丘!阿羅漢比丘已漏盡,住立(梵行),應作已作,捨重擔,達自利(=阿羅漢),遍盡有結,以正智而解脫。於一切覺受無喜而清涼,諸比丘!是謂無餘涅槃界。」《本事經》:「諸行猶相續,諸所受皆滅,寂靜永清涼,名無餘涅槃。」(T4.673.1)

[202] D.16./II,138.:「阿難!沙羅雙樹忽開非時花,其花滿開,為供養如來,天上之鐃管為供養如來,鳴奏於虛空;天上之歌唱為供養如來,亦演唱於虛空。阿難!於如來,此非適宜之尊敬供養。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隨法而住,持身正直,隨戒法而行者,則是對如來最上之尊敬供養。」

[203] S.6.15./I,158.(S.15.20.D.16./II,157.)作: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已生無不滅,寂滅為樂。

[204] 內火還燒身D.16./II,164.︰「世尊之香積,不點自燃。」這是有人燃燒的,由於天人參與而突然自燃。世尊的「死心」滅後,不可能自己再引火自燃

[205] 唯二領不燒,最上及襯身S.6.15.並未說及此事。D.16./II,164.:「最外圍及最內二重不燃(其他悉皆燃盡)。」死後化成虹光身,是某些藏傳行者死後的心願,但是這種能力與解脫無關。「縱化一道虹光去,猶是宇宙浪子身。龍風拔根樹無憾,何人明路識暗家。」(喜見。十方雜誌,1992.6.封面)

[206]「比丘尼相應」共10經,相當於《相應部》比丘尼相應,S.5.

[207] S.5.1.ĀḷavikāTherī-gāthā(長老尼偈) 57-59﹐《別譯雜阿含214經》。據鄧殿臣譯《長老尼偈》Āḷavikā小傳說,她是Āḷavī阿臘毘國的小公主,小時候就跟隨父王聽聞佛陀說法,不久就剃度為尼,出家七日便證得阿羅漢,時年七歲。佛陀破格為她授比丘尼戒。《長老偈》1275偈說到阿羅毘國的阿迦羅瓦寺(Aggālavī)。此外,〈波逸提〉戒第10掘地戒、第11伐戒樹即在此地制定,由於比丘在阿迦羅瓦寺為建築而自行掘地,並令人掘地及伐樹而招致非議。

[208] 阿姨(Ayyā):意為大姐。

[209] 出要:出離。在此指涅槃。

[210] 鄧殿臣譯《長老尼偈》作:「愛欲似毒箭,五蘊似砧ㄓㄣ板;

  汝所說歡樂,與我已無關。斷除一切貪,斷除癡愚闇;惡魔

  汝當知,汝已被我斬。」

[211] S.5.2.Somā﹐蘇摩。Thīg.60-62﹐《別譯雜阿含215經》。Thīg.A︰蘇摩在過去世累積許多善業,今世是頻婆娑羅王宰相的女兒,出家不久即證得阿羅漢及四無礙智。

[212] SA.5.2./I,189.︰阿羅漢狀態。

  [213] 二指智:小智。二指智指女人的智慧如作飯時,以兩指捻米

    飯,檢視是否熟了,如此而已。

[214] S.5.3.Kisāgotamī吉離舍瞿曇彌;《別譯雜阿含216經》。DhpA.v.114./CS:pg.1.443-6,《長老尼偈》Kisāgotamī小傳說她出生在舍衛城貧苦家庭,嫁到富裕家庭,婚後生有一子,因子夭折,抱著兒子的屍體到處求醫,有人請她去見佛陀,佛陀說,要她先去向某戶從未有親人死的人家,要一些芥子,她到處去問,問不到,才慢慢醒過來。她回來見佛,佛陀開示︰「妳不要以為只有我的兒子死。所有人都會死,眾生的願望尚未滿足之前,死王就以大洪水捲入,丟進大海。」佛陀接著說偈頌(v.287)吉離舍瞿曇彌即證得須陀洹果。之後,吉離舍瞿曇彌出家,某日觀察油燈火焰,想︰「一切有情生生死死,只有證得涅槃才不再受生。」以此為所緣,證得阿羅漢果。在Thīg.213~223Kisāgotamī偈頌,主要稱讚結交善友可成智者、離諸苦,及一些婦女的悲慘故事,與本經內容不同。

[215] 吉離舍瞿曇彌:Kisāgotamī《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善能持律,軌範無虧,訖哩舍苾芻尼是。」(T2.833.3)巴利本作:「持粗衣第一比丘尼」。

[216]S.5.5.Uppalavaṇṇā蓮華色.Thīg.230-233;《別譯雜阿含217經》。

[217] 優鉢羅色Uppalavaṇṇā。據鄧譯《長老尼偈》蓮華色小傳說

她是舍衛國富商之女,出家後,一日在庵中掌燈修禪,望燈苗,

修火遍,證得阿羅漢,她是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蓮花色是佛陀

兩大女弟子之一,善於神變。久遠劫以前,蓮花色因向蓮花上

佛祈願、供養而轉生成為銀行家的女兒,其父恐其得罪眾多的

追求者,為其準備豐富的供養品,勸勉蓮花色出家為尼,後證

得阿羅漢果,卻因美貌遭人蹂躪,佛陀因而請波斯匿王於城中

為尼眾設立安居處,以免暴力強侵,毀了修行。因為蓮花色的

母親分佔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女兒與她共嫁第二任丈夫。有一

段問答的偈頌說明個中曲折離奇的因緣:「妳這花容月貌美

人,對於三寶深信虔敬。所抱的男孩多端正,請問是妳的什麼

親?」「好心的婆羅門請聽:這是我的同胞之弟,我的丈夫是

他哥哥,而我也是此兒母親,他的生父是我繼父,繼父作了我

的丈夫,聖者慈悲告訴了我。」蓮花色遭遇到這一亂倫的婚姻

關係。(《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僧祇律》、

《鼻奈耶》;《佛說義足經》蓮花色比丘尼經,第十四(T4.184.3)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能行善行,威德無過,蓮花色苾芻

尼是。」(T2.833.3)她曾變化為轉輪聖王迎接佛陀。參閱《增

壹阿含》聽法品第322經。

[218] S.5.10.Vajirā金剛(比丘尼)﹐《別譯雜阿含218經》。

[219]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相應部》S.5.10./ I,135.︰「此唯諸行聚,有情不可得。」

[220] S.5.9.Selā;《別譯雜阿含219經》。

[221] S.5.4.Vijayā毘闍耶《別譯雜阿含220經》。據鄧譯《長老尼偈》Vijayā小傳說,她出身於王舍城望族。Thīg.169-174毘闍耶說偈,表示她聽聞好友Khemā長老尼說法之後,當晚即證得阿羅漢,禪定七日夜。

[222] S.5.4.作:五種樂器。五種樂器包括:單面鼓,雙面鼓,弦樂器,鐃鈸類,管樂器。

[223] S.5.6.Cālā﹐《別譯雜阿含221經》。

[224] S.5.7.Upacālā﹐優波遮羅。Thīg.197-198, 200-201﹐《別譯雜阿含222經》。據鄧譯《長老尼偈》優波遮羅小傳說,她是舍利弗的三位妹妹之一,三位皆出家為尼,並證得阿羅漢。

[225] S.5.8.Sīsupacālā動頭(比丘尼)﹐《別譯雜阿含223經》。

[226]婆耆舍相應共16經,相當於《相應部》婆耆沙長老相應,S.8

[227] S.8.11.Gaggarā伽伽羅池﹐Thag.1252,《別譯雜阿含224經》。

[228] S.8.9.KoṇḍaññaThag.1246-1248﹐《別譯雜阿含225經》。

[229] S.8.6.SāriputtaThag.1231-1233﹐《別譯雜阿含226經》

[230] 優婆提舍:即舍利弗。

[231] S.8.10.MoggallānaThag.1249-1251,《別譯雜阿含227經》。

[232] S.8.7.Pavāraṇā自恣Thag.1234-1237﹐《中阿含121經》請

請經, 《別譯雜阿含228經》, 《增壹阿含32.5經》﹐No.61

佛說受新歲經;No.62佛說新歲經;No.63佛說解夏經。

[233]具知:原本作無知,依阿羅漢得「具知根」(諸根具足)改正。

[234]《長阿含經》:「佛告阿難:此有為法,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唯得聖智諦見道者,爾乃知足。」( (T1.24.2)

[235] 三明SA.6.5./I,213:宿住,天眼,有為法漏盡,具足三明。

[236] 俱解脫ubhatobhāgavimutto由慧力解脫煩惱而得慧解脫,又得滅盡定而解脫一切定障。S.A.8.7.俱解脫:從無色界定、色界定解脫,二種解脫,以最高的解脫道名身(之稱)

[237] 慧解脫由慧力解脫煩惱而得慧解脫,諸漏完全滅盡。

[238] S.8.7.說:「此五百比丘中,六十比丘是三明者,六十比丘是六神通者,六十比丘是俱解脫者,其餘是慧解脫者。」《中阿含121經》:世尊告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比丘得慧解脫。」A.3.6./II,172.佛說:「(傷歌邏)婆羅門!不止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有更多成就此等三神變(神通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之比丘。」

[239] 請參閱《中阿含121經》 (T1.610.3)

[240] S.8.2.Arati不快﹐Thag.1214-1218,《別譯雜阿含229經》

[241] 尼拘律相:Nigrodhakappo

[242] 樂不樂SA.8.2./I,269.:於教法不樂,於()欲快樂。

[243] 三摩提(samādhi):或譯為三昧、三摩地。意為「等持」,即「平等持心,心保持平靜,專注於一境」。

[244] S.8.2./I,187︰具天賦之資,長夜心安置,無欺又聰明,無欲不貪婪,證得涅槃界,達到牟尼境,待般涅槃時。

[245] S.8.4.Ānanda﹐《別譯雜阿含230經》, 《增壹阿含35.9經》

[246]《大般涅槃經》阿難尊者問:「世尊!對於婦女,我們當如何自處?」「阿難!勿見。」「世尊!若見了,應如何自處?」「阿難!勿交談。」「世尊!若交談時,當如何?」「阿難!應具足正念。(D.16./II,141.)

[247] 《增壹阿含》46-10經:「若比丘思惟淨想,欲心便熾盛。若思惟不淨想,便無欲心。比丘當知:欲為不淨,如彼屎聚。是故比丘!當念遠離貪欲之想,思惟不淨之想。」(T2.780.2)

[248] 慢無間等:SA.8.14.︰見到慢的止息。

[249] 《增壹阿含35.9經》當時「多耆奢遙見女人笑,便生斯念:汝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爾時,尊者多耆奢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二物皆悉不淨。今此諸物為從何生?是時,尊者多耆奢復作是念:我今觀他形,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生耶?水、火、風種生耶?設從地種生,地種堅強不可沮壞;設從水種生,水種極不可持;設從火種生,火種不可持;設從風種生,風種無形不可持。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T2.701.1)

[250] S.8.1.Nikkhanta出離﹐Thag.1209-1213;《別譯雜阿含250經》。

[251] S.8.3.Pesalā-atimaññanā輕蔑溫和者﹐Thag.1219-1222﹐《別譯雜阿含251經》。

[252]《增壹阿含29.5經》:「(佛說)四辯,所謂義辯、法辯、辭辯、應辯。彼云何名為義辯?所謂義辯者,彼彼之所說,若天..鬼神之所說,皆能分別其義,是為義辯。彼云何名為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契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諸法之實不可沮壞,所可總持者,是為法辯。彼云何名為辭辯?若前眾生,長短之語、男語女語、佛語、梵志、天龍鬼神之語,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彼之所說,隨彼根原與其說,是為辭辯。彼云何名為應辯?當說法時,無有怯弱,無有畏懼,能和悅四部之眾,是謂名為應辯。」 (T2.656 ~657)

[253] S.8.12.Vagīsa婆耆沙﹐Thag.1253-1262;《別譯雜阿含252經》。

[254] 本欲心狂惑,聚落及家家:《別譯雜阿含252經》作:「我昔如荒醉,經歷諸城邑。」

[255] S.8.5.Subhāsita善說,Thag.1227-1230, 《經集》Sn.3.3. Subhāsita-sutta妙語經,;《別譯雜阿含253經》。

[256] S.8.8.Parosahassa千以上﹐Thag.1238-1245﹐《別譯雜阿含經》缺,攝頌則有。

[257] 隨學SA.8.8./I,279.︰「隨學︰應學三學。」

[258]《別譯雜阿含254經》

[259]《經集》Sn.2.12.Vagīsa-suttaThag.1263-1279﹐《別譯雜阿含255經》。

[260] 對於斷疑的能力,Śatapañcāśatka(一百五十讚佛)v.118.機情億萬種,論難百千端,如來慈善音,一答疑皆斷。

[261] 請參閱《別譯雜阿含256經》。

[262] 富樓那:原本作「富留那」。

[263] 《別譯雜阿含257經》。

[264] 燄摩迦修多羅:《雜阿含104經》。

[265] 一切使:一切煩惱。使:煩惱。

[266] 九十一劫ekanavutikappe。《長部14經》〈大本經〉(D.14./II,2.)九十一劫以前,毘婆尸世尊(Vipassī Bhagavā)出現於世。」 

[267]諸天相應共108經,相當於《相應部》諸天相應S.1.81經。

[268] S.1.10.Araññe在森林﹐《別譯雜阿含132經》。

[269] 阿練若araññā,或譯作阿蘭若。曠野,森林。

[270] 一日一食:原文誤譯為「一坐而食」。S.1.10.作:吃一餐(一日一食),跟十三頭陀的「一坐食支」不同。參閱《清淨道論》69

[271] 本句《別譯雜阿含134經》作:「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捨離,能度世間愛。」S.1.10.無此句。

[272] S.1.9.Mānakāma慢之欲﹐《別譯雜阿含133經》。

[273] 寂默︰在此指了知四道智為寂默,了知四諦法之意。

[274] S.1.47.Vanaropa植林(or Vacanaṁ),《別譯雜阿含134經》。

[275] S.1.42.Kidada施何物;《別譯雜阿含135經》。

[276] S.1.43.Anna食﹐S.2.23.Serī﹐《別譯雜阿含136經》。

[277] 恆河Gagā(恆伽河、殑伽河),為印度三大河之一,長約

  2700公里。佛陀及弟子以恆河兩岸為主要的教化區。耶蒲那河Yamunā(閻牟那),為恆河支流,長約1385公里,今名朱木納河(Jumna)薩羅由河Sarabhū(舍羅步)伊羅跋提河世尊於此河西岸涅槃。摩醯河Mahī又作摩企河、莫醯河,位於恆河之北。

[278] S.1.53.Mitta友﹐《別譯雜阿含137經》。

[279] S.1.3.Upaneyya引導者﹐S.2.19.Uttara優多羅﹐《別譯雜阿含138經》。

[280] S.1.5.Kati chinde多少﹐《法句經》Dhp.v.370Theragāthā v.15, v.633, 《雜阿含1312經》﹐《別譯雜阿含140經》﹐《法句經》34.10(T4.572.1)

[281] S.1.5.︰「斷五與棄五,上修習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渡瀑流。」斷五:斷五下分結。棄五:棄五上分結。上修習五根:修信等五根。超越五和合:染、瞋、癡、慢、見等五和合。

[282] S.1.6.Jāgara不眠﹐《別譯雜阿含141經》。

[283] S.1.6.:「五項是睡眠,當別的醒著;五項是醒著,當別的睡眠;染塵承五項,依五被淨化。」五項是睡眠,當別的醒著讓五蓋睡眠,讓(信等)五根醒覺。五項是醒著,當別的睡眠讓五根醒覺,讓五蓋睡著。染塵承五項:染塵為五蓋。依五被淨化:依五根得淨化

[284] S.1.12.Nandati歡喜﹐S.4.8.Nandana歡喜﹐《別譯雜阿含142經》,cf.Sn.33-34

[285] S.1.12.有子為子憂,有牛為牛憂;執著人之憂,無執著無憂。

[286] S.1.54.Vatthu宅地﹐《別譯雜阿含231經》。

[287] S.1.54.︰「子乃人宅地,妻為最上友,有息者依地,生物靠雨活。」SA.1.54.子乃人宅地︰老年階段依靠兒子立足。

[288] S.1.13.Natthi puttasama無有如子者﹐《別譯雜阿含232經》

[289] 薩羅sarā,湖泊。

[290] S.1.14.Khattiya剎帝利﹐《別譯雜阿含233經》。

[291] S.1.14.:兩足中正覺最尊,四足中牛最上;妻中少女最優,兒子中長子最勝。

[292] S.1.74.Vuṭṭhi雨﹐S.1.70.Loka.《別譯雜阿含經》234235經。

[293] 以下S.1.74.缺。

[294] S.1.57.Jana生因(3);《別譯雜阿含244經》。

[295] S.1.62.Citta心﹐《別譯雜阿含236經》。

[296] 《中阿含172經》: 「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

[297] 世間依心導,依心之牽引,以心之一法,一切隨控制:《別譯雜阿含236經》作:「意劫將諸趣,意苦惱世間;意名為一法,世間得自在。」 (T2.459)。《中阿含172經》心經,世尊告曰:「比丘!心將世間去,心為染著,心起自在。比丘!彼將世間去,彼為染著,彼起自在。多聞聖弟子,非心將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比丘!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聞聖弟子。」(T1.709.1) 《佛說意經》作:「以意故世間牽,以意故受於苦,生意,生意已.入隨從。」(T1.901.3)

