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一)

1-1:修行安般念(anapanasati)有四個階段,我們怎樣決定何時該從一個階段換到下一個階段呢?

 

1-1:佛陀逐步地教導安般念:長息、短息、全息、微息,乃是為了容易明瞭;實際修行的時候,四個階段可能會同時發生。例如:當你的定力已經進步到能夠持續地專注入出息半小時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專注全息。那時,不論氣息長或短,你都應當專注於經過同一點上的全息,即是從開始到結束的氣息。然後,若你能專注於長息的全息或短息的全息持續一小時,入出息將會自動變得微細,你就可以改專注於微細的全息。如果入出息不變得微細,則你應只專注於全息,不應故意使氣息變得微細,也不應故意使氣息變長或變短。如此,四個階段包含在同一個階段裡。在第四個階段時,氣息只是變得微細,並非完全停止。氣息只在進入第四禪時才會完全停止,這是最微細的階段。

 

1-2:修行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禪相?

 

1-2:修行某些業處(kammatthana時,如:安般念、十遍禪、不淨觀[1]asubha,禪相是必要的。如果想修行其他的業處,如:佛隨念[2]Buddhanussati,則不需要禪相。修行慈心觀[3]metta-bhavana)時,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可稱為禪相。

 

1-3:有人說,修行安般念時他們的靈魂跑到身體外面去了。是否真的有此情況?或者他們修入了歧途?

 

1-3:專注的心通常能夠產生禪相。當禪修者的定力深、強、有力之時,依照他內心所生起不同的想,就會有不同的禪相出現。例如:若想要禪相變長,禪相就會變長;想要它變短,它就會變短;想要它變圓,它就會變圓;想要它變紅,它就會變紅。如此,修行安般念時各種不同的想都可能發生。他感覺好像自己跑到身體外面去,那只是心生的錯覺,但此錯覺不是由靈魂所生。這不成問題,不必理會它,只需繼續專注於氣息。

        [4]專注的心非常奇妙。假如你對安般似相有夠強的專注力,當你想將似相送到緬甸的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時,你會看見一道非常明亮耀眼的光芒射向大金塔而去。同樣地,如果你想使自己身上的骨骼離開身體,當你的定力很強時,你會見到骨骼離開你的身體;這只是心變現出來的影像而已,不是真實發生的情況。對究竟名色法尚未具有充分觀智的人會以為這是靈魂;事實上這不是靈魂,它只是心生出來的現象而已。

        唯有能夠透視內外的究竟名色法[5]paramattha-namarupa)時,才能解決靈魂的問題:無論內在或外在,都找不到所謂的靈魂。因此你必須破除名色法的密集[6],以透視究竟名色法。

        Nanadhatuyo vinibbhujitva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lakkhanam yathavasarasato upatthati」──「當我們破除密集之時,無我的領悟anatta-sabba就會生起。因為有密集的概念,才生起靈魂的概念。

        要破除色法的密集,首先你必須辨識色聚[7](微細的粒子)。然後必須辨識每粒色聚裡所存在至少八種的究竟色。若不破除色法的密集,則靈魂的概念不會消失。

        同樣地,若不破除名法的密集,靈魂的概念也不會消失。例如:當你的心胡思亂想時,你會認為那個胡思亂想的心是你的靈魂。

        尚未證得觀智(vipassana-bana)、道智(magga-bana)與果智(phala-bana)的人,或尚未破除名法密集的人會認為心是他們的靈魂;然而,如果能破除名法的密集,他們將見到心與心所的快速生滅。由於對無常的領悟,無我的領悟將會生起。在《彌醯經Meghiya Sutta》中,佛陀說:「Aniccasabbino Meghiya anattasabba santhati」──「對於無常觀智強而有力的人而言,無我的觀智也將清楚地顯現。

        當你證得「離行作心」(visavkharagata-citta)時,認為有靈魂存在的邪見就會完全被滅除。行法指的是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緣;離行(visavkhara)指的是沒有行法[8]savkhara)的涅槃。涅槃沒有行法,但是要透視涅槃(離行)確實需要心識的作用。此心即是道心及果心,亦稱為離行作心。而根除邪見的作用是由須陀洹道心來執行。

 

1-4:(安般念)禪相從何而來?依靠什麼而生起?

 

1-4:依靠心所依處色生起的大部分心識都能產生呼吸,真正的安般念禪相乃是從呼吸而來。然而,並非所有的心都能產生禪相,唯有深度專注的心才能產生禪相。因此,安般念禪相的生起必須依靠深度專注的心所產生的呼吸。如果該相遠離鼻孔,那麼它不是真正的禪相。該相之所以能生起,乃是由於定力的緣故,但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禪相。能引生禪那的相才是真正的安般念禪相;遠離鼻孔的相不能引生禪那,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禪相。如果專注於那種相,定力通常不能強而有力,而且該相不久就會消失。

 

1-5:七清淨與十六觀智是哪些?

