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二

 

 

2-1:有的禪修者已經證得四禪八定,甚至修行到觀禪(毗婆舍那),但是他們的日常行為或德行並不太好,不太遵守戒律,許多人也因此而對此修行法門產生懷疑。一個證得上述境界的禪修者是否應該比沒有證得的禪修者更加堅守他清淨的身、口、意?

        一位證得四禪八定或修行十二因緣,知道自己的許多過去世,或體驗涅槃的禪修者是否應該保守秘密,不輕易向別人透露?

 

2-1:根據巴利聖典,要證得禪那、道、果的人必須先持戒清淨;持戒不清淨的人雖然還是能培育起某種程度的定力,但是他們不可能證得任何禪那、道與果。

        在這裡,我必須向大家澄清一點:我從來不曾印證任何禪修者證得禪那、道與果。儘管我確實依照巴利聖典的教法來指導禪修者修行初禪、第二禪等等,然而我只是根據他們在小參時所報告的情況來指導,這並不表示我印證了他們的修行成果。他們的成果報告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為有些禪修者很誠實,有些卻不誠實。

        很難說得到上述成果的人在身、口、意方面必定能比尚未得到成果的人清淨,因為有些人雖然尚未得到上述的成果,但是他們在德行上卻也能持守得非常清淨,大龍大長老(Mahanaga Mahathera)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是法施阿羅漢(Dhammadinna arahant)的老師,修行止觀已經超過六十年以上,但是他還是一個凡夫(puthujjana);雖然他還是凡夫,但是由於強而有力的止觀修行,使得他在那六十年當中沒有任何煩惱生起,而且他持戒非常清淨,因此他認為自己已經證悟阿羅漢果了。

        有一天,他的弟子法施阿羅漢坐在自己的住處,心裡想:「我們住在五迦瓦里卡(Uccavalika)的老師大龍大長老是否已達到最究竟的沙門果呢?」觀察之下,他發現他的老師還是個凡夫,並且他知道如果不去提醒老師,那麼一直到死亡他的老師都還是個凡夫。於是他以神通力飛到老師的住所,頂禮老師並且履行弟子的義務之後,他坐在一旁。大龍大長老問他說:「法施,你為什麼突然來到這裡?」法施阿羅漢回答說:「我想來請教尊者一些問題。」大長老說:「問吧,我會盡我所知道的來回答你。」於是他問了一千個阿羅漢才能回答的問題,大長老毫不遲疑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

        他稱讚老師說:「尊者,您的智慧真是敏銳,您在何時達到這樣的境界?」老師回答說:「六十年前。」他又問:「尊者,您修行過禪定嗎?」老師回答說:「禪定並不困難。」於是他說:「尊者,那麼,請變出一隻大象來吧。」大長老就變化出一隻大白象。他又說:「尊者,現在讓這隻大白象尾巴直豎,兩耳向外伸張,長鼻伸入口中,發出恐怖的怒吼聲,向你直衝過來吧。」大長老就照著做了。看到大白象快速直衝過來的可怕景象,大長老跳了起來,準備逃走。這時,斷盡煩惱的法施阿羅漢伸手捉住老師的袈裟,說:「尊者,斷盡煩惱的人還會膽怯嗎?」

        這時他的老師了解到自己還是個凡夫,於是他謙卑地求助於法施阿羅漢,法施阿羅漢說:「尊者,不必擔憂,我正是為了要幫助你才來的。」於是他為老師詳細地解說一種業處,大長老領受了該業處,然後向經行道走去,走到第三步時就證悟了阿羅漢果。

        在《中部 Majjhima Nikaya》的註釋裡提到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年紀老了才出家作比丘,他的戒師是一位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年輕比丘,他與戒師住在一起,但是他不知道戒師是阿羅漢。有一天,在他們前往托缽的路上,他問戒師說:「尊者,阿羅漢長得什麼樣子?」戒師回答說:「這很難辨別,有一個人年老才出家,和阿羅漢住在一起,卻不知道對方是阿羅漢。」雖然戒師已經暗示他,他仍然想不到他的這位年輕戒師就是阿羅漢。因此,要辨別誰是阿羅漢是不容易的。

        一位真正的聖者是少欲、知足與謙虛的,絕不會輕易透露自己的證悟。如果這位聖者是比丘或比丘尼,根據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或她)絕不能向未受具足戒的人講說自己的證悟,未受具足戒的人包括沙彌、沙彌尼和在家居士。再者,從大龍大長老的故事裡,我們可以了解要確定一個人的證悟是很困難的,所以最好是不要告訴別人自己的修行成果。另外必須考慮的一點是,有些人會相信你,有些人不會相信。如果你真正證悟了道果,那麼不相信的人就造下了嚴重的惡業,這將會給他們帶來傷害。因此,儘管證悟聖道的消息可能會激發某些人對佛法的信心,然而最好還是完全不要透露自己的修行成果。

 

2-2:如果禪修者不誠實,不依照真實情況報告他的禪修經驗,他將面對什麼樣的損失呢?