[298] S.1.64.Sayojana結﹐《別譯雜阿含237經》。

[299] S.1.68.Pihita禁閉﹐《別譯雜阿含238經》。

[300] 請參閱《別譯雜阿含239經》。

[301] S.1.73.Vitta財富﹐《別譯雜阿含240經》,S.10.12./I,214.()

[302] S.1.73.(S.10.12./I,214 =Sn.v.181.)︰世間何者最富?如何修必

 帶來幸福?何種味道最美?何種生活最佳?Cf.《雜阿含1326經》。

[303] S.1.73./I,42.(=S.10.12./I,214., Sn.v.181.):「信於此世間,為

人最勝富。修習於正法,必帶來幸福。真理乃最上美味。智慧

之生活為最勝。」本偈同《雜阿含1326經》,惟譯詞不一。

[304] S.1.59.Dutiya伴﹐《別譯雜阿含241經》。

[305] S.1.51.Jarā老﹐《別譯雜阿含242經》。

[306] S.1.56.Jana生因(2)﹐《別譯雜阿含243經》。

[307] S.1.57.Jana生因(3)﹐《別譯雜阿含244經》。

  [308] S.1.57.:人由渴愛生,人心奔馳走,眾生墮輪迴,業為人依

           怙。

[309] S.1.55.Jana生因(1)﹐《別譯雜阿含245經》。

[310] S.1.58.Uppatha非道﹐《別譯雜阿含246經》。

[311] 女人梵行垢:對男性來說,女人為修梵行者之垢障。

[312] S.1.61.Nāma名﹐《別譯雜阿含247經》。

[313] 名法:《雜阿含298經》將名(Nāma)解說為「受、想、行、識」等「四無色陰」,而《雜阿含288經》將五蘊以「三蘆鼎立」為喻,分為「識、名、色」,將「識」獨立於「名」之外,而說「識緣名色」。此外,「緣起支」的內容,亦為「識緣名色」,故「識」不包括在「名法」中。又《相應部12相應2經》解說「名法」為受、想、思、觸、作意,也不包括「識」。 

[314] S.1.60.Kavi詩人。《別譯雜阿含248經》、A.4.230./II,230.

[315] S.1.60./I,38.︰欲為偈頌因,字母為標記,依題作偈頌,詩人工偈頌。

[316] S.1.72.Ratha車﹐《別譯雜阿含249經》。

[317] S.1.11.Nandana歡喜園.《別譯雜阿含161經》, 《增壹阿含》31.9

[318] 本句S.1.11./I,5.作:一位三十三天天神,跟諸天女說的話。若不見歡喜園,不知此快樂;天神之住家,享譽三十三天(因為有眾多隨從)。SA.1.11.三十三天(tāvatisa忉利天)

[319] 本句S.1.11./I,6.作:不知羅漢語,汝即是愚者。一切行無常,乃是生滅法,生者必有滅,寂靜乃為樂。

[320] S.10.2.Sakka(Sakkanāma)釋羅(沙卡)﹐《別譯雜阿含162經》。

[321] S.10.2./I,206.︰「汝斷一切繫,具念解脫者,而教化他人,非沙門所應。」

[322] S.10.2./I,206.︰以清淨心教化他人,唯同情.哀愍,不被結所縛。

[323] S.1.18.Hirī慚﹐《別譯雜阿含163經》,《法句經》Dhp.v.143.

[324] S.1.18.以慚自禁者,世間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

[325] S.1.7.Appaividitā不了知﹐《別譯雜阿含164經》。

[326] 因善了知法,不入於異教,彼正知正覺,以平行不平。

[327] S.1.8.Susammuṭṭhā迷亂﹐《別譯雜阿含165經》。

[328] S.1.25.Araha阿羅漢﹐《別譯雜阿含166經》。

[329] S.1.25.Araha阿羅漢﹐《別譯雜阿含166經》。

[330] S.2.9.Candima月天子﹐《別譯雜阿含167經》。

[331] 我等月天子S.2.9.:「月天子」是單數。

[332] 毘盧遮那︰梵vairocano,巴verocana, virocana,指太陽或大光明。

[333] 兎像:指月天子。

[334] S.1.19.Kuikā茅屋﹐《別譯雜阿含168經》。

[335] S.2.18.Kakudha覺陀(王徽天子)﹐《別譯雜阿含169經》。SA.2.18.說,王徽天子乃目犍連尊者的侍者之子,他年輕時住尊者附近,修習禪那,死後往生梵天。

[336] S.2.18.︰「比丘!難道你無憂無喜,一人獨坐,豈不無聊?」

[337] S.2.18.︰「夜叉!我無憂亦無喜,我一人獨坐,不會無聊。」

[338] S.1.21.Sattiyā依劍﹐S.2.16.Sudatta,《別譯雜阿含170經》。

[339] S.1.21.︰「猶如劍所刺,猶如頭頂燃,比丘具正念,出家斷欲染。」

[340] S.1.46.Accharā天女﹐《別譯雜阿含171經》。

[341] 毘舍脂眾pisācagaa(nymphs)

[342]《別譯雜阿含171經》︰「正直名為道,無畏名方便,無聲名快樂,能覆善覺觀,慚愧為拘靷,念為諸翼從,智慧為善乘,正見為引導,男子若女人,能乘是乘者,必捨棄名色,離欲斷生死。」(T2.437.1)

[343] S.1.29.Catucakka四輪﹐S.2.28.Nandivisāla難提毘舍羅﹐《別譯雜阿含172經》。

[344] 四輪九門四輪:四威儀路(行住坐臥)九門:九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大小便道。

[345] 長縻:縻,繩子。

[346] S.1.28.Mahaddhana大富(互相覬覦,貪得無厭)﹐《別譯雜阿含183經》。

[347] 賴吒槃提國︰《別譯雜阿含183經》︰羅吒國。S.1.28.Raṭṭhavantopi (甚至領有國家的)。《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誤譯︰Raṭṭhavantopi,誤為Raṭṭha(羅吒國)+Avanti(阿槃提國)+api(也,甚至於)(i+a只能是ya, or i, ī)

[348] 《別譯雜阿含184經》。

[349] 第一無間等果:《別譯雜阿含180經》作「初果」。

[350] 《別譯雜阿含185經》說:「乃往古昔,輸波羅城有優婆塞所居住處,諸優婆塞咸共集會,於其堂上,訶欲之過。」(T2.440.1)

[351] S.10.8.Sudatta須達多(長者拜見世尊)﹐《別譯雜阿含186經》。

[352] 雪山百龍象śata haimavatā nāgāḥ。「百」,原誤作「大」。

[353] 金菩闍國女kāmbojikakanyāḥ(T2.440.3)。金菩闍,乃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在今印度河西岸,相當於阿富汗地方。

[354] DhA.v.410諸希望︰即諸渴愛。

[355] 以下《相應部》缺。

[356] 原文略了一段︰「當世尊見到(聞法者)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無蓋心(離諸障心)、無畏心、堪能心,即說最上妙法。諸佛世尊說最上妙法,即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給孤獨居士於座上證悟四聖諦,即苦集滅道。譬如乾淨的、無垢的布(鮮淨白氈),易染色,給孤獨居士於座上證悟四聖諦。」

[357] 本句《別譯雜阿含186經》缺。

[358] S.1.48.Jetavana祇園﹐S.2.20.Anāthapiṇḍika給孤獨﹐《別譯雜阿含187經》(T2.441.3)M.143.Anāthapiṇḍikovādasutta教給孤獨經》後分﹐《增壹阿含51.8經》後分。

[359] 《雜阿含1032經》及M.143.記載舍利弗尊者對給孤獨長者開示。

[360] 兜率天(Tusita):欲界第四天。生夜摩(yāma)(欲界第三天)以上欲界勝處,臨終須入近行定,方可往生。

[361] S.1.48.與《別譯雜阿含187經》皆無此比較智慧之語。

[362] A.3.125.Hatthaka手長者﹐《別譯雜阿含188經》,《阿羅漢具德經》說:「能以四攝法善化眾會,賀悉多哥(Hastaka)長者,及阿吒嚩哥是,同住於大野。」(T2.831)

[363] 曠野長者Hatthaka,手長者。他生天後A.3.125.稱他為手長者天子。

[364] 無熱天:五不還天的第二天。A.3.125.作:Hatthako avihaṁ(無煩天哈它卡)avihā,五不還天的第一天。

[365] S.1.50.Ghaṭīkāra陶師﹐S.2.24.Ghaṭīkāra;《別譯雜阿含189經》。

[366] 無煩天子:無煩天,為淨居天(五不還天、五淨居處、五那含天)的最下一層天。五不還天為三果聖人的生處。淨居天屬於第四禪天,共有五天︰(1)無煩天Avihā, (2)無熱天Atappā, (3)善現天Sudassī, (4)善見天 Sudassā, (5)色究竟天(阿迦尼吒Akaniṭṭhā)。五淨居天只有證得三果的阿那含才能往生,並在該天入無餘涅槃。

[367] SA.1.50./I,91.︰「解脫︰生到無煩天梵世間,隨即證得阿羅漢果的究竟解脫。」

[368] (1)Upako優波迦, (2)Palagaṇḍo波羅揵荼, (3)Pukkusāti弗迦羅裟梨, (4)Bhaddiyo跋提, (5)Khaṇḍadevo揵陀疊, (6)Bāhuraggi婆休難提, (7)Sigiyo波毘瘦,這七位是世尊的弟子。

[369] S.1.50:昔我是陶師,在威卡鄰加,作陶瓷維生,以奉養父母,為迦葉()的優婆塞。

[370] 離欲修梵行SA.1.50./I,92.︰「離欲梵行︰離欲梵行名為阿那含。」

[371] S.2.17.Subrahmā須梵(天子)S.1.75.Bhita﹐《別譯雜阿含181經》。SA.2.17.說:須梵天子在忉利天之難陀林.晝度樹下嬉戲,有五百天女爬上五百棵樹,散花歌頌。當天女的善業盡時,即於彼處沒而墮地獄,天子受此衝擊,來至世尊處請益。

[372] S.2.17./I,54.︰覺分熱誠外,守護諸根,捨棄一切,無有例外,我見安穩,瞭若指掌。

[373] S.2.14.Nandana難陀那(天子);《別譯雜阿含182經》。

[374] S.2.14./I,52.︰「我問彼瞿曇,世尊有智見,廣慧無隱藏,何等為具戒?何等為智慧?何等超越苦?何人諸天敬?」

[375] S.2.14./I,52.︰「彼具戒具慧,勤奮修習,置心一處,樂禪有正念,憂愁皆離棄,諸漏已盡,持最後身人,此人謂持戒,此人謂智慧,此人超越苦,此人諸天敬。」

[376] S.1.16.Niddā tandi.懶惰(打呵欠)﹐《別譯雜阿含175經》。

[377] 欠呿ㄑㄩ:打呵欠。欠:倦時張口舒氣。呿:張口。

[378] 憒悶:惛沈。

[379] S.1.23.Jaṭā結﹐《別譯雜阿含173經》。

[380] S.1.23./I,13.作:「內結與外結,人為結所縛,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結結縛,與愛網同義。「內結與外結」指對自物.他物,或對自身.他身,或對內外處生愛著。內處即眼.....意。外處即色.....瞿曇(gotama):是世尊的姓。(Vism.1-2.)

[381] S.1.23./I,13作:「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住戒:指安住於戒,圓滿持戒的人稱為住戒者。有慧人:是由無貪瞋痴所生的慧。修習心與慧:修習三摩地和毘婆舍那。此處「心」指三摩地,「慧」指毘婆舍那。有勤:精進。有智(nipako謹慎者)謹慎名為慧。在修道的剎那解結;在證果的剎那,他成為天界和人界最上應供養的解結者。(《清淨道論》序論,P.19)

[382] S.1.17.Dukkara (or kumma)難為(難忍)﹐《別譯雜阿含174經》。

[383] S.1.27.Sarā薩羅,《別譯雜阿含176經》。

[384] 薩羅sarā。即小河流、湖。

[385] S.1.30.Eijgha羚羊﹐《別譯雜阿含177經》。

[386] 尼耶鹿Eijagha

[387] 本偈與《雜阿含1329經》同(T2.366.3),唯譯文不同。

[388] S.10.12 (11-12).Aava阿羅毘(夜叉四度呼世尊進出)

[389] S.10.12.(=Sn.v.184.)︰「憑信渡瀑流,不放逸渡海,憑勇克痛苦,憑慧得清淨。」

[390] S.1.1.Ogha暴流;《別譯雜阿含180經》。

[391] 退坐一面:退坐一邊要避免六種身體的距離:不太遠、不太近、不在上風、不在高處、不在正對面、不在後面。太遠則聽不清楚,太近會互相撞擊,在上風則散發體味,在高處則不尊重,在正對面則眼對眼接觸,在後面則要轉脖子。(SA.1.1./I,16~7.)

[392] 本句:S.1.1.作:「您如何度瀑流?」

[393] S.1.1.:「友!我住時沈沒,努力被引開。我如是不住、不努力以度瀑流。」這是表達「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即對人的態度,既不親近,也不疏遠。

[394] S.1.1.:「的確!我久久見到般涅槃的婆羅門;不住,不努力,度世間執著。」「久久見到」:類似­­「久仰」。

[395] S.1.2.Nimokkha(如何)解脫,《別譯雜阿含179經》。

[396] S.1.2.:「喜之滅盡,想與識亦盡,受滅皆寂靜,友!如是我知,諸眾生解脫,極解脫,遠離。」

[397] S.2.15.Candana﹐《別譯雜阿含178經》。

[398]《別譯雜阿含269經》。

[399]《別譯雜阿含270經》。

[400] S.1.40.Pajjunna-dhītā雲天公主(2)(前分)﹐《別譯雜阿含271經》。

[401] S.1.39.Pajjunna-dhītā雲天公主(1)(前分)、《別譯雜阿含272經》。

[402] 厭惡住惡慧S.1.39.作:叱責,行,愚蠢。

[403] 長夜受大苦:ciraratta,長夜,可譯作長劫。

[404] S.1.22.Phusati觸,《別譯雜阿含273經》、《法句經》Dhp.v.125.﹐《經集》Sn.v.662.

[405] S.1.22.:觸犯無觸者,因此無觸報以觸,因為無觸報以觸,少瞋者生惡意。

[406] S.1.22.若犯瞋,清淨無染之人,罪惡迴向愚人,如逆風揚塵。

[407] S.2.22.Khema﹐《別譯雜阿含274經》。

[408] S.1.35.Ujjhānasaññino嫌責天;《別譯雜阿含275經》。

[409] S.6.10.Kokālika瞿迦梨,《經集》Sn.3.10.Kokāliya﹐《別譯雜阿含276經》, 《增壹阿含21.5經》﹐《增支部》A.10.89.Kokālikacf. 大正No.203.《雜寶藏經》第28則<仇伽離謗舍利弗等緣>。請參閱《雜寶藏經》(T4.461.1)

[410] 大鉢曇摩地獄(Mahāpaduma niraya):《增壹阿含21.5經》作:「蓮華地獄」。《增壹阿含21.5經》說目連欲往至地獄教化瞿迦梨,世尊勸止他,目連還是去了,結果瞿迦梨沒有悔改之心。《起世經》說:「諸比丘!瞿迦梨比丘,為於舍利弗、目揵連所,起誹謗心,濁心惡心故,死後即生波頭摩獄,生彼處已,從其口中出大熱焰,長逾十肘,於其舌上自然而有五百鐵犁,恒常耕之。」(T1.329.2)

[411]《經集》Sn.1.6.Parābhava-sutta(毀滅經)﹐《別譯雜阿含277經》。

[412] 墮負門︰《經集》作︰毀滅的原因。

[413] 《世間法》(Lokaniti v.110):「老男人娶年輕貌美的女人,嬌妻不會滿足,這是毀滅的原因。」

[414] 不時:不時常。

[415] Cf.《削減經》(M.8./I,44.)

