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般念至毗婆舍那﹙節錄﹚

帕奧禪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 ﹙淨法比丘等﹚

   英譯中:Bhikkhu Kai Hong開弘比丘﹚   

 

Passambhayam kayasavkharam assasissamiti sikkhati.

Passambhayam kayasavkharam passasissamiti sikkhati.

「止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修習,

「止息身行我出息」彼如是修習。

修行者應如何如是修習呢?如果有人依次第修習安般念,當安般念的似相anapanasati patibhaga nimitta生起,心寧靜地專注於似相,那麼入息與出息將變得微細。之後,當證入第四禪時,入息與出息完全停止。

如果已獲得第四禪者欲轉修毗婆舍那,或欲證阿羅漢果,他應如何修?該禪修者所應修的禪法述於《中部首五十經註》﹙Mulapannasa commentary﹚。So jhana vutthahitva assasa passase va pariganhati jhanavgani va.彼出禪那已,取入息、出息或諸禪支。」 禪修者必須進入安般念的禪那,從初禪逐一進入至第四禪。只有在從禪那出定之後,禪修者被指導依自己的選擇,觀察入出息或諸禪支。欲觀察色法的禪修者以入出息開始觀察,彼名為「入出息作業者」﹙assasa-passasa kammika puggala﹚。以觀察諸禪支開始的禪修者名為「禪那作業者」﹙jhana kammika puggala﹚。如果禪修者屬於「入出息作業者」,即他是以觀察色法——入息與出息為始者,他應該如何轉向毗婆舍那呢?Tattha assasa-passasakammiko ‘‘ime assasa-passasa kim nissita. vatthum nissita. vatthu nama karajakayo, karajakayo nama cattari mahabhutani upadarupabca’’ti. evam rupam parigavhati.入出息作業者應如是取色法:依於何法此入息、出息?依於所依色。所謂所依色,即業生身。所謂業生身即四大及所造色。該禪修者必須觀察以知「緣於何法故入息與出息生起?」在這例子,因為禪修者必須轉向勝義法﹙paramattha﹚,所以他必須從第四禪出定已,觀察入息與出息的四界。為甚麼他必須觀察四界呢?修習止禪的業處有四十種,修毗婆舍那的業處則只有兩種,即色業處﹙rupa kammatthana﹚及名業處﹙nama kammatthana﹚。佛陀如何教導觀察兩種業處之一的色業處呢? Tattha Bhagava rupakammatthanam kathento savkhepa manasikaravasena va vittharamanasikara vasena va catudhatu vavatthanam kathesi.爾時,佛陀教導色業處:以簡略或詳細的方法思惟四界差別。 這經文見於《中部首五十經注》第一冊第二八○頁。關於色業處,佛陀教導簡略或詳細的界業處﹙dhatu kammatthana﹚﹙四界分別觀﹚。因此,若禪修者欲觀察色法,他必須選擇以簡略或詳細的方法修習界業處。

        禪修者必須觀察入息與出息的四界。首先觀察風界﹙vayo dhatu﹚。此時不再以呼吸的假想法為所緣,而是以「推」的性質為所緣,因而轉觀勝義法。吸入的空氣之推性質,及呼出的空氣之推性質。其次,以推性質為基礎,硬、軟、粗、滑、重、輕將呈現於其智。此後,再進一步觀察熱及冷。一般而言,出息時會發現熱,入息時發現冷。以智清楚地觀察它們。接著觀察支持。之後,觀察流動及粘。

        如果禪修者無法觀察到入息與出息的四界,他應該觀察全身的四界。在這個階段,就諸禪者的經驗而言,如果以風界的推動性質開始觀察,將易於修習。

        Sakalampi attano rupakayam avajjetva. 轉向自己全身的色身已。四界分別觀是觀察全身四界的禪法。而安般念則專注於一觸處的呼吸。因此,這兩種業處是不同的。

        修習四界分別觀至看到色聚時,應進而觀察色聚的四界之十二性質。

        當禪修者能夠觀察到每一色聚的十二性質,他應該做甚麼?再次觀察入息與出息。當他一觀察到入息與出息的四界,它即成為色聚。如果觀察這些色聚,每一色聚有八種色法: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當一色聚的地界之硬撞擊另一色聚的地界,聲音,謂呼吸的聲音就會生起。加上聲音,即有九種色法,稱為「入出息身」﹙assasa passasa kaya﹚。

        再者,已觀察到「入出息身」之後,他進一步應如何修?他必須觀察以知「依於何法,彼入息與出息生起?」如是觀察之後,他發現 vatthum nissita,它們依於所依色﹙vatthu﹚。何謂所依色?所謂所依色,即業生身﹙karaja kaya﹚。何謂業生身?業生身即四大及依四大而起的二十四種所造色﹙upada rupa﹚。觀察此四大及二十四種所造色,關於色法的修即圓滿。業生身是存在於六根及四十二身分的四大及二十四種所造色。﹙這裡的色業處與第十章「色業處」相同,即觀察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及食生色。﹚

        已觀察色法的禪修者,必須進一步觀察名法。Tato tadarammane phassapabcamake namanti. evam namarupam pariggavhetva. (緬文版《中部》Mulapannsa-atthakatha, 1, p.254) 他必須進一步觀察以二十八種色法為所緣的觸五法﹙phassa pabcamaka dhamma﹚。觸五法即以觸為第五之法——識、受、想、思、觸[1]。觀察這些名法。其中的受是受蘊;想是想蘊;觸與思是行蘊;識是識蘊。這四種名蘊中,如果提到觸與思,即包括了所有行蘊中的心所法。這是疏﹙subcommentary﹚的解釋。依此解釋,這是在每一心識剎那裏,以智破除名法﹙依任何色法為所緣而生起﹚之密集﹙ghana﹚的禪法。依所緣有六種所緣: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觸所緣及法所緣。禪修者被指導根據心路﹙vithi﹚觀察以六所緣中的任何一種為對象的名法。

        在這例子,當禪修者已證得安般念的禪那,他必須從初禪出定之後,觀察「禪那名法」,把它們作為法所緣。他也必須進一步逐一從諸禪那出定之後,觀察第二禪那名法、第三禪那名法及第四禪那名法。

觀察名法之後,禪修者進一步如「觀察緣起」章[2] 所述,觀察因及果的關係。

 



[1] 編按: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繁體版下‧三二二;簡體版五八七)。

[2] 譯按:見英譯本pp. 126 - 176. 觀察緣起之後的毗婆舍那修習法,請參考英譯本相關文章。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