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那位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人施設

 

論母




1.一之誦

 

六施設:

 

蘊施設、處施設 、界施設、諦施設 、根施設 、人施設

 

什麼樣的範圍是諸蘊的蘊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五蘊: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在這個範圍是諸蘊的蘊施設



什麼樣的範圍是諸處的處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十二處:眼處 、色處 、耳處 、聲處 、鼻處 、香處 、舌處 、味處 、身處 、觸處 、意處 、法處;在這個範圍是諸處的處施設。

 

什麼樣的範圍是諸界的界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十八界:眼界 、色界 、眼識界 、耳界 、聲界 、耳識界 、鼻界 、香界 、鼻識界、舌界 、味界 、舌識界 、身界 、觸界 、身識界 、意界 、法界  、意識界 ;在這個範圍是諸界的界施設。

 

什麼樣的範圍是諸諦的諦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四諦:苦諦 、集諦 、滅諦 、道諦 ;在這個範圍是諸諦的諦施設。

 

什麼樣的範圍是諸根的根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二十二根: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女根 、男根 、命根 、樂根 、苦根 、喜根 、憂根 、捨根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未知當知根、已知根 、具知根 ;在這個範圍是諸根的根施設。



什麼樣的範圍是諸人的人施設呢?

 

時解脫者。

無時解脫者。

動法者。

不動法者。

退法者。

不退法者。

思不當者。

護不當者。

凡夫。

種性者。

畏止者(怖畏止息者)。

無畏止者。

能行者。

不能行者。

決定者。

不決定者。

行者。

住果者。

同首者。

住劫者。

聖者。

非聖者。

有學者。

無學者。

非有學非無學。

三明者。

六通者。

正等正覺者。

獨正覺者。

雙分解脫者。

慧解脫者。

身證者。

見至者。

信解脫者。

隨法行者。

隨信行者。

極七次者。

家家者。

一種者。

一來者。

不還者。

中圓寂者。

生圓寂者。

無行圓寂者。

有行圓寂者。

上流至色究竟天者。

預流者。

為了證預流果而行道者。

一來者。

為了證一來果而行道者。

不還者。

為了證不還果而行道者。

阿羅漢者。

為了證阿羅漢果而行道者。

 

二之

 

二人



忿怒者 和瞋恨者

覆蓋者 和欺瞞者

忌妒者 和慳者

狡猾者 和偽善者

無慚者 和無愧者

惡口者 和惡友者

在諸根上 不保護門者 和在飲食上 不知量者

失念者 和無正知者

戒欠損者 和見欠損者

內結者 和外結者 

不忿怒者和不瞋恨者

不覆蓋者和不欺瞞者

不忌妒者和不慳者

不狡猾者和不偽善者

慚者和愧者 

善口者和善友者

在諸根上保護根門者,和在飲食上知量者

念現前者 和正知者

戒具足者和見具足者

在世上兩種難得的人。

兩種難被滿足的人。

兩種易被滿足的人。

兩種人的諸漏會增長

兩種人的諸漏不會增長。

劣信解者和勝信解者

被滿足者和令滿足者

 

 

三之誦

三人

 

無希望者,希望者,離希望者。

三種譬喻病的人。

身證者,見至者,信解脫者。

糞語者,花語者,蜜語者。

心譬喻漏瘡者,心譬喻電光者,心譬喻金剛者。

盲者,一眼者,二眼者。

倒慧者,膝慧者,廣慧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諸欲和諸有上未離欲;在這裡有一種人在諸欲上離欲、在諸有上未離欲;在這裡有一種人在諸欲和諸有上離欲。

譬如石刻的人,譬如地刻的人,譬如水刻的人。

三種譬如樹皮衣的人。

三種譬如迦尸衣的人。

易被衡量者,難被衡量者,不被衡量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在這裡有一種人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在這裡有一種人恭敬、尊敬之後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

在這裡有一種人應被迴避,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在這裡有一種人應可捨棄,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在這裡有一種人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戒上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是有限量作者,在慧上是有限量作者;在這裡有一種人在戒上既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在慧上是有限量作者;在這裡有一種人在戒上既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 在慧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

三種老師。

另外三種老師。



 

四人

 

 不善人,比不善人更不善人;善人,比善人更善人。

惡者,比惡人更惡的人;友善者,比友善更友善的人。

惡法,比惡法更惡法;友善法,比友善法更友善者。

 有罪,多罪,少罪,無罪。

 略解知者,廣解知者,應被引導者,文句為首要者。

 適當應辯而不快速應辯者;快速應辯而不適當應辯者;既適當應辯又快速應辯者;

 既不適當應辯又不快速應變者。

四種說法的人。

四種譬喻雲的人。

四種譬喻老鼠的人。

  四種譬喻芒果的人。

  四種譬喻瓶子的人。

  四種譬喻湖的人。

四種譬喻公牛的人。

四種譬喻蛇的人。

.在這裡有一種人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是說不值得稱讚者的稱讚之處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是說值得稱讚者的不稱讚之處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是在不值得相信的地方,表現相信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是在應相信的地方,表現不相信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衡量、徹底了解之後,是說不值得稱讚者的不稱讚之處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衡量、徹底了解之後,是說值得稱讚者的稱讚之處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衡量、徹底了解之後,是在不應相信的地方,表現不相信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衡量、徹底了解之後,是在應相信的地方,表現相信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而不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者,而不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也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又不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者。

.是勤奮果生活者而不是功德果生活者。

    是功德果生活者而不是勤奮果生活者。

既是勤奮果生活者,也是功德果生活者。

既不是勤奮果生活者,也不是功德果生活者。

  黑暗到黑暗者,黑暗到光明者,光明到黑暗者,光明到光明者。

  下而下者,下而上者,上而下者,上而上者。

  四種譬喻樹的人。

  以色衡量者、以色生信者;以聲音衡量者、以聲音生信者。

  以破爛衡量者、以破爛生信者;以法衡量者、以法生信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而不是為了別人的利益。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為了別人的利益行道,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也是為了別人的利益。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也不是為了別人的利益。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折磨自己,而從事於自我折磨的實踐。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折磨他人,而從事於折磨他人的實踐。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是折磨自己,而從事於自我折磨實踐;也是折磨他人,而從事於折磨他人的實踐。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折磨自己,而不從事於自我折磨的實踐 ;也不折磨他人,而不從事折磨他人的實踐。他不折磨自己、不折磨別人,在現法中沒有欲求、寂滅、經驗樂者,藉由自己梵行的狀態而住。

  有貪者,有瞋者,有痴者,有慢者。

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而不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而不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也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也不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

 順流而行者,逆流而行者,自住者,已渡越彼岸而住在高地上的婆羅門。

 少聞而不具備已聽聞的人,少聞而具備已聽聞的人,多聞而不具備已聽聞的人,多聞而具備已聽聞的人。

  不動沙門,蓮花沙門,白蓮沙門,在諸沙門中的柔軟沙門。

 

五之誦

 

 五人

 

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是違犯,又成為追悔者,他不如實地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違犯,而不成為追悔者,他不如實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不違犯,而成為追悔者,他不如實地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違犯,也不成為追悔者,他不如實地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違犯,也不成為追悔者,他如實地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

給了之後,他輕視;共住之後,他輕視;他是輕信者,他是不確定者;他是遲鈍、蒙昧者。

五種譬喻職業軍人者。

五種常乞食者。

五種過午不食者。

五種一坐食者。

五種糞掃衣者。

五種三衣者。

五種住林者。

 五種樹下住者。

 五種曠野住者。

 五種常坐者。

 五種隨住者。

 五種塚間住者。

                                                                                                 

六之誦

 

六人

 

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徹底了解諸諦,在這裡既得到一切智性,而且在諸力中得自在。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徹底了解諸諦,在那裡既沒得到一切智性,而且沒在諸力中得自在。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沒徹底了解諸諦,在現法中既成為苦的作盡者,而且得到聲聞波羅密。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沒徹底了解諸諦,在現法中成為苦的作盡者,但是沒得到聲聞波羅密。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沒徹底了解諸諦,並無在現法中就成為苦的作盡者,是不還者-不回來這裡(輪迴)的狀態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沒徹底了解諸諦,並無在現法中就成為苦的作盡者,是還者-回來這裡(輪迴)的狀態者。

                                                                                                                                           

七之誦

七人

 

七種譬喻水的人

一次沉下而為沉下者。

他浮出之後而沉下者。

他浮出之後而成為住立者。

他浮出之後而觀察、省察。

他浮出之後前進

他浮出之後而成為得立足處者。

他浮出之後,成為已渡越彼岸而住立在高地的婆羅門。

雙分解脫者。

慧解脫者。

身證者。

見至者。

信解脫者。

隨法行者。

隨信行者。

 

八之誦

八人

 

四種具足道者,四種具足果者。

 

九之誦

九人

 

正等正覺者,獨正覺者,雙分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見至者,信解脫者,

隨法行者,隨信行者。

 

十之誦

十人

 

五種是在這裡終結者,五種是在這裡之後而為終結者。

 

 

 <人施設論母>結束

 

 

 

 

 

 

皈依那位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人施設

 



 

1.一人施設

 

1.什麼人是時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適當時間,用(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時解脫者」。

 

2.什麼人是無時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實在不是以適當時間,用(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諸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無時解脫者」。所有的聖人在聖解脫裡都是無時解脫者。

 

3.什麼人是動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不隨欲得、不容易得、不順利得,又不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時間(隨意)入定和出定。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對於那個人來說,因為放逸的原因,那些定會搖動-這個人被稱為「動法者」。

 

4.什麼人是不動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隨欲得、容易得、順利得,又能在喜歡的地方、喜歡的方法及喜歡的時間(隨意)入定和出定。這種情況不會有機會-對於那個人來說,因為放逸的原因,那些定會搖動-這個人被稱為「不動法者」。所有的聖人在聖解脫中都是不動法者。

 

5.什麼人是退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不隨欲得、不容易得、不順利得,又不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時間(隨意)入定和出定。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那個人因為放逸的原因,他會從那些定退離這個人被稱為「退法者」。

 

 

6.什麼人是不退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隨欲得、容易得、順利得,又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時間(隨意)入定和出定。這種情況不會有機會-那個人因為放逸的原因,會從那些定退離。這個人被稱為「不退法者」。所有的聖人在聖解脫中都是不退法者。

 

7.什麼人是思不能者呢?

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不隨欲得、不容易得、不順利得,又不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時間(隨意)入定和出定。假如他隨思的話,不會從那些定退離;假如他不隨思的話,會從那些定退離-這個人被稱為「思不能者」。

 

8.什麼人是護不能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不隨欲得、不容易得、不順利得,又不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時間(隨意)入定和出定。假如他隨護的話,不會從那些定退離;假如他不隨護的話,會從那些定退離-這個人被稱為「護不能者」。

 

9.什麼人是凡夫呢?

 

哪個人的三結既沒被捨斷,又沒有為了捨斷那些法而修行-這個人被稱為「凡夫」。

 

10.什麼人是種性者呢?

 

因為那些法的無間(修習)而出現聖法,因為具足那些法-這個人被稱為「 種性者」。

 

11.什麼人是怖畏止息者呢?

 

七個有學和那些具有持戒的凡夫是怖畏止息者。阿羅漢是不怖畏止息者。

 

12.什麼人是不能行者呢?

 

那些人具足業障、具足煩惱障、具足果報障、不信、無希望、劣慧、魯鈍,在諸善法中不能進入正性決定這些人被稱為「不能行者」。

 

13.什麼人是能行者呢?

哪些人不具足業障、不具足煩惱障、不具足果報障、有信、希望、具慧、不魯鈍,在諸善法中能進入正性決定-這些人被稱為「能行者」。

 

14.什麼人是確定者呢?

五種人(具足)無間(業) 和那些持有邪見的人是確定者,八種聖人是確定者。剩下的人是不確定者。

 

15.什麼人是向道者呢?

 

具足道的四種人是向道者,具足果的四種人是住果者(住立在果上)。

 

16.什麼人是同首者呢?

 

哪個人的漏滅盡和命滅盡是不前不後(同時)-這個人被稱為「同首者」。



17.什麼人是住劫者呢?

 

這個人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而且應是劫的被燃燒時間,在這個人未作證預流果之前,劫不會被燃燒這個人被稱為「住劫者」。所有具足道的人都是住劫者。

 

18.什麼人是聖者呢?

 

八個聖人是聖者,其餘的人是非聖者。

 

19.什麼人是有學呢?

 

具足道的四種人和具足果的三種人是有學。阿羅漢是無學,其餘的人既不是有學也不是無學。

 

20.什麼人是三明者呢?

 

具足三明的人是「三明者」。

 

21.什麼人是六通者呢?

 

具足六個神通的人是「六通者」。

 

22.什麼人是正等正覺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徹底了解諸諦,在那裡既得到一切智性,而且在諸力中得自在-這個人被稱為 「正等正覺者」。

 

23.什麼人是獨正覺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徹底了解諸諦,在那裡既沒有得到一切智性,而且沒在諸力中得自在-這個人被稱為 「獨正覺者」。

 

24.什麼人是雙分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諸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雙分解脫者」。

 

25.什麼人是慧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實在不是以(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諸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慧解脫者」。

 

26.什麼人是身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身證者」。

 

27.什麼人是見至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以他的智慧徹見和實踐了如來所教的法,以智慧看到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見至者」。

 

28.什麼人是信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 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 ;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 以他的智慧徹見和實踐了如來所教的法,以智慧看到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但是不同於見至者-這個人被稱為「信解脫者」。

 

29.什麼人是隨法行者呢?

 

哪個人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者的慧根是非常強,他修習帶領慧、以慧為前行的聖道-這個人被稱為「隨法行者」。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的人是隨法行者,住果者是見至者。

 

 

 

 

30.什麼人是隨信行者呢?