[416] 《別譯雜阿含278經》。

[417] 別譯雜阿含278》︰「誰名為敬順?誰名為陵邈?誰為愚戲,如小兒弄土?」

[418] 別譯雜阿含278》︰「男子若敬順,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順。女人愚戲,如小兒弄土。」

[419] S.1.24.Mano-nīvaraṇā制止心﹐《別譯雜阿含279經》。

[420] S.1.24./I,14.︰從該處心()制止,該處心不苦。

[421] 《別譯雜阿含280經》。

[422] 《別譯雜阿含280經》︰「持戒得名稱,布施得財寶,實語得稱譽,普施眾皆親。」

[423] cf. D.31.Sigālovāda-suttanta尸伽羅經﹐《別譯雜阿含281經》;《中阿含》135經〈善生經〉之末段;《長阿含16經》。

[424] D.31./III,188:將財物分四份,如是彼結友,自享一份財,兩份營事業,第四份蓄積,以備困乏時。

[425] 《別譯雜阿含281經》︰「財不寄老朽,不與邊遠人。」

[426] cf.J.243.Guttila-jātaka,《別譯雜阿含282經》。

[427] 宿:ㄒㄧㄡˇ,夜的俗稱。

[428] S.1.71.Chetvā,《別譯雜阿含283經》。

[429] S.1.34.Na Santi ()不和平﹐S.1.36.Saddhā(為伴侶)﹐《別譯雜阿含284經》,《法句經》Dhp.v.221.

[430] S.1.36.諸愚隨放逸,彼等是惡慧修禪不放逸,已達最上樂。最上樂指阿羅漢之樂。

[431] S.1.31.Sabbhi()好品德者(結交.相識)《別譯雜阿含285經》。

[432] 解知正士法,是則勝非惡:知正人正法,是勝非為劣。

  SA.正法︰五戒、十戒、四念處等正法,在此指五戒。非為惡︰非任何低劣的。

[433] S.1.32.Macchari慳﹐《別譯雜阿含286經》。

[434] S.1.38.Sakalika岩石破片(世尊傷足)﹐《別譯雜阿含287經》,No.197.佛說興起行經》,佛說木槍刺因緣經第六(T4.168.1)有詳細說明。

[435] S.1.38./I,27.說︰「某時,世尊之足為岩石碎片所傷,非常痛;

 世尊以正念正知忍耐,不為所惱。那時,世尊將僧伽梨摺疊為四重,正念正知,兩足相累,作右脅師子臥。」

[436] 金鎗刺足S.1.38.作:為岩石碎片所傷。

[437] 捨心:不苦不樂之心。

[438] S.1.38./I,27.說︰「七百位沙睹羅巴天神等,後夜分往詣世尊。」SA.1.31./I,54.沙睹羅巴天群︰受持唸頌百法而轉生天人,稱為沙睹羅巴天群。

[439] 讚頌的八位都是「天神」(devatā);不是「天子」(devaputta帝釋天王之子)

[440] 本句文義不全,後段可能有脫落。S.1.38./I,29.接著說:「徹底捨斷傲慢後,自我已善定,善心者已解脫,在阿蘭若獨住不放逸,渡脫死魔域,可到達彼岸。」(本偈同S.1.9./I,4.)

[441] 《別譯雜阿含288經》。

[442] 毘紐梵名 Viṣṇu,意為遍人天、遍淨天,乃印度教三主神之一。

[443] 《別譯雜阿含289經》,cf. S.1.52.Ajarasā(何善永)不老。S.1.52./ I,36-7.︰「天神:何善永不老?何者善之基?何者眾人寶?何者盜不搬?世尊:戒善永不老,信為善之基,智慧眾人寶,福德盜不搬。」

[444] S.1.77.Issara(統治者)S.1.79.Pātheyya 糧食﹐《別譯雜阿含290經》。

[445]《別譯雜阿含292經》

[446]《別譯雜阿含291經》。

[447]《別譯雜阿含293經》,cf.Sn.654 (CS:659)

[448]《別譯雜阿含293經》作:「從業出生車,心將轉運去,去至因盡處,因盡則滅壞。」

[449] 《別譯雜阿含294經》。

[450]《別譯雜阿含295經》。

[451] 《別譯雜阿含296經》。

[452] 《別譯雜阿含297經》

[453] S.10.1.Indaka因陀迦(夜叉)﹐《別譯雜阿含298經》。

[454] 釋提桓因:SA.S.10.1.Indaka(因陀夜叉)是住在因陀洞窟的夜叉,他不是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原攝頌經名為「釋提桓因()」。

[455] S.10.1./I,206.:「諸佛說此色非命,然而命(nvaya)如何得此身?骨與肉何處來?如何命住於母胎?」

[456] S.2.13.Dīghalaṭṭhi提伽羅低(天子),《別譯雜阿含300經》。

[457] S.2.13.無此句。

[458] S.2.21.Siva濕婆(天子);《別譯雜阿含301經》。

[459] S.2.21./I,57.︰「只與善人坐,只與善人交,知善人正法,可脫一切苦。」

[460] S.2.11.Candimasa月自在(天子);《別譯雜阿含302經》。

[461] S.2.11./I,52.:「專一以明智,具念入禪定,如草叢走獸,無蚊平安行。」

[462] S.2.12.Veṇḍu毘紐(天子:學不放逸);《別譯雜阿含303經》。

[463] S.2.12./I,52.︰「凡是修學我所說教誡者,可以得禪那,不放逸,不受魔控制。」

[464] S.2.7.Pañcālacaṇḍa般闍羅旃陀(天子);《別譯雜阿含304經》,偈:S.2.7./I,48.A.9.42./IV,449.

[465] S.2.7./I,48.:處憒亂處,廣慧者能知,為佛陀禪那中所知,牟尼為遠離之最上人。

[466] S.2.7./I,48.處齷齪池中,證得涅槃法;彼等具正念,已正善安置。

[467] S.2.29.Susīma須尸摩(天子);《別譯雜阿含305經》。

[468] S.2.26.Rohita赤馬(天子)A.4.45.Rohitassa 赤馬(1)﹐《別譯雜阿含306經》,《增壹阿含43.1經》。

[469] S.2.26.:大德!何處有不生不老,不死不歿,無轉生處?人能否靠著行走,到達世界的盡頭?

[470] S.2.26:「不生不老,不死不歿,無轉生處,我不說可以靠行走而知,到達世界的盡頭。」

[471] 捷疾(神足)」︰梵文版作(eva)rūpo javo(如此的速度),可見「神足」為補足語。S.2.26./I,62.evarūpo javo(如此的速度)

[472] 光,在真空中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這樣的速度到月球只需1秒多,到太陽需約500秒,到半人馬座α星須4.3 年,跨越銀河系約需10 萬年,到鄰近星系費時數百萬年。赤馬天子跑到哪裡去了?

[473] 一尋(byāma):1.83公尺,為大約尺寸,指成年人兩手張開成180度時,右手中指末端到左手中指末端的長度。

[474] S.2.30.Nānātitthiyā﹐《別譯雜阿含307經》。

[475] 《中部》〈婆蹉衢多三明經〉(M.71./I,483.)︰「世尊憶念,九十一劫以來,邪命外道無昇天者,唯除一人,彼亦是業論者,有作用論者。」

[476] S.2.3.Māgha摩伽(天子)﹐《別譯雜阿含308經》。

[477] S.2.4.MāgadhaS.1.26.Pajjota﹐《別譯雜阿含309經》。

[478] S.2.5.Dāmali,《別譯雜阿含310經》。

[479] S.1.5.Kati chinde﹐《雜阿含》1002經;《別譯雜阿含》140311經;《法句經》Dhp.v.370;《法句經》34.10(T4.572.1), 長老偈(Theragāthāv.15, v.633.

[480] S.2.6.Kāmada﹐《別譯雜阿含312經》。

[481] cf. S.10.3.Sūciloma;《別譯雜阿含313經》﹐cf.《經集》Sn.2.5. Sūciloma.

[482] 鳩摩羅(Kumāra):男孩,童子。

[483] S.1.75.Bhītā恐怖,《別譯雜阿含314經》。

[484] S.2.15.Candana栴檀(天人)﹐《別譯雜阿含315經》。

[485] S.2.1.Kassapa (1)迦葉(天子)﹐《別譯雜阿含316經》。

[486] S.2.2.Kassapa (2)迦葉(天子)﹐《別譯雜阿含317經》。

[487]「夜叉相應」共12經,相當於《相應部》夜叉相應,S.10.

[488] S.10.4.Maibhadda﹐《別譯雜阿含318經》。

[489] Ud.1.7.Ajakalāpaka羊群(夜叉)﹐《別譯雜阿含319經》。Ud.1.7.世尊住波婆(Pāvā)的羊群夜叉塔廟的羊群夜叉界,在晚上下雨後,坐在屋外,羊群夜叉恐嚇世尊。

[490] 根據巴利三藏,世尊的侍者中(JA.v.456./IV,95.)沒有「尊者那伽波羅」。

[491] 毘舍遮piśācīṃ.

[492] 摩鳩羅bakkula.

[493] S.10.6.Piyakara﹐《別譯雜阿含320經》。

[494] 憂陀那(Udāna),波羅延那(Pārāyana),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長老偈),比丘尼所說偈(長老尼偈),尸路偈(Suttanipāta Selastta III.7),義品,牟尼偈,修多羅(Sutta,梵Sutra)

[495] S.10.7.Punabbasu﹐《別譯雜阿含321經》。

[496] 《別譯雜阿含322經》。

[497] S.10.3.Sūciloma針毛(夜叉)﹐《經集》2.5.Sūciloma針毛夜叉經﹐《別譯雜阿含323經》。

[498] S.10.5.Sānu﹐《別譯雜阿含324經》。

[499] 神通瑞應月:巴pāṭihāriyapakkha (pāṭihāriya額外的+pakkha半個月),神足月。

[500] S.10.12.Āḷava阿羅毘(夜叉四度呼世尊進出)﹐《經集》Sn.1.10.Āḷavaka-sutta林主夜叉經﹐《別譯雜阿含325經》

[501] 阿臈鬼Āḷavaka yakkha,「臈ㄌㄚˋ」同「臘」。別譯雜阿含325》︰「曠野夜叉」。

[502] 本偈與《雜阿含1013經》同,惟譯詞不一。

[503] S.10.12./I,214.(=Sn.v.182.)︰「信在此世間,乃人最勝富。修習於正法,必帶來幸福。真理乃當然,最上之美味。智慧之生活,謂最勝生活。」本偈與《雜阿含1013經》同。

[504] 原偈作︰「云何得名稱?如上所說偈」。依《雜阿含1282經》補入全文。

[505] 原偈作︰「持戒名稱流。如上所說偈」。依《雜阿含1282經》補入全文。

[506] S.10.9-10.Sukkā (1-2)《別譯雜阿含327經》。

[507] S.10.11.Cīrā (or Vīrā)﹐《別譯雜阿含326經》

[508] 《經集》Sn.1-9.(Sn.vv.153-180)Hemavata-sutta雪山夜叉經,《別譯雜阿含328經》。

[509] Sn.v.153.(娑多耆利天神說︰)「今天是十五齋戒日,夜晚降臨,讓我們去見大名鼎鼎的大師喬達摩吧!」《經集》〈雪山夜叉經〉由本偈起頭,沒有兩夜叉(天神)約定的因緣。

[510] 此下問答,「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明達悉具足讚歎於其法」,重出,故刪。

[511] 尼延鹿 (eijagha)又作鹿王(ㄕㄨㄢˋ小腿肉)相。即腿如鹿之纖圓,係前世專心聞法學習所感得之相。Cf.《長部》30經,《三十二相經》。

[512] 本偈與《雜阿含602經》同,惟譯文不同。

[513] 本偈與《雜阿含602經》同,惟譯文不同。

[514] 六法:指六根。

[515] Sn.V.173:雪山夜叉說:「誰能瀑流?誰能渡海洋?誰無立無依,深水不沉沒?」

[516] 村村,家家︰Sn.180.︰從這村到那村,從這家到那家。

[517] 《自說經》Ud.4.4.Yakkhapahārasutta夜叉打擊(舍利弗)經﹐《別譯雜阿含329經》,《增壹阿含48.6經》,Vin.Cullavagga, VII, 3.12verse=Theagāthā, v.191.

[518] Ud.4.4.說:「當日是明月之夜,舍利弗尊者剃鬚髮之後,坐於屋外,入捨心三摩缽地(三昧)。」

[519] 阿毘地獄Avici,又稱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眾生在此地獄不堪煎熬而痛苦叫喚。Ud.4.4.mahāniraya(大地獄)

[520] Ud.4.4.:「尊者大目犍連以清淨過人之天眼,看見夜叉打擊尊者舍利弗的頭。」

[521]「林相應」共32經。前14經相於當《相應部》森林相應S.9.

[522] S.9.4.Sambahulā (or Cārika)﹐《別譯雜阿含351經》。

[523] S.9.4./III,199.作:「來去摩揭陀,來去拘薩羅,又去跋耆地,如鹿無執著,眾比丘無家,處處去遊化。」

[524] S.9.2.Upaṭṭhāna看護,《別譯雜阿含352經》。

[525] S.9.1.說,該比丘受天神警策而振作醒寤,沒有說他得阿羅漢。

[526] S.9.1.Viveka遠離﹐《別譯雜阿含353經》。

[527] S.9.11.Ayoniso不正思惟(or Vitakkita)﹐《別譯雜阿含354經》

[528] 不正思惟:不從根源作意。不從根源或因緣來思惟「法」,以作為修行的依據。

[529] S.9.12.Majjhantika(or Saika有聲響)中午﹐S.1.15.Saamāna有聲響(or Santikāya) 《別譯雜阿含355經》。

[530] S.1.15.作:午時,群鳥皆棲息;大森林作響,令我心恐怖。

[531] S.9.6. Jālinī闍利仁(or Anuruddhasutta阿那律陀)﹐《別譯雜阿含356經》。

[532] 闍鄰尼S.9.6.說她是「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為三十三天天神闍利妮(Jālinī)

[533] S.9.10.Sajjhāya誦經(or Dhamma)﹐《別譯雜阿含357經》。

[534] S.9.10./I,202.︰「比丘汝何故,不誦諸法句,與諸比丘交?聞者得信心,(誦者)隨得讚。」

[535] 以智aññāya,以完美的知識。「以智」原文誤為「無知」。

[536] S.9.10./I,202-3.︰「昔愛誦法句,未曾得離染,」《別譯雜阿含357經》︰「我先求法句,未得離欲結吾今既離欲,法句義已成,何用文字為?世間諸所有,一切聞見事悉皆都捨離,不受於後有。」

[537] S.9.14.Paduma-puppha (or Puṇḍarīka)﹐《別譯雜阿含358經》。

[538] S.9.3.Kassapagotta (or Cheta)﹐《別譯雜阿含359經》。

[539] S.9.9.Vajjiputta跋耆子比丘(or Vesālī)﹐《別譯雜阿含360經》。

[540] 金剛子Vajjiputta跋耆子,VajjiVajjira之簡稱,意為「金剛、鑽石」。 SA.9.9./I,295.說他是金剛國的王子。

[541] S.9.9./I,202.︰「你獨住阿蘭若,像森林棄木,眾人羨慕你;如墮地獄者,羨慕生天者。」他聽了之後,隔天去佛陀提及此事。佛陀說偈鼓勵他。

[542] S.9.9./I,202.這位比丘受天神的激勵,沒有提到他證得阿羅漢果。但是DhA.v.302./CS:pg.2.289.說,隔天他去拜見佛陀提及此事。佛陀說偈鼓勵他。偈曰︰「出家喜樂難,在家難住苦,與不平等者(不同種姓)同處苦,苦跟著旅行者落下;因為這樣,他不應作旅行者,也不應被苦跟著落下。」他厭倦五處之苦,切斷了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證得阿羅漢果。

[543]《別譯雜阿含361經》。

[544] S.9.7.Nāgadatta﹐《別譯雜阿含362經》。

[545] S.9.13.Pākatindriya不制御根;S.2.25.Jantu﹐《別譯雜阿含363經》。

[546] S.9.8.Kulagharaṇī (or Ogāḷha)﹐《別譯雜阿含364經》。

[547] 以下各經《相應部》及《別譯雜阿含經》均缺。

[548] ()非家出家:由於信,從在家而出家。非家:不擁有家。

[549] 有為法:即因緣和合而成之法,即五蘊或名色法。涅槃是無為法,不是因緣和合而成之法。

[550] 劫貝棉之一種,可製成布衣,其衣稱劫貝衣。

[551] 十力尊:指佛陀。

[552]「弟子所說誦」,本附於「雜因誦」下,但原譯本別立「弟子所說誦第四」。自卷十八至卷二十一,共四卷。分「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大迦旃延、阿難、質多羅」六種相應。

[553]「舍利弗相應」共81經,前72經,相當於《相應部》閻浮車相應(S.38)與「沙門出家相應」(S.39)。

[554] S.38.1-16.Nibbāna etc.(涅槃等)

[555] S.38.3.Dhammavādīpañhāsutta問法語者。

[556] S.38.1.Nibbānapañhāsutta問涅槃。

[557]S.38.1./IV,251.︰「友!若貪染盡,瞋盡,癡盡,是為涅槃。」「染盡」指貪染已盡,涅槃到來(nibbāna āgamma rāgo khīyati)之意。

[558]《相應部》S.38.4.