 

2-2:既然他說謊話,他的戒行就已經不清淨,因此他無法證得任何禪那、道與果,也不能在修行上有顯著的進步。如果他明知而故意詐稱證悟禪那、道與果,那就犯了很嚴重的戒。若這項惡業在臨終時成熟的話,他就會墮入地獄。

        身為佛教徒,我們應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標何在,我們的目標乃是要解脫生死輪迴,這是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唯有達到目標之後,我們才能引導其他人步上我們所走過的大道,給予他們最大的利益。因此,如果我們愛自己以及愛他人的話,我們就必須誠實。我們能說一個讓自己墮入地獄的人是愛自己的人嗎?當然不能。

        然而,如果他能夠痛改前非,誠實而且精進地修行,他還是可能證悟禪那、道與果的。

 

2-3:是否有不能證得佛果的人?

 

2-3:根據南傳佛法,有幾種人不能證得佛果:第一種人是佛陀,因為佛陀已經證得佛果,他不能再證得佛果。已經從佛陀那裡得到授記,未來將成為辟支佛、上首弟子和大弟子的人也不能證得佛果,因為他們肯定只會如佛陀所授記的那樣,分別證悟辟支菩提、上首弟子菩提與大弟子菩提。證悟之後就不再有來生,不再有名色來履行十波羅蜜。再者,已經證悟任何一種道果的人也不能證得佛果,即使是證得最低的道果——須陀洹道果的人。須陀洹最多再經過七番生死就會斷盡一切煩惱,在最後一世死亡之後即進入般涅槃,他沒有時間去履行至少要歷經四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來積聚的十波羅蜜。

        至於普通弟子,如果已經從佛陀那裡得到授記,他們也不能證得佛果,因為他們肯定會如佛陀所授記的那樣成為普通弟子。然而,如果還未曾得到佛陀授記,他們就還可以修習菩薩道,履行十波羅蜜,也許終有一天能得到佛陀授記為菩薩。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嘗試,但是成功的機會是相當小的。

 

2-4:如何透過見、聞、覺、知來達到解脫?

 

2-4:如果你在見、聞、覺、知的時候能夠照見名色法,並且能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那麼你就可能達到解脫。

 

2-5:《中阿含經 Majjhima Agama》裡記載,阿難尊者在躺下時證得阿羅漢果,當時他如何觀察名色法?

 

2-5:你應當記得在阿難尊者出家為比丘之後,他就能夠分析內、外、過去、未來、現在、劣、勝、粗、細、遠、近的五蘊,他能夠修行緣起及照見那些五蘊的因,也能夠觀照那些五蘊及它們的因是無常、苦、無我。後來,在他的第一次雨季安居期間,聽聞富樓那尊者(Mantaniputta Punna)開示時,他證悟須陀洹道果,同時也具備了四無礙解智。要證得四無礙解智的人必須曾經在過去生中修行觀禪,達到行捨智的程度。

        證悟須陀洹道果之後,他繼續修行觀禪長達四十四年之久。在他即將證悟阿羅漢果的當天晚上,他徹夜行禪,尤其是觀照身體四十二部份的色法為無常、苦、無我。然而,由於過度的精進,他的定力變得薄弱,因此他想要躺下來,以便平衡精進根與定根。在躺下來的過程中,五根達到了平衡,而在身體尚未接觸到床之前就證悟了阿羅漢果。你應當了解這並不是頓悟,因為在證悟初果須陀洹之後,他還以四十四年的時間,運用種種方法,如:名色法、五蘊法、十二因緣法,來徹底地觀照名色為無常、苦、無我。

        如果禪修者徹底地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名色為無常、苦、無我,而且觀智已經成熟,那麼,在證悟道果的邊緣,他可以只觀照自己最喜歡觀照的法及相。例如,他可以只觀照色法為無常,這就足以使他證悟道果。然而,如果還不能徹底地觀照名色為無常、苦、無我,他就不可能藉著只觀照一種法為無常、苦、或無我而證悟任何道果。

 

2-6:能否以捨心觀為基礎進而修行無色界定?