 

1-5:七清淨是:

一、 戒清淨(sila-visuddhi);

二、 心清淨(citta-visuddhi);

三、 見清淨(ditthi-visuddhi);

四、 度疑清淨(kavkhavitarana-visuddhi);

五、 道非道智見清淨(maggamaggabanadassana-       visuddhi);

六、 行道智見清淨(patipadabanadassana-visuddhi);

七、 智見清淨(banadassana-visuddhi)。

 

        十六觀智是:

一、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二、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三、思惟智(sammasana-bana);

四、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

五、壞滅隨觀智(bhavga-bana);

六、怖畏現起智(bhaya-bana);

七、過患隨觀智(adinava-bana);

八、厭離隨觀智(nibbida-bana);

九、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bana);

十、審察隨觀智(patisavkha-bana);

        十一、行捨智(savkharupekkha-bana);

        十二、隨順智(anuloma-bana);

        十三、種姓智(gotrabhu-bana);

        十四、道智(magga-bana);

        十五、果智(phala-bana);

        十六、省察智(paccavekkhana-bana

        現在你知道這些觀智的名稱了,你能夠體驗到它們嗎?不能。這就是為什麼只知道理論是不夠的,你還必須非常精進地修行,才能領悟它們。

 

        編者註:在這次問答的結尾,禪師對五蓋作了以下的補充。

 

        現在我要簡略地解說五蓋(nivarana五種障礙):第一種蓋是貪欲(kamacchanda),它是對人或財物的貪愛,是想獲得感官對象的欲望。舉例而言,你也許會貪愛自己所住的房間。在靜坐時你會想:「哦!如果我的房間漂亮美觀,那該多好!」或者你會想:「哦!如果整個房間歸我一人使用,那該多好!」如果被貪欲所征服,你將無法妥善地專注於修行的對象。你必須秉持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阻止貪欲生起。

        第二種蓋是瞋恨(byapada),它是對人或物的憤恨或不滿。例如:坐在你身旁的禪修者坐下之時衣袍弄出噪音,你可能會生氣,並想:「哼!為什麼他弄出這麼多噪音!」如果你的心被憤恨或不滿所征服,你也將無法妥善地專注於修行的對象。

        第三種蓋是昏沉睡眠(thina-middha)。如果心力薄弱或對修行的對象提不起興趣,則昏沉睡眠會發生。然而,有時昏沉睡眠也可能因為疲勞或睡眠不足所引起。

        第四種蓋是掉舉與後悔(uddhacca-kukkucca)。如果你的心情擾動不安(掉舉),就好像一堆灰燼受到石頭投擊時,灰燼將會揚起而到處散落;同樣地,心情掉舉時,心也是到處流散。修行時你不應鬆懈而讓心離開修行的對象。如果你那麼做,掉舉不安將會產生。後悔是悔恨以前曾做壞事或未做好事。對此,同樣地,你必須秉持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阻止掉舉與後悔產生。

        第五種蓋是懷疑(vicikiccha),即懷疑下列對象:

        一、佛;

        二、法;

        三、僧;

        四、三學:戒、定、慧;

        五、過去的五蘊(khandha);

        六、未來的五蘊;

        七、過去與未來的五蘊;

        八、緣起(paticcasamuppada)。

 

        如果對定學有懷疑,你將無法修成禪定。例如,你也許會懷疑:「修行安般念有可能達到禪那嗎?專注安般念的禪相真的能成就禪那嗎?」如此的懷疑將使你無法專心培育定力。

        五蓋與禪那是互相對立的。

        [9]每個人都有心,善心能產生善果,不善心能產生惡果。專注的心能產生禪相,真正專注於禪相的心能產生禪那。如果該禪那一直到死亡時還保持完全穩定,則它能使禪修者投生於梵天界。以禪那為基礎而與觀智相應的專注心能產生道智與果智;該道智與果智能透視涅槃。如果那道智與果智是阿羅漢道智與阿羅漢果智(arahatta-maggabana, arahatta-phalabana),那麼死後你將進入般涅槃。

        但是與五蓋相應的心(如:貪欲、瞋恨等)會使人投生於四惡道。所以心能使人達到更高的境界,乃至證悟涅槃,也能使人墮落於四惡道中受苦。你喜歡那一種呢?因此你應時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使心脫離五蓋的污染,努力修行以趨向涅槃。

 

回目錄

 



[1] 不淨觀-觀察身體不淨可厭的修行法門;能夠止息貪愛。(清淨道論‧第六品)

[2] 佛隨念-憶念佛陀功德的修行法門。(清淨道論‧第七品)

[3] 慈心觀-願一切眾生得到安樂的修行法門;能夠止息瞋恨。(清淨道論‧第九品)

[4] 本段根據開示的錄音帶補入。

 

[5] 究竟名色-以正確的方法分析名色,直到不可再分的究竟實質部份;乃是身心現象的真實成份。Com M Abh.2 p.25

[6] 密集ghana-當名與色相互資助而生起時,因為誤解它們為整體,故有密集的概念產生。若能以智慧將它們分析到基本成份,它們將如被手所捏的泡沫一般地粉碎;它們是因緣條件組成的。

[7] 色聚rupakalapa-色法不能單獨生起,必須成群生起,這種色法的集團稱為色聚。色聚中的色法一起生起,也一起消滅。(Com M Abh.16 p.252

[8] savkhara-(一)、由因緣條件和合所產生的事物。(二)、心所(如:行蘊)。(三)業;行為。在此指第一種含義。Com M Abh p.392

[9] 以下兩段依據開示的錄音帶補入。