 

哪個人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者的信根是非常強,他修習帶領信、以信為前行的聖道-這個人被稱為「隨信行者」。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的人是隨信行者,住果者是信解脫者。

 

31.什麼人是極七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三結而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決定、趨向究竟正覺。

他在天和人間輪迴流轉七次之後,作苦的盡-這個人被稱為「極七次者」。

 

32.什麼人是家家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三結而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決定、趨向究竟正覺。他輪迴流轉二或三家之後,作苦的盡-這個人被稱為「家家者」。

 

33.什麼人是一種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三結而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決定、趨向究竟正覺。他只一次轉生人類之後,作苦的盡-這個人被稱為「一種者」。

 

34.什麼人是一來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三結、薄貪瞋痴性而成為一來者。只要來這個世間一次後,作苦的盡-這個人被稱為「一來者」。

 

35.什麼人是不還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這個人被稱為「不還者」。

 

36.什麼人是中圓寂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他在被生之後或者還未到達壽量的中間,為了最上結的捨斷,而使得生起聖道-這個人被稱為 「中圓寂者」。

 

37.什麼人是生圓寂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他超過壽量的中間之後,或者接近死時,為了最上結的捨斷,而使得生起聖道-這個人被稱為「生圓寂者」。

 

38.什麼人是無行圓寂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他為了最上結的捨斷,以無行使得生起聖道-這個人被稱為 「無行圓寂者」。

 

39.什麼人是有行圓寂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他為了最上結的捨斷,以有行使得生起聖道-這個人被稱為「有行圓寂者」。

 

40.什麼人是上流至色竟天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五上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他從無煩天死後去到無熱天,從無熱天死後去到善現天,從善現天死後去到善見天,從善見天死後去到色究竟天,在色竟天為了最上結的捨斷而使得生起聖道-這個人被稱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者」。

 

41.什麼人是預流者和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呢?

 

為了捨斷三結而修行的人是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者, 哪個人的三結已被滅盡了-這個人被稱為「預流者」。



42.為了淡薄欲貪、瞋恨而修行的人是為了作證一來果而修行者,哪個人的欲貪、瞋恨是淡薄性-這個人被稱為「一來者」。

 

43.為了完全的捨斷欲貪、瞋恨而修行的人是為了作證一來果而修行者,哪個人的欲貪、瞋恨是完全的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不還者」。

44.為了完全的捨斷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而修行的人是為了作證阿羅漢果而修行者。哪個人的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完全的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阿羅漢」。

 

 

 

 

 

 

 

2.二人施設

 

45.什麼人是忿怒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忿怒呢?

 

哪個忿怒、激怒、激怒性、瞋、污穢、污穢性、瞋害、惱害、 惱害性、敵對、敵意、凶暴、魯莽、心的不可意性-這個被稱為忿怒。哪個人的這個忿怒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忿怒者」。

 

46.什麼人是瞋恨者呢?在其中什麼是瞋恨呢?

忿怒在前,瞋恨在後。哪個就像這個樣子的瞋恨、時常瞋恨、時常瞋恨性、固定、放置、確立、結合在一起、糾纏不清、忿怒的堅固行為-這個被稱為瞋恨。哪個人的這個瞋恨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瞋恨者」。

 

47.什麼人是覆蓋者呢?在其中什麼是覆蓋呢?

 

哪個覆蓋、時常覆蓋、時常覆蓋性、冷酷(無意義)、 做冷酷的事(做無意義的事)-這個被稱為覆蓋。哪一個人的這個覆蓋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覆蓋者」。

 

48.什麼人是欺瞞者呢?在其中什麼是欺瞞呢?

 

哪個欺瞞、時常欺瞞、時常欺瞞性、食草者、爭論處、打仗、不放棄-這個被稱為欺瞞。哪個人的這個欺瞞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欺瞞者」。

 

49.什麼人是忌妒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忌妒呢?

 

在別人得到、恭敬、尊重、敬意、禮拜、供養上 ,有任何忌妒、 時常忌妒、時常忌妒性、嚴重忌妒、時常嚴重忌妒、時常嚴重忌妒性-這個被稱為忌妒。哪個人的這個忌妒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忌妒者」。


 


50.什麼人是吝嗇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吝嗇呢?

 

有五種吝嗇:住所吝嗇、族姓吝嗇、得到吝嗇、容貌(稱讚)吝嗇、法吝嗇。任何就像這個樣子的吝嗇、時常吝嗇、時常吝嗇性、貪、貪婪、刻薄、心沒有防護性-這個被稱為吝嗇。哪個人的這個吝嗇未被斷-這個人被稱為「吝嗇者」。

 

51.什麼人是狡詐者呢?在其中什麼是狡詐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狡詐和完全狡詐。在其中那種狡詐、邪惡、諂曲、欺詐、粗造、虛偽、假裝-這個被稱為狡詐。哪個人的這個狡詐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狡詐者」。

52.什麼人是偽善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偽善呢?

 

有一種人以身行惡行之後,以語行惡行之後,以意行惡行之後,那個人為了覆蓋原因而懷有惡慾望-想要不要知道我,思惟不要知道我,說話不要知道我,以身表達不要知道。任何就像這個樣子的偽善、偽善性、超過、欺瞞、偽瞞、散佈、秘匿、隱瞞、完全隱瞞、覆藏、完全覆藏、沒有闡述、沒有打開、掩蓋、惡行-這個被稱為偽善。哪個人的這個偽善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偽善者」。

 

53.什麼人是無慚者呢?在其中什麼是無慚呢?

 

那個應羞愧而沒有羞愧的人,沒有羞愧諸惡不善法的違犯-這個被稱為無慚。具足這個無慚的人是「無慚者」。

 

54.什麼人是無愧者呢?在其中什麼是無愧呢?

 

那個應愧而沒有愧的人,沒有愧於諸惡不善法的違犯-這個被稱為無愧。具足這個無愧的人是「無愧者」。

 

55.什麼人是惡口者呢?在其中什麼是惡口性呢?

 

當被如法說時,是不受諫、惡口、惡口性、採取敵對、喜歡敵對、不尊敬、不尊敬性、不恭敬性、不順從性-這個被稱為惡口性。具足這惡口性的人是「惡口者」。

 

56.什麼人是惡友呢?在其中什麼是惡友性呢?

 

那些人是不信、劣戒、少聞性、慳吝、惡慧,而對他們有那種親近、實行、一起親近、親暱、一起親暱、信仰、一起信仰、崇拜-這個被稱為惡友性。具足這惡友性的人是「惡友」。

57.什麼人是在諸根門上不保護呢?在其中什麼是在諸根門上不保護性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眼看到色之後,執取相、執取微細相。就是這個原因,諸貪憂、惡不善法滲透不保護眼根而住的人,沒有修習那種防護,沒有守護眼根,在眼根上沒有到達防護。

以耳聽到聲音之後.乃至..以鼻嗅到香之後,乃至..以舌嚐到味之後,..乃至..以身接觸到觸(覺)之後,乃至..以意了知法之後,執取相、執取微細相。就是這個原因,諸貪憂、惡不善法滲透不保護意根而住的人,沒有修習那種防護,沒有守護意根,在意根上沒有到達防護-這個被稱為在諸根門上不保護性。在諸根上具足這不保護性的人是「在諸根門上是不保護者」。

 

 

58.什麼人是在飲食上不知量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在飲食上不知量性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沒有如理省思食用食物-為了好玩、為了驕逸、為了打扮、為了迷人,在其中有任何不知足性、不知量性、在飲食上沒有省思-這個被稱為在飲食上不知量性。 在飲食上具足這不知量性的人是「在飲食上不知量者」。

 

59.什麼人是失念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失念呢?

 

哪種無念、無隨念、無專念、無憶念性、無受持性、恍惚性、失念性-這個被稱為失念。具足這失念的人是「失念者」。

 

60.什麼人是無正知者呢?在其中什麼是無正知呢?

 

那種無智、無見、不覺悟、不隨覺、不正覺、不通達、心不集中、不深入、不正確考察、不省察、缺乏省察的行為、劣慧、愚鈍、不正知、愚痴、蒙昧、強烈的痴、無明的曝流、無明的軛、無明的隨眠、無明的煩惱、無明的障礙、愚痴、不善根-這個被稱為無正知。具足這無正知的人是「無正知者」

 

61.什麼人是戒失壞者呢?在其中什麼是戒失壞呢?

 

身的違犯、口的違犯、身口的違犯-這個被稱為戒失壞。所有的惡戒都是戒失壞。具足這戒失壞的人是「戒失壞者」。

62.什麼人是見失壞者呢?在其中什麼是見失壞呢?

 

沒有佈施、沒有供養、沒有祭祀、沒有諸善惡業的異熟果報、沒有這個世界、沒有他方世界、沒有媽媽、沒有爸爸、沒有化生的有情、在世界上沒有正行正道的諸沙門婆羅門,他們自己證知這個世界和他方世界、作證之後而宣說。任何就像這個樣子的見、走到見裡頭、見的稠林、見的沙漠、見的歪曲、見的紛爭、見的繫縛、執見、領受、執持、取著、崎路、邪道、邪惡性、外道的所依處、顛倒而拿-這個被稱為見失壞。所有的邪見都是見失壞。具足這見失壞的人是「見失壞者」。

 

63.什麼人是內結者呢?

 

哪個人的五下分結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內結者」。

 

64.什麼人是外結者呢?

 

哪個人的五上分結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外結者」。

65.什麼是無忿怒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忿怒呢?

 

那個忿怒、激怒、激怒性、瞋、污穢、污穢性、危害、時常危害、時常危害性、敵對、敵意、凶暴、魯莽、心的不可意性-這個被稱為忿怒。哪一個人的這個忿怒已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無忿怒者」。

 

66.什麼人是無瞋恨者呢?在其中什麼是瞋恨呢?

 

忿怒在前,瞋恨在後,任何像這個樣子的瞋恨、時常瞋恨、時常瞋恨性、固定、放置、確立、結合在一起、綁在一起、忿怒的堅固行為-這個被稱為瞋恨。哪個人的這個瞋恨已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無瞋恨者」。

 

67.什麼人是無覆蓋者呢?在其中什麼是覆蓋呢?

那種覆蓋、時常覆蓋、時常覆蓋性、冷酷、冷酷的行為-這個被稱為覆蓋。哪個人的這個覆蓋已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無覆蓋者」。

 

68.什麼人是無欺瞞者呢?在其中什麼是欺瞞呢?

 

那種欺瞞、時常欺瞞、時常欺瞞性、食草者、爭論處、打仗、不放棄-這個被稱為欺瞞。哪個人的這個欺瞞已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欺瞞者」。

 

69.什麼人是無忌妒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忌妒呢?

 

對別人得到、恭敬、尊重、敬意、禮拜、供養上,有任何忌妒、時常忌妒、時常忌妒性 、嚴重忌妒、時常嚴重忌妒、時常嚴重忌妒性-這個被稱為忌妒。哪個人的這個忌妒已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無忌妒者」。

 

70.什麼人是無吝嗇者呢?在這裡什麼是吝嗇呢?

 

有五種吝嗇:住所吝嗇、族姓吝嗇、得到吝嗇、容貌(稱讚)吝嗇、法吝嗇。任何像這個樣子的吝嗇、時常吝嗇、時常吝嗇性、貪、貪婪、刻薄、心沒有防護性-這個被稱為吝嗇。哪個人的這個吝嗇已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無吝嗇者」。

 

71.什麼人是無狡詐者呢?在這裡什麼是狡詐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狡詐和完全狡詐。在那裡是狡詐、邪惡、諂曲、欺詐、粗造、虛偽、假裝-這個被稱為狡詐。哪個人的這個狡詐已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無狡詐者」。

 

 

72.什麼人是無偽善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偽善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身行惡行之後,以語行惡行之後,以意行惡行之後,那個人為了覆蓋原因而懷有惡慾望-想要不要知道我,思惟不要知道我,說話不要知道我,以身表達不要知道我。任何像這個樣子的偽善、偽善性、超過、欺瞞、偽瞞、散佈、秘匿、隱瞞、完全隱瞞、覆藏、完全覆藏、沒有闡述、沒有打開、掩蓋、惡行-這個被稱為偽善。哪個人的這個偽善已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無偽善者」。

 

73.什麼人是慚者呢?在其中什麼是慚呢?

 

那個應羞而有羞的人,羞於諸惡不善法的違犯-這個被稱慚。具足這些慚的是「慚者」。

 

74.什麼人是愧者呢?在這裡什麼是愧呢?

 

那個應愧而有愧的人,愧於諸惡不善法的違犯-這個被稱為愧。具足這些愧的人是愧者



75.什麼人是善口者呢?在這裡什麼是善口性呢?

 

當被如法說時,是受諫、善口、善口性、不採取敵對、不喜歡敵對、尊敬、尊敬性、恭敬性、順從性-這個被稱為善口性。具足這善口性的人是「善口者」。



76.什麼人是善友呢?在其中什麼是善友性呢?

 

那些人是信、具有戒、多聞、具有施捨、具有慧,而對他們有那種親近、實行、一起親近、親暱、一起親暱、信仰、一起信仰、崇拜-這個被稱為善友性。具足這善友性的人「善友」。

 

77.什麼人在諸根門上保護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在諸根門上保護性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相、不執取微細相。就是這個原因,諸貪憂、惡不善法滲透不保護眼根而住的人,修習那種防護,守護眼根,在眼根上到達防護。

 

以耳聽到聲音之後.乃至..以鼻嗅到香之後,乃至..以舌嚐到味之後,..乃至..以身接觸到觸(覺)之後,乃至..以意了知法之後,不執取相、不執取微細相。就是這個原因,諸貪憂、惡不善法滲透不保護意根而住的人,修習那種防護,守護意根,在意根上到達防護-這個被稱為在諸根門上保護性。在諸根上具足這保護性的人是「在諸根門上保護者」。

 

 

 

 

78.什麼人是在飲食上知量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在飲食上知量性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如理省思食用食物-既不是為了好玩、也不是為了驕逸、打扮、迷人,僅僅只是為了這個身體的住續維持,為了停止(飢餓)的傷害,為了支持(清淨)的 梵行。如此,我將滅除舊的(飢餓)苦受,又不令新的(太飽的苦)受產生,我將維持生命,不(因飢餓而引生)過失而且生活安樂。在其中有任何知足性、知量性、在飲食上省思-這個被稱為在飲食上知量性。在飲食上具足這知量性的人是「在飲食上知量者」。

 

79.什麼人是念現前者呢?在其中什麼是念呢?

 

任何念是隨念、專念、憶念性、受持性、不恍惚性、不失念性;念、念根、念力、正念-這個被稱為念。具足這念的人是「念現前者」。

 

80.什麼人是正知者呢?在其中什麼是正知呢?