[559]《相應部》S.38.2.

[560] 《相應部》S.38.2.

[561] 《相應部》38「閻浮車相應」9經。

[562] 《相應部》38「閻浮車相應」8經。

[563]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13經。

[564]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15經。

[565] :軛。

[566]《相應部》38「閻浮車相應」12經。

[567] 《相應部》38「閻浮車相應」5經。後經同

[568] 《相應部》38「閻浮車相應」6經。後經同。

[569] 《相應部》38「閻浮車相應」10經。

[570]《相應部》沙門出家相應,S.39.,共16經。

[571] A.4.178.Jambālī泥漿水池。

[572]A.4.17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住於寂靜,心解脫,作意有身滅。作意有身滅時,於有身滅,心不進入、不澄淨、不安住、不信解。諸比丘!有時比丘不渴望有身滅。」

[573] 翮ㄏㄜˊ:鳥翼的莖。

[574] A.6.41.Dārukkhanadha.

[575] 不可思議A.4.77./II,80.說:一諸佛境界(一切知智等),二禪者境界(即神通境界),三(現世)業報,四想世間。這四種事不能想,不應想;若想,會狂亂惱害。AA.4.77./III,109.想世間:日月如何形成?大地如何形成?大海如何形成?眾生如何生起?山如何形成?芒果樹、椰子樹如何產生?

[576] A.5.168.Sīla戒﹐A.10.4-5.Upanisā所依(2-3)A.11.4-5.Upanisā所依 (2-3)﹐《中阿含48經》(戒經)(T1.486.3)

[577] 舉罪:比丘對其他比丘有見聞疑犯罪之事,可在僧伽會議時提出,使犯罪比丘自述實情,若有犯罪事實,比丘作懺悔儀式,以使僧團保持清淨。

[578] 強梁:桀驁難馴。

[579] 輸稅:納稅。

[580] 《增支部》A.10.48./V,87-8說:諸比丘!有十種法出家人應

常觀察。何等為十?一.我已是沒有階級的人(方外人),出家者

應如是省思。二.我的生活(衣食住、藥)都依靠他人。出家者應

該常如是省思.我的言行舉止應具足威儀,合乎沙門身份

。出家者應常如是省思。四.我有無持戒()呢?出家者應常如

省思。五.我那些有智慧的道友有無以戒律來責備我呢?出

家者應常如是省思。六.我所喜愛的、所悅意的東西,都在改

變。出家者應常如是省思。七.我有自己的業,我是業的繼承

人,以業為胎,以業為親屬,以業為依靠。無論我造何種善惡

業,我必須自己承擔。出家者應常如是省思。八.如何度過

日日夜夜?出家者應常如是省思。九.我是否歡喜寂靜的住

處?出家者應常如是省思。十.我是否證得上人法、聖人的智

見?出家者應常如是省思。當道友在我臨終時,問及此事,我

將不沮喪嗎?諸比丘!這十法,出家者應常省思(A.10.101./

V,87-8 (),説沙門能修習「三沙門想」(前三項),則能圓滿

七法。)

[581] A.5.167.Codanā勸告。

[582] 舉他罪paro codetabbo,勸告或責備他人

[583] 勸告或責備他人,應具五法,A.5.167.作:我當適時而語,非不適時而語;我當以真實而語,非以不真實而語。我須以柔軟而語,非麤硬而語。我須為利益而語,非為無利益而語。我須以慈心而語,非懷瞋而語。

[584] 不時:不是適當的時候。

[585] S.47.12.Nālanda那蘭陀﹐D.28.Sampasādanīya-suttanta(自歡喜經)初分﹐《長阿含18經》,自歡喜經,初分, No.18.《信佛功德經》(T1.255)

[586] 那蘭陀(Nālanda):為舍利弗尊者的故鄉。

[587] 諸佛世尊法之分齊:即知諸佛的總相法(共通之法)。分齊:分際,範圍。

[588] A.9.26.Silāyūpa.

[589] 月子Candikaputta.

[590] S.28.10.Sucimukhī淨口尼。本經大意:沙門釋子淨命自活,不墮邪命求食。淨口外道尼因此得到信心。

[591] 下口:即臉部朝下之意。下口食,指不托乞食而自耕作營生,沙門的四邪命食之一。

[592] 仰口:仰口食,以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之術數,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沙門的四邪命食之一。

[593] 方口即臉朝四方。方口食,指出家人曲媚顯貴,通使於四方,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沙門的四邪命食之一。

[594] 四維口:即臉朝四面張望。四維口食,即學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沙門的四邪命食之一。

[595] 邪命:錯誤的營生方式。D.30./III,176.捨邪命,以正命為營生,不欺斗秤、偽幣、錯誤的尺寸、賄賂、欺瞞、詐欺、走後門、斬割、屠宰、以粗繩捆綁、攔劫、搶劫、打家劫舍。

[596] S.28.10.沒有說到淨口尼被殺害。

[597]目揵連相應共34經,編在《雜阿含經》501經至534經,其

501507經,相當於《相應部》目揵連相應,S.40.1~15508經至534經,相當於《相應部》勒叉那相應(S.19.1~21)。目犍連由於經常往來天界、地獄,得知某某優婆塞、優婆夷生天享樂,某某外道弟子生地獄受苦,為外道所嫌惡而殺害。見JA.522.、《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T24.287~290。《佛說盂蘭盆經》說:「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

(T16.779)三果已斷瞋心,心已解脫,何況阿羅漢(四果)目犍連已證得漏盡通,當然不會「­悲哀、悲號啼泣」

[598] S.21.1.Kolitocf. S.40.1-6.Savitakka etc.

[599] 聖默然:《本事經》卷五:「苾芻當知︰諸修行者,同集會時,應作二事︰一者法言(談論佛法),二者宴默(禪修)由法言故便能抉擇;能抉擇故,於諦隨覺;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由宴默故,心便寂定,清淨鮮白,無有瑕釁,離隨煩惱,便能厭背;能厭背故,便能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T17.684)

《本事經》:「出家有二種,正所應作事,謂靜慮聽說(法),速證涅槃。靜慮慧為因,慧必由靜慮,有靜慮有慧,速證於涅槃。百千羊僧,無慧修靜慮,設經百千歲,無一得涅槃。(T4.679.)

[600] 定生喜樂:由定而生喜樂。

[601] S.40.2./IV,264. ︰「在此,比丘尋與伺止滅,內心寂靜,住心一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住第二禪。」沒有說到「聖默然」。

[602] 息:止息。

[603] 復有尋有伺心起S.40.1./IV,263.:出現與欲俱生之想與作意而住。 SA.38.40.1~8./III,89.與欲俱生︰與五蓋俱生。

[604] 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S.40.9./IV,269.作︰「蒙大師督導弟子,得大遍智。」

[605] S.40.9.Animitto無相;A.7.58./IV,85.Thag.vv.1146~1149cf. S.22.96.,《中阿含83經》長老上尊睡眠經《佛說離睡經》(T1.837.1)。斷昏沈的方法:1.避免過量飲食,2.變換姿勢,3.作光明想,4.處在無遮蔽處,5.親近善友,6.適當的談話。其他方法:一.內心默念「昏沈、昏沈」。二.暫時放下目前所修的業處,專注於其他業處。三.思惟從前曾經熟記的佛法。四.可背誦熟記的經文。五.可用力拉耳朵(3分鐘),並按摩四肢。六.可立起或以冷水洗臉,或朝不同方向遠眺、或仰望星空。七.可作「光明想」(取諸明相,謂火光、日月、星宿()光等,思惟光明),或作意極可欣(興奮).佛功德等。八.來回經行(直線往返行走)。九.若仍無效,可小睡片刻,然後再起來繼續修行。

[606] 住:S.40.9.無此句,也沒有提到證得聖果。「聖住」指聖者的四種果定或四種沙門果。S.40.9./IV,268-9 .︰比丘不思惟一切相,入住無相心三昧者,稱為無相心三昧

[607] S.21.3.Ghao甕。

[608] 原文「尊者目揵連,聞尊者舍利弗語尊者目揵連言」為衍文,刪除。

[609] 慇懃精進āraddhaviriya,發勤精進。

[610] M.37.Cūḷatahāsakhaya-sutta愛盡小經;《增壹阿含19.3經》。

[611] 四王天cātummahārājika devā, 四大王天。

[612] M.37.Cūḷatahāsakhaya-sutta愛盡小經;《增壹阿含19.3經》。

[613] S.40.10.Sakko帝釋(天王)Cv.5.8.cf.《增壹阿含36.5經》。

[614] 驄色虛軟石上S.40.10.無此句。

[615]《中阿含83經》,〈長老上尊睡眠經〉(佛說):「大目揵連!汝說法時莫以諍說,若諍說者,便多有所說,因多說故,則便生調(掉舉);因生掉舉故,便心不息;因心不息故,便心離定。大目揵連!汝說法時莫強,說法如師子。大目揵連!汝說法時,下意說法,捨力滅力,破壞於力,當以不強,說法如師子。」(T1.560.)

[616] S.40.10./IV,269~270.︰「尊者大目犍連告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可歸依佛。以歸依佛故,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可歸依法,以歸依法故,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可歸依僧,以歸依僧故,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617] S.55.18.Devacārika天上遊行(1)c.f.S.40.10。除了本經之外,「六隨念」另見《雜阿含》550930931經。

[618] S.19.1.Aṭṭhīpesi鎖骨,《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二T24.758Pārā.III,105.Sp.Pārā.II,507.

[619] 勒叉那Lakkhaa.

[620] 微笑是因已脫離惡道,輪迴之苦。有自作業之正見,就不會因見到眾生受苦而感覺難過。《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二說:「目連既見如此眾生,何不生慈悲心而發含笑?」答曰:「所以目連自思惟言:『以佛慧眼自念己身,如此細微眾生我今得見。』念已生歡喜心,故發含笑。復自念言:『如此餓鬼之苦,我今得脫,我得善利。」(T24.758.1~2)同一故事見《眾經撰雜譬喻》︰「(目連見到餓鬼)悵然而歎。」(T4.536.2)阿羅漢不可能感歎、歎氣

[621] S.19.2./II,256.︰肉片行空中。Pārā.III,105︰無皮膚的人行空。

[622] S.19.2.Gāvaghāṭaka屠牛者,《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二,T24.758中;Pārā.III,106.(goghātako屠牛者)Sp.Pārā.II,508.

[623] 「因何而笑?看見骨骨相連者,是餓鬼形,非肉眼所見,唯聖眼能察。問目連既見如此眾生,何不生慈悲心而發含笑?答曰;所以目連自思惟言:以佛慧眼自念己身,如此細微眾生我今得見,念已生歡喜心,故發含笑。復自念言:如此餓鬼之苦,我今得脫,我得善利。」(《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二,T24.758)

[624]S.19.4.Nicchavorabbhi無皮膚之屠羊者;Pārā.III,106.(orabbhiko屠羊者)

[625] S.19.4.Nicchavisutta無皮鬼(屠羊者之報)Pārā.III, 106.

 (orabbhiko屠羊夫)

[626] S.19.8.Sūci-sārathi用針(處罰動物)之馴獸師Pārā.III,106. (sārathiko馴獸師)

[627] 馴獸師S.19.8.sūto(馴獸師)Pārā.III,106.sārathiko(調御);《經律異相》卷第四十六(T53.243.3) (調馬)SA.19.8./II,220.(= Sp.Pārā.II,509.)馴獸師︰指馴馬師。馴牛師亦然。《善見律毘婆沙》︰「錐毛句者,此人生時作軍士,恒以鐵錐刺馬,因此果報死入地獄,從地獄出今受此形,錐恒自刺身。」(T24.758.3)

[628] 人︰:好言人之惡。cf. S.19.9.Sūcaka(誹謗者)Pārā.

  III,106.

[629] S.19.9.Sūcaka(誹謗者)Pārā.III,106.cf. S.19.7.Usuloma箭毛鬼(體罰者之報)Pārā.III,106.kāraiko(體罰者)。《善見律毘婆沙》(T24.758.3)︰「箭毛句者,此人先作國,若人有眾罪,以種種治之,或刺或割,鞭杖捶撻,無道。」

[630] S.19.6.Satti-māgavi用刃之獵師;Pārā.III,106.(māgaviko獵師)

[631] S.19.5.Asi-sūkariko屠豬者;Pārā.III,106.(sūkariko屠豬者)

[632] 《善見律毘婆沙》(T24.758.3)作︰「毛」(usuloma箭毛)

[633] :小矛。

[634]S.19.16.Sīsachinnocoraghātako劊子手(魁膾)Pārā.III,107. (

 舍城的劊子手);《經律異相》卷第四十六(T53.243.3)

[635] 好斷人頭:即劊子手。《法句經注》(DhpA.v.100.)有一劊子手坦巴達卡殺過499人,做滿五十五年後退休,退休後,有一個機會供養舍利弗尊者,聽法後,證得初果,回家路上被牛(惡魔的化身)觝死,死後往生兜率天。聞法一次而正確的理解,能產生很大的利益。Dhp.v.100.︰「雖誦一千言,若無義理者,不如一義語,聞已得寂靜。」

[636] S.19.10.Kumbhaṇḍa(Aṇḍabharī-gāmakūṭako)甕形鬼(鳩槃荼)(貪官污吏之報)Pārā.III,106.(王舍城之仲裁者)。《善見律毘婆沙》(T24.758.3)︰「陰囊岡瓦句者,此人是村中官長,不善判事,以此果報死入地獄,從地獄出,受身陰大如岡瓦,何以故?若人有罪,輒受人財貨,覆藏其咎,若無物者,開露其罪,故受此形。」(cf. Sp.Pārā.II,510.)

[637] 陰卵如瓮︰睪丸如壺、大甕(瓮ㄨㄥˋ)。

[638] S.19.3.Piṇḍasutta肉糰鬼(捕鳥者之報)

[639] S.19.14.Magulitthi ikkhanitthi((又臭又)蒼白的女人(占卜女之報)Pārā.III,107.(ikkhaikā算命婆)

[640] S.19.11.Kūpe-nimuggo-paradāriko(Sasīsakasutta)陷坑之姦夫(陷糞坑露頭)Pārā.III,106.( paradāriko姦夫)

[641] S.19.11.Pārā.III,106.說此姦夫(污有夫之婦)轉生為鬼,身陷糞坑,只露出頭,兩手捉食糞便為樂。

[642] S.19.13.Nicchavitthi-aticārinī無皮女鬼(淫婦之報)Pārā.III,107.(aticārinī淫婦) 。《餓鬼事》(Petavatthu, 2-12.無耳犬女鬼) 51個鬼故事中,一有夫之婦通姦又發誓絕無此事,否則被無耳犬嚙咬四肢。結果死後,住的像宮殿,但卻為無耳犬所嚙咬,至骨消盡。

[643] S.19.15.Okilini-sapattagārakokiri推情敵入炭火鍋; Pārā.III, 107.(Kāligassa rañño aggamahesī迦陵迦王之皇后)

[644] S.19.15./II,260.︰「皇后因嫉妒,將國王寵愛的舞孃推入火熱的炭火鍋中。」

[645] S.19.12.Gūthakhādi-Duṭṭhabrāhmao噉糞之惡婆羅門; Pārā.

