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附錄一

巴利詞彙集

 

(譯者註:正如英文本編者原序中提到的,有些巴利文專有名詞很難直接譯成英文,所以在英文本正文中保留巴利原文,而將它們的定義或解釋收錄於此;這部份乃是針對英文讀者的需要所做的。在此中譯本裡,幾乎全部的巴利文都已翻成中文,原無另外再作解釋的必要;但是一方面考慮到此部份對中文讀者也有參考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了翻譯工作的完整性,所以仍然將它翻譯出來。)

 

Abhidhamma-阿毗達摩,阿毗曇,勝法,對法:上座部三藏(Tipitaka)當中的第三種藏;比經藏更高深層次的佛法;主要討論究竟的真實法。在本書觀禪部分涉及許多阿毗達摩中的法則。

anapana-安那般那:入息與出息。正念專注於呼吸;止禪與觀禪的一種修行法門。

arahant-阿羅漢: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最終階段。阿羅漢已經滅除一切煩惱,在他或她死亡(般涅槃)之後即不會再生死輪迴。

bhante-尊者:在家人對比丘,或下座比丘對上座比丘的一種尊稱。

bhavavga-有分:同一種心相續不斷地生起,只在有心路過程產生時才間斷。有分的對象也就是前世臨死時最後的對象。有分與其對象都非常微細,唯有以禪定之光才能看見。

bhikkhu / bhikkhuni-比丘 / 比丘尼 :比丘必須遵守二百二十七條波提木叉戒及許多微細戒。在上座部佛教中比丘尼的傳承已斷。

bodhisatta-菩薩:發願成佛的人;大乘佛教的理想。在他證悟之前已經於無數生中修習菩薩行;證悟之後則成為佛陀。

brahma-梵天:在佛教的宇宙觀當中講到,梵天神居住在三十一界當中的上二十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他們,但可以用禪定之光來看見。梵天界比人界更高超許多。

Buddha-佛陀:沒有老師指導而自己達到完全覺悟的人;他發現並教導四聖諦。

deva-天神:居住在緊接於人界之上的天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但藉著禪定之光可以看見他們。

Dhamma-法:佛陀的教導;聖諦。

dhamma-法:現象;心的對象。

譯者註:法這個字用在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含義,必須依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決定到底法指的是哪一種含義。

jhana-禪那:對於特定對象高度與微妙的專注狀態;心保持覺知並且愈來愈清淨。

kalapa-色聚:微細粒子;世俗諦所見到的色法最小單位。人的肉眼無法看見;用禪定之光則能看見。

kamma-業:行為。做善行的動機之力量能產生善報;做惡行的動機之力量能產生惡報。

kasina-遍,遍處,一切的,全部的:止禪的修行對象;每一種各代表世俗諦所認為的一種實質。如:地、色、空、光等。

Mahayana-大乘:盛行於中國、台灣、韓國、日本、蒙古、尼泊爾、不丹與西藏的佛教傳統。(這次禪修的聽法者大多數是大乘的比丘與比丘尼)

Mahathera-大上座,大長老:出家受比丘戒後戒臘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資深比丘。

Nibbana-涅槃:最後的證悟。寂滅界。究竟真實法的一種,在辨識與超越真實名色之後所證悟到的。當觀智成熟之後就能透視到;它是無我而獨一恆常與寂靜的。不是一個地方(言語無法描述涅槃,因為涅槃超越言語所依靠的觀念領域之上。)

nimitta-相,禪相:徵象。禪修者專注的影像。依靠想與專注的程度而由心產生。

parikamma-nimitta遍作相:修行的準備相。

uggaha-nimitta-取相:與修行對象完全相同的內           心影像(內心複製的相)。

    patibhaga-nimitta-似相:取相經過淨化與清晰化          的變體;當想與專注穩定時出現。

 

Paccekabuddha-辟支佛:沒有老師指導而自己覺悟的人。他發現四聖諦,但不能教導別人。

Pali-巴利:佛陀所用的印度古代語言。上座部所有的教典都是以巴利文記載;除此之外的巴利文已不存在。

parami-波羅蜜:十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般若、精進、忍辱、實語、決意、慈心、捨心。經常為他人利益而修習的德行。

Parinibbana-般涅槃:佛陀、辟支佛或所有其他阿羅漢的死亡。般涅槃之後不再有生死輪迴,不再有名色。

peta-餓鬼:居住於比人界低,但比畜生界高的生存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在禪定之光中可以看見。

rupa / arupa-色 / 無色

samatha-奢摩他,止禪:寧靜。禪定的修行法門。將心專注於一個對象,並培育愈來愈高的專注程度;心藉此而變得寧靜。

savgha-僧伽,僧團:眾;群集。過去、現在、未來全世界的所有比丘當作一個僧團;或個別的一群比丘,如:住在同一所寺院內的所有比丘。

sila-戒,尸羅:八聖道分當中道德行為的部份:正語、正業、正命。是所有不同身份佛教徒都必須遵守與培育的。

sutta-經,契經,修多羅:巴利三藏第二種藏當中的單一部聖典(單一部經)。佛陀就現實層次的教導;涉及世俗諦與勝義諦。

Tathagata-如來:如是而去(或來)之人;佛陀自稱時所用到的一種名號。

Theravada-上座部:盛行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老撾)、柬埔寨(高棉)的佛教傳統。(帕奧禪師是上座部的比丘)

(譯者註:不少大乘的佛教徒認為上座部是小乘。事實上,上座部與小乘是不同的兩回事,理由如下:(一)、根據歷史的證據,在佛教分裂成大乘與小乘之前數百年,上座部就已經從印度傳到斯里蘭卡;所以在上座部的典籍當中並無大乘與小乘的名稱。在印度後來分裂出來的小乘早已不存在。(二)、在上座部聖典中,佛陀也教導修行菩薩道的一套完整方法。(三)、儘管大多數上座部佛教徒追求解脫道,但從古至今仍不乏發心真實修行菩薩道的人。基於此三項理由可知,將上座部認定為小乘並不恰當。)

 

vipassana-毗婆舍那;觀禪辨識真實名色與因果的自性相,以及它們無常、苦、無我的共相之修法。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