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所需要的


    這世間所需要的	       P.26						      P.27
							    
    在每個時代,每個時期,				    在每個時代,每個時期,
    這世間所需要的是					    慈悲和奉獻
    利他、真誠和慈悲。					    是治療世間傷口的良藥,
							    我們應經常在心中長養。
    所有宗教的核心是
    慈悲和奉獻。
    對於擁有或成為,
    都不要存有我執。

    愚癡的人
    認為身心是屬於自己的,
    但實際上它們是屬於大自然的。
    如果他能完全地從黏縳的身心中去除自我,
    他將會得到無盡的快樂。
※ ※ ※ ※ ※ ※ ※ ※ ※ ※ ※

寬恕的法


			       P.28			    寬恕的法		  P.29

    讓我們時常想到其他眾生,				    心是作者;
    他們也在受苦,					    心是知者;
    同樣面對生、老、病、死的命運。			    正念是覺者。
							    事實上,每個人生命的本性是清淨的。
							    即使可能做了不道德的行為,
							    那是因為愚癡的緣故,
							    所以我們要互相原諒。

							    用心觀察自己,
							    經常以慈悲對待別人,
							    以法來滿足自己,
							    這是滅苦唯一的道路。
※ ※ ※ ※ ※ ※ ※ ※ ※ ※ ※
回目錄

法益&煩惱即菩提


    法益		       P.30			    煩惱即菩提		      P.31

    我們有了更多的法,					    如果我們的心是具足了
    對這個世界就更有用。				    正念、正知與喜悅,
    因為我們犧牲的越多,				    便能在任何的情況下適當地調整自己,
    我們的心就越明淨,					    讓心從苦裏解脫出來,
    進而越平靜、越堅強。				    那我們就是「法的行者」。
    越是思惟到幫助別人的責任,
    越能奉獻與利他。					    法不在精美也不在華麗中,
    沒有什麼比得上當一個施者更偉大的。			    但當我們在困苦中起觀照,
							    法便清晰地呈現並教導我們。

							    在貧窮使得我們謹慎的地方,
							    苦便激勵著我們。
							    這些困難使我們堅強,
							    且讓我們更好。
※ ※ ※ ※ ※ ※ ※ ※ ※ ※ ※

謙虛&與實相捉迷藏


    謙虛		       P.32			    與實相捉迷藏	      P.34

    有些東西是因減少而增加,				    當我們害怕接受事實的真相,
    有些東西是因增加而減少。				    我們總是企圖躲開它、
    有些人為了得到利益佯裝謙虛。			    遮掩它、假裝它不在那兒。
    然而,謙虛是種美德,				    但實相是不能被隱藏的,
    知道如何尊重和謙虛					    它仍然在那兒,
    是無上的幸福,					    終究我們自己還是得受苦。
    就像成熟的稻穗總是向下彎。
    智者不自誇,					    當我們的心被行為所欺矇,
    他們總是謙虛的。					    大自然將使我們受苦,
							    面對生、老、病、死,
    在上位擁有權勢的人,				    我們將感到煩悶。
    應該要有過簡樸生活、奉獻自己、
    利益眾生的想法。					    一個人能洞見這些現象是正常的,
    這對世間來說,					    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並能離執,
    將是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將不會受苦。
    讓我們以清淨無染的悲智與平和來利益眾生,		    無論什麼發生在他身上,
    雖然我們將會遭遇麻煩或困難,			    他都不會受苦,
    不要怕,						    而能平靜的微笑面對。
    嘗試真誠地付出,
    並且為了別人犧牲自己,
    如此,
    我們將能體會到奧妙且奇特的感受,
    並找到真正的快樂,
    由於幫助他人——即使不為人知。
※ ※ ※ ※ ※ ※ ※ ※ ※ ※ ※

智者&凡夫的嘴巴


    智者		       P.37			    凡夫的嘴巴		      P.38

    智者俱足正知正念,					    走在正法道上的人啊!
    在哪兒都不受苦。					    不要在意凡夫的話。
    以平常心做好他的責任,				    不論我們做得多好,
    冷靜地覺知:					    如果無法滿足他們污染的心意,
    擁有的一切都是虛幻的生、虛幻的滅。			    他們將不會瞭解,
							    並因而責備我們。
    在獲得之前,〝獲得〞並不存在;
    在擁有之前,〝擁有〞並不存在;			    我們知道自己的所做所為,
    在成為之前,〝成為〞並不存在。			    善、惡並不是從人們的口中而來,
    由於一時的心行與執取,				    而是在我們的行為中。
    這些東西後來才出現。
    而終究無一物被遺留下來,				    清淨或染污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一切都寂滅了。					    別人無法淨化或污染我們,
							    這端視我們所作所為而定。

※ ※ ※ ※ ※ ※ ※ ※ ※ ※ ※

神聖之樂&法的核心


    神聖之樂		       P.39			    法的核心		      P.40

    聖人之樂						    法的核心
    是源於內觀、正知、正覺與法喜。			    是放棄外在的事物,即我們所擁有的物質
    一旦了悟,他們不再迷惑;				    及內在的事物(情感與情緒)。
    一旦覺醒,他們不再耽溺於煩惱;			    要拋棄情感與情緒需要很多技巧。
    一旦喜悅,他們不再苦惱。				    要捨離貪、瞋、癡、愛、恨、
							    恐懼、染污、困惑和不安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他們的內心是明淨					    生命中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放下。
    且自由自在的。					    〝放下〞不是忽視責任、
    沒有什麼事可以污染、阻礙、				    逃避現實、
    束縛他們。						    離群索居、
    因此,他們被稱為出世的解脫者。			    或反對別人。
							    