 

任何慧、知識、調查、考察、法的揀擇、觀察、識別力、精察、賢明、善巧、伶俐、審思、思惟、觀察、明智、智慧、指導者、洞察力、正智、刺棒、慧根、慧力、慧的劍、慧的宮殿、慧的光明、慧的光澤、慧的燈火、慧的寶石、無痴、擇法、正見-這個被稱為正知。具足這正知的人是「正知者」。

 

81.什麼人是戒具足者呢?在其中什麼是戒具足呢?

 

身的不違犯、口的不違犯、身口的不違犯-這個被稱為戒具足。所有的戒律儀都是戒具足。具足這戒具足的人是「戒具足者」。

82.什麼人是見具足者呢?在其中什麼是見具足呢?

 

有佈施、有供養、有祭祀、有諸善惡業的異熟果報、有這個世界、有他方世界、有媽媽、有爸爸、有化生的有情、在世界上有正行正道的諸沙門婆羅門,他們自己證知這個世界和他方世界,作證之後而宣說’’。就像這個樣子的那種慧、知乃至..沒有癡、法的檢擇、正見-這個被稱為見具足。所有的正見都是見具足。具足這見具足的人是「見具足者」。

 

83.哪二種是在世間上難得者呢?

 

哪個先施恩者和哪個知恩感恩者-這二種人是在世間上難得者。

 

 

 

 

84.哪二種是難被滿足呢?

 

哪個放置任何已得到的和捨棄任何已得到的,這二種是「難被滿足者」。

 

85.哪二種人是易被滿足者呢?

 

哪個人不放置已得到的和哪個不捨棄已得到的,這二種是「易被滿足者」。

 

86.哪二種人的諸漏會增長呢?

 

哪個人後悔不應後悔的(地方),和哪個人不後悔應後悔的(地方)-這二種人的諸漏會增加。

 

87.哪二種人的諸漏不會增長呢?

 

哪個人不後悔不應後悔的(地方),和哪個後悔應後悔的人-這二種人的諸漏不會增長。

 

88.什麼人是劣意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惡戒、惡法者,他親近、奉侍、尊敬其他的惡戒、惡法者-這個人被稱為「劣意者」。

 

89.什麼人是勝意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具有戒、善法者,他親近、奉侍、尊敬其他的有戒、善法者-這個人被稱為「勝意者」。

 

90.什麼人是被滿足者呢?

 

獨覺和如來的聲聞、阿羅漢們是被滿足者。正等正覺者是被滿足者和令他滿足者。

 

3.三人施設

 

 

91.什麼人是無希望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惡戒、惡法、不淨、疑行者、作隱密的行為、非沙門而自稱為沙門、非梵行而自稱為梵行、裡面腐敗、排泄、污穢生起,他聽到:「真的,某某比丘,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 、具足之後而住」。他沒有如此的想法:「什麼時候我也會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 、具足之後而住呢?」-這個人被稱為「無希望者」。

 

92.什麼人是希望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有戒、善法者。他聽到:「真的,某某比丘,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 、具足之後而住」。他有如此的想法:「什麼時候我也會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 、具足之後而住呢?」-這個人被稱為「希望者」。

 

93.什麼人是離希望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他聽到:「真的,某某比丘,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他沒有如此的想法:「什麼時候我也會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呢?」。這是什麼原因呢?當以前還未解脫時,希望已經解脫,那個 (希望)已經止息了-這個人被稱為「離希望者」。

 

94.在這裡,哪三種譬喻病的人呢?

 

三種病人是:

在這裡有一種病人,得到適當食物或沒得到適當食物;得到適當藥物或沒得到適當藥物;得到合適看護或沒得到合適看護,那個病就是不能起色。

 

在這裡有一種病人,得到適當食物或沒得到適當食物;得到適當藥物或沒得到適當藥物;得到合適看護或沒得到合適看護,那個病能起色。

 

在這裡有一種病人,得到適當食物,不是沒得到;得到適當藥物,不是沒得到;得到合適看護,不是沒得到,那個病能起色。

 

然後這個病人得到適當食物,不是沒得到;得到適當藥物,不是沒得到;得到合適的看護,不是沒得到,那個病會起色,因為這個病 ,病的食物被世尊允許、病的藥物被允許、病的看護被允許。因為這個病,其他的病也應被看護。

 

就像這樣,有三種譬喻病的人存在世界上。哪三種呢?在這裡有一種人得見如來或不得見如來;得聽聞如來所說的法律或不得聽聞如來所說的法律,在諸善法中就是不能進入正性決定。

 

在這裡有一種人得見如來或不得見如來;得聽聞如來所說的法律或不得聽聞如來所說的法律,在諸善法中進入正性決定。

 

在這裡有一種人得見如來,不是不得(見);得聽聞如來所說的法律,不是不得(聽聞),在善法中進入正性決定。

 

然後這個人得見如來,不是不得見;得聽聞如來所說的法律,不是不得,在諸善法中進入正性決定,因為這個人,法的教導被世尊允許,因為這個人,其他人也應被教導法。有這三種譬喻病的人存在世界上。

 

95.什麼人是身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智慧看見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身證者」。

 

96.什麼人是見至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 “這是苦滅”;如實地了知 “這是導向滅苦之道”,以他的智慧徹見和實踐了如來所教的法,以智慧看見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見至者」。

 

97.什麼人是信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如實了知“這是苦”..乃至..以他的智慧徹見和實踐了如來所教的法,以智慧看見以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但是不同於見至者-這個人被稱為「信解脫者」。

 

98.什麼人是糞語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妄語者-當走到大眾,或走到人群中,或走到親屬中,或走到法庭中間,或走到王家中 ,帶來當證人被質問時-喂!人,你知道什麼就說什麼。他不知道而說我知道或知道而說我不知道;沒見到而說我見到或見到而說我沒見到。如此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別人的原因或為了少數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者-這個人被稱為「糞語者」。

 

99.什麼人是花語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捨斷妄語之後,成為離妄語者-當走到大眾,或走到人群中,或走到親屬中,或走到法庭中,或走到王家中,帶來當證人被質問時-“喂!人,你知道什麼就說什麼,他不知道就說“我不知道”,或知道就說“我知道“;沒見到就說“我沒見到”或見到就說“我見到“。如此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別人的原因或為了少數利益的原因而不故意說妄語者-這個人被稱為「花語者」。

 

100.什麼人是蜜語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說話柔和、悅耳、可愛、深入心坎裡、優雅、眾人聽到會喜歡、眾人聽到會合意,說就像那樣子的話的人-這個人被稱為「蜜語者」。

 

101.什麼人是心譬喻漏瘡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時常忿怒、許多惱害,當稍微地被說時生氣、怒、瞋害、敵對,明顯表現出忿怒、瞋和不滿。例如惡漏瘡用木棒或砂礫磨擦,帶來更大的漏泄,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時常忿怒、許多惱害,當稍微地被說時,生氣、怒、瞋害、敵對,明顯表現出忿怒、瞋和不滿-這個人被稱為「心譬喻漏瘡者」。

 

 

102.什麼人是心譬喻電光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例如一個有眼的人,在黑夜中的電光中,可以見到東西,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個人被稱為「心譬喻電光者」。

 

103.什麼人是心譬喻金鋼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例如寶石或石頭對於金剛而言是沒有任何不能切斷的,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這個人被稱為「心譬喻電光者」。

 

104.什麼人是盲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沒有像那樣子的眼睛-用像這樣子的眼睛會得到還未得到的財產,或會增加已得到的財產;沒有像那樣子的眼睛-用像這樣的眼睛,會知道諸善、不善法,會知道諸有罪、無罪法,會知道諸劣、勝法,會知道諸黑白相隨之法-這個人被稱為「盲者」。

 

 

 

 

105.什麼人是一眼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像那樣子的眼睛-用像這樣子的眼睛會得到還未得到的財產,或會增加已得到的財產;沒有像那樣子的眼睛-用像這樣的眼睛,會知道諸善、不善法,會知道諸有罪、無罪法,會知道諸劣、勝法,會知道諸黑白相隨之法-這個人被稱為「一眼者」。

 

106.什麼人是兩眼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像那樣子的眼睛-用像這樣子的眼睛會得到還未得到的財產,或會增加已得到的財產;有像那樣子的眼睛-用像這樣的眼睛,會知道諸善、不善法,會知道諸有罪、無罪法,會知道諸劣、勝法,會知道諸黑白相隨之法-這個人被稱為「兩眼者」。

 

107.什麼人是倒慧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為了在比丘們的面前聽聞法,而時常的去僧園。比丘們對他教導法,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完全圓滿、清淨、說明梵行。

 

他坐在那個座位上,對於那個話既不思維初,又不思維中,又不思維後。從那個座位起來,對於那個話既不思維初,又不思維中,又不思維後。

 

例如顛倒的水瓶,在那個地方灌入水會倒流,不會停留(在水瓶內);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為了在比丘們的面前聽聞法而時常的去僧園。比丘們對他教導法,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完全圓滿、清淨、說明梵行。

 

他坐在那個座位上,對於那個話既不思維初,又不思維中,又不思維後。從那個座位起來,對於那個話既不思維初,又不思維中,又不思維後-這個人被稱為「倒慧者」。

 

108.什麼人是膝慧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為了在比丘們的面前聽聞法,而時常的去僧園。比丘們對他教導法,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完全圓滿、清淨、說明梵行。

 

他坐在那個座位上,對於那個話既思維初,又思維中,又思維後。從那個座位起來,對於那個話既不思維初,又不思維中,又不思維後。

 

例如種種的硬食被散落在人的膝蓋上胡麻、米、糖果、棗子,當他正從那個座位起來,因為失念,而會使得散落;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為了在比丘們的面前聽聞法,而時常的去僧園。比丘們對他教導法,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完全圓滿、清淨、說明梵行。

 

他坐在那個座位上,對於那個話既思維初,又思維中,又思維後。從那個座位起來,對於那個話既不思維初,又不思維中,又不思維後-這個人被稱為「膝慧者」。

 

109.什麼人是廣慧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為了在比丘們的面前聽聞法,而時常的去僧園。比丘們對他教導法,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圓滿、清淨、說明梵行。

 

他坐在那個座位上,對於那個話既思維初,又思維中,又思維後。從那個座位起來,對於那個話既思維初,又思維中,又思維後。

 

例如直立的水瓶,在那個地方灌入水會停留(在水瓶內),而不會倒流(出來);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為了在比丘們的面前聽聞法,而時常的去僧園。比丘們對他教導法,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完全圓滿、清淨、說明梵行。

 

他坐在那個座位上,對於那個話既思維初,又思維中,又思維後。從那個座位起來,對於那個話既思維初,又思維中,又思維後-這個人被稱為「廣慧者」。

 

110.什麼人是在諸欲和諸有上未離欲者呢?

 

預流、一來者-這些人被稱為「在諸欲和諸有上未離欲者」。

 

111.什麼人是在諸欲上離欲,在諸有上未離欲者呢?

 

一來者-這個人被稱為「在諸欲上離欲,在諸有上未離欲者」。

 

112.什麼人在諸欲上和諸有上離欲者呢?

 

阿羅漢-這個人被稱為「在諸欲上和諸有上離欲者」。

 

113.什麼人是譬如石刻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時常生氣,他的那個忿怒是潛伏長夜。例如在石頭上雕刻,不會很快地被風或水破壞,而會久住的;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時常生氣,他的那個忿怒是潛伏長夜-這個人被稱為「譬如石刻者」。

 

 

 

114.什麼人是譬如地刻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時常生氣,他的那個忿怒是不潛伏長夜。例如在地上雕刻,很快地被風和水破壞,而不會久住;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時常生氣,他的那個忿怒是不潛伏長夜 -這個人被稱為「譬如地刻者」。

 

115.什麼人是譬如水刻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被頑固的說,又被粗暴的說、又被不可意的說 ,仍然交往、被交往、令人歡喜。例如在水上雕刻(劃過)很快地被破壞,而不會久住;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被頑固的說,又被粗暴的說,又被不可意的說,仍然交往、被交往、令人歡喜-這個人被稱為「譬如水刻者」。

 

116.在這裡,哪三種人是譬如樹皮衣者呢?

 

三種樹皮衣新的樹皮衣既醜陋,又觸覺粗糙,又少價值,中的樹皮衣也是又醜陋,又觸覺粗糙,又少價值,老舊的樹皮衣也是又醜陋,又觸覺粗糙,又少價值。使用老舊的樹皮衣來擦鍋,或者將它捨棄在垃圾堆裡頭。就像這樣,有這三種譬喻樹皮衣的人存在諸比丘中。

 

哪三種呢?假如新的比丘是惡戒、惡法者,這是他的醜陋性。例如那個樹皮衣醜陋,這個人就像那個譬喻。那些人跟他交往、依靠、侍奉、到達跟隨見,那件事情對他們而言是導致長夜沒利益、痛苦。這是他的觸覺粗糙性。又例如那個樹皮衣觸覺粗糙,這個人就像那個譬喻。

 

他接受那些人的袈裟、缽食、住所、生病因緣所需的藥 ,他們的那件事(佈)施)是沒有大果報、大利益。這是他的少價值性。又例如那個樹皮衣是少價值,這個人就像那個譬喻。

 

假如中比丘是乃至假如老比丘是惡戒、惡法者,這是他的醜陋性。例如那個樹皮衣醜陋,這個人就像那個譬喻。

 

那些人跟他交往、依靠、侍奉、到達跟隨見,那件事情對他們而言是導致長夜沒利益、痛苦。這個是他的觸覺粗糙性。又例如那個樹皮衣觸覺粗糙,這個人就像那個譬喻。

他接受那些人的袈裟、缽食、住所、生病因緣所需的藥 ,他們的那件事(佈施)是沒有大果報、大利益。這是他的少價值性。又例如那個樹皮衣是少價值,這個人就如那個譬喻。

 

假如這樣的比丘在僧團中說話。那些比丘會這樣告訴他什麼是被笨蛋、沒技巧的你所說的呢?你真的認為應該說話嗎?他生氣、不可意,說出那樣子的話,僧團以那樣子的話,就如那個樹皮衣捨棄在垃圾堆一樣的開除他。有這三種譬如樹皮衣的人存在諸比丘中。


 

117.在這裡,哪三種譬如迦尸衣者呢?