 III,107.(duṭṭhabrāhmao惡婆羅門)S.19.12.Pārā.III,107.說該婆羅門邀請僧眾受供食,卻在桶子裝滿糞便,在大眾到時,說道︰「儘量吃和帶走。」

[646] 《佛說雜譬喻經》(6)(T4.523.3)、《經律異相》卷第四十六(T53.243.2-3)、《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七(T53.719.1)

[647] 《經律異相》卷四十六(T53.243.3)

[648]《諸經要集》卷九(T54.82.2)、卷十三(T54.125.1)

[649] S.19.17.Bhikkhu()比丘Pārā.III,107.(pāpabhikkhu惡比丘)

[650] S.19.18.Bhikkhunī()比丘尼。

[651] 式叉摩那sikkhamānā,指學法女,女人滿十八歲可受學法女儀式;若是曾嫁女,則滿十歲即可受學法女儀式。兩年內守六法戒,不犯殺生、不與取、非梵行、妄語、飲酒、非時食戒,才可求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Sikkhamāna(sikkhati學習的ppr.) 式叉摩那:意指「正在學習者」。

[652] S.19.20.Sāmaera()沙彌、S.19.21.Sāmaeriyo諸惡沙彌尼cf. Pārā.III,108.(比丘尼、學法女、沙彌、沙彌尼。)

[653]「阿那律相應」共11經,相當於《相應部》阿那律相應S.52.

[654] S.52.1.Rahogata (1)

[655] 住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在婆祇國鱷魚山恐怖林鹿野中。

[656] S.52.2.Rahogata (2)

[657]S.47.28.Loka世界,S.52.3.Sutanu手成浴池。

[658]在地球上可以肉眼見到數百光年內的六千顆恆星,但一半在地平線下面,及周圍被高山或建築物所遮,實際上只見到兩千顆左右。天眼所見不只見到一個小亮點而已。天眼必須具有肉眼才有見到的能力,因此,其他部派傳說阿那律因努力修行而眼盲是誤傳

[659] S.52.6.Kaṇṭakī (3)

[660] cf. S.52.11.Sahassa《相應部》52「阿那律相應」23經。

[661] S.52.10.Bāḷhagilāna (or Gihīnayo)

[662] 松林精舍Andhavana.

[663] 差摩:原本作「叉摩」,差摩經指《雜阿含103經》。

[664] S.52.10.Bāḷhagilāna (or Gihīinayo)

[665] S.52.4.Kaṇṭakī (1)

[666] S.52.5.Kaṇṭakī (2) 《相應部》52「阿那律相應」9經。

[667] 大迦旃延相應,共10經。

[668] A.2.4./I,67.Ārāmadada執澡灌杖。

[669] 跋蘭那Varaṇā

[670] 無上士調御丈夫:(Trainer of men to be tamed)巴利文是

anuttara-purisa-damma-sārathi,意指應被調伏之人無上調御

。古人譯為「無上士、調御丈夫」兩種名號,若加上「如來」

即為十一個名號,依巴利文應為一個名號(無上調御丈夫)。

請參考蔡奇林著《暗夜光明》(<香光莊嚴>第98期,45頁)。

[671] A.2.4./I,67.作︰「歸命彼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

[672] A.2.4./I,67.Kaṇḍarāyana坎達拉亞那﹐《增壹阿含19.9經》。

[673] A.2.4.7.:「婆羅門!八十、九十或百歲老人,若仍受諸欲,住在欲中,為欲火所燒,彼雖老而凡庸,不入長老之數。婆羅門!彼雖年少而髮黑,少壯年者,而不受用諸欲、不住欲中,不為欲火所燒雖彼年少亦智者,可入長老之列。」

[674] 《增壹阿含19.4經》說:婆羅門曰:「此沙門瞿曇為在何處?我今欲見之。」迦遮延曰:「如來已涅槃。」(T2.595.3)

[675] M.84.Madhura-sutta,摩偷羅經。

[676] 摩偷羅國王M.84.作:摩偷羅國王阿槃提子。

[677] A.10.26.Kālī迦梨。

[678] 阿槃提國(Avanti)又作阿般提國、阿婆提國、阿和提國。西印度古國,當時十六大國之一,首都鄔闍衍那(Ujjenī)Ujjain

[679] 拘羅羅咤Kuraraghara.

[680] 地一切入處:即地遍。有關十遍,請參閱《清淨道論》第四地遍品,與第五說遍品

[681] A.6.26.Kaccāna.

[682]法的六個特性:一.善說,佛陀說的法,初善,中善,後亦善,不顛倒,趣入解脫。二.自見:法可由自己親見,不是只依他人所說而信,而是依自己的智慧觀察而親見親證的。三.無時:法是隨時隨地可修可證,不用在特定時空下才可修證。得到聖道(四向)之後,即刻得到聖果(四果)。四.來見,證道是可以一起來見證。五返照:以法作為引導,以取證涅槃。六.智者可各自證知:行者修法乃至證果皆是自知自證。

[683] 僧伽之德如下:一.善行道者:僧伽是依佛陀善說的法與律而行道的聲聞眾。二.正直行道者:僧伽以正直的身口意行道,如法如律,不極端。三.正理行道者:僧伽為正理真理而正當行道。四.和敬行道者:僧伽具有六和敬精神,世間無與倫比的和合眾。

[684] 向須陀洹sotāpatti-magga。《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八:「云何趣須陀洹果證人?若人得證須陀洹果道,未得須陀洹果,未觸未證,是名趣須陀洹果證人。復次趣須陀洹果證人,堅信堅法,是名趣須陀洹果證人。」(T.28.585)

[685] S.22.3.Hāliddikāni訶梨(居士) (1)

[686] S.22.3./III,12.:摩訶迦旃延說:「居士!有人不如此思惟:『我於未來世有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居士!如是為無希望者。」

[687] 還滿:無向前寄望。

[688]「漏」即煩惱,是最古的用法,《經集》和《法句經》常用「盡諸漏」來表示解脫。「漏」是心中的污穢漏到外面。

[689] 使:煩惱。五使:五種煩惱,指「貪、瞋、癡、慢、疑」。

[690] S.22.3./III,11.︰居士!茲有一類(出家)人與在家混雜居住,同喜同愁,於樂中樂,於苦中苦,自己陷入其中。

[691] S.22.3./III,11.︰「居士!以何為未空諸欲?茲有人於諸欲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情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居士!如是為未空諸欲者。」

[692] S.22.3./III,11.︰「居士!以何為空諸欲?茲有某人,離染離欲,離情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如是為空諸欲者。」

[693] S.22.4.Hāliddikāni訶梨(居士)(2)

[694] S.22.4./III,S.13.︰「居士!盡色界之欲染、喜愛、近取、心之攝受現貪、隨眠,彼等若盡、離染、滅棄、對彼等無執著,是謂心善解脫。」

[695] S.35.130.Hāliddako(Hāliddikāni)訶梨(聚落主長者)

[696] cf. A.4.26.Kuha.

[697] 差摩:原本作「叉摩」,差摩比丘經指《雜阿含103經》。

[698] 憶念法:《清淨道論》:「法是世尊善說,自見。」應當

  隨念此等教法或九種出世間法的功德。

[699] 八城長者:陀施(Dasama),他從阿難尊者聞法,曾為阿難蓋五百間精舍。參見《中部》52Aṭṭhakanāgarasutta 八城經,《中阿含217經》八城經,《增支部》A.XI.17,《十支居士八城人經》(T1.916.1)

[700]「阿難相應」共11經。

[701] A.9.37.Ānanda阿難(後分)

[702] S.35.192.Kamabhū,《增支部》A.9.37.(前分)

[703] A.4.170.Yuganandha.

[704] 自記說A.4.170.作:他自記說得阿羅漢。

[705] 諸使:諸煩惱。

[706] A.4.170./II,157.作:(1)以止為前行而修觀:以止為前行而修觀,產生道,修習多修習其道,以修習多修習其道,斷諸結,除去隨眠。(2)以觀為前行而修止:以觀為前行而修止,產生道(「觀為前行」指「乾觀行者」) (3)止觀雙運;止觀雙運(時而修止,時而修觀)產生道(4)意離於法之掉舉。《清淨道論》說:「掉舉」是由於處在「道非道智見清淨」(思惟智)以分辨道與非道,因轉移注意力於十種觀染,因此不能如實了知所現起的法是無常、苦、無我。」(633~634)另參考(Mp.CS:pg.2.346Aguttara-ṭīkāCS:pg.2.344-5)這是說明較細微的掉舉。

[707] S.51.15.Brāhmaa婆羅門。

[708] A.3.74.Nigaṇṭha尼揵。

[709] A.4.159.Bhikkhunī(裝病,請具壽阿難瞻病之)比丘尼。

[710] 新諸受:指吃太飽。

[711] A.4.194.Sāpugī沙布迦 (虎路的另一名字)

[712] 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中部24經》,傳車經提到七清淨。

[713]清淨」,原本作「淨斷」,以下同。巴利文pārisuddhi()padhāna(精勤),原文譯作「斷」為padhāna(精勤)之誤譯。

[714] 心清淨:是近行定和八等至。(《清淨道論》.P.587)

[715] 見清淨:此處見清淨指正思惟、正見,非《清淨道論》所說的見清淨。A.4.194./II,196.:「具足見清淨精勤支,於能生貪法,心離染。於能解脫法,心解脫。」

[716]「質多羅相應」共10經,相當於《相應部》質多相應,S.41

[717] cf. S.41.5.Kāmabhū (1)

[718]《自說經》Ud.7.5.

[719] S.41.7.Godatta牛達多。

[720] 無量心三昧:即四無量心。

[721] S.41.6.Kāmabhū (2)

[722] 參考《中部》有明小經,M.44./I,301.

[723] 滅盡定:又稱為「滅受想定」,入滅盡定者想、受皆止息滅一切心.心所法成為無心、心所法(無苦樂受)的狀態,當然也沒有所緣境。只有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的那含及阿羅漢,才能入滅定。

[724] S.41.6./IV,294.作:居士!入滅盡定之比丘,先滅語行,然後滅身行,再滅心行。

[725] 浚輸:。疏通溝渠;使通往。

[726] S.41.2.Isidatta (1)

[727] S.41.3.Isidatta (2)仙授(梨犀達多)。

[728] S.41.3.作︰於比丘眾中是最年輕者。

[729] S.41.3.作︰「眾多長老比丘,住於摩叉止陀.安婆陀伽林中」。在安婆陀伽林,質多居士看到摩訶那摩尊者(Mahānāma)托缽,對他的威儀舉止感到歡喜,就邀請他到家裡,供養他飲食並聽他開示。質多居士聽了摩訶那摩尊者的開示,將安般達迦林供養給尊者,讓他將那林園獻給僧團,質多居士並在林園中建造一座大寺院。(DhA.I,74./v.v.73-74)

[730] S.41.4.Mahaka摩訶迦(比丘)

[731] 於牛牧中gokule,在牛棚。

[732] 亹ㄨㄟˇ亹ㄨㄟˇ︰連續不斷。

[733] 過人法上人法,超越常人所知所見,體證四禪八定、解脫、正受(sampatti三摩缽地、等至)、等引(samāhita)、道(四向)、果(四果),包括神通等勝法。

[734] ︰細毛布或細棉布。

[735] 火光三昧︰能引出火焰的禪定。

[736] 原作「障罪569經,應作「障礙」。

[737] S.41.1.Saññojana.

[738] 《增壹阿含40.3經》:「猶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軛,共相牽引,不得相遠。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此貪欲使、無明使所纏結,不得相離,其餘五使,亦復追從,五使適從,七使亦然。若凡夫之人,為此七使所縛,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不能知苦之本。」

[739] S.41.9.Acela阿耆毘。Acela為裸形外道。

[740] S.41.8.Nigaṇṭha.

[741] S.41.10.Gilānadassana瞻病。

[742]S.41.10.沒有提到斷五下分結,只說「我們對法有不動的信心。」

[743] 煩天(Avihā),淨居天之一,三果聖者往生處。

[744] 閻浮檀:犍陀羅語jambūḍanya,梵語jambunāda。《起世因本經》:「此閻浮洲,有一大樹,名曰閻浮,而彼樹下,有閻浮檀金聚。」(T1.366.3)

[745]「如來所說誦第七」原附於「五陰誦,雜因誦,道品誦」下。今倣「弟子所說誦」意,別立為第七誦。原本卷六,卷七;卷二十二(已佚失),卷二十三(舊誤編為卷三十一);卷三十一(舊誤編為卷四十一)──卷三七,共十一卷。本誦除佚失者外,分「羅陀,見,斷知,天,修證,入界陰,不壞淨,大迦葉,聚落主,馬,摩訶男,無始,婆磋出家,外道出家,雜,譬喻,病,業報」,共18種相應。

[746]「羅陀相應」共133經。相當於《相應部》羅陀相應,S.23.

[747] cf. S.23.3.Bhavanetti有流。

[748] 有流滅bhavanettīnirodha,不令生死流轉之意。

[749] S.23.4.Pariññeyyā.

[750] 遍知:原本作「斷知」。依巴利文Pariññeyyā(所遍知)訂正。

[751] S.35.81.Bhikkhu比丘。

[752] 息:止息。沒:消失。

[753] cf. S.23.1.Māro, S.23.12.Māradhamma.

[754] MāraS.23.1.觀色(受、想、行、識)為魔,觀五蘊為當殺當死,為病為癰,為刺為痛,為痛種,如是觀者為正觀。

[755] S.23.12.Māradhamma.

[756] S.23.2.Satto眾生。

[757] 本句S.23.2./III,190.作:羅陀!於色,有欲染、喜愛,染著於此,纏綿於此,故說為眾生。

[758] 蹴ㄘㄨˋ:踢。

[759] cf. S.23.9-10.Chandarāga (1-2)

[760]正慢無間 (sammā mānābhisamayā):慢的完全止息。

。無間等(abhisama-ya)意為「止息」,「現觀」則為abhi-samaya,兩者不同。 

[761] S.23.11.Māro魔。

[762] S.23.23.Māro.

[763] S.23.24.Māradhamma魔法。

[764] S.23.19.Khaya 盡法。

[765] S.23.20.Vayadhamma 壞法。

[766] S.23.31.Khaya.

[767]大師」等60個名稱,見《瑜伽師地論》卷八三(T30.760)。大醫王(389經、1220)、大醫師(1212)、無上大醫(1212)

[768]()見相應」共93經,相當於《相應部》見相應,S.24.

[769] cf. S.24.2.Eta mama.

[770] S.24.3./III,205.:「所見所聞,所覺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771] 參閱《增壹阿含38-1.6經》 (T2.720.2)

[772] 七有天人往來:預流果最多七次天人往來,不再有第八生。

[773]起,求,憶」,在第133、第136經作「求得隨憶」。

[774] S.22.150.EtamamaS.24.2.Etamama.

[775] 使:煩惱。五使:五種煩惱,指「貪、瞋、癡、慢、疑」。 

[776] 三苦:苦苦(苦受之苦)、壞苦(樂受消失之苦) 、行苦(捨受消失之苦)

[777]世八法:即八風,得(利衰),毀譽,稱譏,苦樂。Cf.《佛種姓經》Buddhavasa #145160165)

[778] S.35.108.Seyyo.

[779] cf. S.35.108.Seyyo.

[780] cf. S.35.108.Seyyo.

[781] S.22.151.Eso attāS.24.3.So attā.

[782] 不二不二的思想在後來興起的大乘佛教,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

[783] S.24.5.Natthi.

[784] Cf.S.24.5./III,206SA.24.5.DhA(v.108) CS:p.1.422《長部》〈沙門果經〉說這是阿耆多枳舍欽婆羅的見解;《長阿含》〈沙門果經〉說這是末伽梨瞿舍梨子的見解。

[785] S.24.5.Natthi

[786] S.24.5.Natthi.

[787] S.24.7.Hetu因。

[788] S.24.7.Hetu因。

[789] S.24.7.Hetu因。

[790] S.24.7.Hetu

[791]如是說」下,語焉不詳,應為「眾生智見無因無緣?」

[792] S.24.8.(Mahā) Diṭṭhena.

[793] S.24.6.Karoto作,cf.《長部》D.2.17., 《中部》M.76, S.42.13.,《中阿含》20經,波羅牢經。

[794] 剬ㄉㄨㄢ:截斷、細割。

[795] 本經說的是六師外道之一的布蘭迦葉的教理。

[796] S.24.8.(Mahā) Diṭṭhenacf. 《中阿含76經》。

[797] 這是末伽梨瞿舍梨的教理,在《增支部》佛說:「所有論師中,末伽梨論最惡。諸比丘!(末伽梨)癡人如是說如是見: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A.3.137./ I.411-412.)