 

2-6:不能。要達到無色界定,首先必須修行遍禪達到色界第四禪。例如,修行地遍達到第四禪。從第四禪出定之後,你必須去除遍滿無邊虛空的地遍似相。去除地遍似相之後,留下來的只有無邊的虛空,這時你才能夠修行空無邊處定。至於捨心觀乃是以有情眾生為對象,修行捨心觀並沒有遍處相可以去除,也就無法得到無邊的虛空,因此不能以捨心觀為基礎來修行無色界定。

 

2-7:修行四界分別觀之後才能分析名色法,這是出自什麼經、論的記載?

 

2-7:在許多部經及它們的註釋裡都提到這一點,例如《中部Majjhima Nikaya》的《大牧牛者經 Mahagopalaka Sutta》及《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的《不遍知經 Aparijanana Sutta》。至於色業處的修法,簡略的修法出自《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詳盡的修法出自《中部 Majjhima Nikaya》的《大象跡經 Mahahatthipadopama Sutta》、《大教誡羅候羅經 Maharahulovada Sutta》、《界分別經 Dhatuvibhavaga Sutta 》,以及《阿毗達摩論藏 Abhidhamma Pitaka》裡《分別論 Vibhavga》的《界分別 Dhatuvibhavga》。

        有兩種禪修者: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和止行者(samatha-yanika

        止行者就是先證得某一種禪那,藉此而達到心清淨。當他想要進一步修行見清淨時,應當先進入除了非想非非想定以外的任何一種禪那。出定之後觀照尋、伺等禪支,以及與禪心相應的所有心所。必須依照它們個別的特徵、作用、現狀、近因來辨別它們。他能夠照見這些心所,因為在修行止禪時,他已經辨認過五禪支了。

        然後他必須照見這些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處色、照見心所依處色所依靠的四大,以及存在那裡的其他種所造色。同樣地,他必須辨別它們個別的特徵、作用、現狀和近因。

        接著,在他觀照五門心路過程之前,必須先修行色業處。在尚未修行色業處之前,他無法觀照五門心路過程,因為他無法照見眼識、耳識等所依靠的眼淨色、耳淨色等,所以無法觀照五門心路過程。

        然而,如果止行者不想先觀照名法,而想要先觀照色法,他應當採取和純觀行者相同的步驟。根據《清淨道論‧第十八品》中的指導,純觀行者培育心清淨的方法如下:

        「若純觀行者,或止行者想要從照見色法開始修行觀禪,而非從照見名法開始,那麼,他們應當依照第十一品中定義四大的部份所敘述的種種方法當中的一種,簡略地或詳盡地來辨別四大。」

        根據《清淨道論》的這些指示,不具備任何禪那基礎,而想要直接修行觀禪的人必須先以簡略法、或詳盡法、或簡略與詳盡二法都採用,來辨別四大。已經證得某一種禪定,或證得所有八種定的人,若想從色業處開始修行觀禪,他也必須同樣地如此修行。

        關於色業處與名業處,《中部》的註釋及《阿毗達摩論》註釋的第二冊裡談到:

        「在這兩種當中,色業處指的是以簡略法或詳盡法來辨別四大。」

        註釋中對如何修行觀禪的色業處所作的這些指導,顯示出佛陀教導純觀行者或想先修色業處的止行者應當從簡略地或詳盡地辨別四大下手。如果禪修者依照佛陀的教法來修行,他的修行將產生最有利益的結果。

        在這裡,我們必須了解註釋並不是由覺音論師寫成的,他只是將註釋從錫蘭的辛哈爾文翻譯成巴利文而已。雖然有些註釋無疑地是後代論師所造,但是大部份註釋都是從佛陀時代傳承下來的。在佛陀時代很平常的情況是:聽完簡要的開示之後,有些比丘還不明瞭法的意義,因此他們去拜見佛陀、或舍利弗、目犍連等阿羅漢、或阿難尊者等,請求他們作詳細的解釋。這些解釋在五百阿羅漢參與的第一次結集中被結集為雜藏(Pakinnaka Desana),也稱為根本註釋(Mula-Atthakatha)。負責在錫蘭弘揚佛法的馬興達阿羅漢(arahant Mahinda)將它們帶到錫蘭,他知道後代將無法以巴利文來保存這些註釋,因此將它們翻譯成辛哈爾文,並且稱之為大註釋(Maha-Atthakatha)。到了覺音論師的時代,有些人認為有必要推展以巴利原文來研究佛陀的教法,因此覺音論師又將所有的註釋翻譯回巴利文。