 

三種迦尸衣新的迦尸衣既色澤美,又觸感細滑,又多價值;中的迦尸衣也是色澤美,又觸感細滑,又多價值;舊的迦尸衣也是色澤美,又觸感細滑,又多價值。

 

舊的迦尸衣,他們拿來包裹寶物,或者把它保存在香盒裡。就像這樣,有這三種譬如迦尸衣的人存在諸比丘中。哪三種呢?假如新的比丘是具戒者、善法者,這是他的色澤美性,例如那迦尸衣色澤美,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哪些人跟他交往、依靠、侍奉、到達跟隨見,對他們而言這件事導致長夜利益、安樂。這是他的觸感細滑性。例如那迦尸衣觸感細滑,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他接受那些人的袈裟、缽食、住所、生病因緣所需的的藥, 他們的那件事是有大果報、大利益。這是他的多價值性。例如那迦尸衣多價值,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假如中的比丘也...長老比丘也是具戒者、善法者,這是他的色澤美性。例如那迦尸衣色澤美,這個人就像那譬喻。哪些人跟他交往、依靠、侍奉、到達跟隨見,對他們而言這件事導致長夜利益、安樂。這是他的觸感細滑性。例如那迦尸衣觸感細滑,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他接受那些人的袈裟、缽食、住所、生病因緣所需的藥 ,他們的那件事是有大果報、大利益。這是他的多價值性。例如那迦尸衣多價值,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假如像這樣子的長老比丘在僧團中開示,比丘們會這樣的告訴他們:尊者們,你們小聲吧!長老比丘開示法與律。他的那個話儲存(心中),就像在香盒裡的那個迦尸衣。有這三種譬如迦尸衣的人存在諸比丘之中。

 

118.什麼人是易被衡量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掉舉、驕慢、輕躁、饒舌、散亂語者、失念者、不正知、無定、散亂的心、放縱諸根-這個人被稱為「易被衡量者」。

 

119.什麼人是難被衡量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不掉舉、不驕慢、不輕躁、不饒舌、不散亂語者、念現前、正知、定、心專一、防護諸根-這個人被稱為「難被衡量者」。

 

 

 

 

120.什麼人是不被衡量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就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這個人被稱為「不被衡量者」。

 

121.什麼人是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比較戒、定、慧是下劣的,就像這個樣子的人是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除了同情、悲。

 

122.什麼人是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比較戒、定、慧是同等的,就像這個樣子的人是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善戒的相同,既會有我們法的討論、又會有我們的安樂,又會有我們的成長;善定的相同,既又有我們定的討論、又會有我們的安樂,又會有我們的成長;善慧的相同,既會有我們慧的討論、又會有我們的安樂,又會有我們的成長。因此,就像這樣子的人是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

 

123.什麼人是恭敬、尊敬之後,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比較戒、定、慧是殊勝的,就像這個樣子的人恭敬、尊敬之後是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將圓滿還未圓滿的戒蘊,或在其中我將以慧攝受圓滿的戒蘊;我將圓滿還未圓滿的定蘊,或在其中我將以慧攝受圓滿的定蘊;我將圓滿還未圓滿的慧蘊,或在其中我將以慧攝受圓滿的慧蘊。因此,就像這樣子的人是恭敬、尊敬之後,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

 

124.什麼人是應被迴避、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惡戒、惡法、不淨、疑行者、作隱密的行為、非沙門而自稱為沙門、非梵行而自稱為梵行、裡面腐敗、漏泄、污穢生起,就像這個樣子的人是應被迴避、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那是什麼原因呢?對於就像這樣子的人沒有雖然到達跟隨見,但是惡名聲揚生起到他身上-這個人是惡友、惡同伴、惡密友。就如蛇已經跑到糞堆,雖然沒有咬,也會弄髒它;就像這樣,像那樣子的人,雖然沒有到達跟隨見,惡名聲揚還是生起他身上-這個人是惡友、惡同伴、惡密友!因此,就像這樣子的人是應被迴避、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

 

 

 

 

125.什麼人應被捨棄,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時常忿怒、許多惱害,當稍微地被說時生氣、怒、瞋害、敵對,明顯表現出忿怒、瞋和不滿。例如惡漏瘡用木棒或砂礫磨擦,帶來更多的漏泄,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時常忿怒、許多惱害,當稍微地被說時生氣、瞋害、敵對,明顯表現出忿怒、瞋和不滿。

例如木麻黃用木棒或石礫磨擦,發出更大的嘶嘶聲,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時常忿怒、許多惱害,當稍微地被說時生氣、怒、瞋害、敵對,明顯表現出忿怒、瞋和不滿。

 

又例如糞坑用木棒或砂礫攪拌,會產生更大量的臭味,就像這樣,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時常忿怒、許多惱害,當稍微地被說時生氣、怒、瞋害、敵對,明顯表現出忿怒、瞋和不滿。像這樣子的人應被棄捨,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會惡罵我、會毀謗我、對我會造成傷害!因此,就像這樣子的人是應可捨棄、不應被結交、不應被深交、不應被敬奉。

 

126.什麼人是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有戒、善法者-就像這個樣子的人是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這是什麼原因呢?對於就像這樣子的人雖然沒有到達跟隨見,但是善名聲揚生起到他身上-這個人是善友、善同伴,善密友!因此,就像這樣子的人是應被結交、應被深交、應被敬奉。

 

127.什麼人在諸戒上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是有限量作者,在慧上是有限量作者呢?

 

預流、一來者-這些人被稱為在諸戒上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是有限量作者,在慧上是有限量作者。

 

128.什麼人在諸戒上既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在慧上是有限量作者呢?

 

不還者-這個人被稱為在諸戒上既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在慧上是有限量作者。

 

129.什麼人在諸戒上既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在慧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呢?

 

阿羅漢-這個人被稱為在諸戒上既是完全圓滿作者,在定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在慧上也是完全圓滿作者。

 

130.在這裡,哪三種老師呢?

 

在這裡有一種老師,使人知道諸欲的完全了知,不使人知道諸色的完全了知,不使人知道諸受的完全了知。

在這裡有一種老師,既使人知道諸欲的完全了知,也使人知道諸色的完全了知,不使人知道諸受的完全了知。

在這裡有一種老師,既使人知道諸欲的完全了知,也使人知道諸色的完全了知,也使人知道諸受的完全了知。

在這裡,這個老師使人知道諸欲的完全了知,不使人知道諸色的完全了知,不使人知道諸受的完全了知,老師因此應被知道-(他)是色界定的得利者。

在這裡,這個老師既使人知道諸欲的完全了知,也使人知道諸色的完全了知,不使人知道諸受的完全了知,老師因此應被知道-(他)是無色界定的得利者。

在這裡,這個老師既使人知道諸欲的完全了知,也使人知道諸色的完全了知,也使人知道諸受的完全了知,老師因此應被知道-(他)是正等正覺者。有這三種老師。

 

131.在這裡,哪另外三種老師呢?

 

在這裡,有一種老師不但在現法中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的、永久的,而且未來也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永久的。

在這裡,有一種老師就在現法中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的、永久的,但是未來不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永久的。

在這裡,有一種老師不但在現法中不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的、永久的,而且未來也不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永久的。

在這裡,這個老師不但在現法中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的、永久的,而且未來也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永久的,(這樣的)老師應被知道-(他)是常住論者。

在這裡,這個老師就在現法中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的、永久的,但是未來不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永久的,(這樣的)老師應被知道-(他)是斷滅論者。

在這裡,這個老師不但在現法中不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的、永久的,而且未來也不使人知道自己是當作真、永久的。(這樣的)老師應被知道-(他)是正等正覺者。這是另外三種老師。

 

 

4.四人施設

 

132.什麼人是不善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殺生者,不與取者,欲邪行者,妄語者,飲穀酒、果酒放逸住者-這個人被稱為「不善人」。

 

133.什麼人是比不善人更不善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己既是殺生者,又鼓勵別人殺生;自己既是不與取者,又鼓勵別人不與取;自己既是欲邪行者,又鼓勵別人欲邪行;自己既是妄語者,又鼓勵別人妄語;自己既是飲穀酒、果酒放逸住者,又鼓勵別人飲穀酒、果酒放逸住-這個人被稱為「比不善更不善人」。

 

134.什麼人是善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妄語,遠離飲穀酒、果酒放逸處-這個人被稱為「善人」。

 

135.什麼人比善人更善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已既遠離殺生,又鼓勵別人遠離殺生;自已既遠離不與取,又鼓勵別人遠離不與取;自已既遠離欲邪行,又鼓勵別人遠離欲邪行;自已既遠離妄語,又鼓勵別人遠離妄語;自已既遠離飲穀酒、果酒放逸處,又鼓勵別人遠離飲穀酒、果酒放逸處-這個人被稱為「比善人更善人」。

 

136.什麼是惡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殺生者,不與取者,欲邪行者,妄語者,兩舌者,粗惡語者,綺語者,貪愛者,瞋恚心者,邪見者-這個人被稱為「惡人」。

 

137.什麼人比惡人更惡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己既是殺生者,又鼓勵別人殺生;自己既是不與取者,又鼓勵別人不與取;自己既是欲邪行者,又鼓勵別人欲邪行;自己既是妄語者,又鼓勵別人妄語;自己既是兩舌者,又鼓勵別人兩舌;自己既是粗惡語者,又鼓勵別人粗惡語;自己既是綺語者,又鼓勵別人綺語;自己既是貪愛者,又鼓勵別人貪愛;自己既是瞋恚心者,又鼓勵別人瞋恚心;自己既是邪見者,又鼓勵別人邪見-這個人被稱為「比惡人更惡人」。

 

138.什麼是善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粗惡語、遠離綺語、無貪愛、無瞋恚心、正見-這個人被稱為「善人」

 

 

 

139.什麼人是比善人更善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已既遠離殺生,又鼓勵別人遠離殺生;自已既遠離不與取,又鼓勵別人遠離不與取;自已既遠離欲邪行,又鼓勵別人遠離欲邪行;自已既遠離妄語,又鼓勵別人遠離妄語;自己既遠離兩舌,又鼓勵別人遠離兩舌:自己既遠離粗惡語,又鼓勵別人遠離粗惡語;自己既遠離綺語,又鼓勵別人遠離綺語;自己既無貪愛,又鼓勵別人無貪愛;自己既無瞋恚心,又鼓勵別人無瞋恚心;自己既是正見,又鼓勵別人正見-這個人被稱為「比善人更善人」。

 

140.什麼人是惡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殺生者,不與取者乃至邪見者-這個人被稱為「惡法者」。

 

141.什麼人是比惡法更惡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己既是殺生者,又鼓勵別人殺生;自己既是不與取者,又鼓勵他人不與取乃至自己既是邪見,又鼓勵別人邪見-這個人被稱為「比惡法更惡法者」

 

142.什麼人是善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乃至正見-這個人被稱為「善法者」。

 

143.什麼人是比善法更善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己既是遠離殺生,又鼓勵別人遠離殺生乃至自己既是正見,又鼓勵別人正見-這個人被稱為「比善法更善法者」。

 

144.什麼人是有罪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具足有罪的身業,具足有罪的口業,具足有罪的意業-這個人被稱為「有罪者」。

 

145.什麼人是多罪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具足很多有罪的身業而少無罪(的身業),具足很多有罪的口業而少無罪(的口業),具足很多有罪的意業而少無罪(意業)-這個人被稱為「多罪者」。

 

 

 

146.什麼人是少罪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具足很多無罪的身業而少有罪(身業),具足很多無罪的口業而少有罪(口業),具足很多無罪的意業而少有罪(意業)-這個人被稱為「少罪者」。

 

147.什麼人是無罪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具足無罪的身業,具足無罪的口業,具足無罪的意業-這個人被稱為「無罪者」

 

148.什麼人是略解知者呢?

 

哪個人是在被說的同時(產生)法現觀-這個人被稱為「略解知者」。

 

149.什麼人是廣解知者呢?

 

哪個人是在正被詳細分析所簡略地說的意義時(產生)法現觀-這個被稱為「廣解知者」。

 

150.什麼人是應被引導者?

 

哪個人從誦經、從遍問,而如理作意、被結交、被深交、敬奉諸善友,如此依次第(的產生)法現觀-這個人被稱為「應被引導者」。

 

151.什麼人是文句為最首要者呢?

 

哪個人有多聞、多說、多憶持、多教導,他沒有在此生中法現觀-這個人被稱為「文句為最首要者」。

 

152.什麼人是適當應辯,而不快速應變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正被詢問問題時,他回答的適當而不快速-這個人被稱為「適當應辯,而不快速應辯者」。

 

153.什麼人是快速應辯,而不適當應變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正被詢問問題時,他回答的快速而不適當-這個人被稱為「快速應辯,而不適當應辯者」。

 

 

 

154.什麼人既是適當應辯,又是快速應辯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正被詢問問題時,他回答的既快速又適當-這個人被稱為「既快速應辯,又適當應辯者」。



155.什麼人既不適當應辯,又不快速應辯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正被詢問問題時,他回答既不快速又不適當-這個人被稱為「既不適當應辯,又不快速應辯者」。

 

156.在這裡,哪四種說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說法者,說的既少又不恰當,他的群眾對於恰當、不恰當不能善巧。這樣的說法者在這樣的群眾中,說法者(與群眾)混在一起。

 

在這裡有一種說法者,說的既少又恰當,他的群眾對於恰當、不恰當能善巧。這樣的說法者在這樣的群眾中,說法者(與群眾)混在一起。

 

在這裡有一種說法者,說的既多又不恰當,他的群眾對於恰當、不恰當不能善巧。這樣的說法者在這樣的群眾中,說法者(與群眾)混在一起。

 

在這裡有一種說法者,說的既多又恰當,他的群眾對於恰當、不恰當能善巧。這樣的說法者在這樣的群眾中,說法者(與群眾)混在一起。有這四種「說法者」。

 

157.在這裡,哪四種譬喻雲的人呢?