[798] 五業是從五根而有,三業是身、口、意三業。一業是身與口各一業。半業以意業為半業。

[799] 六十二道跡:認為每一個輪迴的靈魂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800] 六十二內劫:一大劫裡有六十四小劫。

[801] 七想胎:指駱駝、牡牛、驢馬、羊、家畜、鹿、水牛。

[802] 七無想胎:指七穀:米、麥、小麥、綠豆、稷、稗、豆、稗。

[803] 七毘舍遮pisācā七種餓鬼。

[804] 七大湖:指鈍角湖、造車湖、無熱惱湖、獅子崖湖、六牙湖、曼陀吉尼湖(Mandākiṇī)及郭公湖(Kuṇāladaha)

[805] 七覺:指駱駝、牛、驢、羊、家畜、鹿、水牛。

[806] 六生:富蘭那迦葉宣稱有六生類,即:(1)(包括屠夫、獵

人、盜賊等)(2)(比丘、及其餘一切之業因論者、業果論者)

(3)(只穿一衣的耆那教徒,比前兩種人更清淨)(4)(由裸體

外道的白衣在家人)(5)(男女邪命外道)(6)究竟白(難陀・

瓦加提沙・桑提加末伽梨・瞿舍梨所組成,他們最清淨)

《增支部》A.6.57./III,384.cf.《集異門足論》(T26.434.1)世尊否定這種說法,說「六生類」︰(1)黑生類(生於卑賤家)而生起黑法(身語意行惡行,死後生惡趣)(2)黑生類而生起白法(身語意行善行,死後生善趣)(3)黑生類(安住於四念住,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4)白生類(生於尊貴家)而生起黑法,(5)白生類生起白法,(6)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A.6.57./ III,384-7)

[807] 八人地(1)軟弱地,指出生後七天內,是軟弱遲鈍的。(2)

遊戲地,從惡趣來投生的人哭泣;從善趣來的人回憶起前世而

歡笑。(3)學走地,小孩開始學走路。(4)直立地,小孩已能用

腳走路。(5)訓練地,訓練某種技藝。(6沙門期,捨離在家生

活而出家。(7)勝利地,服事一位導師後,獲得知識。(8)衰老

期。

[808] S.24.11945 Vātā.

[809] S.24.37-44.Rūpī attā etc.

[810] cf. S.24.37-44.Rūpī attā etc.

[811] S.24.9-18.Sassato loko etc.

[812]十四無記:為佛四記答中之捨置記答。十四種即:1.世間常,2.世間無常,3.世間亦常亦無常,4.世間非常非無常,5.世間有邊,6.世間無邊,7.世間亦有邊亦無邊,8.世間非有邊非無邊,9.如來死後有(‘如來在此指有情’ cf. (AA.7.51. /IV,37.)10.如來死後無11.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 12.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13.命即是身14.命身異。此類問題佛陀不回答。原因有三:一.虛妄無實,二.諸法非「有常」,亦非斷滅;三.無益之戲論。巴利經典只有十無記,缺三、四、七、八。沒有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另參考《箭喻經》(T1. P.804)

[813] cf.Ud.6.5.Jaccandhavagga.

[814]「斷知相應」巴利藏缺。

[815] 總為無常法,別為三世七類,共8經。以下所說八經即此。

[816] 從「大師」至「正憶念」,依前34「羅陀相應」51-110經,共60事。與本文相對應。「種種教隨順」,應含「勝師,順次師,教誡,勝教誡,順次教誡」五者。

[817] 第二伴:「羅陀相應」作「正者,伴者。」

[818]捨」:依下文實為八類,此處依文作六類。

[819] 慇懃方便:或譯為「發勤精進」。

[820] 順:原文作「修」,下同。

[821] 苦集盡道,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四道,即「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A.4.161-162.說四種行:苦遲通行=貪瞋癡熾盛,五根弱,證道遲。苦速通行=貪瞋癡熾盛,五根強,證道速。樂遲通行=貪瞋癡不熾盛,五根弱,證道遲。樂速通行=貪瞋癡不熾盛,五根強,證道速。(五根:信、進、念、定、慧。此五者對降伏煩惱、入聖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稱五根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

[822] 無貪、無恚、無癡,此處為三法句,餘處或作四法句。

[823] 尫瘵尫ㄨㄤ,或作「」,短小、弱。瘵ㄓㄞˋ:疾病。

[824]如無常」至「煩惱動」共105法。「乃至斷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即無常等八。「乃至滅沒」:即斷,知等八。「當修止觀」:即當修四念處止觀,共46法。若依上例計算,此二經應含309120經在內。

[825] 蹁ㄆㄧㄢˊ躚ㄒㄧㄢ:即旋行。

[826] 贔ㄅㄧˋ屓ㄒㄧˋ:強大有力。在此應為「大怒」。

[827] 親覺:思念親戚。

[828] 成就不成就」至「映翳不映翳」為11類。自「」至作「」,為八類,自「貪恚」至「惱苦」共65類。若依上例計算,此二經內含5720經。

[829]「天相應」相於當《相應部》天相應,S.1,共48經。

[830]佛說六經」:即別說六欲天。但前三天: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已佚失。

[831] 上流般涅槃︰阿那含聖者生到五淨居天,最後轉生至第五天色究竟天,並在該地證得阿羅漢果,般涅槃。

[832] 果實天︰或譯作「廣果天」。福生天 (250大劫)。少福天,無雲天(125大劫)根據南傳佛教,第四禪天只有七重天,即五淨居天,加上廣果天(500大劫)及無想天(500大劫)

[833] cf. S.32.1.Desanā說示。

[834] 風雲天:SA.:「風雲天眾生︰已興起名叫雲的天身,空中飛行的天人。」

[835] S.32.1.作:寒雲天人、熱雲天人、雲天人。S.32.2.~56.世尊說:「彼聞雲天,長壽,端嚴,多樂。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當生於雲天群中。彼身壞命終後,生於雲天群中。」如是以身語意善行,可生於其他天中。

[836]「修證相應」共70經。

[837] A.4.7.Sobheti莊嚴﹐《增壹阿含27.7經》。

[838]《如是語》It.74.Putta子。

[839] S.49.1-12.Sammappadhāna正勤﹐cf. A.4.13.Padhāna勤﹐cf. A.4.69.Padhāna勤。

[840] 四正勤︰原作四正斷padahati, padhāna意為「精勤」而非「斷」。四正勤︰1.律儀勤,2. 斷勤,3.修勤,4.隨護勤。

[841] S.49.1-12.Sammappadhāna正勤﹐cf. A.4.13.Padhāna勤﹐cf. A.4.69.Padhāna勤。

[842] S.49.1-12.Gagā-peyyāla恆河廣說。

[843] S.49.1-12.Gagā-peyyāla恆河廣說,A.4.69.Padhāna勤。

[844] A.4.14.Savara掩護。

[845] 究竟niṭṭhā,結束。

[846] 閻浮提金:流經閻浮(jambū)(nada)所產之沙金。

[847] 伽尸迦尸Kāśi﹐巴Kāsi。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佛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之鹿野苑即於此國。

[848] S.34.1-55.Samādhisamāpatti etc.三昧,等至,參閱阿毘達摩。

[849] S.34.1:「諸比丘!茲有一類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於三昧非等至善。諸比丘!茲有一類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而非三昧善。諸比丘!茲有一類修定者,於三昧而非三昧善,於三昧亦非等至善。諸比丘!茲有一類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亦於三昧等至善。諸比丘!此中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亦於三昧等至善,於此四修定者中,為最尊最勝者。」

[850] Vuṭṭhāna,出起、出觀。

[851] cf. A.3.58.Tikaṇṇa提坎那(婆羅門)cf. A.3.59.Jāṇussoi(舍衛城)生聞(婆羅門) SA.12.47./II,75.

[852] cf. A.3.58.Tikaṇṇa提坎那(婆羅門)cf. A.3.59.Jāṇussoi生聞(婆羅門)

[853] 分齊:分際,範圍。

[854] A.3.58.Tikaṇṇa提坎那(婆羅門)cf. A.3.59.Jāṇussoi生聞(婆羅門)

[855] 三明︰即三吠陀︰梨俱吠陀(gveda讚誦明論)、夜柔吠陀(Yajurveda祭祀明論)、娑摩吠陀(梵Sāmaveda歌詠明論)

[856] 法門(pariyāya) (pari +i)教誡、權巧。直譯:遍去。

[857] S.43.11.-43.Maggena etc.。本經說涅槃有三十三種異名。《相應部》S.43.13.~44./IV,368.~373.SA.CS:pg.3.148~9.S.-ikā CS:pg.2.387~8))《導論》記載涅槃有51個異名,其中前23個與S.43.13.-44./IV,368.~373.相同。

[858] S.43.12./IV,362.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諸比丘!貪欲滅盡、瞋恚愚癡滅盡,是為無為

[859] cf. S.13.Abhisamaya Sayutta.

[860]「入界陰相應」共182經。

[861] S.25.1-10.Okkantasayutta入相應。

[862] 超身離生SA.25.1-10./II,346.:「入正決定:已進入聖道。」

[863] 當已到「道三摩地」(預流向),它的果沒有任何障礙。此人在未作證預流果之前,劫不會燃燒。此人稱為「住劫者」。所有具足「道」的人都是住劫者。Pug.17.

[864] cf. A.4.23.Loka世間cf.《中阿含》137經,世間經

[865]求「大師」等原有60個名號,此處大師僅50個名號,下同。

[866] cf.《相應部》羅睺羅相應》S.18.Rāhula Sayutta(1-22)

[867] S.27.Kilesasayutta煩惱相應;cf.《雜阿含》314

[868] 上煩惱S.27.6./III,232.作:心的近煩惱。《布喻經》說:十六種心的近煩惱:貪欲、瞋、忿、恨、覆、惱害、嫉、慳、詐瞞、誑、頑迷、性急、慢、過慢、憍、放逸。 (M.7./I,36-37)

[869] S.26.Uppādasayutta生相應;cf.《雜阿含315經》。

[870]「不壞淨相應」共62經,相當於《相應部》預流相應,S.55.

[871] S.45.139.TathāgataA.4.34.Pasāda.《增壹阿含21.1經》前分。

[872] A.4.34./II,34-35.說:「諸比丘!凡信仰佛陀者,為信仰第一;

於信仰第一者,有第一異熟。諸比丘!於有為法中,八支聖

道名彼等第一。諸比丘!凡信仰八支聖道者,則信仰第一。復

次,於信仰第一者,有第一異熟。諸比丘!有為或無為法,於

諸法中離欲名第一,是無憍、渴愛已調伏,愛著永斷,輪迴已

絕,愛盡,離欲、寂滅涅槃。諸比丘!凡信仰法者,為信仰第

一者。復次,於信仰第一者,有第一異熟。諸比丘!所有僧伽,

如來弟子僧伽為第一,即是四雙士夫,八大士夫。世尊之弟子

僧伽,應予供養,施與,應合掌,是世人之無上福田。諸比

丘!凡信仰僧伽者有第一異熟。諸比丘!此是第一信。」

[873] A.10.46.Sakka釋氏。

[874] 神足月pāṭihāriyapakkha (pāṭihāriya額外的+pakkha半個月(m.) ) 額外的半月。

[875] S.55.54.Gilāyana.

[876] cf.55.48.Bhaddiya跋提(居士)

[877] S.55.36.Sabhāgata朋輩(Devasabhāga天人之朋輩)

[878] S.55.50.AgaS.55.55.Caturo phalā (1)

[879] S.55.46.Bhikkhū (or Suddaka)

[880] S.55.2.Ogadha預流(or Saayhaṁ) S.55.46.Suddhaka清淨者。

[881] cf. S.55.55-58.Caturo phalā (1-4)

[882] cf. S.55.55-58.Caturo phalā (1-4)

[883] S.55.31.Abhisanda (1)

[884] S.55.32.Abhisanda (2)

[885] S.55.32.Abhisanda (2)

[886] S.55.33.Abhisanda潤澤 (3)S.55.41.Abhisanda潤澤(1),《相應部》所說的「四種福德」,指於佛、法、僧、戒成就證淨。

[887] S.55.18-20.Devacārika 天上遊行(1-3)

[888]「大迦葉相應」共11經,相當於《相應部》迦葉相應,S.16

[889] S.16.3.Candupama月喻;《別譯雜阿含111經》(T2.299-300上;姚秦時譯(AD.350-431),譯者失名。No.121《月喻經》(T2.544-545上)宋.施護(AD.980)譯。

[890] 新學navakā初出家者。

[891] 本段S.16.3./II,198.︰「入俗家時,斂身攝心,應如諸新出家者。 諸比丘!譬如有人觀望古井山崖和深淵,斂身攝心,如是往詣諸俗家。」《月喻經》(T2.544.2):「諸苾芻,不破威儀,常如初臘者,具足慚愧,若身若心,曾無散亂,如其法儀,入白衣舍,清淨無染,亦復如是。」

[892] 迦葉比丘:《增支部注》Monorathapūranī. p.183DhA.II.

  P.169(P.T.S.)皆以月亮來比喻大迦葉尊者。

[893] 於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S.16.3./II,198.作:「如己得,心滿意足,如是他得功德,亦心滿意足。」

[894] 正法久住S.47.22.(具壽)跋陀羅問阿難:「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久住及正法久住?」阿難回答:「具壽!因不修習,不多修習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久住。具壽!因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久住。」

[895] S.16.4.Kulupaga,《別譯雜阿含112經》。

[896] S.16.6.Ovādo教誡(1)﹐《別譯雜阿含113經》,《增壹阿含》31.11經。

[897] S.16.7.Ovādo教誡(2)﹐《別譯雜阿含114經》。

[898] 惡智:劣慧、愚蠢。

[899] S.16.8.Ovādo教誡(3)﹐《別譯雜阿含115經》(自濟拔)

[900] 法根,法眼,法依︰《別譯雜阿含115經》譯作︰「法根本,是法之導,法所依憑。」

[901] 阿蘭若法A.5.98.Āraññaka林住者:「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營作業,無多作事,易養,於活命之具易喜足。飲食少,睡眠少,勤覺醒。處於林中,坐臥於邊陬。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多作入出息念,不久而證得不動。」

[902] 善來:《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三:「西方寺眾,多為制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svāgata歡迎你!),譯曰善來。客乃尋聲即云窣莎揭哆,譯曰極善來。如不說者,一違寺制,二准律有犯。無問大小悉皆如此。」(T54.223.1)

[903] S.16.5.Jiṇṇa﹐《別譯雜阿含116經》,《增壹阿含12.6經》,

《增壹阿含41.5經》。《增壹阿含》說:「我今持此法付授

迦葉及阿難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來不久

當取滅度,今持法寶付囑二人。」(T2.746)這是後人所加之句

[904] 本句S.16.5.作:「大德!我於長夜,住阿蘭若而讚歎住阿蘭

若,為乞食者而讚歎乞食者,為著糞掃衣者而讚歎著糞掃衣。

為持三衣者,而讚歎持三衣,我少欲而讚歎少欲,我知足而讚

歎知足,我遠離而讚歎遠離,我無結交而讚歎無結交。我精勤

而讚歎精勤。」

[905] S.16.9.Jhānābhiññā定與勝智﹐《別譯雜阿含117經》。

[906] S.16.10.Upassaya止住處﹐《別譯雜阿含118經》。

[907] 鞞提訶牟尼︰智者牟尼。智者以智慧做應做之事,故稱為鞞提訶鞞提訶牟尼合為鞞提訶牟尼

[908] S.16.11.Cīvara衣﹐《別譯雜阿含119經》。

[909] 南天竺S.16.11.作:Dakkhiagirismiṁ(在南山)SA.16.11.:圍繞王舍城山的南部地方。

[910] 群食戒:《別譯雜阿含119經》作:「別眾食」。

[911] S.16.11.作三事:1為折伏頑強之人2為使舉止良好之比丘住於安樂,為不使惡欲之徒黨破僧伽,3和哀愍在家人(窮人)(同《律藏》〈小品〉Vin.ii,196.)

[912] 童子指少不更事。

[913] 低舍比丘尼S.16.11.作:Thullānandā bhikkhunī(偷羅難陀比丘尼)。《別譯雜阿含119經》作:帝舍難陀比丘尼。

[914] 本外道門aññatitthiya-pubbo samāno(曾為異學沙門)

[915] S.16.11./II,219︰居家生活是染污道;而出家生活是自在的;

在家甚難修習清淨梵行。我寧剃髮著袈裟衣,從家出家而無家。

[916]《別譯雜阿含119經》作:「我欲出家時,選擇家中最下衣裳,得一弊衣,其價猶直十萬兩金,即便取之為僧伽梨。先所居業,一切悉捨,眷屬親戚,亦悉捨離。」

[917] S.16.11.及《別譯雜阿含119經》都無「神力」的宣示。

[918] 八解脫依八種定力而捨離色界與無色界之貪欲。即:一.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為除內心之色想,於外諸色,修不淨

觀。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之色想雖已除盡,但因

欲界貪欲難斷,故觀外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三.

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棄捨前之不淨觀心,於外色境之淨相修

觀,令煩惱不生,身證淨解脫。四.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

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盡滅有對之色想。五.超一

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六.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

所有無所有處。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八.