							    佛陀教導我們去面對這個世界,
							    他從未教我們逃避。
							    如果一個人能放棄所摯愛的東西,
							    他的心將會變得堅強。
							    在尋求到所愛所求的人、事、物後,
							    放掉他們,
							    對凡夫來說是很困難的。
							    因為對許多人來說,保有他們是極大的樂趣。
							    所以,誰能成功的放棄他們,
							    就擁有堅強高貴的心。
							    
※ ※ ※ ※ ※ ※ ※ ※ ※ ※ ※
回目錄

卓越的人


    卓越的人		       P.42						      P.43

    好的要培養,使它越來越多。				    山從不畏懼天空;
    不要喪失你的勇氣,					    智者從不畏懼世俗的事象,
    如果我們活著,					    正如山的力量。
    我們必須持續地以
    思維、冷靜與堅定來面對。

    法是好的,
    它有助於使心平靜。
    當法進入我們心中,
    它提昇我們的心靈,
    去幫助包括壞人在內的一切眾生。

    如果我們都能這樣做,
    就會擁有一顆高尚的心,
    即是所謂卓越的人。
※ ※ ※ ※ ※ ※ ※ ※ ※ ※ ※

善心&精進


    善心		       P.45			    精進		      P.46

    以善心、捨心及奉獻					    就好像水珠一滴滴的墜落
    來做一切善事。					    流遍整個容器一般,
    觀照一切都是自然的現象,				    良善的培養,
    無論什麼發生;					    也是一點一滴的形成。
    無論什麼存在;
    無論什麼消失,					    正念可經由逐步的培養而達成。
    只要如實的知道。					    我們要安住正念,
							    並且小心觀察和思惟。
    老、病、死的呈現					
    也只是一種外在的現象。				    一旦持守戒律,
    要超越老*;						    戒律將會看護我們;
    要超越病;						    一旦修習襌定,
    要超越死。						    禪定將會增長我們;
							    一旦培養智慧,
    (*	不擔憂老、病、死,				    智慧將會照亮我們的心。
	這些現象均不能引生苦)				
							
※ ※ ※ ※ ※ ※ ※ ※ ※ ※ ※


    業			       P.47						      P.48

    在五蘊*中我們所造的業,				    枯了的樹枝還有它的用處
    其中有因、有果。					    那我們的生命呢?
    業將永遠隨身。

    一無所有
    是指完全地滅除五蘊
    和所有的執取。

    訓練自己真正的放下。
    如此修行,直到習慣成自然。
    然後我們將體會到
    清安之樂。


   (* 五蘊:色、受、想、行、識)

※ ※ ※ ※ ※ ※ ※ ※ ※ ※ ※

生命的果實&良善


    生命的果實			 P.48			    良善		      P.49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良善來自我們的作為,
    不管我們栽種什麼,都將得到它的果。			    而非來自人們的言語。
    這就是大自然的實相。				    我們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
							    掌握著自己的命運,
    世上的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一樣的,			    手持著引導生命的韁繩。
    但由於業,生命的形態就有所不同。
    不管他們做什麼,都將得到它的果。			    大自然給予我們生命,
    就好像在同一地方生長的植物,			    我們要繼續耕耘。
    由於品種的不同,長出的果也不同。			    以正念、正知伴隨著覺慧,
							    掌握我們的生命。
    現在是過去的果;					    法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未來是現在的果,					    
    每件事都是經過一段時間而結果。

    今天耕種,將來結果。
    生命的不同在於〝業〞的不同。
    如果我們修行正確、正當、正直、良善之法,
    所得到的將只是〝善業〞。

※ ※ ※ ※ ※ ※ ※ ※ ※ ※ ※
回目錄

生命的創造者


    生命的創造者	       P.50						      P.52

    因為佛法是生命的創造者,
    我們的確可以把自己創造成任何東西,			  太陽在即將下山之前,
    動物 、凡夫或修行人。			         仍然散發最後一道光芒,
    死亡不是生命的審判,				   而我們身後還能留下什麼呢?
    真正的審判是善惡。

    想要從苦中解脫的人,
    不要渴望世俗之樂。
    想要得到良善、清淨
    和自在的人,
    要勤奮地踐行不執取,
    而從自我中解脫。
※ ※ ※ ※ ※ ※ ※ ※ ※ ※ ※

知足的人&發掘自性


    知足的人		       P.53			    發掘自性		      P.54

    知足的人可以看到					    人們到過很多遙遠的地方旅行,
    獲得的壞處、					    人類已經到過其他的星球,
    擁有的危險,					    但是人們忘記
    這是放下的最高德行。				    最近的目的地
							    是〝自性〞。
    一個人不能洞察					    發掘自性才是最重要的。
    獲得的壞處、
    擁有的危險,					    一旦人們發掘了
    將會被物慾所迷惑。					    他的真實自性,
							    所有的苦終將止息。
    擁有的,會失去;
    來了的,要離開;
    存在的,會消散;
    有生的,必有死。

    死去之後被埋葬的是身體,
    心識則不然,
    它將跟隨自己所造的業,
    繼續它的旅程。

※ ※ ※ ※ ※ ※ ※ ※ ※ ※ ※

自性之法&思想


    自性之法		       P.55			    思想		      P.56

    大自然有不同程度的法,		   		    人類善於思考,
    粗淺的、適中的以及精細的。				    但卻往往被思想所纏縛。
    他們總是為我們說法,
    其中最靠近我們的是我們自己。			    然而人類需要思考、想像、
							    思惟和觀察,
    藉由精進不懈怠來瞭解自己。				    才能使心住一境。
    當我們真正瞭解自己,
    我們也會明瞭其他的事。				    心住一境則思想停息,
    因著這種瞭解,					    此時真理才能顯現。
    我們會超越對身心的執取,				    但真理並非思想。
    這是我們將達到的自在,
    也是我們的目的地。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