 

四種雲打雷而不下雨,下雨而不打雷,既打雷又下雨,既不打雷又不下雨。就像這樣,有這四種譬喻雲的人存在世間上。哪四種呢?打雷而不下雨,下雨而不打雷,既打雷又下雨,既不打雷又不下雨。

 

什麼人是打雷而不下雨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說者,而不是作者-這樣的人是打雷而不下雨者。例如那個雲打雷而不下雨,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下雨而不打雷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作者,而不是說者-這樣的人是下雨而不打雷者。例如那個雲打雷而不下雨,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既打雷,又下雨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是作者,也是說者-這樣的人是既打雷又下雨者。例如那個雲既打雷又下雨,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既不打雷又不下雨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是說者,也不是作者-這樣的人是既不打雷又不下雨者。例如那個雲既不打雷又不下雨,這個人就如那譬喻。有這四種譬喻雲的人存在世間上。

 

158.在這裡,哪四種譬喻老鼠的人呢?

 

四種老鼠-挖洞而不住者,住而不挖洞者,既挖洞又住者,既不挖洞又不住者。就像這樣,有這四種譬喻老鼠的人存在世間上。哪四種呢?挖洞而不住者,住而不挖洞者,既挖洞又住者,既不挖洞又不住者。

 

什麼人是挖洞而不住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學成法-經、應頌、記說、偈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法。他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不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挖洞而不住者。例如那老鼠是挖洞而不住者,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住而不挖洞者?



在這裡有一種人沒有學成法-經、應頌、記說、偈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法。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住而不挖洞者。例如那老鼠是住而不挖洞者,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既挖洞又住者?

在這裡有一種人學成法-經、應頌、記說、偈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法。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既挖洞又住者。例如那老鼠是既挖洞又住者,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既不挖洞又不住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沒有學成法-經、應頌、記說、偈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法。他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不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既不挖洞又不住者。例如那老鼠是既不挖洞又不住者,這個人就像那譬喻。有這四種譬喻老鼠的人存在世間上。

 

159.在這裡,哪四種譬喻芒果的人呢?

 

四種芒果生而外表熟,熟而外表生,生而外表生,熟而外表熟。就像這樣,有這四種譬如芒果的人存在世間上。哪四種人呢?生而外表熟,熟而外表生,生而外表生,熟而外表熟

 

什麼人是生而外表熟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不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生而外表熟。例如那個芒果生而外表熟,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熟而外表生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不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熟而外表生。例如那個芒果是熟而外表生,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生而外表生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不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不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生而外表生。例如那個芒果生而外表生,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熟而外表熟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熟而外表熟。例如那個芒果熟而外表熟,這個人就像那譬喻。有這四種譬喻芒果的人存在世間上。

 

160.在這裡,哪四種譬喻瓶子的人呢?

 

四種瓶子-空而被覆蓋,滿而被打開,空而被打開,滿而被覆蓋。就像這樣,有這四種譬喻瓶子的人存在世間上。哪四種呢?空而被覆蓋,滿而被打開,空而被打開,滿而被覆蓋。

 

什麼人是空而被覆蓋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不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空而被覆蓋者。例如那瓶子是空而被覆蓋,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滿而被打開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不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滿而被打開者。例如那瓶子是滿而被打開,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空而被打開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不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不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空而被打開。例如那瓶子是空而被打開,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滿而被覆蓋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滿而被覆蓋者。例如那瓶子是滿而被覆蓋,這個人就像那譬喻。有這四種譬喻瓶子的人存在世間上。

 

161.在這裡,哪四種譬喻湖的人呢?

 

四種湖淺而見深,深而見淺,淺而見淺,深而見深,就像這樣,有這四種譬喻湖的人存在世間上。哪四種呢?淺而見深,深而見淺,淺而見淺,深而見深。

 

什麼人是淺而見深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不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淺而見深。例如那湖是淺而見深,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深而見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不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深而見淺。例如那湖是深而見淺,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淺而見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不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不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不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淺而見淺。例如那湖是淺而見淺,這個人就如那譬喻。

 

什麼人是深而見深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有端正-前行、後退、前看、後看、屈、伸、著僧伽黎衣、持缽,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乃至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這樣的人是深而見深。例如那湖是深而見深,這個人就如那譬喻。有這四種譬喻湖的人存在世間上。

 

162.在這裡,哪四種譬喻牡牛的人呢?

 

四種牡牛對自己的牛群凶暴,而不對別的牛群凶暴;對別的牛群凶暴,而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既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對別的牛群凶暴;既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不對別的牛群凶暴。就像這樣,有這四種譬喻牡牛的人存在世間上。

哪四種呢?對自己的牛群凶暴,而不對別的牛群凶暴;對別的牛群凶暴,而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既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對別的牛群凶暴;既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不對別的牛群凶暴。

 

什麼人是對自己的牛群凶暴,而不對別的牛群凶暴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令自己的群體顫慄,但不令別人的群體(顫慄)-這樣的人是對自己的牛群凶暴,而不對別的牛群凶暴。例如那牡牛對自己的牛群凶暴,而不對別的牛群凶暴,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對別的牛群凶暴,而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令別人的群體顫慄,但不令自己的群體(顫慄)-這樣的人是對別的牛群凶暴,而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例如那牡牛對別的牛群凶暴,而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既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對別的牛群凶暴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令自己的群體顫慄,又令別人的群體(顫慄)-這樣的人是既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對別的牛群凶暴。例如那牡牛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對別的牛群凶暴,這個人就像譬喻。

 

什麼人是既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不對別的牛群凶暴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令自己的群體顫慄,又不令別人的群體(顫慄)-這樣的人是既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不對別的牛群凶暴。例如那牡牛既不對自己的牛群凶暴,又不對別的牛群凶暴,這個人就像譬喻。有這四種譬喻牡牛的人存在世間上。

 

163.在這裡,哪四種譬喻蛇的人呢?

 

四種蛇毒出而毒不激烈,毒激烈而毒不出來,毒出而且毒激烈,毒既不出來又毒不激烈。就像這樣,有這四種譬喻蛇的人存在世間上。哪四種呢?毒出而毒不激烈,毒激烈而毒不出,毒出而且毒激烈,毒既不出又毒不激烈。

 

什麼人是毒出而毒不激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時常生氣,他的那個忿怒不會潛伏長夜-這樣的人是毒出而毒不激烈。例如那蛇毒出而毒不激烈,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毒激烈而毒不出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真的不時常生氣,他的那個忿怒是潛伏長夜-這樣的人是毒激烈而毒不出。例如那蛇毒激烈而毒不出,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毒出又毒激烈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時常生氣,他的那個忿怒是潛伏長夜-這樣的人是毒出又毒激烈。例如那蛇毒出又毒激烈,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既毒不出又毒不激烈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真的不時常生氣,他的那個忿怒不會潛伏長夜-這樣的人是毒既不出又毒不激烈。例如那蛇是毒既不出又毒不激烈,這個人就像那譬喻。有這四種譬喻蛇的人存在世間上。

 

164.什麼人是沒衡量、沒底了解之後,而說不值得稱讚者的稱讚之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說諸惡行道、邪行道的外道、外道弟子們的稱讚處-如此善行道和如此正行道。這樣的人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而說不值得稱讚者的稱讚之處者

 

什麼人是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而說值得稱讚者的不稱讚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說諸善行道、正行道的佛陀、佛陀的聲聞弟子們的不稱讚處-如此惡行道和如此邪行道。這樣的人是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而說值得稱讚者的不稱讚之處者。

什麼人是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在不應相信的地方表現相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惡行道、邪行道使得產生相信-如此善行道和如此正行道。這樣的人是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在不應相信的地方表現相信者。

 

什麼人是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在應相信的地方表現不相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善行道、正行道使得產生不相信-如此行道和如此邪行道。這樣的人沒衡量、沒徹底了解之後,在應相信的地方表現不相信者。

 

165.什麼人是衡量、徹底了解之後,而說不值得稱讚者的不稱讚之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說諸惡行、邪行道的外道、外道弟子們的不稱讚處-如此惡行道和如此行道。這樣的人是衡量、徹底了解之後,而說不值得稱讚者的不稱讚處者。

 

什麼人是衡量、徹底了解之後,而說值得稱讚者的稱讚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說諸善行道、正行道的佛陀、佛陀的聲聞們的稱讚處-如此善行道和如此正行道。這樣的人是衡量、徹底了解之後,而說值得稱讚者的稱讚處者。

 

什麼人是衡量、徹底了解之後,在不應相信的地方表現不相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惡行道、邪行道使得產生不相信-如此惡行道和如此邪行道。這樣的人是衡量、徹底了解之後,在不應相信的地方表現不相信者。

 

 

 

 

什麼人是衡量、徹底了解之後,在應相信的地方表現相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善行道、正行道使得產生相信-如此善行道和如此正行道這樣的人是衡量、深入了解之後,在應相信的地方表現相信者。

 

166.什麼人是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處者,而不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當稱讚存在,不稱讚也存在(者)其中他適時地說出真實、正當的任何不稱讚之處;其中他不適時地說出真實、正當的任何稱讚之處-這樣的人是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而不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處者

 

什麼人是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處者,而不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當稱讚存在,不稱讚也存在(者)其中他適時地說出真實、正當的任何稱讚處;其中他不適時地說出真實、正當的任何不稱讚處-這樣的人是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處者,而不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

 

什麼人既是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也是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者呢?

 

在這裡一種人,當稱讚存在,不稱讚也存在(者),其中他既適時地說出真實、正當的任何不稱讚之處;其中他也適時地說出真實、正當的任何稱讚之處,在這裡他知道那個解答問題的適當時間-這樣的人既是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也是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者。

 

什麼人是既不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也不適時說出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稱讚存在,不稱讚也存在(者),其中他既不適時地說出真實、正當的任何不稱讚之處;其中他也不適時地說出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捨、正念、正知而住-這樣的人是既不適時地說出不值得稱讚者的真實、正當的不稱讚之處者,也不適時地說出值得稱讚者真實、正當的稱讚之處者。

 

 

 

167.什麼人是勤奮果生活者,而不是功德果生活者呢?

 

哪個人是從勤勞、努力、拼命而得到資生物,而不是從功德-這個人被稱為「勤奮果生活者,而不是功德果生活者」

 

什麼人是功德果生活者,而不是勤奮果生活者呢?

 

他化自在天包括上面的天是功德果生活者,而不是勤奮果生活者。

 

什麼人既是勤奮果生活者,也是功德果生活者呢?

 

哪個人既是從勤勞、努力、拼命而得到資生物,也是從功德(而得到資生物)-這個人被稱為「既是勤奮果生活者,也是功德果生活者

 

什麼人既不是勤奮果生活者,也不是功德果生活呢?

 

諸地獄既不是勤奮果生活者,也不是功德果生活者。

168.什麼人是黑暗到黑暗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被生在卑賤的家裡-在賤民之家、獵師之家、竹匠之家、車匠之家或除糞者之家,在貧窮、沒有食物也沒有喝的、辛苦的生活,在那裡辛苦的得到溫飽。他醜陋、難看、矮小、多病,或瞎眼或手彎曲或跛腳或半身不遂,是食物、飲料、衣服、車、花、香、塗油、臥床、住處、燈具的沒得到者。他以身行惡行之後、以口行惡行之後、以意行惡行之後,從身壞死後投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這樣的人是黑暗到黑暗。

 

什麼人是黑暗到光明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被生在卑賤的家裡-在賤民之家、獵師之家、竹匠之家、車匠之家或除糞者之家,在貧窮、沒有食物也沒有喝的、辛苦的生活,在那裡辛苦的得到溫飽。他醜陋、難看、矮小、多病,或瞎眼或手彎曲或跛腳或半身不遂,是食物、飲料、衣服、車、花、香、塗油、臥床、住處、燈具的沒得到者。他以身行善行之後、口行善行之後、以意行善行之後,從身壞死後投生善趣、天界-這樣的人是黑暗到光明。

 

什麼人是光明到黑暗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被生在高貴之家-在富有的剎帝利之家、富有婆羅門之家或在富有的居士之家,有錢、多財富、多富裕、多黃金和銀、多財產的資助、多財物和穀物。他端正、好看、清淨、具足蓮花般的最上容貌,是食物、飲料、衣服、車、花、香、塗油、臥床、住處、燈具的得到者。他以身行惡行、以口行惡行、以意行惡行;他以身行惡行之後、以口行惡行之後、以意行惡行之後,從身壞死後投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這樣的人是光明到黑暗。



什麼人是光明到光明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被生在高貴之家在富有的剎帝利之家、富有婆羅門之家或在富有居士之家,有錢、多財富、多富裕、多黃金和銀、多財產的資助、多財物和穀物。他端正、好看、清淨、具足蓮花般的最上容貌,是食物、飲料、衣服、車、花、香、塗油、臥床、住處、燈具的得到者。他以身行善行、以口行善行、以意行善行;他以身行善行之後、以口行善行之後、以意行善行之後,從身壞死後投生善趣、天界-這樣的人是光明到光明。

 

169.什麼人是下而下呢乃至這樣的人是下而下。

什麼人是下而上呢這樣的人是下而上。

什麼人是上而下呢乃至這樣的人是上而下。

什麼人是上而上呢乃至這樣的人是上而上。

 

170.在這裡,哪四種譬喻樹的人呢?