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定,滅一切心心所法。八解脫的

前二解脫,是不淨觀,第三「淨解脫身作證」是淨觀。此三解

脫是光中見色與淨色的禪定。

[919] 佛陀教授的內容:《別譯雜阿含119經》作:「諸有所聽,

是善法義,應當至心受持莫忘,尊重憶念,捨於亂心。宜應專

意,觀五受陰增長損減,常應觀彼六入生滅,安心住於四念處

中,修七覺意,轉令增廣,證八解脫,繫念隨身,未曾放捨增

長慚愧。」

[920] S.16.11.:「我為世尊嗣子,由世尊口生,由法生,法化生,為法之繼承人,受用世尊所著之粗布糞掃衣者。」

[921] S.16.12.Paraaraa死後;《別譯雜阿含120經》。

[922] S.16.13.Saddhammapairūpaka像法﹐《別譯雜阿含121經》

[923] 相似像法:與正法類似,但無法趣向涅槃。

[924] S.16.13.作:「不尊重大師()、法、僧伽、學()、禪定。」

  是名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

[925] 下意:謙虛。

[926]「聚落主相應」共10經,相當於《相應部》聚落主相應,S.42

[927] S.42.2.Puo布吒(聚落主)(or Tālapuo多羅布吒聚落主)﹐《別譯雜阿含122經》。

[928] 遮羅周羅那羅Tālapuo,多羅弗多。

[929] S.42./IV,307.︰「演藝者,自己陶醉放逸,也使他人陶醉放逸,身壞命終後,生喜笑地獄。」《別譯雜阿含122經》︰「光照天」(誤譯)SA.42.2./III,103.喜笑地獄︰非個別的喜笑()地獄之名,而是無間地獄的一部分。

[930]S.42.2./IV,307︰大德!我為演藝者長久瞞騙、欺誑誘惑而泣。

[931] S.42.2./IV,308︰「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明示說法。於此我

當歸依世尊,歸依法及比丘眾。大德!願我於世尊處出家、受

戒。」多羅弗多聚落主即出家、受戒。受戒後不久,尊者多羅

弗多成為阿羅漢。

[932] S.42.3.Yodhājīvo戰士(戰鬥活)﹐《別譯雜阿含123經》。

[933] 戰鬥活聚落主Yodhājīvo gāmai(戰士聚落主)

[934] 緣此業報S.42.3./IV,308.︰若衝鋒陷陣,被敵軍所殺者。

[935] 箭降伏天者S.42.3./IV,309.作:他勝交誼天。

[936] S.42.5.Assa (or Haya)﹐《別譯雜阿含124經》。

[937] 柔軟剛強:軟硬兼施。教育須要智慧,慈悲,次第。

[938] S.42.1.Caṇḍo暴惡(聚落主)﹐《別譯雜阿含125經》。

[939] 兇惡聚落主S.42.2.Caṇḍo gāmai,某一村的村長。

[940] S.42.1./IV,305.︰「大德!以何因何緣,某人被稱為暴惡(Caṇḍo)?以何因何緣,某人被稱為柔和(Sorato)?」

[941]S.42.1./IV,305.︰有貪瞋癡的人,會發脾氣,都可稱為「暴惡」。

[942] 賢善Sorato,溫和、溫順。

[943] S.42.10.Maicūḷaṁ(Maicūḷaka)頂髻;《別譯雜阿含126經》。

[94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廿一(T23.741.2)敘述比丘接受金銀後,向其他比丘表白︰「具壽!我苾芻某甲得此不淨物,我當持此不淨物,換取淨財。如是三說,隨情受用,勿致疑心。」這被認為是淨受,但不符合佛陀的本意。

[945] S.42.12.Rāsiyo王髮;《別譯雜阿含127經》。

[946] S.42.11.Bhadraka驢姓(竭曇,幸運者);《別譯雜阿含128經》。

[947] 精勤經:「遵從我之教導者,自勵不放逸,彼等將無欲,無欲則無憂」(《精勤經》出自《經集》大品,第二經。

[948] S.42.9.Kula家﹐《別譯雜阿含129經》。

[949] 刀師氏聚落主Asibandhakaputto gāmai

[950] S.42.9./IV,324.︰「聚落主!我憶想於九十一劫以來,我不證知有任何家庭因施食給乞食者而有所損害,而諸施主家家富裕,大財大富,富有金銀,榮華富貴,穀財充裕,這一切來自布施,此乃真實之源,確實之源。」

[951] S.42.9./IV,324.︰「聚落主!家之損毀有八種因、八種緣。(1)為國王所毀,(2)為盜賊所毀,(3)為火災焚燬,(4)為水災淹沒,(5)工作失利,(6)有敗家子,(7)路遺、吹毀、毀壞財富,(8)無常為第八。」

[952] S.42.7.Desanā﹐《別譯雜阿含130經》。

[953] S.42.8.Sakha螺貝;《別譯雜阿含131經》。

[954]「馬相應」共10經,多見於《增支部》。

[955]《增支部》A.3.138.Assakhauka前文,《別譯雜阿含143經》

[956] 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即跑得快,長得好看、高壯。

[957] 阿毘曇、律abhidhamma, abhivinaya

[958] A.3.138.Assasadassa﹐《別譯雜阿含144經》。

[959]A.3.139.Assājāniya良馬﹐A.9.22.Khaluka惡馬;《別譯雜阿含145經》。

[960] A.3.94-96.Ājāniya良馬 (1-3)﹐《別譯雜阿含146經》﹐大正藏No.114 《馬有三相經》。

[961] A.4.112.Java疾速, A.3.94.Parisā會眾,《別譯雜阿含147經》

[962] 賢善,捷疾,堪能,調柔A.4.112.Java作:具正直,疾速,堪忍,柔和。

[963] A.4.113.Patoda鞭杖;《別譯雜阿含148經》。

[964] A.4.111.Kesi(調馬師)只尸。

[965] 一者柔軟,二者麤澀,三者柔軟麤澀:以溫柔,剛強,軟硬兼施。

[966] A.8.14.Khaluka惡馬;《別譯雜阿含149經》。

[967] A.8.13.Ājañña良馬﹐《別譯雜阿含150經》﹐大正藏No.115 ,馬有八態譬人經。

[968]亦見《增支部》A.4.22./II,22.A.4.37./II,39.cf.《長部》D.2./I,63《分別論》Vibh.244《中部》M.6./I,33,《中阿含21經》(T1.449a)

[969] A.11.10.Sandha詵陀﹐《別譯雜阿含151經》。

[970] 強梁禪強梁 khauka(未馴服的惡馬)之音譯。《別譯雜阿含151經》作:「定意莫亂,當如善乘,調攝諸根,勿同惡馬,諸根馳散。」

[971] 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A.11.10.作:「今日調馬師令我作何事?我能作嗎?」

[972] 原作真生馬:是「真良馬」之誤。A.11.10.作:Ājānīya(良馬)

[973] 但作是念駕乘之事A.11.10.作:「今日調馬師令我作何事?我能作嗎?」

[974] 修禪不依地水火風等,是處於出世間禪那(涅槃)的狀態。體證涅槃之聖者若要再進入果定,則一、可修毘婆舍那(前方便)得到近行定,二、不作意一切色等所緣,三、作意無相界,將可再入果定。

[975] 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A.11.10.作: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

[976] A.11.10.沒有提到「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別譯雜阿含151經》作:「大迦旃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薄迦梨比丘煩惱永滅,不受後生。」

[977] (1)《摩訶男相應》共10經。

[978] S.55.37.Mahānāma摩訶男(優婆塞);《別譯雜阿含152經》。

[979] cf. S.55.49.Mahānāma摩訶男;《別譯雜阿含153經》。

[980] A.8.25.Mahānāma摩訶男;《別譯雜阿含154經》。

[981] S.55.21-22.Mahānāma摩訶男(1-2);《別譯雜阿含155經》;《增壹阿含41.1經》前分。

[982] 《增壹阿含41.1經》說摩呵男「()斷三結使,成須陀洹」。

[983] A.6.10.Mahānāma摩訶男 (1);《別譯雜阿含156經》。

[984] A.6.10./III,286.︰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施捨:「我有善利。我於慳垢所纏眾中,心離慳垢而住家,(1)開放施,(2)舒手施,(3)樂棄捨,(4)有求必應(應乞者之所求)(5)樂分配施。」比對巴利經文,「於非家行解脫施」等句為誤譯。

[985] A.11.12.Mahānāma摩訶男(2)﹐《別譯雜阿含157經》

[986] 五法A.5.158.Sārajja貪染:「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入於貪染。何等為五?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信、無戒、少聞、懈怠、無慧。諸比丘!成就此五法之比丘,入於貪染。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無畏。何等為五?諸比丘!世間有此丘,有信、具戒、多聞、精進、具足慧。諸比丘!成就此五法之比丘,是無畏。」

[987] A.11.13.Mahānāma摩訶男。

[988] A.3.73.Sakka;《別譯雜阿含158經》。

[989] S.55.23.Godhā(or Mahānāma)(3);《別譯雜阿含159經》。

[990] S.55.24.Sarakāni (or Saraṇāni)(1);《別譯雜阿含160經》。

[991] 《別譯雜阿含160經》:「獲於身證具八解脫,住於具戒,以智慧見盡於諸漏,是則名為得俱解脫阿羅漢也。」(T2.434.3)

[992] 《別譯雜阿含160經》:「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八解脫。」(T2.434.3)

[993]「無始相應」共20經,相當於《相應部》無始相應,S.15

[994] S.15.13.Tisamattā;《別譯雜阿含330經》;《增壹阿含51.2經》。

[995] S.15.13.Assu﹐《別譯雜阿含331經》; 《增壹阿含51.1經》。

[996] S.15.4.Khīra;《別譯雜阿含332經》。

[997] S.15.1.Tiakaṭṭha﹐《別譯雜阿含333經》。

[998] S.15.2.Pathavī﹐《別譯雜阿含334經》。

[999] S.15.12.Sukhita﹐《別譯雜阿含335經》。

[1000] S.15.11.Duggata﹐《別譯雜阿含336經》。

[1001]《別譯雜阿含337經》。

[1002] S.15.14-19.Mātā etc.﹐《別譯雜阿含338經》。

[1003] S.15.8.Gagā﹐《別譯雜阿含339經》。

[1004] S.15.10.Puggala人,《別譯雜阿含340經》, 《雜阿含》11經,No.150,七處三觀經(30), No.765《本事經》卷一(T17.662.3)

[1005] 毘富羅山Vepullapabbata。《雜阿含11經》作︰「須彌山」。

[1006]S.15.6.Sāsapā.《別譯雜阿含341經》,《增壹阿含52.3經》。

[1007]S.15.5.Pabbata山,《別譯雜阿含342經》.《增壹阿含52.4經》

[1008] 以迦尸劫貝:以迦尸製造的衣。Kāsi,迦尸國。

[1009] S.15.7.Sāvakā﹐《別譯雜阿含343經》。

[1010] 《別譯雜阿含344經》。

[1011] S.15.14-19.Mātā etc.﹐《雜阿含345經》。

[1012] cf. S.22.95.Phea﹐《別譯雜阿含346經》。

[1013] S.15.9.Daṇḍa﹐《別譯雜阿含347-348經》。

[1014] 《雜阿含349經》,《雜阿含432經》。

[1015] S.15.20.Vepullapabbata﹐《別譯雜阿含350經》﹐《增壹阿含50.10經》。

[1016] 阿育王在尼利瓦(Nigliva)建有拘那含佛(過去世七佛之第五佛)塔,可確信當時已崇拜過去佛。

[1017]  (1)「婆蹉出家相應」共9經,相當於《相應部》婆蹉種相應,S.33,及「無記說相應」,S.44

[1018] cf. S.44.9.Kutūhalasālā;《別譯雜阿含190經》。

[1019] 意生身S.44.9.無此句。「意生身」:意所生身,指:1.中陰身(死亡後,投生前的身體)2.可以以神通力從身中變化出另一個身體。在此應指「中陰身」,但「中陰身」屬於擬想非屬實。死亡後,最後一個「心」(cuti-citta死心)滅去之後,立刻投生,下一個生命的「結生心」立刻生起。

[1020] 此說有餘,不說無餘S.44.9./IV,400.作:此時,有情棄捨此身,出生為他身,對此,我說「愛」為燃料。婆蹉!此時,愛為燃料。

[1021] 譬如火,有餘得然,非無餘:S.44.9./IV,399:「有燃料,火燃;無燃料火不燃。」Sa-upādāno應譯作「燃料」而非「有餘」。Aupādāno應譯作「無燃料」而非「無餘」

[1022] S.44.7.Moggalāna (or Āyatana)﹐《別譯雜阿含191經》。

[1023] S.44.11.Sabhiyoㄕㄣ陀﹐《別譯雜阿含192-193經》

[1024] S.44.8.Vaccho婆蹉(or Bandha繫縛)﹐《別譯雜阿含194經》

[1025] S.44.10.Anando阿難(or Atthatto我是有);《別譯雜阿含195經》。

[1026] M.72.Aggivacchagotta-suttanta婆蹉衢多()喻經﹐《別譯雜阿含196經》。

[1027] 《相應部》「婆蹉種相應」S.33﹐《別譯雜阿含197經》。

[1028]M.73.Mahāvacchagotta-suttanta﹐《別譯雜阿含198經》(T2.446)

[1029] 調伏貪欲是善法:《別譯雜阿含198經》作「離欲為善」。

[1030]《中部》M.73./I,491.:世尊回答婆蹉說:比丘、比丘尼弟子滅盡諸漏,於今生自證無漏.心解脫(阿羅漢)各超過五百人(共一千人),而優婆塞、優婆夷弟子由滅盡五下分結,證三果各超過五百人。(亦共一千人)

[1031] M.73./I,497.︰「比丘婆磋衢多是三明者,有大神力者,大威德者。」

[1032]「外道出家相應」共15經。

[1033] A.10.95.Uttiya鬱低迦﹐《別譯雜阿含199經》。

[1034] A.10.83.Puṇṇiya﹐《別譯雜阿含200經》﹐梵Pūrika (Pischel)

[1035] 狗腸(guḷā):是一種織巢鳥的名字。

[1036] A.10.96.Kokanada俱迦那﹐《別譯雜阿含201經》。

[1037] A.10.93.Diṭṭhi邪見﹐《別譯雜阿含202經》﹐梵Dṛṣṭi (Pischel)

[1038] M.74.Dīghanakha-suttanta長爪經﹐《別譯雜阿含203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二(T23.1028.3)

[1039] 我一切見不忍︰不容忍一切見。

[1040] 長爪梵志:M.74.Dīghanakho paribbājako。《中部注》並沒有提到他是舍利弗的舅舅長爪(摩訶拘絺羅)

[1041] 分齊:分際、範圍。

[1042] M.74./I,501.:具壽舍利弗如是念:「世尊以通智(全知)為我等說諸法之捨斷;善逝以通智為我等說諸法之捨遣(無執著)。」具壽舍利弗作如是省察,無取著,從諸漏心得解脫。」

[1043] A.3.64.Sarabha﹐《別譯雜阿含204經》﹐梵 Śarabha (Pischel)

[1044] 《別譯雜阿含205經》﹐梵 Parivrājakasthavira (Pischel)

[1045] A.4.185.Samaa-sacca沙門真諦﹐《別譯雜阿含206經》,《增壹阿含26.8經》﹐梵 Brāhmasatyāni (Pischel)

[1046]A.3.71.ChannaM.76.Sandaka-suttanta;《別譯雜阿含207經》。

[1047] 《別譯雜阿含208經》。

[1048] 《別譯雜阿含209經》。

[1049] 《別譯雜阿含210經》。有學的定義另參考S.47.26.S.48.53.A.3.84.、《雜阿含》761經。

[1050] S.36.21.Sīvako﹐《別譯雜阿含211經》。

[1051] 等分:指風、痰、唾三者的集合病。

[1052]《別譯雜阿含212經》。

[1053] 間:離間。

[1054] 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經﹐《長阿含2經》遊行經》﹐《別譯雜阿含110213經》。

[1055] 百二十歲:D.16.並沒有提到他的年齡。

[1056] 根據《長部》,世尊的最後弟子須跋並未聞法後即證須陀洹

 果或阿羅漢果,也未在世尊般涅槃前先入滅。D.16./II, 153.