        在四部註釋每一部的序言中,覺音論師都作了如此的結論:「我現在要翻譯的註釋,它的宗旨是闡明微妙殊勝的長部等聖典的含義,這是由佛陀及具有與佛陀類似資格的人所詳盡解說的,具有與佛陀類似資格的人指的是舍利弗尊者與其他能夠講經的佛陀弟子。這些註釋在第一次聖典結集時被誦唸出來,在第二次與第三次聖典結集時又再度被誦出。它們由馬興達阿羅漢帶到錫蘭,翻譯成錫蘭文以便利益錫蘭島上的居民。我將不乖違大寺(在阿努羅陀城 Anuradhapura)長老們的觀點,而將這些註釋從錫蘭文翻譯回與聖典一致、莊重而且純淨無瑕的語言。」

        在《清淨道論》中,他提出自己看法的情況只出現過一次,他說:「我們對此事的抉擇是如此。」(清淨道論‧第十三品‧第一二三段)。在《中部 Majjhima Nikaya》的註釋裡,他也只提出過一次,他說:「古代的尊者們並沒有提到這項觀點,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中部‧I28)只有這些極罕見的例子是出自他個人的觀點。在《長部 Digha Nikaya567-8》的註釋裡,他也說道:「自己的見解是最沒有威信的,只有在符合經中義理時才能被接受。」(長部‧567-8)這些很明白地顯示了他並不是在撰寫自己的註釋。

        有人批評覺音論師,然而那是不對的,因為他只是將古代傳承下來的註釋加以翻譯而已。舉例而言,《清淨道論》中的《說緣起品》完全是從《迷惑冰消 Sammohavinodani》一書中翻譯出來的,而《迷惑冰消》就是《大註釋》裡的一個部份,它是佛陀在許多經中(如全部的《因緣相應 Nidana Samyutta》)所教導緣起法的註釋。在許多經中,佛陀教導過去世的因造成現在世的果,例如:過去世的無明、愛、取、行、業造成現在世的五蘊。佛陀還教導現在世的因造成未來世的果。如果你不承認緣起的教法,那麼就會有問題產生,因為這表示你認為佛陀講了一些無意義的話或謊話。再者,如果緣起的教法是錯誤的,那麼你也就不需要為了成佛而積聚波羅蜜了。為什麼呢?因為否定緣起的教法也就是否定過去世的因能夠造成現在世的果。若是如此,過去世的因不能影響你的現在世,那麼你在過去世所行的善業都是白費的。而且,如果現在世的因不能造成你的未來世,那麼你可以為所欲為,造作殺生、偷盜、邪淫等罪惡,而不用擔心來世會墮落惡道受苦的危險。一切都只是靠運氣而發生,也就不需要為了成佛而歷經至少四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來圓滿十波羅蜜,因為你所修的波羅蜜全部都是白費的。

        然而,這是一種嚴重的邪見,稱為無作用見(akiriya-ditthi)。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他們還是能觀照到因果的作用,例如:吃得過飽是因,消化不良是果。然而,佛陀不需要教導這種因果,因為一般的正常人都知道這種道理。他們應當問自己:什麼是造成這一世得到人生的業因?難道他們能說那業因也是在今生造作成的嗎?當然不能。

然而,如果他們依然堅持得到今生為人的業因是在今生造成的,那麼,他們可以去造作善業,然後發願變成天神。如果現在業因能夠產生現在果報的話,他應當馬上變成天神。但是,他當然不可能由於那項善業而馬上變成天神,為什麼呢?因為造成今生得到人身的業因必然是來自過去的某一生。

因此,很明顯地可以看出緣起的教法並不是想像,批評覺音論師說他造成混淆是不對的。我們應當以至誠恭敬的心來看待這些註釋,因為它們是佛陀及許多大阿羅漢遺留下來的教導。

 

2-8:佛陀是否會「作夢」?作夢時是否有正念?

 

2-8:包括佛陀與辟支佛在內的所有阿羅漢都不會再作夢,因為他們已經斷除了所有的迷惑幻想,在巴利聖典中,這稱為pahinavipallasatta(遠離顛倒夢想)。

 

2-9:具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各種善心的人,如果想投生人間,是否需要發願?

 

2-9:不需要。如果想要投生人間,他必須依靠欲界的善業,然而該善業必須在他臨命終時成熟才行。不論他是否發願投生為人,只要他對人生還有執著,他的欲界善業就會依照自然法則而產生果報。然而,如果在臨命終時他進入任何一種色界禪或無色界定,那麼他將依照業果法則而自然地投生於色界或無色界。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