 

四種樹-爛樹而有堅實群樹,堅實的樹而有爛樹群,爛樹而有爛樹群,堅實的樹而有堅實的樹群。就像這樣,有這四種譬喻樹的人存在世間上。哪四種呢?爛樹而有堅實群樹,堅實的樹而有爛樹群,爛樹而有爛樹群,堅實的樹而有堅實的樹群。

 

什麼人是爛而有堅實的隨眾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惡戒、惡法者,他的群體是有戒、善法者-這樣的人是爛而有堅實的隨眾。例如那樹是爛(樹)而有堅實的樹群,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堅實而有爛的隨眾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有戒、善法者,他的群體是惡戒、惡法者-這樣的人是堅實而有爛的隨眾。例如那樹是堅實而有爛樹群,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爛而有爛的隨眾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惡戒、惡法者,他的群體是惡戒、惡法者-這樣的人是爛而有爛的隨眾。例如那樹是爛而有爛樹群,這個人就像那譬喻。

 

 

什麼人是堅實而有堅實的隨眾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有戒、善法者,他的群體是有戒、善法者-這樣的人是堅實而有堅實的隨眾。例如那樹是堅實而有堅實的樹群,這個人就像那譬喻。有這四種譬喻樹的人存在世間上。

 

171.什麼人是以色衡量、以色生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看見身高、看見(腰身等)圍長、或看見樣子、或看見圓滿之後,在其中取得衡量之後,使得產生相信-這個人被稱為「以色衡量、以色生信者」。

 

什麼人是以聲音衡量、以聲音生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對於別人的稱讚、別人的表揚、別人的推薦、別人的宣揚,在其中取得衡量之後,使得產生相信-這個人被稱為「以聲音衡量、以聲音生信者」。

 

172.什麼人是以破爛衡量、以破爛生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看見衣破爛之後、或看見缽破爛、或看見住所破爛、或看見種種苦行之後,在其中取得衡量之後,使得產生相信-這個人被稱為「以破爛衡量、以破爛生信者」

 

什麼人是以法衡量、以法生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看見戒之後、或看見定之後、或看見慧之後,在其中取得衡量之後,使得產生相信-這個人被稱為「以法衡量、以法生信者」。

 

173.什麼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而不是為了別人的利益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己具足戒,而不勸導別人成就戒;自己具足定,而不勸導別人成就定;自己具足慧,而不勸導別人成就慧;自己具足解脫,而不勸導別人成就解脫;自己具足解脫知見,而不勸導別人成就解脫知見-這樣的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而不是為了別人的利益

 

什麼人是為了別人的利益行道,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己沒具足戒,而勸導別人成就戒;自己沒具足定,而勸導別人成就定;自己沒具足慧,而勸導別人成就慧;自己沒具足解脫,而勸導別人成就解脫;自己沒具足解脫知見,而勸導別人成就解脫知見-這樣的人是為了別人的利益行道,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什麼人既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也是為了別人的利益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己既具足戒勸導別人成就戒;自己既具足定,又勸導別人成就定;自己既具足慧,又勸導別人成就慧;自己既具足解脫,又勸導別人成就解脫;自己既具足解脫知見,又勸導別人成就解脫知見-這樣的人既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也是為了別人的利益。

 

什麼人是既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也不為了別人的利益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自己既沒具足戒,也不勸導別人成就戒;自己既沒具足定,也不勸導別人成就定;自己既沒具足慧,也不勸導別人成就慧;自己既沒具足解脫,也不勸導別人成就解脫;自己既沒具足解脫知見,也不勸導別人成就解脫知見-這樣的人是既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行道,也不為了別人的利益。

 

174.什麼人是折磨自己,而從事自我折磨的實踐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裸行者、放蕩的習氣、用舌頭舔手,招呼而不來、招呼而不停留,不接受被人拿來的(食物)、已為他準備的(食物)、招待,他不從甕口拿不從鍋口拿、不拿門檻中間的(食物)、不拿杖中間的(食物)、不拿杵中間的(食物)、不拿兩個人正在吃的、不從懷孕者拿、不從正在授乳的婦女拿、不從已走到男子中間的(女子拿、在公佈欄上,公告而得的食物不拿、母狗之處不拿、蒼蠅群之處不拿、不拿魚、肉、不喝穀、果酒、酸粥。

 

他是一家一團食或二家二團食乃至或七家七團食;對於一個佈施也令得生活,二個佈施也令得生活乃至七家也令得生活;一日吃食物,甚至二日吃食物乃至甚至七日吃食物。如此,甚至從事這樣子定期半個月吃食物的實踐而住

 

他是吃野菜者、栗者、野生的穀類者、皮之削屑者、蘚苔者、糠、燒焦的飯者(鍋巴)、胡麻粉者、茅草者或吃牛糞者,吃掉下水果者,吃森林的根果者而生存。

 

穿麻衣、粗布衣、屍衣、糞掃衣、樹皮衣、羊皮、羊皮衣草衣、樹皮衣、木片衣、毛髮的衣、馬毛的衣、貓頭鷹毛的衣,拔除髮鬚而從事於拔除髮鬚的實踐,是捨棄坐具的常立行者,蹲踞而從事於專心蹲踞,是躺在荊棘床上的臥荊棘者,從事一日洗三次澡的實踐而住,從事這樣子種種身體的折磨、徹底折磨的實踐而住-這樣的人是折磨自己,而從事於自我折磨的實踐。

 

175.什麼人是折磨他人,而從事折磨他人的實踐?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屠羊者、屠豚者、捕鳥者、捕鹿者、獵師、捕魚者、盜賊、刑吏、屠牛者、獄使,或者是其他任何的殘忍行為者-這樣的人是折磨他人,而從事於折磨他人的實踐。

 

176.什麼人既是折磨自己,而從事自我折磨的實踐;也是折磨他人,而從事折磨他人的實踐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國王、剎帝利灌頂者或婆羅門大家。他在城市的東方令人做了新的祭祀堂之後,剃除頭髮和鬍鬚之後,穿了粗的獸皮衣,以酥油塗抹身體之後,以鹿角磨擦背部,跟皇后、婆羅門和祭師一起進入祭祀堂。

 

在那裡他準備直接地臥在塗滿綠色的草地上。一頭牡牛與同色的小牛,在第一個地方有那個牛乳,國王藉由那個(牛乳)而生存;在第二個地方有那個牛乳,皇后藉由那個而生存;在第三個地方有那個牛乳,婆羅門祭司藉由那個而生存;在第四地方有那個牛乳,藉由那個(牛乳)火供,小牛藉由殘餘的(牛乳)而生存

他如此地命令說:為了祭祀的目的而這麼多的牡牛被殺,為了祭祀的目的而這麼多的小牛被殺,為了祭祀的目的而這麼多的牡山羊被殺,為了祭祀的目的而這麼多的羚羊被殺,為了祭祀的目的而這麼多的馬被殺,為了綁犧牲的柱子而這麼多的樹被砍,為了犧牲草座之目的而這麼多的茅草被割

 

他有那些奴僕或下人或打工的人,他們因刑罰的脅迫、恐懼的脅迫,淚流滿面地哭著而做種種準備-這樣的人是既折磨自己,而從事於折磨自己的實踐;也是折磨他人,而從事折磨他人的實踐。

 

177.什麼人是既不折磨自己,也不從事自我折磨的實踐;既不折磨他人,也不從事折磨他人的實踐呢?

 

他不折磨自己、不折磨別人,在現法中沒有欲求、熄滅煩惱、清涼、感受樂者,藉由自己梵行的狀態而住。在這裡如來出生在世間上-(他是)阿羅漢、正等正覺、具足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和人的導師、覺者、世尊。他自己證知這個世界、共天、共魔、共梵、沙門婆羅門、共天人的人眾作證之後而宣說。

 

他教導法-是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完全圓滿、清淨、說明梵行。

居士或居士的兒子或被生在任何一家的人聽那個法,他聽了那個法之後,在如來身上獲得信,他因為具備信的得到而思惟如此家居是障礙和塵道,出家是寬廣。住在家裡面的人想要行完全圓滿、完全清淨、像被磨的貝殼那樣清淨梵行這是不容易。

 

那麼我剃除髮和鬍鬚後,穿袈裟衣之後,從家出家到非家。他以後捨棄少的財聚,或捨棄多的財聚,或捨棄少的親屬,或捨棄多的親屬團體之後,剔除鬚髮,穿上袈裟衣之後,從家出家到非家。

 

178.他這樣地出家,具足比丘們的生活規則,捨棄殺生之後,成為離殺生者-捨離杖、捨離刀、有恥、憐憫一切生命、眾生的利益而住。

捨棄不與而取之後,成為遠離不與而取者-給與而取、給予才會想拿,藉由自己不盜取、清淨的狀態而住。

 

捨棄非梵行之後,成為梵行者-遠行者(從非梵行遠離者),從淫欲、粗俗的行為遠離。

捨棄妄語之後,成為遠離妄語者-實語者、確實者、正直、誠信、對世間不詐欺。

 

捨棄離間語之後,成為遠離離間語者-從這裡聽了之後,不是對這些人破壞而在某地方說者;或在某一處聽了之後,不是對那些人破壞而在這裡說者。如此成為種種破壞的和解者或和合的促進者-和合的僧園、愛好和合、歡喜和合、說作和合的話者。

 

捨棄粗暴語之後,成為遠離粗暴語者-那種說話柔和、悅耳、可愛、深入心坎、優雅、眾人聽到會喜歡、眾人聽到會合意、他說就像那樣子的話者。

捨棄綺語之後,成為遠離綺語者-是時語者、實語者、益語者、法語者、律語者,以時間、合理、範圍、伴隨利益而說值得被珍藏的話者。



179.他是遠離破壞種子、草、樹者,是一食者-避開晚餐、遠離非時食;遠離跳舞、唱歌、音樂、看表演;遠離香花環、塗油、裝飾、打扮之處;遠離高床、大床;遠離接受金銀;遠離接受生穀;遠離接受生肉;遠離接受婦女、童女;遠離俾女、奴隸;遠離接受牡羊、山羊;遠離接受雞、豚;遠離接受象、牛、馬、騾馬;遠離接受田地;遠離傳達訊息、作信差;遠離買賣;遠離偽秤、偽貨、偽量;遠離賄賂、欺瞞、詐欺、偽造;遠離砍、殺、綁、埋伏、掠奪、強盜。



180.他是以足夠保護身體的衣、支撐肚子的缽食而被滿足者。無論去到哪裡,他拿了之後而去,就如母鳥、公鳥不論飛到哪裡,就以自己翅膀的負擔而飛。就像這樣,比丘是以足夠保護身體的衣、支撐肚子的缽食而被滿足者。無論去到哪裡,他拿了之後而去。他因為具足這聖戒蘊而經驗內在無罪之樂。

 

181.他以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相、不執取微細相。就是這個原因,諸貪憂、惡不善法滲透不保護眼根而住的人,修習那種防護,守護眼根,在眼根上到達防護。以耳聽到聲音之後.乃至..以鼻嗅到香之後,乃至..以舌嚐到味後,..乃至..以身接觸到觸(覺)之後,乃至..以意了知法之後,不執取相、不執取微細相。就是這個原因,諸貪憂、惡不善法滲透不保護意根而住的人,修習那種防護,守護意根,在意根上到達防護。他因為具足這聖根律儀而經驗內在無惱害之樂。

 

 

182.他在前行後退時,是正知而作的人;前顧後視時,是正知而作的人;伸手屈臂時,是正知而作的人;著僧伽梨衣、持用缽時,是正知而作的人;吃、喝、嚼、嚐時,是正知而作的人;大便、小便時,是正知而作的人;行走、站立、坐下、睡眠、醒著、說話、沉默時,是正知而作的人。他因為具足這聖戒蘊、具足這根律儀、具足這聖正念正知和具足這知足而受用遠離的住所-森林、樹下、山、石洞、山洞、墓地、山林、曠野、稻草堆等。

 

他乞食回來食後,結跏趺而坐,放好正直的身體(端身),繫正念於面前之後,他捨斷世間的貪欲之後,用離去貪欲的心而住;捨斷瞋恚之後,無瞋恚心而住,憐憫一切生命、眾生的利益者,使得心從瞋恚中淨化出來;捨斷昏沉、睡眠、離去昏沉、睡眠而住,有光明想、正念、正知,使得心從昏沉、睡眠中淨化出來;捨斷掉舉、惡作之後,沒有掉舉而住,內在寂靜的心,使得心從掉舉、惡作中淨化出來;捨斷疑之後,度脫疑惑而住,在諸善法上沒有疑,使得心疑裡淨化出來。

183.他捨斷這些五蓋之後、心的穢垢(隨煩惱)削弱智慧之後、從欲樂遠離之後、從不善法遠離之後,具足有尋、有伺、離生喜樂的第一禪之後而住;由於止息了尋伺,具足內在淨信、心趣於專一的狀態、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禪之後而住;由於離喜、捨、正念正知而住,以身經驗安樂,聖者們宣說:「捨、具有正念、樂住者」成就第三禪而住;由於捨斷苦和捨斷樂,由於之前滅除喜憂,具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的第四禪之後而住。

 

當入定的心是這樣地清淨、皎潔、無斑點、離去隨煩惱、柔軟、適業性、確立、達到不動時,他使心轉到宿住隨念智。他憶念種種的宿住,也就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壞劫、無量成劫、無量壞成劫-在那裡我有這樣的名、這樣的種性、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這樣樂苦的經驗、這樣命終,那(個我)從其處死了,我出生在別處,在那裡我也有這樣的名、這樣的種性、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這樣樂苦的經驗、這樣的命終,他從那裡死了,又出生在這裡。有這樣的行相及境遇,他憶念種種的宿住。

 

184.當入定的心是這樣地清淨、皎潔、無斑點、離去隨煩惱、柔軟、適業性、確立、達到不動時,他使心轉到有情的生死之智。他以清淨、超人的天眼,看到有情的生死。了知有情的下劣、勝妙、美麗、醜陋、幸福、不幸,依照著業而走朋友!這些實在是存在的有情們,因為具足了身惡行、具足了口惡行、具足了意惡行、惡罵聖人、懷有邪見、受持邪業。他們身體毀壞、命終之後,受生於苦界、惡趣、墮趣、地獄。

 

朋友!或者這些實在是存在的有情,因為具足了身善行、具足了口善行、具足了意善行、不惡罵聖人、懷有正見、受持正業。他們身體毀壞、命終之後,受生於善趣、天界。如此他以清淨、超人的天眼,看到有情的生死,了知有情的下劣、勝妙、美麗、醜陋、幸福、不幸,依照著業而走。

 

 

185.當入定的心是這樣地清淨、皎潔、無斑點、離去隨煩惱、柔軟、適業性、確立、達到不動時,他使心轉到漏滅盡智。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如實地了知諸漏;如實地了知這是漏集;如實地了知這是漏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漏之道

 

當這樣知、這樣見時,他的心從欲漏解脫,也從有漏解脫,也從無明漏解脫。在解脫中有解脫的知識。他了知生已被滅盡,梵行已被住立,應該做的已被做了,更不會有輪迴到後世的狀態

 

這樣的人既不折磨自己,而不從事自我折磨的實踐;也不折磨他人,而不從事折磨他人的實踐。他不折磨自己、不折磨別人,在現法中沒有欲求、寂滅、經驗樂者,藉由自己梵行的狀態而住。

 

186.什麼人是有貪者呢?

 

哪個人的貪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有貪者」。

 

什麼人是有瞋者呢?

 

哪個人的瞋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有瞋者」。

 

什麼人是有痴者呢?

 

哪個人的痴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有痴者」。

 

什麼人是有慢者呢?