:「普行者須跋,於世尊處出家得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後不久,尊者須跋,離遠獨居,不放逸,誠心精勤而住,未久,善男子為此由家而出,過出家之生活,於現世自知證得圓滿之無上梵行。」

[1057]「雜相應」共18經。

[1058] S.11.1-3.Suvīra etc.﹐藏 (東北292, 北京958)

[1059] 怛剎尸羅國Takkasilā(Takaśilā德叉尸羅),離波羅奈約1500公里,佛世時文教鼎盛的城市。

[1060] S.11.3.Dhajagga旗頂﹐S.18.21.~22./II,252.~253.A.3.32.﹐《經集》Sn.v.1048.﹐《增壹阿含24.1經》。〈幢頂護咒〉(Dhajagga paritta)即根據本經編成,作為避免惡魔侵犯之用

[1061] A.3.32.2.Sāriputta舍利弗。

[1062] A.3.32.1.Ānanda阿難。

[1063] 《經集》Suttanipāta v.1106~1111(CS:v.1112~1117).1112.

[1064] A.4.199. Tahā.

[1065] 十八愛行:原作:「我、欲我、爾我、有我、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欲我.當爾時.當異異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請參閱楊郁文《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pp.123~129訂正。十八愛行:眼.....意,各個的欲愛、有愛、無有愛(不再生存的愛)。內︰指自己。外︰指他人。

[1066] 巴利注解書也有說「百八愛行」(aṭṭhasatatahāvicarita)(如:

DA.《長部注》﹐CS:pg.2.313)。《瑜伽師地論》(0.842.2~843.1)

[1067] A.4.200.Pema.

[1068] 我使:我的煩惱。使:煩惱。 

[1069] ()非家出家:由於信,從在家而出家。非家:不擁有家。 

[1070] S.40.10.Sakko.

[1071] S.40.10.Sakko.

[1072] A.10.75.Migasālā鹿住(優婆夷)A.6.44.Migasālā鹿住。

[1073]《雜阿含1063經》作:「汝等莫量於人,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1074] A.6.44.Migasālā.

[1075] 同止:同住。

[1076] A.2.4.4.Dakkhieyyā﹐《中阿含127經》。

[1077] A.5.177.Vaijjā買賣(佛說):「優婆塞,不可作五種買賣。哪五種?即買賣刀劍,販賣人口,買賣肉,買賣酒,買賣毒品。」

[1078] 《如是語經》It.42.Dhamma,《增支部》A.2.1-9./I,51.Hirottapa慚愧(or Cariyasutta行為),《增壹阿含18.1經》,《七處三觀經》(T2.881.2)

[1079] A.2.1-9./I,51.︰「諸比丘!若這兩種白法(慚愧)不護世,則世上所謂母,或所謂舅母,或所謂師母,或所謂導師之妻,將不揀別,世間將混亂如羊、山羊、雞、豬、狗、野狼等。」

[1080] 偈:A.3.35./I,141~2.

[1081] 八大地獄:等活、黑繩,眾合、叫呼、大叫呼,燒燃、大燒燃、無擇(Avīci無間、阿鼻)等八大地獄。此八大地獄各有十六小地獄。詳見《長阿含》30經,世紀經.地獄品(T1.121.3)

《增壹阿含42-1.2經》(T2.747.3)、《大毘婆沙論》 (T27.866.1)

[1082] 《增支部》A.3.17./I,114.

[1083]「譬喻相應」共19經,相當於《相應部》譬喻相應,S.20.

[1084] A.3.100.Suvaṇṇakāra前分。

[1085] 鞴ㄅˋ:鼓風用的革囊,如今之風箱。

[1086]A.3.100.Pasudhovakasutta塵垢洗滌者.《別譯雜阿含70經》

[1087] 諸比丘A.3.100./I,256.作:「已隨從增上心之諸比丘。」Mp.:增上心為止觀的心。

[1088] 三相︰三摩地相、策勵相(精進相)、捨相。若定力過度則易懈怠(滯寂);精進過度則不安;捨相過度,則不得滅煩惱。要時時調順三相,使心柔軟、堪任、極光淨、不頑固,能得神通、漏盡。CS:pg.217Mahāniddesa-aṭṭhakathā《大義釋注》CS:pg.119《清淨道論》160頁。

[1089] M.34.Cūḷagopālaka-sutta牧牛者小經﹐《增壹阿含43.6經》,No.123.佛說放牛經(1)

[1090] M.33.Mahāgopālaka-sutta牧牛者大經﹐A.11.18.Gopālaka放牛者。

[1091] M.33.作:不如實知有此業相者是愚人,有此業相者是賢人。

[1092] 所起欲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M.33.作:欲之想念不斷、不除、不滅、不停止。

[1093] M.33.作:諸比丘!云何比丘不知飲料(pitapivati喝的過去分詞,經中「止處」疑是誤譯)諸比丘!言此比丘依如來所教法律時,對利義不得信受,對法不得信受,不得隨伴法之歡喜。

[1094] 不隨時往到其所M.33.作: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本母(mātika目次)之比丘,隨時往詣,不尋不問。

[1095] A.5.30.Nāgita(具壽)那祇多﹐A.6.42.Nāgita那祇多﹐A.8.86.Yasa (瞿曇有善)名稱

[1096] 那提迦:或作「那提伽」不統一,今悉作「那提迦」。

[1097] 便利:大小便。

[1098]《別譯雜阿含55經》。

[1099] 覺寤睡眠:致力覺寤,就是經中常說的:「初夜後夜,精勤修習。」《增支部》說「致力於警寤」,「於初夜(6-10 )經行,除去障法而淨心;於中夜( 10pm-2am)以右脅作獅子臥,足足相累,正念正知,作意起來想;於後夜(2-6am)起來經行,除去障法而淨心。」(A.8.9./IV,168)

[1100] S.20.8.Kaligaro.

[1101] S.20.4.Ukkhā()(之施,不如乳頃修慈心)

[1102] S.20.4.︰「諸比丘!早上布施百釜,中午布施百釜,黃昏布施百釜,不如早上擠牛乳的時間(5~10分鐘)修習慈心,中午擠牛乳的時間修慈心,黃昏擠牛乳的時間修慈心為有大果。」百釜︰一百個大鍋。

[1103] S.20.3.Kula家。

[1104] 慈心︰慈心解脫。AA.1.2./I,47.︰「慈心解脫︰對一切有情遍滿祝福的慈。」

[1105] S.20.5.Satti﹐梵 Śakti (Hoernle)

[1106] S.20.2.Nakhasikhā指端;《雜阿含22經》。

[1107] S.20.6.Dhanuggaho弓箭師。

[1108] S.20.7.Āṇi鼓輻。

[1109] 陀舍羅訶Dasārahāna,諸剎帝利的名字(SA.)

[1110] 阿能訶ānako,小鼓名。

[1111] 好聲美聲,聲徹四十里︰S.20.7.無此句。

[1112] S.20.10.Biḷāro貓。

[1113] S.20.10./II,270-1說:有一比丘超長時間待在居士家,某比丘勸導他,他不接受,因此該比丘向世尊報告,於是世尊說了貓的故事。

[1114] 見諸女人S.20.10./II,271.作︰他看到穿薄衣的女人,生起染心。

[1115] S.20.10./II,271.︰我們當護身、護語、護心、正念現前,守護諸根,入村或入鎮而乞食。

[1116] S.20.11.Sigālaka(1)豺的故事詳見SA.20.12./II,232.

[1117] S.20.12./II,272.︰「諸比丘!那隻老豺知恩報恩,而有某類釋子(指提婆達多),卻不知恩,不報恩。」

[1118] cf. S.17.5.Pihika糞蟲(or Mīḷhaka糞蟲)S.17.5.的故事與本經不同,S.17.5.說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並以糞甲蟲為喻,得到許多糞的糞甲蟲,以其他未得糞的糞蟲為賤。有比丘,因耽溺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之眩惑,會輕視其他優秀的比丘,有如糞甲蟲一樣。

[1119] S.17.8.Sigāla, S.20.11-12.Sigāla(1-2)S.17.8.世尊說:「諸比丘!有一為疥瘡所惱之老豺,到空閑處不樂,到樹下不樂,到空地不樂,到任何處,住處坐處、臥處,皆苦惱。諸比丘!如是比丘,因耽溺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之眩惑。他到空閑處不樂,到樹下不樂,到空地不樂,該比丘到任何處,住處坐處、臥處,皆苦惱。」

[1120] 疥瘡:疥瘡是被寄生的疥蟲所咬,皮膚紅腫發癢。

[1121]「病相應」共20經。

[1122] S.22.87.Vakkali﹐《增壹阿含26.10經》。S.22.87./III,120.:尊者跋迦梨表示他想見世尊已久,世尊說:見法即見我,見我即見法cf. It.92.p.91M.28./I,190-1(象跡喻大經)作:「見緣起者即見法;見法者即見緣起。」《中阿含》30經,象跡喻經,舍梨子說:「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T1.467.1)

[1123] 跋迦梨:婆迦利(Vakkali),又作「末朅哩」。著樹皮衣,以信仰堅固第一見稱。《佛說阿羅漢具德經》(T2.831.1):「復有聲聞能於佛法信解第一,末朅哩苾芻是。」

[1124]差摩」指《雜阿含103經》差摩比丘經。

[1125] S.35.87.Channa闡陀(尊者), cf. M.144.Channovāda-sutta教闡陀經。

[1126] S.35.87./IV,56.說舍利弗從晏默起。「晏默」在此為「果定」。

[1127] 尊者摩訶拘絺羅S.35.87./IV,56.為「大純陀」(Mahācundo)

[1128] S.35.87./IV,57.︰「具壽闡陀!眼、眼識、眼識所識之色,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

[1129] SA.35.87./II,372.見滅︰知道衰滅。「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我見無常、苦、無我

[1130] 本句,S.35.87.為尊者大純陀(Mahācundo)說:「於依止者有動轉,無依止者則無動轉。無動轉則有輕安,有輕安者則無喜悅,無喜悅者則無來往,無來往者則無生死,無生死者則無此世、無來世、無兩界之中間,此為苦惱之滅盡。」

[1131] A.6.56.Phaggua叵求那。

[1132] S.22.88.Assaji阿濕波誓。

[1133] 見《雜阿含103經》;S.22.89.Khema差摩。

[1134] S.35.74.Gilāna(1)

[1135] 有是病比丘,多死無活︰S.35.74.無此句。

[1136] S.35.74.說:彼比丘聞佛說法後,「遠塵離垢,生法眼。」沒說彼比丘命終,佛陀也沒有為他受第一記(證得阿羅漢)

[1137] S.35.75.Gilāna(2)

[1138]止慢無間等:應為正慢無間等(sammā mānābhisama-yā),指慢的完全止滅。

[1139] S.36.7.Gelañña (1)

[1140] S.36.8.Gelañña (2)

[1141] S.55.27.Dussīlya (or Anāthapiṇḍika) (2)

[1142] 差摩:原本作「叉摩」,差摩修多羅,指《雜阿含103經》。

[1143]S.55.26.Dussīlya or Anāthapiṇḍika (1). M.143.Anāthapiṇḍikovāda-

sutta(教給孤獨經)前分﹐《中阿含28經》,《增壹阿含51.8經》前分。

[1144] 身遭苦患:《中部》教給孤獨經說:給孤獨長者病入膏肓 (M.143./III,258.),面臨死亡。

[1145] 差摩:原本作「叉摩」,差摩修多羅,指《雜阿含103經》。

[1146] 不怯劣M.143./III,261.:我不困頓,亦不灰心。

[1147] 達摩提那︰原作「達磨提離」,依巴利文‘Dhammadinna’改,又「達摩提那」與《雜阿含》1035經同名。

[1148] S.55.53.Dhammadinna達摩提那(居士)

[1149] 達摩提那︰原作「達磨提離」。

[1150] S.55.3.Dīghāvu長壽(居士)

[1151] 四不壞淨S.55.3.cattāri sotāpattiyagāni(四預流支)

[1152] 六明分想:於諸行,(1)當作無常觀,(2)無常即苦想,(3)苦即無我想,(4)斷想,(5)離染想,(6)滅想而住。

[1153] S.55.3.作:在我死後,樹提家主勿陷入苦惱中。

[1154] S.47.29.Sirivaḍḍha尸利阿荼(居士)。《中部》88經〈鞞訶提經Bāhitikasutta〉、《中阿含214經》〈鞞訶提經〉(T1.797ff.)、《中阿含216經》〈愛生經〉(T1.801.3)說「尸利阿荼」為拘薩羅國拘薩羅王的大臣。

[1155] 《達摩提那長者修多羅》見《雜阿含1033經》。

[1156] S.55.39.Kāḷi迦里(釋迦族女居士)(Kāḷigodha迦里哥達)

[1157] S.47.30.Mānadinna摩那提那(長者)

[1158]「業報相應」共35經。多見於《增支部》。

[1159] A.10.176.Cunda.

[1160] A.8.67./IV,307.︰「諸比丘!非聖者之言有八種。何等為八?即: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知言不知。」AA.8.67~8./IV,147.非聖者之言︰「(妄語是)非聖者所說,含瞋之說。」可見妄語屬於瞋心。A.8.68./IV,307.︰「諸比丘!聖者之言有八種。何等為八?即: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聖者」指初果以上的聖者,不再說謊,不會隱藏真相。

[1161] 不時言:不是適當的時候說話。

[1162] A.10.167.(paccārohaṇī 1)

[1163] A.10.177.Jāṇussoi生聞(婆羅門)cf.《小部牆外經》(Tirokuṭṭasutta)

[1164] 入處餓鬼A.10.177.並無此名。

[1165] 達嚫:布施。

[1166] M.41.Sāleyyakasutta薩羅村婆羅門經﹐M.42.

  Verañjakasutta鞞蘭若村婆羅門經。A.III,399.401.

[1167] 行法行法行,如正法,等法行。非法行:五種惡戒(破五戒),及十種不善法。

[1168] 往生往生梵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者,必須修習禪那,臨終時必須入禪那,方得往生

[1169] 阿伽尼吒akaiṭṭha或譯作阿迦膩迦,色究竟天,有頂天。

[1170] M.41.Sāleyyakasutta薩羅村婆羅門經﹐M.42.Verañjaka-

  sutta鞞蘭若村婆羅門經。

[1171] S.55.7.Veudvāreyyā鞞紐多羅(竹門婆羅門)

[1172] 自通之法S.55.7./V,353.作:即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法句經》130 偈:「一切懼刀杖,一切皆愛生,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1173] 不自作、不教他作、不讚嘆作殺、盜、淫、妄語、離間語、麤惡語、綺語,如此身行、語行,三際清淨。

[1174] 「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離去處.苦趣.落難處盡、墮惡趣盡、我是預流、不墮法(不再墮入四惡趣)(於正法)決定、趣向等覺。」S.12.41./II,68.S.12.42./II,70.S.12.43./II,71.S.55.7./V,356.S.55.8./V,357.etc.

[1175] A.10.199.Sevitabba-Bahupuñña應依附大福。

[1176] A.10.205.Sasappaniya蛇行法。

[1177] A.10.206.Mai摩尼珠()CS:Pahamasañcetanikasutta所思(1),《增壹阿含48.1經》(T2.785.3)cf.《雜阿含1048經》

[1178] A.10.206.Mai摩尼珠()。佛陀說「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未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1179] 長壽A.5.125./III,145.anāyussā折壽(1):「作適當之事,知適當物之量,食熟食,應時遊行(天亮至正午時分),又行梵行。諸比丘!此五法能益壽。」

[1180] A.10.174.Hetu因。

[1181] A.10.175.Parikkama出離。

[1182] A.10.169.Sagārava傷歌邏,A.10.170.Tīra岸。

[1183]《法句經》第85少數人到彼岸(涅槃)其他人皆徘徊此岸(生死)86偈:善說法者,及隨正法行,彼等將至彼岸,度難度的死界

[1184] A.10.191.Saddhamma正法。

[1185] A.4.207-210.Pāpadhammā惡法(1-4)

[1186] A.10.192.Sappurisadhamma善士法。D.33./III,252.有「七善士法」:「友!於此有比丘(1)知法、(2)知義、(3)知自己、(4)知量、(5)知時、(6)知眾、(7)知人。」《長部》 (等誦經)「知人」︰AA.7.64./IV,57-8.知人勝劣︰識別眾人高低、利鈍。

[1187] A.4.201.Sikkhāpada學處,A.4.204.Dasakamma十業。

[1188]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A.4.201.作: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的男子。

[1189] A.10.210.Dasa-dhammā十法。

[1190] A.10.211.Vīsati-dhammā二十法,《增壹阿含》47.1(T2.780.3)

[1191] A.10.212.Tisa-dhammā三十法。

[1192] A.10.213.Cattārīsa-dhammā四十法。

[1193] A.10.198.Sacchikātabba應作證,A.10.191.Saddhamma正法

[1194] A.10.178-199.Sādhu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