 

哪個人的慢未被捨斷-這個人被稱為「有慢者」。



187.什麼人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而不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而不是出世間道或果的得利者-這樣的人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而不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

 

什麼人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而不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出世間道或果的得利者,而不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的得利者-這樣的人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而不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

 

什麼人既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也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也是出世間道或果的得利者-這樣的人既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也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

 

什麼人既不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也不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是諸色俱行或無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也不是出世間道或果的得利者-這樣的人既不是內心寂止的得利者,也不是增上慧法之觀的得利者。

 

188.什麼人是順流而行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受用欲又做惡業-這個人被稱為「順流而行者」。

 

什麼人是逆流而行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既不受用欲又不做惡業。他即使和苦一起,即使和憂一起,即使淚流滿面而哭泣著,也行圓滿、清淨的梵行-這個人被稱為「逆流而行者」。

 

什麼人是自住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這個人被稱為「自住者」。

 

什麼人是已度越彼岸而住立在高地上的婆羅門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這個人被稱為「已度越彼岸而住立在高地上的婆羅門」。

 

189.什麼人是少聞而不具備已聽聞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少聞-經、應頌、記說、記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法。他有那個少聞-不知道意義、不知道法的跟隨法而行道 (隨法行 )。這樣的人是少聞而不具備已聽聞者。

 

什麼人是少聞而具備已聽聞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少聞-經、應頌、記說、記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法。他有那個少聞-知道意義、知道法的跟隨法而行道 (隨法行 )。這樣的人是少聞而具備已聽聞者。

 

什麼人是多聞而不具備已聽聞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多聞-經、應頌、記說、記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法。他有那個多聞-不知道意義、不知道法的跟隨法而行道(隨法行)。這樣的人是多聞而不具備已聽聞者。

 

什麼人是多聞而具備已聽聞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多聞-經、應頌、記說、記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法。他有那個多聞-知道意義、 知道法的跟隨法而行道(隨法行)。這樣的人是多聞而具備已聽聞者。

190.什麼人是不動沙門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因為完全滅盡三結而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決定、趨向究竟正覺-這個人被稱為 「不動沙門」。

 

什麼人是蓮花沙門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因為完全滅盡三結、薄貪、瞋、痴性而成為一來者,只要來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作的盡者-這個人被稱為「蓮花沙門」

 

什麼人是白蓮沙門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這個人被稱為「白蓮沙門」。

什麼人是在諸沙門中的柔軟沙門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這個人被稱為「在諸沙門中的柔軟沙門」。

 

5.五人施設

 

191.在這裡,這個人是違犯而成為追悔者,他不如實地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他是這樣被說-尊者違犯而生起的諸漏存在,追悔生起的諸漏增加。實在很好,尊者捨斷違犯而生起諸漏之後、滅除追悔而生起的諸漏之後,就修習心和慧吧!如此,尊者將會變成跟某個第五人相同

 

在這裡,這個人是違犯而不成為追悔者,他不如實地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他是這樣被說-尊者違犯而生起的諸漏存在,追悔生起的諸漏不增加。實在很好!尊者捨斷違犯而生起的諸漏之後,就修習心和慧吧!如此,尊者會變成跟某個第五人相同

 

在這裡,這個人是不違犯而成為追悔者,他不如實地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他是這樣被說尊者違犯而生起的諸漏不存在,追悔生起的諸漏增加。實在很好,尊者捨斷後悔而生起的諸漏之後、就修習心和慧吧!如此,尊者將會變成跟某個第五人相同

 

在這裡,這個人既不違犯,也不成為後悔者,他不如實地了知那種心解脫、慧解脫-在那裡他的那些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完全被滅去。他是這樣被說-尊者違犯而生起的諸漏不存在,追悔生起的諸漏不增加。實在很好,就修習心和慧吧!如此,尊者會變成跟某個第五人相同。這四種人被某個第五種人這樣地教誡、這樣地確告,次第地達到諸漏的滅盡。

 

192.什麼人給了之後而輕視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給哪個人衣、缽食 、住所、生病因緣所必需的藥,而對他有這樣的想法-我給,他接受這個,給了那個之後而輕視-這樣的人是給了之後而輕視。

 

什麼人是共住之後而輕視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與人一起住二或三個雨安期,共住之後而輕視他-這樣的人是共住之後而輕視。

 

什麼人是輕信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當別人稱讚或毀謗被說時,很快就相信-這樣的人是輕信者。

 

什麼人是不確定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少信、少尊敬、少愛、少歡喜-這樣的人是不確定者。



什麼人是遲鈍、蒙昧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不知道諸善、不善之 法,不知道諸有罪、 無罪之法、不知道諸劣、勝之法,不知道諸黑白相對之法-這樣的人是遲鈍、蒙昧者。

193.在這裡,哪五種譬喻職業軍人者呢?

 

五種軍人-

在這裡有一種職業軍人,只看到灰塵上揚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進入戰場。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職業軍人。有這第一種職業軍人存在於世間上。

 

再進一步地,在這裡有一種職業軍人,忍耐灰塵上揚,但是只看到旗子的頂端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進入戰場。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職業軍人。有這第二種職業軍人存在於世間上。

再進一步地,在這裡有一種職業軍人,忍耐灰塵上揚、忍耐旗子的頂端,但是只聽到吶喊的聲音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進入戰場。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職業軍人。有這第三種職業軍人存在於世間上。

 

再進一步地,在這裡有一種人職業軍人,忍耐灰塵上揚、忍耐旗子的頂端、忍耐吶喊的聲音,但是在混戰時被殺和憂慮。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職業軍人。有這第四種職業軍人存在於世間上。

 

再進一步地,在這裡有一種職業軍人,忍耐灰塵上揚、忍耐旗子的頂端、忍耐吶喊的聲音、忍耐混戰。他征服那個混戰之後、而成為戰勝者,主控那個(混戰)而住。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地職業軍人。有這第五種職業軍人存在於世間上。有這五種職業軍人存在於世間上。

 

194.就像這樣,有這五種譬喻職業軍人的人存在於比丘們中。哪五種呢?在這裡有一種比丘看見灰塵上揚之後,便喪失勇氣 、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把握梵行,表現學處羸弱之後,放棄學處之後而還俗。

 

什麼是他在灰塵之中呢?在這裡,比丘聽到在某某村落或城市裡有端正、好看、讓人歡喜、具足最上漂亮容貌的婦女或童女’’

 

他聽了那個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 、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把握梵行,表現學處羸弱之後,放棄學處之後而還俗。這個是他在灰塵之中。

 

例如那個職業軍人只看到灰塵上揚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 、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進入戰場,這個人就像那譬喻。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人。有這第一種譬喻職業軍人的人存在於比丘們之中。

 

195.再進一步地,在這裡有一種比丘,忍耐灰塵上揚,但是只看見旗子的頂端之後,便喪失勇氣 、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把握梵行,表現學處羸弱之後,放棄學處之後而還俗。

什麼是他在旗子的頂端之中呢?在這裡比丘聽到-在某某村落或城市裡有端正、好看、讓人歡喜、具足最上漂亮容貌的婦女或童女’’。但是當自己看到端正、好看、讓人歡喜、具足最上漂亮容貌的婦女或童女時。

 

他看到了那個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把握梵行,表現學處羸弱之後,放棄學處之後而還俗。這是他在旗子的頂端之中。

 

例如那個職業軍人忍耐灰塵,但是只看到旗子頂端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進入戰場,這個人就像那譬喻。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人。有這第二種譬喻職業軍人的人存在於比丘們之中。

 

196.再進一步地,在這裡有一種比丘,忍耐灰塵上揚、忍耐旗子的頂端,但是只聽到吶喊的聲音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把握梵行,表現學處羸弱之後,放棄學處之後而還俗。

 

什麼是他在吶喊的聲音之中呢?在這裡,女人靠近已走到森林,或已走到樹下,或已走到空閒處的比丘之後,嘲笑、講話、拍手戲笑。當他被女人嘲笑、講話、拍手戲笑、嘲弄時而喪失勇氣、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把握梵行,表現學處羸弱之後,捨棄學處之後而還俗。這是他在吶喊的聲音之中。

 

例如那個職業軍人忍耐灰塵、忍耐旗子的頂端,但是只聽到吶喊的聲音之後,便喪失勇氣、沮喪、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進入戰場,這個人就如那譬喻。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人。有這第三種譬喻職業軍人的人存在於比丘們之中。

 

197.再進一步地,在這裡有一種比丘,忍耐灰塵、忍耐旗子的頂端、忍耐吶喊的聲音,但是在混戰時被殺和憂慮。什麼是他在混戰之中呢?在這裡,女人靠近已走到森林,或已走到樹下,或已走到空閒處的比丘之後,緊貼著坐、緊貼著臥、遮蓋在一起。

 

當他被女人緊貼著坐、緊貼的臥、遮蓋在一起,沒有捨棄學處之後,沒有表現出羸弱之後而從事淫欲法。這個是他在混戰之中。

 

例如那個職業軍人忍耐灰塵、忍耐旗子的頂端、忍耐吶喊的聲音,但是在混戰時被殺和憂慮,這個人就如那譬喻。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人。有這第四種譬喻職業軍人的人存在於比丘們之中。

 

198.再進一步地,在這裡有一種比丘,忍耐灰塵、忍耐旗子的頂端、忍耐吶喊的聲音、忍耐混戰。他征服那個混戰之後,而成為戰勝者,主控那個(混戰)而住。

 

什麼是他在混戰之中呢?在這裡,女人靠近已走到森林,或已走到樹下,或已走到空閒處的比丘之後,緊貼著坐、緊貼著臥、遮蓋一起。當他被女人緊貼著坐、被緊貼的臥、被遮蓋在一起時,打開之後、脫離之後,因此而離開欲。

 

他受用遠離的住所-森林、樹下、山、石洞、山洞、墓地、山林、曠野、稻草堆等。

 

他走到森林或走到樹下或走到空閒處,結跏趺而坐,放好正直的身體之後,繫正念於面前之後。

 

他捨斷世間的貪欲之後,用離去貪欲的心而住,使心從貪欲中淨化出來;捨斷瞋恚之後,無瞋恚心而住,憐憫一切生命、眾生的利益者,使心從瞋恚中淨化出來;捨斷昏沉、睡眠之後,離去昏沉、睡眠而住,有光明想、正念、正知,使心從昏沉、睡眠中淨化出來;捨斷掉舉、惡作之後,沒有掉舉而住,內在寂靜的心,使心從掉舉、惡作淨化出來;捨斷疑之後,度脫超越疑惑而住,在諸善上沒有疑,使心從疑裡淨化出來。

 

他捨斷這些五蓋之後、心的穢垢(隨煩惱)削弱智慧之後、從欲樂遠離之後、從不善法遠離之後,具足有尋、有伺、離生喜樂的第一禪之後而住;由於止息尋伺....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具足第四禪之後而住。

 

當入定的心是這樣地清淨、皎潔、無斑點、離去隨煩惱、柔軟、適業性、確立、達到不動時,他使心轉到漏滅盡智。

 

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如實地了知諸漏;如實地了知這是漏集;如實地了知這是漏滅   ;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漏滅之道

 

當這樣知、這樣見時,他的心從欲漏解脫,也從有漏解脫,也從無明漏解脫。在解脫中有解脫的知識。他了知生已被滅盡,梵行已被住立,應該做的已被做了,更不會有輪迴到後世的狀態’’。這個是他在混戰之中。

 

例如那個職業軍人忍耐灰塵上揚、忍耐旗子的頂端、忍耐吶喊的聲音、忍耐混戰,他征服那個混戰之後,而成為戰勝者,主控那個(混戰)而住 。這個人就如那譬喻。在這裡也有一種像這樣的人。有這第五種職業軍人存在於比丘們中。有這五種譬喻職業軍人的人存於比丘們之中。

 

199.在這裡,哪五種常乞食者呢?

 

因為笨蛋、遲鈍而常乞食者;惡欲、欲的習氣而常乞食者;因為瘋狂、心散亂而常乞食者;因為諸佛、諸佛聲聞稱讚而常乞食者; 另外,只是因為少欲、知足、節儉、這個必需品之後而常乞食者。

 

在這裡,這個常乞食者只是因為少欲、知足、節儉、這個必需品之後的常乞食者,這個是這五種常乞食者的第一、最上、重要、最好和崇高

 

例如從母牛到牛乳,從牛乳到優酪乳,從優酪乳到奶油,從奶油到精純奶油,從精純奶油到醍醐,在那裡出現最上的醍醐;就像這樣,這個常乞食者只是因為少欲 、知足、節儉 、這個必需品之後的常乞食者,這個是這五種常乞食者的第一、最上、重要、最好和崇高。有這五種常乞食者。

 

200.在這裡,哪五種過午不食者乃至五種一坐食者...乃至...五種糞掃衣者...乃至...五種三衣者...乃至...五種住林者...乃至五種樹下住者...乃至..五種曠野住者...乃至..五種常坐者...乃至...五種隨處住者....乃至....

 

201.在這裡,哪五種塚間住者呢?

 

因為笨蛋、遲鈍而塚間住者;惡欲、欲的習氣而塚間住者;因為瘋狂、心散亂而塚間住者;因為諸佛、諸佛聲聞稱讚而塚間住者;另外,只是因為少欲、知足、節儉、這個必需品之後而塚間住者。

 

在這裡,這個塚間住者只是因為少欲、因為知足、節儉、這個必需品之後的塚間住者,這是這五種塚間住者的第一、最上、重要、最好和崇高

 

例如從母牛到牛乳,從牛乳到優酪乳,從優酪乳到奶油,從奶油到精純奶油,從精純奶油到醍醐,在那裡出現最上的醍醐;就像這樣,這個塚間住者只是因為少欲、知足、節儉、這個必需品之後的塚間住者,這是這五種塚間住者的第一、最上、重要、最好和崇高。有這五種塚間住者。

 

6.六人施設

 

202. 在這裡這個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徹底了解諸諦,在那裡既得到一切智性,也在諸力中得自在,因這個而被認為是正等正覺者。

 

在這裡這個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徹底了解諸諦,在那裡既沒有得到一切智性,也沒在諸力中得自在,因這個而被認為獨正覺者。

 

在這裡這個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沒徹底了解諸諦,在現法中就成為苦的作盡者,而且得到聲聞波羅密,因這個而被認為舍利佛、目犍連。

 

在這裡這個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沒徹底了解諸諦,在現法中就成為苦的作盡者,但沒得到聲聞波羅蜜。其餘因這個而被認為是阿羅漢。

 

在這裡這個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沒徹底了解諸諦,並無在現法中成為苦的作盡者,是不還者不回來這裡(輪迴)的狀態者。因這個而被認為不還者

 

在這裡這個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沒徹底了解諸諦,並沒在現法中成為苦的作盡者,是還者回來這裡(輪迴)的狀態者,因這個而被認為預流、一來者。

 

 

7.七人施設

203.什麼人是一次沉下而為沉下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具足諸純黑、不善之法-這樣的人是一次沉下而為沉下者。

 

什麼人是浮出之後而為沉下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浮出在諸善法中有善信,在諸善法中有善慚,在諸善法中有善愧,在諸善法中有善精進,在諸善法中有善慧。他的那個信既不住立,也不增長,而只會減少;他的那個慚既不住立,也不增長,而只會減少;他的那個愧既不住立,也不增長,只會減少;他的那個精進既不住立,也不增長,只會減少;他的那個慧既不住立,也不增長,只會減少-這樣的人是浮出之後而為沉下者。

 

什麼人是浮出之後而成為住立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浮出在諸善法中有善信,在諸善法中有善慚,在諸善法中有善愧,在諸善法中有善精進,在諸善法中有善慧。他的那個信既不減少,也不增長,而會住立;他的那個慚既不減少,也不增長,只會住立;他的那個愧既不減少,也不增長,而會住立;他的那個精進既不減少,也不增長,而會住立;他的那個慧既不會減少,也不增長,而會住立-這樣的人是浮出之後而成為住立者。

 

什麼人是浮出之後而觀察、省察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浮出在諸善法中有善信,在諸善法中有善慚,在諸善法中有善愧,在諸善法中有善精進,在諸善法中有善慧。他因為完全滅盡三結而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決定、趨向究竟正覺-這樣的人是浮出之後而觀察、省察者。

 

 

 

什麼人是浮出之後前進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浮出在諸善法中有善信,在諸善法中有善慚,在諸善法中有善愧,在諸善法中有善精進,在諸善法中有善慧。他因為完全滅盡三結、薄貪、瞋、癡性而成為一來者,只來這個世界一次之後,成為苦的作盡者-這樣的人是浮出之後而前進者。

 

什麼人是浮出之後而成為得立足處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浮出在諸善法中有善信,在諸善法中有善慚,在諸善法中有善愧,在諸善法中有善精進,在諸善法中有善慧。他由於完全滅盡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者,在那裡完全寂滅了,不會從那個世界回來-這樣的人是浮出之後而成為得立足處者。

 

什麼人是浮出之後,成為已度越彼岸而住立在高地的婆羅門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是浮出在諸善法中有善信,在諸善法中有善慚,在諸善法中有善愧,在諸善法中有善精進,在諸善法中有善慧。他由於諸漏的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在現法中自己證知、作證、具足之後而住-這樣的人是浮出之後,成為度越彼岸而住立在高地的婆羅門。

 

204.什麼人是雙分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諸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雙分解脫者」。

205.什麼人是慧解脫者呢?乃至身證者乃至見至者乃至信解脫者乃至隨法行者。

 

206.什麼人是隨信行者呢?

 

哪個人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者的信根是非常強,他修習帶領信、信為前行的聖道-這個人被稱為「隨信行者」。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的人是隨信行者。住果者是信解脫者。

 

8.八人施設

 

207.在這裡,哪四種具足道,具足果者呢?

 

預流者,為了作證預流果而行道者;一來者,為了一來果而行道者;不來者,為了作證一來果而行道者;阿羅漢,為了作證阿羅漢果而行道者;這四種是具足道者,這四種是具足果者。

9.九人施設

 

208.什麼人是正等正覺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徹底了解諸諦,在那裡既得到一切智性,而且在諸力中得自在-這個人被稱為「正等正覺者」。

 

什麼人是獨正覺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在以前還未聽聞的諸法中,自己徹底了解諸諦,在那裡既沒得到一切智性,而且沒在諸力中得自在-這個人被稱為「獨正覺者」。

 

什麼人是雙分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諸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雙分解脫者」。

 

什麼人是慧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實在不是以(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 ,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諸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慧解脫者」。

 

什麼人是身證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以(名)身證得八解脫之後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稱為「身證者」。

 

什麼人是見至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 以他的智慧徹見和實踐了如來所說的法,以智慧看到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這個人被為「見至者」。

 

什麼人是信解脫者呢?

 

在這裡有一種人,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集’’;如實地了知‘‘這是苦滅’’ ;如實地了知‘‘這是導向滅苦之道’’,以他的智慧徹見和實踐了如來所教的法,以智慧看到之後,他的一些漏完全被滅盡,但是不同於見至者-這個人被稱為「信解脫者」。

 

什麼人是隨法行者呢?

 

哪個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者的慧根是非常強,他修習帶領慧、以慧為前行的聖道-這個人被稱為「隨法行者」。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的人是隨法行者,住果者是見至者。

 

什麼人是隨信行者呢?

 

哪個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者的信根是非常強,他修習帶領信、以信為前行的聖道-這個人被稱為「隨信行者」。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的人是隨信行者,住果者是信解脫者。

 

 

10.  

 

209.哪五個是在這裡終結者呢?

 

極七次者、家家者、一種者、一來者和哪個在現法中的羅漢-這五種是在這裡終結者。

 

哪五種在這裡捨棄之後而為終結者呢?

 

中圓寂者、生圓寂者、無行圓寂者、有行圓寂者、上流至色究竟天者-這五種是這裡捨棄之後而為終結者。在這個範圍是諸人的人施設。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

1.     郭哲彰譯,<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妙林出版社,高雄、台灣,1986

2.     葉均譯(1985),<攝阿毗達摩議論>,新雨道場、嘉義、台灣,1999

3.     尋法比丘中譯(Bukkhu  Bodhi 英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派色文化、

   高雄、台灣,1999

 

二、英譯書:

1.     Bimala Vharan LawM. A., B.L. , Designation of  human TypeP.T.S.

1992.

2.     Nārada Mahā Threa A Manual of abhidhamma

Singapore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Sixth Edition1997.

3.     Dr. Mehm Tin MonThe Essence of Buddha Abhidhamma

   Meham Tay zar Mon Yadanar  Min LiteratureFirst1995.

 

三、巴利原典:

1.     Bhikkhu DhammaguttaAbhidhammapiake Puggalapaññattipāḷi

原始佛教學院、台南、台灣,2000.

2.     Bhikkhu DhammaguttaAbhidhammapiake Puggapaññatti aṭṭhakathā

原始佛教學院、台南、台灣,2000.

3.     Bhikkhu DhammaguttaAbhidhammatthasagaho,原始佛教學院、台南、台灣,2000.

4.     Bhikkhu DhammaguttaAbhidhammatthavibhāvinīṭīkā,原始佛教學院、

   台南、台灣,2000.

5.     VRIChaṭṭha Sagāyana CD-RAM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India   2000.

 

四、工具書

1.       T.W.Rhys Davids  Ph.D.and William Stede Ph.D.

    Pāli-English Dictionary P.T.S.1995.

2.       Robert  Caesar Childers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Kyoto Rinsen

Book Company1887.

3.       A.P.Buddhatta mahtheraConcise pāli English Dictionary

The Colombo ApothecariseCo.LTD.1968.

4.       水野弘元,バり-語辭典,春秋社、日本,19942月。

5.       Von Achim Fahs., Grammatik des pali. VEB Verlag  Enzylopdie leipzig,1989.

6.       Malalasekera. Dictionary of pāli proper Names, Munshirm

    ManoharlalNew Delhi.

7.       蔡奇林,實用巴利文法,台灣,19998月修訂,第二版。

8.       水野弘元著,許洋主譯,巴利文法,台灣,華宇出版社,198612

巴利文獻包括羅馬字和天成體。副院長 護法 師父編輯

 

三藏:

一、Suttapiṭaka經藏

1.          Dīghanikāya《長部》

2.          Majjhimanikāya《中部》

3.          Saṃyuttanikāya《相應部》

4.          Aṅguttaranikāya《增支部》

5.          Khuddakanikāya《小部》

1.Khuddakapāṭhapāḷi《小誦經》

2.Dhammapadapāḷi《法句經

3.Udānapāḷi《自說》

4.Itivuttakapāḷi 如是語》

5.Suttanipātapāḷi 經集》

6.Vimānavatthupāḷi《天宮事

7.Petavatthupāḷi《惡鬼事

8.Theregāthāpāḷi《長老偈

9.Theīgāthāpāḷi《長老尼偈

10.Apadānapāḷi《譬喻經 

11.Buddhavaṃsapāḷi 佛史》

12.Cariyāpiṭakapāḷi 所行藏》

13.Jātakapāḷi《本生

14.Mahāniddesapāḷi《大義釋

15.Cūḷaniddesapāḷi《小義釋

16.Paṭisambhidāmaggapāḷi《無礙解道

17.Nettippakaraṇapāḷi《導論

18.Peṭakopadesapāḷi《藏釋

19.Milindapañhapāḷi《彌蘭陀王問經

 

 

二、Vinayapiṭaka律藏

 

1.          Pārājikapāḷi《波羅夷》

2.          Pācittiyapāḷi《波逸提》

3.          Mahāvaggapāḷi《大品》

4.          Cūḷavaggapāḷi《小品》

5.          Parivārapāḷi《附隨》

 

 

三、Abhidhammapiṭaka《論藏》

1.     Dhammasaṅgaṇipāḷi《法集論》

2.     Vibhaṅgapāḷi《分別論》

3.     Dhātukathāpāḷi《界論》

4.     Puggalapaññattipāḷi《人施設》

5.     Kathāvatthupāḷi《論事》

6.     Yamakapāḷi《雙論》

7.     Paṭṭhānapāḷi《發趣論》

 

註解書文獻

一、Suttapiṭaka-aṭṭhakathā《經藏注釋》

1.     Dīghanikāya-aṭṭhakathāSumaṅgalavilāsinī】《吉祥悅意》

2.     Majjhimanikāya-aṭṭhakathāPapañcasūdanī】《破除礙障》

3.     Saṃyuttanikāya-aṭṭhakathāSāratthappakāsinī】《顯揚心義》

4.     Aṅguttaranikāya-aṭṭhakathāManotathapūraṇī】《滿足希求》

5.     Khuddakapāṭha-aṭṭhakathāParamatthajotikā】《勝義光明》

6.     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法句經注釋》

7.     Udāna-aṭṭhakathā《自說注釋》

8.     Itivuttaka-aṭṭhakathā《如是語注釋》

9.     Suttanipāta-aṭṭhakathā

10.  Vimānavatthu-aṭṭhakathā

11.  Petavatthu-aṭṭhakathā

12.  Theragāthā-aṭṭhakathāParamatthadīpanī

13.  Therigāthā-aṭṭhakathā《勝義燈》

14.  Cariyāpiṭaka-aṭṭhakathā

15.  Apadāna-aṭṭhakathāVisuddhajanavilāsinī】《淨土悅意》

16.  Buddhavaṃsa-aṭṭhakathāMadhuratthavilāsinī】《顯明妙義》

17.  Jataka-aṭṭhakathā《本生經注釋》

18.  Mahāniddesa-aṭṭhakathāSaddhammapajjotikā】《正法光明》

19.  Cūḷaniddesa-aṭṭhakathā

20.  Paṭisambhidāmagga-aṭṭhakathāSaddhammappakāsinī《顯揚正法

21.  Nettippakaraṇa-aṭṭhakathā《導論注釋》

 

二、Vinayapiṭaka-aṭṭhakathā《律藏注釋》

1.     Pārājikaṇḍa-aṭṭhakathā

2.     Pācittiya-aṭṭhakathāSamantapāsādikā】《一切歡喜》

3.     Mahāvagga-aṭṭhakathā或《一切善見律》

4.     Cūḷavagga-aṭṭhakathā

5.     Parivāra-aṭṭhakathā

三、Abhidhammapiṭaka-aṭṭhakathā《論藏注釋》

1.     Dhammasaṅgaṇi-aṭṭhakathā《法集論注釋》【殊勝義】

2.     Vibhaṅga-aṭṭhakathā《分別論注釋》【譴除迷妄】

3.     Dhātukathā-aṭṭhakathā

4.     Puggapaññatti-aṭṭhakathāPañcappakaraṇa-aṭṭhakathā

5.     Kathāvatthu-aṭṭhakathā《五論注釋》

6.     Yamaka-aṭṭhakathā

7.     Paṭṭhāna-aṭṭhakathā

 

 

藏外文獻

Aññapāḷigantha

1.     Visuddhimagga《清淨道論》

2.     AbhidhammamātikāpāḷiMohavicchedanī】阿毗達摩論母《斷除愚痴》

3.     Abhidhammatthasagaho《攝阿毗達摩義論》

Abhidhammatthavibhāvinīṭīkā】《攝阿毗達摩義論解疏》

Saccasaṅkhepa】《諦要略論》

4.     Paramatthadīpanī《第一義燈論》

5.     Lokanīti《世間法》(格言集)

6.     Rasavāhinī《趣味故事》

7.     Subodhālaṅkāro《莊嚴明瞭》

8.     Bālāvatāra《新入門》(巴利初學入門)

9.     AbhidhānappadīpikāṬīkā《同義字復註》

10.  Kaccāyanabyākaraṇaṃ《迦旃延文法》

Moggallānabyākaraṇaṃ《目犍連文法》

11.  Visuddhimagga-mahāṭīkā《清淨道論大復註》

ParamatthamañjūsāNidānakathā】《勝義筐》&《因緣論》

12.  Vuttodaya《巴利詩學》

13.  Bhikkhubhikkhunīpāṭimokkhapāḷi&《比丘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Kaṅkhāvitaraṇī-aṭṭhakathā《渡脫疑惑注釋》





 

 

 

 

 

 

 

 

 

Abhidhammapiṭake

Puggalapaññattipāḷi

論藏

人施設

      

 

 

 

 

原始佛教學院

711 台南縣歸仁鄉民權八街851

指導者:副院長  護法  師父

中文整理者:Anāgārikā Dhammajīvī(法命)

(非賣品. 試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